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和唐五代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和唐五代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和唐五代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和唐五代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材料

绪论时间跨度: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隋文帝统一中国(公元589年)终,共393年。(一)文学自觉的标志:(1)文学地位的独立。(2)文体辨析的细化。(3)审美特性的追求。

(二)文学的繁荣

一、文体的发展:诗歌: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永明体诗;骈文;骈赋;散文;小说。

二、诗歌创作: 1.建安文学 2.正始文学 3.太康文学 4.东晋文学 5.南朝宋谢灵运之山水诗

6.晋宋之交陶渊明之田园诗

7.南朝齐之永明体诗

8.南朝梁陈之宫体诗

(三)文学的个性化

三曹(操之古直悲凉;丕之便娟婉约;植之骨气与词采兼备);七子(王粲的情深悲慨;刘桢的俊逸豪健;陈琳的苍劲悲凉等);阮籍(隐晦遥深);嵇康(清刚峻切);陆机(繁缛华丽);谢灵运(富丽精工);陶渊明(平淡自然)。

(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

(五)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主题:1.生死主题;2.游仙主题;3.隐逸主题。

(六)门阀制度与寒士文学

(1)寒士文学(2)文学家族、文学集团大量出现

三曹、二陆、三张、两潘、阮瑀及其子阮籍、嵇康及其子嵇绍、南朝谢氏家族等;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竟陵八友;以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以萧衍、萧统为中

心的;以萧纲为中心的,等。

(七)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汉末(公元196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公元589年)

①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超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

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②西晋末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他的发展,以致玄言

诗占据东晋诗坛数十年之久。

③齐梁两代两个文学现象:其一,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yong)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

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脁、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其二,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萧纲为中心。

④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青绮,北方质朴。

(八)南北朝文学的新变:①、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②、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③、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风骨

1、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统一天下的理想与壮志,悲凉慷慨,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人往往具有重建社会秩序和复兴文化的充分积极的态度和充沛的热情。他们注重现实而又不失理想精神,重视实际才干同时又充满艺术情趣,蒿目时艰,奋发有为,诗里洋溢着慷慨激昂又悲凉深沉的时代风格,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2、建安风骨形成的因素:(1)时代因素:天下纷乱,生灵涂炭(灾难);群雄角逐,各骋才智(舞台);(2)思想因素:儒学定于一尊的地位趋于动摇,道家和刑名之学兴起;(3)文人因素:生命意识,悯时情怀,理想张扬,个性风发;(4)文学因素:汉乐府的健朗风格,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幽怨情调。(一)曹操

①其诗的内容:一是“诗史”性叙事诗(《蒿时行》、《苦寒行》),二是政治抒怀诗(《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三是写景诗(《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四是游仙诗(《秋胡行》)。

②创作上的主要特点:其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其文,清峻通脱,自开风气。

③曹操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首先,其四言诗“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沈德潜),五言诗“借旧乐写时事”,堪称“汉末实录”(钟惺),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诗歌传统;其次,散文创作方面,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总之,曹操是建安诗风和文风的开创者,在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

(二)曹丕

①他的《燕歌行》为我国诗歌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而又成熟的七言诗;②他的《典论·论文》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提出了“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等重要观点;

③他的诗文开婉约纤丽一路,兼有情美、景美、辞美、韵美的艺术特点,除《燕歌行》外,诗如《杂诗》、文如《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皆为值得一读的佳什。

(三)曹植

1、诗歌分期: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抒写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战乱萧条的社会现实以及游荡宴乐的公子生活,洋溢青春气息,体现济世精神,代表作有《白马篇》、《送应氏》、《名都篇》等;后期诗文以抒写身世之感为主,自伤不遇,复痛心于亲友离散的遭遇,艺术上多深于寄托,语悲而调爽,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哀》、《美女篇》、《吁嗟篇》、《洛神赋》、《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等。

2.艺术特点及成就:(1)风格:骨气词采兼备

(2)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①文人化;抒情与叙事结合;②重比兴,工于起调;③描写细致,词藻华丽;④注意对偶、炼字、声色。

(四)建安诗歌的成就

1.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2.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阮籍

(一)生平思想:少年失怙,颇勤学,立志远大。

(二)《咏怀诗》八十二首

一、内容: 1. 感叹身世:(1)自述生平经历及理想志向;

《咏怀》(2)表现惧祸忧生心情。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特点:比兴象征,渲染气氛,隐微深曲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感情基调:沉重、苦闷、抑郁、恐惧、忧伤、愤懑

2. 讥刺时事特点:扑朔迷离,曲折隐晦

二、艺术特点

1. 比兴象征,隐晦曲折。多用比兴象征,寄托寓意的手法来抒情咏怀。或借古喻今,或托意神仙,或以史出,用典兴感,给人一种情不定发,兴寄无端又意态朦胧的艺术感受,形成了旨趣遥深,高古清奇的艺术风格。钟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2.风格浑朴、洒脱、含蓄。不刻意雕琢煅炼,而凭着感情驱遣才力,自然成文。

三、诗歌成就

1.开创了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2.大力创作五言诗,发展五言诗。他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将抨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上进一步文人化。

第二章两晋诗坛

一、陆机

其诗特点有二:一是词尚华美,体求工稳,但过于繁缛,不免“有伤直致之奇”(钟嵘);二是多机械模拟前人之作,乐府诗、《古诗十九首》及曹氏父子的作品皆为其模拟的对象,如《拟古诗》十二首即为此类代表。

二、潘岳

潘岳诗文的艺术特点表现在哀而婉,浅而丽。其一,其作品往往善叙悲哀之情,流露低沉、感伤的情绪,形成以“哀”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其二,“辞藻绝丽”是其作品的另一特色,谢混谓:“潘诗灿若舒锦,无处不佳。”其三,与陆机相比,潘岳诗文用语较浅,不及陆之精美工致,深于刻炼。

三、左思与《咏史》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写出了有充实内容的作品

一、内容:1.表现为国立功的雄伟抱负。2.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门阀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1)对门阀制度的揭露和抨击。(2)既表示对豪右的蔑视又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

(3)对门阀士族的强烈反抗,及与之决裂的态度。

二、《咏史》的艺术特点:(一)咏史以咏怀,将史事、世情、己怀融为一体,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二)借古讽今,语典而怨,思想深刻,抒情性强;(三)胸次浩荡,气概豪迈,形成“左思风力”(《诗品》)。第三章陶渊明

