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实验目标:

1、观察认识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2、学会对种子进行解剖观察。

材料用具:

泡涨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碘液,滴管,解剖针,培养皿。实验步骤:

1、课前准备:课前1~2天,浸泡颗粒较大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取一粒泡涨的菜豆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3、剥去种皮,露出两片并合着的豆瓣,是子叶。

4、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地分开两片子叶,用放大镜观察。

5、取一粒泡涨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6、在培养皿中,用左手按紧玉米种子,右手持刀片,沿着隆起的一侧从中

央纵向剖开。

7、用滴管在剖面上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

1、玉米粒实际上是果实,它的种皮外面生有果皮,两者紧贴在一起,不易

分开,习惯上叫它种子。

2、干种子浸泡时,如果天气较冷,则可用温水;如果天气较热,要经常换

水,以防腐烂。

3、解剖玉米种子时,一定要用培养皿垫在下面切,不要直接在桌面上切,

以免损坏桌面。

4、使用刀片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实验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实验目标:

1、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

材料用具:

大豆种子40粒,有盖的罐头瓶,小勺,餐巾纸或卫生纸,标签,胶水,清水。

探究过程:

1、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在哪种环境下种子才能萌发呢?

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种子萌发需要、等条件。

3、探究实验的计划

取4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编号。在4只瓶中各放入两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入10粒种子,按下列处理方式操作:

(1)将1号瓶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中。

(2)将2号瓶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3)将3号瓶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4)将4号瓶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冰箱内。

几天后观察各瓶中种子萌发的情况。分析你的假设是否成立,从而得

出结论。

4、修订计划

小组讨论,论证计划的可操作性,进行必要的修订,使计划更完善、更科学。

5、实施计划

依计划进行实验,定期观察,作好记录。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选用实验的种子最好是当年的新种子。

2、在利用对比实验法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简单的对比实验,可不设对照,

只考虑控制因素的有无,互为对照,进行比较。

实验三: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目标:

会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材料用具:

种子若干,培养皿,纱布,温度计。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怎样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呢?

3、制定计划

(1)选取什么样的种子作为样本?

(2)选取种子的数量应该是多少?

(3)该如何保证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4、实施计划

(1)发芽。选择直径为10cm的培养皿,在其底部铺上2~4层纱布或滤纸,加入适量的水,使纱布或滤纸湿润。从被监测的样品中随机抽取一定

的数量的种子均匀地摆放在纱布或滤纸上,控制好温度。

(2)记录。每天观察一次,保证培养皿内湿润,并记录萌发的种子数量。

连续观察7天左右。

(3)计算。种子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监测的种子数x100%

(4)重复。重复测定1~2次,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事项:

1、实验中必须提供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以排除环境对种子发芽

率的干扰。

2、为了使抽样监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的真是情况,抽样时应随机选

取,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实验四: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幼苗的根毛。

2、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菜豆种子,培养皿,纱布,根尖的永久纵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实验步骤:

1、根毛的准备

先将玉米种子浸泡24小时,吸水后放在培养皿中,加盖两层湿纱布,置于25℃条件下。

2、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根毛

(1)用镊子轻轻揭去种子表面的纱布,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密密的白色“绒毛”,这就是根毛。

(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一段幼根。

3、用肉眼观察根尖

4、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纵切片

注意事项:

1、用种子培养生根时,培养皿内要经常加适量的水,以保持湿润。

2、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根毛时,动作要轻,不要触碰根毛,以免影响继续

观察。

3、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由于标本较大,需慢慢上下移动切片,依

次看到每一部分的结构。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6

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汉字为材料,通过看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回忆延迟的时间和汉字呈现时间对自由联想的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立即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延迟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首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近因效应影响下降正确回忆个数降低。汉字材料呈现时长对首因效应回忆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 一、导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目标是验证系列位置效应,预期是立即回忆处于材料开始和末尾位置的汉字回忆正确比较多,汉字材料呈现时间长则首因效应明显,延迟回忆则会消除近因效应。 二、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大三的学生共25人,9男16女,年龄为20~23岁,智力正常,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之前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装载有实验程序的计算机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使用了混合设计。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汉字呈现的时间分为1s和2s;回忆的时间分为立即回忆和延迟回忆;汉字材料呈现的位置不相同。因变量为被试对呈现汉字的自由回忆正确率。 被试分为4组:1s立即回忆;1s延迟回忆;2s立即回忆;2s延迟回忆 3.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将呈现20个汉字,需要被试尽量记住,当汉字呈现完成以后,被试需要在系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 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 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 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实验结论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生实验报告单 篇一: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课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 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原理: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 磁铁的磁力。实验步骤: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 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 的数量。 实验现象: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 磁铁的磁力。 实验结果: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 明它的磁力大一些。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 明它的磁力大一些。备注: 电磁铁的磁力强度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六、一班时间 2011.10.21 实验类型分组:(演示:

(∨ ∨ ))实验名称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实验器材: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2根导线、指南针猜测: 电和磁有关系一、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 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 2、在桌面上放一个指南针,是指 针保持正常。 3、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 磁针指的方向一致。 4、接通电流,看看指南针有何变化?断 开电流看看指南针有何变化?反复做几次,看看结果如何。 5、在短路的情况下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效果会怎样?二、通电线圈 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做一个线圈(10 圈左右在)。 2、 给线圈通上电,然后移向指南针,改变不同的放法,看看线圈如 何放,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制作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能够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评定等级:优 秀 指导教师:康天旺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六、一班时间 2011.10.25 实验类型分组:(演示:(∨ ∨ ))实验名称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胶线,大铁钉、小块砂纸、胶带、 大头针、指南针实验器材: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鹦鹉站立制作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做一名小科学家 实验器材:彩色卡纸一张、剪刀、回形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回形针分别别在鹦鹉的脚的两侧,可以使鹦鹉平稳站立在手指上。

实验内容:蜗牛观察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校园里的小动物 实验器材:蜗牛一只、大号餐盘、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醋、啤酒、玻璃片 实验类型:教师放在食物展台上展示实验 实验结论:上述食物,蜗牛只吃菜叶,如用书上几种材料,蜗牛除了菜叶还喜欢黄瓜。遇到醋或者酒之类刺激物体,蜗牛会立刻缩回到壳里。

实验内容:水的毛细现象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神奇的水 实验器材:不同颜色的水、纸巾;粉笔、纱布、塑料片、玻璃片(2块,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绕上几圈透明胶);两支粗细不一样的玻璃管;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缝隙或小孔向上“爬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孔隙越小,水爬升得越高。

大中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观察水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神奇的水 实验器材:滴管、一元硬币、烧杯、回形针每组一盒;戳好洞的可乐瓶一只、水盆一个;大小烧杯各一只、橡皮泥一块、50克砝码一只、细线一根。 实验类型:水的表面张力为学生操作实验,会喷射的水和会托举的水为教师演示实验,水的溶解实验为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结论: 会团结的水:水面会成一个圆弧形,因为表面的水有一股相互之间拉着的力,可以承受一点的重量。 会喷射的水:瓶子上方小孔的水喷射的距离近,下方小孔的水喷射的距离远,因

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1、唾液能消化淀粉的验证实验: 实验仪器: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等。 实验过程: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晃,使其均匀混合。将两个试管放入温度为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中。过一会儿,分别往两个试管中放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淀粉液没有变化,没有加入唾液的淀粉变蓝了。 实验结论: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2、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的实验 实验仪器:水槽、玻璃吸管、集气瓶、烧杯、蜡烛、澄清的石灰水、火柴等。 实验一步骤: 1、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 2 把瓶盖声上的玻璃片打开一个小口,将燃烧着的火柴慢慢放入瓶,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实验一现象:燃烧的火柴熄灭了。 实验一结论:呼出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实验二步骤: 1、按课本中的装置,经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石灰水有变化吗?(没有变化) 2经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石灰水有变化吗?(有变化)这说明什么? 实验二结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概括出呼出的气体中含氧气少、二氧化碳多。推想出人体需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凸透镜成像 实验仪器: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点燃的蜡烛放于凸透镜和纸屏中间,立在桌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适当调整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 3、研究像的大小与成像的规律是怎样的? 实验结论: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1、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 2、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3、当凸透镜距纸屏和距蜡烛相等时,形成的是相等的像。

