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ONVIF2.0中文协议原版

ONVIF2.0中文协议原版

1 范围 (16)

2 引用标准 (17)

3 术语与定义 (19)

3.1定义 (19)

3.2缩写 (20)

4 概述 (23)

4.1W EB 服务 (23)

4.2IP配置 (24)

4.3设备发现 (24)

4.4设备类型 (24)

4.5设备管理 (25)

4.5.1 功能 (25)

4.5.2 网络 (25)

4.5.3 系统 (26)

4.5.4 系统信息检索 (26)

4.5.5 固件升级 (26)

4.5.6 系统还原 (26)

4.5.7 安全 (26)

4.6设备IO (27)

4.7图像配置 (27)

4.8媒体配置 (28)

4.8.1 媒体配置文件 (28)

4.9实时流 (30)

4.10事件处理 (31)

4.11PTZ控制 (31)

4.12视频分析 (32)

4.13分析设备 (34)

4.14显示 (34)

4.15接收器 (34)

4.15.1 同步点 (34)

4.16存储 (35)

4.16.1 存储模式 (35)

4.16.2 记录 (36)

4.16.3 查找 (36)

4.16.4 回放 (37)

4.17安全 (37)

5 WEB服务框架 (38)

5.1服务概述 (38)

5.1.1 服务要求 (38)

5.2WSDL概述 (39)

5.3命名空间 (40)

5.4类型 (42)

5.5消息 (43)

5.6操作 (43)

5.6.1 单向操作 (44)

5.6.2 要求-应答操作类型 (44)

5.7端口类型 (45)

5.8绑定 (45)

5.9端口 (46)

5.10服务 (46)

5.11错误处理 (46)

5.11.1 协议错误 (46)

5.11.2 SOAP错误 (46)

5.11.2.1常见的故障 (47)

5.11.2.2 具体的错误 (49)

5.11.2.3 HTTP错误 (49)

5.12安全 (50)

5.12.1 基于用户访问控制 (50)

5.12.2 用户令牌配置文件 (50)

5.12.2.1密码推导 (51)

5.12.2.1.1 例子 (51)

6 IP配置 (52)

7 设备发现 (52)

7.1概述 (52)

7.2操作模式 (52)

7.3发现定义 (53)

7.3.1 终端参考 (53)

7.3.2 服务地址 (53)

7.3.3 Hello (53)

7.3.3.1类型 (53)

7.3.3.2范围 (53)

7.3.3.2.1例子 (54)

7.3.3.3 地址 (55)

7.3.4 探头和探头匹配 (55)

7.3.5 解决和解决匹配 (55)

7.3.6 BYE (55)

7.3.7 SOAP错误信息 (55)

7.4远程发现扩展 (56)

7.4.1 网络情景 (56)

7.4.2 发现代理 (58)

7.4.2.1 直接的DP地址配置 (59)

7.4.2.2 域名服务记录的查找 (59)

7.4.3 远程hello和探头行为 (59)

7.4.4 客户端行为 (60)

7.4.5 安全 (61)

7.4.5.1 本地发现 (61)

7.4.5.2 远程发现 (61)

8设备管理 (62)

8.1功能 (62)

8.1.1获取WSDL的URL (62)

8.1.2交换的功能 (62)

8.2网络 (68)

8.2.1获取主机 (68)

8.2.2设置主机名 (68)

8.2.3 获取 DNS配置 (68)

8.2.4设置DNS (69)

8.2.5获取NTP配置信息 (70)

8.2.6 对设备设置NTP (70)

8.2.7获取动态的DNS设置 (71)

8.2.8设置设备动态DNS (71)

8.2.9 获取网络接口配置 (72)

8.2.10 设置网络接口配置 (72)

8.2.11 获取网络协议 (74)

8.2.12 设置网络协议 (74)

8.2.13 获取默认的网关 (74)

8.2.14 设置默认网关 (75)

8.2.15 获取0配置 (75)

8.2.16 设置0配置 (76)

8.2.17 获取IP地址过滤 (76)

8.2.18 对IP地址过滤进行配置 (77)

8.2.19 增加IP地址过滤 (77)

8.2.20 移除IP地址过滤 (78)

8.2.21 IEEE 802.11配置 (79)

8.2.21.1 SSID (79)

8.2.21.2 基站模式 (79)

8.2.21.3 多种无线网络配置 (79)

8.2.21.4 安全配置 (80)

8.2.21.4.1 None 模式 (80)

8.2.21.4.2 PSK模式 (80)

8.2.21.4.3 IEEE 802.1X-2004 模式 (80)

8.2.21.5 获取DOT11的性能 (80)

8.2.21.6 GetIEEE802.11状态 (81)

8.2.21.7 扫描可用的IEEE802.11网络 (82)

8.3系统 (83)

8.3.1设备信息 (83)

8.3.2获取系统的URL (83)

8.3.3备份 (84)

8.3.5开始恢复系统 (85)

8.3.6获取系统日期以及时间 (85)

8.3.7设置系统日期以及时间 (86)

8.3.8 出厂默认配置 (87)

8.3.9 固件升级 (87)

8.3.10 开始固件升级 (88)

8.3.11 获取系统日志 (89)

8.3.12 获取支持信息 (89)

8.3.13 重启 (90)

8.3.14 获取范围参数 (90)

8.3.15设置范围参数 (91)

8.3.16 添加范围参数 (91)

8.3.17 移除范围参数 (91)

8.3.18 获取发现模式 (92)

8.3.19 设置发现模式 (92)

8.3.20 获取远程发现方式 (93)

8.3.21 设置远程发现方式 (93)

8.3.22 获取远程DP地址 (94)

8.3.23 配置远程DP地址 (94)

8.4安全 (94)

8.4.1获取访问策略 (95)

8.4.2 设置访问策略 (95)

8.4.3 获取用户 (95)

8.4.4 创建用户 (96)

8.4.5 删除用户 (97)

8.4.6 对用户进行配置 (97)

8.4.7 IEEE 802.1X配置 (98)

8.4.7.1创建IEEE802.1X配置 (99)

8.4.7.2对IEEE802.1X配置 (99)

8.4.7.3 获取IEEE802.1X配置 (100)

8.4.7.4获取IEEE802.1X配置 (100)

8.4.7.5 删除IEEE802.1X配置 (101)

8.4.8 创建签名证书 (101)

8.4.9 获取证书 (102)

8.4.10 获取CA证书 (103)

8.4.11获取证书状态 (103)

8.4.12 设置证书状态 (103)

8.4.13获取证书请求 (104)

8.4.14 获取客户证书状态 (104)

8.4.15 设置客户认证状态 (105)

8.4.16 下载设备证书 (105)

8.4.17 利用私有密钥来链接下载设备证书 (106)

8.4.18 获取证书信息请求 (107)

8.4.20 删除证书 (108)

8.4.21 获取远程用户 (108)

8.4.22 设置远程用户 (109)

8.4.23获取终端参数 (110)

8.5输入与输出 (110)

8.5.1获取继电器输出 (110)

8.5.2 对继电器输出进行配置 (111)

8.5.3继电器触发输出 (111)

8.5.4 辅助操作 (112)

8.6与服务相关的错误代码 (112)

9设备IO服务 (118)

9.1视频输出 (118)

9.1.1 获取视频输出集 (118)

9.2视频输出配置 (119)

9.2.1 获取视频输出配置 (119)

9.2.2 设置视频输出配置 (120)

9.2.3 获取视频输出配置选项集 (120)

9.3视频源 (121)

9.3.1 获取视频源 (121)

9.4视频源配置 (122)

9.4.1 获取视频源配置 (122)

9.4.2 设置视频源配置 (122)

9.4.3 获取视频源多个配置选项 (123)

9.5音频输出 (124)

9.5.1 获取多个音频输出 (124)

9.6音频输出配置 (124)

9.6.1 获取音频输出配置 (124)

9.6.2 设置音频输出配置 (125)

9.6.3 获取音频输出多个配置选项 (125)

9.7音频源 (126)

9.7.1 获取音频源 (126)

9.8音频源配置 (127)

9.8.1 获取音频源配置 (127)

9.8.2 设置音频源配置 (127)

9.8.3 获取音频源多个配置选项 (128)

9.9继电器输出 (129)

9.9.1 获取多个继电器输出 (129)

9.9.2 设置继电器输出设置 (129)

9.9.3 触发继电器输出 (130)

9.10服务错误码 (131)

10图像配置 (132)

10.1图像设置 (132)

10.1.2 设置图像设置 (134)

10.1.3 获取选项 (135)

10.1.4 移动 (135)

10.1.5 获取运行选项 (136)

10.1.6 停止 (137)

10.1.7 获取图像状态 (137)

10.2服务错误码 (138)

11媒体配置 (139)

11.1音视频编解码器 (139)

11.2媒体文件 (140)

