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香港的地形——河流、岛、州和海湾

香港的地形——河流、岛、州和海湾

中文名称: 香港的地形——河流、岛、州和海湾
地区: 香港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香港的地形——岛、州和海湾
深圳河

该河及其支流莲塘水是香港地区与深圳市的界河。深圳河的主流为位于深圳境内的沙湾水,它发源于宝安平湖以南的九尾岭(214.2米),在三岔口汇纳莲塘水之后才称深圳河。深圳河穿越于宽阔的平原,河床纵比降只在千分之0.5以下,在深圳的渔民村至河口更只为千分之0.2以下。深圳河在香港境内接纳了上水河、木湖水、李屋排水及新田水等支流。该河途经打鼓岭、罗湖、落马洲、新田等区,注入后海湾,长达10余英里,为新界最大河流,也是香港唯一可供船航行的河流。


林村河

位于新界偏北部,在石上河之西、城门河之北。该河发源于大帽山之北,先由数条溪涧组成,流经梧桐寨、禾寮、麻布尾,在沙坝处,又与一发源于观音山的小河汇合,经林村谷向东北方向流,经塘面村、钟屋村、放马莆、梅树坑、锦山、大埔墟,而注入大埔海。林村河水系原是向东北流,在大埔墟以北,继续朝沙头角流去,一条注入大埔墟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林村河上游。因此,大埔墟北面,遗下袭夺湾和旱峡。该河间歇性下切作用,留下了位于现今泛滥平原上不同高度的广泛砾质阶地。该河在泛滥平原上摆荡和刷深河流,在中、下游的许多地段形成了深切曲流。

城门河

城门河位于新界南部。发源于大帽山之东。先由数条溪涧南流,注入城门水塘,经水坝、河道转入下城门水塘。出水塘后往东流,迂回曲折,但河床宽阔,经香粉寮、谷寮、大围村、李屋村、沙田而注入沥源湾,全长5公里。该河每年水位高日寸,下游常发生河水漫溢和泛滥,现已引进排水改良系统,包括拉直河道和建造堤防,改善了防洪措施。近年又将下游区开辟成水上活动中心、风景区和度假区,提高了城门河在康乐方面的作用。


梧桐河

深圳河的支流,位于新界北区境内,发源于麻雀岭、红花岭地带的众多小水流,至马尾下,渐成河流,至孔岭时,与丹山河相合,至军地时,又与军地河合。再经小坑村、上水华山、罗湖,注入深圳河。


石上河

深圳河的支流,位于新界北部。发源于大刀岗和北大刀岗高地边缘,经丙岗、吴屋村、石湖墟,至河上乡时,与双鱼河汇合,再向北流,与梧桐河一起注入深圳河。该河经上水附近泛滥平原,途中形成一系列曲流,呈扰乱水系。


锦田河

位于新界西部。发源于大帽山西南,分为三四条小河分别进入锦田,最后在锦田市西面的高埔村全部汇合,再向西北曲折行进,经过凹头,注入后海

湾。该河略短十城门河,而略长于林村河,长约4公里。万宜水库又称万宜淡水湖。位于新界西贡区沙咀村粮船湾洲的海峡处。该水库兴建于1971年,1978年完成,是一个用堤坝拦断海峡而成的淡水湖,因处于万宜海湾中,故以万宜为名。整个水库工程包括两座海拔64米高的堤坝,还有长达39公里的隧道和输水系统,以及输水和交通两用的第二条狮子山隧道等。储水量为2.73亿立方米。1990年存水咸度为每升约21毫克。


船湾淡水湖

位于新界东北部,船湾及赤门海峡的北边。1960年动工兴建。在海湾建筑堤坝,抽去海水,引进溪水,1968年建成水库。整个建库工程十分复杂,除了一道2公里长的主坝和两道副坝外,还有抽水站、滤水厂和复杂的输送隧道网,如埋藏在狮子山隧道底下直达九龙市区的输水管,以及输送到港岛的海底水管,更有中央控制输送中心,用以抽调和分配用水,还有高度自动化系统,以备应付洪水量的产生。初时,该淡水湖的储水量接近1.7亿立方米,后因用水需求量急增,于1970年实施加高堤坝的工程。至1973年其储水量已增至2.3亿立方米。1990年这里的存水咸度是:年初每升71毫克,年底每升51毫克。


薄扶林水塘

位于港岛西部太平山南麓。1859年港督罗便臣悬赏金1000金镑,征求开辟香港水源的计划,驻港英军工程队罗宁建议在薄扶林山谷建造水塘,安装引水道,将水输送至半山区般含道水池,然后转驳供应各区。港府采纳了这一计划,即动工兴建,历时4年,于1863年建成香港历史上第一座水塘——薄扶林水塘。该水塘初供水时,储水量仅200万加仑;至1871年,第二期工程完成后储水量增至6600万加仑,1895年,水塘又进行扩充,储水量再增至7040万加仑。其间还修建引水入市水管及4个滤水池。


大潭水塘

位于港岛南区大潭。为香港历史上第二个水塘,也是香港岛最大的水塘。第一期工程于1877年完成,储水量为3.1233亿加仑,还有一个储水量570万加仑的直接供给塘。后来,大潭水塘几度扩充,堤坝加高后,储水量增加7247万加仑,不久,进一步利用板壁储水的办法,储水量又增4.0007亿加仑。1904年又完成大潭小塘,储水量为2237万加仑。1907年完成大潭中塘,储水量为1.95914亿加仑。1917年完成大潭笃水塘,储水量为14.19亿加仑。60年代以前,港岛用水相当部分由这里供应。


黄泥涌水塘

位于港岛湾仔区黄泥涌,与大潭北水塘紧紧相连。1899年建成,最初储水量为3034万加仑,后来采用板壁的办法,储水量再增至3399.4万加仑。1914年,港府曾兴筑一个规模较小的水塘和两个滤水池,以吸收柏架山东边山麓涧水,利用引水管

以供应筲箕湾一带居民需求,每天可供水20万加仑。1922年政府又增筑一个水池,有一条3英寸径的水喉,由黄泥涌水塘引水至浅水湾,每天可供水75万加仑。后又增筑一个水池,由大潭引水至赤柱,每天可供水10万加仑。


