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拿科诊疗规范

推拿科诊疗规范

推拿科诊疗规范
推拿科诊疗规范

一、项痹病(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TCD :BNV261)

西民病名:颈椎病(ICD 一10 : M5O . 3 0 2 )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及辩证分型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 T 0 0 1 . 1 一00 1 . 9 一9 4)

1 、风寒湿痹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证:失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聋耳鸣,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耳赤。舌红少津,脉弦。

5 、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脊柱病学》(潘之清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年)拟定。

1 、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肩疼伴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痛或麻木为主要症状。有时患肢有沉重感或不能持物。

(2)颈部发僵,颈肌紧张,颈部活动受限(后伸或向病侧弯时明显),颈椎生理前凸减小。

(3)病变椎体间的相应棘突旁压痛。

(4)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受刺激神经根分布部位的皮知觉或肌肉的肌力减退或消失。

(6)肱二、肱三头肌键反射减弱或消失。

(7)X 线示颈椎生理前凸减小、变直或成角反弓;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骨刺形成。

2、椎动脉型颈椎病

(1)眩晕为主要症状,可为旋转性的、浮动性的、摇晃性的或下肢发软不稳,有地面倾斜或移动等感觉,并有头晕眼花感。头部运动或改变体位时可诱发眩晕或使其加重,或猝倒。

(2)枕部及顶枕部头痛,呈发作性跳痛或胀痛:偶有部分患者有突然弱视失明或复视。

(3)X 线示钩椎关节增生或椎间关节增生;动力位可示颈椎不稳。

(4)椎动脉MRI 示椎动脉被挤压而扭曲变形。

3 、脊髓型颈椎病

(1)颈肩疼伴双下肢踏棉感;或有躯干部的“束带感”。重者生活不能自理。

(2)双侧或单侧下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

(3)CT 或MRI可协助诊断。

4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头痛或头晕,伴汗出、恶心、呕吐、心跳加速、胸闷、心慌等症状。

(2)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头昏眼花,流泪,心动过缓,血压偏低,眼睑下垂。(3)一般合并其他型颈椎病发作。

5 、混合型颈椎病

兼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颈椎病的症状及体征。

(三)鉴别诊断

1 、与落枕鉴别

(1)压痛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压痛点多见于棘突及两侧椎旁处,程度多较轻,用手压之患者可忍受,且疼痛范围与受累的神经根分布区一致。而落枕者的压痛点则见于肌肉损伤局部,以两侧肩胛内上方处为多见,急性期疼痛剧烈,压之常无法忍受。

(2)肌肉痉挛:颈型颈椎病患者一般不伴有颈部肌肉痉挛,而在颈部扭伤者则可触及伴有明显压痛的条索状肌束。

(3)对牵引试验的反应:检查者用双手稍许用力将患者头颈部向上牵引时,颈型颈椎病患者有症状消失或缓解感,而颈部扭伤者则疼痛加剧。

2 、与胸廓出口综合症鉴别

( l )臂丛神经受累:主要为臂丛的下支,临床常表现为:自上臂尺侧向下延及前臂和手部尺侧的感觉障碍,以及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和骨间肌受累。

( 2 )胸腔出口局部体征:患侧锁骨上窝处多呈饱满状,检查时可触及条索状的前

斜角肌或骨性颈肋,用拇指向深部加压时(或让患者做深吸气运动),可诱发或加剧症状。

( 3 ) Adson 征:多属阳性。即让患者端坐,头略向后仰,深吸吸后屏住呼吸,将头转向患侧。检查者一手抵住患者下领,略给阻力。另一手摸着患侧挠动脉,如脉搏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此为本病的特殊试验。

(4)其他:包括影像学改变等。本病时,X 线平片多有阳性所见,必要时做(CT 或MRI)检查等,均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3 、与脊髓空洞症的鉴别诊断

(1)感觉障碍:本病旱期为一侧性痛觉及温度感觉障碍。当病变波及前连合时,则可有双侧手部、前臂尺侧及部分颈、胸部的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深感觉则基本正常,此现象称为感觉分离性障碍。颈椎病患者则无此种现象。

(2)营养性障碍:由于痛觉障碍,不仅可在局部引起溃疡、烫伤、皮下组织增厚及排汗功能障碍等病变,且可在关节处引起过度的增生及磨损性改变,甚至出现超限活动而无痛感,此称为夏科关节。应注意与因脊髓痨所致者鉴别(主要根据冶游史、病史及血清梅毒反应等)。

(3)其他:MR I 、CT 或脊髓造影等检查,有助于对本病的确诊。

4 、与美尼尔综合征的鉴别

(1)常突然发作,为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晃的错觉,发作刺激性(如光线、情绪波动等)加重。

(2)严重时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多等迷走神经症状。

(3)发作时间持续,多在1—3 天内逐渐缓解,为反复发作,间歇期一般无症状。

5 、与冠状动脉供血不全鉴别

其症状是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

疼痛而无上段颈脊神经根刺激症状。心电图有异常改变。服用硝酸油类药物时,症状可以减轻。

6 、与神经官能症鉴别

没有颈椎病的X 线改变,无神经根和脊髓压迫症状,应用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但需长期观察,反复检查,以鉴别诊断。

三、治疗

(一)推拿疗法

治疗目的:

松解劳损、紧张甚至痉挛的颈肌尤其是颈伸肌群,改善其力学特性,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消除;调整颈椎节段异常移位或成角,降低椎间盘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非连续骨性管道有效空间,改善颈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

治疗治则:

以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整复错位为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采取分期分型治疗。

