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设计的目的

第二节控制变异的概念

第三节良好设计的特征

一、排除偏差

二、避免混淆

三、控制无关变量

四、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

第七章实验研究

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含义

一、实验变量

二、“被试”一词的使用

第二节好的实验设计的标准

一、实验效度

二、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

第三节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略)

第四节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略)第五节所罗门四组设计(略)

第六节因素设计

第七节重复测量设计

第八节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第九节随机性和代表性

第八章准实验研究

第一节效度问题

第二节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第三节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第四节时间系列设计

一、单组时间系列设计(无控制组)

二、多组时间系列设计(有控制组)

三、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型(增加观测次数或插入多次实验处理)第五节单一被试设计

一、A-B设计(内在效度最差)

二、A-B-A设计

第六节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第九章非实验性定量研究

第一节非实验性定量研究:范围和描述

一、事后追溯研究

二、调查研究

第二节调查设计

一、纵向设计

二、横向设计

第三节调查研究方法论

第四节问卷调查

一、题目的编制

二、题目的格式

三、附信

四、问卷的格式(应吸引人、易懂)

五、提高回答率的方法

六、鉴别不回答的原因

七、不完全的和可能不真实的回答

八、网络调查

第五节访谈调查

一、访谈题目

二、访谈的进行

三、错误的潜在原因

四、电话访谈

第十章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定性研究的认识论

第二节研究设计的组成

一、工作设计

二、工作假设

三、资料收集

四、资料分析和解释

五、编码

六、撰写结果——深描

第三节定性研究的设计类型

第四节透视定性研究

第五节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六节技术在定性研究中的运用

一、定性研究中计算机软件的功能

二、定性研究中的计算机软件

第十一章历史研究

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来源

第三节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

三、综合信息

四、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第四节历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第五节对历史研究报告的评论

第十二章人种学研究

第一节教育人种学的性质

一、现象学特征

二、整体和全局的视角

第二节人种学研究的概念图式

第三节人种学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的现象

二、确定对象

三、假设的生成

四、收集资料

五、分析

六、得出结论

第四节教育人种学研究举例

第五节人种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信度

二、效度

第六节人种学研究的作用

第十三章混合法、建模法和德尔菲法第一节混合法

一、混合法举例:准实验和调查

二、混合法的优势

第二节建模法

一、建模的步骤

二、建模法举例

三、建模法总结

第三节德尔菲法

一、德尔菲法的过程

二、德尔菲法的变式

三、德尔菲法举例

四、使用德尔菲法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十四章抽样设计

第一节随机样本的概念

一、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二、随机数字表的运用

三、运用计算机进行抽样

四、抽样误差与抽样偏差

第二节抽样设计的原则

第三节分层随机抽样

第四节整群抽样

第五节系统抽样

第六节确定随机抽样样本容量的注意事项第七节有目的抽样

一、全面抽样

二、最大差异抽样

三、极端个案抽样

四、典型个案抽样

五、同质抽样

六、有目的抽样的其他变式.

七、目的样本的样本容量

第十五章测量与数据收集

第一节测量的概念

一、测量量表的种类

二、测量的信度

三、评估信度的经验性方法

四、各种类型测验的预期信度系数

五、测量的效度

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变量的测量

第三节用于测量的测验和问卷

一、学业和技能方面的成就测验

二、态度测验

三、能力倾向测验

四、等级量表

五、观察系统

第四节到哪里寻找测验信息

第五节计分和数据整理

一、数据编码

二、数据文件举例

第十六章数据分析:描述统计

第一节统计数值的多种含义

第二节分布

一、描述分数的分布

二、标准分(z分数)

第三节相关——一种关系的量数

一、相关的应用

二、不同的相关系数

第四节计算机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第十七章数据分析:推断统计

第一节推断统计的应用背景

第二节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

一、假设检验和抽样分布

二、建立置信区间——继续前例

三、假设检验中可能的错误

第三节通过统计量推断参数:综述第四节参数分析

一、t分布——另一种抽样分布

二、方差分析

第五节非参数分析

第六节相关分析

第七节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八节对统计分析的评论

第九节元分析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经验的、系统的、有效的、可靠的、多种形式的。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步骤: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1、内在效度: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2、外在效度:结果能被推广的人群、情境和条件。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1、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2、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1、实证主义者——目的是为了找到因果关系

