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癌症从外科疮疡论治探讨

癌症从外科疮疡论治探讨

癌症从外科疮疡论治探讨
癌症从外科疮疡论治探讨

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12月第44卷第12期

【证治研讨】

癌症从外科疮疡论治探讨

沈丹牟重临(指导)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台州318000关键词癌症从外科疮疡论治证治探讨

癌症的ff6j床表现较为复杂,按其不同的表现,散

见于中医各科,如内科的“症积”、“肠覃”,妇科的

“症瘕”,外科的“乳岩”、“马刀挟瘿”等。癌症的中

.医治疗,临床报道虽然很多,但大都采用经验方辨病

用药,或辨病结合辨证以改善症状。由于缺乏整体的

系统性理论指导,采用药物品种与处方种类极为庞

杂,难以使后学者继承与发扬。近来不少文献提出辨

证分型用药,处方也很少有辨证与辨病的规律可循。

笔者l临床长期观察,癌症治疗可以按照外科疮疡

辨治理论进行。我国历代医家对癌症的治疗积累了许

多经验,传承下不少经验方,沿用至今仍然有效,如六

神丸、玉枢丹、梅花点舌丹、小金丹、犀黄丸(两黄丸)等

等,都为外科疮疡肿毒的效验方。现今发现治疗癌症

有效的中草药,大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作用,与

治疗外科疮疡肿毒等密切相关。从中医古代文献上

看,关于“癌”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卫济宝书?痈疽

五发篇》中说:“一曰癌,二日瘰,三日疽,四日痼,五日

痈”。将癌症归属于外科痈疽。嗣后明代《外科正宗》、

清代《疡科心得集》等对癌症均有详细论述。

再从病因病机分析,癌症的发病与外科疮疡颇相

符合,外科疮疡尚有感受特殊之毒的因素,此和癌症

发病与感受环境污染之毒有关亦相一致。癌症的发病

多由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蓄毒不化而成,所谓

“瘤者,留滞不去也”。肿瘤形成的病机可概括为本虚

标实,本虚是由于真元虚亏,气血不足,导致气滞血

瘀,痰凝毒聚的标实之候。其病理变化过程初起成

形,中期扩散,后期正气耗损,这与外科疮疡发展过

程亦较相似。在治疗大法上丽者也是相通的,癌症病

变按外科疮疡辨治规律分为三个阶段,内治法不越

消、托、补三个大法。早期毒聚成形,病变肿块表现

于局部,治疗使用消法,运用清热攻毒、理气散结、

化痰软坚、散寒消肿、活血祛瘀等法随证配合;中期

毒瘤扩散,向四周组织漫延,或沿淋巴、血液循环扩

散,属于正虚而邪毒内陷,采用托法,积极扶正围

毒、解毒、减毒,以防止毒瘤扩散;晚期是癌毒广泛

转移,正气衰败,容易导致不治,治疗以大补元气为?859?

主,扶持脏腑功能,控制癌症病灶发展。

笔者采用老师的经验在临床治疗上运用消、托、补这三大法则,结合各种癌症各期不同表现进行辨证配伍组方,在控制癌症,延长患者存活时间上取得一定效果。现探讨如下。

1癌症初期用消法

癌症初期刚成形,自觉症状不明显,正气尚健旺,应及早采取消法。有些患者诊断尚在疑似之间,需要临床密切观察,更应积极采用消法,不可束手待毙。《疡科纲要》言:“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根据病位不同,病情差异,具体用法要辨病辨证结合,如热毒为患,有些伴感染,用清热解毒法,许多清热解毒药具有较强的抗癌与抗感染双重作用;寒凝者以疼痛为主,再辨之舌脉,采用散寒止痛法,不仅治标,且能有效消散肿瘤,因为肿块初起不宜过用寒凉,得温则散;痰结成块者大都无疼痛.在肿瘤初期最为多见,化痰散结法亦最常用,此类药的抗癌作用已获得临床与实验的证实;血瘀、肿块质坚、痛剧者有瘀血症象,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最为常用,适用于各种各期肿瘤。消法的治法还有很多,如解表法、疏肝法、理气法、软坚法、通泻法、攻毒法、扶正祛邪法等,随证配用。由于气滞、毒凝、痰结、血瘀等常常是互为因果,所以临床大都采取多法配合,增强效果。实验研究表明,用于消法的许多方药,对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所以消法也可在癌症的中、晚期配合使用。

如治孙某,男性,63岁。2005年5月19日初诊。右颈部发现肿块逐渐增大半个月,于某市医院诊断为恶性淋巴瘤,采用化疗后,肿块有所缩小,但患者不能耐受其副反应,要求转用中药。诊见患者右颈肿块约3cm×4cm,有压痛,精神不振,形体消瘦,纳食减退,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腻,脉弦数。本例癌瘤初起,属痰热郁结颈项,拟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法。处方:半夏、党参、白术各159,浙贝、青皮、陈皮各lOg,天南星、茯苓、酥鳖甲各209,夏枯草、海藻、生牡蛎各309,全蝎(研吞)49,蜈蚣(研吞)2条。每天1剂煎服,六神丸每天30粒(分次送服)。服用3个月,症状改善,肿

?860?

