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护理论文 浅谈术中病人低体温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护理论文 浅谈术中病人低体温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护理论文 浅谈术中病人低体温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护理论文 浅谈术中病人低体温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XX大学

毕业论文

浅谈术中病人低体温对术后恢复的影

院系名称:

专业:护理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XX大学制

二〇一年月日

摘要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当手术中体温降至36℃以下时称为低体温。低体温易致心脏病、血凝病、抵抗力降低、伤口愈合缓慢[1]等不良后果,加强围术期体温监测,积极防治低体温,对病人术后恢复和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意义重大。

关键词:低体温围手术期麻醉手术环境防护措施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论文类型包括:a.理论研究,b.应用基础,c.应用研究,d.研究报告,e.软件开发,f.设计报告,g.案例分析,h.调研报告,i.其它。

第1页共16 页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1 绪论 (3)

2 围术期低体温形成机制 (3)

3 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4)

3.1 麻醉因素 (4)

3.2 环境因素 (5)

3.3 机体散热因素 (5)

3.4 输液输血的因素 (6)

3.5 年龄因素 (6)

3.6 手术因素 (6)

3.7 自身因素 (6)

4 术期低体温并发症 (7)

4.1 增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8)

4.2 降低机体免疫力 (8)

4.3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8)

4.4 延长术后恢复时间 (8)

4.5 对病人寒战的影响 (8)

4.6 其它 (9)

5 防护措施 (9)

5.1 覆盖物 (9)

5.2 室温 (9)

5.3 输入加温的液体 (10)

5.4 心理护理 (10)

5.5 电热毯的应用 (10)

5.6 减少因消毒液蒸发带走的热量 (11)

5.7 输入复温的库血、液体 (11)

5.8 呼吸道的加温 (11)

5.9 防止体腔热量散失 (11)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II 第2页共16 页

绪论

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在37℃±0.2℃内,麻醉状态下患者的体温可以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围手术期内患者的核心体温低于36℃称为围术期低体温。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从鼻腔温度、肛温或者血温等方面监测患者体温。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2]。手术病人在围术期发生体温降低,这来源于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紊乱以及手术室的寒冷环境。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在实施外科手术的病人中50%-70%可发生轻度低体温[1]。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围术期低体温形成机制

核心温度是最重要的体温。体温调节反应80%由核心体温决定,许多低体温并发症也主要由其决定。两个因素决定核心体温降低的程度:(1)麻醉本身。麻醉药会抑制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将血管收缩的阈值降低2-4℃。(2)核心与外周组织的温差。外周组织温由病人所处的环境麻醉过程中由于麻醉药物或方法抑制体温调节和(或)患者暴露于寒冷的环境而常发生低体温,在施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中有50%一70%发生低体温[I),围术期低体温会对患者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维持手术中体温正常是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温度和血管舒缩状态决定。低体温是麻醉及手术导致的最常见体温失调,

第3页共16 页

2 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2.1麻醉因素

不同的麻醉方法对于体温调节的影响机制不同。1. 半身麻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时,体热再分布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神经阻滞抑制正常局部温度调节反应,体温迅速通过传导的方式由中央室向外周室分布,运动神经阻滞减少肌肉运动和张力导致产热减少,散热增加。2. 全身麻醉时,人体对温度的调节功能受到抑制,氧耗量和产热量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也降低,热量从机体核心向外周转移,主要是热量散失超过代谢产热。此时的热量散失主要来自皮肤的辐射和对流作用。另外麻醉药对体温调节中枢的改变,全身麻醉降低体温调节反应阈值,且麻醉药多能直接扩张血管以及肌肉松弛药对寒战反应抑制。麻醉方法: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通过对中枢及外周神经的双重影响而削弱了机体对体温的调节作用。麻醉药:麻醉药可使外周血管舒张而增加辐射、传导及蒸发散热。麻醉药潜在的抗交感反应会阻止低温的反应,同时肌肉松弛阻碍产热,降低肌张力并消除寒颤反应将加重热量丢失,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如环境温度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麻醉因素药物可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麻醉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或影响传人路径的活动并扩张血管,增加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因而导致体温降低。全麻药不但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而且还干扰机体随环境变化的体液转移反应;肌松药使骨骼肌麻醉,丧失增加肌张力的产热反应。麻醉对体温的影响正常中心温度为36.5-37. 5t,中心温度在34-36℃为轻度低体温(2]O常规的保温措施下,有一半的患者术中的中心体温低于369C,有1/3低于35`r,而未保温者术后初期体温多在34℃左右(3)O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最主要原因。全麻对体温的影响全麻期间低体温具有特征性的“三阶段模式”,即再发布期一线性期一平台期,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病因学基础。全麻诱导引起的血管扩张对中心温度的调节作用是术中血管收缩的3倍,麻醉诱导后末梢血管扩张,身体热量向低于正常温度梯度的末梢活动,产生热量再分布;在全麻诱导后lh的中心温度下降主要是归因于再分布性低温,诱导后2-3 h的中心温度缓慢降低,可能由于热量丢失超过代谢产热所致;麻醉诱导后3一4h后,中心温度通常达到一个稳定阶段,这是由于中心温度达到闭值范围的下限,