2、后实证主义者——目的是剔除对结果的其他可能的阐释

3、建构主义者——从数据中通过验证来形成理论

4、变革主义者——认为社会建构受种族、文化、经济等其他因素影响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1、基础研究:指向具有普遍性,目的是扩展知识

2、应用研究:指向特定的问题,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

行动研究:应用研究的一种,强调对基层的日常问题的解决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1、定性研究:从属于自然主义的范式;采取整体的方式阐释自然情境;主要依靠叙事性的描述,旨在理解社会现象。

2、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强调事实、关系和原因;主要依靠统计结果,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及原因。

三、一般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包含实验变量,受研究者人为操纵;参与者随机指定

2、准实验研究:包含实验变量,受研究者人为操纵;参与者被“自然”分配

3、非实验性定量研究:没有实验变量;多是调查研究

4、历史研究:研究过去的问题、现象、运动等

5、人种学研究: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的制度、过程和现象提供科学的描述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1、概念:是一个命题或一系列命题,我们试图借用它们以系统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

2、作用:为研究提供框架,它可以(通过概括)被用于综合和解释研究结果。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二、收集资料三、分析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 研究问题的选择涉及阅读、讨论、概念化,通常,它是一个与问题相关的因素被考虑时不断迫近问题的过程。

* 研究问题的方式:

1、密切结合某个导师或多个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分支方面的问题

2、通过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一些研究生深入到研究中,对问题的选择有自己的见解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研究问题的陈述应该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变量)。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常量:一个研究中对所有个体都保持不变的特征或条件。

变量:一个对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数值或条件的特征。

1、自变量和因变量

2、变量的其他种类:控制变量、调节变量、混淆变量

3、操作性定义

概念:是一种规定性定义,它具体说明了需要界定的变量或条件的操作步骤或特征。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概念:假设是对问题的解决、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

特点:应该有确切的理由;应尽可能直接和清楚地说明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效应;应是可检验的。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1、实质性假设和统计假设(种类)

实质性假设:又叫研究假设,是对研究变量的结果进行的一种假想性的陈述。

统计假设:是关于研究总体的一个或多个参数的描述。

2、定向性研究假设和非定向性研究假设(方式)

3、与问题陈述有关的假设举例

4、来自研究文献的例子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查阅文献的方法:互联网;图书馆

查阅文献时的问题:

1、有关具体的信息源;

2、有关信息是如何组合和总结的;

3、哪些信息与研究课题有关?研究水平如何?

查阅文献的意义:

1、为研究提供内容参考

2、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

3、告诉研究者在本领域内已做了哪些工作

4、提供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5、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

6、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7、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二、图书馆三、期刊文献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六、元分析报告七、《教育研究评论》八、论文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

将描述语和连接符and或or组合使用可限制或者扩展检索。

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

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摘要是对根据具体领域从研究报告中获得的相关信息的总结。包括书目登记、问题、对象、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传统的脚注或更简短的方法,如著者—出版年制或著者—页码制。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研究计划讨论准备做什么研究,怎么作,以及为什么要作这一研究。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提供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使人们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表明撰写人在该领域占有了丰富的知识。

三、方法或步骤

研究活动的描述要不厌其详,而且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要明确。

四、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可以建立在预期成果的基础上,预期成果的形式可以是产品或过程。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首页、摘要、预算、时间进程、研究人员资历、附录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对量化结果的报告通常运用图表的形式呈现结果。图表的内容排列必须适当,组织要符合逻辑。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著作、论文、电子资料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

* 关于回答问题的建议:

1、认真倾听问题,以防止答非所问;

2、回答问题要简洁完整;

3、如果不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可请求发问者重复问题或对问题加以阐释;

4、如不知如何回答问题,就实话实说,不要不懂装懂;

5、在头脑中精心构思答案、选择用词,不要急于作答,尽量运用精当的专业术语。

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

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绪论应该说明:研究问题是什么?在教育界中它适合哪个研究领域?研究意义是什么?