块消退,再巩同半年,自觉症状消失,继续间用上述方药加减治疗,1年后参加劳动如正常人,追访3年未复发。2癌症中期用托法

癌症中期的表现症状较为明显,病情大多处于正邪相争剧烈阶段,出现癌毒越来越盛,正气受到损伤,癌瘤毒邪有扩散(内陷)之势。治疗大法是运用“托”法,其目的是从速控制癌毒之扩散,将它趋于局限化。具体的用法根据病情分’“透托”与“补托”二种,癌瘤毒势壅盛,正气尚未虚亏,属于实证,使J_}j透托,重在控制痛瘤毒势漫延,治疗以《疡科选粹》化毒内托散等辨证加减;如癌瘤毒势盛而正气已虚,属于止虚邪实,虚实夹杂,治用补托,重在消补兼施,以《医宗金鉴》托里消毒散等辨证加减。其作用在于箍围癌毒、收束肿瘤,使之缩小,趋于局限。此期临床所见最多,患者大都作过手术或化疗、放疗,而未彻底治愈,表现正虚邪实为多,治疗相当关键,大都以消补同用,扶正祛邪并施,需要中西医药结合,如病情控制,应继续观察调治,防止卷土重来。

如治张某,女,42岁。1996年3月15日初诊。2个月前,患者冈“急腹症”于某医院发现下腹腔有肿块,诊为右卵巢癌伴周围转移。予化疗及支持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转中医治疗。刻诊:面苍形瘦,少气乏力,食欲不振,大便干结,月事已绝,右下腹触及鸡蛋大肿块。舌淡、苔薄白腻,脉弦细无力、寸部小滑。证属元气虚亏,痰瘀互结,法用补托合消痰散结治之。处方:黄芪、党参、海藻、蛇舌草、米仁、石见穿各309,半夏、鳖甲各209,制乳香、制没药、当归、青皮、浙贝各109,皂角刺159,甘草59。同时服用梅花点舌丹。1年后肿块消失,继续间隔服药1年,2年后生活如常人。6年后肿块复发而亡。3癌症后期用补法

癌症后期大都扩散,气血虚亏,往往不能耐受手术、化疗、放疗;或者屡经手术、化疗、放疗后元气衰败,甚至陷入正虚邪实之困境,重在补益气血,滋养脾肾,兼治标实。此类患者转中医药治疗I临床较为多见,有些是经济贫困,有些是多方求治无效,陷入穷途末路。张洁古日:“壮人无积。虚者有之”,可见肿瘤发病,正虚是一个潜在主要因素,越至后期,这个矛盾越加突出。现代医学实验与临床观察均证明,补益方药,不仅能恢复元气,调节脏腑功能,还能使肿块缩小,使扩散的疮面收敛。常用方剂如百合固金汤、人参养荣汤、六昧地黄丸、右归丸等。后期癌症辨证用药须仔细,选药要精当,配合要灵巧。癌症晚期患者阴、阳、气、血的虚亏表现悬殊,要认真辨

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12月第44卷第12期

证,切忌一味蛮补。晚期癌症邪实亦表现突出,往往痰结、热毒、寒凝、瘀滞交织,辨证选药时要伺机配用消结抗癌药物,不可盲进大队“抗癌”药物。

如治陈某,男,76岁。2002年9月27日初诊。患右肺腺癌伴胸膜转移(胸水中找到癌细胞),CT胸片提示:纵膈淋巴肿大。经3次化疗,体力不支,纳食不振,气短懒占,白细胞低下,转中医治疗。诊见患者形体消瘦,语声低微,气息奄奄,咳吐稠痰,痰中带血,胸痛脘胀,汗多便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数。证属脾肺气阴虚亏,痰热胶结胸胁,治拟益气养阴,佐以清化热痰。处方:黄苠、南沙参、北沙参、仙鹤草、蛇舌草各309,天冬、麦冬各159,党参、半夏、浙贝、葶苈子各109,百合、海浮石各209,甘草59,全蝎(研吞)49。每天1剂,问配合至灵胶囊U服、康莱特注射及射症处理。随证加减治疗1年,病情稳定,CT胸部复查病灶如前,胸水减少,能户外活动,3年后间断服药。至去年冬因感冒发热,痼疾复剧,咯血频频,血胸气喘,住院抢救无效去世。