九龙水塘

九龙兴筑水塘比港岛迟三十多年,1899年,水务当局才注意办理九龙水务,开始计划兴筑水塘,1902年动工,1911年完成。该水塘储水量为3.525亿加仑,后增加3250万加仑。1925年又在九龙石篱贝建一较小规模水塘,储水量为1.16亿加仑。


城门水塘

又称银禧水塘。位于新界沙田西北。1923年开始兴建,由荃湾至苹果坳阔16英尺长1.92英里的水道于1925年完成。至由城门河引水入塘的堤坝,长达6000英尺的临时水坑,长达2900英尺的北堤,长达2000英尺的南堤,长达2160英尺通过走私桥的北山洞,以及长4689英尺通过金山的南山洞,于1926年间先后完成。至1936年才完成全部工程,历时13年。储水量30亿加仑。


大榄涌水塘

位于新界屯门与荃湾之间。该水塘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即计划建设,由于战争影响,拖至1951年才开始动工。水塘建筑工程宏伟,耗资共达1.25亿元。水塘隧道共分三段:第一段由大榄涌通至深井,长达10720英尺;第二段在深井山边,长达1600英尺;第三段由深井山边至汀九,长达13900英尺。水塘主坝长1000余英尺,高200英尺,厚153英尺,还有副坝3道,堤坝全长9000余英尺。至1957年3月全部完工,储水量达45亿加仑。


香港仔水塘

位于港岛西南香港仔。这是一间由私家兴建的水塘,业主为大成纸局。于1890年初步完成,储水量4420万加仑;1899~1990年间,又曾将水塘的堤坝加高18英尺,储水量增至9200万加仑。最初兴建水塘时,大成纸局曾与政府订明,该水塘每天必须供水6万加仑给香港仔及鸭脷洲居民。1929年5月,港府以52.5万元收回这间私家水塘。1932年又在山谷扩展加筑一个水塘,另有引水坑、大管、滤水池、道路、泵房等,共耗资217.7万元,从此,香港仔水塘分为两个,香港仔上塘储水量1.7323亿加仑,香港仔下塘储水量1.0689亿加仑。


太古水塘

位于港岛东区鲗鱼涌。由太古洋行私家兴建,由三个水塘组成。第一个水塘建于1884年,储水量1100万加仑;第二个水塘建于1893年,储水量3000万加仑;第三个水塘建于1895年,储水量1.377亿加仑,该水塘主要供应鲗鱼涌工场的需求。


石壁水塘

位于香港大屿山西南石壁乡。该水塘干1963年建成,并于当年11月28日开幕。水塘主坝长2355英尺,高178英尺,宽1160英尺,填土体积623.1万立方码,储水量54亿加仑。该水塘不仅供应大屿山本岛用水,还由海底架设水管供水

港岛,为目前香港地区最大的水塘。后海湾又名深圳湾。位于新界西北部,由元朗、流浮山与内地蛇口半岛环绕,形成出口狭窄的海湾。湾口正面是内伶仃岛,湾底为深圳河河口,湾深8公里,弧长19.5公里,以中轴线为界,南部为英界。由于深圳河带来大量泥沙沉积物,后海湾呈泥质底,湾浅且淤积严重,沿岸多沼泽,如米埔沼泽区。由于有河水冲淡,深圳湾又盛产蚝、虾等海产,沿岸在天水围一带分布有大面积的蚝塘。


大鹏湾

因濒临宝安县大鹏半岛而得名,当地渔民又称之为大坑。位于新界东北部,与内地宝安县相邻,是香港与内地连接的海湾。大鹏湾面积390平方公里,湾深30公里,东、西、北三面为陆地环抱,水深、风浪小,海水洁净,是著名的海产区,海产资源以热带鱼类和海虾为主。大鹏湾以中轴线为界,南部为英界,岛屿众多,有平洲、吉澳洲、往湾洲等。大埔海因濒临大埔墟而得名,又称吐露港。位于新界东部,北、西、南三面为陆地环抱,仅东北部经窄长的赤门海峡与外海相连。大埔海湾深约7公里,湾底为大埔新市镇,呈倾斜状;东部水深处可达12米。因沿岸冲刷淤积,近岸处海底呈泥质。大埔海风平浪静,是著名的海产区和海鱼养殖区,但70年代以来随着沿岸沙田新市镇和大埔新界镇的开发,污染严重。


牛尾海

位于新界东南部,东、北、西三面为陆地环绕,东南部面向外海,呈海湾状,湾口正对果洲群岛。牛尾海湾深约13公里,内含西贡海,白沙湾、粮船湾海等水域。湾底起伏大,在中部形成桥咀洲、溜西洲、吊钟洲、牛尾洲等低丘状岩石岛屿。牛尾海因濒临外海,及常年受东南海流冲侵,水深风浪大,海水洁净,但含盐度高,仅北部岛屿密布处出产海产。


赤门海峡

位于新界东北部,海峡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内连大埔海,东北部峡口正对赤洲和塔门洲,南部内藏企岭下海。海峡长约10公里,东北部宽约1公里,西南部宽约2.5公里。赤门海峡沿岸为低丘山地,海峡水深,一般在8--16米,硬质底。赤门海峡是著名的海产区,海产以热带鱼类为主。


蓝塘海峡

位于香港岛东部石澳与东龙洲之间,是维多利亚港东部出港水道。蓝塘海峡呈宽短状,全长约3公里,宽约2.5公里,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海峡底部呈硬质,一般水深在10—15米间,东南出口处有交错状暗礁称大浪排,暗礁东部为宽约600米的水道,水深在15米左右蓝塘海峡开口面向东南部外海,风浪较大,水质洁净。


东博寮海峡

因位于南丫岛(旧称博寮洲)东面而得名。位于香港岛西南部及南丫岛之间,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5公里,

西北部最窄处约2公里。海峡地处西北至东南走向断裂带,水深达20米以上,是维多利亚港西部韵重要入港水道。由于海峡开口面向东南外海,受海流影响,风浪较大。


西博寮海峡

因地处南丫岛(旧称博寮洲)西部而得名。位于大屿山与南丫岛之间,为—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宽浅海峡。海峡北部最窄处也有约6公里宽。由于有南丫岛阻挡东南海流,西博寮海峡常年风平浪静,且西北部岛屿众多,成为著名的渔场。海峡底部平坦呈沙质,东部有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断裂带,一般水深在8--14米之间,成为航道。


