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

一、中心静脉穿刺常规

(一)适应症:

1、各类重症休克、脱水、失血和容量不足者。

2、心肺功能不全者。

3、各类心血管手术及其他大而复杂的手术。

4、大量输血和换血疗法。

5、长期静脉输液、给药和静脉高营养疗法。

6、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

(二)禁忌证:

1、血小板减少或其他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避免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刺,以免操作中误伤动脉引起局部巨大血肿。有条件者可在超声引导下实施。

2、局部皮肤感染者应另选穿刺部位。

3、血气胸患者应避免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刺。

(三)中心静脉置管途径:首选颈内静脉,其次为股静脉、颈外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四)深静脉穿刺操作常规:

1、患者评估:适应症,有无相对禁忌症,凝血功能,胸片,评估胸部颈部解剖结构。

2、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用物:深静脉穿刺包,2%利多卡因,肝素钠等。

4、操作方法:摆体位、定位、常规消毒铺巾,根据不同部位选

择操作方法。具体如下:

(1)、颈内静脉穿刺操作方法

优点;最常用的中心静脉插管途径之一。穿刺和插管较容易成功,损伤胸膜和动脉几率较小,相对安全。

缺点:穿刺时体位要求较严格(头低位),对心力衰竭、肺水肿、哮喘等不能平卧的患者不适宜。

导管及接头固定在患者颈部,颈部活动受限。

颈内静脉解剖:

从颅底颈静脉孔穿出,进入颈血管鞘,与颈内和颈总动脉伴行。

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颈内动脉后方。

中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个头的后方,颈内和颈总动脉的后外侧。

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三角间隙内,颈总动脉的前外侧,最后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注意:因为:左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另有粗大的胸导管汇入。所以:若行左侧穿刺,易损伤胸导管。

颈内静脉穿刺最好选右侧(其胸导管细小,损伤机会小)

穿刺路径

前侧、后侧和中间路径三种,以中间路径最常用。中间路径:由于颈内静脉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个头之间的三角间隙内,解剖标志明显,且在颈总动脉的前外侧下行,穿刺时不易损伤动脉,故此为最佳部位。以三角间隙的顶点(锁骨上缘上方3.5-4cm)处为穿刺进针点,进针指向同侧乳头,与皮肤成25-30度夹角,紧靠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进针。

进针深度:因患者颈长短和胖瘦而异,瘦小患者较表浅,一般进针1.5-4cm 能穿到静脉,最深以针尖不超过锁骨上缘为度。太深损伤胸膜顶而引起气胸或穿入其他血管,刺破锁骨下动脉而引起血胸或纵隔血肿。

操作方法

1、患者去枕平卧,头低15至20度,头转向对侧,术者站立于

床头进行操作。

2、常规消毒铺巾

消毒范围:上—自下领缘,下—至乳头平面,外—到颈后、肩峰和腋前线,内—齐对侧锁骨中线。

3、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所有用物:穿刺针、深静脉导管、肝素锁、导丝套,并认真排空气体,准备好处于备用状态。

4、用2%利多卡因3-4ml做好皮丘和局部浸润麻醉,并用局麻针试穿,以探明颈内静脉位置和深度(全身麻醉状态下无需)。

5、用5ml注射器抽取肝素生理盐水3-4ml,接上穿刺针,排尽空气,右手拇指和食指持穿刺针柄进行穿刺(以局麻时掌握的方向和深度),边进针边回抽。

6、穿到颈内静脉后,沿静脉走向再进针0.5cm(注意角度避免对穿过静脉),检查回血好,证实确在静脉内后(回抽通畅,血液呈暗红色压力不高,停止回抽时注射器活塞不被自动推出),左手掌稳针芯和与之相连接的注射器不动,右手将导丝送入穿刺针芯,顺利送入20-25cm,将穿刺针沿导丝缓慢退出,见到导丝时左手固定好导丝,随后右手即可快速完全退出套管针,即将退至导丝尾部时,待左手食指和拇指及时夹住导丝尾部后才完全退尽。

7、右手持已肝素化的静脉导管尖部将导丝逐步穿过管芯,直至导管进入12-15cm为止,退出导丝(退出导丝要装入导丝套中)。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检查回血通畅,置管深度合适;最后将导管在附近穿刺点处环形固定。

注意事项:

1、颈内静脉穿刺进针深度一般为1.5-3cm,胖者2-4cm。若进针>4cm仍未抽到回血,则可能是:进针方向与角度不合适;或因静脉张力过低,被推扁后对穿过静脉。

处理:此时不宜再盲目进针,而应徐徐退出,边退边回抽,退至皮下,调整方向或角度后再进针;有时在退针过程中可抽到回血,证明已对穿过静脉,多因穿刺与静脉间角度过大所致;若回血很通畅,