4体会

4.1治癌有效方药多为外科疮疡验方:控制癌症,中医药有确切的效果与优势,应将中医治疗癌症的方法,放在与西医的手术、化疗、放疗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中医治疗癌症按照辨证基本理论,尚无单病种的系统理论指导,日前多数采用经验方。要使中医治疗癌症的疗效提高,必须探索出其中的规律,使之形成系统的理论。目前中医内治癌症的中草药大都为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虹化瘀、软坚化痰和以毒攻毒等种类。从这些药物的使用规律来看,与中医治疗外科疮疡十分相似。这蝗药物,较有代表性的如人参、百合、白术、蛇舌草、穿心莲、龙葵、七叶一枝花、苦参、莪术、半夏、南星、马钱子、斑蝥、全蝎,砒石等现代研究表明有明显抗癌效果。古今许多治疗肿瘤有效的方药与治疗疮疡分不开,许多治疗癌症有效的中成药,大都为历代外科名方,如治疗咽喉肿痛、痈疽疮疖的六神丸,《外科正宗》治疗疔疮疖肿、丹毒、喉痹的紫金锭;《外科全生集》主治疔疮、无名肿毒、喉痹、齿龈肿痛的梅花点舌丹;治疗阴疽的小金丹、犀黄丸;还有如消瘰丸、海藻玉壶丸、季德胜蛇药片等。癌症外治方药亦与外科疮疡相通用,如三品一条枪、蟾酥锭、如意金黄散等。中成药六神丸、犀黄丸、梅花点舌丹等治疗癌症是属辨病施治,适用于癌症的各种类型与各期,可配合中草药辨证使用,亦可以单独使用。笔者曾于临床单独使用这些成药治疗癌症多例,有一定疗效。如小金丹治疗乳腺癌,犀黄丸

肺癌发生于支气管粘膜上皮亦称支气管肺癌。肺癌一般指的是肺实质部的癌症,通常不包含其他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4590247.html,

肋膜起源的中胚层肿瘤(mesothelioma),或者其他恶性肿瘤如类癌(carcinoid)、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或是转移自其他来源的肿瘤。因此以下我们所说的肺癌,是指来自于支气管(bronchial)或细支气管(bronchiolar)表皮细胞(epithelial cell)的恶性肿瘤,占了肺实质恶性肿瘤的90-95%。

肺癌目前是全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一名,1995年全世界有60万人死于肺癌,而且每年人数都在上升,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死亡率是110万/年,发病率是120万/年。而女性患肺癌的发生率尤其有上升的趋势。本病多在40岁以上发病,发病年龄高峰在60~79岁之间。男女患病率为2.3:1。种族、家属史与吸烟对肺癌的发病均有影响。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4590247.html,/NewsDetail.asp?DetailNewsId=6115

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局限于基底膜内者称为原位癌癌肿,可向支气管腔内或/和临近的肺组织生长,并可通过淋巴血行或经支气管转移扩散。癌瘤生长速度和转移扩散的情况,与癌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关系。

肺癌的分布情况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从主支气管到细支气管均可发生癌肿。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肺癌,位置靠近肺门者,称为中央型肺癌;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位置在肺的周围部分者,称为周围型肺癌。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4590247.html,/NewsDetail.asp?DetailNewsId=6115

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12月第44卷第12期

治疗肺癌、胃癌,均能明碌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1例晚期肝癌患者年事已高,居贫困山村,无力就医,嘱单服六神丸,竟带病延年3年之久。5例晚期肺癌继发感染,用犀黄丸后症状缓解。

