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每一种快乐由于其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种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

——伊壁鸠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及时行乐吧,这个世界太复杂,再不行乐就晚了,就要后悔了。”其实他们自己给自己贴上了伊壁鸠鲁信徒的标签,却不真正了解其哲学的原意,只是把及时享乐的思想用来为自己奉行享乐主义的一种借口。而我今天就想谈谈什么是真正的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中心是人生问题。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他指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觉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快乐无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且十分显而易见。

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他说:“只有既自然而又必要的快乐才是我们要选择和追求的快乐。”那什么样的快乐才是既简单而又必要的呢?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快乐呢?伊壁鸠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快乐:第一种是自然和必需的,如生活中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类欲望的满足就能产生根本上的快乐;第二类是自然的,但是却是不必需的,如性欲的满足,或者奢侈的宴饮,这类欲望的满足同样体现为快乐,但却不能增加新的快乐;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必需的,如虚荣心、权利欲的满足,当然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是自然但却不是必要的以及那种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需要我们节制与抛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在区分三类不同快乐的同时,伊壁鸠鲁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他认为,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心灵的快乐、静态的快乐才是一种最高的快乐、最高的善。而动态的快乐远不及静态的快乐。静态的快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和必要的物质利益的获得,它为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因而使人的快乐处于一种持续的、平衡的、没有什么波动的幸福状态。二是心灵的快乐。获得心灵的快乐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作为保证,缺乏物质利益的保证,就会影响人们身体的健康,而身体的健康得不到保证,人们的心灵就不会达到宁静,就不会获得心灵的快乐。但是,伊壁鸠鲁更强调心灵的作用,他认为心灵的宁静是绝对重要的,只要心灵宁静,即使是身体不健康,或者维护身体健康的物质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人们依然会获得快乐,并且是一种稳定平衡的快乐。在这里,显现了伊壁鸠鲁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强调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反映了希腊化社会背景下对人生价值与个人幸福的思考。

伊壁鸠鲁还强调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在他看来,凡是必要的,也是易满足的;凡是难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不幸就是追求不必要也不自然的快乐;幸福就是追求必要而自然的快乐。所以幸福快乐与否,完全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伊壁鸠鲁认为只有把快乐和理性联系起来,以德行作为指导,才能够获得一种最高的快乐。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实现快乐呢?

首先,科学和哲学是实现快乐的根本手段。很多人畏惧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对科学所知甚少,只有我们了解到什么是死亡,人为什么死亡才能够让自己减

少对死亡的畏惧。

其次,要对快乐进行慎重的选择。选择的关键在于要看它的自然性和必需性。我们要对感官和物质上的放纵追求加以控制,努力达到灵魂的宁静与快乐。

最后,我们追求快乐要注重友谊和公正。在伊壁鸠鲁看来,追求快乐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涉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快乐和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只有当每一个人与他人友好相处,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利益时,才能追求和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和幸福,才能使自己的心灵保持永久的宁静和快乐,从而达到最高的善。伊壁鸠鲁反对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损害他人的快乐,在此俨然显现出被后世欧洲功利主义奉为圭臬的思想曙光。在伊壁鸠鲁看来,“公正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指在交往中给彼此带来益处”,这种益处就在于通过对人们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约定,保证了每个人都能够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这样,伊壁鸠鲁就把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同他人的快乐和幸福联系起来,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快乐的局限,赋予个人快乐以伦理道德的意义。

上面谈了这么多,我们看到的是伊壁鸠鲁从没有提倡过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他所有的理论著作和实践著作都旨在形成某种称为不动心的精神上的健康或平静状态,以及身体上的健康状态。他的快乐主义常常被人误解为低级庸俗的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这些误解与其说是他自身伦理学有漏洞瑕疵,还不如说是穷奢极欲的罗马贵族以及不理解真正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精华的人的赤裸裸的借口。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表达的是一种追求个人完善、安静心灵的幸福观,它既没有过分强调感官享乐的重要性,也没有夸大理性能力在把握、追求快乐过程中的作用。他真正强调的是追求平稳不变的生活状态。

不可否认的是,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的确有一些缺陷,正如很多研究哲学的哲人提到的,他的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太明显,他较多强调的是被柏拉图主义传统所忽视的与个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急迫问题,而不是社会福利,达到个人快乐的途径也与社会服务和利他行为无关。但是这种快乐主义在当时针对晚期希腊时代普遍存在的人的生存状况之顽疾,已经算提出了一种建设性的解答。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面对世界?我们常常抱怨烦,抱怨做人很难,也常常放纵或享乐,那是因为我们至今对快乐主义理解不够到位。其实,我们应该追求在满足简单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力求达到一种精神的快乐,不被权力、金钱、美色、欲望所奴役。让我们选择快乐,选择既自然又必需的快乐,追求灵魂上的平静吧!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1)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 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为此,他对欲望做出了分类,欲望包括自然的欲望和不必要的欲望。自然欲望又分不可或缺的欲望与无关紧要的欲望。只有那些不可或缺的欲望才是必须满足的,而控制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才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前提。 (2)快乐生活在于改变思维 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常常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由于怕死,人们试图防范他人,求得安全;对安全的追求又导致人们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他认为,人不必相信各种占卜、迷信、祭祀,而应相信自己的感受,产生一种个人自足的状态。他教导人们美好的生活在于享乐,真正的幸福在于避免一切痛苦、烦恼和忧虑。伊壁鸠鲁指出,达致快乐生活不在于获得财富,而是要改变思维,学会从无限攫取型的追求中退缩,改变抱怨、不足、懊悔的心态,转向满足、感激的心态。例如友爱是因自身而被想望,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是值得追求的。