11.2.1 创建媒体文件 (140)

11.2.2 获取多个媒体文件 (141)

11.2.3 获取媒体文件 (141)

11.2.4 添加视频源配置 (142)

11.2.5 添加视频编码器配置 (142)

11.2.6 添加音频源配置 (143)

11.2.7 添加音频源编码器配置 (144)

11.2.8 添加云台配置 (144)

11.2.9 添加视频分析配置 (145)

11.2.10 添加元数据配置 (146)

11.2.11 添加音频输出配置 (147)

11.2.12 添加音频解码器配置 (147)

11.2.13 移除视频源配置 (148)

11.2.14 移除视频源编码器配置 (148)

11.2.15 移除音频源编码器配置 (149)

11.2.16 移除音频编码器配置 (149)

11.2.17 移除云台配置 (150)

11.2.18 移除视频分析配置 (151)

11.2.19 移除元数据配置 (151)

11.2.20 移除音频输出配置 (152)

11.2.21 移除音频编码器配置 (152)

11.2.22 删除媒体文件 (153)

11.3视频源 (153)

11.3.1 获取视频源集 (154)

11.4视频源配置 (154)

11.4.1 获取视频源配置集 (154)

11.4.2 获取视频源配置 (154)

11.4.3 获取多个兼容视频源配置 (155)

11.4.4 获取视频源配置选项 (155)

11.4.5 设置视频源配置 (156)

11.5视频编码器配置 (156)

11.5.1 获取多个视频编码器配置 (157)

11.5.2 获取视频编码器配置 (157)

11.5.3 获取多个兼容视频解码器配置 (157)

11.5.4 获取视频编码器配置选项集 (158)

11.5.5 修改视频编码器配置 (159)

11.5.6 获取有效的视频编码数量 (160)

11.6音频源 (160)

11.6.1 获取多个音频源 (160)

11.7音频源配置 (161)

11.7.1 获取多个音频源配置 (161)

11.7.2 获取音频源配置 (161)

11.7.3 获取兼容音频源配置集 (162)

11.7.4 获取音频源配置选项集 (162)

11.7.5 修改音频源配置 (163)

11.8音频编码器配置 (164)

11.8.1 获取多个音频编码器配置 (164)

11.8.2 获取音频源编码器配置 (164)

11.8.3 获取多个兼容音频编码器配置 (165)

11.8.4 获取音频编码器配置选项集 (165)

11.8.5 设置音频编码配置 (166)

11.9视频分析配置 (167)

11.9.1 获取多个视频分析配置 (167)

11.9.2 获取视频分析配置 (168)

11.9.3 获取多个兼容视频分析配置 (168)

11.9.4 修改视频分析配置 (169)

11.10元数据配置 (169)

11.10.1 获取多个元数据配置 (170)

11.10.2 获取元数据配置 (170)

11.10.3 获取多个兼容元数据配置 (170)

11.10.4 获取元数据配置选项集 (171)

11.10.5 修改元数据配置 (171)

11.11音频输出 (172)

11.11.1 获取音频输出集 (172)

11.12音频输出配置 (173)

11.12.1 获取多个音频输出配置 (173)

11.12.2 获取音频输出配置 (173)

11.12.3 获取多个兼容音频输出配置 (174)

11.12.4 获取音频输出配置选项集 (174)

11.12.5 设置音频输出配置 (175)

11.13音频解码器配置 (175)

11.13.1 获取多个音频解码器配置 (176)

11.13.2 获取音频解码器配置 (176)

11.13.3 获取兼容音频解码器配置集 (176)

11.13.4 获取音频解码器配置选项集 (177)

11.13.5 设置音频解码器配置 (178)

11.14音频通道模式 (178)

11.15.1 获取Uri流 (179)

11.16快照 (180)

11.16.1 获取Uri快照 (180)

11.17组播 (180)

11.17.1 开始组播流 (180)

11.17.2 停止组播流 (181)

11.18同步点 (181)

11.18.1 设置同步点 (181)

11.19服务具体的错误码 (182)

12 实时流 (184)

12.1流媒体协议 (184)

12.1.1传输格式 (184)

12.1.1.1通过UDP的RTP数据传输 (184)

12.1.1.2 通过TCP传输RTP数据 (184)

12.1.1.3 RTP/RTSP/TCP (184)

12.1.1.4 RTP/RTSP/HTTP/TCP (184)

12.1.2 媒体传输 (184)

12.1.2.1 RTP (184)

12.1.2.1.1 RTP元数据流 (186)

12.1.2.2 RTCP (187)

12.1.2.2.1媒体同步 (187)

12.1.3 同步点 (188)

12.1.4 通过RTP传输JPEG (188)

12.1.4.1所有包的结构 (188)

12.1.4.2 逻辑解码规范 (189)

12.1.4.3支持的彩色空间和采样因素 (190)

12.1.4.4像素长宽比处理 (190)

12.1.4.5 隔行扫描处理 (190)

12.2媒体控制协议 (190)

12.2.1流控制 (190)

12.2.1.1 RTSP (191)

12.2.1.1.1 保持RTSP会话的方法 (192)

12.2.1.1.2 RTSP音频和视频同步 (192)

12.2.1.1.4 RTSP消息的例子 (193)

12.2.1.2 通过HTTP的RSTP (194)

12.3往回通道连接 (194)

12.3.1 RTSP协议请求的标签 (194)

12.3.2双向连接的连接设置 (194)

12.3.2.1 例一:没有往回支持的服务 (195)

12.3.2.2 例二:使用ONVIF往回通道支持的服务 (195)

12.3.3组播流 (197)

12.3.3.1例:多播设置 (197)

12.4错误处理 (197)

13.1持久性 (197)

13.2接收端模式 (197)

13.3接收命令 (198)

13.3.1 获得多个接收器 (198)

13.3.2 获得单个接收器 (198)

13.3.3 创建接收器 (198)

13.3.4 删除接收器 (199)

13.3.5 配置接收器 (199)

13.3.6 设计接收器模式 (200)

13.3.7 获取接收机状态 (200)

13.4事件 (200)

13.4.1 改变状态 (200)

13.4.2 连接失败 (201)

13.5服务器错误码 (201)

14 显示服务 (202)

14.1窗格 (202)

14.1.1 获得多个窗格配置 (203)

14.1.2 获得单个窗格配置 (203)

14.1.3 设置多个窗格配置 (204)

14.1.4 设置单个窗格配置 (204)

14.1.5 创建窗格配置 (205)

14.1.6 删除窗格配置 (206)

14.2布局 (206)

14.2.1 获得布局 (206)

14.2.2 设置布局 (207)

14.3显示选项 (207)

14.3.1 获取显示选项 (208)

14.4事件 (208)

14.4.1 解码错误事件 (208)

14.5服务错误码 (209)

15 事件处理 (210)

15.1基本通知接口 (210)

15.1.1 介绍 (210)

15.1.2 要求 (211)

15.2实时拉点通知接口 (212)

15.2.1 创建 pull point subscription (213)

15.2.2 pull 消息 (213)

15.3通知流接口 (214)

15.4属性 (214)

15.4.1 属性举例 (214)

15.5通知结构 (215)

15.5.1 通知消息 (215)

15.5.1.1 事件例子 (216)

15.5.2 消息格式 (216)

15.5.3 属性举例,持续 (218)

15.5.4 信息描述语言 (219)

15.5.4.1 消息描述举例 (220)

15.5.5 消息内容过滤器 (221)

15.6同步点 (222)

15.7主题结构 (222)

15.7.1 ONVIF主题名字空间 (222)

15.7.2 主题类型信息 (223)

15.7.3 主题过滤器 (224)

15.8获取事件属性 (225)

15.9SOAP错误消息 (226)

15.10通知例子 (226)

15.10.1 获取事件属性请求 (226)

15.10.2 获取事件属性应答 (227)

15.10.3 创建PULLPOIT订阅 (228)

15.10.4 创建PULLPOIT订阅应答 (229)

15.10.5 拉消息请求 (230)

15.10.6 拉消息应答 (230)

15.10.7 退订请求 (232)

15.10.8 退订应答 (232)

15.11服务错误码 (233)

16 PTZ控制 (233)

16.1PTZ模型 (234)

16.2PTZ节点 (234)

16.2.1 获取所有节点(GetNodes) (235)

16.2.2 获取节点(GetNode) (235)

16.3PTZ配置 (236)

16.3.1 读取所有配置命令(GetConfigurations) (237)

16.3.2 读取配置命令(GetConfiguration) (237)

16.3.3 读取配置选项(GetConfigurationOptions) (237)

16.3.4 设置配置(SetConfiguration) (238)

16.4移动操作 (239)

16.4.1 绝对的移动(AbsoluteMove) (239)

16.4.2 相对移动(RelativeMove) (240)

