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景象对比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景象对比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景象对比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景象对比

导读:辋川寒山图:北涉玄灞,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辋川春山图”: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清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两幅景象形成对比:

1、意境方面:

“辋川寒山图”幽寂清寥,“辋川春山图”灵动欢快。

2、色调方面:

“辋川冬景图中,作者以冷色调──浅黑色为主色调,显得幽深清冷。

“辋川春山图”以绿色为主色调,以白色为配色,显得轻盈明艳。

3、表现手法方面:

“辋川寒山图”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景”。

“辋川春山图”为想象之景,为“虚景”。

一实一虚,形成对比,亦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完整的辋川风景图。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线上教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线上教学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学生版)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中的人情美,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4.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和探究的方法,鉴赏文中所描绘的美景,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鉴赏文中的写景特点,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与禅意。 三、教学方法 1.加强阅读,再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大意。 2.加强导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结合文意,进行探究,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议论特点。 4.加强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作品的高度评价,那么,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一些诗句:高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又感受到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风格。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他的诗,也不是他的画,是他的一篇书信体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板书题目) (用王维的诗句导入,增强讲课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回顾学过诗句,加强学生对王维诗歌风格的印象) 二、作者和背景: 1.关于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盛唐派代表作家。以尚书右丞终,又称。崇尚佛道,世称诗佛后半生多过着隐居生活。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比较阅读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一种常见题型。它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合并一起设计考题,从而考察学生阅读、分析、比较、评判能力。指导比较阅读,让学生熟悉比较点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设计题目一般从文章的“同”与“异”两方面来考虑。 1主题思想的比较 同一主题由不同的文章表现出来。从求同的方面来说,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受到同一种思想教育或艺术感染。例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内容不同,人物命运各异,但揭示科举制度罪恶这一主题是相同的。《母亲的回忆》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主题都是歌颂母亲并进而歌颂劳动人民。从求异方面看:诗歌诉诸情感,小说诉诸形象。这又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各种体裁、各种语言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文章对同一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同是总结秦亡的原因,《过秦论》认为亡在“仁义不施”,《阿房宫赋》认为亡在“秦爱纷奢”。同为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认为:“弊在赂秦”,而其子苏辙则认为是六国“自相屠灭”。究其异的原因,是各位论者写作动机不同。贾谊欲朝廷行“仁义”,杜牧忧皇室大兴土木;苏洵痛朝廷贿赂辽夏,苏辙望宋王朝积极攘外。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就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2人物形象的比较 不同的文章常常刻画了同一类型人物。例如《地质之光》、《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歌颂了中国知识分子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操。这种求同比较,既让我们领略了一代人一类人的风采,又让我们学习到对同类人物不同的刻画方法。 更常见的是人物形象的同中有异。《荷花淀》和《祝福》都写了妇女,但祥林嫂被旧礼教绞杀,而水生嫂则成长为抗日战士。比较分析使我们认识了时代的进步。同为门人食客的毛遂、冯谖、侯生,却展现出或自信或幽默而有远见或忠心耿直的个性,让人领略到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 3语言的比较 把《文学和出汗》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进行比较,可以概括出鲁迅杂文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同一作家也在不同作品中有不同的语言特色:《文学和出汗》是幽默讽刺,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亦庄亦谐。造成这不同的原因,是前者抨击反动文艺观,后者还有歌颂中国脊梁的立论部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风格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比较语言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语体及风格的朴雅,句式的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4结构比较 《药》和《夜》两篇小说,都用了双线结构,比较一下,可以具体感知什么叫双线结构,双线结构的作用。《祝福》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都用了倒叙方法,比较求同,可以明了倒叙在文中的作用。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同为记游说理,前文先叙后议,后文则议—叙—议。找出相异的原因,就可以悟出结构为主题服务的道理:《游褒禅山记》因游而悟理,故先叙而后议。《石钟山记》则针对旧说先议后疑,再叙解疑,后议总结自己的认识过程,得出哲理的思考。 5写作手法比较 《茶花赋》、《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内容迥异,但均托物言情,在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引出象征意义。通过求同比较,可以学会此类文章的一般写法,即对具体事物由形似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梁伟新授课班级:高二(1)班 一、教学目标: 1、读通本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感受古代书信的典雅美,王维诗文意境美。 3、引导欣赏王维裴迪间的脱俗友情。 二、1、教学重点:感受此信“文中有画”的特点 2、教学难点:欣赏王裴间脱俗友情 三、教学准备:1、导学案 2、口译且背诵文章 四、教学时长: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导练法、读思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王维诗《相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注:裴迪酬赠王维的诗歌有28首,王维写给裴迪的有30多首 2、析题:“书”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山中”在哪?“秀才”时代不同解。 3、感知鉴赏全文: ①师生共读文章。(范读、个人读、齐读) ②文言知识检查落实。(字词解释、特殊句式、重点句翻译→学案体现) ③王维写信给裴迪的目的何在?为什么?(用原文回答,理由要三条以上) 4、感悟:为什么王维能感受到山中别致的美?为什么只能邀请裴迪才能共赏?结合诗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来谈。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更多时候,生活不是缺少美,也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面对美时缺少共振的心灵。) 5、表达:《与老梁书》的回信《与诸生书》 6、作业:①《与老梁书》升级版。 ②阅读文评《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尝试反对作者的观点,写草稿200字左右。