1 .急性期:推拿治疗以颈椎软组织放松手法为主,以活血消肿止痛。

部位及穴位:颈项及肩背部,患侧上肢,颈夹脊、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风门、附分等穴。

推拿操作:患者取舒适体位,医者以轻柔的滚、拿、揉等放松类手法在上述部位和穴位重点按摩,每日l 次,每次2 0分钟。

2 .缓解期:推拿治疗以颈椎软组织放松手法和拔伸牵引手法为,适当予以调整类手法,以活血化瘀、松解粘连、整复错位。

部位及穴位:颈项肩背部,患侧上肢,颈夹脊、风池、风府、肩井、天宗等穴。推拿操作:取患者舒适体位,用轻柔的滚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治疗,再用拿法提拿颈项及肩部或弹拨紧张的肌肉,使之放松;对于由于颈椎小关节移位引起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施以颈部拔伸牵引、颈椎微调等整复类手法,纠正颈椎微小移位;最后,施以整理类手法结束治疗,每日1 次,侮次20 分钟。

3 .恢复期:推拿治疗以放松肌肉、理筋整复为主,以舒筋活血、理顺肌筋、恢复功能。

部位与取穴:颈项部、患侧上肢,阿是穴、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天宗、肩外俞等。

推拿操作:患者取舒适体位,用轻柔的按法、揉法、滚法等作用于颈项及肩背部,重点治疗患侧及压痛点。用拿法、拇指按揉等手法放松颈椎两旁软组织,以患侧为重点部位,并弹拨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施以颈椎的微调手法和理筋整复手法,整复微小移位,减轻肌肉痉挛。最后,施以整理类手法结束治疗,每日1 次,每次20 分钟。

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需要对患侧上肢施以放松类手法,并在合谷、内关、外关、曲池及疼痛部位施以点按类、按揉类手法,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营养周围神经,减轻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要注意放松患者枕部肌群,并施以头部推拿治疗,减轻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患者的症状点按或按揉背俞穴、内关、听宫、听会、睛明、四白等穴位,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综合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适合推拿手法治疗的,需要放松患侧的上下肢体,经诊断不适合推拿治疗者,禁止施以手法治疗。

(二)辨证施治

1、风寒湿痹证: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15克独活15克篙本15克防风15

克川芎10克蔓荆子10克甘草5克,风寒重,加麻黄10克桂枝10克,疼痛重加桑枝10克,白芷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

2、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0克生地黄1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5克甘草5克桔梗5克川芎5克牛膝10克,肝郁加香附5克,寒证加桂枝10克,痛重加桑枝10克,羌活10克。

3、痰湿阻络证:二陈汤加减:半夏15克橘红15克茯苓10克甘草5克,血瘀加川芎10克,牛膝10克,痛重加羌活10克,当归15克,气滞加枳壳10克,柴胡10克。

4、肝肾不足证: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寒证加附子10克,桂枝15克,痛重加当归15克,羌活10克,气滞加枳壳10克,柴胡10克,血瘀加川芎10克,牛膝10克。

5、气血亏虚证:当归补血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20克,血瘀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疼痛加桑枝10克,川芎10克,牛膝10克,羌活10克,阳虚加杜仲15克,续断15克,阴虚加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

(三)其他疗法

1 .针灸治疗: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

方义:大椎是督脉穴,诸阳之会,针灸能激发诸阳经经气,通经活络;后溪、天柱分别属手足太阳经,天柱为局部取穴,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可疏调太阳、督脉经气,通络止痛;颈椎夹脊具有疏理局部气血而止痛的作用。

加减:风寒湿痹加风门、风府祛风通络;气滞血瘀加膈俞、合谷、太冲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足三里补益肝肾;气血亏虚加血海、气海补益气血;痰湿阻络加肺俞、脾俞除湿化痰。

每日治疗1—2 次,每次2 0分钟。

2 .颈椎牵引治疗

患者端坐于电脑颈椎牵引椅上,将枕领牵引带缚于枕部及下颌部,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倾约10°--30°,避免过伸,选择合适的牵引力,一般3--5公斤,牵拉颈椎,改善颈部肌肉粘连,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缓冲椎间盘向周围组织的压力。每日l 次,每次20--30分钟。

3 .中药熏药治疗

将浸泡好的中药熏药药袋用微波炉或蒸汽柜加热后,将2—3 条毛巾折叠平整,药袋置于毛巾之上,热敷患者颈部,进行中药熏药治疗,以活血化疲、通络止痛。每日l 次,每次20 分钟。

4 .微波治疗

将微波治疗器置于患者颈肩部压痛点,距离皮肤2—3cm,治疗功率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缓解颈肩部疼痛每日 1 次,每次20分钟。

5.药物治疗

对于头晕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予以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药物治疗;肢体麻木、皮肤感觉或肌力减弱者,可予以注射用甲钴胺治疗,以营养周围神经。6.导引疗法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进行系统练习导引功法中的相应动作,每个动作可重复,不同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随时调整练习时间及训练量,直至患者微出汗为宜。

(四)护理与调摄

1 、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避免颈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2、科学用枕,仰卧窄平枕置于颈下,恢复颈椎曲度;侧卧宽高枕置于颈及侧头下,保持颈椎正直。

3 、愈后注意颈部保暖,加强颈部稳定肌功能锻炼,增强颈椎稳定性,防止复发。

4 、正规系统的非手术疗法治疗三个月无效的脊髓型颈椎病可考虑手术治疗。

四、难点分析

1 .颈椎病急性期的治疗:颈椎病急性期的治疗是中医治疗难点之一,急性期患者除剧痛外,还应包括明显颈性眩晕的患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单纯中医治疗难以即刻止晕,须配合止眩晕药物治疗。