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

福利制度与共产制度 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水乳交融的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正在不断地引进西方国家中对自己适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制度;美国家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正在不断实践、完善着共产党人也在追求的“福利国家”制度。如果让外星人来区分的话,他一定也分不清哪个是社会主义国家,哪个是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大类。社会保险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强制公民在就业期间按其应课税年工资额的一定比例向国家交纳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投保者因规定的原因丧失收入以后,向他们及其家属提供一部分补偿收入和服务,以保障他们维持基本生活。其种类主要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疾病和健康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福利是由政府以拨款形式提供给公民的各种补贴。这是不以个人经济状况为转移的带有普遍性的公共财政补贴,有针对孕妇、母亲、学龄前儿童的保护和照顾的家庭补助;也有对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供给免费午餐、给予助学金或无息贷款等学生补助;此外,还有房租补助、食品补助、遗属抚恤等。如美国的中小学生每天可享受一顿免费热午餐,法国规定所有职工都可以获得每月固定的交通补贴等。社会救济是针对部分生活困难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生活救济性质的补贴,如对失去收入或收入低微的老弱病残者给予特殊照顾的补助:法国向失业者发放每天22法郎、外加失业前工资42%的救济金;瑞典给丧失劳动能力者提供救济金等。 目前,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据统计,英国社会福利项目不下60 种,美国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2000多种政府福利。战后各国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经费稳步上升,逐渐成为政府支出中的最大开支项目。1972年,欧美14 个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平均48%用于平价住宅、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及医疗保险费用上;1988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美国为44.3%,联邦德国为69%,英国为44.9% 。20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国家每年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3左右,欧盟国家则达到50%,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各类社会福利开支。 除此之外,资本主义国家富有特色的各类非政府组织、企业、基金会和慈善机构所从事的公益活动,对于平衡社会矛盾、弥补政府不足、特别是给最底层人民提供各种切实的帮助,扶持弱势群体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统计,1998年美国共有160万个非营利机构,其中120万个机构中有73万个分支慈善组织、12万个福利团体和35万个宗教组织,捐赠及慈善收入总额为6214亿美元。1999年6月,英国登记注册的慈善机构也有161万个。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许多企业直接进行广泛的社会慈善事业,如总部设在伦敦的“大都会公司”是一家经营食品、饮料的跨国企业,它每年在社会公益方面投入约1300万英镑。创建于1835年的贝塔斯曼将“直接地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工作”作为公司的宗旨之一,并把大部分股份交给贝塔斯曼基金会,其收益可以用于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 比尔·盖茨等人在对待财富和资本的态度上有别于以往的资本家。无论是作为文明进步,还是人性的趋善,现代西方主流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已经不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穷奢极欲、挥霍浪费或腐朽堕落,相反,他们个人生活可能十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他们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阶级学说的。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系统地分析了阶级的产生、发展与消亡、阶级划分的标准以及阶级的相互关系。3.1.1阶级概念:作为经济范畴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形成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这就不但指认了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也说明了这一范畴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阶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指出:“所有这些资产阶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对此,恩格斯也做了重要的论述:“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直接相互对立的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他说,“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是阶级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奴隶制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

的社会考察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列宁在他给阶级下的定义中也十分明确地指出阶级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不同社会集团,这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形成是由于经济原因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 3.1.2 阶级形成根源:分工和私有制 生产力的发展就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产品的交换,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了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氏族公社占有的生产资料慢慢转变为家庭占有的私有财产。三大分工还将人们分为不同的职业集团。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些不同的职业集团就成了不同阶级演化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具有相同意义和作用的事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真实的分工的时候才产生的。对于这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中有过很多经典的论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促进了新的阶级的划分,“除了自由人和奴

