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肌张力异常的判断方法

肌张力异常的判断方法

肌张力异常的判断方法
肌张力异常的判断方法

家长如何发现早产宝宝姿势异常

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早产儿往往都会被医生扣上一顶“高危儿”的帽子,这里所谓的高危儿就是可能存在脑部后遗症危险的儿童,因为绝大多数早产儿或者低体重儿都会在出生前后发生过缺氧的状况,所以,这类儿童更要引起各位家长的重视。我家Cathy就是一个36周出生的超低体重儿(1.1KG),从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在关注如何对高危儿宝宝进行早期干预,防止出现严重的脑部后遗症(如脑瘫等)。

所谓的脑瘫其实是一种脑部损伤造成的残疾类疾病,如果一旦确诊为脑瘫(特指一岁以后),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很难康复到正常人,只能是无限制的减轻,因为一岁以后的儿童大脑神经发育已经比较稳定,代偿功能已经越来越弱,所以说起来很吓人的脑瘫,只要及早的发现,及早的进行干预,完全可以消除脑瘫症状,通过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代偿功能,绕过损伤区域,从而达到正常人的水平。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早产儿的大脑发育异常,出生后只剩下不到1/2的脑质,其他区域甚至都是空洞,但是通过良好的早期干预,同样也达到了正常人的运动、行为、智力标准,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第一步:如何早期发现出异常,从而进行有效的干预行为。

总结一下常见的家庭内测方法,希望能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让更多的父母们尽快的发现宝宝是否出现了异常,以便及时就诊,这样才不会耽误,还是那句话,宝宝喂养上,很多事情不要过分的自信,尤其是对高危儿来说,有时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维是一定需要的。

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还是基于鲍秀兰等专家推广的专门适用于中国宝宝使用的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技术。

另外一项可以在更早期检测是否异常的方法就是上海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杨红博士引入的GMs(全身运动评估)技术。这两种技术,第一种是被动引出异常现象,第二种是让宝宝自己在安静的条件下做主动运动,两种检测过程截然相反,但结果是一致的,GMs可以在三个月内甚至更早期做出异常评估。所以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在所在城市找一下是否有GMs检测技术。(而第一种由80年代开始推广,几乎所有妇幼、儿童医院康复科或儿保科都能做测定)。

因为检测方法很多,家长们很难掌握,所以我这里整理并总结一下最基本的,家长们可以自己在家就掌握测定的方法,如果宝宝有任何几项是异常的,请尽快到所在医院确诊,不要耽误。

四角是:足背屈角、内收肌角、腘窝角、跟耳征

一线是:围巾征

听起来似乎很专业,但实现起来其实很简单,且听我CathyFather一一道来。

四角1:足背屈角

家长扶住婴儿腿伸直(可以直接轻按膝盖),使宝宝的脚背屈向小腿(用手掌紧贴宝宝足底向小腿方向压去),足背和小腿前侧形成的角度就是足背屈角,做的时候注意一下千万别硬压,当遇到宝宝也使劲抵抗你的手掌劲时,立刻停住,这时候的角度是正确的。角度小于90度是正常的,记住是小于,等于或大于都属于肌张力过高造成的。同时足背屈角有快慢之分,就是快一些的压脚面形成角度和慢慢推压脚面形成角度。一般来说快速压脚角度会更小,慢慢的推压更容易受到宝宝的抵抗,快慢压脚的两个角度差绝对不要超过10度,不然也可以说是异常。足背屈角很重要,是判定下肢肌张力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几乎是必备的第一检查要素。

小结:1:双脚都要做;2:不管快慢角度,一定要小于90度;3:快慢角度差一定不要大于10度。

四角2:内收肌角

让宝宝仰躺着平卧,腿伸直,轻轻的尽可能的拉开双腿,注意,膝盖不要弯曲,直到拉不动受到较大抵抗时,测量两腿夹角。1~3月角度是40~80度;4~6月角度是

70~110度;7~9月角度是100~140度;10~12月130~150度。角度过小也说明肌张力过高,也可能会出现角度张开的非常大,远超过按需月份所能打开的角度,那么则说明肌张力可能过低,这时候都需要及时就诊。

四角3:腘窝角

平卧,宝宝屁股不要离开床面,膝盖弯曲,固定膝关节在腹部两侧,然后举起小腿,小腿和大腿的夹角为腘窝角,测量腘窝角的角度。1~3月角度是80~100度;4~6月角度是90~120度;7~9月角度是110~160度;10~12月150~170度。度数达不到,可能说明肌张力过高,度数超出较大,可能说明肌张力过低。