II 第4页共16 页

触发机体血管收缩的主动也在不断减少阁。对肥胖者而言,体热的散失较体热的再分布更重要。椎管内麻醉对体温的影响椎管内麻醉能降低外周和中枢的体温调节作用,椎管内麻醉使阻滞区血管扩张导致热足丢失,产热减少,同时温感觉传人阻滞使中枢体温调节抑制。椎管内麻醉与全麻导致中心温度降低的过程相类似,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外周血管收缩作用消弱,使该类患者不能重建中心体温平衡。由于椎管内麻醉从外周阻断了下肢的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故不能达到主动平台,体温持续下降,这是椎管内麻醉与全麻的主要区别。椎管内麻醉时体温与阻滞平面及年龄呈负相关,如一组研究中,腰麻平面每增加一个节段,核心温度低0. 1590,年龄每增加1岁,中心温度下降0.390。对于短小手术,椎管内麻醉对体温的负面影响可能不甚明显,而椎管内麻醉下行大手术的患者,极有可能出现严重低温。复合麻醉对体温的影响复合麻醉同时从中枢和外周抑制体温调节机制,较单纯全麻或单纯硬膜外麻醉更早出现再分布低体温,线性期体温下降速度也更快。此外,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都可降低血管收缩的闭值,椎管内/全身联合麻醉期间触发血管收缩的中心温度较单纯全身麻醉约低19C。一旦触发,单纯全身麻醉期间血管收缩作用可引起中心温度平台期现象,但管内/全身联合麻醉时则不会出现该平台期。

2.2环境因素

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3]。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手术室的空气消毒越来越多的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大量的冲洗在施行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切口直接暴露于环境温度下,术中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近一步导致热量散失。

2.3机体散热因素

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4]。

第5页共16 页

另外,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亦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5]。

2.4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通过传导与蒸发可使体温下降。大量输液输血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1,若加压可达500^-600m1。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更加导致了身体的不适。

2.5年龄因素

年龄是影响体温的另一因素,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太稳定;老年人因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率低导致体温偏低,同时,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敏感度差。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

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小时以上可下降3-4℃ e

2.6手术因素

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或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水分在手术中蒸发量大,都是重要散热源。同时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愚者身体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尽管加盖单巾仍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大量J决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入1u4℃冷冻库血或1 L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有报道,500 ml库存血在5-10 min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 5 ^-1℃。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此外,若患者在术中低体温会使麻醉药和肌松剂的代谢和排泄时间延长,并使挥发性麻醉药的组织溶解性提高,从而延长麻醉恢复时间。此外,术中低体温可抑制胶原沉积并延长分解代谢作用,从而导致伤口愈合不良。

2.7自身因素

病人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病人术前禁食8h左右,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

II 第6页共16 页

力减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6]。自身因素强烈的情绪反应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导致体温发生变化。情绪激动时,体温上升;情绪低落时体温下降。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披动,使血液

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血液系统的改变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障碍,导致极差的预后。低体温王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心血管功能改变轻度低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粘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J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代谢紊乱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起的氧传送功能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

而出现淡摸、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3 术期低体温并发症

术后寒颤、增加心脏事件、手术切口感染、延长麻醉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改变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等。心肌梗死是围术期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核心体温降低1.3℃时病人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升高3倍。寒颤使机体产热增加,是机体对低温的保护性反射。麻醉本身和绝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寒颤阈值。正常时寒颤的阈值是35.7±0.4℃;而硬膜外麻醉下是35.4±0.5℃。伤口感染是手术和麻醉的严重并发症,低体温通过两种方式促使切口感染:第一,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氧张力,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第二,低体温直接抑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菌的能力。体温降低使血小板功能减弱,降低凝血因子活性,温度下降3℃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大约增加10%[7]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低体温对手术愚者的正面影响:低体温对手术愚者有利的一面,如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等。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负面影响:人

第7页共16 页

们往往未重视低体温对机体不利的影响,它可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如凝血机制障碍、药物代谢速度降低、削弱机体的免疫力、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感染增加、使患者术后苏醒延迟、住院时间延长,还可引起严重心肺疾患.

3.1增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体温还可以引起低钾,而低钾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围术期低体温还会增加循环血中儿茶酚胺的水平,导致病人出现高血压和全身血管收缩反应,从而增加病人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

3.2降低机体免疫力

低体温能直接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另一方面,低体温会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活性[20J。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病人抵抗力下降。围术期轻低体温者伤口感染率升高。

3.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低体温对病人的凝血功能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低体温可使循环血中血小板数目减少,血小板粘附、聚集能力下降,并降低凝血因子活性,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另一方面,低体温会导致周围血管收缩、静脉淤滞和组织氧供减少,进一步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3.4延长术后恢复时间

术中低体温会使麻醉药和肌松剂的代谢和排泄时间延长,并使挥发性麻醉药的组织溶解性提高,从而延长麻醉恢复时间。此外,术中低体温可抑制胶原沉积并延长分解代谢作用,从而导致伤口愈合不良。

3.5对病人寒战的影响

低温引起的寒战可显著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二在全麻恢复过程中,未作有效加温的病人,寒战发生率40%,寒战引起的肌肉活动使耗氧量增加48.6%二

II 第8页共16 页

3.6其它

有研究表明,低温病人死亡率高于体温正常者,尤其是创伤严重者。在ICU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低温持续2h有24%的病人死亡,而同等条件体温正常病人的死亡率则为4%;低温可导致呼吸抑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4 防护措施

巡回护士应根据手术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年龄需要调节室温。所输液体和血液在不改变其成分的情况下预热至生理温度再输入。术中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其它保温措施,如加盖无菌敷料,给予暴露肢体以热水袋、电热毯等。加强手术过程中对病人的体温检测经常观察病人的皮肤、湿度及面色,并及时测体温。

对于低体温病人要及时采取措施。术中保温措施、控制室温手术室采用空气层流系统,保持室温22 -24℃,相对湿度在40%^J60%o,输入加热的液体液体加温后输入不仅能有效的减轻低体温,从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升温作用,是复温中常用的方法。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加温至36℃左右,血液加热温度不能过高,否者会引起血细胞破坏。温盐水冲洗术中冲洗液加温至体温水平,以保持病人体温的恒定。采用保暖物品保暖棉被服:不施手术部位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或手术巾遮盖,使之与周围的冷空气隔离,尽量避免弄湿被服,保持手术床的干燥。循环水毯:术前将循环水毯铺在手术床上,病人睡在水毯上,通过调节水毯的温度调节病人体温,水毯温度可在30℃-41℃调节。热水袋:袋内灌热水1/31/2满,温度sot,以内,并以多层包裹,置于病人的四肢及输液处,使热不直接接触肢体。