最新 浅谈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哲学比较分析-精品

浅谈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哲学比较分 析 引言:伊壁鸠鲁又与此前及此后的其他流行的快乐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在西方,人们谈到伊壁鸠鲁主义通常有不同的联想,以下是小编对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比较分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和中国先秦道家学说 1. 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 同早期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哲学不同,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的人生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伊壁鸠鲁(Epikouros)作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家,自然要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观察人与世界。尽管对善的求索和关于人生目的论的解释都深刻地显示着先哲的影响,然而,从人生之至善或者人生的最高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伊壁鸠鲁与他们的观点{1}迥然不同,他明确指出: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2}。对快乐的至善定位也与同时代诉求德性的斯多葛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从渊源上来说,无论是第一哲学还是人生哲学,他主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和理论,由马克思当年的博士论文《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可知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但毕竟,根本方面还是一致的,所以周辅成的《西方伦名著选辑》一书将他们放在了同一章,称作德谟克里特-伊璧鸠鲁路线。作为柏拉图最讨厌的思想对手,德谟克利特也把快乐视作最高的善,如,他说过: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3}。与德谟克利特的箴言集锦有所不同,伊壁鸠鲁的学说已经体系化;另外,伊壁鸠鲁貌似以原子论为基础来推导出他的人生哲学,实质上是为成就后者而选择了前者。因为原子论的宇宙阐释相比较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或奥尔弗斯教义的神秘主义来说是最唯物的,即最能减轻神或来世对此生此世之人的纠缠和瓜葛,而且相对于泰勒斯等对宇宙本源或水或气的解释更加成熟和圆通。如果说德谟克利特是的、柏拉图是的、亚里士多德是生物学的话,那么伊壁鸠鲁则是伦理学的,人生哲学是他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然而,伊壁鸠鲁又与此前及此后的其他流行的快乐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即使今天,在西方,人们谈到伊壁鸠鲁主义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联想:其一,与美食、烹调、感官享受密切相关的快乐原则;其二,原子论{4}。从hedonism(享 乐主义)又叫Epicureanism(伊壁鸠鲁主义),以及Epicurus(伊壁鸠鲁)与epicure(美食家)的词源关系,可知以上观念的广泛流行。然而,这却是对伊壁鸠鲁学说的最大误解。昔勒尼学派在其早期创始人亚里斯提卜(苏格拉底的学生)那里可谓赤裸裸的享乐主义,认为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应该追求眼前的、现实的肉体快乐。伊壁鸠鲁认为这样的快乐主义过于肤浅和盲目,因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事物产生快乐的同时往往也会附带着痛苦,他说:没有一种快乐自身是坏的。但是,有些可以产生快乐的事物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

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思考

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快乐箱;快乐主义;生活意义 摘要:在哲学史上,快乐主义者提出,好的生活应该是从生活中得到尽可能多 的快乐。然而后世对此反对声不断。文章试图以对快乐箱的思考引入,分析后世哲学家对快乐主义的批判,结合老师课堂教学和自身思考,寻找生活真谛。 正文: 快乐主义是解释道德行为与人生目的的一种伦理学说,又称享乐主义。该学说倾向于用纯粹生物学的或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与需要,认为人们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而快乐包括肉体与心灵的快乐。事实上,很少有人是快乐主义者,人活于世上,追求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成功、名望、金钱、权力和自由等等,快乐更多地充当生活的调味剂而非目标。 一、对于是否愿意跨进“快乐箱”的思考 在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奥兹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虚拟的发明——快乐箱。它是一个装有电极和医疗设备的箱子,只要人走进箱子里,就会体验到一波又一波持续的感官快乐,而且它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使你不会失去新鲜感。但问题在于:一旦进入这个箱子,你就永远不想或者不会被迫从里面走出来。若干个月后,你的身体就会因为缺少运动而变得臃肿苍白,而且这几个月的时间你完全虚度了,但你一点都不会因此而烦心,因为你一直活在绝对的快乐里——那么请问,你愿意踏进这个“快乐箱”吗? 这是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一直被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所追问和思索。调查表明,得出的结果往往是否定的,很少有人会愿意成为快乐箱的寄生虫。陈老师给出的解释是,尽管快乐箱能让他产生快乐的幻觉,但实际上却会因为缺少活动而使他的身体发胖、虚弱,以致生病和早逝——在现实中,没有谁愿意生病和早逝的,哪怕快乐箱使他感觉不到痛和早逝,但是由于他在思考——即能够区分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那么他宁愿要较少的真实快乐也不愿意较多的虚幻快乐。 是的,一旦我们跨进快乐箱,我们将永远不想或者不会被迫从里面走出来——这是一个可怕的沉溺,犹如吸毒。我们将在虚幻的世界里获得快乐的绝对满足,但现实中却面临孤独、无为、病痛和早逝——这一清醒认识和衡量让理智尚存的人们对快乐箱却步,就像常人对毒品却步那样。感官享受能尽一时之兴,但我们会更多地关注长远的真实的利益。快乐箱只能给我们带来虚幻的短暂的感官享乐,无法替代现实中感情和成功所带来的真正的满足。