学生实验报告单1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三台小学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三台小学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第二课时《光与影》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点:验证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如何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的描述。 教学准备:手电筒、小孔盒子、蜡烛、打火机、小圆盘、硬纸板、胶管、铁丝、成像屏、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时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二活动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2、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硬纸板、胶管、铁丝、手电筒、启发学生。 (3)指名学生演示实验。明确提醒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 上,要求下面的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3、学生汇报。 4、小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如透过密

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夜间的探照灯柱、手电筒光柱等。) 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 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模拟小孔成像实验。教师强调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4学生动手制作。请记录员填好实验报告单。 5展示、交流、评价。 四、谈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光与影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温馨提示:)实验内容:小孔成像模拟实验实验目的:小孔成像的研究 器材:有小孔的盒子一个,蜡烛一根,打火机一个,硬纸板三张,成像屏一个,小圆盘实验步骤: 1把成像屏伸入小孔盒子里,立在桌上。2在盒子有小孔的一端的旁边点燃蜡烛,立在小圆盘上。3将硬纸板遮住盒子透明的部分,观察成像屏。4移动支架直止成像屏的图像清晰。实验记录: 1、移动支架离蜡烛近了、远了,图像都模糊;距离适中,图像清晰。 2、成像屏上的烛焰像是倒立的。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杠杆平衡实验 班级: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杠杆平衡实验 实验器材:杠杆尺、铁架台、钩码 我的猜想: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我这样做: 1.组装杠杆尺,并把杠杆尺调成平衡状态 2.确定杠杆尺一侧的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3.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 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4.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做三次实验 5.收拾桌面,整理实验器材,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观察到得现象或测量结果: 1.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2.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3.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 也不费力 本次实验的得与失:注意不要把钩码乱丢乱放,不要砸伤。

实验名称:杠杆和轮轴 实验器材:螺丝刀每组一把、扳手每组一把。 我的猜想:杠杆和轮轴都能省力 我这样做:1.选几名力气小的同学握螺丝刀的刀柄旋转,力气大得同学握住螺丝刀的刀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看谁能取得胜利。2让全班力量悬殊的学生进行游戏,再让同桌的学生试一试,让大家都当一回“大力士”。 3.整理桌面 观察到的现象或者测量结果:使用轮轴和杠杆可以省力,在轴相同的情况下,轮越粗,越省力。 本次实验的得与失:使用螺丝刀小心,在相互比赛时注意安全

实验: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实验器材:铁架台、滑轮、线绳、钩码、测力计 我的猜想:滑轮可以省力 我这样做: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测力计指针是否在0刻度处 2.按要求组装定滑轮,在线绳一端挂两个钩码重1N,在线绳另一端拉动 线绳,用测力计向下匀速拉动,测得拉力为1N 3.测出两个钩码加滑轮重量,为1.1N 4.按要求组装动滑轮,向上拉动线绳,滑轮随重物一起上升,用测力计向 上拉动,提起重物加滑轮0.55N的力 5.按要求组装滑轮组,向下拉动线绳可将重物提起,用测力计向下拉,提 起重物加滑轮用了0.55N的力 6.收拾桌面,整理实验器材,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 1.定滑轮可以改变运动方向,不省力 2.动滑轮省力,不可以改变运动方向 3.滑轮组既省力,又可以改变运动方向 我的得与失: 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要归零

《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刘明明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群体实验演示:画线的准确性 一、 问题(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准确性有何影响 二、 假设(1分) H 0: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无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无明显差异。 H 1: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有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三、 预期(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四、 方法(4分) 2、 仪器设备(0.5分) 铅笔、直尺、橡皮、白纸 3、 变量(1分) 3.1自变量:有无反馈 3.2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 3.3控制变量:纸张、直尺完全相同 4、 实验设计(1分) 单因素组间设计 5、 实验任务和流程(1分) a. 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两组合,对坐在桌旁。桌上放好画有黑色线段的白纸, 每人一张,两张完全相同。 b. 让B 组同学用纸或挡板遮住A 组作者的视线,使他看不到自己的画线的手和 画出的线。 c. B 组同学念指示语:“请你用平时写字的手那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 班级:15应用心理学1班 姓名:刘明明 学号:2015326670025 实验日期:9.23 指导老师:胡信奎