可试放置导丝,若放入困难或已形成血肿,则应拔出穿刺针,压迫数分钟后再重新穿刺。

2、从穿刺点到右心房距离,成人为15-20cm,与身材有关。中心静脉插管深度以导管尖在上腔静脉为宜,女12-14cm,男13-15cm。插管太深而进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可引起心律失常或测压不准确。插管操作时,导丝宜先多插入数厘米,放导丝有阻力时,不能盲目继续,要弄清楚原因,必要时退出重新穿刺。若检查导管回血不畅,可能与导管打折或转向所致,还需边回抽边慢慢退管,直至回血很好,调整好所需深度后再固定。

3、穿刺、置管全过程要注意避免空气进入静脉,尤其是CVP很低的患者或深吸气时空气很容易从敞开的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引起气栓。

对策:穿刺时应连接注射器,移开注射器时应立即用手指暂时堵住针尾,最好于患者呼气时期插管。或穿刺导管进入导丝时另一腔要夹闭,以防止空气进入。

(2)、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操作方法

优点:导管容易固定,不影响病人头颈活动。

缺点:可能损伤胸膜顶而引起气胸;刺破锁骨下动脉,因不宜压迫止血可能形成较大颈部或纵膈血肿甚至血胸;

对策:熟悉解剖结构,技术熟练和轻柔仔细,使并发症降至最低;

解剖特点: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长约3-4cm,直径1-2cm。起于第1肋骨外侧缘,于前斜角肌的前方跨过第一肋骨(在该肌后方为锁骨下动脉),在锁骨内1/ 3段的后方和第l肋骨的上前方之间行走,至胸—肋—锁关节的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在锁骨下动静脉后方、肋骨深面为胸膜顶、膈神经及胸廓内动脉等重要结构,穿刺时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相应结构。

穿刺针与进针方向:

锁骨下法:穿刺点位于锁骨中点(或偏内1-1.5cm)下缘0.5-1cm 处。刚进针时角度可稍大(约45度),进到锁骨后转为平顺,针尖

指向胸骨切迹。如未穿到静脉,再次进针时针尖指向可在胸骨切迹和喉结之间的范围内调整),针尾与胸廓夹角为15-25度,进针3-4cm,多可穿到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法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体位

患者去枕平卧,上肢平放于体侧,头转向对侧,在两肩胛之间脊柱正中垫一小柱形枕——穿刺侧肩关节尽量下垂。

术者:穿刺侧床边操作;

器械物品准备和消毒范围与颈内静脉穿刺插管相同;

进穿刺针放置导丝

1、穿刺针进到锁骨面后,需立即调整角度,使针尾与皮肤夹角<30度,边进针边回抽。

注意:不可垂直刺入或进针角度过大,以免刺破胸膜引起气胸或血气胸。若进针>4cm ,仍未穿到静脉,应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角度和方向再进针。进针时应一气呵成,中途方向不可随意变动,否则导丝易打折。

2、穿到静脉后,左手稳住穿刺针,右手(拇指食指)从侧孔送导丝约15—20cm随后退穿刺针。

左手无名指固定进针点处的导丝(夹纱布),右手逐渐退出穿刺针,快退尽时,尽量用左手拇食指夹住导丝头,此后,右手穿刺针方可完全拔出。

3、扩皮下隧道

右手将扩管针套入导丝,至皮下时缓慢推进约3—4cm后缓缓退出,左手依然固定好导丝。

4、放置导管

深静脉导管尖端,将导丝穿进导管中,经进针点时,小心过皮,谨慎通过导丝,如遇阻力,应缓慢进行,或减少进入的幅度,不能硬来。注意不进导丝的另一腔要用夹子夹闭,以免进气。待导管顺利进入15cm后,开始左手固定导管,右手退导丝(注意将导丝收进导丝

套中)。

5、退出导丝放置导管并处理导管

导丝完全退出后,立即用肝素盐水冲洗管腔,并用夹子夹闭,以免进气而气栓。

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检查回血通畅,置管深度合适后将导管在附近穿刺点处环形固定。

注意事项:

1、穿刺中若回抽到气体,或患者出现呛咳、胸部疼痛、气紧等症状,提示可能有胸膜损伤,应立即停止穿刺,退出穿刺针。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胸片检查了解肺压缩情况或行胸腔闭式引流。