四角4:跟耳征

宝宝平卧,双腿并在一起,尽可能向耳的方向推压,屁股不要离开床面,角度由宝宝下肢和床面形成。当遇到宝宝抵抗力的时候停止测量角度。1~3月角度是80~100度;4~6月角度是90~130度;7~9月角度是120~150度;10~12月140~170度。一般来说,腘窝角异常的,跟耳征也会跟着异常。

一线:围巾征

首先要是宝宝的头颈保持在身子的正中线(图中Cathy看镜头,有些偏离中线了,先凑合看吧哈),将宝宝的手拉向对侧肩部,观察肘关节和中线的关系。在矫正胎龄四个月内,允许肘不过中线(正常来说可以过中线即可),如果4个月后仍不过中线,可能说明上肢肌张力过高。相反,如果宝宝的肘部轻易的过了中线,而且很软的可以直接像围巾一样绕在脖子上,就说明上肢肌张力过低(这是围巾征的命名来源吧)。

记住四角一线的检测是家庭内最基础的测试方法,是评测肌张力问题的核心所在,所有测试左右应该对称进行,如果一边正常,一边不正常,可能说明一侧肌张力异常,也需要及时就诊。但是也不要担心,毕竟家庭自测只是一个前提条件,发现异常最好及时的到当地医院的康复科或者儿保科就诊,请专业大夫进一步检查是关键。

另外还有几项特征需要特别注意,如果发现也需要及时检查。

1:宝宝每日的握拳时间比张开的时间长,需要警惕。

2:拇指内扣,家长协助拿开,但再次内扣,有时候很难伸开的时候,需要特别警惕。

4:如果不能按照矫正胎龄完成我们常说的:二抬头、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站、周走(周岁),需要特别警惕

5:宝宝生下来其实是可以有视听感觉的,如果到矫正两个月仍然看不到东西或者对响声完全没有反应,需要警惕。

6:任何一个脚出现内翻、外翻、尖足的时候,需要特别警惕。

7:双臂外旋(俗称飞机手)需要特别警惕。

8:颈部如果长时间偏离一侧,需要警惕

9:如果给宝宝游泳,可以观察下肢的情况,正常宝宝可以将下肢向前和向后浮起,肌张力异常的宝宝长时间会垂直在水中,偶尔做幅度不大的漂浮,需要警惕。

以上是Cathy成长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发现的一些现象,结合了不少专业书籍和在各大医院、机构的看病历程的总结经验。希望能给予大家一些帮助,上述问题一旦发现希望家长能给予重视,出现问题并不意味着一定有问题,重视警惕总比放松警惕要好的多,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所有的宝宝都能够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的成长。

肌张力检查

肌张力检查 1、拉起抬头检查: 正常:一月内,拉起时头完全后垂,坐位头竖5秒。 2-3月头轻微后垂,坐位头竖15秒以上。 4个月头拉起时头不后垂,坐位时竖头稳,能左右转头看。 2、俯卧位检查: 正常:1个月小儿头稍能抬起。2个月小儿抬头45度。 3个月小儿抬头90度。4个月胸能抬离床面。 3、四肢肌张力:小儿仰卧位,被动活动其四肢感觉有无阻力,并检查上、下肢关节活动度。1)内收肌角检查:小儿仰卧位,握住小儿两膝关节,使其下肢保持伸直位,然后缓缓将两下肢向两侧展开到最大限度,测两大腿之间的角度 正常:1-3月:40-80度4-6月:80-110度7-9月:100-140度10-12月:130-150度2)腘窝角检查:仰卧位使小儿屈曲大腿呈膝胸位,然后展开小腿使其尽量伸直,臀部不要离开桌面,测量小腿与大腿之间的夹角。 正常:1-3月80-100度4-6月:90-120度7-9月:110-160度10-12月:150-170度3)足背屈角检查:仰卧位,屈曲髋、膝关节,以拇指抵住小儿足底,其它手指握住小儿小腿与足跟,将足向小腿方向背曲,测量足背与小腿前面的角度 正常:1岁内60-70度大于此角表明肌张力增高,双脚不一样也有问题,常见于早产、多胎颅内出血、窒息。 4)跟耳征角检查:仰卧位,双腿并在一起,尽可能向耳的方向推压,臀部不要离开桌面,测量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正常:1-3月:80-100度4-6月:90-130度7-9月:120-150度10-12月:140-170度5)围巾征检查:上肢肌张力检查,新生儿肘不过躯体中线,4-6月小儿可越过中线,肌张力高,肘不过中线,肌张力低手臂可围绕颈部,向围巾围住颈部。新生儿过中线,肌张力低下,可考虑脑瘫。 4、异常姿势检查:由于肌张力增高或原始反射持续存在,脑损伤的患儿可有一些异常姿势1)持续头背曲:2-3月仰卧位拉起时头明显后垂 2)紧握拳:3-4月仍紧握拳不松开。 3)拇指内收:3-4月后拇指紧贴手掌,不能外展。 4)两上肢硬性后伸 5)角弓反张:头后仰,上肢硬性后伸,下肢强直伸直。 6)下肢交叉、内收。 7)6个月尖足:扶小儿腋下直立,当抱起再放下时,两脚尖着地,足跟不能着地。 5、原始反射: 1)拥抱反射:0-3月不出现,6个月不消失为异常。 2)握持反射3个月不消失,手经常握拳为异常。