2 .复发率较高:颈椎病患者多因治疗好转后,脊柱没有足够的稳定度,加之工作、生活劳累、感寒等因素,病情经常反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目前,对于减少颈椎病的复发率,中西医均无好的治疗方法。因此,为颈椎病的这一大中医治疗难点,我们除运用中医药手段治疗外,还应在治疗过程中引入中医的导引疗法和现代医学的功能训练方法,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固脊柱,减少复发率。

3 .部分患者伴肩臂肌肉萎缩、肢体无力,短期内常难以取效,尤其伴交感症状或更年期女性,或者伴焦虑或抑郁精神症状者;针对以上情况,医生可导引练习和心理疏导两方面内容,引入到正常治疗中。

4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肩部有症状者效果较好,而无症状者则效果较差,治疗效果的取得可能与颈肩部软组织炎症、痉挛改善,脊髓供血好转有关,但总体疗效较差,治愈较难。

五、疗效评价

参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1、治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在2011年中,本科对颈椎病的诊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诊断的准确性、治疗的好转率均保持较高的水准。

本科在诊断颈椎病过程中,结合国内外诊断体系,可将诊断分为两大类,一类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另一类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根据其中医辨证分型,最后采用辨证施治,因病施治,从而总结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治疗手段,能够取得极佳的治疗效果。

二、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一般好发于30—50 岁左右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以腰4—腰5和腰5—骶l 突出为多。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腰痛病(TCD : BNS 150)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一10 : M51.202 )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及辩证分型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一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 T001一94 )拟定:

1、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 、寒湿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 、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西医疾病及分期诊断标准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胡有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9 月第3 版)

1 .疾病诊断标准

(1)腰痛、下肢痛呈典型的腰骶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常表现下肢痛重于腰痛。(2)按神经分布区域表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异常和反射改变四种神经障碍体征中的两种征象。

(3)神经根张力试验:无论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阳性。

(4)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X 线、CT 、MRI 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致。

2 .分期诊断标准

(1)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病急、病程短、病情重,腰部呈痉挛性剧痛,患侧下肢出现放射性电击样痛,或伴以麻木感,难以忍受,不能站立和平卧,常取屈髋屈膝侧卧位或半蹲跪位。检查可见各种相应体征呈典型阳性,肌肉萎缩不明显,无肌力减退。

(2)缓解期:腰腿痛经复位治疗后明显减轻,下肢麻木感消失或减轻,能适应各种体位,全身状况明显好转,各相关检查、体征呈弱阳性或阴性。

(3)恢复期:腰部各方向活动范围渐至正常,症状基本消失,能耐受长时间的站立及行走,个别患者可遗留局限性麻木区(点),肌肉或有轻度萎缩,患侧直腿抬高恢复正常。

(二)鉴别诊断

l .与急性腰肌扭伤鉴别:有急性外伤史,多突然发病,腰痛疼痛一般较剧烈,部位较局限,且有局部肿胀。腰不能挺直,活动困难。但无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的

压痛,无肢体感觉异样,无键反射异常,骨盆旋转试验阳性。

2 .与骶髂关节劳损鉴别:临床表现为持续局部疼痛,不敢负重,活动时加重,翻身困难。检查呈4字试验(Gaenslen征)阳性。治疗可行关节内封闭或臀围固定。

3.腰骶筋膜脂肪疝:临床表现为骶髂关节疼痛,并向臀上部放射,腹压增高时加重,一般不放射至腘窝,局部可触及到卵状物,多发生于肥胖者。

三、治疗

(一)推拿治疗

治疗目的:增加局部组织痛阈,改善腰肌高张力状态;改变突出物位置,缓解神经根受压状态;加强气血循行,促使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水肿的吸收。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松解粘连,理筋整复。

治疗部位:以腰臀,下肢后外侧为主要治疗部位,配合压痛点、肾俞、大肠俞、承扶、殷门、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等穴位。

治疗手法:滾法、揉法、按法、点法、拔伸牵引、抖法、扳法、擦法、叩击等手法。

治疗方法:

1 、急性期

急性期禁用整复类手法,慎用放松类手法,随着疼痛的逐渐减轻可适当使用放松类手法。患者取舒适体位,医者在上述部位及穴位施以轻柔的滚、拿、揉、按等手法,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日1 次,每次20 分钟。

2 、缓解期

患者俯卧位,在患侧腰部竖脊肌和下肢施以滚法10 分钟,用拇指弹拨竖脊肌及环跳穴5 分钟,拇指按揉肾俞、大肠俞、秩边、阳陵泉、委中等穴5 分钟,

最后掌擦腰部双侧竖脊肌,以发红透热为度。每日1 次,每次20 分钟。

3 、恢复期

患者俯卧位,在患侧腰部竖脊肌和下肢施以滚法10 分钟,用拇指弹拨竖脊肌及环跳穴5 分钟,拇指按揉肾俞、大肠俞、秩边、阳陵泉、委中等穴5 分钟,施以腰椎拔伸牵引、腰部斜板、按腰扳肩、按腰扳腿等手法,最后掌擦腰部双侧竖脊肌,以发红透热为度。每日1 次,每次20 分钟。

(二)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0克生地黄1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5克甘草5克桔梗5克川芎5克牛膝10克,肝郁加香附5克,寒证加桂枝10克,痛重加独活10克,羌活10克。