暗士顿水道

又称龙鼓水道.位于新界西南部龙鼓滩与离岛龙鼓洲之间,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暗士顿水道既宽且深,一般水深在10--20米之间,处于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断裂带。水道底质为岩石,淤积层薄,水流速度大。暗士顿水道是维多利亚港通向珠江口的重要通道。


硫磺海峡

位于港岛西端坚尼地道与青洲岛之间,是一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海峡。该海峡英文名为“Sulphur”,硫磺,是“Sulphur”一字的意译,但并不表示这一海峡与硫磺有关,而是纪念第—艘停泊香港岛的英国海军测量船“Sulphur”号的。该海峡东北入维多利亚港,西南与西博寮海峡相接,宽约800米。现为港九至南部离岛各条航线的必经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交通地位。


佛堂门海峡

又称佛头门。即今香港东部水域,西贡田下山半岛与东龙岛夹峙的海峡。故东龙岛一片又称南佛堂,田下山半岛一片则称北佛堂。该地最早见载于明《郑和航海图》中。《新安县志》卷中称:“佛堂门在鲤鱼门之东南,又曰铁砧门,旁有巨石,长二丈余,形如铁砧。其北曰北佛堂,其南曰南佛堂。”此地在我国古代闽粤海上交通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宋以前即在这里设关收税,有1266年佛堂门石刻碑文:“碇齿湾,古之税关,今废,基址尤存。”其军事地位也很重要,明代南头所辖粤中海防六汛中有佛堂门汛,还在此兴建炮台,建巡缉私盐厂,建佛头洲总厘厂等。现在香港对外海上航线已不经佛堂门海峡。


汲水门海峡

又称急水门。位于大屿山东北角与马湾岛之间,是一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海峡。该海峡长约1英里,宽则只有300多码,比鲤鱼门海峡还窄。该海峡自古就是海船出入珠江的必经航道,水深流急,下有暗涌,删日常在此遇险出事。英国占领香港前,海盗张保仔曾占据汲水门两岸,并修建有炮垒,还在马湾岛上修建有天后庙,庙前门联有“潭流急水”四字。


鲤鱼门海峡

又称盐江口。位于维多利亚港东端,是九龙东南魔鬼山与港岛筲箕湾炮台山之间的海峡

。最早见于明《粤大记》的附图之中该海峡宽约400米,是九龙与港岛距离最近之处,水深仅5—18米,夏秋间吹强烈东南风时,进出船舶常因风力而难以维持正轨航道,易撞向崖岸或搁浅在礁石上,故被称为“危险崖角”。鲤鱼门是船只由东边驶入内港的必经海峡,维多利亚港能成为天然良港,与鲤鱼门有极大的关联。该处景致优美,旧有“新安八景”,而“鲤门夜月”即为其中之一。


维多利亚港

位于港岛和九龙市区之间。该港海深阔,海港面积达5000公顷,宽度由1.6公里至9.6公里不等,深度为2—14.5米,吃水12米的远洋船舶可以自由进出,可同时停泊150艘巨轮,它与美国的三藩市和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同被称为世界三个最优良的天然海港。该港有三个主要出入通道,它们分别是东边的鲤鱼门海峡、西边的硫磺海峡和西北边的汲水门海峡。港内有九龙湾,红磡看湾和爱秩序湾,还有油麻地避风塘和铜锣湾避风塘港内港口设施先进,有19条主要航线连结着世界各地,是目前世界上最繁忙、最高效率的海港之一。


浅水湾

英文名Repulse Bay。位于港岛南部扦岗山的西面。这里水清沙细,滩床宽阔,坡度平缓。尽管台风的袭击有时会在这里遗下不少由卵石和砂砾造成的海滩咀,要靠人工清除才不至于影响滩面,但是,由于这里的景色迷人,且没有漩涡,海水尤其温暖,冬天约是16℃,夏天约是27℃,是人们游泳嬉水的好地方,所以早就成为颇负盛名的海水浴一日吸引3万以上游客的记录。湾畔遍布豪华住宅别墅,更有很多酒家、快餐店和超级市场,给游人提供各种方便濒海的茶座,是欣赏红日西沉、浪声拍岸的好地方,即使冬天,游人还是络绎不绝。它是港岛南区的风景区,有“天下第一湾”及“东方夏威夷”之美誉。


长洲西湾

位于长洲西面,是一个U字形的海湾,南北两面岗陵起伏,可以抵挡强风袭击,湾内水深,潮流缓慢,大小渔船可在湾内停泊,并随时可以出进,不受潮水涨退的影响,成为优良渔港。


长洲东湾

位于长洲东面,海湾呈U字形,海滩漫长,水碧沙明,是一个很好的海水浴场。湾内设有滑浪风帆中心,香港每年都有一次国际滑浪风帆比赛在这里举行。清水湾位于西贡半岛东面。该湾东濒大海,背靠高山,长年受海风吹拂,泳滩及海蚀洞星罗棋布,沙滩又长又宽,沙粒细软,海水碧澄清澈。每逢夏日,游艇、风帆竟相出海,自然风光优美.该处还设有多处康乐体育中心、游艇会及乡村俱乐部.著名的邵氏影城及长城电影公司片场就在附近。


贝澳湾

位于大屿山南部,芝麻湾半岛的西边.该海湾滩面广

阔,且分布有从离岸带来的黑色砂粒,还集结了不少完整或破碎的贝壳。湾内沙坝背靠一6米高的上升沙堤,而稍进内陆又另有一8—10米高的上升堤。


大潭湾

又称大潭港。位于香港岛南部的海湾。西为赤柱半岛,东为石澳半岛,背靠马坑山、莲花井山、白笔山。海湾宽阔,呈U字形。由于居于两个狭长半岛内,湾内风浪较小。早在19世纪初,英国人霍士保测量香港海面时就说过:“香港南的大潭湾是避风良港。”西面靠赤柱半岛处多海滩,有多处沙细水浅的海浴场,亦为夏日避暑之地。


深水湾

位于港岛南部的海湾。西有南郎山下的半岛,东有熨波洲小岛,与东面浅水湾有峡道湾通,背面是香岛道与寿臣山。该海湾岸高水深,海滩线不长,且沙粒较粗。海湾风景优美,著名的海洋公园即在该湾海岸,泳滩则在湾的东面,亦为避暑之地。


春坎湾

位于港岛南部,在舂坎角半岛的西北边,为一小型海滩.以往泳客较少,近年在半岛尽头新辟舂坎角公园,游客渐渐增多。这里风景优美且十分幽静,是海边野餐的好去处.