肌张力高判断方法

肌张力高判断方法:3个月以前,把宝宝放在床上,双手上举要接触到床,往外打开也要接触到床,双手胸前交叉,要手肘相碰。把宝宝的脚向外打,看能打开多少度,90度以内,肌张力高严重,120度以下90度以上,肌张力高轻微。把宝宝的双脚捏住往上提,屁屁不能离开床面,看腿能抬多高(抬时腿是直的不能弯),110度以上正常。握住宝宝脚腕,轻轻向上推脚,使脚面尽量靠近小腿。如推不动或抵抗强烈,显示肌张力高。3个月以后,除以上情况,把宝宝放在床上,捏住双手把拉坐起,如果头还往后仰就显示肌张力高。4个多月的婴儿站在大人腿上时会跳跃,肌张力高婴儿只会直直地站着,且用脚趾使劲的陷进大人肉里。俯卧不能抬头。 如自己判断疑似肌张力高最好去医院儿科或康复科做全面检查。如有必要(特别是出生时脑部缺氧婴儿),做脑部核磁共振检查,看看脑部是否异常。 宝宝肌张力高危害大,轻的导致肌肉生长不均匀,重的导致走路姿势异常,如内八字或X腿,甚至撅屁股走路。所以,肌张力异常的应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通常宝宝3个月应能体检发现,4个月以内的治疗成为早期干预,一般治疗效果好,好转迅速,能彻底治愈,不影响以后运动发展。最晚应在一岁半以前予以纠正治疗。治疗方法:主要以按摩和康复训练为主,辅助以游泳治疗、电疗等。如脑部受损明显应针灸或打脑活素针治疗。 家庭护理:天天坚持婴儿被动按摩操,上举、平举和胸前交叉双臂练习、双腿轮流蹬车轮式练习、手握脚踝转动脚和腿脚面贴小腿练习。注意应拿捏力度,动作要轻柔,切勿用力过度伤到婴儿骨头。可以在练习的同时放舒缓轻音乐,帮助婴儿放松。常给婴儿洗澡和游泳有很强的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瘫,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 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手足徐动型在l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加