2、寒湿痹阻证: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0克甘草5克疼痛重加羌活15克独活15克当归15克,血瘀加川芎10克牛膝10克。

3、湿热证:二妙散加减:黄柏15克苍术15克,痰湿加半夏15克橘红15克茯苓10克,血瘀加川芎10克,牛膝10克,痛重加羌活10克,独活10克,当归15克,气滞加枳壳10克,柴胡10克。

4、肝肾亏虚证: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阳虚加附子10克,桂枝15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阴虚加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痛重加当归15克,羌活10克,血瘀加川芎10克,牛膝10克。

(三)其他疗法

1 .针刺治疗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血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肝肾亏虚补益肝肾,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

方义: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处,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加减:寒湿腰痛加灸大椎,温经散寒;血瘀腰痛加膈腧,活血化化瘀;湿热腰痛加灸足三里、阳陵泉;肝肾亏虚腰痛加灸命门、太溪补益肝肾。每日1 次,每次2 0分钟。

2 . 中药熏药治疗

患者发病48 小时后,将浸泡好的中药熏药药袋用微波炉加热后.将2 一3 条毛巾折叠平整放在患者腰部,将药袋置于毛巾之上,进行中药熏药治疗,以活血化疲、通络止痛。每日1 次,每次20 分钟。

3 .微波治疗

将微波治疗器置于患者压痛点处,距离皮肤2—3cm ,治疗功率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缓解腰部疼痛。每日1 次,每次20分钟。

4 .牵引治疗

嘱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将牵引带缚于患者腰骶部及胸肩部,力度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避免用力过大,以免出现损伤,选择合适的牵引力,牵拉腰椎关节,改善腰部肌肉粘连,缓解腰部疼痛。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5、复位机复位治疗

嘱患者俯卧于复位机上,前后固定牵引,力度以将腰背部肌肉绷紧为度,将杵头置于施术部位,给予适当压力,一般10-15公斤,每次20分钟。

6.中药塌渍治疗

将中药膏(院内制剂研制)均匀的涂抹于患者腰部,配合红外线治疗,以疏通经络,散瘀止痛。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7、穴位注射治疗

选取适当穴位,用野木瓜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每穴每次2ml,以缓解局部肌紧张,通络止痛。

8、药物治疗

发病初期,经推拿、针刺等传统治疗方法疼痛不缓解的患者,予以20 %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点治疗;疼痛症状严重者,予以止痛药治疗;症状缓解者,可予以椎必康胶囊等药物口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腰部肌肉紧张明显的患者,予以盐酸乙哌立松片口服治疗,以缓解患者腰部肌肉紧张,减轻腰部疼痛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疼痛麻木症状较重的患者,予以注射用甲钻胺或七叶皂苷钠静点治疗,营养周围神经,减轻患者下肢疼痛麻木症状。

9、运动康复治疗

恢复期患者,可进行运动康复治疗,以腰背肌肌力增强训练为主,提高肌肉肌力,防止疾病复发。

10、手指点穴治疗:推拿治疗同时,选择适当穴位进行点穴治疗,每个穴位持续点按1---3分钟,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11、导引治疗

对于缓解期、恢复期患者,除进行运动康复系统锻炼外,还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全身性导引练习,同时,配合呼吸、意念等,以使机体气血平和,进一步提升体质,防病治病。

(四)护理与调摄

1 .治疗前需要明确诊断,排除骨、关节疾病及推拿禁忌症。

2 .治疗期间,患者宜卧硬板床休息,并注意腰部保暖。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推拿治疗操作时宜慎重。

4 .患者尽量避免弯腰活动,可用腰围保护腰部。

四、难点分析

1 .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因腰椎间盘突出物巨大、占据椎管内空间较大、对神经根挤压较明显而造成继发性椎管狭窄、间盘明显退变引起脊柱侧弯等情况,造成中医治疗周期长,疗效欠佳。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后遗症,如患肢肌肉萎缩、肢端的麻木等症状,在相当-段时间内得不到缓解。

3 .目前,中医导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中医导引的深入研究力度不够,尤其是医患者之间的这方面交流更为缺乏。

五、疗效评价

参照1 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1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 度以上,腰部及下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2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及下肢活动功能改善。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在过去一年中,我科充分借鉴各种相关治疗方式,结合本科自身及北方患者特点,总结出较为合理的手法治疗方案,同时,配合本科的特点中医理疗措施,如中药塌渍、雷火灸、中药熏药等,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此外,我们开始深入研究中医导引功法,选择适宜人群,并结合患者不同病情,针对其具体情况,指导练功,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本病患者腰背部肌力和增强了腰部脊柱的稳定性,经随访调查显示,作用效果良好。

三、伤筋病(腰部扭伤)

急性腰肌扭伤指腰骶、骶髂及腰背两侧软组织的急性损伤,从而引起腰部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俗称“闪腰岔气”,是腰痛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长期弯腰工作者、以及腰部肌肉欠发达者,轻者为骶棘肌和腰背筋膜不同程度的损伤,较重者可发生棘上、棘间韧带的损伤,严重者可发生滑膜嵌顿后关节紊乱等,若治疗不当或失治,可致损伤加重而转变成慢性腰痛。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伤筋病(TCD : BGS000)

西医病名: 腰部扭伤(ICD—10 : S33 . 501 )

二、诊断

本病中西医诊断标准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 TOO 1一94 )拟定。

(一)中医诊断标准及辩证分型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 TOO1一94 )拟定:

1 .气滞血瘀:腰痛剧烈,辗转困难,局部压痛明显,可见瘀斑,腰肌紧张,舌质紫暗,脉弦涩。

2 .气血两亏:腰痛,压痛点明显,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舌淡自,脉弦细。(二)西医疾病诊断及分期标准

