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有哪些

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有哪些

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有哪些
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有哪些

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有哪些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孩子刚出生下来,什么都善良的,就像一张白纸,是非常纯洁的。宝宝的后天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有哪些呢?如何对待宝宝攻击性行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了解一下学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有哪些

第一,攻击性行为比较频繁。幼儿期的孩子喜欢和同伴交往,但是又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所以表现出为抢玩具或其他物品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第二,更多的是依靠身体多,而不是语言

所以说身体多余言语。那小的时候我们可能看别人有玩具,伸手就它抢过来,抢不过我就打你,慢慢长大了,当把你玩具抢过来的时候,哼,大笨蛋,再也不和你玩了,这又是什么? 第三,工具性转向了敌意性。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单指向抢夺物品,言语上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人身攻击,比如起外号。

第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家来说一说,喜欢打闹的孩子中,究竟是男孩多还是女孩多?答案当然是男孩子多。从性别上来看,男孩好冲动,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查表明,男孩子发生的频率要高于女孩。所有说这就是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如何对待宝宝攻击性行为

第一,多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人们往往认为,对孩子的攻击性进行惩罚是有效的,但实际上,对孩子的惩罚,如打孩子、骂孩子,这些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攻击行为,非但不能改正孩子的缺点,反而为他提供了模仿对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多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才是消除孩子攻击性的好办法。

第二,如果孩子让小伙伴受了委屈,家长应当对受害的一方表示关心和同情。这对孩子来说,是父母对他的一种无声的批评,可能比把孩子痛斥一番还要有效。

宝宝心灵是比较脆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可以对宝宝发火,骂宝宝,那样宝宝很容易造成心里阴影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宝宝的时候,要讲究方法,要多点耐心和毅力,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及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角度,人们对攻击行为提出了不同的分类,得到了较广泛认可的是把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幼儿期攻击性行为存在如下特点: 1、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 2、幼儿攻击行为方式的改变。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攻击性行为呈现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3、幼儿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在幼儿园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事 件中。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一)父母的因素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着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父母自己如何表现。一个在家里因侵犯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在外边往往有更大的侵犯性。惩罚使孩子在家里限制了侵犯行为,但却等于鼓励了他在外面的侵犯行为,因为孩子模仿的是父母的侵犯行为。惩罚教育孩子在家里要老老实实,等于告诉他们,如果干了坏事不被发觉是不会被惩罚的,这样使儿童不是减少了侵犯行为,而是加剧了这一行为。 另外,经常在孩子面前暴露矛盾,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也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强攻击频率。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榜样的作用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个案情况简述 张三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李四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张三走过去抢李四的图书。因李四抓住图书不放,张三就在李四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张三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张三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张三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张三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

输,要再剪一次。张三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张三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张三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张三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张三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张三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张三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张三从小受外公外婆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问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三、幼儿园教育措施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和心里发育都不完全,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矫正,不仅影响到他们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发展,也会使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会引发犯罪的行为。本文从小班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而探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及个体成长因素,并从幼儿园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行而有效的敢于措施,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幼儿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模仿 引言:甲甲今年3岁,在小班中个子较矮,但他力气很大。他经常突然跑过去把别的小朋友推倒在地,有时有意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脸,有时也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大打出手。甲甲的这种行为使的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因此影响了他的正常人际交往,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他的这种行为。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正文: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甲甲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像甲甲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完全,且模仿力极强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中,大班的孩子差很多,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比中,大班的孩子越明显。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中班幼儿则两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参半,而大班幼儿多以言语攻击为主。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占全部攻击性行为的50%,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的攻击性行是以反击同伴攻击,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多以暴力攻击为主,女孩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三、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大众传媒素 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是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学者片中的暴力动作,口中喊着:“奥特曼变身,消灭怪兽。”之类的话,对周围的小朋友发起攻击,弄得别的小朋友哭泣,有的小朋友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经常看暴力性的电视,动画片,玩暴力性的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增强。案例中的子豪就是一个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孩子。长期以来,父母给买的动画片中都是《奥特曼》,他一边看片子,一边学着动作,攻击陪伴他看电视的人或者是靠近他的人,攻击性行为就越来越严重了。这种影响因素是值得注意和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2. 家庭教育因素: 如果一个幼儿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儒目染,学会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另一个方面,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老人,孩子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让小班幼儿养成了这种攻击性行为的习惯。如有一个小班的幼儿在偶然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就会有所增强,若在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方式不当,甚至树立一些负面的榜样示范,那么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将会越来越严重,让孩子变成一个好斗的人,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也会被他视为自己的攻击,从而进行攻击,有的甚至会为此铸成大错。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摘要】在幼儿园实习有一段时间了,最让我关注的不是那些乖巧听话的孩子,不是那些聪明能干的孩子,而是那些“特殊”的孩子。这里我所说的“特殊”指的就是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其实,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经常会被其他幼儿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原因,以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解决方法,使幼儿能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学前教育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身体上的攻击主要是指打人、踢人、咬人、抓人等,言语上的攻击主要是指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等,还有就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我们去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而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以及实践,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教育措施总结如下: 一、生物因素 “据荷兰和美国科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可能是遗传中阴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另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这可能是攻击行为产生和神经心理学基础。幼儿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由于个体发展的不完善,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其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再者,幼儿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所以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摘自于互联网)先天的因素我们不好掌握,后天的形成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来完成。