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一根相同长度的竖线。请你按照你看到的 长度来画,一直画到和看到的线一样长。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 和画好的线。一共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手臂不要移动, 尽量画准确。” d.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A组同学完成20 条竖线后结束。 e.两组对换。A组同学年指导语:“现在请你用相同的方法画线。这次你每完成 一条线,我会告诉你结果。但是,我只告诉你画的线是长了、短了还是刚好。 (误差<5%为刚好)。请你注意自己画线的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如果我告 诉你这次画长了,那么下次就画短一点。一共画10次,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 你手臂不要移动,尽量画准确。” f.每当B组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良好,立刻告诉被试结果。移动白纸, 直到20条线画完。 g.A组重复无反馈的实验。 h.B组重复有反馈的实验 6、统计方法(可以体现在结果分析里) 用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来进行统计分析 五、结果 1、单个被试的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1 单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单位,n=40) 自变量 A(李夏涵)B(刘明明) 因变量 2.47±0.77 0.87±0.46 (mean±sd) *配对t检验,无反馈(A)vs有反馈(B) 由表1可见,在无反馈的情况下,被试误差的平均数相对与有反馈组的误差平均数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的情况下,所画线与标准普遍相差较大;同样的,A组被试标准差相对与B组的标准差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组所画线的长度更加不确定。 2、全组数据的比较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2 全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cm,mean±sd) 自变量 A(无反馈)B(有反馈) 因变量 2.11±1.23 0.87±0.39 (mean±sd) SSt=∑∑(Xij—Xt)^2=92.38 SSb=n*∑(Xj—Xt)^2=26.52 SSw=∑∑(Xij—Xj)^2=66.86 dft=nk-1=33 dfb=k-1=1 dfw=n(k-1)=32 MSb=SSb/dfb=26.52

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3个

五年级下册第2课撬棍的学问 杠杆的作用实验报告 五年级班实验人:年月日星期材料和工具:力与机械实验盒、杠杆尺、支架、钩码等。 我的猜想:杠杆的作用。 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一:认识杠杆画出杠杆简图,并标出杠杆上的三个点。 实验二: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我们发现的规律:。

五年级下册第3课轮子的妙用 轮轴的作用实验报告 五年级班实验人:年月日星期 材料和工具:螺丝刀、扳手、铁架台、力与机械实验盒、轮轴实验装置、钩码、滑轮、细绳、啤酒瓶子、测力计、橡皮筋等。 我的猜想:轮轴的作用是 实验方法和步骤: 1、认识并组装轮轴; 2、轮轴的作用。 方法l:将2个钩码挂在皮筋秤上,观察皮筋伸长的长度。在轴上挂2个钩码,把轮线绳下端系在皮筋秤钩上,手握皮筋秤向下拉动轮子,观察皮筋秤上皮筋伸长的长度。在轮的线绳上挂2个钩码,轴的线绳上挂皮筋秤,再做上述实验,观察皮筋伸长的长度。 方法2:找班上一个力气大的同学,握住瓶口部分再找一个力气小的同学,握住瓶底部分。让两人同时向相反的方向拧,看瓶向哪个方向转。(必须注意安全) 实验结论:根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第4课斜坡的科学 斜面的作用实验报告 五年级班实验人:年月日星期 材料和工具:测力计、木板3块(30厘米、35厘米、40厘米)、木块(20厘米)、积木、重物、木辊、彩色硬板纸、细绳等。 我的猜想:斜面的作用是 实验方法和步骤: 1、认识斜面; 2、研究斜面的作用: A用测力计竖直将木辊拉起,观察测力计指针的位置; B通过测力计沿30厘米的木板搭成的斜面将木辊或木块拉起,观察测力计指针的位置; C通过测力计沿35厘米的木板搭成的斜面将木辊或木块拉起,观察测力计指针的位置; D通过测力计沿40厘米的木板搭成的斜面将木辊或木块拉起,观察测力计指针的位置; 实验结论:斜面有的作用。