二、文献综述

当评价文献综述时,应考虑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组织结构、综述中前人研究之间的连续性、总结性段落等方面。

三、方法或步骤

评价研究方法或研究程序部分是一个关注研究如何实施、研究工具、数据收集、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过程。

四、结果

应该清晰地呈现研究结果,且研究结果是直接由数据分析而来,它们应该是完整统一的。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结论应该根据研究结果直接推论而来,这部分应该考虑到研究的外部效度,并且对整个报告进行总结。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问题提出;研究的设计与逻辑;证据来源;测量和分类;数据分析和解释;报告中的伦理问题;篇名、摘要和标题。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主要关注两点:研究计划的重要性;研究计划的质量。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设计的目的

为具体的研究提供问题的答案;控制变异。

第二节控制变异的概念

变异可以被量化成一个正实数。零变异表明在某一区域所有的分数都是相同的。

* 控制变异的方法:

1、随机化——能将变量的影响平均地分配到研究组群中去

2、设定自变量因子——能使研究者确定这些因素的影响

3、保持因子恒定——使潜在的变量减弱成常量

4、统计控制——调整因变量的分数以便去除控制变量的影响

5、控制方法的结合运用

第三节良好设计的特征

一、排除偏差

二、避免混淆

混淆:两种或者更多的变量的效应不能被区分开来。

三、控制无关变量

四、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

当样本量扩大和额外变量被考虑进研究设计时,统计精确性也会随之提高。

第七章实验研究

实验是一种研究情境,在此情境中至少涉及一个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会受到研究者的精心操控或改变。

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含义

实验设计是实验中确定、安排变量所用的结构。

一、实验变量

二、“被试”一词的使用

第二节好的实验设计的标准

标准:充分的实验控制;不加人为修饰;比较的基础;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非污染的数据;相关变量间没有干扰;代表性;省力原则。

一、实验效度

1、内在效度: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联的因果推论效度

2、外在效度:实验结论的外推范围

3、结构效度:对自变量结构和因变量结构的明确界定

4、统计结论效度: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精确性检验

二、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

1、内在效度:偶然事件;成熟程度;统计回归;测量手段;损失率等

2、外在效度:测验的交互作用;实验处理的负效应;多重处理干扰等

3、结构效度:单一操作偏差;对结构缺乏充分的说明;实验环境里的假设—猜测等

4、统计结论效度:低统计力;违反统计测验假设;测量的信度等

第三节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略)

第四节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略)

第五节所罗门四组设计(略)

第六节因素设计

所罗门四组设计就是属于因素设计的范围。因素设计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在单一设计中,自变量被称为因素。设计的单元取决于进行组合的自变量的水平。

第七节重复测量设计

重复测量设计:指相同的被试在因变量上被测量了不止一次的设计。(RG1 X O1 O2 O3)(RG2 —O4 O5 O6)

时间系列设计:包含有重复测量,并且在两次测量之间插入一次实验处理。(RG1 O1 O2 X O3 O4 O5)(RG2 O6 O7 — O8 O9 O10)

第八节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方法:1、对于某一特定的实验结果,它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的比较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某种影响?

第九节随机性和代表性

第八章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指在实验中,使用原始组作为被试,而不是随机安排被试接受实验处理。

第一节效度问题

当考虑到准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时,应该对于它的缺陷有清楚的认识,并对实验组间的对等性进行确定,同时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

第二节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包含与实验处理次数一样多的实验组,再加上一个控制组。使用原始组进行实验,仅在实验处理实施后测量被试一次。(G1 X O1)(G2 — O2)

第三节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有助于检测实验组间的相似程度,其前测的分数可用于统计控制或产生增益分数。

第四节时间系列设计

对一个或多个原始群体组进行重复测量,并在至少一个组的两次测量之间插入实验处理。

一、单组时间系列设计(无控制组)

二、多组时间系列设计(有控制组)

三、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型(增加观测次数或插入多次实验处理)