幼儿攻击行为原因及对策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体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些天生爱热闹的、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因素只是影响因素的次要部分。 (二)家庭因素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类家庭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4]“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过于控制幼儿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的要求,并常常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攻击。“过度溺爱”型父母则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使幼儿的利己排他行为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需要受到限制,就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说家长过分溺爱幼儿、过分要求幼儿、过分放任幼儿都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三)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环境因素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电视大众化以后,幼儿用于看电视的时间逐渐增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四)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性行为。[5]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理解原因的能力能帮助儿童正确地知觉情境,是成功进行同伴交往的前提。一件事的发生总归有原因,对原因的正确理解是随后做出适宜反应的前提。从观察中发现,不管是攻击性儿童还是非攻击性儿童,当他们认为同伴是故意做出不友好行为时,他们更倾向于报复;当认为不是故意时,则报复很少。也就是说,对交往对象行为原因的认知决定着随后的行为,因此对儿童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智能训练采取小组训练和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小组训练采用Ladd等提出的系统的社会技能训练法――社会学习模型。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语言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技能。而个别训练法则是对个别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技巧训练,提高交往能力。许多拙于与人相处的孩子都缺乏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谈话技巧,他们不能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需要传达给别人,也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因此,教师应先教给儿童基本的谈话技巧,帮助孩子得到社交的门票,从而被他人所接受。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儿童以心灵安慰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也因为他们所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这就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有的孩子平时生性懦弱,小朋友欺负他,他也无法反击。于是父母就在家里教他:“有人打你,你就打他”之类的话,于是有一次就在他奋起还击的时候,反被同伴用指甲划破了脸。没想到,其父母非但不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找原因,反而严厉指责老师没有看管好孩子,使教师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事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应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因为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能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信任并从父母那儿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应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原因及对策主要表现为:殴打、踢打、撕咬、叫喊、骂人、骂人、暴力、抢夺他人财物等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伤害。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很多原因,包括遗传、心理、教育、家庭和其他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庭原因;对策 攻击性行为也叫攻击性行为,是指身体伤害(打人)、言语伤害(骂人、嘲笑人)以及间接和心理伤害(如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散布谣言和诽谤他人),或侵犯他人的权利(如暴力抢劫他人的东西)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时期更常见。因为儿童在这个阶段还不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通过观察、理解和分析,我认为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原因如下 1。几种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不良家庭原因 (1)不良家庭观念 1。父母溺爱孩子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孩子现在是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他们顺从自己的孩子,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自己的行为,让他们为所欲为,从而形成了孩子的垄断和霸权的习惯。调查显示,现在许多孩子是由祖父母带大的。作为分开的一代,他们溺爱他们的孙辈,这导致他们自私、懒惰、傲慢和其他不良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分享的问题,孩子的心理将无法承受,从而导致攻击行为。 2。现在,许多父母都有“期待孩子成功”和“期待女人成功”的心态因此,儿童在许多方面受到过度的限制和约束。孩子们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严格。孩子们被要求做好每一件事,不能输给别人。在假期里,孩子们会上各种有趣的课,孩子们很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从而实现他们的目标。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心理上受到限制,很容易反叛。当他们到了幼儿园,他们会像鸟儿一样飞翔,但是因为他们太自由了,他们会攻击别人来满足他们内心的压抑。(149-90883-24)在 的5页中的第1页,去掉 中间的水平线 。(2)父母的言行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 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给 199个孩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争吵和争斗以及不和谐的情绪氛围的家庭环境中,一些攻击性的行为会自然地长时间形成。孩子有时不知道怎么了,一些家长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体罚孩子,不听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开始玩耍此时,出于对父母的恐惧,孩子可能会暂时抑制攻击性行为,但当他们以后多次无法忍受时,他们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报复性攻击行为。例如,一些孩子打算帮助他们的母亲打扫房间,但是在打扫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这时,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在捣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家长和幼儿老师的特别关注,同时幼儿攻击性行为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明确的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很多攻击性行为并非是对对方存在明显的敌意。本文试着通过对一名中班小朋友为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对策进行了探究。 [Abstract]: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this issue has been of particular concern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while children attack an important child health issue is sex education, which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Kindergarten Guidance Outline" also clearly pointed out to foster children "understand and follow the daily life of social conduct." Child psychology research shows that: Many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is not obvious hostility against each other. This article tries on an Intermediate childr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summed up the causes of early childhood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sexual assault control strategies were explored.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 [Key words]: Child aggressive behavior Cause Action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一、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宝宝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二、幼儿园教育措施 1、疏导多余的精力。多给孩子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使他多余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把孩子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表扬肯定。由于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这样的孩子喜欢游戏,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组长、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从而逐渐让他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 三、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 如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这既能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又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2、以榜样示范,指导幼儿正确行为。 家长在孩子犯错时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家长自身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攻击行为。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巧,引导孩子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等。 3、淡化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幼儿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社会中的各种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较为宽松、温馨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给孩子提供刀、枪等含有攻击因素的玩具;应避免让孩子看含有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影视和图书;当孩子有这些不良行为应马上制止,孩子有悔过之意时应给予表扬。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解析 一、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二)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答案:(1)生物学因素为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社会环境因素。