4.2癌症演变规律多与外科疮疡相类:从癌症的发病病冈与病机变化特点来看,与巾医外科“疮疡”演变规律颇为相似,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总病机町以概括为:热毒内雍,湿聚痰凝,气滞血瘀,经络阻塞,正气虚亏。以上各病机义多彼此兼挟,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癌症初期表现是邪实为主,使用消散法,治疗法则应根据其病理变化而制定。初期形成肿瘤病机的气郁、血瘀、痰凝、毒结中,关键在“气郁”,中医认为“百病忤生于气”,气郁则六郁成,气行则诸结消。而气郁形成主要在于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诸气机不利。从临床观察,肝气郁结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如乳岩、积聚、症瘕、失荣、石瘿等,均与之有关。用现代医学来解释,主要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再之是“痰”与“瘀”互结,《丹溪心法》提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形成“痰挟瘀血,遂成囊窠”;认为“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形成也”,“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痞块治法,“当降火消食,食积即痰也,行死m块,块去须大补”。这是朱丹溪对肿瘤的病机与治则的重要概括,这对临床上癌症的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许多消痰软坚、活m化瘀方药具有抗肿瘤效果,临床上起极重要作用。癌症消法采用方药,从治疗疮疡的“阳证”、“阴证”初起的代表方“仙方活命饮”、“阳和汤”组方分析,除了针对病原性质的“热”、“寒”而采用“清热毒”,或“解寒凝”外,均重在活血化瘀、化痰理气等方面的药物组合。当然治疗癌症的消法组方比外科疮疡更为复杂,除了气郁、血瘀、痰凝、毒结的交织,还常见寒热互结与虚实夹杂,特别是到了晚期的癌症,病情进展快,用药治疗,稍有偏差,就会延误病情,或者加快恶化,投方须仔细辨证,用药要丝丝人扣,才能建功。

4.3治疗癌症重在扶正:癌症的形成有内因与外因。正常人体细胞都有癌基因存在,但大都数人并不发生肿瘤,因为人体细胞内有防护作用的遗传物质“抗癌基因”,即人体的正气。明代《医宗必读?积聚》:“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中医治病是“以人为本”,治疗癌症更以顾护正气为本,抗癌为标。所以扶持正气对癌症的治疗十分重要,尤其是中晚期患者。中医药治疗癌症,除了手术、化放疗后的配合调理,帮助消除一些副作用症状外,大多数还是

?861?

中晚期患者,手术与化放疗治疗不彻底,这些病人大都正虚的症状突出,在治疗上扶正是关键。研究表明,扶正益气中药能促进肿瘤细胞分化,使肿瘤细胞逆转,具有抗癌效果。许多癌症病人发现的时候已是中晚期,有些经确诊癌症即已广泛转移,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思想。在治疗时要永不言放弃,对于放疗、化疗及手术治疗不彻底的病人,或者发现有转移病灶,应当积极进行中医药的扶正祛邪治疗。中医治癌过程,主要是对人的整体功能进行调节与“整复”,并非直接治癌,特别是老年患者经持久调治后能明显延长存活期,带癌生存,甚至获得新生,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上并非少见,成败关键全在“固护正气”。

4.4“见癌休治癌”:以病人整体为本,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癌症的总原则。一般人都认为发现癌症就一定要治癌,巾医认为癌症是局部的病变,是由于全身机能失调所致,是个慢性的逐渐形成的病变,治疗癌症,主要通过全身整体的调节,才使局部病变得到根本改善。中医药治疗癌症的方法很多,如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化痰软坚法、温通散寒法、扶正益气法等,将数法配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所以使用抗癌药物符合“辨证”则效果显著,如人参、黄芪等能补气义能抗癌,对气虚的癌症患者效果尤其显著;对热毒壅盛表现的癌症,使用清热解毒的抗癌药物效果就较佳。同样对化痰散结、祛瘀通络药物的选择也是如此。中医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在癌症的治疗巾体现得最为透彻。有些中药绛药理研究与临床使用虽然没有直接抗癌作用,但经过科学配合、优势互补、增效减毒,同样能够促使患者的康复。

4.5时时顾护胃气:中医治疗癌症巾扶正养元的关键在于养护脾胃功能,保护营养之源,以维持正气,保证生活质量。无论治疗用药或饮食调养都要时时顾护好脾胃,因为癌症治疗是个持久战,不可一味抗癌,伐伤脾胃。比如常用的抗癌药蛇舌革、龙葵、藤梨根、白英等性质寒凉,对癌症表现热毒者效果较好,但不可大队过量使用,有些人喜以集抗癌药物于一方投之,这不是真正中医治癌的方法。饮食调理中也同样,切忌荤腥厚味大肆蛮补。中医治疗癌症是需要顾及各方面冈素的,其中“养胃法”最为重要,因为“人以胃气为本”,水谷之气是气血乍化之源,养胃之法是癌症调养最为重要的环节。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往往是手术、化疗、放疗均非所宜,转至中医治疗许多是气息奄奄,食欲不振,生化无源,多数从脾胃调治入手,保养好胃气,常能带癌延年,有些还能够使癌症渐趋好转。