一、时代与生平

1.文学创作背景:玄言诗笼罩诗坛

2.家世出身受家庭及儒经影响,胸怀壮志。

3.时代背景政治腐败:①专权、乱政、起兵、篡夺、阴谋、危机

②受门阀制度限制,不能有大作为。

③囿于低贱的小官

二、陶诗的思想内容

1.睥睨黑暗,坚持高远理想与志趣(1)表现卓然挺立、傲岸不屈、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与超凡脱俗、清新秀逸的隐者风范。(2)对腐朽统治阶级和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

2. 描绘田园风光,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描写劳动生活,反映劳动的甘苦体验。

表现田园生活的宁谧与闲适:

描写劳动生活,反映劳动的甘苦体验。

3.通过咏史、咏怀,抒发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三、艺术特色

1.平淡自然----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内容: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

形式:生活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情。

2.淳厚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

3.富有意境

陶诗包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感受,是人生深刻体验的结晶。

总之,陶诗语言通俗浅显,风格或平淡自然、萧散冲澹或豪放有力、雄浑刚健,但总体上都呈现气象浑融的特点。它直承汉魏古诗传统,入乎其中,出乎其上,外部结构看似随意疏散,但内在的意脉却极连贯浑成,形散而神不散,正说明作者诗学深厚又天才卓萦。

一、陶渊明与谢灵运陶渊明----汉魏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谢灵运----南朝诗歌新风的开创者

从陶至谢: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

1.分类:吴歌和西曲

2.多为情歌

3.艺术形式

(1)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2)语言清新自然:“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3)双关语的广泛运用:同音同字;同音异字

北朝民歌

1.内容丰富。

2.以五、七言为主。

3.语言质朴明快,风格雄放刚健。

南北朝民歌之异同

同: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体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区别于汉乐府)。

异:南朝民歌情思婉转,清丽缠绵,以情歌为主;而北朝民歌质朴刚、明快俊朗,内容丰富(反映战争、羁旅、疾苦、爱情等)。

风格不同之原因:受分裂的局面及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气候、民族等因素的影响。《乐府诗集》:“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谢灵运诗歌艺术特点 1.善于精确地描绘山姿水态,摹形绘色; 2.语言精雕细刻而能出于自然;

3.似清丽简短的山水游记,结构多为:“叙事----写景----说理

4.多佳词丽句。

二、谢诗之优点与缺点优点:1.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2.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技巧。 3.有不少佳句名句。缺点:1.情景往往割裂,不能交融。 2.往往有句无篇。 3.有时过于雕琢,丧失自然之美。 4.结构单一。

三、鲍照①生平与创作 1.出身寒微 2.抒发门阀世族制度下寒士的愤慨不平是其诗歌的主要内容。

②代表作:《拟行路难》十八首

③特点: 1.题材丰富;感情强烈奔放;风格奇矫凌厉。 2.丰富并发展了七言诗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谢脁(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语言特点:语言清新流丽,风格圆转流美,写景鲜明生动,情景相融

主要贡献1.发展了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使之更加清新流丽、自然秀发、情景相融

2.促进了新体诗创作的水平。

永明体定义:是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当时著名的诗人沈约把根据汉字的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了八种应该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称为“八病”。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因为这种新诗体是在永明年间开创的,因此称为永明体。第七章庾信

一、生平与创作 1.前期:宫体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出使羁留北朝的经历,是其生活、思想、风格转变的关键。 3.后期:集南北诗风之大成。

二、后期诗的内容 1.感怀身世。 2.故国之思。

三、特点 1.内容丰富而充实 2.诗风从艳冶转向刚健 3.发展了诗歌格律(1)五言新体诗在声律上暗合唐五律和五绝;(2)七言诗,从句数、章法、对仗上看,也是唐人七律、七绝的先驱。 4.用典较多

5. 为南北朝诗风融合的集大成者。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两个系统: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

二、体制:笔记体与章回体

三、依内容分类志人小说:记载奇闻佚事志怪小说:记载神鬼怪异

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

1.作者主观意图:“发明神道之不诬”

2.代表篇目:《干将莫邪》《韩凭妻》《董永》《白水素女》《紫玉》《李寄斩蛇》《宋定伯捉鬼》

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1.内容:记载汉末至东晋世族阶层人物的逸闻佚事和玄虚清谈,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全书按内容分类系事,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

主要体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

(1)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王子猷之访戴安道刘伶酗酒

(2)以喜怒忧惧不形于色为名士风度。谢安、顾雍

(3)以颖悟旷达为尚

(4)以隐逸、能欣赏山水为名士风雅士族名士仪容修饰,神态超逸,语言“机警多锋”,简约有味。2.艺术成就

(1)善于通过细节勾勒性格和精神面貌。王蓝田性急王戎吝啬

(2)善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3)记言记事结合

(4)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绪论隋唐五代十国宋(581 618 907 960 38+289+53=380)

(一)文学形式的全面繁荣诗歌散文小说词

(二)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

二、国力强盛 1.疆域宽广,军事强大 2.都市繁荣,对外交流活跃

三、政治清明,思想开放儒、释、道,兼容并蓄统治者思想较开明推行科举开阔视野启

迪心智激发自信产生动力

四、国家统一、南北融合

1.南北文风融合南方:清绮缠绵; 北方:质朴刚健。融合:“各去所短,合其两长。”(魏征)

2.为文人的自由活动提供保障

五、多种艺术形式相互促进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

六、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

2.前代文学在思想倾向、题材领域、文体特征、声律运用、语言风格、手法技巧等方面的积累。

3.唐人对待遗产的既批判又继承的科学辩证的态度。

(三)唐诗的繁荣

1.数量多:诗人、诗作数量巨大

2.质量高: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3.题材丰富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抒怀诗、送别诗、咏物诗、咏史诗、爱情诗、讽喻诗、闺怨诗、游仙诗。

4.表现手段的丰富与高超叙事细腻自然;抒情含蓄韵味;议论融理入情。

5.体裁兼备古体诗(五古、七古);近体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6.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风格鲜明:宁静秀美(王孟);壮大雄浑(高岑);豪迈飘逸(李白);沉郁顿挫(杜甫);通俗浅近(元白);雄奇险怪(韩孟李);清刚峻爽(刘禹锡);幽隐朦胧(李商隐);等等。

流派纷呈:王孟;高岑;元白;韩孟;张王;等等。

优美层深、玲珑剔透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层深渺远,韵外之致。

(四)唐诗分期:初、盛、中、晚

1.初唐时期(1)以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为代表;(2)“初唐四杰”;(3)陈子昂。

2.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王、孟)边塞诗派(高、岑)李白的创作杜甫的创作

3.中唐时期文学有多方面的发展:诗歌、散文、传奇

诗歌风格流派更加复杂多样: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卢纶;元、白、张、王;韩、孟、李;刘禹锡;柳宗元;等等。