①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对儿童早期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都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③个体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不小;④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儿童攻击性行为。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答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教育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答案:(1)游戏;(2)动作与行为练习;(3)讨论;(4)表演;(5)示范;(6) 参观访问;(7)实验;(8)多媒体教育;(9)感知体验。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答案: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游戏的具体含义。 答案:(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资料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研究对象:汪简 班级:大四班 个案情况简述: 汪简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汪简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因丫丫抓住图书不放,汪简就在丫丫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汪简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汪简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汪简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汪简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输,要再剪一次。汪简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汪简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汪简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汪简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汪简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汪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成因分析与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成因分析与对策 实验幼儿园大五班 牛牛对班里的小朋友频频发起攻击:打人脸,捶人肚子,踩人脚,嘴里还不停地嘀咕:“大坏蛋,打他,大坏蛋……”有一天,他发起了十多次攻击性行为,涉及七八名幼儿。尤其是他认准了同组的一个女孩,一上午打了她五次,不是捶她的肚子,就是踢她的腿,嘴里还反复念叨:“大坏蛋,……”我们只好时时处处对他采取保护措施。 一、成因分析 1.祖辈的无原则溺爱。牛牛的奶奶、妈妈一味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家访中我们发现,他把电池等硬物当着老师的面砸他奶奶身上,不停地爬到窗上跳下来等,而他奶奶也不生气,连睡午觉都一定要睡在他奶奶的肚子上。 2.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牛牛在家里只怕他爸爸,他爸爸经常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当牛牛犯了错时,他爸爸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而他的妈妈则包庇袒护,牛牛犯了错误也不批评、纠正,其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 3.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当牛牛攻击同伴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被攻击者若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则该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同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牛牛的攻击性行为。 二、对策 1.引导幼儿正确与人交往,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牛牛太具有攻击性,所以班上的幼儿都不愿与他接近,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避让三分,了解他的家长们也纷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牛牛玩,让他们远离“灾难”。 针对此种状况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通过交谈我让家长了解到“受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力”,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就剥夺他应有的权力;其次,通过介绍让家长了解到牛牛也有好的一面,如他的正义感很强,喜欢打抱不平(只是方式有些不当),我们应该肯定他好的地方;最后,我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无瑕的世界里,他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关键是如何战胜困难。经过我的多次努力,家长们终于开始尝试着接受牛牛了。从牛牛平日的一言一行中不难看出,他极其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和小朋友拍拍打打,你撩我、我撩你就是一种交往,针对此种情况,我在玩“娃娃家”时,选择了几名口语表达能力很强又通情达理的小朋友,鼓励他们主动与牛牛交朋友,并两两相邀到“牛牛”家去做客,以自身的言行帮助他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以改善他与小朋友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牛牛交到了几名好朋友了,但要想让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接受他仍需长时间的努力。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和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和策略 ---- 谈幼儿攻击性心理的转变 余姚市阳明街道中心幼儿园潘丽丹摘要: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及教学实践表明,目前有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但多数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并不加以足够重视。而作为教育组织者,却视为这是教育过程中最繁琐而又最难以解决的一项不良行为问题。幼儿期是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突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报复对方,如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本文将通过对一个幼儿的跟踪,阐述教师是如何引导幼儿改正攻击性行为的。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就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4.大众媒介的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 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内容摘要: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有二的攻击性微微有很多,但还是可以改正,我对如何对待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了一下分析说明: 关键词:攻击性成因对策 案例: 凯凯对班里的小朋友频频发起攻击:打人脸,踩人脚,嘴里还不停地嘀咕:“我是奥特曼,我要把你打倒……”一天当中,他发起了十多次攻击性行为,涉及七八名幼儿。被打的孩子都会委屈的告诉我:“凯凯,无缘无故就会打我。”问他为什么打人,他也讲不出来,说是跟他们玩。但是如果别人不小心碰到了他,他就以拳头相向。有几次他还会说:“我爷爷教我的,如果别人打我,我也要打别人。”通过跟父母交流沟通我了解到,我认为造成凯凯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是: 一、祖辈无原则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爸爸妈妈根本没时间去管他,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奶奶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二、模仿。 凯凯很非常喜欢看像《奥特曼. 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还喜欢玩《植物大战僵尸》,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而幼儿问题行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族素质的提高,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教育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他玩,因为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因为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而且由于他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儿童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研究资料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这里佛洛一德指的“性”与一般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它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接触等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所以在他看来,个体的许多活动都与“性”有关,他依据本能力量“里比多”的成熟过程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性器期(3-7岁)儿童出于无意识的好奇心,对自己的性器期发生兴趣,性器期成了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女儿童在行为上也开始出现性别之分。弗洛伊德断定,这个阶段的男女分别出现了“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并认为儿童开始模仿父亲或母亲的行为和态度。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阶段的矛盾冲突解决得是否顺利,对一个人将来人格得健康发展极为重要,解决不同会造成以后许多的行为问题,特别是攻击性行为,因而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否正常,对未来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二、)生理特征只是符合影响因素的一部份,它们总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来作用。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文化教育的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1、社会环境的因素。由于政府重视住房建设,使成千上万户家庭居住环境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虽然,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儿童的生活环境优化,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但由于同邻居伙伴交往明显减少,不利于儿童社会化、不利于儿童扩大生活氛围,增长知识。例如,由于当今家庭向核心化、小型化发展,儿童的交往环境大大受到限制,电视减少了儿童在家庭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儿童电视片中的孙悟空、奥特曼等成了孩子崇拜的偶像,儿童对电视节目不加选择,缺乏指导,往往会形成“电视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些暴力行为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大大地影响着幼儿身心地健康发展。 2、教养者教育不当的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不是天生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是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地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移、态度成了不易变。家庭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抚养者的教育态度与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比如,“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

