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人际关系学总复习

自考人际关系学总复习

自考人际关系学总复习
自考人际关系学总复习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利益是人际关系的是指: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3.在人际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4.新型人际关系——网际关系。

5.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梅奥于1933年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人际关

系学说。

6.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统一性原则:

1)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3)多学科方法论的统一。

7.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

8.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对莫里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

9.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10.人群关系理论也成为人际关系学说,它是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逐渐形成,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

逐渐形成,在40至50年代达到兴盛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为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等,梅奥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

11.梅奥提出的不同于传统的科学管理论的新观点:

(1)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2)强调“以人为中心”;

(3)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4)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试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12.人际关系及其理论的四个主要领域: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

(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

(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问题;

(4)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13.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又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为马斯洛。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其中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6)认识与理解的需要;(7)追求完美的需要。

这其中需要是马斯洛教授在他的著作《动机与个性》中提出来的。

15.舒兹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16.人际需要的基本内容:

(1)人际沟通的需要;(2)人际支配的需要;(3)相爱的需要。

17.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18.戏剧交往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中一种颇有特色和影响的理论。其代表任务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

他于1959年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

19.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由加拿大的精神病医生伯恩内博士提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又称为人格结构和PAC分析理论。

其中的关键在于保持“成人”心态。

20.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平等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上的平等;(2)政治上的平等;(3)生活中的平等。

21.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包括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22.物质生产对于发展人际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物质生产推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物质生产的发展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

(3)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

(4)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

23.形成人际关系的具体条件:相互接触;相互近似;互相补充;相互悦纳。

24.虞晓骏先生在《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一文中,列举了网际关系的四个特征:

(1)多维性;(2)虚拟性;(3)不确定性;(4)非中心化。

25.构成或影响人际关系的要素可以分为显性要素和隐形要素。显性要素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外在要素,包括交往主

体、交往对象、交往手段、交往环境、交往目的、交往过程、交往内容等。隐形要素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包括利益、情感、尊严等。

26.交往主体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交往者。

27.交往对象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交往主体活动的指向者或接受者。

28.交往手段是交往主体为实现自己的交往目的,将自己的活动施加于交往对象而采取的方式或方法,可分为语言手

段和物质手段两类。

29.影响人际关系的隐形要素:

(1)利益因素:

泛指金钱、财产、权利、声誉、信息、知识、时间、空间、感情、友谊等。在特定的情况下以上这些内容都可以称为利益。

人际关系的自然性减弱、社会性增强的变化趋势,导致了利益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在因素。

除了某些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外,其他大多数的人际关系都会收到利益因素的影响。

(2)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对于周围各种物体和现象的一种内在感受;是人们对于环境和条件,对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情感的民族,在理智和情感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更加偏向于情感。(千里觅知音、人生难得一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哥们义气等)

(3)尊严因素:

通俗地说,维护尊严就是“要面子”。

具有自尊人格的人,在本质上是最懂得人类尊严的人。他不仅重视个人的尊严,而且同样重视他人的尊严,在人与人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自尊。

30.人际交往具有一下积极的正向功能:

(1)相互学习,促进个体社会化:

1)社会化及其必要性:

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由单纯的自然人转化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称之为人的社会化。

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其成熟程度与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社会化是任何个人的必经之路。

2)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2)交流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主要表现为:

1)消除孤独,交流情感;

2)减轻痛苦,增加快乐;

3)减少疾病,延年益寿。

(3)相互影响,有利于自我完善,主要表现为:

1)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个性;

2)有利于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

(4)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

人际交往对个体形成社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促使个体更加热爱生活、关心群体、积极上进,有利于群体保持稳定的、融洽的秩序,有利于社会环境的优化。

(5)取长补短,增强整理效应,这是因为:

1)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形成互补:互补行为主要体现为知识互补和性格互补两个方面;

2)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产生合力;

3)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激发潜能。

31.按人际关系联结的纽带划分,可将人际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等。按人际关系的