16.4.3 连续移动(ContinuousMove) (241)

16.4.4 停止(Stop) (242)

16.4.5 读取状态(GetStatus) (242)

16.5起始位置操作 (243)

16.5.1 设置预设值(SetPreset) (243)

16.5.2 读取所有预设值(GetPresets) (244)

16.5.3 返回预设 (245)

16.5.4 移除预设(RemovePreset) (246)

16.6归位点操作 (246)

16.6.1 转到归位点(GotoHomePosition) (246)

16.6.2 设置归位点(SetHomePosition) (247)

16.7辅助操作 (248)

16.7.1 发送辅助命令(SendAuxiliaryCommand) (248)

16.8预定PTZ空间 (248)

16.8.1 绝对的位置空间 (249)

16.8.1.1 泛化的全方位移动空间 (249)

16.8.1.2 泛化的变焦位置空间 (249)

16.8.2 相对的转换空间 (249)

16.8.2.1 泛化的方位转换空间 (250)

16.8.2.2 泛化的变焦转换空间 (250)

16.8.3 连续的速率空间 (250)

16.8.3.1 泛化的方位速率空间 (250)

16.8.3.2 泛化的变焦速率空间 (251)

16.8.4 速度空间 (251)

16.8.4.1 泛化的方位速度空间 (251)

16.8.4.2 泛化的变焦速度空间 (252)

16.9服务错误码 (252)

17 视频分析 (255)

17.1场景描述接口 (255)

17.1.1 概述 (255)

17.1.2 画面相关内容 (255)

17.1.2.1时间关系 (256)

17.1.2.2 空间关系 (256)

17.1.3 场景元素 (258)

17.1.3.1 对象 (258)

17.1.3.2 对象树 (260)

17.1.3.3 形状描述符 (262)

17.2规则接口 (263)

17.2.1 规则陈述 (263)

17.2.2 规则描述语言 (264)

17.2.3 规则标准 (265)

17.2.3.1 线性检测器 (265)

17.2.3.2 域检测器 (266)

17.2.4 规则操作 (266)

17.2.4.1 读取支持的操作(GetSupportedRules) (267)

17.2.4.2 读取规则(GetRules) (267)

17.2.4.3 创建规则(CreateRules) (267)

17.2.4.4 修改规则(ModifyRules) (268)

17.4.4.5 删除规则(DeleteRules) (269)

17.3分析模块接口 (269)

17.3.1 分析模块配置 (269)

17.3.2 分析模块描述语言 (270)

17.3.3 分析模块操作 (271)

17.3.3.1 读取支持的分析模块(GetSupportedAnalysticsModule) (271)

17.3.3.2 读取模块分析(GetAnalyticsModules) (271)

17.3.3.3 创建分析模块(CreateAnalyticsModules) (271)

17.3.3.4 修改分析模块(ModifyAnalyticsModules) (272)

17.3.3.5 删除分析模块(DeleteAnalyticsModules) (273)

17.4服务错误码 (273)

18分析设备 (275)

18.1概述 (275)

18.2分析引擎输入 (275)

18.2.1获取分析引擎输入 (276)

18.2.2获取分析引擎的输入 (276)

18.2.3设置分析引擎的输入 (277)

18.2.4 创建分析引擎输入 (277)

18.2.5删除分析引擎输入 (278)

18.3视频分析配置 (278)

18.3.1 获取视频分析配置 (278)

18.3.2 设置视频分析配置 (279)

18.4分析引擎 (279)

18.4.1获取分析引擎 (280)

18.4.2 获取分析引擎 (280)

18.5分析引擎控制 (280)

18.5.1 GetAnalyticsEngineControls (281)

18.5.2 获取分析引擎控制 (281)

18.5.3设置分析引擎控制 (282)

18.5.4 CreateAnalyticsEngineControl (282)

18.5.5删除分析引擎控制 (283)

18.6获取分析状态 (284)

18.7输出流配置 (284)

18.7.1 请求流的URL (284)

19录制控制 (285)

19.1介绍 (285)

19.2一般要求 (287)

19.3数据结构 (287)

19.3.1 录制设置 (287)

19.3.2 轨迹设置 (287)

19.3.3 录制任务设置 (287)

19.4创建录制 (288)

19.5删除录制 (289)

19.6获取录制集 (289)

19.7设置录制配置 (290)

19.8获取录制配置 (290)

19.9创建轨道 (290)

19.10删除轨道 (291)

19.11获取轨道配置 (292)

19.12设置轨道配置 (292)

19.13创建录制任务 (293)

19.14删除录制任务 (293)

19.15获取录制任务集 (294)

19.16设置录制任务配置 (294)

19.17获取录制任务配置 (295)

19.18设置录制模式 (295)

19.19获取录制任务状态 (296)

19.20事件 (297)

19.20.1 录制任务状态变化 (297)

19.20.2 设置变化 (297)

19.20.3 删除数据 (298)

19.20.4 录制和轨道的建立与删除 (298)

19.21示例 (299)

19.21.1 例1:单摄像头的安装录制 (299)

19.21.2 例2:从一台摄像机录制多个流到一个单录制 (300)

20 记录搜索 (301)

20.1介绍 (301)

20.2概念 (301)

20.2.1 搜索方向 (301)

20.2.2 记录事件 (301)

20.2.3 查找对话 (302)

20.2.4 查找范围 (302)

20.2.4.1 包括的数据 (302)

20.2.4.2 记录信息滤波器 (302)

20.2.5 搜索过滤器 (302)

20.3数据结构 (302)

20.3.1 记录信息结构 (302)

20.3.2 记录源信息结构 (303)

20.3.3 跟踪信息结构 (303)

20.3.4 列举查找状态 (303)

20.3.5 媒体属性结构 (303)

20.3.6 找事件结果结构 (304)

20.3.7 找PTZ位置结果结构 (304)

20.3.8 PTZ位置过滤结构 (304)

20.3.9 元数据过滤结果 (304)

20.3.10 找元数据结果结构 (304)

20.4获取记录概要(G ET R ECORDING S UMMARY) (304)

20.5读取记录信息(G ET R ECORDING I NFORMATION) (305)

20.6读取媒体属性(G ET M EDIA A TTRIBUTES) (305)

20.7找记录(F IND R ECORDINGS) (306)

20.8获取记录搜索结果(G ET R ECORDING S EARCH R ESULTS) (306)

20.9找事件(F IND E VENTS) (307)

20.10读取事件搜索结果(G ET E VENT S EARCH R ESULTS) (308)

20.11查找PTZ位置(F IND PTZP OSITION) (309)

20.12读取PTZ位置搜索结果(G ET PTZP OSITION S EARCH R ESULTS) (310)

20.13查找元数据(F IND M ETADATA) (310)

20.14读取元数据搜索结果(G ET M ETADATA S EARCH R ESULTS) (311)

20.15获取搜索状态(G ET S EARCH S TATE) (312)

20.16结束搜索(E ND S EARCH) (313)

20.17记录事件说明 (313)

20.18XP ATH习惯用法 (314)

21 重放控制 (316)

21.1使用RTSP协议 (316)

21.1.1 RTSP描述 (316)

21.2RTP协议头部扩展 (316)

21.2.1 NTP时间戳 (317)

21.2.2 压缩JEPG头扩展的兼容 (317)

21.3RTSP特性标签 (318)

21.4启动播放 (318)

21.4.1 领域范围 (319)

21.4.2 速度控制头领域 (319)

21.4.3 帧头字段 (319)

21.4.4 同步点 (320)

21.5回放 (320)

21.5.1 数据包传输顺序 (320)

21.5.2 RTP传输顺序号 (320)

21.5.3 RTP时间戳 (321)

21.6RTSP长连接 (321)

21.7当前记录片段 (321)

21.8结束片段 (321)

21.9拖放 (321)

21.10使用RTCP协议 (322)

21.11重放命令 (322)

21.11.1 重放命令 (322)

21.11.2 重播配置 (323)

21.11.3 设置重播配置 (323)

21.11.4 获取重播配置 (323)

21.11.5 服务指定的误码 (324)

22 安全 (324)

22.1传输层安全 (325)

22.1.1 支持密码套 (325)

22.1.2 服务器身份验证 (325)

22.1.3 客户端认证 (325)

22.2消息安全 (325)

22.3IEEE802.1X (326)

介绍

ONVIF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完全标准化的、可互操作性的网络视频服务,即使是由不同的网络视频供应商组成的产品。规范描述了网络视频模型,接口,数据类型和数据交换模式。规范使用了那些已经存在的的相关标准,并同时根据视频网络服务添加制定了一些必要的新规范。

这是ONVIF的核心规范,另外,ONVIF已经发布了以下规范:

ONVIF架构[ONVIF 架构]

ONVIF分析服务WSDL [ONVIF 分析服务WSDL]

