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禾顶囊壳对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的侵染性研究

禾顶囊壳对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的侵染性研究

禾顶囊壳对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的侵染性研究
禾顶囊壳对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的侵染性研究

安徽省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研究初报

安徽省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研究初报 王月英 (安徽省萧县植保站,安徽萧县235200) 摘要 [目的]为有效防治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的田间调查与试验,研究了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范围、田间分布及危害。[结果]小麦胞囊线虫年均只发生一代。病害分布面积占普查面积的79.3%。小麦田土壤中小麦胞囊线虫卵的平均密度为6.5粒/g。与施用2次涕灭威颗粒剂的小区相比,未施药小区新麦12和皖麦50的鲜重损失率分别为 23.3%和22.5%,孕穗数分别减少25.9%和11.1%。与未施药小区相比,3.2%阿维菌素0.56m l/m2、15%涕灭威颗粒剂2.8、4.3g/m2和施用2次4.3g/m2小区的平均单株根部雌虫数量分别降低-5.2%、24.0%、44.8%和60.4%,单株鲜重分别增长-7.0%、5.3%、 1.2%和17.0%,孕穗数分别增长4%、8%、8%和16%。[结论]深入研究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对有效防治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范围;田间分布;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24-11590-02 Prelim i n ary Report on the Study on the W hea t Cyst Nematode i n X i a ox i a n County of Anhui Prov i n ce W ANG Y ue2yi n g (Xiaoxian Plant Pr otecting Stati on of Anhui Pr ovince,Xiaoxian,Anhui235200) Abstract [Objective]The ai m was t o supply theoretical basis f or effectively contr olling wheat cyst nemat ode in Xaioxian county.[Method] The occurrence area,field distribution and har m s of wheat cyst nemat ode were studi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 m ent on wheat cyst nematode in Xiaoxian county.[Result]The wheat cyst nematode had only one generati on annually and its disease distribution area accounted for 79.3%in surveyed area.The average density of wheat cyst nematode eggs in the s oil in wheat field was6.5particle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8392171.html,pared with the p l ots applied with aldicarb granules f or t w ice,the loss rate in fresh weight of Xin mai12and Wan mai50were23.3%and22.5%res p.and their ear nu mbers were reduced by25.9%and11.1%res p.in the non2app lied 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8392171.html,pared with2app lied plots,the average female pest quanti2 ties per plant in r oots in the plots applied with0.56m l/m23.2%aver mectin,15%aldicarb granules and4.3g/m2were app lied t w ice and de2 creased by-5.2%,24.0%,44.8%and60.4%res p.,their fresh weights per p lant were increased by-7.0%,5.3%,1.2%and17.0% res p.and their ear nu mbers were increased by4%,8%,8%and16%res p.[Conclusion]It was very i mportant to thor oughly study the occur2 rence law and contr ol measures of wheat cyst nematode for its effective control in Xiaoxian. Key words W heat cyst nemat ode;Occurrence area;Field distribution;Efficacy experi m ent 小麦胞囊线虫病由禾谷胞囊线虫(Cereal CystNe mat ode, CC N)引起,于1989年在我国首次发现,湖北、河南、河北、青海、山西、安徽、江苏等省均有发生,是一种危险性病害,一般可使小麦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绝收[1-3],现已被定为安徽省检疫对象。萧县自2005年在马井镇纵小楼自然村发现该病害以来,由于虫源不断积累、传播,近几年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为了解该病在萧县的发生情况以及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笔者在全县23个乡镇,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小麦品种开展普查,并于秋种时,在杜楼镇王屯村开展小麦胞囊线虫田间分布及危害调查。 1 小麦胞囊线虫发生概况 1.1 症状 小麦胞囊线虫为害小麦根部,病株根尖生长受抑,造成多重分枝和肿胀(根结),次生根增多,根系纠结成团,生长浅薄。5月上中旬受害根部可见附着胞囊,柠檬形,开始灰白,成熟时呈褐色。病害症状表现在地上部分,典型的症状是植株矮化,叶片发黄,苗子瘦弱,类似缺肥症。发病初期麦苗中下部叶片发黄,而后由下向上发展,叶片逐渐发黄,最后枯死。植株表现分蘖减少、矮化、萎蔫、发黄等营养不良症状,病株提前抽穗[1]。 1.2 发病规律 年均只发生一代,条件适宜时,胞囊内卵孵化出幼虫,侵入到小麦根部生长点,并在根维管束处发育为成虫。成虫突破根组织到根表面。被侵染处根皮鼓起,露出雌成虫,雌虫产卵时体积增大,内含大量卵而成为白色胞 作者简介 王月英(1967-),女,安徽萧县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植保工作。 收稿日期 2009207207囊,于4~5月显露,后变为褐色,脱落入土。胞囊可以在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可借水流、风、农机具等传播[1-3]。 1.3 发生范围 2005年5月中旬随机调查3个乡镇,每个乡镇调查1个村3块田,即马井镇纵小楼自然村、杜楼镇袁集村及大屯镇后新庄村,结果3点均发现小麦胞囊线虫病,但轻发生。近几年由于虫源不断积累、传播,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为掌握小麦胞囊线虫病在萧县的总体发生情况,在全县23个乡镇,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开展小麦胞囊线虫普查。其中,偏重发生的1个乡镇,中等发生的7个乡镇,偏轻发生4个乡镇,轻发生6个乡镇,没有发生5个乡镇。病害分布面积占普查面积的79.3%,预计全县该病分布面积达5.33万h m2,发生相对较重的田块,主要集中在马井、杨楼、刘套、黄口和闫集等部分乡镇,且小麦胞囊群体密度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有关。以土壤类型分,沙土 沙碱土 两合土,山淤土、淤碱土、淤土及山黄土均没有发生;以土壤质地分,沙壤 轻壤 中壤,重壤及轻粘没有发生,而品种之间的差异性无法比较(表1)。 2 田间分布及药效试验 2.1 田间分布 小麦播种前1天采用5点取样法,按15φ×15φ×20φ,在试验区内采取土样,每小区随机取5份亚土样,将所取亚土样充分混合后取500g左右装入保鲜袋,注明标签,带回室内摊开自然风干,14d后,分离土样中的胞囊,在解剖镜下计数并收集胞囊。并随机挑取20个胞囊,压破挤出卵,制成卵悬浮液,计算卵密度。结果表明,小麦田土壤中卵的密度范围为每克土0~42.8粒,平均密度为6.5粒/g土,且在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2]。 责任编辑 王淼 责任校对 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9,37(24):11590-11591, 11598