内容来划分,可将人际关系划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宗教关系等。

32.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

关系。

33.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职工、职业与

职业之间的关系。

34.确立夫妻关系的原则:

(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制;(3)男女平等;(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35.人际关系上会出现三种类型:平等型、不平等型、对立型。

36.平等型关系

(1)政治地位平等;

(2)法律平等;

(3)公民有履行同等义务的责任;

(4)人格平等。

37.混合型人际关系有四种不同情况:

(1)合作中含有竞争;

(2)竞争中含有合作;

(3)应酬调节合作与竞争;

(4)合作、竞争、应酬交叉混合,主次轮换。

38.人际关系按好坏程度划分:

(1)亲密型;(2)团结型;(3)维持型;(4)冲突型;(5)疏离型;(6)决裂型。

39.亲密型人际关系的特点是:

(1)交往频繁;(2)相互依存;(3)追求共享;(4)互相接纳;(5)心理相容;

40.心理动力、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现象和心理障碍等心理因素对人际交往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41.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是心理因素中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

等。

42.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

43.自我概念是指自己如何看待和感受自己。它是由人们关于自己本质的一切信念和态度构成的,包括人们关于自己

力量强弱的设想、成长的可能性,以及关于自己行为和体验的习惯方式的明确措施等。

44.自我概念的特征:

(1)自我概念的基础是其所处环境的文化和团体的价值观;

(2)自我概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自我概念具有自行增强的能力;

(4)自我概念具有缓慢的变化性;

45.优化自我概念的途径:

(1)具有改变自我概念的需求;

(2)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3)制定切合世纪的自我期望;

(4)改变自我概念的方法:

1)直接观察自我和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基础,找出自己需要改变的内容、方式、方法;

2)求助你所在的环境(如相关的书籍、师长、同事、亲友或专家)的帮助和支持,取得相关的资料和建议,

从而改进自我意识;

3)模仿他人改进自我概念的方法;

4)正确处理心理安全与心理风险的关系,创造和抓住改进自我概念的机会。

46.自我概念是自我沟通的基础,是人际沟通的前提条件。

47.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

(1)社会地位:从政治学和法律学的角度讲,是指由法律规定和公众认可的具有一定特权和专利的社会等级,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地位制约或影响人们的交往对象和人际关系状况;

2)社会地位制约和影响着关系主体的交往热情和交往需要;

3)社会地位制约和影响着人的交往动机和诸多的交往心理。

(2)职业类别:指的是关系主体所从事工作的类型。职业类别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

1)职业类别影响和制约着人际交往对象;

2)职业类别影响和制约人际关系的类型:逊顺型、进取型、分离型。

3)职业类别影响和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广度、深度或亲密度。

(3)知识层次:指的是关系主体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在社会人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

知识层次相同的人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文化、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可以相得益彰。而知识层

次相差悬殊的人交往,双方往往谈不来,即使交往,也难以长久维持。

48.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空间距离因素、习俗礼仪因素、道德规范因素、价值观念因素、

法律法规因素、社会制度因素和社会群体因素。

49.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50.史布兰格把价值观分为六类:理性价值观(生命诚可贵……两者皆可抛)、美的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

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

51.群体是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结合起来的人们的联合体。

52.群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群体内成员最容易具有相似性;

(2)群体内成员最容易接近;

(3)群体不仅有利于群体内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有利于内部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的建立。

53.学习和掌握协调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1)接触困惑;

(2)有据可依;

(3)增强自信;

(4)缓解抑郁;

(5)改善关系。

54.诚信原则(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1)诚信原则是世界性法律原则;

(2)诚信原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3)诚信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4)诚信原则是做人之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55.礼貌原则指交往双方通过烟台举止表现出谦虚、恭敬、相互尊重的原则。礼貌原则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

礼貌仪表、礼貌举止、礼貌用语等。

56.以礼貌仪表与人交往是使人际交往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遵循T.P.O.原则。

57.礼貌语言交流应遵守的准则:

(1)机智准则;

(2)慷慨准则;

(3)赞誉准则;