ONVIF解析设备服务[ONVIF 解析设备服务WSDL]

ONVIF设备服务WSDL [ONVIF 设备WSDL]

ONVIF设备IO服务WSDL [ONVIF 设备IO WSDL]

ONVIF显示服务WSDL [ONVIF 显示WSDL]

ONVIF事件服务WSDL [ONVIF 事件WSDL]

ONVIF图像服务WSDL [ONVIF 图像WSDL]

ONVIF媒体服务WSDL [ONVIF 媒体WSDL]

ONVIF PTZ服务WSDL [ONVIF PTZ WSDL]

ONVIF记录服务WSDL [ONVIF 记录WSDL]

ONVIF远程发现WSDL [ONVIF 远程发现WSDL]

ONVIF重放服务WSDL [ONVIF 重放WSDL]

ONVIF检索服务WSDL [ONVIF 检索WSDL]

ONVIF主题XML命名空间[ONVIF 主题命名空间]

文档是按照ONVIF的规范框架所编写的,ONVIF文档被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规范的综述:把规范的各个部分给出一个概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网络服务框架:对网络服务和基于ONVIF的网络服务规范给出一个简要的介绍

IP配置:规定ONVIF网络视频服务的IP配置要求

设备发现:描述设备怎样被发现,在当地或远程的网络中

设备管理:定义网络视频发射器管理命令

设备IO:定义处理物理层的输入输出命令

图形和媒体:定义与图像和媒体设置相关的配置命令

实时流:为音视频流和元数据流提供需要

事件处理:定义怎样同意和接收数据从网络视频事件(通知)

PTZ控制:提供命令控制云台全方位(上下、左右)移动及镜头变倍、变焦

视频分析:定义了ONVIF分析模式,分析对象描述和解析规则配置

视频解析设备:定义命令处理视频解析设备

记录控制:定义记录配置机制

检索和重播控制:提供用于记录的包括元数据的检索命令

安全章节:定义在ONVIF中数据的传输安全级别

1 范围

本标准定义的是网络视频客户端和视频传输设备的通信规范。这个新的规范使不同的厂商提供的产品均可以通过一种统一的接口进行通信成为了可能。这些接口包括功能如:设备管理、实时的音视频流、事件处理,PTZ控制(云台全方位(上下、左右)移动及镜头变倍、变焦控制),视频分析及控制,搜索与回放。

ONVIF规范中设备管理和控制部分所定义的接口均以Web Services的形式提供。为了引进网络视频服务,ONVIF规范包含了所有的XML及WSDL(Wed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的定义。

为了达到完全的即插即用的操作性能,该标准定义了设备发现的规范。ONVIF中设备发现机制可看作是WS-Discovery的延伸。因为网络视频发现机制的需要,关于WS-Discovery 的延伸也会在后面被讲到。

ONVIF规范不仅具有设备的发现,配置和控制功能,而且在IP网络方面,ONVIF也为媒体和元数据流定义了严格的格式,此外,还在ONVIF中对规范做了一定的扩展,为了就是让制造商给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网络视频传输解决方案。

2 引用标准

ISO/IEC 14496-3:2005,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 Part 3: Audio ISO/IEC 14496-2:200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 Part 2: Visual ISO/IEC 14496-10:200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 Part 10: Advanced Video Coding

ITU-T G.711, Pulse code modulation (PCM) of voice frequencies

ITU-T G.726, 40, 32, 24, 16 kbit/s Adaptive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 (ADPCM)

RSA Laboratories, PKCS #10 v1.7: Certification Request Syntax Standard, RSA Laboratories

FIPS 180-2, SECURE HASH STANDARD

IETF RFC 2131,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IETF RFC 2136, Dynamic Updates in the Domain Name System (DNS UPDATE)

IETF RFC 2246, The TLS Protocol Version 1.0

IETF RFC 2326, 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 (RTSP)

IETF RFC 2435, RFC2435 - RTP Payload Format for JPEG-compressed Video

IETF RFC 2616,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 HTTP/1.1

IETF RFC 2617, HTTP Authentication: Basic and Digest Access Authentication

IETF RFC 2782, A DNS RR for specifying the location of services (DNS SRV)

IETF RFC 2818, HTTP over TLS

IETF RFC 3268,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AES) Cipher suites for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TLS)

IETF RFC 3315,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

IETF RFC 3548, The Base16, Base32, and Base64 Data Encodings

IETF RFC 3550, 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IETF RFC 3551, RTP Profile for Audio and Video Conferences with Minimal Control

IETF RFC 3927,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IPv4 Link-Local Addresses

IETF RFC 3984, RTP Payload Format for H.264 Vide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c8318691.html,/rfc/rfc3984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UUID) URN Namespace

IETF RFC 4346, The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TLS) Protocol Version 1.1

IETF RFC 4566, 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IETF RFC 4571, Framing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and RTP Control Protocol (RTCP) Packets over

Connection-Oriented Transport

IETF RFC 4585, Extended RTP Profile for 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RTCP)-Based Feedback

(RTP/AVPF)

IETF 4702, The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 Client Fully Qualified Domain Name (FQDN) Option

IETF 4861, Neighbor Discovery for IP version 6 (IPv6)

IETF 4862,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 configuration

IETF 5104, Codec Control Messages in the RTP Audio-Visual Profile with Feedback (AVPF)

IETF 5246, The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TLS) Protocol Version 1.2

W3C SOAP Message Transmission Optimization Mechanism,

W3C SOAP 1.2, Part 1, Messaging Framework

W3C SOAP Version 1.2 Part 2: Adjuncts (Second Edition)

W3C Web Services Addressing 1.0 – Core

OASIS Web Services Base Notification 1.3

XMLSOAP, Web Services Dynamic Discovery (WS-Discovery)”, J. Beatty et al., April 2005.

OASIS Web Services Security: SOAP Message Security 1.1 (WS-Security 2004)

OASIS Web Services Topics 1.3

OASIS Web Services Security UsernameToken Profile 1.0

W3C 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WSDL) 1.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c8318691.html,/TR/wsdl

W3C XML Schema Part 2: Datatypes Second Edition

W3C XML-binary Optimized Packaging

IEEE 802.11, Part 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nd Physical Layer (PHY) Specifications

IEEE 802.1X, Port-Based Network Access Control

3 术语与定义

3.1 定义

Ad-hoc network自组织网络,经常作为一个本地独立的基本服务设置术语来使用,在[IEEE 802.11-2007].中定义

Basic Service Set基础服务集,一组成功加入到一个公共网络中的IEEE802.11工作站,见[IEEE 802.11-2007]

Capability 功能命令,允许一个客户端通过设备请求服务的功能

Configuration Entity 配置实体,一个网络视频设备抽象组件,用于在网络上产生媒体流,也就是音视频流

Control Plane 控制平台,由媒体的控制功能组成如:设备控制,媒体配置和PTZ命令Digital PTZ 数字PTZ,通过调整图像的位置和比例来减小或扩大一张图像

Imaging Service成像功能曝光时间,高增益和白平衡参数等等功能

Infrastructure network 网络构架,一个IEEE 802.11网络包括一个接入口,如【IEEE 802.11】定义

Input/Output (I/O).输入/输出,一般的端口和音视频输入输出口

Layout布局,定义在监视器上显示区域的安排

Media Entity媒体实体,媒体配置实体例如视频源,编码器,音频源,PTZ和解析器

Media Plane 媒体平台,由媒体流组成如音视频和元数据

Media Profile媒体属性,管理一个音视频源或一个音频输出到一个视频或一个音频解码器,还管理音频解码器、PTZ、分析器配置

Metadata元数据,除了音视频外的所有流数据,包括视频分析结果,PTZ位置数据和其他元数据(如系统应用的文本数据)

Network Video Transmitter (NVT) 网络视频发射器,网络视频服务(例如一个IP网络摄像机

或一个解码驱动器)通过一个IP网络送媒体数据给客户端

Network Video Display(NVD) 网络视频显示器,网络视频接收器(例如一个网络监视器)通过IP网络从NVT接收媒体数据

Network Video Storage (NVS) 网络视频存储器,一个存储从流设备接收到的媒体数据和元数据,如一个NVT ,通过IP网络传送到一个永久存储媒介。网络视频服务器也能使能客户端查看存储器中的数据

Network Video Analytics (NVA) 网络视频分析器,用于分析从流设备收到的数据,如一个NVT 或一个存储设备例如一个NVS

Optical Zoom变焦改变NVT的焦距

Pane窗格在一块屏面上定义一定区域

PKCS公钥加密标准指的是一些RSA安全机构设计和发布的公钥标准

Pre Shared Key设备静态码设备的静态密钥

PTZ Node PTZ节点低级的PIZ实体管理PTZ设备和它的功能

PullPoint 拖曳消息资源通过拖曳消息,通知不会被防火墙阻塞

Recording 记录表示当前的存储媒介和在NVS上从单一数据源接收的元数据,一个记录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轨道,一个记录能有多个同类型的轨道,如在同时记录两个具有不同设置的视频轨道