与诸生书 诸生在信中予吾一切关注、关切、关爱,老梁一并谢过。 “老梁”确定会成为“老老梁”;“老梁”会不会成为“梁老”,这事难说的很。即使海威抬爱说我已是“梁老”。 常小妞的糖大家都尝过。黄丽记着老梁发糖时的一抹微笑和一句洋洋自得的话语:什么样的人就会买什么样的糖。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那糖最最精致。 张陶认为老梁上课像爱唠嗑的东北大妈。啟元不太同意此观点,他认为老梁是“金刚怒目”。老梁一直认为自己是菩萨低眉、尼姑思凡。老梁平生乐事就是看丑女出嫁、美女出家,看好人不高寿、贼人老不死。 大家一致认为“春风过驴耳”是老梁温柔且毒辣的批评,一度占据咱班热搜词条第一名。老梁进一步认为只听“春风”的“驴”必然会丧失驴生三季,驴生会变得残缺不全。 老梁的小理想就是站到讲台前,带领一帮愿意跟他一道看风景的人岭南塞北、风霜雨雪、古今中外、家长里短,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直到地老、不管天荒,等到他也长成一道风景。施一公说:一生只为一件小事而来。“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诸生如初面”,如此,很好。 实中人老梁白 知己,莫过于陪你疯、陪你闹、陪你哭、陪你笑,陪你—陪你 你是接舆狂人,我是五柳先生,或许你是子期、我是伯牙。 不对,你是秀才、我是摩诘,你便是我,我便是你。 你说芙蓉堪怜、自开自落;可知知音顾怜、善哉善哉。 你说轻舟隔水、遥遥不识;可知泊舟由我、闲看清波。 你说连山秋色、惆怅何极;可知山翠拂衣、且行且忆。 你说浮名何益、从此安禅;可知渡头落日、醉笑狂歌。 我说:寒山清月、辋水沦涟、村墟夜舂、疏钟相间,念往昔、仄径清流赋诗情不已。 我说:春山可望、春水生波、春风百草、春色可期,待来年、相邀从游美景有深趣。 天机清妙如你无忽不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对比阅读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对比阅读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是六年级下学期的两篇课文,选自第四单元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该单元以“阅渎外国经典,了解多样文化”为主题展开。两篇课文都是传统经典篇目,教材提示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故事。《凡卡》人物的命运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类似,理解起来也没有太大困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完全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不但要抓住课文的难点帮助学牛深刻理解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两篇课文的表达方式,即作品的写法。应该说这一要求是高于一般阅读教学的目标的,即不仅仅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还要探索为什么课文能写得这么感人关于把握文章的写法,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却是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的要求一笔者还考虑到这两篇课文的文本特征特别适合作对比阅读。第一,题材相似,这两篇文章都讲述了孩子的悲惨命运。第二,人物形象相似第三,故事发生的时问和地点等要素相似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体裁的特点(小说要素)去发现、第四,同样的对比手法二《凡卡》一文,将凡卡在城里的生活和美好的乡下生活作对比,从而反衬出了凡卡在城里的生活更加悲惨。而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第五,同样的悲惨结局。第六,两篇作品还有一处不同在于,《凡卡》还运用了插叙的描写方法,很有特色,可以通过品读凡卡的信来深度理解。 本节课应足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学生要解决生字新词的问题,并能概况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阅读能力,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不成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基于文本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如何通过表达提升作品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精妙之处,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篇课文的阅读难点二 2.复习小说对于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加深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理解。 3.掌握两篇课文表达上的异同。 (1)体会作者文章构思的巧妙,对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的选择。 (2)掌握两篇文章对比描写的特点。 (3)体会《凡卡》插叙的描写特点。 【教学过程】 一、泛读 l.读背景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两位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他们作品写作的背景,由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两篇小说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对于作品的内容基本能够理解,但是他们可能并不明白为什么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会那样悲惨。比如,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小女孩要出去卖火柴,挣不到钱回家还要挨打,凡卡为什么要寄宿在老板家当学徒。这些离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太远了。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解决学圭对于作品写作背景的相关疑问。 2复述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本单元第三篇文章,且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故可不把字词掌握当作教学重点。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学生分析】 初中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已选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并且而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初中教材已安排学生对作者在信中大幅写景与写作目的的关系作了了解。 【三维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3、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4、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设想】 拟将课文与吴均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借助对吴文的复习顺利导入新课,并且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对新课进行学习,既能温故又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做到温故知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弄懂文意。 2、复习《与朱元思书》一文,比较与本文的相通之处。 3、记下预习中的问题,留待课堂共同解决。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刘冬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鉴赏文章中的人情美,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探究的方法,鉴赏文中所描绘的美景,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的写景特点,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 2、分析文中写景的句子,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分析喜欢的原因是什 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作品的高度评价,那么,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一些诗句:高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又感受到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风格。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他的诗,也不是他的画,是他的一篇书信体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板书题目) (用王维的诗句导入,增强讲课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回顾学过诗句,加强学生对王维诗歌风格的印象) 二、学生齐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结合注释独立地疏通课文,找出自己的疑问。(生自由诵读课文,疏通字词。教师巡视。) 三、学生自主交流疑问、老师点拨。再读课文。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第一节比较阅读的概念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 运用“比较”这种思想与方法进行的阅读活动,我们称之为“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由概念可以看出,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 在日常科学研究、品味鉴赏文学作品时,作为一种研究性阅读,比较阅读同样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认识、区分事物,发现新的事物,它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显示出了独特的功能。 比较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它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的突出特点 一言以蔽之:比较阅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的突破。 比较阅读的过程,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学生的学习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这一篇课文”,通常是以“这一篇”为中心来学习它,反映的是“以文为本”、“教课文”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更多地体现“教师怎样教”。 而比较阅读则超越了“这一篇”的局限,打破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 第二节比较阅读的方法、优势 一、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1.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共同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其规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个性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求异思维,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个性。 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思维,一是求异思维,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高远。所以,在比较阅读中求同和求异这两种思维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比较阅读的优势 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翻译及赏析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译文】 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