(4)谦虚准则;

(5)同意准则;

(6)同情准则。

58.礼貌原则的核心是尊重他人。

59.互利原则:

(1)引发人的交往动机的因素;

(2)互利原则体现了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动机;

(3)人际交往的互利性是客观事实;

(4)人际交往强调互惠互利。

60.适度原则指与人交往时,言谈举止、态度、表情及行为等程度恰当,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的原则。茹语言表达适

度、举止适度、态度适度、表情适度、行为适度等。

61.蔺相如典故、林肯以宽容待政敌表现的是相容原则。上海市黄浦区委区政府表现了积极原则。德国小镇理发师、

英国籍小男孩渤文表现的是自律原则。

62.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表现:

(1)羞怯心理:自卑型羞怯、敏感性羞怯、挫折性羞怯、习惯性羞怯;

(2)自卑心理;

(3)嫉妒心理;

(4)自傲心里;

(5)自私心理;

(6)猜疑心理;

(7)孤僻心理;

(8)报复心理。

63.人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沟通障碍:

(1)缺乏对交往情境的统一理解导致障碍的产生;

(2)交往双方沟通时交往者性格及心理关系不同导致障碍的产生;

(3)非言语沟通中语义表达的不同引起误解导致障碍的产生。

64.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蒂·霍尔撰写的《无声的空间》一书中,对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一般方位和距离做了划分:

(1)亲密空间。近区:身体接触;远区:15~46cm;

(2)个人空间。近区:46~76cm,远区76~122cm;

(3)社交空间。近区:1.22~2.13m;远区2.13~6.10m。

(4)公共空间。社交空间外均属此空间。

65.人际认知中的心理效应主要有:

(1)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的是人们在第一次交往中对他人形成的印象。

(2)近因效应:指人际交往中,最近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3)晕轮效应;

(4)刻板印象。

66.心理障碍的消除与调试技法:

(1)培养健康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的健康标准: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要求;

4)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

5)积极地沟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培养健康的心理要从儿童期开始;

用“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2)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品格或个性。是一个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反映模式。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乐于与人相处并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对他人能以尊重的态度相待。

(3)加强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是指一个人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通过学习、磨砺、陶冶性情、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自我修养包括许多内容,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心理修养、交际礼仪修养、行为习惯修养等。

67.正确地对待自己包括:

(1)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

(2)实事求是地否定自己;

(3)尽量避免自我挫伤。

68.自我克制的技巧:驱惧、制怒。

69.自我形象的优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

(1)优化生理自我形象;

(2)优化心理自我形象;

(3)优化外在自我形象;

(4)优化文化自我形象。

70.把握或抓准说服的最佳时机:

(1)问题初露苗头之时;

(2)渴望友谊和温暖之时;

(3)初次犯错误感到愧疚之时;

(4)瓜熟蒂落之时;

(5)当对方的过度疲劳已经接触之时。

71.运用“苏格拉底技法”应当注意的三点:

(1)从对方的需求出发,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2)提出大家公认的、能够取得对方认同的常识性问题;

(3)选择恰当的问句和语气,诱导对方承认你的立场。

72.同事关系的调试技法:

(1)与人共事,坦诚第一;

(2)学会理解他人;

(3)有自知之明,做到严于律己;

(4)与人为善,尊重他人;

(5)顾全大局,不计私怨;

(6)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73.妥善调适朋友关系:

(1)朋友交往要有诚心;

(2)朋友相处要讲信用;

(3)朋友相处要满腔热情;

(4)朋友相处要重感情、重情义;

(5)朋友相处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6)朋友相处要宽容礼让。

74.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广义的是指青年一代和老年一

代,狭义的是指父母与子女两代。

75.竞争关系的交往技法:

(1)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增强竞争观念

所谓竞争,是指社会交往中为了自己的而利益而跟他人争胜的一种行为。要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认识和把握竞争的特性:

1)竞争的普遍性;

2)竞争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3)竞争与合作的有机结合。

(2)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竞争,敢于挑战自我

1)勇于走上竞争的平台;