Recording Event API记录事件一个事件与一个记录相关联,通过一个应用接口消息表现出来

Recording Job 记录工作通过特定地配置,让传送数据从一个数据源到指定的一条记录数据中

Remote Discovery Proxy (Remote DP) 远程设备搜索服务器此服务器允许一台NVT在远程设备搜索服务器上注册,并在客户端上通过Remote DP找到注册的NVTs,即使NVC和NVT在不同的网络管理域中。

Scene Description场景描述通过视频分析器把场景的位置和行为转换为元数据输出Service Set ID服务ID 一个IEEE802.11无线网络服务身份号

Track 轨道一段独有的由音视频或元数据组成的数据信道,这个定义与[RFC 2326]中的轨道定义一致

Video Analytics 视频分析算法用于分析视频数据和产生数据描述的算法或程序

Wi-Fi Protected Access Wi-Fi授权程序一套由Wi-Fi联盟创建用于保证安全的程序

3.2缩写

AAC (Advanced Audio Coding)高级音频编码

ASN (Abstract Syntax Notation)信息的抽象句法

AVP (Audio/Video Profile)音视频情景

AVPF (Audio/Video Profile for rtcp Feedback)实时的音视频情景

BLC (Back Light Compensation )背光补偿

BSSID (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cation )基础服务集鉴定

CA (Certificate Authority) 认证授权

CBC (Cipher-Block Chaining) 加密块链模式

CCMP (Counter mode with Cipher-block chaining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Protocol)计数器模式密码块链消息完整码协议

DER (Distinguished Encoding Rules) 可辨别编码规则

Modbus协议中文版(比较完善)

GB/T ××××—×××× 前言 -----------串行链路和TCP/IP上的MODBUS标准介绍 该标准包括两个通信规程中使用的MODBUS应用层协议和服务规范: ·串行链路上的MODBUS MODBUS串行链路取决于TIA/EIA标准:232-F和485-A。 ·TCP/IP上的MODBUS MODBUS TCP/IP取决于IETF标准:RFC793和RFC791有关。 串行链路和TCP/IP上的MODBUS是根据相应ISO层模型说明的两个通信规程。 下图强调指出了该标准的主要部分。绿色方框表示规范。灰色方框表示已有的国际标准(TIA/EIA和IETF标准)。 Modbus 协议规范 45页 MODBUS应用层MODBUS报文传输在TCP/IP 上的实现指南49页 在TCP/IP上的MODBUS映射 TCP IETF RFC 793 MODBUS报文IP IETF RFC 791 传输在串行链路 上的实现指南 45页 串行链路主站/从站以太网II/802.3 IEEE 802.2 TIA/EIA-232-F TIA/EI A-485-A 以太网物理层 MODBUS标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Modbus协议规范”)描述了MODBUS事物处理。第二部分(“MODBUS报文传输在TCP/IP上的实现指南”)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开发者实现TCP/IP上的MODBUS应用层的参考信息。第三部分(“MODBUS报文传 输在串行链路上的实现指南”)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开发者实现串行链路上的MODBUS 应用层的参考信息。

GB/T ××××—××××第一部分:Modbus协议 1

modbus协议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modbus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1 . MODBUS 规约 MODBUS规约是MODICOM 公司开发的一个为很多厂商支持的开放规约 Modbus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此协议定义了一个控制器能认识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过何种网络进行通 信的。它描述了控制器请求访问其它设备的过程,如果回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怎样 侦测错误并记录。它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内容的公共格式。 当在Modbus网络上通信时,此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反馈信息并用Modbus协议发出。在其它网络上,包含了Modbus协议的消息转换为在此网络上使用的帧或包结构。这种转换也扩展了根据具体的网络解决节地址、路由路径及错误检测的方法。 标准的Modbus 口是使用RS-232C兼容串行接口,它定义了连接口的针脚、电缆、信号 位、传输波特率、奇偶校验。控制器能直接或经由Modem组网。 控制器通信使用主一从技术,即仅设备(主设备)能初始化传输(查询)。其它设备(区设备)根据主设备查询提供的数据做出相应反应。典型的主设备:主机和可编程仪表。典型的从设备:可编程控制器。 主设备可单独和从设备通信, 也能以广播方式和所有从设备通信。如果单独通信,从设住回消息作为回应,如果是以广播方式查询的,则不作任何回应。Modbus协议建立了匕 设备查询的格式:设备(或广播)地址、功能代码、所有要发送的数据、错误检测域。 从设备回应消息也由Modbus协议构成,包括确认要行动的域、任何要返回 的数据、和错误检测域。如果在消息接收过程中发生错误,或从设备不能执行其 命令,从设备将建立错误消息并把它作为回应发送出去。 在其它网络上,控制器使用对等技术通信,故任何控制都能初始和其它控制器的通信。 这样在单独的通信过程中,控制器既可作为主设备也可作为从设备。提供的多个内部通道可 允许同时发生的传输进程。 在消息位,Modbus协议仍提供了主一从原则,尽管网络通信方法是“对等”。

MODBUS协议说明文档

MODBUS通讯协议说明 1、概述 Modbus 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本文档通信协议说明详细地描述了MODBUS设备的输入和输出命令、信息和数据,以便第三方使用和开发。 1.1通信协议的作用 使信息和数据在上位机(主站)和MODBUS设备之间有效地传递,允许访问MODBUS设备的所有测量数据。 MODBUS设备可以实时采集现场各种数据值,具备一个RS485通讯口,能满足MODBUS监控系统的要求。 MODBUS设备通信协议采用MODBUS RTU协议,本协议规定了应用系统中主机与MODBUS 设备之间,在应用层的通信协议,它在应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本协议所处的位置 从机: 1.2 物理接口: 连接上位机的主通信口,采用标准串行RS485通讯口,使用压接底座。 信息传输方式为异步方式,主要配置参数,一般默认:起始位1位,数据位8位,停止位1位,无校验,数据传输缺省速率为9600b/s 2、MODBU通信协议详述 2.1 协议基本规则 以下规则确定在回路控制器和其他串行通信回路中设备的通信规则。 1)所有回路通信应遵照主/从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信息和数据在单个主站和从站(监控设备)之间传递。 2)主站将初始化和控制所有在通信回路上传递的信息。 3)无论如何都不能从一个从站开始通信。 4)所有环路上的通信都以“打包”方式发生。一个包裹就是一个简单的字符串(每个字符串8位),一个包裹中最多可含255个字节。组成这个包裹的字节构成标准异步串行数据,并按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无校验位的方式传递。串行数据流由类似于RS232C中使用的设备产生。 5)所有回路上的传送均分为两种打包方式: A) 主/从传送 B) 从/主传送 6)若主站或任何从站接收到含有未知命令的包裹,则该包裹将被忽略,且接收站不予响应。

基于tcpip协议的Modbus

基于tcp/ip协议的modbus 业以太网与Modbus TCP/IP 一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早期标准为IEEE802.3,数据链路层使用CSMA/CD,10Mb/s 速度物理层有: (1)10Base5粗同轴电缆,RG-8,一段最长为500m; (2)10Base2细同轴电缆,RG-58,一段最长为185m; (3)10Base T双绞线,UTP或STP,一段最长为100m。 快速以太网为100Mb/s,标准为802.3a,介质为100Base Tx双绞线、100Base Fx光纤。 目前10/100M以太网使用最为普遍,很多企事业用户已实现100M到以太网桌面,确实体验到高速“冲浪”的快感,另外从距离而言,非屏蔽双绞线(UTP)为100m,多模光纤可达2~3km,单模光纤可大于100km。千兆以太网1000Mb/s为802.3z/802.3ab,万兆以太网10Gb/s 为802.3ae,将为新一轮以太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冲击。 二工业以太网与商用以太网的区别 什么是工业以太网?技术上,它与IEEE802.3兼容,故从逻辑上可把商用网和工业网看成是一个以太网,而用户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装配自己的网络部件,但从工业环境的恶劣和抗干扰的要求,设计者希望采用市场上可找到的以太网芯片和媒介,兼顾考虑下述工业现场的特殊要求:首先要考虑高温、潮湿、振动;二是对工业抗电磁干扰和抗辐射有一定要求,如满足EN50081-2、EN50082-2标准,而办公室级别的产品未经这些工业标准测试,表1列出了一些常用工业标准。为改善抗干扰性和降低辐射,工业以太网产品多使用多层线路板或双面电路板,且外壳采用金属如铸铝屏蔽干扰;三是电源要求,因集线器、交换机、收发器多为有源部件,而现场电源的品质又较差,故常采用双路直流电或交流电为其供电,另外考虑方便安装,工业以太网产品多数使用DIN导轨或面板安装;四是通信介质选择,在办公室环境下多数配线使用UTP,而在工业环境下推荐用户使用STP(带屏蔽双绞线)和光纤。