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赏析】 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沦涟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灭的灯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岁末寒冬的山间景致在王维眼中也是很优美动人的,故山景气如何和畅,他略而不述,专讲了饭后归来时所见到的一片晚景:灞水深沉、月照城郭;辋川在月光中涟漪起伏;山上灯火,透过树林明灭可见;村巷里的寒犬叫声、夜舂声和山寺里的疏钟声一并传来,作者所写的是夜景,那河水、城郭、远火,都是在月色朦胧中看到的,而那犬吠、夜舂和疏钟则是在黑夜里听到的,作者通过所见所闻,来写那寒夜的景物特色,这样就更切实、逼真,下面写他归家后的境遇和感触,当僮仆静默时,他却思绪不宁,感到十分孤独了!他不禁想到往日与裴迪一起走过仄径去寻幽访胜,对着清流赋诗论文的快乐,这一段所写是一天中游山的经历和感受,但从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教师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师案) 教学目标: 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③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工诗画音律,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故后世称其为“诗佛”。因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贬荆州长史,奸相李林甫当权,政治由此从较为清明转而日趋黑暗。王维一方面对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渴望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二、解题 1、“山中”:点明地点终南山 2、“裴秀才迪”:即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秀才:当时对士人的通称。 3、“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寄……书”等,如《报任安书》。古人对书信有不同的称谓,如“书”“简”“札”“启”“笺”“帖”“表”“疏”“函”“上书”“奏议”“封事”“牍”“素”等等。“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写信所用的木板和白绢长度通常都在一尺上下,所以又叫“尺牍”、“尺素”。信件也有称为“函”“缄”、“启”的。 三、写作背景 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 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预习案