2、锁骨下动脉位于锁骨下静脉后上方,穿刺角度过大可能穿入动脉,应尽量避免。万一穿破,术者可将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分别在锁骨的上下缘加垫压迫,持续压迫15分钟以上。由于受锁骨限制,压迫止血方法不宜凑效,往往在颈根部形成血肿,轻者可不影响呼吸,但使同侧再穿刺困难,可改行对侧穿刺。

3、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血肿可能较大以致压迫、推移气管或向纵隔及胸腔蔓延,对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以贵要静脉穿刺插管或股静脉穿刺插管较为安全。

4、插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

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插管困难的发生率为3%—5%(初学者可能更高),而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穿刺却极少发生。与锁骨下静脉及其周围结构特点有关,也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A.穿刺静脉刚过静脉壁而斜面尚未完全进入,虽然也能回抽到血,但放导丝退针芯时容易脱落随之滑出,插不进中心静脉导管。

B.由于受锁骨和骨性胸廓的限制,穿刺针与锁骨下静脉之间有一交角,而且穿刺到静脉后,不似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穿刺那样可将导丝沿静脉走向送入。

对策:掌握好进针深度甚为重要,刺入过深,可能对穿过静脉;过浅,可能不易放入导丝。

一般以抽到回血后再将穿刺针顺着静脉送进0.5cm,不超过0.8cm为度,并检查回血通畅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从侧孔放入导丝,待顺利放入导丝20cm后,再以右手缓缓退出穿刺针,一旦穿刺针渐退至进针点时,左手要感受导丝,立即固定好,右手方可快速退出穿刺针。

5、遇放置导丝有阻力时,不可盲目用力硬插:

A.根据导丝进入的深度判断已进入的深度,若导丝前端刚到达穿刺针远端即遇阻力,表明导丝未进入血管或己滑脱出静脉。

处理:退出导丝,用注射器回抽,若无回血,证明穿刺针己不在血管内,应将穿刺针退至皮下,再重新穿刺。

B.导丝前端在静脉内转向、折叠或打结均可使插管阻力增加,且抽不到回血。

处理:保持穿刺针位置不变,缓缓退出导丝,看清导丝状况,若无扭曲,再次无阻力感觉时缓缓送入导丝,若仍有阻力则表明很可能有解剖结构变异,应连穿刺针一同拔出,改换插管位置,重新穿刺。

6、沿导丝放置导管时出现阻力,难以深入,可能与锁骨和第一肋骨间隙过窄有关,皮下隧道扩管不够有关。

处理:应缓慢、每次右手拇食指持导管仅距进针点0.5cm,且每次推送递进0.5cm,若顺利则继续前进,仍不顺利则需退出导管,换扩管针扩大皮下隧道,再换导管,按上述方法推进导管。

(五)、中心静脉压监测常规

中心静脉压监测是危重病人床旁监测、抢救和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了解患者循环血容量水平,帮助判断心功能,指导治疗和评估治疗效果。适用于任何已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需对体液、循环、呼吸等多器官功能进行评估。

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后连接换能器或接三通接头后连测压管,常规进行有创中心静脉压监测,以保证数据获得的稳定性。

二、动脉穿刺常规

(一)适应症

●危重病人监测:各类严重休克、心肺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复苏后。

●重大手术监测:体外循环及其他心血管手术,控制性降温、控制

性降压等。

●多次抽取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等的测定。

●液体过量或自身输血时从动脉放血。

(二)禁忌症

●Allen’s试验阳性者禁行同侧桡动脉穿刺可改行足背动脉穿刺。

●局部皮肤感染者,应更换穿刺部位。

●动脉病变或反复用同一血管穿刺测压。

(三)建立动脉通路

以桡动脉为首选,其次为股动脉及足背动脉。凝血功能障碍时需慎重。

(四)Allen’s试验:

●术者用双手同时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

●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张开手指5~7次至手掌变白;

●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保持压迫桡动脉,观察手掌颜色变

化。若手掌颜色10s之内迅速变红或恢复正常,表明尺动脉和桡动脉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即Allen试验阴性,一旦桡动脉发生闭塞也不会出现缺血;相反,若10s手掌颜色仍为苍白,Allen试验阳性。这表明手掌侧支循环不良,不宜选用桡动脉穿刺。

●除Allen’s试验外,原则上以非优势侧为首选侧。

(五)操作步奏

●准备压力传感器连接肝素液体后排空气。

●常规消毒,范围6*7cm2以上,清醒时用局麻或全身麻醉后,取

18G~22G动脉导管穿刺针。以示指扪感动脉搏动。

●套管针与皮肤呈30度角,对准示指感桡动脉方向进行穿剌,直到

针尾出现血液为止。

●如无血喷出,应将套管缓慢退出,直至尾端有血喷出为止;再将套管沿动脉平行方向推进,血流通畅后即可接上连接管和压力换能器及监护仪,回抽排除连接管内空气,推注肝素液,标准位置进行校零后监测数据与波形。