谈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浅析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一.快乐主义的基本内容 快乐主义的伦理学说,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中心是人生问题。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快乐是幸福人生的开端也是其终结,因为快乐是唯一的生而为善的东西。由快乐出发,人生开始了各种选择和取舍,并把快乐的感觉作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所以,快乐也是人生的全部归宿。 但是,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依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他所说的快乐主要是指持久的,不伴随或较少伴随痛苦的快乐,即心灵的快乐。他所说的快乐我们的一种“自然的快乐”,指身体健康和灵魂平静。 伊壁鸠鲁从理性出发,他区分了三类不同的欲望:第一类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欲望。这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吃饱穿暖,渴饮困睡,其目的在于消除体内的痛苦。;第二类是自然的,但是却是不必需的欲望,如性欲的满足,或者奢侈的宴饮,这类欲望的满足同样体现为快乐,但却不能增加新的快乐;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必需的欲望,而是由虚幻观念产生的。认为这种欲望违背了人的天性。如虚荣心、权利欲的满足,当然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伊壁鸠鲁认为,自然的又必要的欲望可以解除痛苦,例如渴的时候想喝水。自然而非必要的欲望则是指仅能使快乐多样化而不能消除痛苦。同时,我们可以把人的欲望归结为: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自然欲望带来的痛苦是可以祛除的,而社会欲望则是无止尽的,使人陷入无边的痛苦。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是自然但却不是必要的以及那种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需要我们节制与抛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在区分三类不同快乐的同时,伊壁鸠

伊壁鸠鲁

“快乐”是一种善 ———试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 摘要: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是以他的感觉论和原子论为哲学基础的。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人间最高的善。他所追求的快乐,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快乐。伊壁鸠鲁强调,人们在追求快乐时应该遵循德性的指导,这样他就把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区别开来,赋予人的快乐以道德价值。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成为后世功利主义的滥觞。 希腊化时期的伦理思想多以个人为思考对象,形成了不同于古希腊伦理思想的个人伦理学。古希腊的伦理学强调社会性要求,认为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幸福生活的获得必须通过城邦才能实现,因为“人是城邦的动物”。但是,随着马其顿王国的入侵,城邦纷纷瓦解,依附于城邦的公民成为无依无靠的个人,原有的城邦伦理丧失其道德价值,关于个人的思考反而成为一种潮流,人们认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养成德性、得到幸福。“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希腊化时期的伦理思想无一例外地关注个人如何安身立命、倡导追求个人幸福、张扬个人价值。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正是这一时期的个人伦理学的重要代表。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的感觉论哲学基础上的。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都是产生于感觉。人们的认识离不开感觉,因为感觉是最可靠的。“一切感觉都是真理的报道者”。离开了感觉,一切事物都会失去判断标准。当然,这里所说的感觉既是指人的身体、肉体的感觉,又是指人的心灵的感觉与体验,而快乐就是人们唯一的真实的感觉和体验。“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觉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从感觉出发来判断快乐与痛苦,成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既然“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那么人们就应大胆地去追求快乐。但是横亘在人们心灵中的两大障碍———对神的恐惧和对死的害怕———阻碍了人们对快乐的追求,要破除人们的这种恐惧心理,就必须从根本上颠覆其产生的思想基础。在继承和发展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思想的基础上,伊壁鸠鲁运用其原子论思想对人们进行了心灵的哲学治疗。伊壁鸠鲁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世界的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物质产生的,而不是由物质世界以外的某种力量创造的,创造宇宙万物的物质就是原子。伊壁鸠鲁强调,整个宇宙世界是由形体与虚空组成的,其中,构成形体中复合物的就是原子。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原子相互冲击与碰撞的产物。所以原子既是创造宇宙世界的本体,又是生成世界万物的动因。当然,原子的这种自身运动,不仅生成了世界万物,也生成了人,生成了神。世界是物质的,因而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人以及神也是物质的。首先,伊壁鸠鲁从根本上否定了神的神圣性与绝对性。在当时人们的思维习惯中,认为神是凌驾于世界万物之上的一种绝对力量,神始终干预人们的生活,它具有神圣性。伊壁鸠鲁以原子论为思想武器,指出既然所有的存在都是物质的,都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神既然是一种存在,它也是物质的,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而不是什么超越宇宙万物的神秘力量,它也是有形体的、有重量的,也是会作盲目运动的,因而在本质上与人没有什么区别。伊壁鸠鲁认为,神没有主宰世界的绝对权力,也没有赐予人们幸福与痛苦的权力;神从来不关心也不干预人间的事情,它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因而,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与神无关。人们对快乐和幸福追求的