第五节单一被试设计

进行重复测量,同时它还适用于单一变量规则——一次实验仅改变一个变量。

一、A-B设计(内在效度最差)

在基线条件下观测单一的被试,直到因变量趋于稳定。接着将实验处理引入实验,再对被试进行相同次数的观测。

二、A-B-A设计

在紧接着实验处理后又引入了一段基线时间。

第六节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行动研究通常包括原始组、个体,或者至少是没有经过随机选取的参加者,可能还包括实验处理,这样的研究可称为准实验。

第九章非实验性定量研究

第一节非实验性定量研究:范围和描述

是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事后追溯研究,其本质为因果比较和相关。非实验定量研究是描述的、因果对比的、相关的。

一、事后追溯研究

1、事后追溯研究:是一种事后的、自然情境下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不能控制任何变量。

2、因果比较研究:也可以用来指代事后追溯研究,是探索非实验情境中自变量的影响,是一种数据分析的方法。

3、相关研究:就是事后追溯研究,主要研究自然情境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调查研究

第二节调查设计

分为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两种。区分特征:收集资料的地点、样本的性质。

一、纵向设计

1、纵向设计: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收集资料的调查和在特定时间内及时收集资料的调查。

2、趋势研究: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研究总体的纵向研究,通常要从总体中取样,再测量随机样本。常常用于较长一段时间的态度和观点研究。

3、群体研究:是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群体进行的纵向研究。

4、专门对象研究:是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测量的纵向研究。样本可以代表一个特定总体或一般总体。

二、横向设计

横向设计:是指在某一时间对一个样本或者对一个以上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的样本收集数据。平行样本设计:从两个或多个总体中同时选择样本,并进行与同一个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

第三节调查研究方法论

计划;抽样计划的发展和应用;访谈程序或问卷的构建;数据收集;数据的转化;分析。

第四节问卷调查

一、题目的编制

简单法则:为了获得必要的信息,题目越简单越好。

二、题目的格式

类型:选择题或迫选题;开放型题目

三、附信

四、问卷的格式(应吸引人、易懂)

五、提高回答率的方法

跟踪程序:对于问卷调查而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应事先做好计划。

六、鉴别不回答的原因

七、不完全的和可能不真实的回答漏答会使结论出现偏差。

鉴别不真实回答的方法:

1、不可能的回答

2、范围和频率难以置信

3、答案组合不可能

4、诚实性题目

八、网络调查

第五节访谈调查

跟问卷调查相比的优点:

1、如果访谈被允许进行,就不会存在不回答的问题。

2、访谈可以提供一个深入挖掘、详细阐述和澄清术语的机会。

3、调查的完成可以做到标准化。

4、由于开放性题目获得回答,调查显得更加成功。

5、有助于避免题目回答的遗漏。

6、能获得一些有关个人的数据缺点:时间和精力上代价高昂。

一、访谈题目

二、访谈的进行

对访谈者进行培训;当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访谈者,应检测他们之间的一致性,确保访谈对象不受其影响。

访谈者应该准备好框架性提纲,在友好和实事求是的气氛中进行,以便获得有效的信息。如果可能,应对所作的回答的精确性予以核实。

三、错误的潜在原因

1、访谈对象的回答效应;

2、访谈人员的倾向性;

3、进行访谈时不一致、不适宜的方法。

四、电话访谈

第十章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定性研究的认识论

2018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5 第1节教育的发展5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6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7 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7 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8 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8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9 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9 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9 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9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0 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0 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11 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11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2 第1节教师12 第2节学生13 第3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3 第六章当代学习理论14 第1节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 14 第2节学习的心理条件15 第3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15 第4节学生的学习差异16 第5节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多元智力理论16 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17 第1节课程理论的发展17 第2节课程结构18 第3节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19 第4节我国当代课程改革19 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20 第1节教学与教学理论20 第2节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1 第3节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21 第4节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22第5节情感教学理论22 第6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3