最新肌张力异常的判断方法

家长如何发现早产宝宝姿势异常 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早产儿往往都会被医生扣上一顶“高危儿”的帽子,这里所谓的高危儿就是可能存在脑部后遗症危险的儿童,因为绝大多数早产儿或者低体重儿都会在出生前后发生过缺氧的状况,所以,这类儿童更要引起各位家长的重视。我家Cathy就是一个36周出生的超低体重儿(1.1KG),从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在关注如何对高危儿宝宝进行早期干预,防止出现严重的脑部后遗症(如脑瘫等)。 所谓的脑瘫其实是一种脑部损伤造成的残疾类疾病,如果一旦确诊为脑瘫(特指一岁以后),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很难康复到正常人,只能是无限制的减轻,因为一岁以后的儿童大脑神经发育已经比较稳定,代偿功能已经越来越弱,所以说起来很吓人的脑瘫,只要及早的发现,及早的进行干预,完全可以消除脑瘫症状,通过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代偿功能,绕过损伤区域,从而达到正常人的水平。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早产儿的大脑发育异常,出生后只剩下不到1/2的脑质,其他区域甚至都是空洞,但是通过良好的早期干预,同样也达到了正常人的运动、行为、智力标准,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第一步:如何早期发现出异常,从而进行有效的干预行为。 总结一下常见的家庭内测方法,希望能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让更多的父母们尽快的发现宝宝是否出现了异常,以便及时就诊,这样才不会耽误,还是那句话,宝宝喂养上,很多事情不要过分的自信,尤其是对高危儿来说,有时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维是一定需要的。 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还是基于鲍秀兰等专家推广的专门适用于中国宝宝使用的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技术。 另外一项可以在更早期检测是否异常的方法就是上海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杨红博士引入的GMs(全身运动评估)技术。这两种技术,第一种是被动引出异常现象,第二种是让宝宝自己在安静的条件下做主动运动,两种检测过程截然相反,但结果是一致的,GMs可以在三个月内甚至更早期做出异常评估。所以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在所在城市找一下是否有GMs检测技术。(而第一种由80年代开始推广,几乎所有妇幼、儿童医院康复科或儿保科都能做测定)。 因为检测方法很多,家长们很难掌握,所以我这里整理并总结一下最基本的,家长们可以自己在家就掌握测定的方法,如果宝宝有任何几项是异常的,请尽快到所在医院确诊,不要耽误。

四肢肌力及肌张力的检查

四肢肌力及肌张力的检查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 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1、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 (2)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Ⅳ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Ⅴ级肌力正常 二、肌张力检查与评价 1、定义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

肌张力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

肌张力障碍诊断 根据病史、不自主运动和(或)异常姿势的特征性表现和部位等,症状诊断通常不难,但需与其他类似不自主运动症状鉴别。 肌张力障碍鉴别诊断 (1) 扭转痉挛应与舞蹈症、僵人综合征(stiff-man syndrome)鉴别:扭转痉挛与舞蹈症的鉴别要点是舞蹈症的不自主运动速度快、运动模式变幻莫测、无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降低,而扭转痉挛的不自主运动速度慢、运动模式相对固定、有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增高。僵人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躯干肌(颈脊旁肌和腹肌)和四肢近端肌紧张、僵硬和强直,而面肌和肢体远端肌常不受累,僵硬可明显限制患者的主动运动,且常伴有疼痛,肌电图检查在休息和肌肉放松时均可出现持续运动单位电活动,易与肌张力障碍区别。 (2) 痉挛性斜颈需与头部震颤、先天性斜颈相鉴别:先天性斜颈发病年龄早,可因胸锁乳突肌血肿后纤维化,颈椎的先天缺如或融合,颈肌肌炎、颈淋巴结炎及眼肌麻痹(如上斜肌麻痹)等所引起。因痉挛性斜颈常会出现阵发性不自主痉挛,类似头部震颤,需与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相鉴别。 (3) Meige综合征应与颞下关节综合征、下颌错位咬合、面肌痉挛、神经症相鉴别: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肌和眼睑的抽搐样表现,不伴有口-下颌的不随意运动。 (4) 在明确肌张力障碍诊断后要尽量寻找病因:原发性肌张力障碍除可伴有震颤外,一般无其他阳性神经症状和体征。起病时即为静止性肌张力障碍、较早出现持续的姿势异常、语言功能早期受累、起病突然、进展迅速以及偏侧肌张力障碍均提示为继发性,应积极寻找病因。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肌痉挛、痴呆、小脑症状、视网膜改变、肌萎缩和感觉症状等,也提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筛查手段包括:头颅CT或MRI(排除脑部器质性损害)、颈部MRI(排除脊髓病变所致颈部肌张力障碍)、血细胞涂片(排除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代谢筛查(排