对比阅读

怎样选择恰当的对比阅读文本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思维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在语文教学中,熟练运用对比阅读法,是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高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比阅读”呢?那就要在选择对比阅读的文本上下功夫了。 一、相似题材的对比阅读——同中求异 人教版的课文多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不少课文之间都既有相同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的“个性”。通过比较来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整体把握教材、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以儿童的视角,充满童趣的笔触,用几件具体事例表达了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与此相对应的,五年级上册中的《松鼠》一文,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课堂上,我们可以把这两篇课文作为对比阅读的教材。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对比阅读由于引进了两篇阅读文本,原本碎片化的阅读开始向整体性、结构性的文本阅读转化。在对比中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同样的写作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来写,同样都能写出小松鼠的灵活和可爱。这样的发现,也为学生的习作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二、不同题材的对比阅读——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辨别、筛选,揭开不同题材的文本的表象,找寻它们共同的特征。它培养的是学生收敛性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寻两篇不同题材的文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同点,从而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 从中段的《太阳》开始就出现了说明文。此后,在每一册语文书中都安排了一篇或一单元的知识性比较强的科普性说明文。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就安排了一组说明文。在学习了《新型玻璃》之后,我们可以安排选读课文中的说明文《太空“清洁工”》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说明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异中求同”的比较阅读的方法还可以从语言角度、表达方法的角度对两篇不同主题的文章作专题总结。如六年级上册中的《穷人》就可以和《我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Shanzhong and Pei Xiucai's teaching case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2、篇章2: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篇章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解题 (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

浅析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浅析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标签:教育分类:原创论文 摘要: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永远是他们心中一个无法攀越的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呢?本文结合语文课本,提出了一些日常学习中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关键字:文言文阅读;方法;增强 进入初中,学生们开始接触到了中国古老的文学体裁---文言文,然而,也有不少同学深陷其中,让文言文成为了他们顺利踏入高中的一道门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不能说他们不用功,诵读、背诵,别的学生做的他们都做,甚至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一旦出了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他们往往不能拿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注意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学习. 比较阅读法就是在熟练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将课内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与课外的知识进行比较,抓住他们的共同点,从而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初中文言文的阅读可采用比较方法,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方面进行探讨。这样既节省时间和精力,又减少盲目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文体入手。常见的古代文体有“记”(《桃花源记》);有“说”(《马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很多时候,相同的文体的文章,他们的分析方法也大致相同.例如:《马说》,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揭露,言作者的愤慨之情。《陋室铭》《爱莲说》也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若在中招题中遇到此类的课外文言文,我们就可以说作者托某物,借以表达心中的某中心情或者对某个事物的期望。再比如《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使文章具有文采和气势,这样,在以后的中招试题中,如果让同学们分析相似的文章结构或者排比句式的作用时,我们完全可以写成”用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二、从主人公入手。例如,人物传记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学生不难发现:他们两个人都是谏臣,都忠心耿耿,都想为君主分忧.然而不同的是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提建议,而诸葛亮则是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这样在以后的考题中如果遇到了这类的文章,同学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两篇文言文的理解方法.再比如《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五柳先生传》以上这些文章都可从分析主人公入手,如果在考题中遇到传记类的文章则可以与上面的所学过的文章进行内容的比较,这样做起来就会简单许多。 三、从景物入手。这类文章以游记为主.例如《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优美的庭中月景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初中描写山水的文言文有:《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作者都是借助一定的景物,从而表达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在做此类的文言文试题时,可以参照以上的课内文章着手,通过”本文作者通过对 ``````的描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者心情”. 四、从相同的词意入手。要想对文言文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正确的把握文中的各个词语的意思. 读懂文言文,最关键的是要理解文言词意,而准确地把握住词意,弄清其词性是非常重要的。与现代白话文相比较,文言词词意变化大,尤其同一词的词性临时运用的现象也特别多。比如形容词的动用,名词的动用,动词的名用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里有关“美”字的话: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借鉴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受文章意境美,运用想象力描述文中的自然景观 2.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王维诗文中的禅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对朋友深切思念之情 2.体味王维身在官场,心系山林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鉴赏课文中描写寒山月夜冬景和山村春色的文字 难点:思考、领悟王维诗文中的禅意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拓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疏通课文中的字词,并尝试描绘出春冬二景 (二)导入:题目解析 (王维写信热情邀约裴迪同游) (三)自由朗读课文,用心感受春冬二景之美,再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播放配乐) 1.山中冬景图 提问:请描述一下山中冬景(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字词) (月、水光、寒山、林火、犬吠、夜舂、疏钟构成了一幅山中冬景图,运用了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由近而远的手法,使画面更富有层次) 提问:用几个词语简单概括一下山中冬景 (静谧、清冷、幽远) 小结:请学生示范朗读,再一次带我们走进这清幽静谧的山中冬景 2.等待中的春景图 听音乐:让学生朗读改写自原文春景的散文(感受春意,走入画中) 提问:用几个词语简单概括一下春景(点出“当待”、“斯之不远”的含义) (色彩斑斓,生机勃发,明丽欢快,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小结:苏轼云: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文)中有画 (全体朗读二三段) (四)山中景色虽美,裴迪“方温经”,已在山中的王维为什么执意邀约他前往呢? (若非同为“天机清妙者”,又怎能领略其中“深趣”,王维与裴迪不仅是至交,更是难得的知己,王维又怎能舍弃这样的游伴呢?) (五)讨论:山中观景的王维孤独吗?寂寞吗? (孤独是客观的状况,寂寞是主观的感受,“独往山中”的王维也许孤身一人,但并不寂寞,他是闲适悠然的,哪怕在清冷的冬夜观赏山中美景,也是一种享受) (六)进一步讨论:身处寒冬,王维为什么能心怀暖春呢? 补充材料:笃信佛教的王维:王维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一个佛的名字:维摩诘维摩诘是与释迦同时的一个印度僧人,曾向弥勒、文殊和舍利弗等讲说过大乘教义他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