MODBUS-TCP协议介绍

MODBUS-TCP 协议 一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早期标准为IEEE 802.3,数据链路层使用CSMA/CD,10Mb/s 速度物理层有: (1)10 Base 5粗同轴电缆,RG-8,一段最长为500m; (2)10 Base 2细同轴电缆,RG-58,一段最长为185m; (3)10 Base T双绞线,UTP或STP,一段最长为100m。 快速以太网为100Mb/s,标准为802.3a,介质为100 Base Tx双绞线、100 Base Fx光纤。 目前10/100M以太网使用最为普遍,很多企事业用户已实现100M到以太网桌面,确实体验到高速“冲浪”的快感,另外从距离而言,非屏蔽双绞线(UTP)为100m,多模光纤可达2~3km,单模光纤可大于100km。千兆以太网1000Mb/s为802.3z/802.3ab,万兆以太网10Gb/s 为802.3ae,将为新一轮以太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冲击。 二工业以太网与商用以太网的区别 什么是工业以太网?技术上,它与IEEE802.3兼容,故从逻辑上可把商用网和工业网看成是一个以太网,而用户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装配自己的网络部件,但从工业环境的恶劣和抗干扰的要求,设计者希望采用市场上可找到的以太网芯片和媒介,兼顾考虑下述工业现场的特殊要求:首先要考虑高温、潮湿、振动;二是对工业抗电磁干扰和抗辐射有一定要求,如满足EN50081-2、EN50082-2标准,而办公室级别的产品未经这些工业标准测试,表1列出了一些常用工业标准。为改善抗干扰性和降低辐射,工业以太网产品多使用多层线路板或双面电路板,且外壳采用金属如铸铝屏蔽干扰;三是电源要求,因集线器、交换机、收发器多为有源部件,而现场电源的品质又较差,故常采用双路直流电或交流电为其供电,另外考虑方便安装,工业以太网产品多数使用DIN导轨或面板安装;四是通信介质选择,在办公室环境下多数配线使用UTP,而在工业环境下推荐用户使用STP(带屏蔽双绞线)和光纤。 三TCP/IP 1. 为什么使用TCP/IP?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能使用在多种物理网络技术上,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TCP/IP协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适应几乎所有底层通信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先在X.25上运行TCP/IP协议;而后又在一个拨号语音网络(如电话系统)上使用TCP/IP协议,又有TCP/IP在令牌环网上运行成功;最后又实现了TCP/IP远程

modbus协议解析

目录 1、Modbus简介 (2) 1.1MODBUS功能码简述 (3) 1.2功能码说明 (4) 1.3寄存器种类说明 (5) 1.4 PLC地址和协议地址区别 (6) 1.4.1 寄存器PLC地址 (6) 1.4.2 寄存器协议地址 (6) 2.MODBUS指令说明 (6) 2.1 读线圈寄存器01H (6) 2.2 读离散输入寄存器02H (9) 2.3 读保持寄存器03H (11) 2.4 读输入寄存器04H (13) 2.5 写单个线圈寄存器05H (15) 2.6 写单个保持寄存器06H (17) 2.7 写多个线圈寄存器0FH (18) 2.8 写多个保持寄存器10H (21)

1、Modbus简介 Modbus是由Modicon(现为施耐德电气公司的一个品牌)在1979年发明的,是全球第一个真正用于工业现场的总线协议。ModBus网络是一个工业通信系统,由带智能终端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和计算机通过公用线路或局部专用线路连接而成。其系统结构既包括硬件、亦包括软件。它可应用于各种数据采集和过程监控。 ModBus网络只有一个主机,所有通信都由他发出。网络可支持247个之多的远程从属控制器,但实际所支持的从机数要由所用通信设备决定. Modbus比其他通信协议使用的更广泛的主要原因有: (1)标准、开放,用户可以免费、放心地使用Modbus协议,不需要交纳许可证费,也不会侵犯知识产权。目前,支持Modbus的厂家超过400家,支持Modbus 的产品超过600种。 (2)Modbus可以支持多种电气接口,如RS-232、RS-485等,还可以在各种介质上传送,如双绞线、光纤、无线等。 (3)Modbus的帧格式简单、紧凑,通俗易懂。用户使用容易,厂商开发简单。其传输模式有:RTU、ASSCII 、TCP

ModBusRTU通讯协议

ModBusRTU通讯协议 Modbus协议最初由Modicon公司开发出来,在1979年末该公司成为施耐德自动化(Schneider Automation)部门的一部分,现在Modbus已经是工业领域全球最流行的协议。此协议支持传统的RS-232、RS-422、RS-485和以太网设备。许多工业设备,包括PLC,DCS,智能仪表等都在使用Modbus协议作为他们之间的通讯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当在网络上通信时,Modbus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应答并使用Modbus 协议发送给询问方。 Modbus协议包括ASCII、RTU、TCP等,并没有规定物理层。此协议定义了控制器能够认识和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标准的Modicon控制器使用RS232C实现串行的Modbus。Modbus的ASCII、RTU协议规定了消息、数据的结构、命令和就答的方式,数据通讯采用Maser/Slave方式,Master端发出数据请求消息,Slave 端接收到正确消息后就可以发送数据到Master端以响应请求;Master端也可以直接发消息修改Slave端的数据,实现双向读写。 Modbus协议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串行协议中除有奇偶校验外,ASCII模式采用LRC 校验,RTU模式采用16位CRC校验,但TCP模式没有额外规定校验,因为TCP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另外,Modbus采用主从方式定时收发数据,在实际使用中如果某Slave 站点断开后(如故障或关机),Master端可以诊断出来,而当故障修复后,网络又可自动接通。因此,Modbus协议的可靠性较好。 对于Modbus的ASCII、RTU和TCP协议来说,其中TCP和RTU协议非常类似,我们只要把RTU协议的两个字节的校验码去掉,然后在RTU协议的开始加上5个0和一个6并通过TCP/IP网络协议发送出去即可。 (一)、通讯传送方式: 通讯传送分为独立的信息头,和发送的编码数据。以下的通讯传送方式定义也与ModBusRTU通讯规约相兼容: 初始结构= ≥4字节的时间 地址码= 1 字节 功能码= 1 字节 数据区= N 字节 错误校检= 16位CRC码 结束结构= ≥4字节的时间 地址码:地址码为通讯传送的第一个字节。这个字节表明由用户设定地址码的从机将接收由主机发送来的信息。并且每个从机都有具有唯一的地址码,并且响应回送均以各自的地址码开始。主机发送的地址码表明将发送到的从机地址,而从机发送的地址码表明回送的从机地址。 功能码:通讯传送的第二个字节。ModBus通讯规约定义功能号为1到127。本仪表只利用其中的一部分功能码。作为主机请求发送,通过功能码告诉从机执行什么动作。作为从机响应,从机发送的功能码与从主机发送来的功能码一样,并表明从机已响应主机进行操作。如果从机发送的功能码的最高位为1(比如功能码大与此同时127),则表明从机没有响应操作或发送出错。

Modbus通讯协议

Modbus 协议简介 Modbus 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此协议定义了一个控制器能认识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它描述了一控制器请求访问其它设备的过程,如果回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怎样侦测错误并记录。它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内容的公共格式。 当在一Modbus网络上通信时,此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反馈信息并用Modbus协议发出。在其它网络上,包含了Modbus协议的消息转换为在此网络上使用的帧或包结构。这种转换也扩展了根据具体的网络解决节地址、路由路径及错误检测的方法。 在Modbus网络上转输 标准的Modbus口是使用一RS-232兼容串行接口,它定义了连接口的针脚、电缆、信号位、传输波特率、奇偶校验。控制器能直接或经由Modem组网。 控制器通信使用主—从技术,即仅一设备(主设备)能初始化传输(查询)。其它设备(从设备)根据主设备查询提供的数据作出相应反应。典型的主设备:主机和可编程仪表。典型的从设备:可编程控制器。 主设备可单独和从设备通信,也能以广播方式和所有从设备通信。如果单独通信,从设备返回一消息作为回应,如果是以广播方式查询的,则不作任何回应。Modbus协议建立了主设备查询的格式:设备(或广播)地址、功能代码、所有要发送的数据、一错误检测域。 从设备回应消息也由Modbus协议构成,包括确认要行动的域、任何要返回的数据、和一错误检测域。如果在消息接收过程中发生一错误,或从设备不能执行其命令,从设备将建立一错误消息并把它作为回应发送出去。 在其它类型网络上转输 在其它网络上,控制器使用对等技术通信,故任何控制都能初始和