豫东地区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豫东地区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作者:刘为慧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3期 商丘市睢阳区农业局刘为慧 小麦胞囊线虫又称禾谷胞囊线虫、燕麦胞囊线虫等,属胞囊线虫属,是为害小麦和禾谷类 作物的主要病害。自2006年以来,该病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逐年加重,据调查,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5%~25%,严重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造成绝收,对睢阳区小麦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一、为害症状及诊断方法 小麦胞囊线虫病在小麦不同生长期,呈现不同的病害症状。在苗期,病田出苗稀疏,初期 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变黄,随后整叶颜色变淡变褐干枯;病苗长势弱,部分植株矮化,拔出幼 苗根系,可见根系侧根多,呈二叉型。类似缺肥状,在返青拔节期,麦苗地上部分叶片发黄;植株瘦弱,分蘖明显减少,病株明显矮于健株,根部形成很多根结,根结上又长出许多须根,严 重时整个根系呈须根团状。在抽穗至扬花期,发病的小麦植株高度明显比健株矮,穗小且籽粒 不饱满,根系的团根症状更加明显;在根系上可见白色亮晶状的雌虫外露,后期白色雌虫死亡变成褐色的孢囊(死亡的雌虫尸体),孢囊一旦老熟,很容易从根上脱落至土壤中,不利于病害 的调查及诊断。 开展小麦孢囊线虫病害调查的最佳时期是小麦的抽穗后扬花期。将长势较矮的植株连根拔起,可见根系成团纠集在一起,须根较多,在细根上肉眼可见针眼大小的的发亮白色圆点,用 手指挤压有浆汁出现,可初步判断这就是小麦胞囊线虫的雄虫。 二、豫东地区小麦胞囊线虫种类及发生情况 豫东地区地处黄淮腹地,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据2011年河南农业大学的李洪连教授、 张虹霞副教授在商丘市睢阳区采样鉴定,睢阳区发生的小麦胞囊线虫是燕麦孢囊线虫,燕麦胞 囊线虫属线虫纲,垫刃目,异皮科,异皮属,是为害小麦最严重的胞囊线虫。据报道,在挪威 的发生面积10年扩大了70%,在巴基斯坦、摩洛哥小麦因该病减产40%~50%,在澳大利亚小麦 受害面积达200万hm2,严重地块产量损失73%~89%,为害十分严重。据商丘市睢阳区植保站连年调查,2006年首次在睢阳区古宋办事处杨楼村发现,后又在睢阳区的路河乡、冯桥乡、古宋 办事处、李口镇等多个乡镇发现,其中古宋办事处发生最为严重,小麦孢囊线虫检出率高达67%,而在睢阳区的勒马、临河店等西南乡镇所采集的样本均未检出小麦孢囊线虫。一方面,可能是该地区目前还没有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或发生很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在该地区 的采样未涉及到发病区域。据统计,2012年睢阳区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面积约为1.3万hm2。 据河南农大李洪连、张虹霞教授在商丘市周边的山东菏泽、安徽阜阳的颍上和周口淮阳等地取 样检测,均检测出燕麦胞囊线虫,据南京农业大学李红梅、王暄等2011年在江苏徐州的丰县、沛县、邳州、睢宁等地取样检测,也均检测出燕麦胞囊线虫,平均病田胞囊密度为161个 /100mL。因此,该类线虫在豫东发生面积较大,而且有不断加速蔓延趋势。 三、防治措施 小麦孢囊线虫病作为土传病害,其发病面积通常比较大,因此,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 Soybean Cyst Nematode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美国、日本、朝鲜等国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到地,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该病是我国目前大豆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尤其在黑龙江、吉林等省的西部干旱地带发生普遍,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各大农场发病面积占45%,超过53万hm2,有的地方因大面积严重发生而毁种,致使5、6年不能种植大豆。 症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后期胞囊变褐色,并脱落土中。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而被其他腐生菌侵染引起根系腐烂,使植株早枯。病株叶片常脱落,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小而瘪,