第九章当代教学策略23 第1节教学策略概述23 第2节教学设计策略23 第三节教学实施策略24 第四节教学反思策略25 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25 第1节道德、品德与教育25 第2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实施德育的两大途径)26第3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26 第4节体谅模式(英国麦克费尔首创)26 第十一章当代教育评价27 第1节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27 第2节学生评价28 第3节教师评价29 第4节学校办学水平评价29 第十二章当代学校管理29 第1节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30 第2节教师管理30 第3节班级管理31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31 第1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31 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32 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33 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34 第1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 34 第2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34 第3节教育制度与教育平等 35 第4节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障35 第5节中国教育的民主化35 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36 第1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36 第2节教育中的科学成分36 第3节新科技革命与教育37 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37 第1节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37 第2节学校文化37 第3节教师文化37 第4节学生文化38 第5节班级文化38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章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论概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 第二章是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选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项目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是教育文献的检索。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的类型与主要分布。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第四章是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概况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调查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调查实施程序。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调查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问卷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访谈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调查。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有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SPSS在教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课堂笔记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 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 1、复杂性 2、实践性 3、准控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与功能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macroscopic research) 2、中观研究 3、微观研究(microcosmic research)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 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三)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1、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 2、现状研究 3、预测研究(Prediction Research)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3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答案】A 2.前苏联教育家()主编的《教育学》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发生过重大影响。A.凯洛夫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答案】A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答案】C

4.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培尔 【答案】C 5.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诗》 D.《学记》 【答案】B 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教育的典型表征。 A.形式 B.正规 C.普通 D.制度化 【答案】D 7.我国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在()。 A.1902年

B.1903年 C.1912年 D.1922年 【答案】B 8.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对这个新学制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 B.新学制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 C.新学制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D.1951年的学制不符合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停办了 【答案】D 9.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经济学 【答案】A 10.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大教学论》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1.按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 ①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在规律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科技意识,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1.人力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 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之后,又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 (1)筛选理论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大公司、大企业的工作,次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小企业、小公司的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二元论”著称,故又被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方,其创始人是鲍尔斯和金蒂斯。社会化理论是一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功能。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工化,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总之,这三个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了挑战,逐渐促进了有关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2.从一般意义上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同样,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办教育需要一定的投入,包括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保证。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动机。 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强化习题(五)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强化习题(五) 一、填空题 1.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错误理论,一是________起源论;一是________起源论。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________的一种社会活动。 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说明了教育劳动具有________。 4.教育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教育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的规律;教育的特规律是________的规律。教育学既要研究教育的________,也要研究教育的________。 5.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6.古今中外学者对教育有许多不同的说明和解释,如孔子说________苟况说许慎说________裴斯泰洛奇说________杜威说________等等。 7.教育是一种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的活动,它是在________中产生的。 8.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和剥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很低。所以当时教育活动是在传递________和________中进行的。 9.西方国家奴隶社会的教育有两个典型:________和________。 10.教育产生的必要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等级性学校教育特点产生在________社会形态。 12.根据《学记》记载:“古之教育,家有________,党有________,术(遂)有________,国有________。 13.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1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________。 16.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________。 17.教育内容是培养一定规格人才、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________。 18.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者是________。 19.教育功能的结果除了直接发生功能作用外,更多的是以________形态储存起来,这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20.教育除了对个体发展具有促进功能外,还具有对个体的________和功能。 21.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的多样化上。 22.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3.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生产力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____、____、____和____,制约着课程的___及____,制约着教育教学_ _。 2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是通过培养_____________而表现出采的,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5.“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说明:教育发展_________于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26.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_________和_________教育在社会意识形态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中起促进作用。 27.教育一方面为社会生产力所制约,另一方面对生产力产生起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社会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还有作为影响人发展的独立因素,具有特殊作用的________。 30.一般把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阶段。 3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 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 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20世纪70年代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20世纪80年代是教育改革和新增长的时代,各国普遍致力于建立灵活、多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冲刺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变量 1)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能够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2)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量,他是研究者需要观测的指标。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 2.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他成为研究对象时,就是总体。 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取样:即遵循一定的要求,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在自然条件下搜集客观资料并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 4.尝试性: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研究(假设),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采用控制的手段对研究变量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