●放平手腕,固定套管,以免滑出。标注时间于传感器上。(六)注意事项

●Allen’s试验阳性及动脉有病变者应避免桡动脉穿刺插管。

●避免反复多次动脉穿剌。

●末梢循环不良时应更换穿刺部位。

●发现血块应抽出,不可注入。

●注意无菌操作。

●穿刺置管失败或拔管后要有效地压迫止血,尤其对应用抗凝药的

患者,压迫止血时间应在5分钟以上,并用胶布加压覆盖,必要时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30分钟后予以解除。切勿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应密切观察术侧远端手指的颜色与温度,当发现有缺血征象如肤色苍白、发凉及有疼痛感等异常变化时,应及时解除压

迫、重新包扎。包扎不可绕手腕一圈,不能阻碍静脉回流和动脉供血。

三、环甲膜穿刺术

(一)定义

环甲膜穿刺是临床上对于有呼吸道梗阻、严重呼吸困难的病人采用的急救方法之一。它可为气管切开术赢得时间,是现场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具有简便、快捷、有效的优点,而且稍微接受急救教育的人都可以掌握。

(二)环甲膜位置

环甲膜位于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之间,前无坚硬遮挡组织(仅有柔软的甲状腺通过),后通气管,它仅为一层薄膜,周围无要害部位,因此利于穿刺

环甲膜穿刺位置

。如果自己寻找,可以低头,然后沿喉结最突出处向下轻轻地摸,在约2~3厘米处有一如黄豆大小的凹陷,此处即为环甲膜位置所在。

(三)目的

通过穿刺建立一个新的呼吸通道,缓解病人呼吸困难和或窒息。(四)适应症

1.急性上呼吸道梗阻。

2.喉源性呼吸困难(如白喉、喉头水肿等)。

3.头面部严重外伤。

4.气管插管有禁忌或病情紧急而需快速开放气道时。

(五)禁忌症

有出血倾向。

(六)并发症

1.出血。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宜慎重考虑。

2.假道形成。

3.食管穿孔。食管位于气管的后端,若穿刺时用力过大过猛,或没掌握好进针深度,均可穿破食管,形成食管—气管瘘。

4.皮下或纵膈气肿

(七)术前准备

1.向患者说明施行环甲膜穿刺术的目的,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2.药品和器材:7~9号注射针头或用作通气的粗针头,无菌注射器,1%丁卡因(地卡因)溶液或所需的治疗药物,必要时准备支气管留置给药管(可用输尿管导管代替)。

(八)操作方法与步骤

1.患者平卧或斜坡卧位,头后仰;

2.环甲膜前的皮肤按常规消毒;

3.左手示指和拇指固定环甲膜处的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环甲膜,到达喉腔时有落空感,回抽注射器有空气抽出;

4.固定注射器于垂直位置,注入1%丁卡因溶液lml,然后迅速拔出注射器;

5.再按照穿刺目的进行其他操作;

6.穿刺点用消毒干棉球压迫片刻;

7.若经针头导入支气管留置给药管,则在针头退出后,用纱布包裹并固定。

(九)注意事项

1、穿刺时进针不要过深,避免损伤喉后壁粘膜。

2、必须回抽有空气,确定针尖在喉腔内才能注射药物。

3、注射药物时嘱患者勿吞咽及咳嗽,注射速度要快,注射完毕后迅速拨出注射器及针头,以消毒干棉球压迫穿刺点片刻。针头拔出以前应防止喉部上下运动,否则容易损伤喉部的粘膜。

4、注入药物应以等渗盐水配制,pH要适宜,以减少对气管粘膜的刺激。

5、如穿刺点皮肤出血,干棉球压迫的时间可适当延长。

6、术后如患者咳出带血的分泌物,嘱患者勿紧张,-般在l~2d内即消失。

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适应证】 针刺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都可应用,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对于疼痛性病症?功能失调性病症及某些急性病症,可视为首选疗法? 1、毫针刺法 【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 一、患者入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观察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满足患者安全、舒适的需要。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备好床单位。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并通知医师。 2.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 3.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填写患者入院相关资料。 4.入院告知: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使用、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5.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6.完成患者清洁护理,协助更换病员服,完成患者身高、体重、生命体征的测量(危重患者直接进入病房)。 (三)结果标准。 1.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二、患者出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患者/家属知晓出院指导的内容,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方法、出院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遵医嘱通知患者复诊时间及地点、联系方式等。 2.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3.做好出院登记,整理出院病历。 4.对患者床单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特殊感染病人按院内感染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三)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2.床单位清洁消毒符合要求。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麻醉科工作制度大全