得了肌张力障碍用什么药最好解读

得了肌张力障碍用什么药最好 肌张力障碍治疗目前状况与前景展望目前我国有肌张力障碍患者200余万,肌张力障碍目前仍属于难治性疾病,为此《2011年全国肌张力障碍治疗目前状况与前景展望》峰会于2月2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全国肌张力障碍的专家学者。专家云集京都,就目前肌张力障碍的状况,做出了分析与总结,展望肌张力障碍治疗的前景。 肌张力障碍治疗目前状况: 现在治疗肌张力障碍主要有,药物治疗、注射肉毒毒素A、肌肉离断术、神经离断术、脑组织损毁术、中枢型脑起搏器、分离型脑起搏器、周围型脑起搏器。 1. 药物治疗,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最常用的药物为大剂量抗胆碱能药物安坦、苯甲托品或多巴胺耗竭剂利血平,左旋多巴、卡马西平,但是药物只对极少数病例有效,对大多数肌张力障碍患者均无效。 2. 注射肉毒毒素A,应用精制肉毒毒素A作局部注射,对局灶性或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或对全身性肌张力障碍中症状特别严重的局部部位有一定效果,毒素注射进入受累及的肌肉后,能减弱不自主收缩的力度,对产生肌张力障碍的基本神经机制不起影响.肉毒毒素注射对眼睑痉挛与强直性发音障碍有效.剂量须高度个体化,但是注射肉毒毒素A一般情况下,最多有效6个月,只能间隔3-6个月注射一次,重复注射会使注射肉毒毒素A效果大大减弱,但不管怎样,注射肉毒毒素及是目前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主流方法,起主导地位。

3. 肌肉离断术,此手术为不可逆性手术,适用于肌张力极度增高,严重影响正常的基本生命活动,离断之后,肌肉失去原有功能,缓解一时症状。 4. 神经离断术,原理类似于肌肉离断术,离断神经以后,肌肉失去神经的支配和营养会慢慢萎缩,失去肌肉的功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5. 中枢型脑起搏器,为治疗肌张力障碍权威治疗方法,即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eep Brain Stimulation),为治疗肌张力障碍提供了一种可以调节的可逆性手段。这种治疗方法利用一个类似于心脏起搏器的装置,向精确定位的脑深部核团输送电刺激。对这些部位进行刺激,可以控制运动功能的回路恢复相对正常。 6.分离型脑起搏器,为治疗肌张力障碍最新方法,分离型脑起搏器又称经颅磁电刺激术(TMES),即对大脑进行磁刺激和电刺激,使大脑异常电活动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治疗前景展望:经过优缺点比较,专家一致认为,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最有前景。 分离型脑起搏器为什么能治疗肌张力障碍呢?为什么分离型脑起搏器能脱颖而出,又有怎么治疗奇迹呢? 分离型脑起搏器具备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两大功能。 一、经颅磁刺激 将如此大剂量的磁直接作用于人体头颅从而治疗癫痫、帕金森、肌张力障碍等疾病在医学领域TMES首开先河,属重大发明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磁为什么能治疗这类疾病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这是一门新的学向,许多

肌张力异常的判断方法

肌张力异常的判断方法

1:四角一线(极其重要,判断是否为脑瘫倾向重要标识) 四角是:足背屈角、内收肌角、腘窝角、跟耳征 一线是:围巾征 听起来似乎很专业,但实现起来其实很简单,且听我CathyFather一一道来。 四角1:足背屈角 家长扶住婴儿腿伸直(可以直接轻按膝盖),使宝宝的脚背屈向小腿(用手掌紧贴宝宝足底向小腿方向压去),足背和小腿前侧形成的角度就是足背屈角,做的时候注意一下千万别硬压,当遇到宝宝也使劲抵抗你的手掌劲时,立刻停住,这时候的角度是正确的。角度小于90度是正常的,记住是小于,等于或大于都属于肌张力过高造成的。同时足背屈角有快慢之分,就是快一些的压脚面形成角度和慢慢推压脚面形成角度。一般来说快速压脚角度会更小,慢慢的推压更容易受到宝宝的抵抗,快慢压脚的两个角度差绝对不要超过10度,不然也可以说是异常。足背屈角很重要,是判定下肢肌张力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几乎是必备的第一检查要素。 小结:1:双脚都要做;2:不管快慢角度,一定要小于90度;3:快慢角度差一定不要大于10度。 四角2:内收肌角

让宝宝仰躺着平卧,腿伸直,轻轻的尽可能的拉开双腿,注意,膝盖不要弯曲,直到拉不动受到较大抵抗时,测量两腿夹角。1~3月角度是40~80度;4~6月角度是70~110度;7~9月角度是100~140度;10~12月130~150度。角度过小也说明肌张力过高,也可能会出现角度张开的非常大,远超过按需月份所能打开的角度,那么则说明肌张力可能过低,这时候都需要及时就诊。 四角3:腘窝角 平卧,宝宝屁股不要离开床面,膝盖弯曲,固定膝关节在腹部两侧,然后举起小腿,小腿和大腿的夹角为腘窝角,测量腘窝角的角度。1~3月角度是80~100度;4~6月角度是90~120度;7~9月角度是110~160度;10~12月150~170度。度数达不到,可能说明肌张力过高,度数超出较大,可能说明肌张力过低。 四角4:跟耳征