1 .疾病诊断标准

(1)局部压痛: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压痛点,一般较局限、固定,与受伤部位一致,部分患者同时有下肢牵扯痛。

(2)肌肉痉挛:多数患者有单侧或双侧腰部肌肉紧张痉挛,多位于骶棘肌、臀大肌等处。这是疼痛刺激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3)脊杠侧弯:疼痛引起不对称性的肌肉痉挛,可改变脊柱正常的生理曲线,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畸形,一般是向患侧侧弯。

(4)直腿抬高试验及骨盆旋转试验阳性。

(5)扭伤严重者,应拍腰骶部X 线正、侧、斜位片,排除腰椎各部的骨折、脱位、增生,椎间盘突出及肿瘤,结核等病。

2 .分期诊断标准

(1)急性期

症状:患者腰骶部持续性剧痛,多伴有腰部活动困难,部分患者疼痛可向臀部、大腿后部及前内侧放射,甚至咳嗽、打喷嚏、深呼吸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可使疼痛加重。

体征:

①压痛点:扭伤旱期,绝大多数患者腰骶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叩击压痛点时,多无放射痛。

②肌肉痉挛:多为骶棘肌和臀大肌出现明显的肌肉痉挛,可为单侧或双侧,是对于疼痛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③脊柱畸形:因肌肉痉挛,可导致腰椎生理曲线的改变,一般多向患侧侧弯,脊柱后伸运动明显受限。

(2)缓解期

症状:患者腰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但腰部乏力,腰部活动受限。

查体:在缓解期,部分患者腰骶部仍有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程度多明显减转,腰部肌肉痉挛得到显著缓解,脊柱生理曲线大致正常,部分腰部肌肉损伤严重者,仍可见到明显的脊柱侧弯。

(3)恢复期

症状:患者腰部疼痛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无明显受限。

查体:恢复期患者腰部一般无明显压痛点,腰部肌肉痉挛基本消失,脊柱生理曲线基本恢复正常。

(三)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不如急性腰扭伤突然、剧烈,有典型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腰椎间盘突出等征象。

本病与严重的棘上、棘间韧带断裂,棘突、关节突骨折、横突骨折、椎体压缩骨折鉴别时,除拍正位片以外,必要时让患者腰椎屈曲位拍摄侧位和斜位片,以明确诊断。

三、治疗

(一)推拿治疗

1 .急性期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散瘀止痛

治疗方法:

(1)患者俯卧位,肢体放松,医者站于患侧,先用轻缓的滾法、按揉等手法在腰椎两旁骶棘肌往返治疗3—5 遍,然后轻柔地拿揉腰部肌肉,方向与肌腹垂直,从腰1 至腰骶部,由上而下,重点拿揉腰椎两侧骶棘肌和压痛点,反复拿揉2—4分钟,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老年病科中医诊疗常规

第十二章老年病科 第一节老年汗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1)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 (2)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者。 2.西医诊断:(1)汗出,可诉不稳、易消长的全身乏力感,头晕、头痛、头重、心悸、胸闷、腹泻等自主神经性躯体症状。 (2)可见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异常:眼心反射,Schelloug起立试验,皮肤划痕试验,心电图,(体表)微小震动图,指尖容积脉波等。 (二)证候诊断 1.肺卫不固证:自汗,头面、颈胸部时时出汗,活动后尤甚,怕风,平素易感冒,倦怠乏力,面色黄白光白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2.营卫不和证:自汗,汗出恶风寒,肢体酸楚,或有微热,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3.湿热熏蒸证:自汗为主,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阴虚火旺证:盗汗,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见午后潮热,两颧红赤,口渴,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5.阴阳两虚证:自汗、盗汗、腰背酸软疼痛,头晕眼花,发脱齿摇,耳聋耳鸣,小便清长或夜尿频,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肺卫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加味。黄芪、防风、白术、浮小麦、糯稻根、大枣、甘草等。

中成药:玉屏风散、玉屏风颗粒等。 2.营卫不和证 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牡蛎等。 3.湿热熏蒸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①十味温胆汤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甘草等。②三仁汤加减。杏仁、薏苡仁、豆蔻、厚朴、法半夏、通草、滑石、竹叶、苍术、防己等。 4.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推荐方药:①关腠散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黄连、莲子、肉桂、浮小麦、五味子等。②当归六黄汤加减。生地、熟地、当归、黄芩、黄连、黄柏、黄芪、肉桂、五味子、乌梅等。 中成药:当归六黄丸等。 5.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温阳 推荐方药:二仙汤加减。仙茅、仙灵脾、知母、焦黄柏、当归、巴戟天、女贞子、旱莲草、浮小麦、生龙骨、生牡蛎、甘草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二)针灸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针刺疗法 ①取穴:主穴,阴郄、后溪、合谷;配穴,复溜、肺俞等。 针刺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针具取无菌30号1.5寸毫针,主穴穴位直刺进针1~ 1.5寸,如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②“华佗夹脊刺”治疗:取华佗夹脊穴,采用自上而下依次左右交替针刺,直刺0.5~1寸,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 2.温针灸 取大椎穴,以毫针得气后在针柄上放上艾炷,每次3~5壮,每日1次;另取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合谷、复溜中的2~3穴/次,治疗自汗。用艾条灸左阴郄,约40分钟,每日1次,治疗盗汗。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简介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是针灸推拿科下设的治疗室,采用中医特色治疗,坚持以针刺、推拿传统技术优势为基础,结合现代间断医学的发展,通过各种非药物疗法对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失眠症、肩周炎膝关节炎等进行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室开设以来,收治病患无数,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好评,治愈及稳定病情患者占总治疗人数90%以上。 中医综合治疗室先开设如下治疗项目: 一、针刺:运用中医传统针灸理论,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治疗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 二、艾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治疗一般选用艾条温和灸。 三、头针: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等病。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频、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 四、拔罐: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颈椎关节痛、肘关节痛、膝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开设针灸推拿科合作协议