收稿日期2009—08—31

癌症从外科疮疡论治探讨

作者:沈丹, 牟重临, Shen Dan, Mou Chonglin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台州,318000

刊名:

浙江中医杂志

英文刊名:ZHE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9,44(12)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4590247.html,/Periodical_zjzyzz200912001.aspx

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0c519b62-8c56-43f2-8838-9e7200a5f263

下载时间:2011年1月21日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疮疡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两大类。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表现为最常见。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的选择。如颜面疔疮忌早期切开,而蛇头疔应及早切开;如手指疔宜从侧方切开以免影响屈伸功能等。 一、疖(清热解毒为主,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二、 疔疮(清热解毒)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 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2、红丝疔 ①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一.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 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有所侧重。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 1.风热毒盛(初期) 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清热,行气活血。(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火毒(成脓期) 证候表现: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以形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活血,托毒透脓。(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宜切开排脓。初溃时用九一丹纱条填塞引流,外敷金黄散。 3.脓泄邪退(溃后期) 证候表现:患处脓出,症状减轻。若排脓通畅,则肿消痛止。若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为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不易收口。

外科学总论教材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外科学的范畴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在古代,外科学的范畴仅仅限于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技术不断地改进,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经包括许多内部的疾病。按病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损伤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需要手术或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二)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三)肿瘤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的效果。 (四)畸形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肛管直肠闭锁等,均需施行手术治疗。后天性畸形,例如烧伤后瘢痕挛缩,也多需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 (五)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胆石症、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常需术治疗予以纠正。 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此,现代外科学必然要涉及实验以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与内科学的范畴是相对的。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术的,而常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才需要手术,例如化脓性感染,在期一般先用药物治疗,形成脓肿时才需要切开引流。而一部分内科疾病在它发展到某一阶段也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时,常需要手术治疗。不仅如此,由于医学科学的进展,有的原来认为应当手术的疾病,现在可以改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例如大部分的尿路结石可以应用体外震波,使结石粉碎排出。有的原来不能施行手术的疾病,现在已创造了有效的手术疗法,例如大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应用了低温麻醉或体外循环,可以用手术方法来纠正。特别在近年由于介入放射学的迅速进展,使外科与内科以及其他专科更趋于交叉。所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将会不断地更新变化。

中医外科学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就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她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就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四)成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 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就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学术成就:外治法与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 阴虚阳实”论。(阴疽的治疗,以“阳与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与汤、阳与解凝膏、犀黄丸与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 “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 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第三节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就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上就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就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就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她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就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2003-8-31 Rex 总论 1.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2.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遗失):《金疮瘛疭方》。 3.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治疗狂犬病。 4.孙思邈《千金方》提出:葱管导尿、动物肝脏治疗夜盲。 5.宋《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学说、砒剂治疗痔核。 6.金元时期外科学代表作: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7.★明清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 陈实功《外科正宗》代表的“正宗派”,八纲辩证,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王维德《外科全生集》代表的“全生派”,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反对滥用针刀。提出对阴疽的治疗,创立了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阳和解凝膏等治疗阴疽的名方;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代表的“心得派”,“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将温病学说思想引入外科病证治,创立了外科三焦辩证,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其学科界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及窍道,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9.疾病的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10.疡:外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11.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12.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13.溃疡: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14.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露于疮口之外的腐肉。 15.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的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16.根脚:肿疡的基底根部。 17.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致于深陷或扩散形成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 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19.五善:病程中出现的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良好。包括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凉,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肺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0.七恶:病程过程中不好的征象,预后较差。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参考模板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 ●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

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郁。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缠绵男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辨肿: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火欣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件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痛:热痛:皮色火欣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以原因来辨痒: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骨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骨瘤 骨瘤是以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叠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者,名骨瘤。”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病因病机] 由于恣欲伤肾,虚火内亢,肾火长期郁遏,肾所主之骨气血阻滞而不畅,瘀积而成;或由先天不足,骨骼空虚,偶有所伤,局部骨骼气血长期瘀结所致。 [诊断] 骨瘤的肿块,坚硬或韧硬,境界清楚,基底部与骨粘连而推之不移。 一、良性骨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若肿块过大者,则出现畸型,或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症状。但无远处转移。 二、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使局部皮肤青筋显露,除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外,并有逐渐加重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不退、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等。多易发生脏器或它处转移。