4.晚唐时期杜牧的咏史诗;李商隐的无题诗

(五)唐诗发展流程

一、初唐时期 1.以唐太宗及其近臣为中心的宫廷诗;“上官体”

2.少数刚健质朴之作

3.多囿于宫廷诗范围,内容不外乎写景咏物,多是奉和应诏之作,写景细致精工,属对工切,有雕琢之习。

4.有的充斥浓艳脂粉气息:

5.对近体诗的影响:形式技巧、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等。

前30年:以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为代表,主要承袭齐梁轻艳浮靡的诗风,特别是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绮错婉媚的诗风在诗坛有很大的影响。

中30年:代表诗人为“初唐四杰”,他们扩大了诗歌的反映范围,给唐诗的发展注入了清新刚健的气息和明朗壮大的感情基调,开创了一代诗风,被称为唐诗的“始音”。

后30年:代表诗人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张若虚。

☆陈子昂高举复古的旗帜,提倡“汉魏风骨”,主张继承和发扬建安诗歌直抒怀抱、刚劲质直的文风,恢复古诗比兴言志,干预现实、反映政治的传统,扫荡了齐梁以来的浮靡习气。

☆沈佺期和宋之问则完成了五律的定型。

☆张若虚则在诗歌意境的营造方面为盛唐诗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一)、初唐四杰

一、“初唐四杰”之同与异:

1.同:少聪颖;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命运多舛;自信自负,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反对纤巧浮靡的宫廷诗风,提倡刚健风骨。

2.异:创作个性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歌行:卢照龄《长安古意》与骆宾王《帝京篇》。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特别是乐府诗与骈赋两种文体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是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

五律:杨炯《从军行》与骆宾王《在狱咏蝉》。在五律形式上的探索与提高

二、“四杰”的成就与贡献

1.扩大题材范围,充实思想内容。“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抒怀诗;咏物诗;赠别诗;边塞诗;宫廷诗;

2.为唐诗的发展注入了昂扬明朗壮大的情思格调,将充实内容与刚健风骨相结合。

(二)陈子昂

一、生平与思想:欲有作为而实际不能有所作为

二、诗歌创作 1.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2.内容边塞诗、讽喻诗、抒怀诗。

3.艺术特色艺术特点:运用比兴,意境深远

总体艺术风格:质朴刚健、遒劲爽朗

诗歌理论与主张:“风雅兴寄”“汉魏风骨”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诗派概说

1、山水田园诗派产生的原因:

⑴盛唐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隐居田园和游览山川的优越的物质条件

⑵仕途失意者在山水田园中寻求慰藉

⑶佛、道思想的盛行造成了以隐逸为清高的社会风气。(“终南捷径”;傲世独立)

⑷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2、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个别字句——魏晋时期---个别诗篇——陶渊明:田园——南北

朝时期:大小谢——初唐:王绩——盛唐山水田园诗

3、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也叫王孟诗派。其诗以描写秀丽山水和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自已淡泊闲适的生活情趣为主,风格清新疏淡,写景状物工细传神,形式上大力写作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他代表诗人有储光羲、常建、裴迪等。

二、唐代的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声。

王维把写景和抒情、自然与工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标志着我国山水诗的创作艺术达到了高峰。

(一)王维

一、生平 1.深受佛学影响的家庭环境

2.经历:擢进士第----任太乐丞----贬济州----亦官亦隐----受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出使塞上----

转左补阙----累迁官职至给事中----安史之乱陷贼----责授、逐升为尚书右丞

二、思想与创作以张九龄被贬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积极入世、乐观进取、关心现实。以游侠诗、边塞诗和政治诗为代表

游侠诗:《少年行》边塞诗:《使至塞上》《从军行》等

(2)后期:亦官亦隐、独善静虑、离尘绝世。多为山水田园诗题材。“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原因:1、张九龄的罢相和李林甫的上台;2、安史之乱中迫受伪官“给事中”;3、妻子的病逝。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缓和了与李林甫集团的矛盾;也使之洁身自好,心境平和,投向大自然。

继陶、谢之后,发展了山水田园诗题材。

①田园诗:主要描写农村的幽美风光和隐居生活的乐趣。(《山居即事》《渭川田家》《山居秋暝》)

②山水诗:描绘了缤纷多彩的大自然,具有丰富多样的意境和风格。

a)大处落笔,气魄宏大,笔力劲键,意境壮阔。(《汉江临泛》:《终南山》)

b)小处着眼:溪山一角、细节特写、声息变化;清新自然、明艳秀美。(《山中》)

三、王维诗之艺术特点:

1.绘画美(1)各种色彩和谐配合、对照、辉映。《送邢桂州》:“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2)表现色彩的动静感与冷暖感。“诗中有画”

2.音响美例:“细致风向乱,疏影月光寒。”

3.禅意与禅趣(《辛夷坞》《竹里馆》《终南别业》)

(二)孟浩然

一、生平 1.胸怀抱负,期望入世

2.前期隐居:为入世做准备“崇重隐沦,亲问岩穴”

3.漫游、吟赏山水

4.后期归隐:落第失意后。

二、孟浩然的诗歌

1.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1)清幽景象,清幽境界: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清幽”既是孟浩然诗歌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在漫长的隐逸生活中所追求的思想境界。主体与客体、思想境界与艺术境界,得到和谐的统一。

(2)观察景物细致,刻画入微,曲尽其妙《初春汉中漾舟》:“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南归阻雪》:“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3)朴素白描手法的运用《秋登万山寄张五》、《宿建德江》

闻一多:“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

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

(4)雄浑壮逸之作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早发渔浦潭》:“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

2.田园诗:把田园诗同自己的隐居生活融合起来表现。《过故人庄》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同:共同生活归宿——隐逸;相同的诗风——清淡。

异:①王孟都乐于表现隐逸生活的闲适逸趣。但王诗往往夹杂着“幽冷寂灭”的心绪,孟诗往往夹杂着耿介郁勃的心态。

②王维主张寓主观于客观,造成画面的和谐和美感,但孟诗往往于情与景,水乳交融。而王诗除了情景交融外。还将理趣打入其中。使王诗的意境变的更加高远。所以,意境的深沉,王维不如孟浩然,论意境的高远,孟浩然不如王维。

③王维擅长取景、造型、布局,更注意冷色暖色的映衬,画内景与画外音的配合。

④从语言看:孟浩然的诗平淡简朴,王维的诗清秀工巧。

※边塞诗

1.边塞诗派产生的原因⑴战事频繁。⑵统治者重视边功,尚武之风盛行,士人关心边塞战争。

(3)从军入幕风气盛行。⑷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

2.边塞诗派:是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也叫高岑诗派。诗歌主要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他代表诗人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一)高适