开设针灸推拿科合作协议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共同发展、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决定由 乙方提供部分资金、技术。甲方开展针灸、推拿康复理疗业务并就有关事宜达 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开设针灸、推拿专科、乙方投入资金和技术、开展针灸、推拿业务。 二、合作期限暂定为3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合同期 满若需续签合作协议、应在本协议期满提前3个月向甲方申请。甲方应与第三方同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考虑给予乙方续签。 三、乙方向甲方一次性交医疗风险金2万元(无利息),待合同终止3个月 后无任何医患纠纷,一次性退还给乙方。 四、甲方责任及义务: 1、甲方同意为乙方提供诊室一间(室内设备由乙方自行购买、水电独立。装空调、电表由甲方负责,费用由乙方承担。合同期满后,电表、控调无偿交甲方使用。)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如病床、办公桌椅、医用印刷品等),其他辅助诊室由甲方提供。 2、负责办理有关手续(包括协作医生注册手续) 3、负责协调院内外有关部门的关系,如乙方发生医疗纠纷等问题、甲方应及时派员协助解决,但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及经济责任均由乙方承担。 4、在合作期间、甲方承诺不得开展与乙方相同科目。 5、保证乙方享受医疗政策的合法性、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6、配合乙方做好市场宣传、对乙方的宣传材料、义诊活动进行审核和监督。 7、负责为乙方统一挂号,收费由院财务统一管理。 五、乙方责任及义务 1、执业医师合法注册、开展专业医疗项目服务。 2、负责提供专科所有器械,药品使用医保政策目录内用药,特殊专科用药向甲方提出申请批准后使用,不自行出售药品。 3、乙方自行聘用专科医护人员,必须持有合法证书,在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申报注册后上岗,否则责任自负。 4、服从甲方的统一管理、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参加院部的各项活动。接受正常的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管理单位的考核。 5、负责针灸、理疗康复科室的医疗业务,承担项目合作期内的一切经济、法律、医疗责任及经营费用。乙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如出现医疗纠纷及事故、乙方赔偿一切经济损失,甲方派员协助解决。 6、合理收费、严格执行医疗项目收费标准(射阳县物价局审核批准) 7、维护医院的良好形象、不收受红包、不开回扣药品、不在科室内发药、收费、如发现一次当月罚人民币2000元。不超范围诊治、不作违规医疗广告、不作包医包治的承诺、如发现每次罚人民币5000元。 六、结算方式 1、针灸、理疗康复门诊(除药物成本)一切费用,住院费用结算后按5:5分成。掛号费由甲方所得。 2、结算方式每月按绩效考核后发放。应交工资个人所得税按规定标准由乙方缴纳,按月扣除。由院部统一与税务部门结算。工资发放在次月10日。住院费用待到账后结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口腔外科 1.口腔颌面部感染(占常见病的21.1%)。 (一)智齿冠周炎 1)临床表现:常以急性炎症性是出现,初期自觉患侧磨牙后去肿胀不适,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病情发展后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口腔局部可见智齿萌出不全,智齿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的肿胀。智齿冠周炎可引起邻近组织器官或筋膜间隙感染。 2)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口腔检查 3)处理:在急性期应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局部冠周冲洗。对于不能萌出的阻生牙应尽早拔出。 (二)眶下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肿胀去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肿胀明显,压痛,扪及波动。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不难判断 3)处理:于口腔前庭上颌尖牙及前磨牙粘膜转折处切开脓肿充分引流。(三)颊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颊部皮下或粘膜下脓肿,进展缓慢,肿胀及脓肿的范围较为局限。感染波及颊脂垫时,炎症发展迅速,波及整个颊部,并向其相通的间隙扩散。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 3)处理:脓肿形成后,切开充分引流。 (四)颞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可仅局限或同时有腮腺咬肌区,颊部眶部颧部等区广泛肿胀,有凹陷性水肿,压痛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脓肿形成后,颞浅间隙脓肿可触及波动感。 2)临床诊断:颞浅间隙可根据临床表现,聂深间隙脓肿需穿刺抽出脓液才能证明 3)处理:手术切开引流 (五)咬肌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 3)处理:咬肌间隙蜂窝织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用物料疗法或外服中药;一旦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据下颌下缘2cm 处切开,长约3-5cm)。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详]