4.1覆盖物

通过非手术区覆盖物可减少30%的热量丢失,但这种改善并不随覆盖物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因此还需使用一些主动加温方法,如循环水垫、充气加温、辐射加温及负压加温等。研究表明,充气加温是比较稳定、有效的方法。

4.2室温

第9页共16 页

手术室应具备良好的室温控制设备,洁净手术室温度应在200C - 250C;相对湿度为40%一60%。应预先调节室温在适宜范围,给患者适当遮盖保暖后再降室温,以使患者感觉舒适,有利于手术操作,在手术结束前再将室温及时调高。

4.3输入加温的液体

体腔冲洗液可带走大量热量,因此冲洗体腔的液体应加热。输血输液加温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低体温和寒战的发生率。冲洗液置于变温箱内加温至37℃后使用。总之,围术期轻度低体温是手术病人经常发生却易被医务人员所包忽视的现象。而对于普通择期手术的病人来说,围术期轻度低体温会提高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病人健康有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重视对病人术中,术后的体温监测,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手术特点为病人采取积极适当的保温措施以维持体温稳态,防止低体温的发生以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4.4心理护理

由于术前病人情绪的波动在术中容易发生低体温,因此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手术室护士参与术前讨论及术前访视,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性地制定术中护理同时通过访视时面对面本论文交流,可消除病人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陌生感,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使其处于最佳生理和心理阶段,减轻病人因为精神因素导致对冷刺激的阂值下降。

4.5电热毯的应用

电热毯:在手术前将电热毯铺在手术床上,在电热毯上面铺一层橡皮布和一次性单巾,防止漏电,病人睡在电热毯上,术中根据需要随时调节适宜温度。循环水毯:术前将循环水毯铺在手术床上,病人睡在水毯上,通过调节水毯的温度而调节病人体温,水毯温度可调节在30-41℃。充气式保温毯:充气式保温毯通过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高对流气体,加上四肢用保温毯缠绕,一方面能提高外周皮肤温度,减少体内热量向外周转移;

另一方面隔除体表热量向周围环境扩散。有效预防了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是目前较新的保暖措施。

II 第10页共16 页

4.6减少因消毒液蒸发带走的热量

因为乙醇在皮肤上能迅速蒸发、吸收和带走大量的热量,可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低。因此,在手术消毒过程中不采用挥发性的消毒液,可用日etadine等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

4.7输入复温的库血、液体

实验表明,术中若静脉输注大量低温液体可诱发寒战,短时间内输入大量4℃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注的液体复温至37℃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因此,进行输液、输血前用加温器将液体、库血进行复温,是最简单、最有效地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但有些药物如青霉素、维生素C等不能加温)。

4.8呼吸道的加温

热化气体,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预防呼吸道散热,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在全身麻醉病人中应用湿热交换器(人工鼻)能保持呼吸道内恒定温度

4.9防止体腔热量散失

防止体腔热量散失对于手术时间长、胃肠管等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者,术中使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肠管;需行腹腔冲洗者,使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等,以减少体热的散失

目前,通过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控制体表和体腔的散热,采取多种护理措施营造从体内到体外温暖舒适的内外环境,可有效的防止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其积极意义在于有效地防止了由于低体温带来的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压力,有利于早日康复。

同时,医院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使用率。运用护理手段不仅能有效干预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而且方法简单、易行,适宜在临床推广。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深化了护理内涵。

第11页共16 页

II 第12页共16 页

致谢

时间如白驹过缝,我历时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在这段充满奋斗的历程中,带给我的学生生涯无限的激情和收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校友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医院的各界人士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没有她对我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无私的为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就没有我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专著,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本篇论文的最终写作。至此,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有用的素材,也在论文的排版和撰写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我将将我的有限的资源全部贡献出来。

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致谢: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票」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技术指导”、“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等。

交大的网络教育生活即将匆匆忙忙地过去,但我却能无悔地说:“我曾经来过。”大学期间但它给我的影响却不能用时间来衡量,长久以来以来,经历过的所有事,所有人,都将是我以后生活回味的一部分,是我为人处事的指南针.就要离开这个学习平台了,在工作的岗位了还将继续行进,这是我人生历程的又一个起点,在这里祝福大学里跟我风雨同舟的朋友们,一路走好,未来总会是绚烂缤纷。

5

参考文献

[1]胡兴国.围手术期的轻度低温[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1(4):225-227.

[2]刘小颖,吴新民.围手术期低体温[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9):712-714.

[3]邹小芬,姜剩勇.1例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病人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4,2(3):55-56.

[4]钱丽,王守娥,宋文,等.腹部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观察[J].临床护理杂,2005,4(4):49-50.

[5]王明山,王世端,王爱娟,等.不同温度静脉液体对术中体温及热量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6(9):461-462.

[6]邹小芬,姜剩勇.1例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病人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4,2(3):55-56.

[7]黄宇光(译).保持围术期体温正常一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方法[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3,11(6):203.