2)正确面对竞争对手;

3)正确对待竞争结果。

(3)在竞争中乐于合作

1)在合作群体中继续保持进取精神

2)团结协作,共同奋斗,配合默契,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3)在竞争和合作交往中,一定要见贤思齐,力戒嫉妒。

(4)诚信是竞争成功的重要法宝

真心实意为诚,遵守诺言乃信。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也是处理人际竞争关系的最重要的技法。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 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 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 12、人际关系评估法包括: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 13、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 14、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1)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 2)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3)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a、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b、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c、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d、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3、人际关系有哪些特征?

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4、怎样理解人际关系客观性的特点? 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5、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 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 6、人际关系对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1)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3)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4)人际关系的类型 5)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2013自考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课程代码03291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1)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 2)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3)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a、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b、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c、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d、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3、人际关系有哪些特征? 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4、怎样理解人际关系客观性的特点? 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5、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 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的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二、选择题 1、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2、人是社会的人,人类本身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4、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 5、人的情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结合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 6、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交往,社会环境的形成因素无时不刻在发生变化,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中 7、网际关系具有许多新特点: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 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 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 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

2011年01月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试题答案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学试题 课程代码:0329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 选均无分。 1.人类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到了封建社会阶段,等级森严,原有的平等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等级关系。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提倡民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平等为基础的。这反映的是( B ) A.人际关系特点的社会性 B.人际关系特点的历史性 C.人际关系特点的复杂性 D.人际关系特点的变动性 2.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倾向于控制他人,好为人师,以支配他人为满足,这属于个体行为控制类型中的(C ) A.“服从型” B.“拒绝型” C.“独裁型” D.“民主型” 3.戏剧交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 A.法约尔 B.巴纳德 C.西蒙 D.戈夫曼 4.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A) A.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B.具有人与人的相互接触,并对接触的人加以选择 C.在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中相互近似,相互补充 D.在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中相互悦纳 5.影响人际关系的隐性要素主要包括(D ) A.交往主体、交往对象和交往目的 B.有声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 C.交往条件、交往情况和交往过程 D.利益、情感和尊严 6.拿破仑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这段话说明的人际交往具有的积极的正向的功能是( C ) A.相互学习,促进个体社会化 B.交流情感,有益于身体健康 C.取长补短,增强整体效益 D.相互影响,有利于自我完善 7.交往条件和交往情境构成人际关系显性要素中的(B ) A.交往手段 B.交往环境 C.交往目的 D.交往内容 8.人际关系按好坏程度划分,由好到坏正确排序是(A ) A.亲密性→团结型→维持型→冲突型→疏离型→决裂型 B.团结型→亲密型→维持型→冲突型→疏离型→决裂型 C.亲密型→团结型→冲突型→维持型→疏离型→决裂型 D.团结型→亲密型→冲突型→维持型→疏离型→决裂型 9.按人际交往不同倾向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八类型的是(C ) A.心理学家莫·雷诺 B.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 C.心理学家雷维奇 D.心理学家P·贝尔斯 10.关于人际需要舒兹(W·C·Sehutz)提出的是(B ) A.社会关系律 B.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C.人群关系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11.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不包括 ...( B ) A.需要与动机 B.社会地位与知识层次 C.理想与信念 D.世界观与价值观