颈椎病诊疗规范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

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150例临床观察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15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颈椎病患者根据症状进行临床分型,采用针灸推拿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20例,占80.0%;显效15例,占10.0%;改善9例,占6.0%;无效6例,占4.0%;总有效率为96.0%。结论: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标签:颈椎病;针灸推拿;中医;临床观察 颈椎病是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致使神经、血管、骨髓等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愈来愈年轻化,长期伏案工作人员,是颈椎病高危人群,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目前多采用保守疗法治疗。2007年12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颈部夹脊穴位温针疗法为主,配合刺络放血与推拿综合治疗颈椎病20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50例,男70例,女80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24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7 d,最长9年。其中,神经根型90例,占60%,交感神经型15例,占10%,椎动脉型15例,占10%,混合型15例,占10%,脊髓型15例,占10%;全部患者均依X线片、CT或磁共振临床检查确定诊断。 1.2临床分型及症状 ①颈型:颈后部疼痛、酸胀,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颈部肌肉紧张,僵硬感有压痛。②神经根型:一侧颈肩反复发作的疼痛、麻木。仰头、咳嗽时症状加重,手指麻木、活动不灵。压头牵拉试验阳性。③椎动脉型:与头颈活动相关,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视觉障碍、耳鸣耳聋、头痛偏一侧,严重者可出现猝倒。引颈旋转试验阳性。④交感神经型:心慌、胸闷、手足多汗。⑤脊髓型:双侧下肢沉重无力麻木,有踩棉花感,逐渐发展行走困难。⑥混合型: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症状称为混合型。 1.3方法 1.3.1针灸方法分型选穴。①神经根型:风池、颈夹脊穴、肩井、曲池、外关、合谷。②颈型:风池、颈夹脊穴、天柱、肩井、后溪。③椎动脉型:风池、颈夹脊穴、百会。④交感神经型:风池、百会、内关、合谷、大椎。⑤脊髓型:风池、颈夹脊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⑥颈部夹脊穴主治相关症状。颈4~5适应证:上臂外侧疼痛或麻木。颈5~6适应证: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拇指、食指麻木。颈6~7适应证: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食指、

中医康复科规章制度

中医康复科规章制度 篇一:康复科工作制度 康复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执行医院休、请假、奖金发放等制度,工作时间不准擅自离岗、吸烟、打闹、喧哗。 (二)对伤残病人,行动困难或卧床患者,应坚持床边会诊及治疗,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所需,以极大的爱心,最大限度的帮助 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三)坚持周会制度,贯彻医院工作方针。科室工作,每月有总结、有计划。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拒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不期瞒 病人。加强科室各室间的协作。同志间的团结,以大局为 1 重, 不搞小团体。 (四)坚持专业学习制度,每日组织业务交流,专人主讲,提出新问题,总结新方法,制定新的操作方案,以患者为本,不断提高 科室医技人员业务水平。 (五)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消除火、电隐患,各治疗室明确责任人,出现意外事故,按医院奖惩条例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运动治疗室工作制度 1、凡需运动治疗患者,由康复科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填写治疗 申请单。 2、运动治疗室的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订合适的运动治疗方案。 3、对患者的功能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并做好详细记录,以确 定患者的问题,拟定治疗目标修正及治疗方案。 4、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了解患者的情况和反应, 2 并向 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和自我观察的方法,取得患者的合作。 5、治疗室工作人员管理好运动治疗室的普通装备及功能训练 器械,经常维修、保养、确保治疗安全。 6、运动治疗室工作人员要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技术和 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治疗水平。 7、保持治疗室清洁,不得在治疗室内吸烟、喧哗。 理疗室工作制度 1、凡需理疗患者,由接诊医生填写治疗申请单,经医生检查后,确定 理疗种类与疗程。 2、理疗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前交待 注意事项,治疗中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治疗后认真记录。 3、疗程结束后,应及时作出小结,填好治疗卡并妥善保管,供临床观 察总结疗效。需继续治疗时应与医生联系、确定,因故中断治疗应及时通知医生。 4、进行高频治疗时,应除去病员身上的金属物(如手表 3 等),注意地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其中二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当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0张~三级医院不少于15张。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 件1,要求。 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当配备废弃针具收集设备、火罐消毒设备等,设置理疗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理疗设备,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制定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拔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制定芒针、火针、针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治等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 根据本科室收治病种情况~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

疼痛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草稿样式 (外三科)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标准】 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 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 5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7 注意与一些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如椎管狭窄及脊柱肿瘤等相鉴别。 【入院指征】 1.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2.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 3.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检查项目】 1.专科检查: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 ABO血型鉴定;

RH血型鉴定; 尿液分析; 大便常规; 肝功能常规; 肾功能常规; 血电解质常规; 凝血常规; 心电图; 胸片; 输血前五项检查; 血糖。 【治疗原则】 1整脊治疗:可采用调曲整脊系统手法以及四维牵引。 2 卧床1~2周,骨盆牵引治疗,2次/日,每次30分钟,每次牵引重量120-160牛。 3 药物治疗: 3.1 气滞血瘀型 症状: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例方:舒筋活血汤。 3.2 寒湿型。 症状:腰腿疼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祛寒除湿,宣痹止痛。 例方:蠲痹汤。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

针灸科建设规范

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

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二级中医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5张,三级中医医院不少于30张。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ZYYXH/T18一2008 眩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 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语言窘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特征。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 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门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与痫证相似,但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 眩晕之治法,一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气,活血化瘀合益气养阴等,都是常用的标本兼顾之法。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女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血。 2.1肝阳上亢证 证候: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病机: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扼子9g,黄芩9g,川牛膝9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12g,夜交藤15g,茯苓9g。 加减:兼便秘者可加大黄后下6g,芒硝冲服6g,以通腑泄热;若阳亢化风者,宜加羚羊角粉冲服0.6g。牡砺先煎10g,.代赭石15g以镇肝息风;若兼阴虚者,加龟甲先煎10g,鳌甲先煎10g,制何首乌10g,生地黄10g以滋阴潜阳。 2.2 气血亏虚证 证候: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喘病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 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 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 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 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 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 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 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 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 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 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 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二、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 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依据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