II 第14页共16 页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也可能感觉不到,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当体温下降到35℃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 严重的“低体温症”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有人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体温症”是一个重要因素。 低体温症症状,按逐渐加重的顺序为: 1. 控制不住的颤抖。 2. 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 3. 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 剧烈颤抖。 ? 5. 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 停止颤抖。此时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7. 皮肤发白,变青。 8. 瞳孔放大。 9. 心跳和呼吸剧减。 10. 肌肉发硬。 11. 在32℃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2. 在30℃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 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心理紧张、焦虑,术中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大量室温液体的输注和反复长时间的术区的冲洗等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现就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综述如下。 | 1 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患者自身的因素 手术前患者要常规禁食禁饮,加上病人自身体质较差,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以及机体的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是因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易受干扰;同时,衰老时机体成分发生变化,有机成分下降,机体水含量减少,进而使机体热储降低,围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丰富,易散热。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对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可见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 1℃~2℃。 术中的低温环境 随着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过度散失,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4130655.html, 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 作者:周明珍温丽娟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麻醉和外科并发症。本文综述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止术中病人低体温的护理。 【关键词】围手术期;低体温;护理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间的动态平衡维持正常体温,而围术期由于各种原因使该平衡破坏。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而术中低体温是指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核体温低于36℃以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可达50%-70%。围手术期的低体温可导 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如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心肌缺血、术后渗血量增多、术后切口感染和住院时间的延长等应引起重视。 1 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1心理因素患者因恐惧、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对外界事物反应加强,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过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 1.2室温手术室环境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室温 1.3手术床、棉被手术病人躺在太凉的手术床或盖太凉的棉被可通过传导作用丧失体内热量。 1.4通风设备气流的交换室内通风设备通过对流散热的比例高达61%,蒸发散热为19%。 1.5麻醉及麻醉用药的影响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抑制作用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 1.6输液和输血术中病人输入大量低温的液体或快速输注大量冷藏库血,则对病人机体中液体造成“冷稀释”作用,从而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7皮肤的暴露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皮肤是体内热量散发的主要部位,手术过程皮肤消毒时裸露皮肤面积较大、碘酒酒精涂擦病人皮肤上的挥发作用、使用冷液体冲洗体腔、大手术胸腹腔长时间暴露等,使外周血管出现收缩反应,热量丢失,体核温度可下降至33-35℃之间。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散失的重要原因。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 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 %~70 %。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34~36 ℃称为轻度低体温) 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 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 研究表明,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 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 另外,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

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Morris 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士应高度重视手术病人在术中可能发生低体温,采取合理措施、选择合适的保暖方式,预防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以减少因低体温给病人带来的危害。对术中发生低体温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 1. 调节手术间的温度 在手术病人进入手术间前30 min,应将手术间温度调节在22 ℃~24 ℃,湿度保持在40%~60%。可根据年龄不同进行调整,如果是婴儿、小儿和老人手术时,可适当调高室温,保证病人体温的正常,减少病人因为冷空气发生低体温,避免因低体温造成伤口疼痛、感染和寒战的发生。 2.使用保暖棉垫 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可根据病情需要和手术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保暖棉垫,当做上腹部手术时可用上肢棉垫套住外展的上肢,用下肢棉垫盖住双下肢爱心小坎肩围住患者的颈肩部;用当做下肢手术时,可用上腹部棉垫盖住上腹部,穿上爱心小坎肩暖住颈肩部,用上肢棉垫套住外展的上肢等等的保暖方法,确保病人在手术期间温暖、舒适。 3. 冲洗液加温 手术需要冲洗时,低温液进入人体内需要吸收机体的热量,从而增加机体额外热量的消耗,使体温下降。因此,

对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胸腹腔及其他部位冲洗时,使用温度适宜的冲洗液进行冲洗,以减少机体散热,防止低体温发生。 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低体温的发生,是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工作,手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和差错都会直接或间接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加强对手术病人安全的保障,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给病人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有效防止手术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使病人能够顺利通过手术期,从而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手术病人在围术期发生轻度体温降低十分常见,这来源于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紊乱以及手术室的寒冷环境。通常将轻度低体温定义为核心温度34~36℃。低体温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1.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形成机制 核心温度是最重要的体温。体温调节反应80%由核心体温决定,许多低体温并发症也主要由其决定。两个因素决定核心体温降低的程度:一,麻醉本身。麻醉药会抑制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将血管收缩的阈值降低2-4℃。二,核心与外周组织的温差。核心向外周的热量转移即再分布幅度与其直接相关。 低核心温是热量由核心向外周再分布的结果。全麻后病人的氧耗量和产热量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也降低(热含量减少),而肢体温度却上升(热含量增加),这显然是体内热量再分布的结果。外周组织温度由病人所处的环境温度和血管舒缩状态决定。血管收缩会将代谢产热保留在核心室内,因此术中使血管舒张会加速降温。由于皮肤或核心温降低会引发体温调节防御反应,所以很难为非麻醉病人降温。儿童降温和复温均比成人快,因为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大。 2. 低体温并发症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术后寒颤、增加心脏事件、手术切口感染、延长麻醉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改变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等。

心肌梗死是围术期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核心体温降低1.3℃时病人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升高3倍。寒冷会使老年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1/3,这会增加心脏应激性,诱发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 寒颤使机体产热增加,是机体对低温的保护性反射。麻醉本身和绝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寒颤阈值。正常时寒颤的阈值是35.7±0.4℃;而硬膜外麻醉下是35.4±0.5℃。寒颤虽然会引起不适,但并不会直接引发心肌缺血或梗死。一是因为高龄削弱了体温调节反应,所以老年人很少寒颤。二是寒颤似乎并不是引起术后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低氧本身反而会抑制寒颤。奈福泮(Nefopam)和可乐定具有预防和治疗寒颤的作用[1]。 体温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功能、纤溶状态。低体温时血小板数量仍可保持正常,但功能却受到了抑制,这可能由血栓素A2的释放减少所致。低体温时标准凝血试验保持正常,如PT和APTT。因为这些试验通常在37℃下进行,不受病人体温影响。如果在病人实际体温下进行,那么凝血试验结果就会因为低体温而延长。 伤口感染是手术和麻醉的严重并发症,它会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低体温通过两种方式促使切口感染:第一,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氧张力,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第二,低体温直接抑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