肌张力障碍临床诊断治疗指南

肌张力障碍临床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 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性疾病。依据病因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根据肌张力障碍的部位分为全身性、局限性、节段性、偏侧性和多发性;按发病年龄可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 【临床表现】 (一)扭转痉挛(torsiorl spasm) 是全身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rl dystc)nia),临床以四肢、躯干或全身剧烈不随意扭转动作和姿势异常为特征。可分为: 1.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儿童期起病的肌张力障碍通常有家族史,出生及发育史正常,多为特发性。症状常自一侧或双侧下肢开始,逐渐进展至广泛不自主扭转运动和姿势异常,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2.继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成年期起病的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可查到病因。症状常自上肢或躯干开始,约2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不发生严重致残。体检可见异常运动、姿势,如手臂过度前旋姿势伴屈腕及手指伸展,腿伸直和足跖屈内翻,躯干过屈或过伸等,以躯干为

轴扭转最具特征性;可出现扮鬼脸、痉挛性斜颈、睑痉挛、口一下颌肌张力障碍等,缺乏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可为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的某些特点孤立出现,如痉挛性斜颈、睑痉挛、口一下颌肌张力障碍、痉挛性发音困难(声带)和书写痉挛(一侧上肢)等。有家族史的患者可作为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顿挫型,元家族史者可代表成年发病型的局部表现,但成人发病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也可有家族基础,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18p31(DYT7)基因突变有关。1.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 是胸锁乳突肌等颈部肌群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引起颈部向一侧扭转,通常30~岁起病,女性较多。早期常为发作性,后期颈部持续偏向40.一侧。受累肌肉常有痛感,亦可见肌肉肥大,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头部得到支持时可减轻,睡眠时消失。2.Meigc:综合征主要累及眼肌和口、下颌肌肉,表现为睑痉挛和口一下颌肌张力障碍,二者都可作为孤立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出现,为Meige综合征不完全型,若二者合并出现为完全型。睑痉挛(blepllarospasril)表现为不自主眼睑闭合,痉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多为双眼,少数由单眼起病澌波及双眼,精神紧张、阅读、注视时加重,在讲话、唱歌、张口、咀嚼和笑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口一下颌肌张力障碍(oromandibular dystorlia)表现为不自主张口闭口、撅嘴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开放分类:健康医学医学名词卫生保健疾病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dystonic syndrome),简称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和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以肌张力异常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特点。尽管名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但肌张力的变化不引人注意,而引人注意的是异常的体位姿势和不自主的变换动作。肌张力障碍可影响受累肢体的正常运动幅度,范围、速度和肌肉的硬度等。 编辑摘要 基本信息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就诊科室:内科 发病部位:全身 目录 1流行病学 2分类 原发性肌张力... 继发性肌张力... 肌张力障碍变... 遗传变性病伴... 3病因病机 特发性肌张力... 继发性肌张力... 心理因素 4病理变化 5症状体征 6诊断检查 诊断

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7治疗方案 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 肉毒毒素A 外科治疗 8预防及预后 预后 预防 9病例 流行病学/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编辑 肌张力障碍的主要临床特点多于10~20岁发病,初期进展较快,尔后逐渐缓慢,有时不进展或稍改善,病程不定。日本散发病例较多,其他国家家族性发病较多。[1] 分类/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编辑 截至2013年,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类尚不统一。肌张力障碍的各种分类和临床特点相关,主要根据肌张力障碍的受累肢体和部位,可能造成肌张力障碍的原因,发病时的年龄等。根据原因可以分为: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图册 该类病人没有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构造异常,表现为全身性异常如特发性扭转痉挛或局灶性异常如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和痉挛性斜颈等,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最为常见。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是由脑代谢和构造异常引起的,最常受累的部位是基底节壳核、苍白球及丘脑的后核或内侧核。 肌张力障碍变异型 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合并其他改变,包括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及肌阵挛性肌张力障碍。 遗传变性病伴发型 是由脑部变性疾病引起的肌张力障碍,如肝豆状核变性病人伴发的肌张力障碍。所以在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中可对上述的几个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调整其功能的失衡,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 病因病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编辑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

