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白读书笔记

李白读书笔记

李白读书笔记
李白读书笔记

【读书札记】摘抄《李白诗集》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昨夜梁园里。

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

肠断忆连枝。

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食出野田美。

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别东林寺僧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

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卷一:古风五十九首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

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

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

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其二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入紫微。大明

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

天霜下严威。

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其三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

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

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

波喷云雷。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挥一作飞) (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山西太原清徐县县城二中初二:侯翔篇二: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

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

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

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大诗人李白,幼年时有一天觉得读书枯燥无味,便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当他闲游闲逛时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

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十分专注.

李白问:“请问您在干吗?”老妇人回答:“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李白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李白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于是他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是啊.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 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篇三:李白与杜甫

边读书边教书之李白与杜甫

随课文讲完送别诗专题后,我思考了吟诵课接下去要讲的内容。面对四年级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吟诵的方法的讲授对于成年人来说尚显枯燥,何况9岁的孩子。因此我觉定尝试以诗人为主题,通过讲述诗人的故事与生平,期间穿插吟诵教学的方式来讲授新内容。而对于诗人的选择,作为刚开始的尝试,我选择了学生最为熟悉的诗仙李白。为了在课堂上带来生动有趣的故事,我也阅读了一些有关李白的书籍,从中受益。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二十五岁以前的蜀中生活时期;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之前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四十二岁至四十五岁,应召入长安,三年供奉翰林期间;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期;五十五岁至六十二岁,从“安史之乱”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直至去世),不同时期的诗作,可以反映出他在当时的生活乃至思想,其中不乏一些趣事。于是我将李白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了挑选,选择出了五首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诗歌(《峨眉山月歌》、《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进行吟诵教学。将这些经典诗歌融入到李白的生平故事介绍中,学生随着故事学习诗歌吟诵,动静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诗歌与诗人生平介绍又相辅相成。学生在了解诗人背景介绍后,理解诗词更为入情入境。在学习诗歌时,又可以从诗句中发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正是生活的写照。两节课下来,学生既了解了诗人大致的生平,又积累了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学习过程生动有趣。

继“诗仙”专题之后,我选择了与李白齐名的杜甫和学生一起进一步学习。这样选择,一是因为学生只知“诗圣”名而对杜甫的诗不太了解。二是因为李白与杜甫是知己好友,二人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人物,学生在学习完李白后学习杜

甫,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更容易理解。三是杜甫有一些送给李白的诗,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还可以复习旧知。

杜甫的一生则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三十岁以前的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之间的困居长安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的为官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的西南漂泊时期)。同样,随着生平介绍,我选取了《望岳》、《兵车行》、《春望》、《登高》这四个作品作为吟诵主要讲授内容。杜甫的作品与李白作品感情大不相同,因此在吟诵上也要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在介绍完两位诗人后,我设计了一节总结课。在总结课上,学生将对两位诗人的生活背景、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形象,丰富情感体验。同时,学生还将分为两组来分别吟诵李白与杜甫的作品,通过吟诵这一形式,展示自己对诗人作品的理解。

最后,附上一篇看到的短文,概括得不乏道理。

道不尽的诗圣说不完的诗仙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副豪客形象;杜甫是儒,书生意气,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

片菩萨心肠。

李白近道,故有灵气;杜甫近佛,故有慈悲心。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年长。”李白和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

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

李白诗以气氛拟虚景;杜甫诗以实景画气氛。李白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

在”,是虚晃一枪;杜甫说:“关塞萧条行路难”,是大实话。

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

写梦醒时分;李白多好梦,杜甫多噩梦;李白多开心事,杜甫多失意事;李白写复杂为单纯,

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是传奇,杜甫是编年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

是喜剧演员,杜甫是悲剧演员;李白是如来,杜甫是观音。

在无尽的豪放飘逸与悲天悯人之中,后人永远记住了两个名字:“诗仙”与“诗圣”。篇

四:读书笔记(读后感)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孔孟、老庄、屈原、司马

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

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

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

这对于精神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

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大学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

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

那么,在大学阶段应开设哪些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论著最有价值,

最值得一读?这是个众说纷纭,无需定论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短小精悍的《论语》、

含蓄蕴藉的唐诗宋词、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等成为学生与老师的首选对象时,被誉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究竟《史记》该不该读,

读什么,怎么读,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来。

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部著作了。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史记》,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尚书》、《国

语》、《春秋》、《左传》、《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

找到影子。比如一万来字的《论语》,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

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

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首先,语

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

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大学生理解与接受。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

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

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随园随笔》)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

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刘荣)葬兰田,

燕数万衔土置冢上”。《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

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

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最后,体例上的

相对独立性。《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

经纬,贯通全书。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犹

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

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

一。此外,《史记》的悲剧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大学阶段学生思维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

共鸣。纵然我们无法拒绝《诗经》、《论语》、《孟子》、《红楼梦》等等优秀的古典作品,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独钟于《史记》,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

当然,《史记》130篇,并非每一篇都适合大学生阅读。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无功利性的,为了愉悦自我,陶冶性情;而另一种是带研究性的阅读,这是专家学者们考虑的事。我们开设选修课,阅读《史记》,不是仅仅为了某种知识性的获得,不是为了记住几个烦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从中欣赏体验,汲取一种精神养料。当孩子们今后面对困境时,能从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处获得一种力量,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从小结识这样一些精神大师,并与之交流,掌握一种做人、做学问、看世界的方法,这才是受益终身的东西。按照这一思路,五体中书、表可暂且搁置一旁,其他112篇人物传记,则可以任意选出一篇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事迹来一睹为快,总之,不拘一格,因人而异。