普遍主义规范

普遍主义规范”的经验性研究 ——默顿学派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丰富和发展(三)“科学在多大程度上是按照普遍主义规范运行的”?这是默顿学派长期所关注的问 题。一个有效运行的奖励系统应该遵循普遍主义原则,即根据科学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承认,科学家个人的各种社会属性不应对承认的分配产生影响。默顿学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默顿和朱克曼对期刊文章的评议模式的研究,科尔兄弟对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议制度的研究,以及加斯顿对英美科学界的奖励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检验了普遍主义规范的运行情况。 一、默顿和朱克曼对期刊文章的评议模式的研究 1.科学和人文学科评价模式的差异与普遍主义规范 在对评议系统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朱克曼和默顿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现已被广泛采用的评议系统。他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主要的科学和学术领域中,不同学科的杂志的编辑和评议人对论文的评价过程和结果,不同学科的评价系统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别是偶然的还是模式化的。其核心问题是,在评价过程中,普遍主义标准和特殊主义标准被运用的程度如何? 朱克曼和默顿考察了自然科学杂志和人文学科杂志的稿件拒用率的差异及其原因。他们收集了作为样本83种杂志的稿件拒用率资料,发现人文科学的稿件拒用率最高,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居中,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稿件拒用率最低,只有人文科学的1/3。[1]朱克曼和默顿指出:“学科领域之间及学科内部的差异模式,可用一个经验法则来描述:杂志越偏重于人文方面,稿件的拒用率就越高;杂志越偏重实验和观察方面,越强调观察和分析的严密性,稿件的拒用率就越低。” [2]拒用率高的杂志所偏好的决策原则是:当有疑问时,拒绝;而采用率高的杂志则相反:当有疑问时,采用。 对于上述模式化差异的产生,朱克曼和默顿认为,除了文理杂志的容量有差别这一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各学科的共识程度的不同。他们指出:“学术杂志的制度行为中的这些差异,还可能部分地反映了不同学科就学术标准达成一致的程度方面存有差异。” [3]稿件拒用率较高的杂志所在的学科往往缺乏对学术标准的共识。“作为一方的编辑和评价人与作为对应方的撰稿人双方本应有基本相同的学术标准,在这一确切的意义上来说,这些学术领域(指稿件拒用率高的杂志所在学科——引者)没有得到充分的制度化”[4]。在此,朱克曼和默顿把不同学科的杂志的稿件拒用率的明显差异,部分地归因于,不同学科对合格的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的共识程度不同。某些学科由于共识程度低,缺乏共同的评价标准,普遍主义规范的适用就受到影响。与朱克曼和默顿有所不同,S"科尔似乎更强调文理学科杂志的容量不同。他指出:“在社会科学中稿件的拒用率与自然科学相比是相当高的。我

浅谈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浅谈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摘要: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的代表,他的思想影响广泛,曾被人误解为享乐主义。但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以辨证的态度对待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努力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关键词:快乐;幸福;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晚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伊壁鸠鲁在他感觉主义准则和原子论物理学的基础上,改造和发挥了昔兰尼学派的快乐论,提出了自己的快乐主义,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 一、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 伊壁鸠鲁说“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但是,“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 伊壁鸠鲁把快乐分为两类:一是“动态”快乐,是人们在满足自己的愿望的过程中获得,主要指感觉的快乐。一是“静态”快乐,是一个人愿望得到满足后,那种满足的状态本身,主要指精神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精神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他看来,肉体的快乐是必要的,但无法实现灵魂的快乐。而精神的快乐是深刻的,能使人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在伊壁鸠鲁看来,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应该沉迷于肉体感官享乐的人,而是一个追求精神快乐的人。从这一角度来看,伊壁鸠鲁并不像人们长期误解的那样鼓吹单纯追求感官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并不等同于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 二、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快乐与愿望。伊壁鸠鲁把欲望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的、必要的愿望”。包括衣、食、住等。这类欲望应该尽量满足,“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根植于此”。。筇二类是“自然的,但不必要的愿望”。例如对奢侈食物的渴望。第三类是“徒劳的、无意义的愿望”。表现为权欲、财欲、名欲等等。这些愿望干扰了灵魂的宁静,应该把它们消除。聪明的人能够控制住这些欲望,保持心灵的宁静,获得幸福。 快乐、美德与友谊。伊壁鸠鲁认为友谊是获得幸福的工具。“在智慧供给整个人生的幸福中,以获得友谊最为重要”。没有朋友的人是孤独的,朋友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对朋友应该象对自己一样好。伊壁鸠鲁也提倡一些传统美德,如勇气、节制等。主张“把自己调整到满足于简单的生活所需”。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坚持公正原则。公正就是守法,可以避免人们为了获得一时的利益,而损害长期的利益和精神的快乐。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每一种快乐由于其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种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 ——伊壁鸠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及时行乐吧,这个世界太复杂,再不行乐就晚了,就要后悔了。”其实他们自己给自己贴上了伊壁鸠鲁信徒的标签,却不真正了解其哲学的原意,只是把及时享乐的思想用来为自己奉行享乐主义的一种借口。而我今天就想谈谈什么是真正的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中心是人生问题。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他指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觉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快乐无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且十分显而易见。 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他说:“只有既自然而又必要的快乐才是我们要选择和追求的快乐。”那什么样的快乐才是既简单而又必要的呢?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快乐呢?伊壁鸠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快乐:第一种是自然和必需的,如生活中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类欲望的满足就能产生根本上的快乐;第二类是自然的,但是却是不必需的,如性欲的满足,或者奢侈的宴饮,这类欲望的满足同样体现为快乐,但却不能增加新的快乐;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必需的,如虚荣心、权利欲的满足,当然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是自然但却不是必要的以及那种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需要我们节制与抛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在区分三类不同快乐的同时,伊壁鸠鲁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他认为,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心灵的快乐、静态的快乐才是一种最高的快乐、最高的善。而动态的快乐远不及静态的快乐。静态的快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和必要的物质利益的获得,它为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因而使人的快乐处于一种持续的、平衡的、没有什么波动的幸福状态。二是心灵的快乐。获得心灵的快乐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作为保证,缺乏物质利益的保证,就会影响人们身体的健康,而身体的健康得不到保证,人们的心灵就不会达到宁静,就不会获得心灵的快乐。但是,伊壁鸠鲁更强调心灵的作用,他认为心灵的宁静是绝对重要的,只要心灵宁静,即使是身体不健康,或者维护身体健康的物质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人们依然会获得快乐,并且是一种稳定平衡的快乐。在这里,显现了伊壁鸠鲁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强调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反映了希腊化社会背景下对人生价值与个人幸福的思考。 伊壁鸠鲁还强调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在他看来,凡是必要的,也是易满足的;凡是难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不幸就是追求不必要也不自然的快乐;幸福就是追求必要而自然的快乐。所以幸福快乐与否,完全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伊壁鸠鲁认为只有把快乐和理性联系起来,以德行作为指导,才能够获得一种最高的快乐。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实现快乐呢? 首先,科学和哲学是实现快乐的根本手段。很多人畏惧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对科学所知甚少,只有我们了解到什么是死亡,人为什么死亡才能够让自己减