大浪湾

位于港岛东部,地处石澳大头洲北邻,面对浩瀚东海,是香港境内三个著名大浪湾之一。该海湾以大浪见称,如遇东风,海涛汹涌,大浪淘沙,气势壮观。故港岛大浪湾一直是弄潮儿向往的天地。湾北海崖有古代石刻,现列为保护文物,极有研究价值。


大浪湾

位于新界西贡,为西贡半岛包围而成一海湾,其出口入牛尾海,不足800米宽。该海湾沙滩宽阔,沙粒幼细,海水清澈、浪涛奇丽。湾之西有一系列高山拱峙,湾后有广阔沙地、谷地。大浪湾包括有4个湾,即东湾、大湾,咸田湾、大浪西湾。该湾被誉之为“香港野外四大奇观”之一。


瀑布湾

位于港岛西南角富华村西面海边,附近设瀑布湾公园,与南丫岛北部北角村西北相对。海湾中长瀑高悬,蔚为奇观。该湾有一小洲古称鳌鱼洲(今称火药洲),洲附近海面称鳌洋,配合长瀑而合称“鳌洋甘瀑”,乃香港早年八景之一。海湾中沙粒较粗,也欠清洁,非海浴场所。附近公园凉亭石台石凳颇多,并设置烧烤炉,供野炊。


赤柱湾

位于港岛南部,是香港古老的村落所在地,其附近拥有多个海滩。西湾船艇穿梭,不宜海浴,且邻接住宅,拍照为宜。湾北马坑村口有古天后庙、村内有观音庙,值得顺便—游。泳客多取湾东,即赤柱后滩作泳乐之地。此海滩甚美,沙白水清,而且宽阔,很少风浪,是游泳好去处,滩头又可垂钓。东湾面向整个大潭湾,气势非凡。湾东还设有航海学校、风帆活动中心及湾畔泳屋多间。


圣士提反湾

与夏萍湾

两者皆位于港岛南部赤柱墟之侧畔。前者处在赤柱墟之南,沿黄麻角道南行20分钟,在大战纪念坟场处右下5分钟即到海滩。这里比赤柱东湾更幽静。后者位于赤柱东湾北岸,那里是个公众海浴场。


中湾与南湾

中湾北接浅水湾,沿南湾道南行约十多分钟可达。此湾不大,滩头全是泳屋,每年泳季之前开始投标,投得者便可启用—个游泳季节。此湾设备虽欠佳,但较浅水湾幽静,是情侣的特别向往之地,往南湾需沿南湾道南行20分钟。沿途林木交错,别墅林立,景色尤为美丽。龟背湾位于港岛南部大潭港外,西邻主山白笔山。这白笔山与西面龟山之间深入海湾之处,称为龟背湾。此湾特点是恬静雅洁,地处僻远,游客甚少,但沙白水清,风静浪平,乃海浴、野餐、清谈的最佳去处。


银矿湾

位于大屿山岛。此处沙滩广阔,潮涨时水色尤佳,湾畔设备齐全,另有舢舨租赁,泳罢若有余力,尚可租自行车畅游。湾畔设有中西食店和旅馆,食宿方便。


二澳湾

位于大屿山岛西南部,与大澳相近。整个海湾特点是外阔内窄,恰成天然避风港。滩浅而石多,不宜海浴,但宜于露营、集体活动和摄影等,退潮时尚可拨沙石拾蚬贝。湾畔坑水来自水唠槽万丈瀑,长年山泉不绝,坑涧有碧潭美瀑,是旅游胜地。


大浪湾

位于大屿山岛芝麻湾半岛南端,与石鼓洲南北相对。滩长约500米,水较深,又因近水道海床坡度甚大,且无救伤站等设备,初学泳者不宜到此游泳,滩后为大塑村。此处沙细色白,木青草绿,环境幽雅恬静,不失为海浴、散步、摄影、露营之好去处。湾西另有二塑湾,现已由私人发展为碧澄度假村。


观音湾

位于长洲岛东部、东湾海滩之南。该湾虽与东湾毗邻,但远比东湾宁静,海滩设备亦甚齐全。湾后通山顶路,林丛之中,立有观音庙,更有山溪流淌。在东湾与观音湾之间的岬角(近华都酒店海旁)有古石刻,由港府立法保护。


马湾岛

位于急水门(今称汲水门)之东,面积仅0.34平方英里,弹丸之地而胜迹良多,交通也甚方便,在马湾登陆后,可见长桥架亭,林木茂盛,至镇海路中,有望沧亭与高乐亭,皆古色古香。码头内进,左邻为乡事委员会、安老院、青年康乐中心,三角鼎立。岛上有毓秀公园,园中有九龙关清代石碑,一称“九龙关”。另一石刻为“九龙关借地七英尺”,系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吉日所立。临海高乐亭西海旁立有“南无阿弥陀佛碑”,地称马角咀,村民立此碑,志在“镇住”急水门之急流。码头南面右入大街处有天后庙,传说为早年大海盗张保仔的传讯站并由