一、生平:出身官僚家庭,但业已没落——20岁时西游长安,首探仕路但失望而返——“举头望君门,

屈指取公卿。”——居宋州十年,边耕边读——北游燕赵,增广阅历——淇上躬耕——授辞封丘尉——赴边塞,入幕府——以平乱有功,任淮南节度使。

二、诗歌内容

自伤落拓不遇“睹君济时略,使我气填膺。长策竟不用,高才徒见称。”

同情百姓疾苦“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边塞诗

三、艺术特色殷璠:“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1)真情流露,意胜于辞“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2)写实手法,率直无隐“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3)感情饱满,夹叙夹议“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4)高度概括,感染力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兼有气骨”:语言质朴有力,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体现出刚健明朗的特色。

艺术风格----豪迈悲壮

总之,高适诗歌内容充实,感情饱满,意气豪迈,语言质朴,笔力遒劲,给人以浑厚、沉实、雄健之感。

第三章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

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一)思想内容李商隐:“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

一、歌唱时代,追求光明与美好

1.对帝都壮伟气象的热情礼赞

《君子有所思行》: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

赫。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2.描绘城邑的繁荣富庶与农村的安乐宁谧“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牛羊散阡陌,夜寝不闭户。”

二、批判丑恶,揭露黑暗与腐朽

1.揭露宫廷权力之争的黑暗险恶。

2.讽穷兵黩武。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3.讽宦官跋扈。《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三、感不遇

郁结难遣:“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行路难!”

百折不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四、同情民生疾苦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渐漂母,三

谢不能餐。”

《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五、友情亲情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六、山水诗

山水不同,风貌各异。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善于从宏观落笔,捕捉宏大意象。“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二)艺术特点

一、体裁:众体兼擅

1.乐府歌行《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长干行》《古朗月行》《襄阳歌》《将进酒》《秋登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拟古题、(2)别立新意、(3)新题乐府

沈德潜:“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

随风变灭,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2.五古以《古风》五十九首为代表。

3.绝句五绝:《独坐敬亭山》《秋浦歌》《静夜思》等

七绝:《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峨嵋山月歌》《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

沈德潜《唐诗别裁》:“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

远,太白有焉。”

4.律诗《渡荆门送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夜泊牛渚怀古》

宋人徐绩《李太白杂言》:“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曾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

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青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

二、艺术风格

1.雄奇、奔放、壮丽、多变

2.含蓄、委婉,意远、情遥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清新、俊美、自然、明丽《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4.典雅、华美

三、艺术特征

1.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创造出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

2.以大开大阖、起落无端的结构配合澎湃激越、起伏跌宕情感的抒发。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第四章杜甫

“诗圣”诗人终生蹭蹬坎坷,但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情感是强烈秾挚而经久不渝的,他的全

部诗作就是他伟大情感的记录。此外,诗人对亲人、朋友、邻里的深情厚意也是极其动人的。

“诗史” 1.杜诗反映了时代的历史真实、描绘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2.诗中体现的作者对其所反映生活的评价是符合历史原则的。他的好恶爱憎与广大人

民的感情倾向是一致的。

(一)杜甫诗歌艺术风格与艺术表现

一、杜诗总体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涵义:1.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饱满深沉。 2.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

3.通过抑扬铿锵、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洪亮吉:“李青莲之诗,佳处在不著纸。杜浣花之诗,佳处在力透纸背。”

二、风格多样

表现内容不同,涉及领域广阔

除忧国忧民的反映战争、军旅、政治外,还有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描写行旅奔波、田园风光、天

伦之乐、异乡风俗,以及赠别怀人、咏物题画、评论诗文之作。

三、杜诗之艺术表现

1. 大气磅礴的艺术概括能力与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

概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细节:“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2.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

有鲜明又丰富的自我形象:忧国忧民、深沉执著、百折不回的积极入世的老儒形象。

男性形象:皇帝、贵族、官僚、军官、战士、文士、诗人、老翁、田父、船夫等。

女性形象:宫人、贵妇、寡妇、新娘、老妪等。

3.赋与“铺陈”手法的运用

将概括性的叙述与细致入微的描写结合起来。

将包罗万有的社会现象和博大深厚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当中。

《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4.多议论,但“带情韵而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诗歌形式上的创造

1.同题组诗:《秦州杂诗二十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

2.丰富五律

3.发展七律

五、语言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

1.语言分外精警凝炼《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2.炼词炼字(1)遣词造句与内容一致。(2)精炼字词

(二)杜甫七律之成就:全面开辟了律诗特别是七律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峙的高度。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杜诗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一、将叙事与议论引入诗中,并同抒情写景紧密交渗,尽可能使诗句产生多方面的功能。

二、布局上注重屈曲盘旋,力求以层深的构思来表达复杂的意念。

三、语言锤炼

1.炼句:颠倒语序、错综文法,加深人们对诗意的领会。“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2.炼字:不仅要炼得工,而且要炼得奇,给人新鲜逼人的印象。“返照入江翻石壁,孤云拥树失山村。”?简述杜甫以时事入诗的新题乐府《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盛唐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兵车行》的创作特点:①此诗讽刺唐玄宗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②在写法上,一开始记事,叙述送别悲惨情景,继之纪言,为征夫的诉苦,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

?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简述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的艺术特色。

一、此诗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

二、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

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试述杜诗写实手法的表现。(即写实手法的特点)

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写实手法的特点有:

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一“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

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

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

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家事诗”,如《月夜》《月夜忆舍弟》里。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

?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

二、杜甫有组诗中一次有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皆

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上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

?试论杜诗的集大成。

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

二、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三、杜诗集大成的体现:

1.不簿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具体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词语的直接运用和影响。在五言诗上由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并能推陈出新。

3.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是杜甫集大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抒》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李杜

早慧: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杜:“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早熟:李:“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

杜:“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好饮:李:“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杜:“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好游: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为名山游”

杜:“东下姑苏” “归帆天姥” “放荡齐赵” “西归咸阳”

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别》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杜:语不惊人死不休

强烈的诗歌感染力:李:兴酣笔落摇五岳

杜:下笔如有神

人生理想:李: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窃比稷与契”

文学理想:李:“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杜:”窃攀屈宋宜方驾。“

忧国忧民: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人

(一)韩孟诗派:尚怪奇、重主观

(二)对盛唐诗歌的突破:

一、追求雄奇险怪的审美风尚:以震荡光怪为美;以枯槁瘁索为美;以五彩斑烂为美;以丑为美。

二、重主观:大胆创新;重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

三、以文为诗:诗歌的散文化倾向(以散文之章法、句法入诗,打破诗歌的对称美。);以议论入诗;逞才炫学。

孟郊

一、追求怪奇美构思奇特超常;刻意搜奇斗险

二、以枯槁瘁索为美《秋怀》(其二)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苏轼:“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

幽僻清冷、苦涩寒蹇的诗风

“郊寒”,指其诗意境的穷促寒涩,枯槁瘁索。气度窄,格局小。

三、浓重的主观色彩“哀猿哭花死,子规裂客心。”“冰雪入鱼心,鱼心明愀愀。”

?试论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孟郊作诗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如《叹命》二、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如《寒地百姓吟》。三、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之鸣的创作理论。

韩愈中唐诗人,字退之,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

一、以光怪震荡为美

1.气势宏大,尚险好奇。

2.力僻烂熟,求奇务新

词组:“狐鸣枭噪”、“晹睒跳踉”、“火齐磊落”、“盅虫群飞”、“雄虺毒螫”

描写:“众鬼囚大幽”、“鲸鹏相摩窣”、“奸穷怪变得”

叠字:“夬夬”、“訚訚”、“兀兀”、“喁喁”

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光怪陆离、震荡变幻、怒张雄健

3.以文为诗,跌宕变化《忽忽》:“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

《南山诗》:“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

二、主要特色----雄奇光怪

1.纪游诗的艺术构思:

(1)按行程顺序展示景物画面。黄昏入寺----深夜宿寺----天明离寺

(2)叙事、写景、抒情结合。(3)精心选择、提炼素材。

2.写景注意光感和色调变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艺术特点:1.散文化与诗意(“以文为诗”)2.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3.感情真挚深厚,诗风沉郁清峻《张中丞传后叙》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艺术特点:1.善于择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灵光采的细节来刻划。(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

2.不同人物性格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3.句法长短伸缩、声调高下抑扬,形成壮盛摇曳、奇横杰出的语言特色。

?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中的创新。

以文为诗:

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

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

三、铺排的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诗歌上的创新:一、以文为诗

二、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三、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液赠张功曹》

四、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李贺

*苦闷--精神、创作

出身王室、自视甚高与家世败落、贫寒困窘之痛苦与折磨

“少年心事当拿云”之理想抱负与“一生愁谢如枯兰”之现实人生的矛盾与煎熬

早慧敏感之个性与孤寂幽愤之心态

深广沉痛之悲愤、诡谲多变之表现手法与瑰丽奇幻之艺术形象的有机融合

艺术特色

“虚荒诞幻”“冷艳哀凄”:

1.奇特虚幻之想象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铃声。”(《马诗》)

“左魂右魄啼饥瘦。”(《长平箭头歌》)“独携大胆出秦门”(《吕将军歌》)

2.跳跃之意象组合《李凭箜篌引》

3.用字措词奇峭诡异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摹状绘形、敷彩设色

李贺写诗喜欢用奇怪的色彩: 浓色、重色、艳色、杂色。

写绿色,则有:寒绿、颓绿、丝绿、凝绿、静绿;

写红色,则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

写鬼灯曰"漆",鬼火曰"碧",烛光曰"冷翠"等等。

总之,李贺诗由奇特虚幻的想象、惊采绝艳的色彩和富于象征性的语言表现他的“哀愤孤激之思”,

形成奇崛幽峭、秾丽凄艳的浪漫主义风格。

?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

长吉体一、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

二、“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

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的一向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如《雁门太守行》。他的诗歌都在修辞设色上,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四、唯美倾向。他的诗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刘禹锡清刚俊爽、明快朗丽柳宗元冷寂淡泊、精刻孤峭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艺术上却极精湛: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

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简述刘禹锡竹枝词的艺术风格。

一、刘禹锡的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请”。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有采用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艺术手法。

?简述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二、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虽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影响,但没有陶诗那么恬静闲适,而多了一层冷漠空寂。

?试论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

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字子厚。

一、他的诗仅存一百余首,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如《登柳州城楼》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

二、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为内容。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渔翁》,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试论刘禹锡、柳宗元被贬谪后创作的诗有何不同之处。

一、题材不同

1.刘禹锡的大半生是在谪贬中度过的,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咏史诗,分量不大,却艺术精湛思想深刻。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作品: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

2.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作者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二、艺术特色不同

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如《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2.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了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

※古文运动

一、骈文、古文和古文运动

斗争对象是骈体文,即骈偶化的散文。

特点:1、骈偶四六,两两相对,一般为四六句。如《滕王阁序》。2、平仄相对。3、用典藻饰。

古文(先秦)--骈文(魏晋南北朝)

实质:是一次提倡儒学、反对佛老,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

主将是韩愈,副将是柳宗元,其他主要是韩门子弟,如李翱、皇甫湜等人。

二、古文运动的先驱和古文运动的历史:

先驱:四杰、陈子昂、萧颖士、李华、梁肃、柳冕

中坚:韩愈、柳宗元、李翱、皇甫湜

时间:中唐贞元元和,是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由衰转向中兴时期。

背景:唐朝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平藩取得一定胜利,给中小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以新的希望,古文运动也是适应唐朝中兴统治而实现的,政治主张在文学上的反映。

三、古文运动的理论:

1、文以明道,文道结合:

道指儒家学说,孔孟之道,文以明道是文学反映儒家学说阐明道,内容与形式统一,复兴儒家,对抗佛老。

2、不平则鸣:是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现实的理论根据。继承了司马迁的"诗发愤说",诗要经过一定的坎坷之后才写得出。

3、文体革新的具体标准:(1)文学语言:主张创新,反对抄袭模仿。

(2)语法:文从字顺。(3)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

四、古文运动成就和影响

成就:1、提出比较准确系统的文学主张,从理论上揭示了散文发展的正确方向。

2、扩展了散文的体裁范围,确立了散文的新体别。

3、极大地动摇和冲击了骈体文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唐文学的繁荣。

影响:有力地打击了绮丽的文风,扩大了散文的使用范围,丰富和发展了散文的表现手法,有深远的影响。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白居易

一)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诗人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2.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1.诗歌的作用补察时政,泻导人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2.诗歌的内容要反映现实,反映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

3.诗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也要重视诗歌形式,要声情并茂。

(1)“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2)诗歌的语言要通俗易懂。

三)白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1、讽喻诗:

(1)叙议结合,感情强烈。(2)情节生动,形象鲜明。(3)语言浅显平易,意随笔到,形成一种浅显质朴的语言风格。

2、闲适诗和杂律诗:写景抒情,自然流畅,明丽亲切。

3、感伤诗: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名词解释:元和体

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一、讽喻诗的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诗歌的内容: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卖炭翁》。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

三、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试论元稹对新乐府诗创作的推动作用。

中唐诗人,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

一、元稹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

二、他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出以杜甫为榜样,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有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三、他在当时兴起的新乐府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比较白居易与元稹在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一、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如讽喻诗、艳情诗

三、艺术上都写实尚俗。

不同:一、元稹部分新乐府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旗帜鲜明。

二、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三、白居易最看中讽喻诗,但成就最高的是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元稹创作成就表现在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物腰》《行宫》《离思》《谴悲怀》

第十章晚唐诗歌

杜牧及咏史诗

一、好古重史的民族文化心理

1.重经验、重实证、重传统的民族心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2.发达的史学文化:文、史、哲三位一体

3.以古鉴今的现实目的

四、唐代咏史诗: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杜牧------将自己对朝代兴亡的感慨,对现实的褒

贬寓于声情轻柔的描写中,表现出含蓄深窈的诗美。(《泊秦淮》直接评论历史人物、事件,对历史上兴亡成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藉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与识见。《赤壁》《题乌江亭》)(3)寓意深长地借古讽今

《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特点:1)选材典型,因小见大。2)直中见曲,貌浅实深,托讽不露,含蓄深远。

李商隐咏史诗(《贾生》《马嵬》《隋宫》)

咏史诗之艺术特征

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二、“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晚唐诗歌的发展趋势

外—-内:随着时代的盛衰变化,诗人心理由宏放开朗转为沉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化为隐晦,

气势由张扬转为收敛;诗歌内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摄取转为更多向内心体验搜寻。

自然—-细工:随着诗歌技巧的发展,语言由通脱平易变得越加雕琢邃密,结构由自然舒展变得

精致工细;

诗歌创作的三个走向: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追求细美幽约;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

李商隐

一、生平思想

1.传统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模式仕进为宦而治天下;关心政治,关心现实。

抒怀诗《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政治诗:《有感》《重有感》《哭刘蕡》

《重有感》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咏史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时世衰颓,家道没落,身世坎坷,仕途失意,爱情苦闷

咏物诗《回中牡丹为雨所败》:“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流莺》: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二、凄艳感伤、朦胧幽约的无题诗共15首

特点:通过隐晦的笔触表现微妙复杂的感情。构思新奇,风格农丽, 但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艺术特点

(1)用典《锦瑟》庄生梦蝶----恍惚迷惘;杜鹃啼血----悲哀寂寞;

沧海珠泪----感伤无奈;良玉生烟----朦胧虚幻

(2)意象:色彩秾丽或神秘谲诡;蕴含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

(3)意境朦胧迷幻:缠绵悱恻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在梦幻交织中创造出一个凄迷哀丽的境界内容:1.多抒写刻骨铭心的离别思念和深挚情爱。追求爱情和人生的美好;“难”----充满坎坷;“远”----无法逾越的间阻;生命对情爱体验的艰辛。

2.以生命惨烈的毁灭方式,留下感人至深的崇高爱情悲剧经典。

3.将浓重悲怆的氛围缠绕于美好、绚丽的物象,形成隐奥绮丽、深情绵邈、哀感顽艳的悲美境界。

4. 爱情诗特点:浓厚的感伤色彩;注重心灵世界的开拓;诗歌境界的幽约、朦胧、凄艳。

文学渊源:吸收六朝骈文用典工巧、秾丽绵密的特点;杜甫近体诗音律谨严的成就;韩愈、李贺

等人炼字着色瑰奇新颖的长处等。

艺术追求:他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构成朦胧幽深的

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

一、“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为唐代始音,其诗文虽未完全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1、题材扩大,主题升华。 (1))四杰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开拓了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山水诗如王勃的《腾王阁》;又有咏史抒怀之作,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2)风格由纤靡卑弱转至刚健清新。四杰”均出身庶族地主阶层,思想狂傲豁达,重视抒发个人情怀并思索人生哲理。诗风变化多样,有的朴素清新,有的沉雄壮阔,有的铺张扬厉,一个共同特征:刚健清新,开创了唐诗的序幕和唐诗“风骨”美的先河。如卢照邻的游侠边塞诗《结客少年场行》 2、体裁突破:促进并确立了近体诗新形式。 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诗发展成熟,为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人各有偏重,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卢《帝京篇》,骆宾王《畴昔篇》。 二、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 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主要体现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提倡风雅兴寄,风骨,为唐代正始之音。 1、风雅兴寄。 复归风雅,是他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38首《感遇》诗中。“兴寄”理论既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又熔铸了时代精神。兴”,指所托之物需遇境而生,不可矫揉造作,如《修竹篇》所“兴”之“竹”。“兴寄”理论重点“寄”:包括“美刺”之社会教化作用,主张诗应关心现实,寄托讽喻。其中主体自觉意识的高扬具有唐普遍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要求。 2、风骨。 “风骨”基本内涵:要求诗歌慷慨多气,感情充沛,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继承爽朗刚健“建安风骨”传统的同时又扬弃了其中的慷慨悲凉,代之以昂扬和明朗,构筑了一种磅礴的气象和境界。这种美学理想,正是盛唐之音的基调选择。 3、正始之音。 《感遇诗》38首所谓“遇而感之”,寄托遥深,主张以唯美的意象,托物“寄”志,抒发情感。“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杨士奇 三、沈宋对唐诗的贡献 沈佺期、宋之问是以五言律诗见长的初唐宫廷诗人。 (一)沈宋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1、政治的不幸出现了迁谪题材诗歌的高峰; 2、道观佛寺名胜引入诗中; 3、采用近体格律诗的形式描写岭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盛唐山水诗的崛起提供了创作经验; 4、应制诗改变了单纯以人体美、服饰美为题材,投向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美的结合, 表现大唐恢弘气象, 如沈佺期的《兴庆池侍宴应制》 (二)沈宋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 1、沈宋诗歌气势壮大、感情豪迈,善于借景抒情以表现诗歌整体意境美; 2、语言节奏自然、圆融流宕。改变了齐梁词藻华丽、拼凑对偶之风, 讲究清新流畅、精炼含蓄。如应制诗本色自然, 表达真情实感。 (三)五言律诗的定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修订稿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 题及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读音chóng或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 (二)都有“开场诗”和“散场诗”。 (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讲叙方法。 (四)语言多为半文半白,以讲说为主。语言比较质朴粗糙。 5、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章学诚批评《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试题资料