modicon_MODBUS协议最新中文版

第一章 Modbus 协议 □ 介绍Modbus 协议介绍 □ 两种串行传输模式 □ 信息帧 □ 错误检查方法 Modbus 协议介绍 Modbus 可编程控制器之间可相互通讯,也可与不同网络上的其他设备进行通讯,支撑网络有Modicon 的Modbus 和Modbus+工业网络。网络信息存取可由控制器内置的端口,网络适配器以及Modicon 提供的模块选件和网关等设备实现,对OEM(机械设备制造商)来说,Modicon 可为合作伙伴提供现有的程序,可使Modbus+网络紧密地集成到他们的产品设计中去。 Modicon 的各种控制器使用的公共语言被称为 Modbus 协议,该协议定义了控制器能识别和使用的信息结构。当在Modbus 网络上进行通讯时,协议能使每一台控制器知道它本身的设备地址,并识别对它寻址的数据,决定应起作用的类型,取出包含在信息中的数据和资料等,控制器也可组织回答信息,并使用Modbus 协议将此信息传送出去。 在其他网络上使用时,数据包和数据帧中也包含着Modbus 协议。如,Modbus+或MAP 网络控制器中有相应的应用程序库和驱动程序,实现嵌入式Modbus 协议信息与此网络中用子节点设备间通讯的特殊信息帧的数据转换。 该转换也可扩展,处理节点地址,路由,和每一个特殊网络的错误检查方法。如包含在Modbus 协议中的设备地址,在信息发送前就转换成节点地址,错误检查区也用于数据包,与每个网络的协议一致,最后一点是需用Modbus 协议,写入嵌入的信息,定义应处理的动作。 图1说明了采用不同通讯技术的多层网络中设备的互连方法。在信息交换中,嵌入到每个网络数据包中的Modbus 协议,提 主处理器 4个Modus 设备或网络 编程器 编程器 (去MB+) S980(去MAP) AT/HC-984 和 HOST/MMHI AT/HC-984 HOST/MMHI 984A/B 和 S985

modbus协议

MODBUS 规约中文说明书1.MODBUS规约 MODBUS规约是MODICOM公司开发的一个为很多厂商支持的开放规约 Modbus 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此协议定义了一个控制器能认识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它描述了控制器请求访问其它设备的过程,如果回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怎样侦测错误并记录。它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内容的公共格式。 当在Modbus网络上通信时,此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反馈信息并用Modbus协议发出。在其它网络上,包含了Modbus协议的消息转换为在此网络上使用的帧或包结构。这种转换也扩展了根据具体的网络解决节地址、路由路径及错误检测的方法。 标准的Modbus口是使用RS-232C兼容串行接口,它定义了连接口的针脚、电缆、信号位、传输波特率、奇偶校验。控制器能直接或经由Modem组网。 控制器通信使用主—从技术,即仅设备(主设备)能初始化传输(查询)。其它设备(从设备)根据主设备查询提供的数据做出相应反应。典型的主设备:主机和可编程仪表。典型的从设备:可编程控制器。 主设备可单独和从设备通信,也能以广播方式和所有从设备通信。如果单独通信,从设备返回消息作为回应,如果是以广播方式查询的,则不作任何回应。Modbus协议建立了主设备查询的格式:设备(或广播)地址、功能代码、所有要发送的数据、错误检测域。 从设备回应消息也由Modbus协议构成,包括确认要行动的域、任何要返回的数据、和错误检测域。如果在消息接收过程中发生错误,或从设备不能执行其命令,从设备将建立错误消息并把它作为回应发送出去。 在其它网络上,控制器使用对等技术通信,故任何控制都能初始和其它控制器的通信。这样在单独的通信过程中,控制器既可作为主设备也可作为从设备。提供的多个内部通道可允许同时发生的传输进程。 在消息位,Modbus协议仍提供了主—从原则,尽管网络通信方法是“对等”。

Modbus中文版协议

网络由以下来定义: □拓扑(总线,令牌环,星形,树状,网状等等) □物理局限(长度,速率,用户数量,等等) □所采用的传输媒体(线缆,光缆,无线电波等) □网络接入类型(随机接入,主从站,带或不带故障管理的令牌环,等等) □传输模式(同步/异步,分组,串行/并行,NRZ/曼彻斯特编码,等) □协议(TCP/IP,FIP,MODBUS,等)。 系统 每秒钟的波特和比特数 当选用线缆时所要考虑的重要的参数是带宽。带宽与由波特表示的调制速率有关。 波特经常被错误的表示为每秒的比特数。 该参数对用户非常有用。两者容易混淆是由于它们的比价通常为1。 比价为2表示吞吐量是通讯速率的二倍。

结构体系 (以推荐的SubD9连接,波特率1200时最大长度3000米, 波特率9600时最大长度300米,总线拓扑。) (以SubD9或25pts 连接,波特率19200时最大长度15米。) (以推荐的SubD9连接,波特率19200时最大长度1200米。) (以推荐的SubD9连接,波特率19200时最大长度1200米,总线拓扑。) 拓扑 总线 环 星形 点对点

从电源电压(12V或24V)获得的20mA电流流经回路。对于正常线路(20mA:线路静止状态)连接每个站大约损失125V。 □从站的发送器通常和主站的接收器串行连接(正常 线路,20mA静止状态): 主站从站从站从站 □从站的发送器能和主站的接收器并行连接。在此例 中,线路的静止状态是0mA: 主站从站从站从站

实际的DB25-DB25连接 定义:DTE(数据终端设备)表示终端或计算机。 定义:DCE(数据通讯设备)表示调制解调器(或打印机)。□用直接的PIN-TO-PIN电缆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DTE-DCE)。 □用特殊电缆连接相同类型的设备: 2DTE-DTE,用NUL-调制解调器电缆, 2DCE-DCE,用NUL-终接电缆。 注意:术语“DCE”和“DTE”与连接器的类型和性别无关。 标准的RS232C不能明确定义连接器是插头型还是插座型。它的目的只是标准化其连接器针及所用电压的功能和用途。 定义:并行通讯是指8位二进制码元(1个字节)同时传输。字节中的8个比特同时送往通讯介质。 打印机通常用带有DB25连接器的并行电缆连接到计算机上。 并行电缆的最大长度是30米。并行电缆太长会使所传输的数据出错,这是由于电磁干扰和矩形波发生变形。(当为比特1或0时) 定义:串行通讯是指比特一个接一个传输。 该模式用于两个机器间的距离太远而不能用并行连接的情况。注意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以串行连接。制造商通常按照标准RS232-C来做。 推荐的串行电缆的最大长度是30米,如果考虑到标准 RS232-C所规定的电气特性,还可采用更长的电缆。

modbus协议

MODBUS 规约中文说明书 1.MODBUS规约 MODBUS规约是MODICOM公司开发的一个为很多厂商支持的开放规约 Modbus 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此协议定义了一个控制器能认识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它描述了控制器请求访问其它设备的过程,如果回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怎样侦测错误并记录。它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内容的公共格式。 当在Modbus网络上通信时,此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反馈信息并用Modbus协议发出。在其它网络上,包含了Modbus协议的消息转换为在此网络上使用的帧或包结构。这种转换也扩展了根据具体的网络解决节地址、路由路径及错误检测的方法。 标准的Modbus口是使用RS-232C兼容串行接口,它定义了连接口的针脚、电缆、信号位、传输波特率、奇偶校验。控制器能直接或经由Modem组网。 控制器通信使用主—从技术,即仅设备(主设备)能初始化传输(查询)。其它设备(从设备)根据主设备查询提供的数据做出相应反应。典型的主设备:主机和可编程仪表。典型的从设备:可编程控制器。 主设备可单独和从设备通信,也能以广播方式和所有从设备通信。如果单独通信,从设备返回消息作为回应,如果是以广播方式查询的,则不作任何回应。Modbus协议建立了主设备查询的格式:设备(或广播)地址、功能代码、所有要发送的数据、错误检测域。 从设备回应消息也由Modbus协议构成,包括确认要行动的域、任何要返回的数据、和错误检测域。如果在消息接收过程中发生错误,或从设备不能执行其命令,从设备将建立错误消息并把它作为回应发送出去。 在其它网络上,控制器使用对等技术通信,故任何控制都能初始和其它控制器的通信。这样在单独的通信过程中,控制器既可作为主设备也可作为从设备。提供的多个内部通道可允许同时发生的传输进程。 在消息位,Modbus协议仍提供了主—从原则,尽管网络通信方法是“对等”。如果控制器发送消息,它只是作为主设备,并期望从从设备得到回应。同样,当控制器接收到消息,它将建立一从设备回应格式并返回给发送的控制器。 .主设备查询 查询消息中的功能代码告之被选中的从设备要执行何种功能。数据段包含了从设备要执行功能的任何附加信息。例如功能代码03是要求从设备读保持寄存器并返回它们的内容。数据段必须包含要告之从设备的信息:从何寄存器开始读及要读的寄存器数量。错误检测域为从设备提供了一种验证消息内容是否正确的方法。 .从设备回应