麻醉科工作制度 1、麻醉质控制度 2、麻醉质量控制管理 3、麻醉科工作制度 4、手术室麻醉安全制度 5、手术麻醉审批制度 6、麻醉前访视、讨论制度 5、麻醉后随访、总结制度 6、会诊制度 7、岗位责任制 8、麻醉同意书签字制度 9、麻醉记录单管理 10、交接班制度 11、仪器设备保管制度 12、差错事故防范制度 13、麻醉用具保管消毒制度 14、业务学习制度 15、药品管理制度 16、麻醉护士工作职责与流程 17、PACU护士工作职责与流程 18、疼痛治疗护士工作职责与流程 19、麻醉恢复室工作制度

20、麻醉科疼痛专科门诊管理制度 21、恶性高热处理对策 22、过敏反应处理对策 23、局麻药毒性反应处理对策 24、困难气道处理对策 25、术中心肌缺血防治对策 26、术中心跳骤停救治对策 27、术中大失血处理对策 28、术后自控镇痛管理制度

岗位责任制度 1、麻醉前要详细了解病情,进行必要体检,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具准备情况和仪器能否正常运行。 2、实施麻醉前,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 3、根据病情与麻醉方法实施必要监测,随时注意监测仪是否正常运行。 4、实施麻醉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操作制度。 5、麻醉期间不得兼顾其他工作,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诊断,妥善处理。 6、如病情发生突变,应迅速判断其临床意义,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同时告知术者,共同研究,积极处理。 7、认真及时填写麻醉记录单、术中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必要时予心电图、中心静脉压、尿量、体温、呼末二氧化碳、血气等监测,每30分钟记录一次,如病情不稳定时应反复监测并记录之。术中应详细记录麻醉期间用药、输血输液量、丢失量、主要手术步骤及有关并发症等。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最新版】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诊疗操作规则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姓名、操作种

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张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内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 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 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

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需局部麻醉时,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内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范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后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及标准

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 一、患者入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观察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满足患者安全、舒适的需要。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备好床单位。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并通知医师。 2.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 3.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填写患者入院相关资料。 4.入院告知: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使用、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5.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6.完成患者清洁护理,协助更换病员服,完成患者身高、体重、生命体征的测量(危重患者直接进入病房)。 (三)结果标准。 1.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二、患者出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患者/家属知晓出院指导的内容,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方法、出院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遵医嘱通知患者复诊时间及地点、联系方式等。 2.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3.做好出院登记,整理出院病历。 4.对患者床单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特殊感染病人按院内感染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三)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2.床单位清洁消毒符合要求。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测量生命体征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相关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采取恰当的体温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力度适中,以能触及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测量,分别测心率和脉搏。

(完整版)麻醉科工作制度

麻醉科工作制度 1.负责麻醉者,在术前一天到科室熟悉手术病员的病历、各项检查结果,详细检查病员,了解思想情况,确定麻醉方式。开好术前医嘱。重大手术,与术者一起参加术前讨论,共同制订麻醉方案。 2.麻醉前,应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械是否完备,严格执行技术操作常规和查对制度,保证安全。 3.麻醉者在麻醉期间要坚守岗位,密切观察,认真记录。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与术者联系,共同研究,妥善处理。对实习、进修人员,要严格要求,具体指导。 4.手术完毕,麻醉终止,麻醉者要把麻醉记录单各项填写清楚。危重和全麻的病员,麻醉者应亲自护送,并向值班人员交待手术麻醉的经过及注意事项。 5.麻醉后应进行术后随访。对全麻及其他重危病员,应于二十四小时内随访,将有关情况写入麻醉记录单。遇有并发症,应协同处理,严重并发症向上级汇报。 6.术后应及时清理麻醉器械,妥善保管,定期检修,麻醉药品应及时补充。 7.为随时参加抢救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等危重病人,应从人员值班、操作技术、急救器械等方面做好准备。