辅助检查:X线摄片,良性肿瘤见肿瘤界限清楚,与正常骨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线,一般无骨膜反应。恶性骨瘤见肿瘤边界不清,骨破坏,骨结构紊乱。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 二、外治法局部用黑退消掺于阳和解凝膏上贴之。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经检查未发现有肺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1.节制房事。 2.恶性骨瘤患者需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结语] 骨瘤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其特点是: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骨良性肿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骨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全身症状逐渐加重。治疗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未发现有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例题: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瘤是瘀血、痰滞、蚀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 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症瘕范畴。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西医一般称良性肿瘤为“瘤”,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但中医所称的骨瘤则包括有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 病因病机] 瘤的发生原因,薛己认为:“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说明瘤是内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气瘤是肺的功能异常,气机郁结; 血瘤是心的功能异常,血络纵横丛集; 肉瘤是脾的功能异常,痰聚肉里; 筋瘤是肝的功能异常,筋脉曲张; 骨瘤是肾的功能异常,骨络瘀阻。因此,瘤的发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从而导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聚结而成。 [ 检查方法] 瘤的检查,首先要尽量暴露病变所在部位,观察肿块的位置、数目、形态、皮肤表面的变化。再用右手食、中指平揿肿块,扪触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肿块与皮肤是否有粘连,或与骨 骼的关系等。同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摄X 线片,配合 B型超声检查或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直至切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

查,以获得正确诊断。 [ 治疗] 瘤的治疗,原则上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特别是当肿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有癌变危险时,更应及时手术。但对多发性及某些生长在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运用中药治疗。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 大法则。外治法除手术外还有腐蚀、硬化剂注射、冷冻等方法。 [ 结语] 中医的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也包括骨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瘤的分类很多,但本章所论之瘤仅指气瘤、血瘤、肉瘤、筋瘤、骨瘤、脂瘤,均为临床常见者。本病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而成。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某些多发性及某些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予中药内服,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 大法。 第一节气瘤 气瘤是以皮肤间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肿核,按之凹陷,放手凸起,状若有气,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外科枢要?论瘤赘》云:“……其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名曰气瘤。”相当于西医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 病因病机] 肺主气,主一身之表,由于元气不足,肺气失于宣和,以致气滞痰凝,营卫不和,痰气凝聚肌表,积久成形,发为气瘤。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 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

有所侧重。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 1.风热毒盛(初期) 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清热,行气活血。(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火毒(成脓期) 证候表现: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以形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活血,托毒透脓。(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宜切开排脓。初溃时用九一丹纱条填塞引流,外敷金黄散。 3.脓泄邪退(溃后期) 证候表现:患处脓出,症状减轻。若排脓通畅,则肿消痛止。若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为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不易收口。 护治法则:调补气血。(治疗代表方:八珍汤) 痈外治法: 1.初起宜清热消肿,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或取金黄散、玉露散 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或太乙膏掺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外 贴。 2.成脓宜切开排脓。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 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 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一“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 彳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 / 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 \ 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v 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肛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肛痈 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肛周剧痛,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后易形成楼管。由于肛痈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干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 [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诊断] 一、肛门旁皮下脓肿发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后按之应指,全身症状较轻。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二、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窝内,初起觉肛门部坠胀微痛,逐渐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门胀痛加剧或跳痛,坐卧不安,患侧肛周皮肤微红肿,肛门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明显,可有波动感。

三、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位置较深,局部症状不典型,仅觉肛门胀痛,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多无明显红肿,肛们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及波动感,溃脓后多形成高位肛瘘。 四、直肠后间隙脓肿部位较深,表现为直肠内坠胀痛,逐渐加重,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无明显改变,肛门指检直肠后壁饱满,压痛或波动感。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在1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 [鉴别诊断] 肛周毛囊炎、疖肿病变在肛周皮肤或皮下,多由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与肛窦炎无直接联系,局部红肿热痛,肛门指检无异常发现,溃后不形成肛瘘。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蕴结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压痛或见红肿,伴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肛门,气血不畅,郁而化热,则见肛周疼痛;正邪相搏,则见恶寒、发热;热邪为患,则出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革藓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疗效分析