接下来就是怎么读,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回顾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地串讲,把文学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于是《鸿门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讲中,丧失了它的灵魂,远离了阅读的本质。文学是人学,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也可以说是开设《史记》选修课的目的。具体而言,其一是认识人生。一部《史记》,记载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重点描绘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下至商人、平民、妇女、倡优。一个人就是一部书,从这些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东西。伯夷、叔齐的积仁洁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践的卧薪尝胆,残忍的吕后,狡诈的刘邦,阿谀逢迎的叔孙通、公孙弘??其中人性的善恶美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其二,认识社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主要的是要从中“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黄帝汤武所以兴,桀纣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极一世的秦始皇临终竟与鲍鱼为伍的惨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史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舞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它对我们今天的治人治国仍颇多启迪。其三,掌握一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史记》的完成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司马迁十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业于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通过多方的学习,司马迁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成为一名融贯古今的大学者。二十岁以后,司马迁离开家乡,壮游全国,前后十几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访寻历史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目的的学术田野工作。每到一处,他都认真细致地向当地人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确保其著作的真实性。“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司马迁在学术工作上的真实写照,这两点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这三点的学习,不是几个实词与虚词的精讲所能穷尽的,也不是几篇课文,几节课的选修就可了事的。对生命的感悟,对经典的阅读,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是一辈子的事。“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是为了让后人引以为戒,明善恶,辨是非。同样,我们今天读史,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装点自己的门面,而是从大师那里汲取精神养料,获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恒之物。

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头脑中要有这样的理念。以下所述教学实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这应是让学生走进《史记》的第一步。然而,在司马迁头上高悬着太多耀眼的光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头衔只能让人心生敬畏,拒之于千里之外。如何将司马迁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知人论世还只是阅读经典的初始阶段。除此之外,我们可由学生最感兴趣的领域切入,分专题形式阅读《史记》,比如司马迁与旅游等等。每星期设置一个专

题,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或以讲座、座谈的形式

邀请《史记》专家、学者前来讲授、交流。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唤起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在初步阅读《史记》的基础上,我们再从语言学、文学、

哲学的角度解读《史记》,由感性入理性,由表入里,透过字里行间,捕捉其精神内核的层面,

挖掘司马迁的人生观、历史观、文学观等等。《史记》是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

文学史纲要》),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对这样的作品我们理应满怀情感去解读。选修课就是要

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他们一个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同学与同学间,学生与老师间,

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多重对话,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只在于传授知识,

更在于塑造灵魂,在互动的交流中开拓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样的《史记》选修课方是生趣盎

然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

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开设《史记》选修课,其目的也

正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当然,经

典的阅读不是一两个学期的选修就能完结的,这是一项终身的工程。尽管以上的构思还只是

一时的畅想,但我坚信事在人为,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实践篇五:

读书笔记

姓名起晓艳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工专11-2

学号 201105000054 2013 年1 月

读《亦主亦奴》有感

中学时代,历史老师和教科书就告诉我们:要反吃人的封建礼教,反官僚,要推翻三座

大山。当时并没有仔细想过原因,只是看到电视剧里的忠臣为国捐躯,就会想到底是什么支

持他们如此的牺牲,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牺牲自己而去保全一个所谓的国家,虽然说每个

人都有自己想保护的人,就现在社会而言,我最多会保护我的父母亲人和爱人,我知道这是

社会生活环境不同所导致的,但是就算我生活在古代,我也未必会牺牲自己,因为不是每一

个人都是圣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要做到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为父尽父道,为子

尽子道,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我想,这应该就是亦主亦奴的最高境界了。

序言之中还提到一点,恶主几乎总是出身于恶臣。我想这是人性所致,人被压迫久了,

一旦翻身做主人,肯定会想着报仇雪耻,很多不幸的人不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才活了下来,

所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不管曾经多么不幸,只要有一天能看着迫害自己的人不幸,

就什么苦难都能忍受了。

天地亲君师,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绝对权威。人对天的态度,无非分为两种:人

定胜天,顺其自然。其实导致这两种意识存在的原因如下:当一个人事事皆顺的时候他会觉

得人定胜天,而当喝口凉水都塞牙缝的时候,他就会说顺其自然,安知天命。其实归根结底

人必须适应环境,一个人如果努力了还不成功,不是所谓的命运,也许只不过是违反了社会

自然规律,这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必能成事。再说到亲,所谓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

父母生之、养之、教之,子女惟有绝对听从父母支配,才能报答亲恩,再有百善孝为先,无

后为大,繁衍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类延续,是一种责任。再者是君,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

不死,今有言先有国后有家,有国才有家,君对臣生之、养之、教之,又有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是君绝对支配臣民,臣民必须为君肝脑涂地的理由。最后,所

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又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命不可违的说法,尊师重道是一种

优良品格,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应该被推崇,如果一个人连师父都不尊重,那他一定是品行有

问题的人,但前提是师父也是个品行高尚的人。综上所述,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地亲君师,缺一不可,而正是中国古代不断推崇尊师重道,帝王至上,又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把一些不能

解释的自然现象神化,并盲目崇拜,于是人们便出现了尊卑,奴性,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文化才得以传承了下来。

第二章第一节最后提到,秦汉以后,“尽人皆奴”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是一种社会现实。这里主要说一下妻以夫为天,从古代一直延续到近代,女人连名字都没有,死后的牌位上都只写着某某氏,正是由于这些男尊女卑的思想,哪怕到了现在,中国女人的独立性还是不明显,对女性的教育还是不彻底,正所谓男人娶错老婆,害的是几代人,要提高国民素质,首先应该提高母亲的素质。