心理咨询实验报告

心理咨询学习心得体会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9.24 实验成绩 实验一:初诊接待与咨询关系的建立 目的:掌握初诊接待、结构化技术与瞬间观察技术。 步骤: 一、初诊接待训练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有礼貌的接待来访者并运用礼貌用语; 3.咨询师间接的询问来访者能在哪方面帮助他; 4.咨询师询问结束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5.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保密原则; 6.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来访者的义务与权利; 8.咨询师与来访者协商并达成协议。 二、结构化技术训练 1.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的相关程序; 2.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和治疗的理论。 三、瞬间观察训练及实践训练 1.三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扮演咨询师,一人扮演来访者,一人充当观察员,三者角色可以互换; 2.小组内自主模拟训练资料中的十个案例,每个案例平均用时5分钟;

3.每个案例随机挑选一个小组当场演练示范,老师给予点评纠正。 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初诊接待步骤不太熟练,需要多次训练,直至掌握初诊接待的技术。结构化技术已经初步掌握,但要熟练运用还需多加练习。瞬间观察技术应涉及微表情等,较难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练习才可。 二、反思 初诊接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技术,是咨访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要牢记初诊接待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日常的咨询中要认真使用结构化的技术和瞬间观察的技术,察觉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咨询的深入打好基础。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10.8 实验成绩: 实验二:参与性技术 目的:掌握内容反应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与共情技术。 步骤: 一、内容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认真倾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2.咨询师以自己的语言概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3.咨询师的言语不得超越来访者的语义,也不能遗漏来访者所述的内容。 二、情感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辨认来访者语言及非语言中反应出的情感,反馈给来访者,并使来访者觉察且接受自己的情感; 2.注意观察来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及语言中透露或明显的情感,应注意是来访者叙述时的情感;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生实验报告单 实验课题:杠杆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所改变。 实验步骤: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实验结果: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备注:实验前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学生实验报告单02 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步骤: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实验结果: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现象: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备注:要注意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学生实验报告单03 实验课题:滑轮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原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专制马),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实验现象: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结果:1、旗帜会随着绳子上升,这说明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发现两端的钩码数是相同的,由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3、发现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方向。 备注:可以用橡筋代替测力计进行测量。 学生实验报告单04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彩色视野及盲点的测定 测定各种彩色视野的范围以及盲点的位置,学习使用视野计 准备工作。 准备好视野图纸、彩色铅笔(红、黄、蓝、绿)、单眼罩。把视野图纸放在视野计视野计上相应的地方,学习在图纸上作记录的方法。 记录时与被试反应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被试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来(只测左眼),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调好距离。眼睛与支架靠近后,保持头部位置不变。被试用左眼注视正前方的白光点。要求被试发现视野中彩色出现或消失就报告,被试视线要始终注视视野弧正中的白点,要求只用眼睛的余光去看彩色光点是否出 现或消失。 测定过程中,视野弧的位置可分别为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正式实验。 主试将视野计弧轨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个红色刺激点投在弧轨右边靠近注视点处,主试将红色刺激由内慢慢向外移动,直到被试看不到红色为止,把这时红色刺激所在位置记下来,然后主试再把红色刺激从员外例向注视点移动到

被试刚刚看到红色为止,记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度,取两次的平均致,在视野图纸上图点。还有一点应注意,当进行右边实验时红色刺激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时,会出现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现象,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位置就是盲点的位置,将盲点位置也记录在图纸上。 再把视野弧轨放到下列位置测定红色视野的范围:900、450、1350(与水平交角)以及其他不同角度。 按上述测红色视野的程序分别测定黄、绿、蓝、白各色助视野范围。 每个颜色做完一种角度位置后休息2分钟,注意每次休息后头部的位置要前后不变。 把各彩色视野范围和盲点位置画在一个图纸上。 各种彩色视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点在视野及视网上的位置及大小。 彩色在视野消失前有何变化? 彩色视野是否固定不变?它依哪些条件而变化?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实验结果】I P=kc 1.简单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 视觉363 2.选择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错误次数 视觉4010 3。辨别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错误次数 视觉4780 4。短时记忆广度 5。概念形成