他捐资兴建。庙东村巷东行,经柳花村姜花田,到马湾东岸之东湾。此湾沙滩颇长,南北走向,湾外水流较急,海浴者不宜离湾太远。东湾南邻海滩称为沙柳塘湾,宜摄影与垂钓。


望东湾

位于大屿山岛芝麻湾半岛西岸,公角山脚。此海湾面对大海,开朗辽阔,风景如画,视野甚佳,整个大屿山岛南部的贝澳、长沙及凤凰山群峰、水口半岛等,俱在视野之内。


东涌湾

位于大屿山岛。此湾宽阔但泥沙颇多,不宜作海淋此处古迹遍布,计有沙咀头海滨古侯王宫,内有“俩相和好碑”,庙邻还建有青年康乐中心及小型运动场;东涌码头附近炮台咀近海处有古炮台汛遗迹,港府立例保护;湾田内岭皮村松山下有古城一座,方圆2000余平方米。从灰窑下村东涌路口的黄龙坑道往东甫深入两大山,至尽头处为引水道水闸,附近大坑即为著名石涧黄龙坑出口,又岭皮村西门甲村后林中藏罗汉寺,亦为游览及品尝斋菜的好去处。


庙湾

位于赤腊角北部。其湾畔设有整个香港唯—全石制的天后宫,清代道光三年重建。其墙壁、屋顶、门扇、香案、炉鼎均由花岗岩所造,极为罕见。该湾沙滩全为沙石排石,不宜海浴。


大贵湾

位于长洲岛北部之西岸。俗称大鬼湾,与小鬼湾相连,今改称大贵湾。此湾海滨多怪石,形状多样有趣,如有公鸡石、钓鱼翁石等,不宜海浴。附近建有新型离岛屋村。石矿湾位于赤躐角岛东北部。附近山岗盛产石矿,矿场虽然早废,但遗址仍在,码头尚可使用。湾长数百米,可海浴,海水咸淡适中,泳后可免沐浴。湾甫滩头处有海蚀洞,可藏十多人。


虎地湾

位于赤擞角岛南部。那里有三个海湾,以虎地湾最具规模。此湾呈半月形,坐东向西,与榄洲东西相对。湾畔林荫成带,有古窑,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


沙螺湾

位于大屿山岛西北部。该湾坐南向北,东北码头角,与深圳蛇口青山半岛烂甲咀遥遥相对。湾西庙与把港古庙并立。把港古庙重修于清咸丰二年(1852),坐落港口。该湾作半月形,沙粒粗细兼有,海浴以涨潮时最佳。湾北渡轮新码头长伸出海中,乃垂钓好去处。沙螺湾村为大屿山古村,村民多信教。村西坑涧泉水长流,旅行者称之为“弥沙石涧”。


煎鱼湾

位于大屿山岛。由分流角陆路返大澳,如依湾北村径北行经响钟坳即到煎鱼湾。此处比分流西湾更长更阔,风景更美。湾西北海面有一孤岛,形似大鸡,故称为“鸡山”或“鸡公头”。每遇退潮时,有一沙带连接煎鱼湾北端之象鼻崖,可涉水而到鸡山。其东邻山边昔有普济禅院遗址


狗虱湾

位于大屿山岛。乘小轮从

中环往梅窝,接近银矿湾海口时,从船上往右望,彼岸向海伸出的山咀,即为万角咀。万角咀之北有一小海滩,便是狗虱湾。那里农居数间,十分古朴,青竹数棵,摇曳生姿,一派桃源风光。万角咀更是考古胜地,早在30年代,考古学者在湾畔发掘了—批珍贵出土文物。


鲎壳湾

位于大屿山岛。由东涌湾侯王宫沿西岸经磁头村后,西行约30分钟,上高斜山坳,前有小溪流,泉水潺潺,别有风韵。止步右下小海湾,见沙滩长近300米,沙细而洁净,此即鲎壳湾。观其湾形,确与鲎鱼之壳相像,而那小山坑即如鲎鱼之长尾。又附近渔民,常在附近海域捕得鲎鱼、故有此称。


愉景湾

位于大屿山岛东北部。昔日称为大白湾,后被大财团收购,辟为高级度假村,模样大变,名称也换成“愉景”。目前,该海湾畔矗立着一幢幢复式别墅,高楼大厦林立。其间设有高尔夫球场、棒球场、溜冰场、运动场、单车道及海浴场等。


白茫湾

位于大屿山岛北岸中心兰三乡西隅,与大小磨刀岛南北相对,该湾长约300米,水微黄而味淡,滩畔有码头及凉亭,是个天然海滩。湾后白茫村榕树头巨石裂开,异常整齐,传为试剑石。


分流西湾

位于大屿山岛,与分流东湾对峙,彼此相隔数百米。湾畔古村,其先民为明末清初鸡翼角炮台守卫者。村中古老的梁公祠迄今仍保留下来,村前海湾座东面西,故称西湾。湾南山岗有古炮台,海滨设有天后古庙,还有石笋湾西的响钟石,皆为当地古迹名胜。


深湾

赤腊角岛北部。座西南向东北,湾长数百米,内湾深陷,乃成天然避风港。滩浅而沙粗,涨潮时海浴较佳。深湾村亦为考古胜地,考古学会曾在此掘出古窑及其他出土文物多件。


长沙

位于大屿山岛。是该岛最长的一个海滩。海滩连绵达数千米,海水澄澈。湾西另有长沙下湾,环境较为幽静。


大屿山

本名大濠岛。位于港岛西边,为香港最大的离岛,面积为141.6平方公里,是港岛面积的两倍;岛上人口约1.6万人,聚居于梅窝、贝澳,长沙、塘福、东涌,昂平和大澳等地。该岛中部高,四周低,有海拔934米的凤凰山及海拔869米的大东山。海岸线绵延曲折,多港湾。大屿山自古为徭人聚居区,岛民以捕鱼、务农、晒盐为业.近年该岛发展旅游,兴建了不少度假屋和高级住宅。岛上风光旖旎,有多处优良的海水浴场,如银矿湾,贝澳及长沙海滩;还有保存完好的大批名胜古迹,其中以昂平宝莲禅寺及东涌砦城最负盛名,该岛主要特产有海鲜、生插咸鱼、虾酱,也盛产海盐。岛内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与市区联系主要靠渡海小轮。现