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30T15:48:12.6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7期作者:陈中伟[导读] 郴洲市中医医院 423000 经治疗,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8.95%,不良事件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5.79%,且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郴洲市中医医院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疗效。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疮疡患者共15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76例。对照组予抗生素治疗,研究组予中医外科“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治疗,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8.95%,不良事件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5.79%,且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临床效果显著。关键词:中医外科;消法;疮疡;疗效疮疡属于中医外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祖国医学认为,疮疡主要是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导致气血凝滞所引起,其包括体表上肿疡、溃疡及其相关皮肤病内容[1]。本病治疗应以内外结合为主,由此,本研究对76例疮疡患者予以中医外科“消法”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疮疡患者共1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6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41:35,年龄11-64岁,平均(39.85±2.50)岁,病程4d-2m,平均(1.13±0.25)m;研究组男女比例42:34,年龄12-63岁,平均(39.50±3.13)岁,病程3d-2m,平均(1.02±0.19)m。两组基线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病情轻重为抗生素药物及剂量选择的依据:病情轻者予以口服头孢拉定(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58844,0.5g)治疗,0.5g/次,3 次/d;病情较重者予以静滴1520u青霉素[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H45020511,0.96g(160万单位)]+500ml5%葡萄糖液,1 次/d。研究组予以中医外科“消法”治疗:本组患者均行中药的内服和外敷结合治疗,内服中药(基础为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以清热解毒消痈汤的代表方剂,其配方为:银花、紫花地丁各15g,30g蒲公英,蚤休、紫背天葵、赤芍、夏枯草各12g,丹皮、川贝母、川芎、陈皮各10g,6g生甘草。痛者添加元胡索和金铃子,发热者添加牛蒡子、黑山栀和大青叶;病灶位于头面部者添加羌活和香白芷,病灶位于下肢者添加怀牛夕和独活。该汤剂用量为1剂/d,煎沸后取药汁,分早、晚口服。外敷中药以阴阳两证区分,阳证者在纱布上涂上芙蓉软膏,其后将纱布直接外敷在患处;阴证者予以外敷本院自制活血消肿膏。两组均以5d 为1疗程,共2疗程。 1.3疗效观察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疗效标准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判断,显效为疮疡消散,疼痛消失;有效为疮疡基本消失,疼痛缓解;无效为疮疡无变化,疼痛未消失,病情或加重[2]。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研究组 76 42(58.33) 30(39.47) 4(5.26) 72(94.74)* 对照组 76 30(50.00) 36(50.00) 15(19.74) 60(78.95)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 经治疗,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5.79%(12/76),其中恶心4例,腹泻3例,胃肠道功能紊乱5例。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疮疡源于火毒,不仅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营卫不和,还可导致经络相隔、气血凝滞,本病以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为初期临床症状表现,在中医治疗中,其主要以消法为主[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52例予以中医外科“消法”治疗的疮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实中医外科“消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中医外科治疗的总法则是消、托、补,“消法”为其首要大法,“消法”是指采用消散药物以消散患处初期的外疡,其不仅可缩短治疗时间,还可免除患者的手术痛苦,因而易被患者接受[4]。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与对照组的78.95%相比较高,表明予以中医外科“消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这是因为,中医外科“消法”结合内消与外治两种方案治疗,配合使用行气和营、活血理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多种方法,即行中药内服与外敷结合治疗。内服中药清热解毒消痈汤中以银花、生甘草、川贝母、蚤休、赤芍、蒲公英、夏枯草均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痂的功效,紫背天葵可止血抗病毒,丹皮、川芎可活血散瘀、辅以紫花地丁治疗,可发挥凉血消肿的功效。外疡发病于局部体表,而内痈发病于体内脏腑,故治疗疮疡需要立足于整体,并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方法,行内销外治二法方可取得良好疗效。而本院配置清热解毒消痈汤可发挥清热解毒、化瘀散痂的功效,而外敷药物具有清热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故内消与外治结合在治疗疮疡方面的临床效果显著[5]。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未发生不良事件,提示采用中医外科“消法”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可作为临床治疗疮疡的有效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疮疡治法方药的现代认识