中国式人际关系学

中国式人际关系学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并没能认识到人际交往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也未能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但从实际的 社会经验中,人们已开始清楚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社会生活 及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几千年: 它强调人际关系要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谦恭、互助与和谐,提倡孝仁,要求避免冲突与对立,并以仁爱之心来达 到社会和谐统一。它认为人伦是中国社会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共同 准则.从古至今,中国的人际关系基本上是循着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 发展的,时至今日依然打着深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 (一)伦理道德判断: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伦理道德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一直以来, 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从道德或伦理的 角度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对人物和 事件进行评价时,总是将其纳入一个伦理道德价值的框架中进行判断。特别是发生人际冲突时,中国人往往习惯以伦理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即便是在当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场上买卖双方的契约关系、社会 热点问题引发的全民大讨论等等,无一不。渗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 统道德伦理因素的内容。人们习惯以伦理道德要求审视、规范、约 束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以道德舆论的力量防止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件发生。尽管当代中国的价值判断已经渗入了“经济”、“利益”等因素,但伦理道德判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谦恭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恭,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视“谦虚”为美德,并将之作为自己与人行事的标准。在面对别人的真诚赞美时,大 多数人不会欣然接受,而往往会、摆摆手、微笑着予以否定并自嘲一番,同时将赞美转移给对方,甚至给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张赞美。这

2018年10月03291《人际关系学》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人际关系学试卷 (课程代码03291)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允,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体现的是 A.人际关系的社会性 B.人际关系的历史性 C.人际关系的客观性 D.人际关系的情感性 2.人际关系的实质是 A.利益 B.政治 C.道德 D.地缘 3.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舒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 A.社会关系律 B.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C.人群关系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4.为角色理论奠定基础的学者是 A.美国学者乔治·赫伯特·米德 B.美国学者罗伯特·帕克、雅各布·莫雷诺、拉尔夫·林顿 C.美国学者舒茨、马斯洛 D.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曼斯 5.马克思、恩格斯曾专门用一节的篇幅论述“交往与生产力”的著作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 .《共产党宣言》 C.(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6.“保护公众权益的、不公开的物价检查员”指的是不协调角色中的 A.告密者 B.雇员或仆人 C.职业侦探 D.中介入或调解人 7.“上帝耶和华用了五天造出山川树木,飞禽走兽,第六天用泥土造出一个男子取名 亚当,再从亚当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如一个女子取名夏娃,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繁 衍人类”。这一说法出自 A.基督教经典《圣经》 B.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 C.佛教经典《大藏经》 D.道教经典《道德真经》 8.人际关系恶化的开始阶段是 A.漠视阶段 B.冷淡阶段 C.疏远阶段 D.分离阶段 9.个体对社会客观事物的意识,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是自我意识中的 A.初级自我 B.生理自我 C.心理自我 D.社会自我 10.拿破仑回忆录中“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 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

人际关系学整理

人际关系 第一章 一、人际关系概?念和实质 1、概念: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者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 ?关系。 2、实质:利益;【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2、利益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生产 关系、道德关系、政治和法律?关系的基础?);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二、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地位上的尊?卑; 三、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的更明显,更强化。 客观性: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客观性?; 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四、人际关系学? 1、概念:把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人际关系的?性质,表现形式,作用等作为?研究 对象所?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2、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3、研究对象: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际关系的?机构与功能?; 人际关系的?类型;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以?及调试技法?; 完善主体,影响客体,协调人际关?系的技法; 人际关系的?研究方和评?估方法。 4、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 理论: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 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有助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与庸俗?关系学的界?限; 实践:协调优化人?际关系; 预防消除人?际障碍; 建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系统性,客观性,发展性,统一性。 6、研究人际关?系学的方法?: 文献法:查阅文献目?录索引;专家、信息管理员?咨询法;网上查询;抄录与复印?(印刷