外科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外科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9-08-20T10:46:48.3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7期作者:周婉玲 [导读] 外科手术中,低体温是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手术环境、手术时间较长以及麻醉等因素有关。 四川省蓬安县中医医院,637800 外科手术中,低体温是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手术环境、手术时间较长以及麻醉等因素有关。低体温就是指患者的体温表现失衡状态,以寒颤、反应低下、皮肤冰凉等为显著特征,不利于患者预后。外科手术中如果发生低体温,可能影响病人的心肌收缩及凝血功能,降低肾脏功能,影响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如何预防低体温成为外科手术学者们探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外科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外科手术病人,基于全身麻醉的前提下,人体对体温的正常调节作用遭到抑制,加上麻醉药物的作用,扩张血管,导致热量散失。同时,肌肉松弛剂的应用,消除了肌肉震颤引起的机体产热,且抑制了机体对下丘脑中枢的体温调节作用,引起低体温。另外,手术室温度太低,温度调节22-24℃。手术中,为了消毒,增强通风,容易降低体温。除此之外,手术患者,一般需要禁食禁饮,减少了机体的热量储存,降低产热。患者由于担心病情,对手术缺乏了解,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对回心血量造成影响,也可能导致低体温。 二、外科手术中的低体温如何护理 (一)外周保温 1,手术前,环境预热。正常层流洁净手术,室内温度设定22-25℃,湿度调节为40%-60%,但是,实际手术中,室温往往低于正常标准,患者容易感到寒冷,不舒适。手术室常规温度及室内空气快速对流会增加机体散热,更容易导致低体温。因此,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前30分钟左右,应当进行环境预热,保持温度恒定于23-24℃,根据体温波动,调节手术室的温度。如果有条件,可以设置温湿度表,有助于观察,便于调节。 2,体表预保温。第一,自然保温,预保温就是说手术前通过主动保温措施保持正常体温。其中,预热棉被覆盖、穿脚套、戴头套、减少肢体暴露、无菌巾加盖等是常用的自然保温方法,有助于减少热量散失,但是,这种方法具有复温缓慢的特点,适用于温暖环境中小手术者。第二,充气式保温毯,目前,很多专家认为充气式保温毯是最有效的术中保温方法,按照43℃的标准,预热20分钟,一直保温到手术结束,可有效保持患者体温,预防术中低体温。第三,循环水变温毯,具有安全、有效、可行性,应用在外科手术中,可防止患者体温下降,且可将体温升高约0.6-1.5℃。针对手术暴露面积大且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建议选择该方法进行保温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操作之前,应该认真检查设备性能,避免因变温装置失灵导致烫伤。第四,亚低温治疗仪,驱动加热液体在水毯中循环,通过微电脑实施全方位监控,向患者提供热量,恢复体温。一般情况下,通过亚低温治疗仪保温处理,全麻诱导1小时后中心温度下降不明显,保持体温正常状态,预防术中低体温,降低手术风险。 3,心理护理。患者如果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导致血液重新分布,对回心血量造成影响,且会影响微循环,引起术中低体温。因此,术前应该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术前访视,通过面对面交流,向患者介绍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告知手术流程,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获取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且用成功案例鼓励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负面情绪,增加依从性,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因心理因素导致冷刺激阈值降低。 (二)体腔保温 1,主动升温方法。第一,输注液与库血加温处理,外科手术护理中,综合评估患者实际情况,把控加温温度,采用输液加温仪等仪器,对输注液及库血进行加温处理,一般初始温度设定为37-40℃,随后根据体温变化进行调节。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药物不宜加温,如袋血浆、青霉素以及维生素等。第二,冲洗液加温,术中,冲洗液如果没有加温进行冲洗,可能造成外周血管收缩,丢失热量,降低体温。故此,外科手术中,可根据手术类型,对冲洗液进行适当加温,例如,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冲洗液加温到36-37℃。 2,特殊加温处理。第一,输注氨基酸,术中可以通过输注氨基酸的方法,促进代谢类激素释放,利用营养素生热,预防低体温。第二,使用热湿交换器,热湿交换器就是人工鼻,具有调节、维持吸入气体温度的作用。 (三)监测核心温度 1,监测方法。外科手术中,单个体表温度不可作为衡量的标准,核心温度相对稳定,主要通过临近鼻咽、鼓膜、膀胱、食管远端以及肺动脉等单个体温测出。鼓膜温度可以反映出下丘脑温度,但容易损伤耳道;鼻咽测量受到的干扰作用明显,准确性不高;肺动脉温度是核心体温测量的一个“金标准”,多在ICU进行。如今,一般测量直肠温度,外界因素对其无干扰,且可反映心脏和大血管血液的温度变化,相对理想,但需要注意插入深度。 2,监测时机。一般情况下,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和手术开始之后,间隔15分钟测量1次,并且详细记录,根据体温变化,调整保温措施,保证体温大于36℃,且留意患者全身状态和肢体皮肤温度,尤其是四肢末梢血运。 外科手术中患者容易出现低体温现象,不仅影响手术进展,而且可能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实践手术中,应该准确分析引起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并且采取可行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预防术中低体温。