1.清代康熙年间,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清季振宜《唐诗》文献,编成《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诗48900 首,诗人2200多家。 2.唐代“以诗取士”的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为省题之诗,一为行卷之诗。 3.元稹《乐府古题序》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乐以定词”,一类是“选词以配乐”。 4.对音乐摹写出神入化,脍炙人口的诗篇有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王维 《扶南曲》、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栗歌》。 5.唐代诗人王维既是山水诗的大师,又是南宗山水画的宗师。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6.盛唐山水画的兴起,使诗与画在本质上趋于同步,重写意而不重写真,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唐诗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诗人队伍、诗作数量及质地:清代康熙年间,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清季振宜《唐诗》文献,编成《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诗48900首,诗人2200多家。(2)诗歌风格:众体兼备,风格多样。(3)诗歌体裁:众体兼备,众体兼长。 唐诗繁荣的原因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2)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广开言路) (3)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儒释道并存)(4)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为什么说唐诗的繁荣既是社会方面的外因,也是文学自身方面的内因?(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方面的外因:(1)唐代空前发达的经济和空前高涨的文化,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达的经济造成了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社会气象,并极大地影响于诗人们的创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发达的经济为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使他们得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达的经济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2)唐王朝的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原因。(3)随着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庶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手中,这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文学自身演变的内因:我国在唐之前,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诗歌传统、艺术技巧、体裁形式等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新体诗”自六朝以来的发展,永明声律说的创造,梁陈时律诗的雏形的出现,对唐代五、七律成熟有很大影响,五、七绝也由六朝乐府脱胎而来。 总之,诗歌自身发展为唐诗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广阔前景。 第一节初唐诗歌 1.唐初三、四十年,宫廷诗人的代表是上官仪。 2.《野望》的作者是王绩 3.“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4.初唐四杰的作品集及代表诗作:王勃《王子安集》,代表作《滕王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盈川集》, 代表作《从军行》;卢照邻《幽忧子集》,代表作《行路难》、《长安古意》;骆宾王《骆临海集》,代表作《上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参考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填空题 1、魏晋风流: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特点:颖悟、旷达、真率。文 学于魏晋南北朝进入自觉时代。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永明体”: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4、曹操:‘《魏武帝集》,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古直悲凉”),均为 乐府诗,继承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五言诗为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有“汉末实录”之称,《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其四言诗在《诗经》后四百年爆发的绝响。散文方面被鲁迅称为“改革文章的祖师”。 5、曹丕:诗歌具有“便娟婉约”特点,其《燕歌行》为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 诗,所著《典论·论文》是最为完整的一篇文艺理论专著。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6、曹植:有“建安之杰”之称,文采气骨兼备,《曹子建集》,代表作:《赠 白马王彪》。 7、建安七子:孔融、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祯 《赠从弟》。王粲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他长于辞赋,《登楼赋》,羁旅之愁与怀才不遇。 8、蔡琰:五言《悲愤诗》、 9、竹林七贤:陈留、阮籍(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嵇康(论说文作家)、 山涛、刘伶(《思旧赋》),阮咸、向秀、王戎 10、陆机《文赋》,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创作矛盾;“物感说”的思想;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点,成为写诗作赋乃至文学创作的重要纲领。 11、太康诗风,陆机、潘岳为代表,特征:“繁缛” 12、左思:《三都赋》,代表作:《咏史》诗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 道路,这是左思《咏史》成熟的标志。《娇女诗》中国古代儿童诗歌 13、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代表作:《扶风歌》。郭璞:《游仙诗》 14、王羲之:《兰亭集序》。 15、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秋日诗》、许询《农里诗》,诗特点“理过其 辞,淡乎寡味”。 16、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诗总体艺术特征:“自然”;其田园诗的创立在文 学史上第一次雅的文学样式与俗的生活内容的完美结合。主要作品:田园诗《归园田居》;咏怀诗和咏史诗《饮酒》、《拟古》、《读山海经》;行役诗和赠答诗。散文、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17、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 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8、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有 吴歌和西曲两类。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19、鲍照、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1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2011级)

一、填空题(20x1’=20’) 二、名词解释(4x6’=24’) ●文章四友 初唐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四人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称为“律诗正宗》。苏味道与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初唐四杰 初唐诗坛出现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怀有改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创作上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领域和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感情基调昂扬、壮大、激烈,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白体诗歌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晚唐体诗歌 晚唐体又称苦吟派,是宋初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九僧、林逋、寇准等,他们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诗歌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清雅有味,具体内涵表现为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 ●西昆体诗歌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书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位馆阁文人在秘阁编书、制诰的余暇,写作而成的应酬唱和的诗歌总集。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优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推崇李商隐,主要学习其字句锤炼、典故应用,追求形式技巧。是一个内容贫乏、追求形式美的诗歌流派。 ●花间词派 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欧阳炯等。他们的作品多写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辞藻华丽,后蜀赵崇祚选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编辑一个词集《花间集》,花间词派由此得名。 ●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是一个松散的作家群体,仅拥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他们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面广,题材来源丰富,刘克庄、戴复古成就最高。但部分诗人也多应酬之作,辞意俗套,作品粗糙。 ●大历十才子 是对大历年间十位诗人的合称,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主要内容是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散文文体文风改革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XF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20、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21、庾信的生活与文学创作以羁留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2、庾信的代表作是《拟咏怀》。 2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陶渊明。 24、受散文骈体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辞赋叫骈赋。 25、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山巨源”即山涛。 26、诸葛亮的散文名作是《出师表》。 27、王羲之的散文名作是《兰亭集序》。 28、《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 29、曹植的《高唐赋》在构思与手法上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影响。 30、代表庾信骈体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哀江南赋》。 二、选择 1~5、AAADA6~10、AAAAB11~15、AAAAA16~20、AAAAD21~26、AADAAA 1、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的专著是A A、[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B、[南朝梁]钟嵘的《诗品》 C、[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D、[西晋]陆机的《文赋》 2、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A A、[南朝梁]萧统的《文选》 B、[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C、[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D、[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 3、曹操诗歌创作的风格是A A、古直悲凉 B、便娟婉约 C、文采气骨兼备 D、以上都对 4、中国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是D A、曹植 B、曹丕 C、曹操 D、阮籍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