人际关系学案例

《人际关系学》案例分析题 “地盘经济”,源于日本的相扑运动。相扑最重要的就是抢占地盘,千方百计选好位置,进而将对手推挤出去。日本厂商依循“地盘经济”的策略,最初采取国人相互合作的基本态度,共同将他国公司排挤出市场之外,然后才开始瓜分市场,展开彼此的竞争。此外,日本公司在研发技术上,也发展出不同层次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因为基础科学的研究费用庞大,非一家公司所能单独负担,所以采取“基础合作,应用竞争”的模式,许多大厂合作开发某项技术,再站在共同的基础上相互竞逐产品的开发速率及成绩。如此一来,对大家都是利大于弊。今天,许多企业为了降低单独投资的风险,增强竞争力,纷纷寻求同行之间的相互支援,打破了过去相互对立的游戏规则。请根据案例回答问题: ①这则案例反映了什么人际关系学原理?(2分) ②怎样做才能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8分) 周恩来总理生前是遵循礼貌原则的典范。北京饭店的朱师傅给周总理理发二十几年,一般情况下,周总理总是自己到饭店来理发。有时工作实在太忙了,才通知朱师傅去中南海。朱师傅每次来,周总理总是亲切地说:“老朱师傅,又让你跑一趟,耽误你的工作了。”理完发,他又总是说声:“谢谢。”一次在刮脸时,周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朱师傅毫无准备,刮了个小刀口。他怕朱师傅不安,马上安慰道:“这不能怪你,怪我咳嗽没和你打招呼,还幸亏你刀子躲得快。”最后,周总理又请朱师傅在家里吃了饭。 ①请结合案例,谈谈什么是礼貌原则和礼貌原则对人际交往的要求。 ②请结合实际,谈谈礼貌原则的核心。考试大收集整理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着雨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背。考前做此梦,有些深意,他去找算梦的解梦。算命一听就说:“不要考了,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吗?戴了斗笠还打着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脱光衣服躺在一起,却是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回店准备不考回家,店主一听秀才的解说,马上对秀才说:“我会解梦,我觉得你一定会考上,你想想,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着雨伞不是双保险吗?跟表妹脱光衣服背靠背躺在一起,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问:案例中秀才的遭遇说明了什么?请用人际关系学的理论加以分析。

自考2011年1月人际关系学试题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学试题 课程代码:0329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到了封建社会阶段,等级森严,原有 的平等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等级关系。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提倡民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平等为基础的。这反映的是() A.人际关系特点的社会性 B.人际关系特点的历史性 C.人际关系特点的复杂性 D.人际关系特点的变动性 2.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倾向于控制他人,好为人师,以支配他人为满足,这属于个体行为控制 类型中的() A.“服从型” B.“拒绝型” C.“独裁型” D.“民主型” 3.戏剧交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法约尔 B.巴纳德 C.西蒙 D.戈夫曼 4.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 A.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B.具有人与人的相互接触,并对接触的人加以选择 C.在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中相互近似,相互补充 D.在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中相互悦纳 5.影响人际关系的隐性要素主要包括() A.交往主体、交往对象和交往目的 B.有声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 C.交往条件、交往情况和交往过程 D.利益、情感和尊严 6.拿破仑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 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这段话说明的人际交往具有的积极的正向的功能是() A.相互学习,促进个体社会化 B.交流情感,有益于身体健康 C.取长补短,增强整体效益 D.相互影响,有利于自我完善 7.交往条件和交往情境构成人际关系显性要素中的() A.交往手段 B.交往环境 C.交往目的 D.交往内容 8.人际关系按好坏程度划分,由好到坏正确排序是() A.亲密性→团结型→维持型→冲突型→疏离型→决裂型 B.团结型→亲密型→维持型→冲突型→疏离型→决裂型 C.亲密型→团结型→冲突型→维持型→疏离型→决裂型 D.团结型→亲密型→冲突型→维持型→疏离型→决裂型 9.按人际交往不同倾向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八类型的是() A.心理学家莫·雷诺 B.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 C.心理学家雷维奇 D.心理学家P·贝尔斯 10.关于人际需要舒兹(W·C·Sehutz)提出的是() 第 1 页 (共 4 页)

2013自考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2013自考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课程代码03291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1)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 2)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3)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a、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b、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c、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d、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3、人际关系有哪些特征?