麻醉科岗位责任制度 ⒈麻醉前要详细了解病情,进行必要体检,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具准备情况和仪器能否正常运行。 ⒉实施麻醉前,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 ⒊根据病情与麻醉方法实施必要监测,随时注意监测仪是否正常运行。 ⒋实施麻醉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操作制度。 ⒌麻醉期间不得兼顾其他工作,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诊断,妥善处理。 ⒍如病情发生突变,应迅速判断其临床意义,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同时告知术者,共同研究,积极处理。 ⒎认真及时填写麻醉记录单、术中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必要时予心电图、尿量、体温、呼末二氧化碳、血气等监测,如病情不稳定时应反复监测并记录之。术中应详细记录麻醉期间用药、输血输液量、丢失量、主要手术步骤及有关并发症等。 ⒏严格掌握病人麻醉恢复标准,不达标准,不离病人。全麻及危重病人,须待病情许可后由麻醉者或恢复室医师护送病人回病房,认真做好交接班。 ⒐麻醉中使用过的药品空瓶,均应保留至病人送出手术室止。 ⒑术毕按规定写好麻醉分析小结。

常用临床护理_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卫生学洗手法 1、目的 ⑴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或清洁物品。 ⑵避免病人的感染或交叉感染。 2、注意事项 ⑴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⑵手部不佩戴戒指等饰品。 ⑶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⑷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无菌技术 1、目的 ⑴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 ⑵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或传播给他人。 2、注意事项 ⑴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⑵取用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

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⑶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容器内。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①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高热 3 、神昏 4 、中风 5 、中暑 6 、急性出血 7 、痛证8 、暴泻9 、脱证 10 、中药中毒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风温 3 、感冒 4 、内伤发热 5 、咳嗽 6 、哮喘 7 、悬饮8 、肺痈9 、肺胀 10 、胃脘痛11 、呕吐12、便秘 13 、泄泻14 、黄疸15、积聚 16 、水臌17 、水肿18、肾衰 19 、淋证20 、癃闭 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 3 、疖 4 、疔 5 、痈 6 、发 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 19 、噎膈20 、烧伤 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产科一般护理常 规 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4 、月经不调 5 、痛经 6 、崩漏 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 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 12 、子痫13、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 15 、产后缺乳16、阴挺17 、癥瘕 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 3 、鹅口疮 4 、泄泻 5 、疳证 6 、惊风

7 、痫证8 、水肿9 、麻疹 10 、水痘11、痄腮12、顿咳 13 、小儿暑温14、疫毒痢15、遗尿 16 、紫癜 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 3 、痔 4 、肛痈 5 、肛漏 6 、肛裂 7 、脱肛8 、直肠息肉 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黄水疮 3 、蛇串疮 4 、面游风 5 、脚湿气 6 、粉刺 7 、瘾疹 8 、湿疮 9 、药毒 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 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 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 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 规 4 、牵引术护理常规 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 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 10 、骨盆骨折11、脱位12 、伤筋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 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 3 、椒疮 4 、天行赤眼 5 、聚星障 6 、凝脂翳 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 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 13 、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 、耳疖、耳疮 3 、耳鸣、耳 聋 4、耳眩晕 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 6 、鼻槁 7、鼻鼽8 、鼻渊9 、鼻衄 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 13 、喉喑14 、急喉风 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口疮 3 、牙宣 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 一、患者入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观察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满足患者安全、舒适的需要。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备好床单位。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并通知医师。 2.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 3.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填写患者入院相关资料。 4.入院告知: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5.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6.完成患者清洁护理。 (三)结果标准 1.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患者/家属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二、患者出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患者/家属知晓出院指导的内容,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出院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复诊时间及地点等。 2.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3.做好出院登记,整理出院病历。 4.对患者床单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 (三)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床单位清洁消毒符合要求。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测量体温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淇县福利医院 麻 醉 科 技 术 操 作 规

目录 一、全身麻醉操作规 二、硬膜外阻滞麻醉操作规 三、骶管阻滞麻醉操作规 四、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操作规 五、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 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 七、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 八、麻醉机安全操作常规

一. 全身麻醉操作规 1.麻醉用品器械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必备。气管导管三根(根据 年龄,性别和体格等个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导管一根,再备大小号一根),管芯一根,牙垫一个,麻醉喉镜一套,插管钳一个,喷雾器一个,吸痰管数根,吸引器一台。 2.麻醉用药 1)麻醉诱导药:丙泊酚,地西泮,芬太尼等。 2)肌肉松弛药:司可林,维库溴铵,哌库溴铵,泮库溴铵,以及罗 库溴铵等。 3)吸入性麻醉药: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以 及氟烷等。 4)静脉麻醉药:包括以上‘麻醉诱导药’及氯胺酮。 麻醉者可根据病人的病情,手术部位和方式,本医疗单位和设施及技术能力,选用相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 3. 麻醉诱导 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安以下顺序进行: 1)检查喉镜及气管导管,将其与牙垫一并用酒精纱布檫试并包裹, 分放床头。 2)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病 人气道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扶助呼吸。同时开放静脉,维持输液管道通常。 3)缓慢静注一定计量和浓度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