概念12 概念27 概念337 概念44 6。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感受及建议】 实验感受: 做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个奇妙的探索过程,一直知道大脑对信息

加工是一个精妙复杂的程序,但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我更加体会到了大脑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即使是简单的“选择反应时"的实验也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心理过程。做心理学实验就像是个小有挑战的任务,所以我带着略微的紧张开始了这项挑战。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就是相应实验反应的时间扣除简单反应时简单明了又富有逻辑,在做这两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大脑在做出判断之前对信息进行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我在潜意识中盼望着绿圆的出现,故我对出现绿圆的判断时间普遍短于红圆的时间;在短时记忆广度的实验中,发现通过把图像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能够更好地记住数字,把出现的数字四个一组大声地念出来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记住十个数字,可能听觉代码比视觉代码更利于短时记忆,同时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一分心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概念形成这一实验,可能这一实验是我完成地最迷糊的一个实验,由于开始时并没有仔细阅读概念实验的说明,对实验中出现的的一连串圆点充满疑惑,只知道瞎点并没有主动的去形成概念的想法,致使实验的效果较差。在表象的心理旋转中,我在忙乱之中进行,生怕多一刻的思考便影响了实验数据的漂亮,反而使自己底气不足。实验看似简单,但也需要一个不慌不乱的平静心态,以保证操作的客观性。 通过这次的心理学实验,我深切地认识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夸夸其谈充满玄妙的学科,它更多地从实际研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平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抽象化具体化,例如把一个人瞬时记忆的能力通过一连串难度逐渐增加的记忆任务用具体的记忆广度来衡量出来,也使我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心理学实验更加激发了我对其的兴趣。实验建议: 1.增强对实验系统稳定性的维护,在我第一次短时记忆广度即将完成时出现了 系统的卡顿情况以致第一次的实验数据不能得以保存,只能再进行一次实验,此现象可能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客观性。但总体来说实验操作系统较为稳定顺畅,能够获得较为不错的实验体验,如果能够继续完善一下,就更好啦。2.实验数据应该综合一些无关变量的考虑,比如做实验时周围环境的嘈杂情况 以及实验者的注意力集中度和精神亢奋状态等。可以在实验开始的提示语中

心理学实验报告反应时实验

心理学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 一、【目的】了解刺激-反应的过程与简单反应与选择反应的实验原理,比较简单反应与选择 反应的差异。 二、【实验仪器】EP202/203选择、简单反应时测定仪 三、【实验内容】 1、简单反应时实验程序 原理: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瞧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又称A反应时。 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每次完成后记录下平均反应时间,重复实验4次,取后3次的平均反应时间。 2、选择反应时实验程序 原理: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又称B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括简单反应时(基线时间)、辨别时间与选择时间。 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每次完成后记录下平均反应时间,重复实验4次,取后3次的平均反应时间。 反应简单反应(ms) 选择反应(ms) 被试1 185、03 615、13 被试2 232、47 653、03 被试3 171、83 519、83 被试4 227、97 484、97 平均时间204、325 568、24 颜色红绿蓝黄总平均时间 被试1 780、97 549、03 515、2 615、33 615、13 被试2 673、13 643、27 598、43 691、87 653、03 被试3 814、63 433、13 430、37 419、87 519、83 被试4 629、57 414、13 475、03 449、5 484、97 平均时间724、575 509、89 504、7575 544、1425 568、24

下面对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进行相关t检验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0:ρ=0 H1:ρ≠0 ɑ=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 相关性 简单反应选择反应 简单反应Pearson 相关性 1 、151 显著性(双侧) 、849 N 4 4 选择反应Pearson 相关性、151 1 显著性(双侧) 、849 N 4 4 3.确定P值与判断结果 ν=2,查t值表,t0、05/2,2=0、950,本例的|t r|=0、1510、05,按ɑ=0、05的水准,不拒绝H0,尚不能认为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之间没有相关性。 五、【讨论】 1、影响反应时快慢的因素包括仪器的好坏,外界环境的干扰,个体间的差异,个体机体状态,额外的动机,感觉通道,复合刺激,练习效应,刺激强度等。 2、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选择时间 因此,选择反应时比简单反应时慢,花费的时间更长。