伊壁鸠鲁哲学下的终极关怀

伊壁鸠鲁哲学下的终极关怀 摘要:终极关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渴望,是对宇宙人生形上层次的哲学思考,这个论题一直都占据着哲学和宗教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是作为徘徊于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的主体,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人生的救赎。伊壁鸠鲁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宗教意义下的终极关怀。我们可以从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以及其死亡哲学中去探讨这一论题的答案。 关键词:伊壁鸠鲁终极关怀死亡哲学快乐主义 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哲学生活又谓人生的“静观”,而对于人生最大的静观问题,则莫过于对死亡的静观。自上古、中古至今,西方还是东方。在对死亡和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一问题上,哲人们的思想出奇产生了一种共鸣。那便是对至高的善的讨论,以及对“精神家园”慰藉。但是在这其中,由于价值观的取向不同,以及人对人、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的不一致,导致了一些局部区域的分歧。 “真正的追求哲学, 无非是学习死, 学习追求死的状态”。大哲人苏格拉底如是说《斐多》。当这无处逃匿的肉身终将面对这一悲剧性的终将—死亡,人们会产生恐慌、焦虑、焦虑、或者期待。于是这就使得哲学的目光凝聚于这一课题上,宗教哲学也如此,不遗余力的探讨着如何成全生与死的圆舞。如此我们便很清楚的有个认识,那就是为何智者派的论题会集中到人——这一灵长类高级生物的身上,在哲学范畴里,我们称之为对主体的认识。 在早期希腊哲学时期,研究主题还是“世界的本源”,如伊奥利亚派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爱利亚学派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变的一。在种种论点不得一致的时候,便引起了哲人们的另一思考,那便是“我们是什么?人是什么”。所以在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主体的认识成为了热点。譬如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德尔菲在阿波罗的圣殿上写着“认识你自己”诸如此种种,在哲人们引入这个话题的时候,便慢慢的认识到了探讨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一重要性。 伊壁鸠鲁学派作为后苏格拉底哲学,与当时的斯多亚学派一道,但却是最受责难的一个学派,历史上一直颇受诘难,好在在很多书籍上面,很多有识之士依旧认同伊壁鸠鲁学派伦理学方面的贡献。这可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思想若是在批判中任然屹立不倒,方显起价值,在本文中,将重点讨论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与死亡意识,继而说明起哲学意义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一、伊壁鸠鲁的死亡意识 首先,伊壁鸠鲁派哲人把消除世人对死亡的恐惧当作自己伦理学说的重心。他们将幸福生活等同为精神与肉体俱无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有两类: 焦虑与恐惧。而这两种痛苦的根源在于民间宗教的种种说法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创始人伊壁鸠鲁把自己的伦理学说的精髓概括为四行“口诀”: 神明对众生漠然视之; 死无所惧;