正准备在该岛北部的赤腊角兴建国际新机场。


平洲

位于香港东北角的大鹏湾内,俗称东平洲。该岛形如新月,面积门平方公里,东西长1800米,宽仅600米。地势平坦,最高处为东南部的鹤岩顶,高约42米,向西倾斜,中部低平。该岛明代时已有人居住,村落环平洲海畔。位于北部洲尾湾处,有上村及下村;中部王爷角之西有大塘村、李屋村、邹屋村及陈屋村;其北有欧公山高31米;南部亚妈湾畔有沙头村、奶头村、洲头村、林屋村及蔡屋村。全岛居民约300余人,杂姓,多客家及广府人土.居民多以捕鱼为业,亦有兼营农业的,种植花生、番薯及饲养鸡鸭猪等。村屋皆以页岩石块堆成。岛上终年缺水,土壤贫瘠,加之与港九两地交通不便,致使岛上渔业及农业不景气。岛上石层多为水成岩类页岩,其天然胜景很多,自亚妈湾沿岸东行,有奶头咀、更楼石、难过水、海螺洞、龙鳞咀,断头崖等,特别是王爷角海滩,沙质细幼,为一旅游及海浴之佳处。岛上还有天后古庙及谭大仙庙各一间。


塔门洲

古称佛塔门。位于大鹏湾之西。面积1.9平方公里,岛形似麒麟,东西长2300米,南北宽约650米,低山起伏,北部较高,南部低平。岛上最高的是茅平山,高122米,在洲北部.西岸一湾深入,为渔船基地,岸上居民约1000余人,多聚居海旁街之塔门集市,及附近之上围、中围、下围、涌尾角等村。岛上居民多蓝姓,清道光年间散居该岛。清廷曾于岛上设塔门汛,由右哨二司外委把总一员,率兵15名驻防,属大鹏协水师副将督辖,岛上有天后古庙及水月宫各一所,岛上每十年按例举行太平清醮。


独牛洲

位于大鹏湾东部。以形状似牛得名。主岛为牛背高26米,上有大型灯塔,并有石级直通码头。北坡斜缓,南首山势斜泻,急降至海面.其下有海沟,宽约半米,中多岩石。潮后可自群石间跃为牛头——南石头小岛,牛头外有礁石排列。


长洲

位于港岛之西,大屿山之东,人口4万余,面积2.4平方公里。该岛形如哑铃,故又名哑铃岛,两端为山岗,中央狭长。西面海滩为长洲西湾,大小渔船集中此间,居民多聚居在这狭长地带。明代时这里就已成为渔船的集散地,岛上居民除务渔农外,亦经营商业,清乾隆年间即开辟墟市。道光时于岛上设长洲汛,由把总1员,率兵45人驻守。如今岛上的旧有村屋,多已拆建,山上亦兴建新型别墅,东湾和观音湾海滩宽阔,现已成为香港著名海水浴场。岛上著名古迹有回纹石刻,天后古庙、水月宫及镇安公局旧址等。


坪洲

古称平洲湾。位于港岛之西,大屿山之东北。面积0.86平方公里。居民约有4000

人。该岛形如腰果,海岸参差,海湾众多。岛上人口多聚居于西湾,该处为商业及住宅中心,其西北角有火柴厂及钢管厂;东部东湾为一半月形沙滩,湾畔别墅林立;南湾附近设有灰窑;岛上东北角设有商业电台发射站。居民多姓吕、钟、林,散居于大龙村、山顶村、围仔村、围仔井新村及大窝村。清中叶曾于岛上设坪洲子汛,有兵15名驻守。现今该岛受城市发展影响,码头、政府合署、图书馆相继设立,日趋繁荣。岛上著名古迹有观音庙、洪圣古庙、天后宫等。


南丫岛

又名博寮洲、林马岛。位于港岛西南约3公里,面积13.72平方公里,为香港水域内第三大岛。该岛形状如丫,海岸线曲折,长约16英里。岛上大部分地区为山地,主峰名南丫山,在岛南部,高354米,山势如列屏,峰少峦多,极为雄伟。该岛分为北段和南段,以岛中央芦须城为界,北段有北角旧村、北角新村、大坪、榕树湾、高望、沙埔、大园、大湾旧村、大湾新村、洪圣爷、芦荻湾等13个村,南段有芦须城、鹿洲、索罟湾、模达湾,模达村、榕树下、大澳等7个村,共有居民约15万人。该岛南北二段,皆有小轮与港岛中区连接,岛上各乡均建有三合土村路,沿岸海滩沙细水清,为海浴佳处。近年该岛发展较快,新型屋宇林立。岛上古迹著名的有:洪圣古庙、天后古庙、三山国王庙,家塾、张保仔洞、神风洞等。


吉澳洲

位于新界东北边陲大鹏湾之西,距沙头角6.5公里,面积2.2千方公里,该岛形如青龙飞舞,海岸狭长而弯曲,岛上低山起伏,最高为鸡公岭,122米。村落集中于岛西北角之吉澳湾畔。清初,有客族人相继迁入建村立业。岛上共有6村落,即东澳、中间澳、西澳、上围、凹背塘及赤角头。居民多为林、曾、周三姓。岛上现存古庙三间、祠堂三所,古碑一块、古炮三门及废弃珠场一处。岛上居民1000余人。该岛峦岗密布,海面渔舟聚集,其纯朴乡情,及舒适恬静的生活,构成幽美风景,使该岛成为一旅游胜地。


东龙洲

又名蓝塘洲,古名南佛堂。位于鲤鱼门东南方,与北佛堂相对。面积1.99平方公里。该岛既无可耕地,亦无良好海湾泊渔舟,人烟稀少。北部有蓝塘村,村民皆姓林,以航运及养猪为业。岛上有龙纹石刻、洪圣古庙、前清炮台等古迹。昂船洲又称打石匠岛。香港港内三岛之一。位于海港及九龙半岛西面。该岛形似仰躺的船艇,故名昂船。面积0.75平方公里。港府曾以该岛作监狱,后废除,现已将岛上海滩改为军事基地,关闭沙湾,船艇未经许可不许入内。岛上缺淡水,不产粮食,有丛林及野生动物,岛边有优美海滩,宜海浴。