再说到君为舟与民为水。书中提到然而水永远是水,舟永远是舟,水不载此舟,仍要载彼舟,民不拥此君,仍要拥彼君。在古代,百姓不过希望能安居乐业,要拥护谁都不是自己说了算,只能看局势,不管换了几个皇帝,百姓也不过是想吃口饱饭而已。

自然成俗的主奴观念使许多臣民变为自觉的奴仆,就像我们做很多事情,自己并没有理由,我们只知道我们就该这么做,这种惯性意识中国人是深受其害的,正如武侠片里面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一样,多少人活着只是为了报仇,那一种天生的使命使他们失去了自我。

自古以来,忠孝从来就不能两全。说到忠,书中提到忠君必然恋君,虽说良禽择木而栖,但古代王臣对君王抱有很高的期待,读书考科举,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这些哪一项都必须得到君王的赏识,才有可能完成。古代人一般有以下几种代表:岳飞的精忠报国,李白的仕不得志,屈原的不被信任,陶渊明隐居于山,普通百姓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有一种典型的代表那就是在朝为官的部分人,动辄表白:愿效犬马之劳,他们甘心做君权的附庸工具,一方面有凌云之志,欲建功立业,报效君王,显扬声名,另一方面听凭驱使,诚愿效力,惟命是从,这就使他们犹如听命的犬、任重的马,虽跻身权力者之中,却只是一个执行者,这也正是亦主亦奴的典型表现,他们在朝为奴,在家在百姓面前为主。这一种社会角色的快速转换,正是人性最集中的体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我们都懂的道理,君王用人之道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要礼贤下士,要亲贤臣远小人,又要把握好分寸,用一方权贵来牵制另一方的力量,接下来也就说到了君王的用人问题,在朝为官,从来都是夹缝中求生存,但同时在朝者皆善于用权术,进谏是古代文人贤士走上

仕途的一大捷径,但所谓伴君如伴虎,所以同时往往伴随着悲剧,主要有以下几种禁忌:一曰不得扬君父之恶,二曰不得思出其位,三曰严禁臣下“不约而合”,四曰必须不可则止。也就是说,进谏者必须善于察言观色,千万不能赶上军心不快的时候又火上浇油,否则十有八九要吃苦头。

亦主亦奴思想的最典型代表有以下四种:宦官、后妃、宰相和父母官。古有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里所说的小人就是宦官,也就是太监,他们天生生理缺陷,只能靠俯首帖耳,投皇帝所好获得宠幸,极度的自卑与自尊使他们在主奴的角色之间转换,所以他们大多得势之后都骄奢淫逸,滥用职权,阴毒狡诈,也正应证了那句恶主几乎总是出身于恶臣,有名的如赵高,汪直,魏忠贤。再说到后妃,爱升,则天下不足容其高,欢坠,则九服无所逃其罪,这就是后妃们的宿命。正所谓无毒不丈夫,最毒妇人心,历史上出名的吕太后残忍对待戚夫人,武则天结党营私,弑其亲女。再说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有被秦二世灭三族的李斯,也有汉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有魏相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外,还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萧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他们之中有贤相、权相、奸相,但都体现出亦主亦奴的性质,最后是生是死还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最后说到与一人分忧,为万民做主的父母官,古有青天大老爷包拯和海瑞,说到底,

他们是忠君爱民的最直接表现。

亦主亦奴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人格,是由于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结构注定的,就连位于塔尖和塔底的人都不能除外。位于塔顶的君王,他对下支配万民,对上则受天地支配,君王必须视天如君,天子之孝,以师臣为父。正如书中提到的红楼梦里的各类人物,将亦主亦奴的社会角色转换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说到圣人,他们是主奴根性的理想化身,圣人的最高境界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只要你把亦主亦奴拿捏好了,是可以成为圣人的,当然这是后话,正如李宗吾的《厚黑学》里面说的心要黑脸皮要厚,就能平步青云,但很多事情是介于听得学不得,学与学不学得会,学了会不会用之间的,要说如何学,如何用,用得好,就看个人造化了。