入睡后,注入诱导计量的肌松药,左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右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 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止病人右手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拖住病人颞枕部)。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漏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 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接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可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喉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口腔,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退出管芯。 7)调节道观深度,放置牙垫,退出喉镜导管套囊充气,接麻醉机。挤压麻醉机呼吸囊,胸廓应有对成起伏,即进一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在按压呼吸囊的同时听诊两肺有呼吸音,且呼吸音对成,在听诊尖突下无气过水声,方可确定导管在气管,否则应调整气管导管位置,乃至重新插管。 8)胶布固定气管导管,开启麻醉机机械通气,施行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进入麻醉维持期。 4.麻醉维持和管理麻醉结束前30分钟,首先停用肌松药,待缝皮时停吸入麻醉药,继续吸氧,静脉复合麻醉时,则依所用药物性质酌情减量止停用。严格掌握拔除气管导管指正:病人清醒,咳嗽反射和自主呼吸恢复,潮气良正常,对指令反映良好,肌力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前必须清理口腔和气道分泌物。拔管后予以面罩吸氧,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程

艾条灸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物品准备】 治疗盘、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罐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方法】 一、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l、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木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二、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中医常见操作规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金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13、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4、多功能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机操作规程 15、低频脉冲治疗仪操作规程 16、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操作规程 17、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18、超声波治疗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精品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情况、方法、质量、计划、监测、系统、有效、密切、主动、继续、充分、尽快、平稳、平衡、合理、良好、透明、健康、持续、加大、合作、配合、沟通、执行、保持、发展、提出、发现、掌握、了解、规律、位置、安全、稳定、情绪、意识、信心、需要、环境、项目、倾向、需求、制度、方式、作用、比重、水平、速度、增进、分析、吸引、调节、逐步、形成、保护、满足、严格、纠正、鼓励、保证、维护、确保、指导、帮助、发挥、教育、改善、方向、促进、加强、适应、提高、明显好转、实施、做细、规范、减轻、良心、有效性、积极性、针对性 一、卫生学洗手法 1、目的 ⑴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或清洁物品。 ⑵避免病人的感染或交叉感染。 2、注意事项 ⑴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⑵手部不佩戴戒指等饰品。 ⑶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⑷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无菌技术 1、目的 ⑴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 ⑵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或传播给他人。 2、注意事项

⑴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⑵取用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⑶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容器内。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①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诊脉压力适中。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胸件勿整个人塞入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如果听不清,应驱尽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四、患者入院护理