针灸推拿之推拿手法:小儿腹痛中医推拿疗法

腹痛是小儿常见的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涉及范围较广,由于小儿病情变化多端,对疼痛表达能力差,而且部分病例有进一步演变为急腹症的可能,所以一定要认真辨证,属急腹症的患儿宜马上接受手术治疗。 病因病机 1.感受寒邪 护理不当、腹部受凉、饮食当风、过食生冷→寒邪搏结肠间,中阳受遏(寒主收引,寒凝不散)→气机凝涩,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腹痛。 2.乳食积滞 乳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和,气机阻遏,郁而不通→食积而痛。 3.脾胃虚寒 素体阳虚,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脾阳不振→中焦虚寒,水谷失运→寒湿滞留,气机不畅,或气血不足,脏腑失养→腹痛。 4.虫积气滞 虫体扰动于胃肠中→气机受阻→气滞腹痛。 5.脾胃蕴热 暑热外侵,内邪(寒邪,食积等)郁久化热,恣食辛辣厚味→中焦湿热交阻,气机不和,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腹痛。 6.气滞血瘀 跌仆创伤,腹部手术之后,恐惧惊吓→腹内经络受损,气血逆乱→气血经脉失调→肠腑气滞血瘀→腹痛。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调和脏腑,畅通气血,缓急止痛。 2.手法处方:推脾经,掐揉一窝风,运内八卦,摩腹,拿肚角,分腹阴阳。 3.方义:推脾经,摩腹,分腹阴阳——调理脾胃,和中止痛。运内八卦——理气调中,并能起到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拿肚角,掐揉一窝风——缓急止痛。

4.加减治疗 ⑴寒实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推脾经用补法以温中散寒,助阳止痛。 ⑵伤食痛:加揉板门,清大肠,揉中脘,揉天枢以消食导滞,理气助运,和中止痛。 ⑶虚寒痛:加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脐,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用补法以温补脾肾,助阳散寒,益气止痛。 ⑷虫积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揉脐以温中安蛔,缓急止痛,蛔遇寒易扰动不安,遇温则静。 ⑸热痛:加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胃肠实热积滞,调通中焦气机升降。 ⑹气滞血瘀:加平肝经,清心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行气活血,通络解郁,以通止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 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理疗科工作制度及针灸室工作制度

理疗科工作制度及针灸室工作制度 1.凡需理疗者,由医师填写治疗申请单,经理疗科医师检诊后,确定治疗种类与疗程。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前交待注意事项;治疗中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治疗后认真记录。 3.理疗工作人员应经常深入病房,了解病情,观察疗效,介绍理疗方法,更好地发挥物理治疗作用。对不能搬动的住院病员,可到床边会诊及治疗。 4.疗程结束后,应及时作出小结,存入病历供临床科参考。需继续治疗时,应与理疗科研究确定。因故中断理疗,要及时通知理疗科。 5.进行高频治疗时,应除去病员身上一切金属物,注意地面与病员的隔离。病员和操作者在进行治疗时,切勿与砖墙、水管或潮湿的地板接触。高频之所有机器应避免与地面接触。超高频率治疗器材,电疗前,必须检查导线接触是否完善,板极有无裂纹、破损,否则不能使用。大型

超短波禁用单极法。下班时,所有理疗器械一律切断电源。治疗中病员不得触摸机器。 6.爱护理疗仪器,使用前检查,使用后擦拭,定期检查维修。要避免震动损坏电子管和紫外线灯管。理疗机器每次治疗后应有数分钟的休息。 7.体疗病员,由体疗医师及技术人员根据病情决定体疗种类。并对病员介绍治疗作用及注意事项。 针灸室工作制度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漏针、断针。 3.采取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 4.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至零位。

5.经常检查针具是否完好,如有不锐利及弯曲时应及时修理、更换。 6.针灸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肠痈诊疗常规 [病因病机]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阑尾炎,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和右下腹局限而固定的压痛。据统计该病约占普外科住院病人的1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0-40周岁年龄组发病最高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诊断要点]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 2、转移性右下腹痛,多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脐周围或上腹部,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经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阑尾点附近,呈持续性痛。可有轻度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3、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 呆,便秘或腹泻等证。右下腹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 反跳痛,腹肌紧张。

4、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为盲肠后位阑尾炎;闭孑L肌试 5、验阳性及直肠指检在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或脓肿的可能。 6、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1. 5万之间,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鉴别诊断] 肺热病(右下肺肺炎和右侧膈胸膜炎) 胸部体检及胸部X检查可鉴别 石淋(右侧输尿管结石) 以突发性绞痛,并放射到会阴部或大腿内侧,尿频、尿痛、血尿,或尿出沙石为主证,X线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可以确诊异位妊娠 育龄妇女,有停经史,突感腹痛,伴有会阴部重坠感,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无华,血红蛋白下降,阴道内诊及后穹窿穿刺可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1、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1)热毒蕴肠症右少腹 疼痛触痛明显,有反跳痛或可扪及局限性包块,发热口渴,恶心欲呕,暧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行气祛瘀,通腑泄热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或阑尾清化汤加减。 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0g 芒硝10g 金银花20g 蒲公英15g 赤芍药10g 川楝子10g 生甘草10g (2)肠道瘀滞证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呈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红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宽肠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0g 蒲公英15g 丹皮10g 大黄(后下)8g 赤芍药10 川楝子10g 桃仁10g 生甘草10g (3)热盛酿脓证腹痛剧烈,弥漫性压痛及反跳痛,恶寒或寒战,高热烦渴欲饮,或满腹膨胀,呕吐不能食,大便秘结或似痢而不爽,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洪大。 治法:清热解毒,祛瘀排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