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_16_20

第二章 原子论 了解自然奥秘与人的幸福快乐之间有无关系呢?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不能解决人生活中的幸福问题,因而由自然哲学转向人学。后世有许多学者也认为自然哲学不能带给人幸福。伊壁鸠鲁却对自然哲学情有独衷,认为他的自然哲学能使人生活美好快乐。他的原子论到底是何内容呢?会让他认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2.1原子、物体、宇宙与虚空 伊壁鸠鲁坚定地告诉我们“宇宙过去一向就和现在一样,将来也永远如此。”①他的意思也就是宇宙是一直存在的,不是什么神灵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来的。宇宙也永远会存在下去,决不会有世界末日的来临,世界不会毁灭为一无所有。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界的整体即宇宙是无变化的。他用这句话就否定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宗教、神话的所谓神创造了世界,神会在世界末日时将世界毁灭的无稽之谈。“如果无中能够生有,那么各种东西都能从所有的东西生出来,一切东西都不需要种子就能产生。”②“但事实上,每种东西都产生于其固定的种子,每种东西由之而生,由之而出现在阳光底下的本源正是它自己的质料和原初物体。”③“许多东西都有共同的原初物体,正如字母对于不同的词汇是共同的一样,而不会相信有什么东西能够没有原始种子而存在。”④伊壁鸠鲁派是原子论者,认为万物的始基是原子,“原子”的本意是不可分割者,不过,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更多地用“始基”“种子”等术语,而不太说“原子”。“自然也会将万物重新分解成其元素,而不会将万物彻底消解为无”。⑤这里的原子或元素,也是无变化的。“我们看见的一切东西都不会完完全全地消灭,因为大自然总是用一物来构建另一物,只有通过其他东西的死亡才能生育新的东西。”⑥总之,宇宙是永恒存在的,不是神创造的。 无变化的宇宙和无变化的原子似乎是不可捉摸的,只能靠理性思辨理解。但是人的感官感觉的世界却是生动的、变化的,生动的世界则是由物体与虚空组成的,物体是不断变化的,物体在虚空中运动穿行,除此以外,别无其他。“物体的存在处处都可以得到感觉的证明。”⑦通过各种感觉,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各种物体的存在,我们的视角、触觉、听觉、嗅觉无时无处不在向我们证明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万物都是借着原子或紧或松地交织维系在一起,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见原子,但它们依然是存在的。比如风,虽不可见,但它却能席卷海洋、乌云等,比如气味,比如衣服上的水汽或经年累月磨损掉的戒指的部分等等,虽然看不见,却是存在的。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p349 ②【古希腊】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著,包利民等译,《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p66 ③【古希腊】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著,包利民等译,《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p66 ④【古希腊】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著,包利民等译,《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p67 ⑤【古希腊】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著,包利民等译,《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p67 ⑥【古希腊】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著,包利民等译,《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p68

浅议伊壁鸠鲁对幸福观

浅议伊壁鸠鲁对幸福观 伊壁鸠鲁对幸福的定义奠定了人本主义幸福观的基础,其重大意义在于:否定灵魂不死说,反对把灵魂进天堂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死后灵魂归宿的担忧,从而有利于把人们从各种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肯定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有利于引导人们自由的满足自己应当满足的合理需要,在追求现世的快乐中享受幸福;有利于明确生活的根本目的,使人们在追求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快乐中,有衡量幸福的客观依据,不至于被财富、权势、美色所累而陷入痛苦的深渊;追求灵魂的平静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也非常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和减少各种不良情绪对人体的损害;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共同点在于,都承认理性和美德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 但是,我个人认为,伊壁鸠鲁关于幸福的定义外延还不够宽,不足以包含所有幸福的具体内容,缺失了成就需要应有的位置,忽视了价值实现的极端重要性。伊壁鸠鲁所说的灵魂的平静仅仅是相对于活动而言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恬静、不动心。他并没有给灵魂的平静赋予社会的伦理的含义,缺乏社会化的目标,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和保守主义色彩。按照伊壁鸠鲁的幸福观,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活着,那么,人活着的意义就仅仅是为了活着。事实上,如果生活中缺失了积极进取,缺失了对社会成就和价值实现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就缺乏动力,人就不能充分地实现作为社会系统要素的功能,也就难以获得成就需要的满足带来