英语演讲《如果没有李白》

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我今天的分享,与一位唐代大诗人有关。请大家先来猜一猜,他可能是谁? Dear classmates: good morning!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about 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Please first guess who he may be. 是的,在所有的唐代诗人中,我最崇拜的就是李白。 Yes, among all the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what I admire Li Baimost. 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哪怕你不了解古典文学,哪怕你半点不喜欢诗歌,你也会开口遇到李白,落笔碰到李白,童年邂逅李白。可是,你们想过吗?要是历史上没有李白,结果又会怎样呢?接下来,请听诗歌——如果没有李白。 For all the Chinese people, even if you don't know classical literature, even if you don't like poetry at all, you will meet Li Bai when you open up your mouth,hold up your pen, and meet him when you’re a kid. But have you ever thought about if there were no Li Bai in history? Now, please enjoy the poem “If there were no Li Bai”. 《如果没有李白》If there were no Li Bai 如果没有李白,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不过千年前少了一个文学家,《全唐诗》会变薄一点点,但程度相当有限。 If there were no Li Bai, it seems like no big deal. But a thousand years ago, we would lose a literaturist. The whole tang poetry would become a little thinner with very limited level. 如果没有李白,几乎所有唐代大诗人的地位,都会提升一档:李商隐不用再叫“小李”,王昌龄会是唐代绝句首席,杜甫会成为最伟大的诗人,没有之一。 If there were no Li Bai, all of the great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would have their status elevated. Li Shang yin would no longer be called Junior Li. Wang Chang ling would be the chief poet of quatrains. Du Fu would be the greatest poets of all.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应该会少背很多唐诗,少用很多成语——说童年,没有青梅竹马;说爱情,没有刻骨铭心;说享受,没有天伦之乐;说豪气,没有一掷千金。 If there were no li bai, we would memorize fewer tang poems and used fewer idioms. As for childhood, we’ll never say青梅竹马. As for love, we’ll never say刻骨铭心. As for enjoyment, we’ll never say天伦之乐. As for heroism, we’ll never say一掷千金.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失去不少鼓励——犯了难,说不了“长风破浪会有时”;想辞职,说不了“我辈岂是蓬蒿人”;处逆境,说不了“天生我材必有用”;赔了钱,说不了“千金散尽还复来”。 If there were no li bai, we would have lost a lot of encouragement. Facing difficulties, we’ll never say “长风破浪会有时”.When wewant to quit , we’ll never say“我辈岂是蓬蒿人”.In adversity, we’ll never say “天生我材必有用”. Losing money, we’ll never say“千金散尽还复来”.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熟知的神州大地也会模糊起来。我们不再知道——黄河之水哪里来?庐山瀑布有多高?燕山雪花有多大?桃花潭水有多深?蜀道究竟有多难? If there were no li bai, the land of China as we know would be blurred. We no longer know where the water of the Yellow River comes from. How high is the Lushan waterfall. How big is the snowflake in Yanshan? How deep is the Pool of Peach blossoms. How difficult is the ShuDao Road.千百年来,蜀人以李白为蜀产,陇西人以为陇西产,山东人以为山东产。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后千百年,慕而争者无数。

赞美李白的作文(精选6篇)

[标签:标题] 篇一:赞美李白的文章 李白,你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平生最仰慕文人,然神州苍穹,文海茫茫,可谓众芳斗艳,群星闪烁,但我一直倾慕李白,这位被天堂逐入凡间的谪仙人,且早已以心相许,矢志不渝。一向最倾慕美,诸如诗歌、美酒、明月、爱情,每一个美的意象,都会引人产生美的遐想,而李白恰能集诸美于一身。所以,李白,你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你超凡脱俗的风采,总让我神魂颠倒。 炯目明眸,顾盼神飞。峨冠博带,衣袂飘举,霓衣风马,壮思欲飞,风神俊朗,神采飞扬。侠肝义胆,豪气干云,仙风道骨,飘逸绝伦。你是风流倜傥的儒生,你是遗世独立的仙人,你是手执利剑的侠客,你是脉脉含情的名士,你是我风采浪漫的情人。你青春永驻的浪漫气质,总给予我狂飙般的激情。 青春总是短暂难留,稍纵即逝的,任你位高权重,凭你钱广财多,惟有时光留不住,惟有青春唤不回。然而你,李白,留给世人的永远是澎湃激情,是勃勃英姿,是天马行空,是浪漫无拘。你是大鹏,同风直起,扶摇直上;你是天马,来出月支,虎背龙翼;你是长剑,彻夜吟啸,雄心千里;你是谈笑净胡沙的英雄,你是直为斩楼兰的壮士。你登山“云间连下榻,空中接行杯”,你临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独时,你邀月对饮;寂寞处,你借酒浇愁;愤懑时,你高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失意时,你呐喊“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即使身边有再显赫的权贵显要,你也不会“摧眉折腰”;纵然前方有再猛烈的惊涛骇浪,你也深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研磨,你挥金如土、一掷千金。你的率真率直的感情,如大江东去波涛滚滚,如黄河决堤飞天而来。你的热情会融化一切坚冰,你的活力可冲决一切阻塞,你豪迈的气概与天地同在,你浪漫的情怀与日月争辉。和你在一起,没时间感叹衰老疲惫,和你在一起永不会产生美人迟暮之悲。所以,李白,我要你做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你恢弘瑰丽的锦绣文章,总滋润我贫瘠干涸的心田。 人世莫测,世路多艰,所以人的心情也是多彩的四季,瞬息万变的红霓。于是,得志时,你同我一起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你和我一起低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然现实无法让我们摆脱烦恼与痛苦,那么就让我们将心灵自我放逐到一个自在逍遥的新境界。清晨,我们一起追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洒脱,亲身体验轻舟飞渡的畅快愉悦;傍晚,我们一起欣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苍茫景色,亲自感受大自然的雄壮瑰丽。当“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时,我们一起看“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尽情消受春愁;当“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时,我们一起“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尽情享受人生。不管人生如何坎坷多舛,李白,有你的诗篇为伴,我的心灵不孤独。 李白,做我一生一世的情人吧,我要和你一起,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我要和你一起,对月相酌,共影徘徊;我要和你一起,诗意地逍遥在神州大地,天上人间。夜·月·人 在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它在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浮华糜烂,走过悲凄无奈,跨过沧海桑田,终于来到一扇古朴陈旧的门前。是谁在高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我好奇地推开门,却见一个别致的小园:一人、一桌、一杯酒。杯中清酒倒映着的却是一个寂寞的表情,那是盛唐一颗大大的眼泪。是你,你说你要“举杯邀明月”,只有天际的一轮圆月才读得懂你的情思。别人都以为豪放不羁,写出“天