图 5-1 大豆胞囊线虫 1.二龄幼虫; 2.三龄幼虫(雌); 3.四龄幼虫; 4.雌虫; 5.胞囊; 6三龄幼虫(雄); 7.四龄幼虫(雄); 8.成熟前的雄虫; 9.雄虫 质量严重下降。 病原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 ,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线虫的卵 初为蚕茧形,一侧微弯,95~118μm ×39~47μm 。形成 于雌虫体内,贮存于胞囊中。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 变成成虫。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难 分,均为线状,线虫在土中自由活动数周后从根冠侵入 寄主;3龄幼虫雌雄可辨,雄虫仍为线状,雌虫腹部膨大 成囊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成虫雄虫线状,体长 1.2~1.4mm,雌虫梨形,0.21~0.58mm 。 线虫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C ,适温为17~28?C , 10?C 以下幼虫不能发育,31?C 以上幼虫开始衰退,至 35?C 时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 幼虫发育越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日数就越少。胞囊线 虫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强而对高温的抵抗较弱。发育湿度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为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土壤湿度直接影响胞囊存活期,在土壤湿度为0%时,只能存活一个月。 胞囊线虫生殖方式为雌雄交配,交配后产卵在雌虫体内,一般可产卵200~500粒。雌虫尾部形成胶质、不定形的卵囊,卵囊中的卵粒几天内即孵化成为1龄幼虫。 胞囊线虫除危害大豆外,还可危害小豆、绿豆、白羽扁豆。其他多为不常见作物和杂草:金沙草、水棘针、苜蓿、野碗豆、野生大豆等,多数杂草线虫只能侵入而不能繁殖。大豆胞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美国1983年报道以3号和4号小种为主,也有1号和5号小种。我国黑龙江及吉林为3号、辽宁兼有1号和3号小种,山东、山西、安徽、江苏为4号小种,此外安徽还发现5号小种,山东、河南发现7号小种。 病害循环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达8年。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线虫本身活动范围极小,在土中一年仅能移动30~65cm 。种子中夹杂的胞囊在贮存条件下可存活2年,种子的远距离传播是该病传至新区的主要途径。美国还发现鸟类可远距离传播线虫,胞囊和卵粒通过鸟的消化道仍可存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