三、“以色治色”法的临床研究 消白合剂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研究 将符合病铡纳入标准的自癜风患者74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消自合裁治疗组4l侧和8-MOP片对照组33例,两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齐同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消自合剂.每次160ml,每天1次;对照组El服8-MOP片,每次10rag,每天3次,连续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病学组标准)。结果治疗组41例其中痊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2%,痊愈率为29,27%:对照组33例其中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79%,痊愈率为9.09%。消白合剂疗效明显优于8-MOP片。总有效率与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5)。 祛斑合帮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黄褐斑患者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祛斑合剂治疗组34例和沙棘冲剂对照组33例。两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齐同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祛斑合剂,每次15,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沙棘冲剂,每次15,每天3次,连续服药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病学组标准)。结果治疗组34例其中基本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8%,痊愈率为32.35%;对照组33例其中基本痊愈6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1.88%,痊愈率为18.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o.05) 四、问题与展望 经过初步的理论探讨、临床验证及实验研究,我们认为“以色治色”法运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实用性、优势性,尽管“以色治色” 法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色治色”法将会成为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广为推广的方法之一。 疮疡治法方药的现代认识 天津市中医医院王建平(∞0124)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李兰青(300120) 疡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验宝贵,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疮疡的诊治病种多属疮、疡、痈、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感染。在治疗疮疡疾患时,常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尤其外用中药的使用较西医有很大的优势,很多疑难疾患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均获得很好的疗效。要继承发展疡科,需要对疮疡治法进行分析,并对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有所研究,这对中西医结合诊治疮疡疾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谨对疮疡内治法及方药予以探讨。 1、古医疮疡常用方药研究 应用文献回顾方法,查询了自晋代以来约30余部有关疡科的专著,结果发现300首治疗肿疡(相当于急性、亚急性感染红肿热痛来溃破时)方剂中出现率较高的药物排序为甘草(76.33%)、当归(55.67%)、金银花(44.67%)、芍药0833%)、防风(32.33%)、黄芪(31.339钉、连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资料全

I、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黄帝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 1.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 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6.箍围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毒蛇咬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毒蛇咬伤 我国的蛇类约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占1/3,华南地区较多,而危害较大且能致人死亡的剧毒蛇约有10种。具有神经毒的有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血循毒的有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和烙铁头蛇,混合毒的有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各种毒蛇形态不同,但也有外形相似的,有的与某些无毒蛇容易混淆。一般来说,毒蛇的体表特征是头呈三角形,尾短而钝,身体魔纹色彩鲜明,毒蛇的唇腭上有一对毒牙和毒腺,被毒蛇咬伤时,毒液从其腺体内排出,沿毒牙的小管或沟进人伤口,引起中毒。 [常见毒蛇生态简介] 一、银环蛇别名过基峡、白节蛇、金钱白花蛇。头比甄大,呈椭圆形,蛇体有黑白相间的横纹带,但腹侧中断,背脊微隆起,尾末端尖细,全长约60—120crn,属前沟牙毒蛇。 栖于平原及山脚多水之处,常在晚上活动。 二、金环蛇别名金脚带、金蛇、黄节蛇。头比颈大,稍呈黑色椭圆形,蛇体有黄黑相间的横纹带,尾末端钝圆而扁,全长约lOOcm左右,属前沟牙毒蛇。栖于山地或水边,多在晚上活动。 三、海蛇我国有15种海蛇,形态斑纹各异,但都有侧扁如桨的尾巴,躯干后部亦略侧扁,以便于在水中活动,属前沟牙毒蛇,栖居于浅海中。

四、蝰蛇别名百步金钱、金钱蝰。头背均为起棱小鳞,吻端圆宽,鼻孔大,体粗尾短,全长约90—120cm。背部棕褐色,头部有“X”形浅色纹。躯干有三行醒目的紫棕色大圆斑,腹面灰白,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平原、丘陵或山区的田野中。 五、竹叶青蛇别名青竹蛇、红眼青蜒,头呈三角形,眼睛外突,瞳孔色红,颈细,全身鲜绿色,尾尖焦红色,全长约70—90crn,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山林、菜地中。常在早晨及晚间活动。 六、尖吻蝮蛇别名五步蛇、蕲蛇、白花蛇,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一翘起的吻突,头背棕黑,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为主或稍带绿色,背面有20个左右规则的大方斑,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山地森林、溪间、岩石下或杂草中。阴雨天,早晨及傍晚时活动。有扑火性,见到火光时主动进攻。 七、烙铁头蛇别名龟壳花蛇,头呈三角形,头长为宽的1。5倍,颈细,背面呈棕褐色,杂有灰褐色小点,中间夹有50个以上镶有浅黄边的紫棕色斑块,腹呈黑褐色,全长70~l00cm,尾有缠绕性,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山林、溪边及住宅附近,常在夜晚活动。 八、眼镜蛇别名膨颈蛇、吹风蛇、蝙蝠蛇、饭铲头,头部椭圆形如匙状,背面棕褐色或黑褐色,颈部背面有白色圈纹,状如眼镜,当颈部扁平扩展时更加明显,故称眼镜蛇。属前沟牙毒蛇,全长约100—200cm,栖于乎原、丘陵的灌木丛中、溪沟鱼塘边、稻田、路边等,白天活动。眼镜蛇有一突出的活动方式,当它受到激惹时,体前段1/4至1/3竖起,略向后仰,头平直向前,随竖起的躯干前部摆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