我心中的李白作文600字 初中关于李白的作文600字_作文600字

我心中的李白作文600字初中关于李白的作文600字 我心中的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李白自传说中行来。 从来没有一个文人能够像他这样,为大唐恢宏大气的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在中国悠长醇厚的历史中仍在绽放着其独特的光芒。 力士脱靴,贵妃研墨,御手调羹,这是属于他的骄傲;举杯邀月,剑斩浮云,把酒当歌,这是他诗人的灵魂。 月酒是李白的魂。 李白少时游侠,中年入仕,老来流亡,他的月没有花前月下的旖旎,却是代表铭心刻骨的思念。诗人的月是清冷的,忧伤的,纯粹的,诗人在清澈如水的月光下感到了自己内心对家乡,亲人和故友绵长的思念,感受到了自己内心深沉的孤独。虽然孤独,却不甘寂寞;虽然潦倒,却依旧旷达。他一生自认怀才不遇,内心的无奈和愤懑却从未停止过他追求月亮的脚步。李白曾想用他的文采作为打开自己政坛之路的敲门砖,可是他的绝世才情阻碍了他迈向成功的脚步。唐玄宗的眼里,李白只是一个受宠的高级玩物,宠爱不是敬重,敬重并非看重,君主忽视了他的政治才华,也让他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月亮在李白的心中,也许是一个无论多么狼狈也不离不弃的朋友,也许是一个不可触及的高洁美丽的梦想。李白抱月而眠,为承载诗情而生,为追求梦想而死,李白有一颗不染世俗的仙人心,他的生和他的死,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亘古的遗憾。 酒是李白诗的载体。有了酒,便有了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的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灵动的,飞扬的李白,不因权势财富而折腰的自由的李白。“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真实的写出诗人旷达于天地之间的潇洒情怀和借酒消愁的悲伤,这种矛盾或许才是最真实的。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吾爱李太白,身为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磥砢千丈林,澄澈万寻碧。”诗月酒和李白共融,有月有酒便有了荡气回肠的诗歌,有诗便有了消愁酒和相思月。 李白,把酒邀月,悠然回到他的传说中去,凝成了历史中一道辉煌的风景。我心中的李白从我第一次接触诗歌起,口中就经常吟唱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这个“诗仙”带我走近诗歌的世界,透过他的毛笔领略大唐的山山水水,通过他的文采看世间的风风雨雨。但我不曾真正了解过李白,所以假期中我亲身走近了李白,才真正领略到李白的伟大。 我所想象到的李白总是有着苍颜白发,布满皱纹的手轻抚着胡须,站在船头,布衣随风飘浮,在群山中穿梭,吟咏着诗歌。别看李白的老年时代饱含了传奇色彩,他的童年同样不一般。传说李白出生的时候,有长庚星带着耀眼灿烂的光芒划破夜空突然坠落近李客(李白的父亲)的宅院并且李白的母亲生产前也梦到太白金星从天落入她怀中。这样不寻常的出生或许奠定了后来李白的伟绩吧!少年时的李白聪明过人,一次宴会上更是随即赋诗一首,得到了众人的称赞,也从此有了“神童”的美誉。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在山水中消磨寂寞和痛苦,在山水中挥笔疾书,留下了许多精品。他在游峨眉山时写下《登峨眉山》,“蜀国多仙山,峨眉

李白简介

李白简介 【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主要作品】

贺之章简介 贺之章: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唐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太子洗马德仁之孙。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他曾撰写《龙瑞宫记》、《会稽洞记》,还被推荐入丽正殿书院编撰《六典》。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灸人口、千古传颂的不朽名篇。

李白传读后感

李白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传读后感(一) 带着对李白的景仰之情,我轻轻翻开了《李白传》这本书。 虽说对李白十分景仰,但对他的了解却甚少。只闻其才气和名气,却不曾细致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我翻开本书,看到了作者安旗于1983 年7 月写的“初版前言”中的一句话,“最发人深省的是:为什么他失败了而又成功了?”由此让我更想要深入地了解一下李白的一生。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游历中度过,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开元初年,赵蕤来访李白的父亲,交谈间听得隔壁有琅琅书声,便问:“这是何人?是你的儿子吗?今年多大了?”李客:“正是我那孽根祸胎。快满十五了。”客人又问:“从这书声听来,这孩子不是很好学吗?”李客:“好学倒是好学,而且已经写作了几百首诗文。他五岁发蒙识字,十岁读完了《诗》、《书》,以后便再不肯在儒家经典上好好下功夫,只爱杂学旁搜。《楚辞》、《庄子》,他百读不厌,可是对举业却一窍不通。”从这几句对话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聪明好学,从小就饱读诗书的李白,也看到了一个从小就有独立思想,极富个性的李白。这些可都是我少年都不曾拥有的啊!倒是,我从小也和李白很相像,就是爱“神说”。十二岁上,爸爸教他读了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他就看见了千里以外的云梦大泽,那里的山是什么样,水是什么样,土地是什么样,出产的东西是什么样,说得活灵活现。当他漫步江边,又常常从粼粼波光中看见:“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离骚》中上天入地的幻想,《庄子》中翱翔宇宙的神话,更使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此看来,爱神说的我也有作诗的天份,只是空有万千的想像却无法用丰富、精准的语言来转化成诗文。与之相比,我从小就读书太少,读得经典名着更是少之又少。这样,即使我和李白一样有天赋,结果也是天壤之别了。由此,让我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后天的学习远远比先天的聪明更重要的多。 李白读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在他离开梓州郪县长平山的那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大鹏。我们从书中的这些话里,不难看出李白的雄心壮志,还有那份掩饰不住的自信! 若说李白能成为诗仙只是因为他从小饱读诗书,还有丰富的想像力,我觉得并不全面。其实他作诗的灵感大多都来自他四处游历的过程中。他每到一处不光是为了欣访胜迹,更是为了拜访得道高僧、隐士、地方官吏和社会名流……他为听渔歌还特地找了一家清雅的酒楼,听两个歌女为他唱曲。听着听着,他会觉得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曲子就是歌女自己心里的歌;听着听着,李白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地击节赞赏不已,并将其中一首歌词反复咏哦;更会感叹“民间竟有如此优美的天籁!如此动人的绝妙好词!这一支支曲子都是浑金璞玉