MODBUS协议详细讲解

MODBUS RTU详细解释 Modbus一个工业上常用的通讯协议、一种通讯约定。Modbus协议包括RTU、ASCII、TCP。其中MODBUS-RTU 最常用,比较简单,在单片机上很容易实现。虽然RTU比较简单,但是看协议资料、手册说得太专业了,起初很多内容都很难理解。 所谓的协议是什么?就是互相之间的约定嘛,如果不让别人知道那就是暗号。现在就来定义一个新的最简单协议。例如, 协议:“A”--“LED灭” “B”--“报警” “C”--“LED亮” 单片机接收到“A”控制一个LED灭,单片机接收到“B”控制报警,单片机接收到“A”控制一个LED亮。那么当收到对应的信息就执行相应的动作,这就是协议,很简单吧。 先来简单分析一条MODBUS-RTU报文,例如:0106000100179804 0106000100179804 从机地址功能号数据地址数据CRC校验 这一串数据的意思是:把数据0x0017(十进制23)写入1号从机地址0x0001数据地址。 先弄明白下面的东西。 1、报文 一个报文就是一帧数据,一个数据帧就一个报文:指的是一串完整的指令数据,就像上面的一串数据。 2、CRC校验 意义:例如上面的9804是它前面的数据(010*********)通过一算法(见附录2,很简单的)计算出来的结果,其实就像是计算累加和那样。(累加和:就是010*********加起来的值,然后它的算法就是加法)。 作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数据会发生错误,CRC检验检测接收的数据是否正确。比如主机发出010600 010*******,那么从机接收到后要根据010*********再计算CRC校验值,从机判断自己计算出来的CRC校验是否与接收的CRC校验(9804主机计算的)相等,如果不相等那么说明数据传输有错误这些数据不能要。 3、功能号 意义:modbus定义。见附录1。 作用:指示具体的操作。 MODBUS-RTU 一、一个报文分析 先声明下我们的目的,我们是要两个设备通讯,用的是MODBUS协议。上面简单介绍了:“报文”“CRC校验”“功能号”。 在单片机中拿出一部分内存(RAM)进行两个设备通讯,例如:

Modbus协议中文版【完整版】

第一部分:Modbus协议 1 引言 1.1 范围 MODBUS是OSI模型第7层上的应用层报文传输协议,它在连接至不同类型总线或网络的设备之间提供客户机/服务器通信。 自从1979年出现工业串行链路的事实标准以来,MODBUS使成千上万的自动化设备能够通信。 目前,继续增加对简单而雅观的MODBUS结构支持。互联网组织能够使TCP/IP栈上的保留系统端口502访问MODBUS。 MODBUS是一个请求/应答协议,并且提供功能码规定的服务。MODBUS功能码是MODBUS 请求/应答PDU的元素。本文件的作用是描述MODBUS事务处理框架内使用的功能码。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RFC791,互联网协议,Sep81 DARPA 2.MODBUS协议参考指南Rev J,MODICON,1996年6月,doc#PI_MBUS_300 MODBUS是一项应用层报文传输协议,用于在通过不同类型的总线或网络连接的设备之间的客户机/服务器通信。 目前,使用下列情况实现MODBUS: 以太网上的TCP/IP。 各种媒体(有线:EIA/TIA-232-E、EIA-422、EIA/TIA-485-A;光纤、无线等等)上的异步串行传输。 MODBUS PLUS,一种高速令牌传递网络。 图1:MODBUS通信栈 2 缩略语 ADU 应用数据单元 2

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HMI 人机界面 IETF 因特网工程工作组 I/O 输入/输出设备 IP 互连网协议 MAC 介质访问控制 MB MODBUS协议 MBAP MODBUS协议 PDU 协议数据单元 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TCP 传输控制协议 3 背景概要 MODBUS协议允许在各种网络体系结构内进行简单通信。 图2:MODBUS网络体系结构的实例 每种设备(PLC、HMI、控制面板、驱动程序、动作控制、输入/输出设备)都能使用MODBUS 协议来启动远程操作。 在基于串行链路和以太TCP/IP网络的MODBUS上可以进行相同通信。 一些网关允许在几种使用MODBUS协议的总线或网络之间进行通信。 4 总体描述 4.1 协议描述 MODBUS协议定义了一个与基础通信层无关的简单协议数据单元(PDU)。特定总线或网络上的MODBUS协议映射能够在应用数据单元(ADU)上引入一些附加域。 3

modbus协议

MODBUS 规约中文说明书 1. MODBUS规约 MODBUS规约是MODICOM公司开发的一个为很多厂商支持的开放规约 Modbus 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此协议定义了一个控制器能认识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它描述了控制器请求访问其它设备的过程,如果回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怎样侦测错误并记录。它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内容的公共格式。 当在Modbus网络上通信时,此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反馈信息并用Modbus协议发出。在其它网络上,包含了Modbus协议的消息转换为在此网络上使用的帧或包结构。这种转换也扩展了根据具体的网络解决节地址、路由路径及错误检测的方法。 标准的Modbus口是使用RS-232C兼容串行接口,它定义了连接口的针脚、电缆、信号位、传输波特率、奇偶校验。控制器能直接或经由Modem组网。 控制器通信使用主—从技术,即仅设备(主设备)能初始化传输(查询)。其它设备(从设备)根据主设备查询提供的数据做出相应反应。典型的主设备:主机和可编程仪表。典型的从设备:可编程控制器。 主设备可单独和从设备通信,也能以广播方式和所有从设备通信。如果单独通信,从设备返回消息作为回应,如果是以广播方式查询的,则不作任何回应。Modbus协议建立了主设备查询的格式:设备(或广播)地址、功能代码、所有要发送的数据、错误检测域。 从设备回应消息也由Modbus协议构成,包括确认要行动的域、任何要返回的数据、和错误检测域。如果在消息接收过程中发生错误,或从设备不能执行其命令,从设备将建立错误消息并把它作为回应发送出去。 在其它网络上,控制器使用对等技术通信,故任何控制都能初始和其它控制器的通信。这样在单独的通信过程中,控制器既可作为主设备也可作为从设备。提供的多个内部通道可允许同时发生的传输进程。 在消息位,Modbus协议仍提供了主—从原则,尽管网络通信方法是“对等”。如果控制器发送消息,它只是作为主设备,并期望从从设备得到回应。同样,当控制器接收到消息,它将建立一从设备回应格式并返回给发送的控制器。 .主设备查询 查询消息中的功能代码告之被选中的从设备要执行何种功能。数据段包含了从设备要执行功能的任何附加信息。例如功能代码03是要求从设备读保持寄存器并返回它们的内容。数据段必须包含要告之从设备的信息:从何寄存器开始读及要读的寄存器数量。错误检测域为从设备提供了一种验证消息内容是否正确的方法。 .从设备回应

WEINVIEW modbus通讯协议 中文版

Modbus通信协议 摘要:工业控制已从单机控制走向集中监控、集散控制,如今已进入网络时代,工业控制器连网也为网络管理提供了方便。Modbus就是工业控制器的网络协议中的一种。关键词:Modbus协议;串行通信;LRC校验;CRC校验;RS-232C 一、Modbus 协议简介 Modbus 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 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 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 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此协议定义了一个控制器能认识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 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它描述了一控制器请求访问其它设备的过 程,如果回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怎样侦测错误并记录。它 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内容的公共格式。 当在一Modbus网络上通信时,此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 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 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反馈信息并用Modbus协议发出。在其它 网络上,包含了Modbus协议的消息转换为在此网络上使用的帧或包 结构。这种转换也扩展了根据具体的网络解决节地址、路由路径及 错误检测的方法。 1、在Modbus网络上转输 标准的Modbus口是使用一RS-232C兼容串行接口,它定义了连接口 的针脚、电缆、信号位、传输波特率、奇偶校验。控制器能直接或 经由Modem组网。 控制器通信使用主—从技术,即仅一设备(主设备)能初始化传输 (查询)。其它设备(从设备)根据主设备查询提供的数据作出相 应反应。典型的主设备:主机和可编程仪表。典型的从设备:可编 程控制器。 主设备可单独和从设备通信,也能以广播方式和所有从设备通信。 如果单独通信,从设备返回一消息作为回应,如果是以广播方式查 询的,则不作任何回应。Modbus协议建立了主设备查询的格式:设 备(或广播)地址、功能代码、所有要发送的数据、一错误检测域。 从设备回应消息也由Modbus协议构成,包括确认要行动的域、任何 要返回的数据、和一错误检测域。如果在消息接收过程中发生一错 误,或从设备不能执行其命令,从设备将建立一错误消息并把它作 为回应发送出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