术中低体温的分析及应对护理

术中低体温的分析及应对护理 摘要】目的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长时间手术、大手术、老 年人和小儿手术后尤易发生。术中体温降低会对患者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 维持患者术中体温正常是保证麻醉手术成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分析低体温的发生原因,及时有效地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本研究探讨影 响我院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保温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 效果。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672-5085(2013)39-0052-02 【Abstract】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long time operation, operation, operation after the elders and children especially prone to. Reduce the temperature during operation will cause adverse effect on the patients, therefore, to maintain body temperatur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nesthesi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successful,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order to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low body temperatur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hypothermia occurs,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of hypothermia during operation, and take the corresponding heat preservation nursing measures, and achieved good effect. 正常体温常维持在36.2-37.5℃,低于36℃时称之为低体温。在外科手术中低体温非常常见,外科手术中的低体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中低体温会 对机体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术中低体温的危害有影响凝血功能,影响机体代谢,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以及延长术后恢复时间等。 最近研究表明术中低体温会使手术部位感率增加。成为SSI (Surgicalsiteinfection,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我们把60名结直肠手术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常规术中加温护理(保 持34.7℃的平均温度直接送到PACU),处理组积极加温(平均温度为36.6℃). 结果对比对照组发生SSI为19%,处理组发生SSI为6%。 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来应对呢? 一、患者对手术的恐惧 事实证明患者的恐惧心理极大地影响了患者在术中的体温。 应对措施:采用术前访视,就是与手术的前一天到病房,向患者做自我介绍,并向其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师以及手术医生的资历,特别重点介绍此类手术 的成功案例。嘱咐其放松心情,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 二、环境温度 应对措施: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在炎炎夏日,很多患者到达手术 间仍然感觉有些冷,这其实是心理作用。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冬天手术的患者,要提前把手术间的温度提到22-24℃,就算夏天也不能因为室内温度高,就把温 度调得太低。研究指出,在19-21℃的环境温度下,有50%的患者会出现低体温。特别是一些体质较弱的患者,特别是一些肿瘤患者,由于循环较差,更容易感觉 到冷,所以要做到保暖接送患者,在接送患者过程中包裹严密,避免皮肤暴露。 手术床使用加热毯,提前把温度调至适合温度。 三、输注、冲洗的液体太凉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 ,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 ,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125 ℃。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15~1 ℃。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1.5 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15 ℃;手术 2 h以上可下降3~4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1.6 自身因素病人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病人术前禁食8 h左右,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骨科病人的术后护理

文献综述 骨科病人术后常见症状的护理 [摘要] 目的综述骨科病人术后常见的症状的护理方法方法广泛查阅有关骨科病人术后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技术,解决好骨科病人术后出现的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对于术后病人有重要意义结论高质量的骨科术后护理是病人机体迅速康复的保证。 [关键词]骨科病人;护理技术;术后疼痛 手术是骨科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科病人术后常见表现包括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病人大多起病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及相关的疾病知识,住院期间需要协助其生活护理及培养自理能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骨科病人术后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相应术后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护理对策及其取得的良好的临床效果,表明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应用, 高质量的骨科术后护理是病人机体迅速康复的保证。 1术后疼痛 疼痛是机体对损伤组织或潜在的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镇痛是临床常见的医疗方式,对术后镇痛的高度重视是近十年来麻醉学和外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更新。患者对于术后镇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良好的术后镇痛护理方式成为重要的医学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模式的变化.整体化和个性化镇痛护理成为镇痛护理的新模式回[2]。 1.1疼痛的正确评估评估方法: 临床上通常使用文字描述评分法(VSD)是把一直线等分成5份,每个点表示不同的疼痛程度:0无疼; :1:微疼;2:中度疼痛; 3:重度疼痛;4:剧痛. 让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位置全面的评估疼痛应从患者的自我报告生理行为方面来综合评估,要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知识技能,评估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规律及伴随的症状和诱因,观察疼痛过程中患者的表情动作声音以及饮食睡眠情况客观准确评估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让患者的疼痛及时得到缓解。 1.2疼痛的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疼痛能增加不良的情绪,良好的心理护理能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耐心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讲解有 作者简介: 关疼痛的知识,在交谈中让患者感到可依赖和信任,同时倾听患者的主诉,认可其疼痛感受在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多陪伴患者,稳定其情绪,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心理生理处于

围术期低体温的研究进展

围术期低体温及进展 体温是重要的生命指征,正常的体温是机体各项机能得以维持的关键。Sesser(1)将机体核心温度34℃-36℃定义为低体温,而它是麻醉以及外科围术期的常见并发症。有研究显示(2)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患者常主诉术后初期的寒冷不适是住院期间最为痛苦的体验之一,有时甚至超过疼痛。低体温虽然对机体存在有利的影响,如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等。但其不利的一面更不容忽视,本文将对围术期影响低体温的因素及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和围术期中的保温措施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1影响低体温的因素 1.1麻醉与低体温 正常核心温度为36.5℃~37.5℃。常规的保温措施下,有约一半的患者术中的核心体温低于36℃,有1/3者低于35℃,而未保温者术后初期体温多在34℃左右[3]。因此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最主要原因[1,4,5,6,]。全麻时,意识的丧失意味着行为性调节机制的丧失,药物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反应(如全麻降低体温调节反应的阈值,阈值间范围从0.2℃增至4℃[1,5,7, 8]),且麻醉药多能直接扩张血管,以及肌松药对寒颤反应抑制,因此几乎所有的全麻患者都可出现低体温[1,5,6,7,8]。椎管内麻醉引起的体温改变曾一度不被认识,椎管内麻醉时的体温监测也被忽视[9,10]。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33%被调查的麻醉医生在椎管内麻醉时监测体温[10]。正常机体对外周温度的感觉主要是冷感觉,而椎管内麻醉时,外周冷感觉的传入纤维被阻断,使得中枢误认为被阻滞区域是温暖的,行为性调节被抑制[11];复合麻醉同时从中枢和外周抑制体温调节机制,较单纯全麻或单纯硬膜外麻醉更早出现再分布低体温,线性期体温下降速度也更快[4,12 ] 1.2病人自身的特点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因此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4]。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给病人的分级级别显示,病人分级越高,其发生低体温的几率越高[13]。此外,当病人为创伤、脑损伤、烧伤或伴有严重感染、甲状腺功能异常、过度瘦弱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围术期低体温。 1.3环境温度影响 手术室的室温一般控制在22℃左右,这样既可以为术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又有利于减少微生物的繁殖。但是对于病人来说,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过大,使辐射和对流散热明显增加,再加上麻醉药导致的体温调节机制受损,使病人很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出现低体温。研究指出,在19℃-21℃的手术室环境下,至少有50%的病人会出现低体温[14]。