验证假设以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及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他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通过人类的理性参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试图克 服人类认识局限性,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由于人类自身认知活动的局限性,要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保持谦虚和 虔诚的心态,勤于学习和思考,这既是研究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也是 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3.没有问题就是没有研究。 4.研究计划主要是回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 研究计划试图回答为什么研究和打算怎么研究。 5.研究问题的首要特征是问题的真实性,不是杜撰和空想出来的。即研 究问题首先需要是真问题。 6.观察法的类型分为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结构性观察法、非结 构性观察法 7.问卷问题设计时,问题的转化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8.调查问卷的结构为:前言、内容、结语。 9.教育实验的类型为:

考研《当代教育学》第4版名师袁振国讲义

《当代教育学》第4版名师袁振国讲义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视频讲解]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我国古代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二)西方 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形式上: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904《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该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1911,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1951,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轨迹 (一)古代教育 (1)中国:夏——西周——春秋战国——汉——魏晋——明——清 (2)印度:婆罗门+佛教——寺院学府 (3)埃及:宫廷学校——职官学校 (4)希腊、罗马:家庭教师——僧侣人才(神学+七艺)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背景:工业社会+文艺复兴 (二)近代教育

[全]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考研真题详解 1定性研究区别于定量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统考2015年研] A.研究成果更具客观性 B.研究成果更具普遍性 C.研究更多地运用理性思维 D.研究更多地关注事物的性质及意义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定性研究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定性研究更多地关注事物的性质及意义;而定量研究关注的是有关因素在数量上的变化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2为了解在校生对学校广播节目节目的评价,某高校学生会从1200名学生分住的200间宿舍中随机抽取15间,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样的抽样方法是()。[统考2015年研]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整群随机抽样,是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划分成群或集体,以群或集体为单位按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若干群或集体,作为总体的样本,并对抽中的各群中每一个单位都进行实际调查。题干中的宿舍就是已经划分好的群或集体,题干所述的方法就是从整体200个宿舍中抽取15个宿舍,属于整群随机抽样方法。3某古籍研究所最近发现了一批古代教育文献,专家对这些文献的版式进行了鉴别和评价。按照文献评价的分类,这属于()。[统考2015年研] A.外部评价 B.内部评价 C.事实评价 D.价值评价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外部评价在于评价文献的有效性,它是确定文献效度的工具,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文献是否真实、可靠。文献研究中的内部评价在于评价文献内容的意义和可信程度,强调的是文献内容本身。文献的版式属于外部信息,对其进行鉴别和评价属于外部评价。 4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研究,教育行动研究重视教师的参与,强调()。[统考2015年研] A.与理论的分离 B.实践问题的解决 C.教师的独立研究 D.研究结论的迁移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教育行动研究重视教师的参与,强调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5某考试将考生考试的最终结果分为及格与不及格,这种测量属于()。[统考2015年研]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第 一 章教育研究方法的概述第一 节 教育 科学 研究 方法 的界 说 教育研究的 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 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研究方 法的含义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 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 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 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的特 点 ①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导向。 ②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 供检查的指标。 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 资料数据。 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 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 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⑤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 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 究区别于自 然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的 独特性 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②研究的周期较长。 ③针对性、实践性强。 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和方 法论涉及到 的主要课题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结构模式,研究程序、方 法、手段以及应遵循的逻辑和方法论规则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各类方法的含义、理论基础、 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时应考虑的条件。 3.教育理论的形式化、证明和评价的一般认识论原理 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新方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育 研究中的应用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一、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三、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总结第一、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1、教育研究与教育研究方法 概念 教育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同样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核心)、方法技术。同样执行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功能,只不过是研究对象的特点不同。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他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它的两层含义为: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方式)【创造知识+整理知识】 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结论的准确解释性(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的准确解释的程度。 外在效度【不宜过分强调】: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中去的程度 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度: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的一致性,即研究的可靠性。它包括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内在信度:在给定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指的是研究的可重复性。 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点(共同点):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已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地技术资料数据。 ●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具有创造性,及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 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独特特点(不同点): ●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研究的周期较长 ●针对性、实践性强 ●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或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教育研究放法的对象包括教育研究方法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课堂笔记[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 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