临床上肌张力障碍的表现是什么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肌张力障碍可分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两种,因此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也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下临床上肌张力障碍的表现是什么! (一)全身性肌张力障碍 又称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多数患者起病于5~15岁,呈隐匿起病,缓慢地加重。首发症状大多在一侧下肢的足部。在短暂行走或活动后足呈内翻跖曲,足趾也可屈曲,造成行走时足跟不着地。以后发展至该下肢的运动障碍。然后缓慢累及躯干和肢体近端(脊柱、骨盆、肩胛等肢带),出现不自主扭转性动作,引起脊柱前突和骨盆倾斜,产生躯体的扭转,臀部后翘的异常姿势。颈肌或肩胛带累及后造成斜颈及两肩高低或异常位置。累及面肌和咽喉部肌肉时引起面肌抽搐和构音困难。随着病情加重,这种扭转痉挛由间歇性加重发展至持久存在。扭转痉挛在做自主运动或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肌张力在扭转动作时增高,扭转动作停止后转为正常或降低。极少数患者入睡后肌张力障碍不消失,反而加重,此称为入睡性肌张力障碍。 有显性遗传的扭转痉挛多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多于起病数年后死亡,但有一部分患者可长期不进展,甚至少数可自行缓解。 (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主要决定于受累肌群的部位,包括痉挛性斜颈、眼睑痉挛、口面颌综合征、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困难等症。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发病于任何年龄,但以成人多发。男女均可受累。起病多甚缓慢。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主要累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及颈夹肌。由于这些肌肉累及的程度不一而造成头部倾斜的方向和程度不一。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造成头向对侧歪斜。两侧斜方肌及颈夹肌同时收缩则头向后过伸。两侧胸锁乳突肌收缩则头部向后过伸。病程较长患者患肌可发生肥大。大多患者试图将头部维持正位时,出现头部粗大震颤。

康复评定学 肌张力

康复评定学(肌张力)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被动牵拉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着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保证肌肉运动的连续、平滑,稳定进行称为运动性肌张力。肌张力异常的临床表现: 一.肌张力降低: 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肉松弛时做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消失的状态,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 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 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脑卒中后遗症迟缓期。 二.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分别表现为痉挛和强直。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性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锥体系病变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运动患者关节开始时阻力较大,终了时变小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强直就是关节做被动运动时各个方向的阻力是均匀一致的,主动肌和拮据肌张力同时增加。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肌张力的大小与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均等的阻力。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伴震颤)。 三.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肌张力损害、持续和扭曲的改变引起的异常的姿势与正在进行中的动作的阻断而出现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随意运动。是一组由身体骨骼肌的协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且间歇持续收缩所造成的部分躯体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位置姿势的症状群。又称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基底核病变)或代谢性疾病引起原因不明等,前者称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后者称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1.扭转痉挛又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或变形性肌张力障碍。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为特征。肌张力在肢体扭转时增高,属于张力性肌肉变形,在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2.痉挛性斜颈是由于颈部肌肉痉挛性或强直性收缩造成的一种头部旋转性姿势,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及颈夹肌的收缩最为常见。起病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人起病多见。多见于锥体外系器质性损害。 3.麦杰综合征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或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以双眼睑痉挛和(或)口面部肌肉对称性不规则痉挛性收缩为临床特征。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