手术室患者低体温预防及护理对策

手术室患者低体温预防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的患者术中出现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需要行手术处理,在术中进行有效低温预防。结果:通过有效预防及护理对策,仅出现5例低温患者,经过针对性处理,均恢复正常体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是有效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有力保障。 标签:手术室;低体温;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5-0102-01 体温是人体主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人体正常体温在36 ℃~37 ℃,体温低于36 ℃属于低体温,在手术期间低体温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由于医疗技术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临床手术中越来越重视体温的指标。保持术中患者的体温正常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对2010年5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有效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需要进行手术。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25~65岁。其中行妇科手术5例,产科手术28例,骨科手术8例,外科手术19例。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心理护理患者情绪过于激动容易引起术中的低温,因此要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医务人员要以热情、耐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开导患者,倾听他们的心声,讲解医疗技术的先进,让患者充分了解与信任医务人员,关心体贴患者的疾苦,协助患者解除各种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手术。 1.2.2控制室温皮肤散热是患者热量丢失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调节室温,从而减少辐射与对流,来预防患者低温。在一般情况下,室温应调节在23 ℃~25 ℃,湿度45%~65%为最佳。 1.2.3覆盖物的使用在接送患者期间要注意保温,尤其是冬天,多使用棉絮、毛毯等,尽量不要让患者的肢体暴露在外面。在手术过程中和实施麻醉后,需要减少肢体暴露,注意保暖。采用覆盖物可以降低身体的散热率,让其与冷空气隔离。有条件的术中可以使用电热毯维持患者的体温。 1.2.4输血、输液前加温处理没有经过加热处理的液体与血输入明显可以降低患者的体温。因此,在进行输液、输血前采用加热器把液体与库血进行加热,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简单的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不过有一些药物不能加温,需谨慎处理。 1.2.5防止体腔热量散失部分手术时间比较长,一些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在外,容易导致体温下降,可以采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从而降低体热的散失。 1.2.6呼吸道加热把气体热化,取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有效的减缓呼吸道的散热率。尤其是全麻患者使用湿热交换器,从而来维持体温。 1.2.7术中严密监测采用常规的体温监测法,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若出

骨科病人的术后护理

骨科病人术后常见症状的护理 王婷 (宁夏银川国龙医院骨科银川 750004) [摘要] 目的综述骨科病人术后常见的症状的护理方法方法广泛查阅有关骨科病人术后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技术,解决好骨科病人术后出现的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对于术后病人有重要意义结论高质量的骨科术后护理是病人机体迅速康复的保证。 [关键词]骨科病人;护理技术;术后疼痛 手术是骨科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科病人术后常见表现包括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病人大多起病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及相关的疾病知识,住院期间需要协助其生活护理及培养自理能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骨科病人术后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相应术后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护理对策及其取得的良好的临床效果,表明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应用, 高质量的骨科术后护理是病人机体迅速康复的保证。 1术后疼痛 疼痛是机体对损伤组织或潜在的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镇痛是临床常见的医疗方式,对术后镇痛的高度重视是近十年来麻醉学和外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更新。患者对于术后镇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良好的术后镇痛护理方式成为重要的医学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模式的变化.整体化和个性化镇痛护理成为镇痛护理的新模式回[2]。 1.1疼痛的正确评估评估方法: 临床上通常使用文字描述评分法(VSD)是把一直线等分成5份,每个点表示不同的疼痛程度:0无疼; :1:微疼;2:中度疼痛; 3:重度疼痛;4:剧痛. 让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位置全面的评估疼痛应从患者的自我报告生理行为方面来综合评估,要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知识技能,评估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规律及伴随的症状和诱因,观察疼痛过程中患者的表情动作声音以及饮食睡眠情况客观准确评估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让患者的疼痛及时得到缓解。 1.2疼痛的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疼痛能增加不良的情绪,良好的心理护理能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耐心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讲解有关疼痛的知识,在交谈中让患者感到可依赖和信任,同时倾听患者的主诉,认可其疼痛感受在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多陪伴患者,稳定其情绪,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心理生理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患者疼痛阈值。 1.2.2对症护理(1) 炎症性疼痛: 按医嘱予以消炎消肿止痛等治疗,若炎症已成脓肿时,要及时切开排脓或冲洗,同时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2)创伤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是受伤部位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移动时疼痛加剧,要及时进行外固定,限制活动,减轻疼痛,如四肢发生骨折时,要正确实施牵引或石膏外固定,并予以抬高患肢,可得到缓解。(2) 组织急性缺血引起的疼痛:立即查找导致缺血的原因,及时处理,如牵引不当,石膏外固定过紧所致的肢体水肿神经功能受损甚至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解除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绷带,调整牵引装置,必要时作切开减压,及时改善组织缺