我眼中的李白初一作文

我眼中的李白初一作文 李白是文学上的一座丰碑,他青衫长袖,持剑把酒,被誉为“诗仙”。 我眼中的李白初一作文一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是李白。 寒风萧萧。皇宫一片金碧辉煌。你独自站在皇门之外,想数月之前,天子堂前跑马;醉酒之时,让高力士脱靴。想奉命之时,你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羔人。”;想鼎盛之际,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使皇城上下万千痴迷。却也是这句妙诗,却遭高力士恶语。站在这皇宫之外,没有泪,没有悲,寒风不能使你弯腰,挫折无法把你压倒!是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你走了,在诗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 惊涛翻天,黄沙飞卷/你独驶一叶孤舟,独自走去。你清楚地听到,一身又一身踏浪高歌。蓦一回首,是汪伦的身影,不断走近。一时,友谊溢满了碧水,也溢满了你的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走了,带走了一江友谊。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 独在异乡,何人共酒?在月下,你独自举杯。于人,无人与你共酒。于心,无人把你赏识。你举杯高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何须共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孤影,岂非永远的朋友?纵使千人离去,依有明月,孤影,守于己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欲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 李白,是你这诗仙,这青莲居士,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我眼中的李白初一作文二 李白是我最喜欢的诗人,在我的眼里,发髻高耸、长袍飘然、左手握酒壶、右手举酒杯,对着苍茫的天空、对着一轮孤月,仰天大笑:“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这样慢慢的,心湖里荡起片片涟漪,青莲居士从遥远的唐朝徐徐的向我走来......

我眼中的李白_写人作文

我眼中的李白 第一篇:我眼中的李白 我眼中的李白是一个乐观,天真,有远大抱负的人。我们根据李白从小到大的人生来一步步分析它的特点。 李白的家庭富裕,有很好的教育,这位他成为诗仙莫定了基础。当时的社会没有作家协会,因此,唐代的每个知识分子都相当朝廷里面的宰相。李白也不例外。因此,她怀揣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做官主要是考科举。而李白并不想走这条路,于是,李白给自己定下目标: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从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政治的天真。 我们立刻进入李白59岁那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在途中,李白得到了赦免。李白回去过天门山的时候,写了一首望天门山,其中,有这么一句写到:轻舟已过万重山。说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困难扔到了身后,已经无所顾及了。看出李白很乐观。 第二篇:我眼中的李白 他的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他的诗,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他的诗,音律和谐多变。他,就是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或许是嗜酒,文风豪迈。这写作的源头,是源自于灵感吧。灵感,很抽象。从这一杯或酸或辣的酒中,便能找到灵感,写下万古流芳的诗句,从一杯绵香醇厚的酒中,便能体会人生百态。 李白的诗,是悲怆的。从一个个溢满愁苦的思乡诗句,从一句句忧国忧民的爱国诗句中,便能看到,李白眼中的忧愁,并不是一丝一缕,而是成千上万。之所以,他才会千古留名吧。 李白的诗,是清高的。那一句句脱离了名的清幽雅句,那一首首远离了利的孤高名句中,便能看到,李白的心,早已装满了自由,装满了清风,他是一位伟大的、真实而自由的诗人。 第三篇:我眼中的李白 李白想做官吗?我看不像。从第一首诗里,他寻找的是谈得来的道士,没有遇到而感到惆怅。第二首诗里,他对大自然的热爱,过着隐居的生活。当然他也有想当官的愿望,为国家施展才华的机会,可是由于他的性格放荡不羁,又与朝廷权贵们格格不入,因此他的生活走向了另一面。 我想,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愿望:想成才、想当官、想发财等等等等,这是人的本性。你没有吗?不过各人的心路不同。你已经是博士了,却还要踩在李白的头上成为‘千古名人’。把我们敬仰的古诗人李白给摸黑了,我感到很悲哀! 第四篇:我眼中的李白 在我的眼中,有一个长长地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山长袖,持剑把酒。是你,李白。 寒风萧萧,皇宫一片辉煌,想数月之前,天子堂前跑马。你让高力士脱靴,结果遭到皇帝不之重用于你。 你一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表达了自己孤寂的心情;你一句思君若汶