肌张力障碍的表现

典型的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例常以肢体的某一部分出现不自主运动起病,如通常以一侧足的不自主跖屈及内翻开始,先后扩展到同侧及对侧肢体,发生不自主扭曲运动;也有部分病例以头及手臂首先起病,在打字或写字时出现手的过度屈曲似书写痉挛;或颈部不自主扭转似痉挛性斜颈,早期仅在情绪激动或快步行走时,偶尔出现肢体的扭曲运动。逐渐在走路、站立时也可出现这种异常不自主运动。肌张力障碍运动发作是缓慢的、不随意和无目的的四肢及躯干的强烈扭转运动,往往造成步行缓慢,步履困难;如果面、颈肌受累可造成讲话不清。随后,即使安静休息时扭转痉挛状态仍持续存在,通常表现为踝关节跖屈、旋转,膝关节伸展或屈曲,髋关节轻度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内旋,拇指旋外屈曲。由于受累肌肉的肌张力显著增高,因此这样的扭转痉挛姿势很难被意志控制或被动地纠正,仅在睡眠中方消失。晚期,由于肌腱挛缩及肌肉纤维化引致固定畸形,虽睡眠中也持续存在。本病患者的肌力并不减弱,但往往因不自主运动或肌肉孪缩而影响随意运动。深反射无改变,无病理反射,深浅感觉正常。常可因不自主运动引起肌肉肥大,但晚期往往出现废用性萎缩。部分病人,末期可能有智能减退。Cooper将本病分为以下5期。 第1期:往往在精神应激或随意运动引致某一个姿势时才出现肌张力障碍运动。 第2期:在随意运动过程中,肌张力障碍姿势持续存在,但安静时不出现。 第3期:安静时肌张力障碍姿势也持续存在,且主动或被动地纠正较困难。 第4期:异常的姿势安全不能纠正。 第5期:安静时,肌张力障碍的扭曲姿势固定,呈高度畸形状态,影响主动的各种动作。最近报道,流行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以短暂出现的口、眼、舌、颈等肌为主,可累及四肢躯干肌肉的肌张力障碍发作为特征,发作呈转颈、伸舌、两眼向一侧凝视或上翻以及四肢持续性伸展或屈曲姿势,亦可出现快速抖动。通常每次发作约数分至数小时,每日1~2次至十多次。发作后病人觉头昏、头痛、全身酸痛。发作时脑电图无癫痫样放电。发病前有头痛、鼻塞、流涕、轻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2020年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1911年Oppenheimsh首次提出变形性肌张力障碍一词,描述具有异常运动、姿势扭转及肌张力波动变化的一种疾病[1]。1984年国际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会顾问委员会提出了肌张力障碍的定义: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2]。这个定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临床医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普遍接受并采用。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定了我国首个肌张力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肌张力障碍领域的规范诊断和治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 近10年来,国内外在肌张力障碍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特别是在遗传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4-5],以脑深部电刺激为代表的治疗方法在疑难病例的治疗上获得突破[6-7],对于肌张力障碍的定义、分类、诊断、评价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组的临床经验,制定了《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一、肌张力障碍的定义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运动障碍,其特征是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引起的异常运动和(或)姿势,常重复出现。肌张力障碍性运动一般为模式化的扭曲动作,可以呈震颤样。肌张力障碍常因随意动作诱发或加重,伴有肌肉兴奋的泛化[8]。“肌张力障碍”可用于描述一种具有独特表现的不自主运动,与震颤、舞蹈、抽动、肌阵挛等类同;也可用于命名一种独立的疾病或综合征,其中肌张力障碍症状是唯一或主要的临床表现,肌张力障碍是神经系统运动增多类疾病的常见类型。 肌张力障碍作为不自主运动的一种形式,常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9]。 1.缓解技巧/感觉诡计(alleviating maneuvers/sensory tricks/gestesantagonistes):用于纠正异常姿势或缓解肌张力障碍性运动的随意动作,通常是涉及受累部位的简单运动,而不是用力对抗肌张力障碍症状。 2.镜像肌张力障碍(mirror dystonia):一种对侧运动诱发的单侧肢体的姿势或运动,与肌张力障碍的特征相同或类似,常见于受累较严重的一侧肢体。 3.泛化(overflow):常在肌张力障碍性运动的高峰出现,在邻近的身体区域较正常运动范围扩大的肌肉兴奋。 4.动作特异性(action-specific):仅在特定活动或执行特定任务时出现肌张力障碍,例如某些职业(如书写痉挛、音乐家痉挛)或运动,以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多见。 5.零点(null point):异常的肌张力障碍性姿势在不刻意纠正下充分展现的身体位置,此处肌张力障碍性运动往往减轻。 6.肌张力障碍性震颤(dystonic tremor):一种自发的振荡性、节律性运动,常不恒定,由肌张力障碍性肌肉收缩导致,试图维持正常姿势时常加重。在“零点”时,肌张力障碍性震颤往往减轻。肌张力障碍性震颤有时可能需要与原发性震颤相鉴别。 二、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 肌张力障碍多以异常的表情姿势和不自主的变换动作而引人注目。肌张力障碍所累及肌肉的范围和肌肉收缩强度变化很大,因而临床表现各异。但某些临床特点有助于肌张力障碍与其他形式的运动障碍相鉴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肌张力障碍时不自主动作的速度可快可慢,可以不规则或有节律,但在收缩的顶峰状态有短时持续,呈现为一种奇异动作或特殊姿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