骨科接台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骨科接台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0-11-01T16:36:44.0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9期供稿作者:耿晓红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越来越发达,以及人类的不断老化,交通事故、跌倒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骨折病人越来越多。耿晓红(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康科安徽巢湖 2380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9-069-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越来越发达,以及人类的不断老化,交通事故、跌倒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骨折病人越来越多。目前,提高住院病人3—5天内手术率与接台手术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因医院人员编制有限,手术室间配备有限,接台手术更是每天不断的增多。为了做好骨折病人接台手术的心理护理,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168例骨折接台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有168例接台手术病人。男94例,女74例,年龄从12岁至90岁,其中行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病人55例,股骨粗隆骨折支架外固定术病人80例,髋关节置换术20例,膝关节镜病人13例。 2 护理体会 2.1做好术前心理评估,耐心真诚做好解释工作术前一天,接到手术室安排后,通知接台手术病人的大概手术时间。评估病人情绪、心态。护士以真诚的态度、柔和温暖的语言向病人耐心的解释手术要接台的原因是由于第一台和第二台手术病人年龄大、病情重、创伤性大、危险性高等。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医院安排手术的时间是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配合医生的时间以及手术室间的安排等来决定的。无关乎病人职位高低、经济条件好坏、文化水平高低等条件,让病人觉得安排合理,无担忧与愤怒不平等情绪。对于特别紧张、有埋怨、不平、不理解情绪的病人,护士应多关怀。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术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保持在手术中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2.2术前提供手术有关信息手术病人对自己病情不了解,术前应向患者全面详细的介绍病情、手术的必要性、危险性、预后情况以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讲解术前准备,术前用药,术中配合的目的。并主动介绍主刀医生的技术、医德的可信性;主动介绍主刀医生成功病例的病人到病房进行探访,解除病人忧虑、紧张、恐惧的心理。 2.3指导病人进行松弛训练教会病人配合手术减轻痛苦和不适而进行的自我调整方式。指导术前深呼吸、有效咳嗽、扩胸、挺腰抬臀等活动。并根据需要合理进行训练行为示范,让病人术前充满信心,并让病人觉得被尊重、重视,解除病人心理障碍。 2.4做好术前用药一般手术病人有焦虑紧张情绪,表现为术前夜不能入睡。可适当让病人术前口服安眠镇静药,让病人心情放松入睡。对于接台手术病人,早上应多巡视,耐心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定时巡查病人,及时发现病人不良情绪。口唇干裂者,可用湿棉枝涂抹嘴唇。接台手术等待时间长的病人,尤其老年骨折病人,多伴有一至二种脏器疾病,由于等待时间长,心情紧张,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时还会出现四肢发凉、发抖等情况,可提前适当予NS加能量合剂静脉点滴、低流量吸氧,防止发生低血糖。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平时有口服降压药片的,可在清晨六时左右用一小口开水送服1~2片降压药片。有糖尿病病人早上测量空腹血糖,但不能注射胰岛素。髋部骨折的病人,因术前一天已做好手术皮肤准备,拆除了伤下肢皮牵引后,防止病人伤肢的疼痛和骨折的移位,要改变用裸套牵引。夜间伤肢疼痛,可适当应用止痛剂。接台手术病人等待手术时间稍长,在等待中,要让病人有充分的休息和舒畅的心情。 2.5家人支持和配合医护人员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向病人家属解释病人术前家人陪伴的安全性、重要性。让家人陪护。安慰、鼓励、关心病人,解除病人被冷落、被遗弃及恐惧的感觉。使病人保持心情平静,对手术充满信心。

骨科术后病人饮食护理

骨科术后病人饮食护理 骨折初期:由于患肢肿胀,疼痛,加上精神紧张,食欲低下,因此病人要多喝果汁、稀饭、豆浆、面条。吃一些少而精的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及菠菜,水果(青菜、芹菜、豆芽、紫菜、苹果、梨),也可防止便秘。 骨折中期:骨折3-4周,正是骨折的愈合期,病人需要大量的蛋白质,特别含胶原蛋白较高食物以及含钙和维生素D 的食物,可适量增加鸡汤、蛋类、肉皮、猪蹄、豆制品。要特别提供维生素D 丰富和高钙食物,如豆类、蛋类、虾皮、海带、牛奶、大豆、蔬菜、马铃薯、银耳、花生等,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 骨折后期:骨折5-6周,直至恢复阶段,可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多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及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牛奶要每天喝500毫升,蔬菜400-500克,在合理搭配其他食物,做好膳食平衡和合理营养。术后第1天:果汁、豆浆、稀饭、稀粥、排骨汤术后第2天:面包片、鸡蛋、米饭、鸡汤术后第3天:馒头、

花卷、鸡汤术后第4天:米饭、虾皮、海带、马铃薯术后第5天:面条、清炖排骨、蒜茸菠菜 术后第6天:千层饼、椒盐花卷、酱牛肉、虾皮西葫芦术后第7天:花卷、红焖肉、水饺、韭菜炒豆芽水果类: 苹果、香蕉、梨、桃、猕猴桃、西瓜、草莓、柚子、桔子、菠萝、大枣、葡萄含纤维量食物有: 绿豆、海带、玉米面、菠菜、芹菜、韭菜、豆芽菜蔬菜类有: 大白菜、黄瓜、茄子、胡萝卜、洋葱、南瓜、蒜苗、油菜 1 骨科病人的饮食调护 骨伤病人由于创伤或手术,机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疗程一般较长,伤后大多食欲不振、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导致营养供应不足,影响创伤的修复。因此,要使机体组织从损伤到愈合,仅用药物或手术,手法治疗是不够的,还要给予足够的营养成分,临床上应根据骨伤的不同时期给予合理的饮食调护,才能达到加速骨折愈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目的。 一、损伤初期:骨伤初期,气滞血瘀,患者表现为伤肢肿胀明显,伤口出血,疼痛甚至昏迷,电解质紊乱,因卧床致胃肠道功能减退、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此期饮食当以通络理气,清淡通便为主,宜食高维生索,高钠、高铁、清淡可口、易消化富含胶原纤维、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排便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香蕉、豆制品、米粥。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