语文试卷word

2016~2017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17.1.12 亲爱的同学,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全卷共8页,七大题,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填写姓名和座位号。 3.答第I卷(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得答在“试卷”上。 4.答第1I卷(非选择题)时,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 ..的一组是 A.褴.褛(lán) 褶.皱荒谬.绝伦(miù) 吹毛求疵. B.悲怆.( cāng) 焦灼.尽态极妍.(yán)篷.首垢面 c.黏.膜( nián) 雾霭.潜.滋暗长(qián) 钟灵毓.秀 D.膂.力(lǚ)葳蕤.飞珠迸.玉(bèng) 悲天悯.人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 ..的一组是 我们的教育总有一种速食的渴望,表现得很急切。岂不知很多东西必须假以时日,方有收获。所以,学习《诗经》,不能只是急于求得标准答案,而应在真诚品读中帮助学生去_______生命、____________生命、_________生命。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态度。 A.感受领悟思考B.思考感受领悟 C.感受思考领悟D.思考领悟感受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 A.“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笔下的这种情境能直达读者的心灵深处。B.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使人明显地感受到亡国之君的“愁”。C.当王维写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时,世间便留下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D.白居易最可贵的一点是他对人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他的诗作《观刈麦》便是明证。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的一项是 A.《蒹葭》诉说着最淡的情感:没有爱也没有恨,只是追求,有点彷徨,却不放弃。无论客观环境有多艰难,主观心愿上一定相信有希望——“宛在水中央”。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是在讲苍凉,讲历史上的苍凉时刻,里面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孤独感。 C.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D.时隔千年,我们重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本想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下面一起来看下! 子夜吴歌四首春歌 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释】

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地”句:地,指今省关中地区。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氏楼。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此用其句意。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境。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我心目中的李白作文

我心目中的李白作文 我心目中的李白作文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星光璀璨的诗人——李白。 儿时的李白很贪玩,不努力学习,一天,他看见一位老婆婆在把一根很粗的铁杵磨成针时,很是惊奇,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便发奋图强,最终成为一代名人。这个故事伴随着我成长,使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充满了对李白深深的崇拜,发誓一定要向李白一样努力读书。 李白“长大了”,我也长大了。我对李白的敬佩不仅仅是“铁杵磨成针”了。李白的才华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面对宫廷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他的气质没有被扭曲,不与奸恶之人为伍,依然保持着那分潇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离开长安,驾着马,行于山川之中,大唱着:“我本楚狂人,清歌笑孔丘”。行于朝霞,归于黄昏,永远都是那样自在,没有忧愁和烦恼。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当之无愧;“诗仙”与他再相配不过的了。我总在李白那醉人的诗中漫游,渐渐地,也被李白的潇洒所感染。事事不再想得那样狭窄,不会再为一点小事而与他人斤斤计较。在成绩不尽人意时,我不再自卑,不再气馁,而是像李白那样,保有一颗宽阔的心,自信萦绕着我,相信成功也会伴随而来。

感谢你,李白。你也使我学会交友之道。 “李白乘舟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们俩深厚的感情,使我感到你交友的真诚,否则也不会“深千尺”。而与杜甫的友情,不但说明李白广交朋友,还善于交益友。给我打开了一条光明的交友之路。 李白,你是我永恒的偶像,我将追随你的品质,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我心目中的李白作文 花开,无声。落地,从容。 繁盛的唐朝就像一片波澜壮阔的汪洋之海,而唐朝诗人就是那海水与岩石激起的浪花,在历史的长河上跃跃翻滚。 诗仙——李白 是你,让自己的人生在漫游中度过,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个中国,挥洒下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豪壮诗篇。 是你,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自高期许,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的嘲笑以政治权利为中心的等级秩序;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 也是你,已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就官而去,在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中高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就是你,我们伟大的唐朝诗人李白,众多莘莘学子崇拜的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范文600字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范文600字 李白是一个狂人,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大唐文明,下 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眼中的李白作文范文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 来看看吧!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范文600字1 平林漠漠,断绝了你去皇宫的路;峨眉山月,照彻你挣扎的灵魂;借酒浇愁,愁却是 你命中注定的滋味…… 嗅闻你穿越一千年四溢的墨香,你精神的光辉瞬间让我的心灵闪亮。“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妈妈温柔亲切的语言,缠缠绵绵宛如天际飘来 的乐章。无言的愁绪也就在那一刻,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的氤染开来。 随着年级越来越高,我开始体会你,品味你。你是故作旷达,赋词饮酒,闲酹江月。 文人来自灵魂的自洁自爱与清高,让你根本与仕途、与官场无缘,这也等于你与自己 的梦想无缘!满腹的牢骚无人可说,只好积压在心底,成为自己永久的一个心结。这时,酒就成了你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虽然 它让你在短暂的时间内,能获得空虚的快乐,但是梦醒之后,一切依旧,会让你再次 陷入人生的痛苦。你曾经确实是风光过,高力士为你脱靴,贵妃的哥哥也为你研墨。 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你只能安慰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荣耀 不在,光环不在,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呢? 你也因此喜欢结交四方豪友:贺之章解金龟沽酒;杜甫梦里都十分想念你这个好朋友;汪伦与你不曾相识,但其情真意切,成了史上的一段佳话……你整个人生存活于友谊 之上,如果什么时候你连友情都不曾拥有,你就成了这个世界上的弃儿。 你用心游览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破旧的草屐、光辉的诗篇都在上面留下印迹。天门山外,楚江潮涌,一叶孤舟,正在潮中时隐时现;敬亭山上,鸟飞云去,苍凉一片;横 江边上,浪欲吞天…… 民间传你骑鲸仙去,只留下一个衣冠冢和那众多诗篇万古流芳。我读着你的诗,读着 你所生活的时代,读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哀!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范文600字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每当吟诵起这气势恢宏的诗句,便想到他豪放不羁,气象不凡的一生。他写的

