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一、猜猜他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作家作品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四、学习方法点拨

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味赏析;四读: 背诵全诗。

五、诗意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六、问题

1.首联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这首诗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的心情。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政,久别思家,反而使诗人见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恨别思家的深沉感情。

4.赏析“溅”“惊”二字。

“溅”“惊”二字,在句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鸟鸣反而使我心惊。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我比较赞成第二种。第一个以诗人为主,注重描写个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够表明此时的“悲凉和无奈”。第二个以花鸟的不常态表现,说明此时的悲怆和惊心。这是经典的拟人手法的应用,连花鸟这无意

识之物都晓得此时的离别惆怅,诗人如何不动容。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以平常语写出苦境真情,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情感?

反映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现状的忧愁,既思念亲人又叹息自己衰老的思想感情。

8.《春望》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

通过描写破败的春城,杂草丛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借景抒发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9.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 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 “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 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 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

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 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 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 n)搔(sāo)浑(h n)胜(shēng)簪(zān)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3)

得民心者得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并掌握孟子其人及其施政观点。 ②自主阅读,疏通文意,梳理、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及语法现象。 ③学习本文的行文思路及孟子的论辩艺术。 2、能力训练目标 ①促进文言知识积累,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②合作探究,梳理文章内容,提高筛选、概括、分析、表达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①分析理解孟子主张施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②了解孟子“王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设计思想与学情分析 教案设计思想: 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寻找突破口,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寡人之于国也》文辞质朴,但思想深邃,故此以“治国”为主线,以“范伟治国”“学生治国”“孟子治国”“梁惠王治国”为教学流程,以“提出何种策略、因何提出策略、如何提出策略”为具

体探究对象,感悟孟子其人其风及其治国思想,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 2.学生披文入情,因声求气,为真切体会孟子雄辩的特色,理解设喻巧辩,引人入彀的巧妙,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诵读可表现人物性格,加深对人心理的把握,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当书声琅琅。 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是每一节课的追求。 4.“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可作为本节课学生主体活动的最佳阐述。 〖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引导以及练习巩固,学生的文言积累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作适当小结;因此本课安排学生预习自学、疏通文意,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通过练习加以落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让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 关于治理国家的文章,学生们平时接触不多,怎样将国家的情况和我们自身有力地结合起来,就成为这节课的重点。所以选取《私人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难点) 2.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重点) 3.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

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二、赏析首联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4.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破 4.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完美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 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发”“兵”“胜”。 ④ 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春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朗读诗歌,把朗读作为学习诗歌的切入点。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学生:看对联,思考、回答。 对,是杜甫,还记得初一时,我们随着诗人一起游历了高大雄伟的泰山,欣赏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从中感受到了青年时代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今天,让我们跟着杜甫去看一看战乱中的长安,那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诗人又会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二、讲授新课 (一)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有强烈正义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更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 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 “直······耳”、“是······也”、“是何异 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 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们以这三句话为界,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四、文本分析 (一)第一部分 读一部分思考: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之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2、梁惠王为政的具体做法以及效果?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二)第二部分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打比方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三篇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春望》教案一 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

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整理精校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 必修教案 0405 17:37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简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a)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b)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a)学习巧用比喻释疑、诱敌深入的论辩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b)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a)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b)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教学重点 a)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b)熟悉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汉语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具情况: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我想,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吧?请大家简述一下,并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简述“孟母三迁”的故事。探讨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明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学习有巨大影响。这个故事如此有名不仅在于它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更在于孟子在古代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那么孟子究竟何许人也?(先让学生自己对孟子概括介绍,教师适时补充。)孟子的“仁政”思想。 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被后人评价为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而且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所以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还被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孟子的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书,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他向各国极力推荐的“仁政”思想。 投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薄赋敛,轻刑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设计意图”: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积极性。 介绍作者,掌握相关背景和文学常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文讲解 师:这些还是有些抽象,下面我们就一同来看看孟子认 为为实现“仁政”应采取哪些措施。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 1.注意纠正读音、断句。容易出错的音:胜(shēng)数 (cù)丧(sāng) 2.考虑这样两个问题: A 这段对话由谁而起,他们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 B 孟子是如何解答梁惠王提出的疑问的?是直接回答的吗? 师:据学生的回答归结文章总体脉络 (第1 自然段)先是梁惠王将自己尽心于国的艰苦情形与国家目前境况相

《春望》教案

《春望》教学设计 杜甫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校公开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重点】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学习难点】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诵读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的心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也一直为这个美丽的梦想努力奔走,游说诸侯。在他52岁的时候,他来到了魏国,与梁惠王展开了对话,他是怎样向梁惠王说出他的美丽梦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寡人之于国也》,走进孟子的理想国。 (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案反馈 【预习自测】 一、字音 好.()战数罟 ..()()弃甲曳.()兵胜.( )食衣.()帛鸡豚.()狗彘.()之畜.()孝悌.()颁.()白然而不王.()者饿莩.() 二、梳理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或.五十步而后止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找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1)填然鼓之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树之以桑 (4)七十者衣帛食肉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王无罪岁 3.解释重点虚词 以:

(1)请以战喻 (2)树之以桑 (3)以五十步笑百步 (4)斧斤以时入山林 4.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 (1)非我也,兵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未之有也 5.翻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质疑释疑,合作学习 (一)正确率较低的题目 1.注音 弃甲曳兵() 胜食() 2.词义 或五十步而后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词类活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文言句式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未之有也 (二)疑问最多的地方 5.之 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加少 填然鼓之 6.而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7.(1)尽心焉耳矣 (2)斧斤以时入山林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是什么句式?怎么翻译?

春望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谁?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谁?他是——杜甫。(出示幻灯片)要求记录有关杜甫的资料。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杜甫的《春望》,看一看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又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样的现实。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我要教给同学们几种学习诗歌的方

法。(出示幻灯片) ?方法指导一: 1、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我们读之前,我们先来扫除障碍,解决字音。(以开火车的形式解决字音) 2、下面请同学们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过渡:下面我们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二: 1、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交流质疑,理解诗意。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这一解的主体是人,因此它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讲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易读错字音】 好hào战:喜好征战。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结合本文学习,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3.学习本课的论证结构,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教学内容: 一、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板书,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研习第1段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2、3、4段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