总结: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总结: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总结: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所谓的礼仪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应该包括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和学习礼仪。良好的生活礼仪就是孩子们在园吃饭、入厕、盥洗、午睡等养成良好的习惯;友好地交往就是孩子们与成人和同伴之间交往产生的正能量现象或事迹;学习礼仪就是孩子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的坐姿、正确的书写姿势、阅读和倾听习惯等。 交往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简单地和成人问早、问好,他们会和同伴一起生活、游戏、学习等。在这些过程中,好多孩子任性、自私的现象都会暴露出来。“陶老师,小宇抓我了。”“陶老师,丁丁把我的油画棒弄断了。”“陶老师,乐乐把我的图书撕坏了。”在幼儿园里,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报告声。打闹的现象在他们身上应该算是家常便饭。因为他们年龄较小,没有能力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小矛盾,所以就通过攻击他人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也有的孩子喜欢主动的欺负别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被攻击的孩子有可能身体会受伤,如被抓伤、跌伤等,严重时会出血或者留下疤痕,这类孩子容易受到惊吓,产生自卑心理,不敢轻易和同伴相处,甚至怕上幼儿园;其次,会影响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教育活动或游戏活动中,有时会因为个别孩子的攻击行为,导致活动中断,因为教师先要解决眼前的矛盾;再次,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对自己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他认为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攻击的方式去解决,影响其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很多孩子因为被其攻击,不和他交朋友,他的心理也会越来越孤僻,严重影响其交往能力的发展。 我觉得有必要对有攻击性的幼儿加以干预、矫治,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更新教育观念和态度,改变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我相信此类孩子一定会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为了客观地了解家长和孩子的真实情况,我设计了问卷,让二十五名家长不留姓名地如实填写,然后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调查后,我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和家长的态度及教育方式有关。 有百分之六十四的家长偶尔会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虽然是偶尔争吵,但也会给孩子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给孩子提供了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时,也会学着父母用语言攻击对方;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有百分之四十的家长会马上制止,并大声指责自己的孩子不对。我觉得这样的家长在无形间就会伤害孩子,让孩子在同伴面前不知所措,丧失信心。作为家长应该先了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然后心平气和地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有百分之八十的家长让孩子看带些暴力的动画片,如奥特曼、熊出没、巴拉拉小魔仙,喜羊羊与灰太狼、铠甲勇士等。这类孩子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