李白个人生平简介

李白个人生平简介 导语:李白作为“诗仙”被众人熟知,大家都读过很多李白的诗,但是可能大家对李白这个人不太了解。下面橙子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李白的资料,大家快来看看吧!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李白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2]辞亲远游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感悟古诗语言的凝炼含蓄与意境的深邃,可以深刻地了解历史文化。 1.李白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人格和艺术个性常被大家用浪漫、天真、豪放、飘逸、自我意识等形容。李白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突出表现是自我仙化、任侠使气、交友真诚。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他对大好河山的喜爱,对美好仙界的向往,对世俗的鄙弃,对权贵的蔑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虽然,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从政行为都缺乏现实性,但以其特殊的气质表现在诗歌里却是天然率真的,他的天然率真表现在诗歌艺术上不被传统所束缚,任凭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正如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自比大贤。 1.1 李白的豪放不羁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为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在描写山川《蜀道难》写道“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用整齐的七言与九言,同时又四次转韵,手法变化多端。又如“天

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这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达,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就连贺知章也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将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构成自豪放纵逸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 1.2 李白的飘逸俊美 李白的飘逸俊美表现之一是语言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却不加雕饰,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他认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在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事雕饰,不掩真情,诗的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主张尊重诗人的创作个性,相信诗人的创作活力,始终在自然、率真中体现自己真实与质朴的人生,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又如:“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2.杜甫的现实主义 杜甫眼极冷,他总是毫不留情的透过人们伤痕累累的皮囊触及最柔软的内心,杜甫的心却极热,从他的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谴责控诉。杜甫的诗,就像昂贵而冰冷的镜头,总是如实地记录着社会百态,最真地描述着发生在社会底层小人

我的偶像李白作文精选

我的偶像李白作文精选 导语:李白是许多人的偶像,各位来谈一谈他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偶像李白作文,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的偶像李白作文一 你一世传奇,少怀大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你厌患仕途,平交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你壮怀逸兴,却踌躇满志,“抽刀断水水长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仗剑去国,辞京远游,适逢终南捷径。平步青云,知章赞之“天上谪仙人”,却只因生性桀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故放浪形骸,“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此便注定了太白斗酒诗百篇的佳话。 欣逢忘年知己秉性相投,杜子美虽诗风现实却也诵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故结伴同游岱岳东蒙,无奈雨打浮萍,各奔西东。齐鲁一别竟成千古遗恨,生死别离。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人识李白醉酒狂饮,谁知他拔剑四顾。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

风流岂肯落人后!”人们尽知李白才子风流,岂知他白发孤舟。 我所熟识的唐代诗人——李白,我确沉醉于他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了。 我的偶像李白作文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首诗乃唐朝诗人李白所作。当我读完这首诗后,深有感触。 我心中的李白是一个敢爱敢恨、自由豪放、才华横溢、仗剑天下侠义之人,他25岁离家,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唐玄宗天宝元年到长安为官,因不愿奉承权贵遭谗毁出京,继续漫游各地。他的诗歌多表现为对封建权贵的不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他的诗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他不畏权贵时常大骂贪官,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被当时的主考奸官杨国忠及副官当面羞辱,称李白只配给他们提鞋磨墨,休想考取功名。李白一气之下夺门而去,并发誓要让杨国忠为他磨墨,副官为他提鞋。直至后来后来番国特史送来文书,玄宗叫人翻译,可却没有人会,后经人推荐李白,玄宗见李白后大喜可李白却说:"须得请国师磨墨,某副官提鞋。臣方敢下笔。"玄宗惜才,只得准奏,催李回复番

[我最尊敬的驾云诗仙九年级作文] 诗仙李白作文

[我最尊敬的驾云诗仙九年级作文] 诗仙李白作文 诗仙驾云,人间胜地万里寻;驾云诗仙,漂洋过海指南天。 ——题记 风吹书页,恰好翻到了我最尊敬的诗人——李白的作品,恍然间,我似乎看到铺洒在地面的月光凝结成霜,宛若仙境,远方,诗仙李白驾云朝我飞来。 诗仙驾云,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仿佛奔腾不息的黄河,耳旁出现了那抑扬顿挫的声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气势汹汹的黄河,不正如意气风发的李白,怀着一颗志向高远的心,似从天而来的仙人,要在人间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吗?同时又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豪迈气魄。驾云诗仙,新剑出鞘锋初显。 诗仙驾云,离我愈来愈近,即使中途有异物阻隔,他也毫不畏惧,好像海上航行的小舟,即使浪打船头,狂风阻航也矢志不渝。这不就是当初官场受挫的李白的真实写照吗?可他依然怀着乐观的心态,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没有困难能吓得倒他。驾云诗仙,偶遇风浪志亦坚。 诗仙驾云,他与我之间的距离足以令我看清他的毛发,的确如他诗中所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只是生性乐观的他为何会有忧愁呢?连他自己都感到奇怪:“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我想应该是为国家的命运担忧吧?看来诗仙并不是真的不理世俗,他仍然怀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啊!驾云诗仙,担忧国事霜三千。 如今,诗仙已来到我面前,在这宛若仙境之地,我与我最尊敬的人促膝长谈,我了解了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我了解了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我了解了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谊……驾云诗仙,万番滋味在心间。 品读李白名篇的同时,这个我最尊敬的诗人的形象愈发清晰,我心中的尊敬之情也愈来愈深。 诗仙驾云,品书百遍如见君;驾云诗仙,尊敬之情日益现。 感谢您的阅读!

李白简介

一、生平简介 李白的生平经历,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二十五岁以前的蜀中生活时期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李白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2.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之前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 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3.四十二岁至四十五岁,应召入长安,三年供奉翰林期间 天宝元年(742),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4.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期 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5.五十五岁至六十二岁,从“安史之乱”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直至去世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早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上元二年(761),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宝应元年(762)十一月,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六十二岁。 二、作品的风格特点 1.气骨高举。前人论李白的诗,多标之以气。称李白“以气为主”实际上揭示出了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