脷洲

旧称下鸭胜。位于港岛南部,香港仔对面,与港岛隔香港仔海港。该岛面积约1.5平方公里,岛上最高山名玉桂山,海拔200米。西南有鸭脷排小屿,东有火药洲小屿,岛上无物产,与港岛隔海处成—天然避风港,故为渔船集散之地;过去该岛曾是大小木船生产基地,现建有大型发电站。岛上有两条主要街道:鸭脷洲大街及洪圣街。1980年鸭脷洲大桥建成,桥长230米,耗资3000多万港元。此后该岛发展迅速,新厦林立,人口激增,商业繁荣,近年建成8座35层高的最新型屋村利东村,使昔日荒芜落后的小岛更显繁荣热闹。在洪圣大街海边有一座距今二百余年的洪圣古庙。


蒲台群岛

位于港岛东南方,由蒲台、螺洲、宋岗、横栏岛及5座小岛、6座礁排组成。其中蒲台岛南角咀为香港境最南点。群岛总面积为4平方公里。


蒲台岛

古称蒲笞、蒲胎。明《郑和航海图》即标有此岛,名蒲胎山。位于港岛东南方,面积3.55平方公里,为该群岛中最大岛。行政划分属离岛区。岛形北半部略圆,南半部则有数山咀及地岬延伸出海面。地岬之间形成3个大海湾,为大湾、南凼湾、大排湾。岛面崎岖,最高处有东头顶,高239米。该岛明代已有人聚居,岛上村落环大湾畔,分大湾、大坑尾及湾仔三村,居民约五百余人,以渔农为业,以余、何、温、彭、陈五姓居多。该岛地处香港区之极南,甚为偏僻,村民过着单纯的生活,风俗淳朴,环境恬静。岛上有回纹石刻、天后古庙等古迹及长石牌、山寮二废村。


螺洲

蒲台群岛第二大岛。位于蒲台岛之西北。面积约1平方公里。该岛地势峻陡,高度超过200米,四周山坡陡削,以东岸为悬崖。南岸偏西有小海湾,称螺洲湾,并由西南侧螺洲尾山岬长伸人海,湾内水深浪静。香港沦陷时,该岛曾为日军流放反日人土之地,现留有白骨坑。


宋岗岛

古称东羌山,《郑和航海图》即标有此岛。蒲台群岛第三大岛。位于蒲台岛之东北,处于螺洲与横澜岛之间。全岛为一座高地,高度在100米以上。


横栏岛

位于蒲台岛东北,宋岗岛之正东。该岛主要由两座小山组成。该岛为鲤鱼门港口外的一个重要据点,为远洋轮船及香港航线必经之地,岛上设有导航灯。


滘西洲

位于新界东部粮船湾洲西南,东为粮船湾海、西为牛尾海。为吊钟、桥咀、盐田仔、大头四洲环围。全岛面积6.5平方公里。该岛北部为平缓高地,高度超过150米,高地向南倾斜至海岸,形成多处海湾,岛内最高山为神仙井山,海拔216米。岛北部平缓地有溜西村,约二百余人,以渔为生,并建有一所学校。桥咀洲位于新界东部西贡海

内,距西贡约2公里。岛形狭长,呈南北走向,两头窄中间宽,南北长约25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岛上最高处为桥墩,高137米。海岸曲折,海滩水清沙细,南端有厦门湾,为海浴胜地.岛上植被保持较好,青松翠竹、草坪如茵。


吊钟洲

又称浪打金钟。位于新界东部粮船湾海与牛尾海之间,北与溜西洲仅—狭窄海道相隔.全岛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该岛中间高四周低,形如复釜,远接大山,没于水中,潮退可见,如丝线吊一金钟,故得名。岛上最高处为企山凹,海拔171米,沿海有面积狭小平地。据传,明代即有宦族居住,今无遗存。


青衣岛

位于新界荃湾、葵涌之西,港岛西北,与葵涌以蓝巴勒海峡相隔。全岛面积1.5平方公里,形状如青衣鱼,故名。岛上最高处为三支香,海拔394米。其春花落、牛角湾、西草湾均为有名之地。岛上明代已有人聚居。村落环青衣湾。清道光年间,在湾畔设青衣潭汛,左哨头司外委把总1员,率兵15名驻守。岛上有蓝田、新屋村、盐田角、大王村、涌尾及老屋等6个村落,居民以邓、陈二姓居多。近年该岛发展迅速,自青衣大桥建成后,青衣岛与荃湾及葵涌交通便利,工业大厦林立,加上新型住宅的兴建,昔日渔村风貌,已渐消失。岛上仅存大王公庙及陈氏古墓二处古迹。


马湾岛

又称马湾洲、汲水门岛、急水门岛。位于青衣岛之西,与大屿山岛东北角隔急水门海峡相邻。该岛有海湾似马,故名马湾,面积0.88平方公里。该岛为粤港线轮船必经之地,交通颇为便利,岛西马咀角及岛东南端小屿均置导航灯塔.明代时即有人入住该岛,清时于岛上设急水门汛,派兵10名驻守;清末还在岛上设置税关,征收厘税。岛上共有马湾、田寮、北湾及东湾4村,约900人,多陈、邓二姓,以渔农为业.该岛现已发展成为旅游区,东湾已辟为泳场,滩前空地及山丘上兴建别墅,沿海建筑环岛公路,北湾另建有码头,缩短渡海路线。岛上保留有九龙关遗址、天后古庙、喃呒阿弥陀佛碑等古迹。


牛尾洲

位于新界东部牛尾海出口,与田下山半岛紧邻。该岛呈芋状,西北略长,长约1500米,宽约1000米,为低山海岛,高度超过100米。


伙头坟洲

又称斧头盆洲。位于新界东部粮船湾海东南,距粮船湾最南山岬仅200米,有锁匙门小海峡相隔。该岛地势低乎。


沙塘口山

位于新界东部粮船湾海出口处小岛,东北为伙头坟洲,东南为火石洲,西北为吊钟洲。该岛狭长,南北长为1500米,东西宽约800米,中部为高地,高度超过100米,北部沿海地平,西北岸形成避风塘,其南端沙塘口尾为一海湾。


火石洲

又名

稳凼,位于新界东部粮船湾海东南方,距粮船湾南部山岬约2.5公里,西北近沙塘口山.该岛为低山海岛,高度约100米,岛形北部浑圆,南部延伸出两列山岬,南北长约1600米,东西宽约800米。该岛面临外海,长期受风化侵蚀,岩石多处裸露.