学生实验报告单范文

学生实验报告单范文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课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原理: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实验步骤: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 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现象: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结果: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备注: 电磁铁的磁力强度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六、一班时间 xx.10.21 实验类型分组:(演示:(∨∨))实验名称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实验器材: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2根导线、指南针猜测:

电和磁有关系一、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 2、在桌面上放一个指南针,是指针保持正常。 3、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指的方向一致。 4、接通电流,看看指南针有何变化?断开电流看看指南针有何变化?反复做几次,看看结果如何。 5、在短路的情况下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效果会怎样?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做一个线圈(10 圈左右在)。 2、给线圈通上电,然后移向指南针,改变不同的放法,看看线圈如何放,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制作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能够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评定等级:优秀指导教师:康天旺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六、一班时间 xx.10.25 实验类型分组:(演示:(∨∨))实验名称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胶线,大铁钉、小块砂纸、胶带、大头针、指南针实验器材: 猜测: 导线和铁钉绕在一起能够产生磁性一、制作电磁铁的实验 1、将导线在大铁钉上缠绕 30 圈。 2、在桌面上放置一些大头针。 3、给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1、实验名称:减少空气阻力 (第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 实验目的: 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 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瓶子、木块、书本、文具盒、小漏斗。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子上。 2、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 3、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4、反过来用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实验现象: 1、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吹不灭蜡烛。 2、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不容易吹灭。反之蜡烛将很容易吹灭。 实验结论:

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 注意事项: 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 3、实验名称:辨认物体 (第4课怎样认识物体) 实验目的: 学会辨认物体的方法。 实验材料: 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辨别出酱油。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实验结论: 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实验顺序。 注意事项: 1、在用“闻”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不要直接靠近实验物体,

要用手扇动,使气体飘过来闻。 2、在用“尝”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要用筷子或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物品来尝。 4、实验名称:测量水温 (第6课哪杯水热) 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温度计。 实验材料: 水温计、烧杯、水 操作步骤: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实验结论: 温度计能准确的测量水温。 注意事项: 在测量之前要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

心理学实验报告

陈舒2010210621

注:以下为做过的每个实验的详细的实验报告,关于题目要求作答的部分,在实验报告中以加粗楷体的形式重点突出。 1、简述短时记忆广度的测定方法 一、实验原理 1)概念再现:短时记忆广度即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操作性的、 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的容量。其操作定义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 2)要求:试验过程中所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 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与感觉阈限的概念相似,所谓“刚刚能够立即再现” 即是指50%次能够立即再现。 二、实验方案 1)实验者测定的一般方法:数字记忆广度的方法 ①8位的数字能够通过,9位的数字不能通过,则记忆广度为8.5; ②如将每一系列连续呈现3次,则以3次都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作为基数,再将其他能通过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按1/3或2/3加在基数上,两者之和算作记忆广度。本实验就是用这种方法测量和计算数字记忆广度的。如:3次均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为7位数,则基数为7,如果8位数系列3次中通过2次,9位数通过1次,10位数一次也未通过,则记忆广度为:7+2/3+1/3=8; ③、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记忆广度,也可以采取直线内插法来计算。本次实验方案:采用了方法②的测试方案,结果数据中列出了此次测定的数字记忆广度,以及每一水平(数字个数)列出做对的遍数,如果全对,则为3,如果全不对,则为0(此时实验结束)。 2)具体实现: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搞清楚识记的方法和输入答案的方法。在输入答案时,数与数之间不能有空格,如有错误可按倒退键(Back Space)删除,重新输入,输完后按回车键表示确认。 数字与数字之间的间隔是750ms,每个数字呈现250ms,从3位数字开始,然后4、5、6…,直到同一位数字系列的3遍都错了为止或达到12位数字。三、实验结果 =====结果图片===== =====结果分数===== 短时记忆广度值: 9.33 ------------------ 水平正确率 ------------------ 3 100.00% 4 100.00% 5 100.00% 6 100.00% 7 100.00% 8 100.00% 9 66.67% 10 66.67% 11 0.00% 12 0.0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