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4、怎样理解人际关系客观性的特点? 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5、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 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 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 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 明显、更强化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 行为模式。 2、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人际关系学

1、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的社会性。 2、在人际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3、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4、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5、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6、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7、社会测量法是指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8、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 多选题 1、人际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人际关系的主体—人;人际需要;人际接触或互动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人际交往中,人的情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结合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 3、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 4、研究人际关系学应坚持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统一性原则。 名词解释 1、维度:维,在这里指的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度,指的是依照计算标准划分的单位。 2、网际关系:是以网络和数字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机—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 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实验法:指的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 5、社会调查法:是指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6、统计法:是指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简答 1】什么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1、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3、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4、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2】人际关系有哪些特征? 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等新特点。 3】怎样理解人际关系客观性的特点? 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4】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1、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3、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4、人际关系的类型 5、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6、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7、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 8、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协调人际关系的技法 9、人际关系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方法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8)

. 浙江省2006年1月自考试题人际关系心理学答案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文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2、C 3、B 4、A 5、 A 6、A 7、D 8、A 9、C 10、B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10、×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三 2、顺应、防御 3、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4、自我服务偏见 5、计数法 6、奖励或惩罚 7、个人、群体8、内在、外在 9、控制作用、指导作用10、社会两难情景、囚徒两难情景 11、情感强化、人际吸引12、建设性、破坏性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答: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烈影响个体 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 2、答: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 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习得无助。 3、答: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其目的 是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4、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联盟,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这个现象就是合作。 5、答: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广义的社会关系,指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狭义的社会关系,指社会生产关系。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答:修茨的人际反应特质理论,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人际关系实质的 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而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3分)但这种理论忽视了阶级的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及意识形态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所以在运用这个理论观点的同时应当引起注意。(2分) 2、答:凯利提出了三个基本维度:(1)实体的特异性,指某个人对不同刺激或不同事件作出相同反应的 程度;(2分)(2)一致性反应,是指其他人对这个实体都这样反应的程度;(2分)(3)一贯性,是指个体对于这种刺激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的场合下以同样方式反应的程度。(1分) 3、答:特点: 第一、包含的内容很广;(1分) 第二、表现的方式独特;(1分) 第三、变化的速度很快;(1分) 第四、受崇拜对象影响;(1分) 第五、时尚的象征特征;(0.5分) 第六、时尚的层次高低错落(0.5分) 4、答:(1)时空距离(1分) 第一、距离(1分) 第二、交往频率(1分) (2)结群(1分) (3)体验(1分) 5、答:首先,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把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化,把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3分)其次,在交往结果= 奖励—代价,比较水平以及选择比较水平等论述中,也有着机械主义倾向。(2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答:(1)旁观者效应(1分)。 (2)情景的模糊性(1分)。 (3)榜样人物的作用(1分)。 (4)求助者的特点(1分)。 (每小题有展开说明,酌情加1—6分) 2、答:(1)对稀有资源的竞争(1分) (2)归因(1分) (3)报复(1分)

人际关系学

人际关系学: 《人际关系学》是由曾仕强,杨丹编写,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容简介: 人际关系学的独特之处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论点,简单地说,他们认为职工是“社会人”。这种假设认为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人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 作者简介: 曾仕强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中华企管网集团首席顾问、华夏智业管理学院院长。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 专研领域: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管理;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与管理。 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 《总裁领导学》、《组织行为学》、《分层授权vs分层负责》、《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管理vs领导--卓越经理人必修课》、《领导的沟通艺术》、《出色的中层主管》、《组织三阶层

的高效运作》、《优秀的基层干部》、《人性管理》、《胡雪岩的经营管理》等等中国式管理教材 主要内容 中国人为什么一切靠关系 关系可以是良好的,得到好的机会,加上正当的努力,效果更好。 有关系,没关系;没关系,有关系。只要合理,就没有什么不好。 人际关系学图书封面 人际关系学图书封面 关系正常时,运用正当化,是大家努力的目标。 怎样建立成功的关系 民间流传已久的做人十要 一表人才两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友 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西方那样的人际关系 西方文化科学、法律和宗教为主,由于求真,所以特别重视科学。 中华文化以艺术为主,由于求善,所以特别讲究艺术 人伦关系主要有六大原则: 1.合则共利,互相依存 2.同时主伴,彼此礼让 3.发挥潜力,能者多劳 4.凭者良心,发出爱心 5.各自成长,彼此影响