1、杨维帧:牛鬼蛇神。鉄崖体,诗文标新立异,义象大,用语奇,题材有所开拓。风格秾丽瑰奇,纵横豪气而又沉沦妖治之气。《题苏武牧羊图》“牦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2、《琵琶记》艺术成就:形象塑造以情动人;情节双线;文辞有神韵、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格律独创吻合剧情;扶植人伦,注重教化作用。 3、《窦娥冤》:悲剧审美;戏剧结构单纯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窦娥性格发展;语言自然本色。 《西厢记》:体制创新,五本二十一折适应复杂剧情;结构起伏,悬念;人物刻画;语言本色中又见典雅富丽,点染名句,诗化,叠字排比等修辞。 4、关汉卿豪放派,叠字衬字,情感细腻,玩世态度,倔强性格。马致远清丽派,寓情于景,意境深幽。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5、茶陵派李东阳,追求典雅流丽,师法先秦古文,诗宗杜甫。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文擅韩欧,唐宋古文。归有光,感情真挚动人者深;讲究剪裁布局,其文简明扼要。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文学结派斗争,拟古恶流。 6、公安派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剽窃,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作家个性,发展观点反抄袭);推崇民歌小说通俗文学。局限,琐事,缺深厚社会内容;过于率直浅俗。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通变标新立异;深幽孤峭的诗歌风格。 7、沈汤之争吴江派,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通俗质朴。沈璟吕天成王骥德。临川派,至情论;意趣说;不妨折拗了天下人的嗓子。 8、《三国》主题:拥刘反曹(对比名义;执政思想;内部关系。正统观,底层人民愿望。)忠义,诸葛亮关羽。艺术:七实三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凭空造影)人物塑造(对比,夸张渲染,类型)结构(纵式,主线,横面设计,重要场面人物)语言通俗,人物刻画简略 9、《西游》成书:三藏取经;民间流传与创作(历史与传统融合;宗教色彩淡化,神话世俗色彩加重;个人集大成)。思想内容:隐喻现实(三国度);三教观念;人性多重组合;悟空反抗;思想矛盾。艺术:奇人事境,人物神物人性;幽默讽刺手法;线性结构,小故事,主线 10、《金瓶梅》西门庆:金钱权势色欲。典型意义:真实立体的人性,时代人物(官商霸,好货食利的市民社会,纵欲主义的时代潮流)艺术:文人创作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新题材,开两大流派);网状结构,辐射;类型化向典型化。 11、“三言”主旨:爱情,统治黑暗,友谊,市民生活。艺术:市民文学与文人文学的融合。情节奇;语言口语化;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人情世态描绘,心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编:先秦文学 1、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英雄神话6.发明神话 神话的艺术特色:1.深重的忧患意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社会性3.体现了先民的抗争精神 2、《诗经》风雅颂: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 4、《诗经》的审美价值 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优美自然的语言和形式: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4.反映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5、《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诗歌意象的创造。 3.负面影响:开启了庙堂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学先河。 6、屈原作品:《九歌》(11篇)、《九章》(9篇)。 7、①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 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②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8、《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即便遭际不平,祖国的独立和强盛,也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强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决定以死殉国。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9、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10、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1.作为爱国志士深受后人景仰(推动了爱国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 2.奠定了浪漫主义(想象与夸张)诗歌的传统。 3.创造了骚体文学的样式与技巧(楚辞体:句法参差灵活,结构富于变化,吸收民歌手法,打破四言体的格局) 11、(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微言大义) (3)《左传》编年史,作者左丘明。1.民本思想2.赞扬开明政治,揭露残害人民的暴政、暴君以及统治者的败得丑行3.局限性:过分强调礼制,等级观念很深,对旧制度的崩溃表示惋惜 《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4)《国语》第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 (5)《战国策》铺排纵恣,国别史。一)纵横家的思想:1.崇尚计谋策略。2.重视名位利禄。3.重视审时度势。 二)文学色彩:1.叙写事物,铺张凌厉。2.说理论事,纵横驰骋。3.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4.叙事记人,情节曲折,富于故事性。5.善用寓言譬喻,而不引《诗经》《尚书》。 (6)《吕氏春秋》文学特征《吕氏春秋》文章一般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其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的格律化与()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9、在南朝陈的后期,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汉语言文学 古代文学史 唐宋复习

古代文学唐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唐高宗后期,介于贞观、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新的诗风。上官体风格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其诗冲淡了齐宋诗风的浮艳雕琢,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2、山水田园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尔反映农家现实生活。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3、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世又称高岑诗派。 4、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创始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的大力提倡。 5、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对新乐府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 6、古文运动:广义上是一场以复兴儒学为号召的政治革新运动,狭义上是指中唐

贞观年间以韩愈柳宗元为领袖的一场以倡导古文,谋求政治核心的文学革新运动,争取文体挣脱骈文的桎梏,旨在谋求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等方面实行变革的散文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和艺术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7、唐传奇:唐代文人短篇小说的统称,指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小说,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作用,形成作章好奇有意为小说的特点情节完整,生动曲折,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反映更加复杂的社会内容,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传奇”一词始于元缜的《莺莺传》。 8、花间词派:西蜀词派,以韦庄为首。最推崇晚唐诗人温庭筠。花间词得名于后蜀赵崇祚编的《花间集》,最早的文人词总集,收录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 500 首,花间词大多反映的是“花间尊前”的娱宾遣兴之作,在内容上转向闺阁情怀及内心世界,风格上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形成了缛彩轻艳的花间词风。 9、西昆体:是以《西昆西州唱集》而得名,宋初形成的一种新的诗风,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其写诗的目的是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揖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靡。西昆集中的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效仿李商隐诗的诗风,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同时由于专门模仿而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缺乏创新,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10、江西诗派:出现在南宋后期,得名于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这些作家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成科,成为个人抒发怀抱的行为,发 射出夺目的光彩,成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时期战乱的现实,人命危浅,经学束缚的解除,使个性得以张扬,于是,叹生命之短促,人生之多艰,悲凉慷慨,刚健清新,便成为建安文学的主要风貌。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全国的局面,但维持时间极短。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在哲理思索的玄言诗,之后是东晋的山水田园诗,均在探讨人生的价值。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为我国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百余年,诗歌艺术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探讨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各种文体发展得相当完备,而且还出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骈体文。这一时期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如《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理论巨著。 基本知识 1.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 2.建安时期,为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NB75B)和女诗人蔡琰。 5.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6.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7.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 8.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的。 9.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10.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他的《燕歌行》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11.曹植(192—232),字子建。 12.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3.曹植前期诗歌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14.《白马篇》名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5.曹植后期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其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此外还有《野田黄雀行》、《吁嗟篇》。 16.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17.谢灵运称誉曹植诗“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18.“建安七子”之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19.建安七子中散文成就较高者为孔融,诗歌成就高者为王粲。 20.王粲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