的巨大幸福。一个只为自己的活着而活着的人,与一个既为自己的活着而活着又为他人的活着而活着的人相比,其生命的光焰就会淡然失色,而后者的人生则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也必然更为幸福。可能后者要多一些操劳,多一些纷扰,灵魂不那么平静,但是,由一千亿神经元构成的大脑原本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也正是在思虑问题的过程中,人的潜能才能逐渐地发挥出来。人的大脑若不去思虑,不去操劳,不去想方设法解决难题,一点纷扰都没有,也肯定不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因为,这样会使人脑退化。此外,人生在世如果没有拼搏,就没有财富的积累,就不会有长期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须的物质保障,也就没有灵魂平衡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拼搏,就没有事业的成功,人生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实现,灵魂也就不会放射出应有的光芒。那些年迈的病弱的一无所长而又无所作为的人如果接受了伊壁鸠鲁的幸福观,毫无疑问是非常有好处的,肯定会减少一些痛苦,增加一些幸福,因为,他们已经不具备满足更多需要增加更多幸福的条件;而那些年轻的健康的本可以大有作为的人如果接受了伊壁鸠鲁的幸福观,却一点好处都没有,因为有可能满足的需要不去满足,有可能增加的幸福不去增加,无异于增加痛苦减少幸福。一个人的能量如果得不到应有的释放,也不会有真正的灵魂的平静。 注释: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第105——111页【2】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352页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再认识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我们应该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和这一制度存在的长期丨性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是做过充分说明的,如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代表作《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指出了“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基本矛盾的作用,从1825年以后,爆发过无数次的经济危机,在20世纪前半个世纪还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带来的巨大的破坏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从其产生起,许多有识之士就在用理论的武器思考谴责、批判、否定,甚至拿起了“物质武器。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斗争,在20世纪初终于产生了有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另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一一社会主义制度但二战以后,资产阶级利用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等体制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改良,使资本主义制度又焕发了青春与活力,其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还有较大的空间供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还将长期存在下去,正如马克思所言:“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其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是人所共知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中应该汲取什么?通过认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充分发挥了制度本身的调节功能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调整了所有制结构,使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具有了社会性的形式与特点,缓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引起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资产阶级充分认识到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私人垄断己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于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做了调整,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股份公司的普遍建立 第二、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走上了有序的发展轨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实行加强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新模式,普遍建立了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国家通过财政手段、货币信贷政策、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等机制,对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生活的一切方面进行全面干预,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与进步虽然由于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发生“滞胀。危机,美、英等国爆发了“保守主义革命。,开始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但到9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国家还是“新凯恩斯主义”占上风,国家干预经济的趋向仍在加强。 第三、改革管理制度,允许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经营管理,激发了工人生产劳动的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坚持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许多政策,改善劳资关系。如德国、法国、日本等国普遍实行“共同管理”制度,规定企业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进入董事会或监督委员会,参与企业管理,形成所谓的“利益共同体”。目前西方国家企业内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进一步模糊,中产或中间阶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化。 第四、加强了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采取通过税收等政策来加大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调节的力度目前,许多国家每年通过税收收集起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占

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及其伦理反思

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及其伦理反思 唐土红1 喻权良2 * (1.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2.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076) [摘 要] 伊壁鸠鲁的快乐论认为,快乐是天生的最高的善,理性是快乐的工具,哲学是医治心灵痛苦的良药,美德是获得快乐的手段。他的思想曾一度受到普遍欢迎,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快乐论,对于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教育极具警示意义。 [关键词] 伊壁鸠鲁 快乐 伦理 理性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06)03-0071-05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生于萨莫斯岛,创办过 伊壁鸠鲁花园。他在政治上属于中小奴隶主的反马其顿党,在哲学上坚持的是原子论唯物主义路线,他把哲学分为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三部分。其中,前两者仅仅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人生的快乐,这也就是他认为的伦理学任务。本文就其中的快乐论及其对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教育作些审视。 一 何为快乐!!!伊壁鸠鲁快乐论的内容和性质 伊壁鸠鲁把快乐作为道德的前提和标准,提出 快乐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1](P367)他把快乐与善联系起来,以快乐作为善的标准,把善归结为快乐,典型地表现出快乐主义的特质。 关于快乐的规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1](P368)具体说来,他指的快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就快乐的内容而言,快乐包括身体快乐和精神快乐,所谓身体快乐是指维持人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他把人欲分三种:(1)自然的和必要的欲望,也就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吃饱穿暖、渴饮困睡,其目的在于消除体内的痛苦。 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根植于此。[2](P309)如果吃穿不能满足,人无法生存,哪谈得上快乐呢?(2)自然而不必要的欲望,如奢侈的宴饮、过度的物质享受,他认为这种欲望只不过是种类变化的快乐,因而 不必要。他一方面强调基本物质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反对过度纵欲, 最能充分享受奢侈品的人,也就是最不需要奢侈品的人。[1](P369)(3)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如贪财、贪权等,认为这种欲望违背了人的天性,纯粹是 虚浮的,是人为制造的,当然不必要。他反对把钱财和奢侈生活看得比灵魂的 宁静更重要,因为在他看来,痛苦来自于欲望的不能满足。 天性所要求的财富是有限的,而且很容易得到;而虚浮(荒谬)的欲望所要求的财富则是无限的。[3](P94) 谁总觉得得到的少,那就什么也满足不了他。[3](P97)欲壑难填便会产生道德上破坏性的动机,就会因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产生痛苦。因此,他极力主张把人欲减少到最低限度,即自然而必要的欲望。这样,一方面消除了那些难以满足的、徒劳的非份欲望,避免了与他人的冲突,保持了平静的心境; 71 *[收稿日期] 2006-03-11 [作者简介] 唐土红(1976-),男,湖南临武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博士研究生; 喻权良(1969-),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讲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