麻醉科工作职责

麻醉科工作职责 1、参与制订、修改医院有关医疗质量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本 科室的管理办法;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本科室的 各种医疗管理制度贯彻执行情况。 2、优化科室医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定期检查本科室的医疗质量、工作运转和指标完成情况。分 析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对不能解决的问题 及建议及时反映给医务科、院领导。 4、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业务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 验,结合本科室特点,开展科室新技术、新业务。 5、把好质量关,减少差错,杜绝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6、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7、负责科室进修实习医师的安排、教学及考核工作。 8、负责教育科室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改善服务态度,改 进医疗作风,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 9、积极参与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抢救治疗工作。 10、按医院有关规定及时上报本科有关医疗质量资料。 11、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活动和监督检查。 12、完成医院交给的政府指令性任务及其他工作。 13、特殊职责 (1)、急救复苏: ①麻醉科应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使用气管内插管,人工通气方法以及对心、肺、脑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的监测与治疗等方面的经验,在急救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对于院内发生的患者呼吸衰竭需紧急气管插管时,麻醉科在接到急救援助电话后应在5分钟内携带气管插管用具赶到抢救地点实施抢救。(2)临床麻醉 ①麻醉前工作 a、术前会诊 除局部麻醉外的常规手术,麻醉科均需会诊。 b、确定麻醉方案 根据患者和手术切口,提出麻醉方案。 c、术前讨论 有严重合并症,术式复杂或新开展手术项目,应进行科内讨论,并应邀参加手术科室术前讨论,提出相应意见。 d、麻醉前签字,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请患者或家属签字。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氧气吸入技术规与操作流程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呼吸状况、合作程度及缺氧程度。 2.评估鼻腔状况:有无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或分泌物阻塞等。 3.动态评估氧疗效果。 (二)操作要点。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选择适合的吸氧方式。 2.正确安装氧气装置,管道或面罩连接紧密。 3.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 4.用氧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神志、氧饱和度及缺氧程度改善情况等。 (三)指导要点。 1.向患者解释用氧目的,以取得合作。 2.告知患者或家属勿擅自调节氧流量,注意用氧安全。 3.根据用氧方式,指导有效呼吸。 (四)注意事项。 1.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 2.保持吸氧管路通畅,无打折、分泌物堵塞或扭曲。 3.面罩吸氧时,检查面部、耳廓皮肤受压情况。 4.吸氧时先调节好氧流量再与患者连接,停氧时先取下鼻导管或面罩,再关闭氧流量表。 5.注意用氧安全,尤其是使用氧气筒给氧时注意防火、防油、防热、防震。 6.新生儿吸氧应严格控制用氧浓度和用氧时间。 二、注射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皮注射技术 1、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2).了解患者过敏史、用药史、不良反应史。 ( 3).评估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 (4).了解用药反应及皮试结果。 2、操作要点。 (1).核对药物和患者,协助患者采取适当体位,暴露注射部位。 (2).消毒皮肤。 (3).绷紧皮肤,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注入0.1ml药液,使局部呈半球状皮丘,皮肤变白并显露毛孔。 (4).迅速拔出针头,勿按压注射部位。 (5).对做皮试的患者,按规定时间由2名护士观察结果。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皮注射的目的、方法及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出现任何不适,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4、注意事项。 (1).消毒皮肤时,避免反复用力涂擦局部皮肤,忌用含碘消毒剂。 (2).不应抽回血。 (3).判断、记录皮试结果,告知医生、患者及家属并标注。 (4).备好相应抢救药物与设备,及时处理过敏反应。 (5).特殊药物的皮试,按要求观察结果。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 一、中心静脉穿刺常规 (一)适应症: 1、各类重症休克、脱水、失血和容量不足者。 2、心肺功能不全者。 3、各类心血管手术及其他大而复杂的手术。 4、大量输血和换血疗法。 5、长期静脉输液、给药和静脉高营养疗法。 6、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 (二)禁忌证: 1、血小板减少或其他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避免行颈及锁骨下静脉穿刺,以免操作中误伤动脉引起局部巨大血肿。有条件者可在超声引导下实施。 2、局部皮肤感染者应另选穿刺部位。 3、血气胸患者应避免行颈及锁骨下静脉穿刺。 (三)中心静脉置管途径:首选颈静脉,其次为股静脉、颈外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四)深静脉穿刺操作常规: 1、患者评估:适应症,有无相对禁忌症,凝血功能,胸片,评估胸部颈部解剖结构。 2、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用物:深静脉穿刺包,2%利多卡因,肝素钠等。 4、操作方法:摆体位、定位、常规消毒铺巾,根据不同部位选

择操作方法。具体如下: (1)、颈静脉穿刺操作方法 优点;最常用的中心静脉插管途径之一。穿刺和插管较容易成功,损伤胸膜和动脉几率较小,相对安全。 缺点:穿刺时体位要求较严格(头低位),对心力衰竭、肺水肿、哮喘等不能平卧的患者不适宜。 导管及接头固定在患者颈部,颈部活动受限。 颈静脉解剖: 从颅底颈静脉孔穿出,进入颈血管鞘,与颈和颈总动脉伴行。 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侧、颈动脉后方。 中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个头的后方,颈和颈总动脉的后外侧。 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三角间隙,颈总动脉的前外侧,最后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注意:因为:左侧颈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另有粗大的胸导管汇入。所以:若行左侧穿刺,易损伤胸导管。 颈静脉穿刺最好选右侧(其胸导管细小,损伤机会小) 穿刺路径 前侧、后侧和中间路径三种,以中间路径最常用。中间路径:由于颈静脉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个头之间的三角间隙,解剖标志明显,且在颈总动脉的前外侧下行,穿刺时不易损伤动脉,故此为最佳部位。以三角间隙的顶点(锁骨上缘上方3.5-4cm)处为穿刺进针点,进针指向同侧乳头,与皮肤成25-30度夹角,紧靠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侧缘进针。 进针深度:因患者颈长短和胖瘦而异,瘦小患者较表浅,一般进针1.5-4cm 能穿到静脉,最深以针尖不超过锁骨上缘为度。太深损伤胸膜顶而引起气胸或穿入其他血管,刺破锁骨下动脉而引起血胸或纵隔血肿。 操作方法 1、患者去枕平卧,头低15至20度,头转向对侧,术者站立于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 操作规程

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卫生学洗手法 1、目的 ⑴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或清洁物品。 ⑵避免病人的感染或交叉感染。 2、注意事项 ⑴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⑵手部不佩戴戒指等饰品。 ⑶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⑷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能够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无菌技术 1、目的 ⑴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 ⑵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或传播给她人。 2、注意事项 ⑴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⑵取用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⑶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容器内。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①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经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