最新整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优秀篇

最新整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优秀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王维,识记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了解本文句式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宁静恬淡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句式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并不太多,但其本身在写景抒情方面很有特色。因此建议在学习中,以诵读品味为主,争取能在多遍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住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特征,并体会其抒情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学过本文之后,大家还会发现,这个特点不仅在王维的诗歌里有,散文里也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外号“诗佛”,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是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王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解题 “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未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 简介背景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之一.doc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之一-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王维之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引出本文的书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荧屏中打开王维的诗:《鸟鸣涧》和《鹿柴》。然后让学生总结王维的诗歌创作的风格。接着引入本文所描写的画面。并在屏幕上呈现出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由王维之诗而引入其书 播放课件1王维之诗《鸟鸣涧》和《鹿柴》的配乐配画录像。然后关闭录像,又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1、要求学生思考:苏轼是如何评价王维的诗歌?然后让学生介绍王维及其作品。 2、让学生听本文的配乐录音。然又让学生朗读。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要求学生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写景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写景所体现作者的情感。 三、讨论研究,归纳写景的特征,及语言特点 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提示: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表情,或写景。这些都与对方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作者在这封信中有大部分内容是写景的,为什么整篇书信是以写景为止呢? 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琢磨,然后,再提示,最后,由教师归纳。

2、作为一篇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内容放在写景上? 提示:作者写景是为了让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怀。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劝说和邀请之意。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他们归纳出要点,然后,再集中起来,最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写景方法。以及给学生分析写景缘由。 3、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机清妙算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天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 提示指导:指出诗人所在位置在山中,又说明自己的隐居生活,自己住在山中。而天机妙算,指的是性情之远,超尘脱俗。这也是对朋友的高度赞许。是因为他想提醒朋友春游的趣味。这将加重恳切相邀之情和诚挚相知之意。

文言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及赏析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 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 腊月:农历十二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 景气:景色,气候。 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殊,很。过,过访、游览。 足下:您,表示对人的尊称。 方温经:正在温习经书。方,正。 猥:鄙贱。自谦之词。 烦:打扰。 辄便:就。 憩感配寺:在感配寺休息。感配寺,王维集中有游感化寺的诗,《旧唐书·神秀传》中说,蓝田有化感寺。感配寺可能是化感寺之误。 饭讫(qì):吃完饭。讫,完。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北涉玄灞:近来渡过灞水。涉,渡。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华子冈: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胜景。 辋水:车轮状的湖水。 村墟:村庄。 夜舂: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舂,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 疏:稀疏的。 静默:指已入睡。 曩:从前。 仄迳:迳同径,狭窄的小路。 当待:等到。 蔓发:蔓延生长。 轻鯈(tiáo):即白,鱼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 矫翼:张开翅膀。矫,举。 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 麦陇:麦田里。 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 斯之不远〕这不太远了。斯,代词,这,指春天的景色。 傥:同“倘”,假使,如果。 天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 附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6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5.解释加点词。(4分)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分) 7.回答问题。(6分) ①《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6分) 5.(4分)(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 6.(6分) (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7.(6分)(1)异奇状 (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高一语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三、德育渗透目标 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教学方法: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与同是写景记游的《赤壁赋》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文在内容与记游方式方面的不同。《赤壁赋》写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游;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诗人独自新赏寒山月夜的美景及“当待春中”一段悬想春景。《赤壁赋》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以时间为序;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步游览所见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 3.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二、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译复述、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解题 (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3)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 A、读准生字: 比涉玄灞(bà)辋(wǎng)水沦涟(lián)多思曩(nǎng)昔步仄(zè)径轻鲦(tiáo)出水因驮黄檗(niè)人往猥(wěi)舂(chōng)皋(ɡāo) B、解释词语:过猥讫村墟舂仄曩昔矫 4、初步感知 (1)大家平时也有给朋友写信,那一般会写什么内容呢?——那本文是不是也写这样的内容?——那是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