自考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历年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人际关系学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人际关系学 答: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2.角色扮演 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3.地缘关系 答:是依据人们的出生地或共同生活居住地域而结成的关系。 4.换位思考 答:就是站在对方的地位或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间题,就是以心换心,将心比心。5.班集体 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进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基本单位,又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学生思想情感结合得最密切,相互影响最大的群体。 6.人际关系 答: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7.人际沟通需要 答:是指个体参与群体的需要,是人们关于形成和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8.代际关系 答:代际关系是指一定社会中的一定年龄层的一代人同其年龄层的一代人之间的关系。9.择善而交 答: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与何人交往要慎重,要有所选择、坚持择善而去恶的价值取向。10.亲戚 答:因婚姻关系形成的亲属我们称为亲戚,亲属包括亲戚,但亲戚不等于亲属。 11.制怒 答:是克制怒气,通俗地说,是指避免或消除自我在人际交往中上火发脾气的现象。12.首因效应 答:即第一印象,指人们在第一次交往中对他人形成的印象最深刻,难以改变,往往影响和左右以后的交往。 13.交往手段 答:是交往主体为实现自己的交往目的,将自己的活动施加于交往对象而采取的方式或方法。 14.角色冲突 答:是指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 15.观察法 答: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16.人际关系的结构 答: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现实中,构成或影响人际关系的要素又可以区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 17.职业道德 答: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

自考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自考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课程代码03291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经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经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经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经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1)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她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 2)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3)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a、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b、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c、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d、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3、人际关系有哪些特征?

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4、怎样理解人际关系客观性的特点? 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5、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 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 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 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 明显、更强化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 行为模式。 2、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自考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教程文件

自考人际关系学复习 资料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1)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 2)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3)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a、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b、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c、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d、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3、人际关系有哪些特征? 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4、怎样理解人际关系客观性的特点? 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5、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 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2013自考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1)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 2)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3)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a、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b、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c、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d、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3、人际关系有哪些特征? 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4、怎样理解人际关系客观性的特点? 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5、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 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 ⑥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2、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3、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 4、剧班:是指两个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

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2017年4月真题

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2017年4月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层次是【】 A.适应阶段 B.依附阶段 C.融合阶段 D.吸引阶段 2.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人的生产不产生社会关系【】 B.物质交往是文化层次高的人主要的交往方式 C.思想意识决定了人际关系 D.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物质基础 3.体现人际关系开放性特点的是【】 A.跨国婚姻增多 B.子女与父母分别购房 C.“闪客”通过网络互相联系 D.亲戚之间的交往减少 4.最主要的交往手段是【】 A.金钱 B.物质 C.书信 D.语言 5.俗话说“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体现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哪种要素?【】 A.利益 B.情感 C.尊严 D.环境 6.以下观点的是【】 A.法律的偏重惩罚 B.法律关系有文字规定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法律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唯一依据 7.关于血缘关系的形成的是【】 A.血缘和情感是其存基础 B.血缘关系是可以选择的 C.持续时间最长久的一种关系 D.遗传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甚大 8.在穆斯林国家不能用左手递东西给别人,这体现了哪种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A.习俗礼仪 B.空间距离 C.价值观念 D.道德规范 9.在人际交往中感觉难为情、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诞于【】 A.自卑心理 B.嫉妒心理 C.羞怯心理 D.自私心理 10.体现批评技法的是【】 A.“这次你又出错了!” B.“再犯错,马上给我走人” C.“每次都是你,要好好反省” D.“犯错不可怕,关键是要弄清犯错的原因” 11.比利时人忌讳的颜色是【】 A.蓝色 B.黄色 C.红色 D.绿色 12.见面时,鞠躬、拱手、握手并用的是【】 A.日本人 B.韩国人 C.泰国人 D.新加坡人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二、选择题 1、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2、人是社会的人,人类本身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4、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 5、人的情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结合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 6、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交往,社会环境的形成因素无时不刻在发生变化,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中 7、网际关系具有许多新特点: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 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 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 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