佛堂洲

又称佛头洲、斧头洲、虎头洲。位于新界东南将军澳湾出口处,为鲤鱼门与蓝塘海峡交接处。该岛北凸南平,呈乳头状,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800米,岛中部为低丘。清时于岛上设税关及炮台,固佛堂门海峡之犄角。40年代该岛仅叶姓—家民居。


果洲群岛

又名九针群岛。位于香港东部水域,主要由东果洲、南果洲、北果洲等—组小岛屿组成,总面积0.5平方公里。该群岛地处香港东隅、外临浩海,受风化及海水浸蚀程度严重,各岛屿均无水源,无民居。北果洲又称长洲,南果洲称短洲,南果洲北部有果洲湾,可避风浪,《粤大记》中记为“银瓶果”,即为果洲。


索罟群岛

又称鸦洲群岛,位于大屿岛西南方。由大、小鸦(亚)洲及邻近7座小岛、4座礁排组成,总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


大鸦洲

位于群岛南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分南北两部,北部小,南部大,中间由地峡相连,并在西北构成大鸦湾的海湾。湾北有小型避风塘。岛表面崎岖,南部最高为大洲尾顶,海拔155米,岛上有村庄,近大鸦湾。


小鸦洲

位于群岛北部,面积约0.6平方公里,岛形不规则,分东西两段,由一扁平地峡相连,西部较高,有两山丘,向东延伸出一列山脊,高约15米,呈暗红色,称为红岩。近岸分布狭长礁排,称红岩排。岛之南于东西两部相连处有海湾名南湾,岛之北岸海面为港澳线轮船必经之道。于西北角咀山坡建有灯塔。


喜灵洲

位于大屿山岛东银矿湾和芝麻湾出口处,北有坪洲,南为长洲,东北有周公岛。面积约1.5平方公里。该岛呈“T”字形,北部为东西向低山,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500米,最高为200米;南部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1300米,宽约1000米,中部为山脊。该岛西部避风处分布大小7条村庄,建有小学,居民以渔业为生。


周公岛

位于大屿山东部海域,喜灵洲的东北方,西南端距喜灵洲仅200米。岛形浑圆,中部为低丘,西北部山坳平坦,有一条主要村庄。


石鼓洲

又名白藤洲。位于大屿山芝麻湾半岛西南方,在索罟群岛与长洲之间,面积约1平方公里。该岛表面崎岖,北部高地接近150米,南部高地约100米,两座高地之间形成鞍部和小海湾。岛之西部海面分布礁排,称石鼓尾排,岛之北岸海面为港澳之间主要航道,岸边建有灯塔。赤洲位于新界东部海域

,大鹏湾南面、赤门海峡外,与塔门洲对峙,相距约1400米。全岛面积约0.4平方公里.该岛全为高地,高度均在150~200米之间,岛上有旧炮台。


基立岛

又译作“吉列岛”。香港港内三个小岛之一。位于铜锣湾与湾仔距离间的灯笼洲对开海面,岛形圆,似灯笼,该岛面积很小,仅18.58万平方米。英军占领香港后,这里为英国海军基地,后在这里建起避风塘,用海堤将其与港岛连接。早年岛上有居民。


海心岛

香港港内三岛中最小的一个。位于九龙土瓜湾对开海面。岛上无山,仅几块岩石。早年岛上有居民,故建有天后庙。平时岛上比较冷落,但夏日就成了人们探幽寻胜的地方.现已将该岛辟为海心公园。


龙鼓洲

位于新界屯门之西,隔龙鼓水道与新界东部龙鼓滩的踏石角相距约3500米。行政区属屯门.全岛分南北两部分,北部呈东西走向,中部狭长,长约1000米,宽约400米,有东西二湾;南部呈南北走向,长约500米;南北两部分由地峡连接,并在西部陷入形成海湾。全岛表面崎岖,东北部最高.


赤沥角

古称赤沥角岛,《粤大记》中称“赤腊洲”。位于大屿山东涌湾北部,与东涌仅隔约300米宽的海峡,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为大屿山沿岸最大的岛屿。赤沥角为南北走向,形如尖锥,东北一岬长伸,南北全长3800米;北部较阔大,东西约有1300米,南部的宽度只有360米。岛上山峦起伏,西部山丘称虎头山,高90米,四周山坡风化程度极大,东部为无名高地,高约100米,两座高地之间的伯公坳为全岛的交通要道。岛北部的地岬之间天然形成了深湾和长沙湾。岛北部山壳裸露,属花岗岩风化后的劣地,南部则多长树草.该岛自李唐时即有人居住,岛之北部发现唐代灰窑多座;岛之南部有村庄叫大坪埔(或大草坪),并设有赤蛀角公立学校.香港新机场计划即选择该岛为场址。


大小磨刀洲

大屿山北岸中部有磨刀海,海中有三座小岛屿,由东北向西南构成一字排列;分别为小磨刀、大磨刀及饭壳洲。岛屿为岩体海岛,上有少许矮树及耐旱矮草;沿岸分布礁排,尤以饭壳洲礁排更为广阔,大潮时,礁排多数沉没海水中。明《苍梧军门志·全广海图》中即载有大磨刀与小磨刀。


娥眉洲

位于大鹏湾西南部的吉澳海域,在吉澳与往湾洲之间。西隔宽仅300米的横门接吉澳;南临与往湾洲仅隔200米的直门水道,此为印洲塘与大鹏湾之间的重要航道。全岛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岛上低山起伏,沿岸缺乏避风塘,且缺水源,无固定居民。


往湾洲

位于大鹏湾西南部的吉澳海域,是该海域的第二大岛。面积约2平方公里。该岛离红石门

仅150米,北端隔直门水道与娥眉洲对峙。全岛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一地峡相连,东部长约1800米,宽2500米,呈丘陵状,分布数座低山;西部面积较小,长宽均约1000米,中部低山称为七树环顶,高约130米。七树环顶的南坡有一座老沙田废村,最南端有一座小渔村,并建有小学。

栏目关键词: 台港澳专题 香港自然环境
主题词或关键词: 自然环境
出处: 图新书店
辅助分类项: 香港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版权所有 \ 国家数字文化网 Copyright?2007 CCR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05037878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