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二、学习重点:

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三、学习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自主学习】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原因:

农民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地主不满,掀起“”;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2.内容:

(1)实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2)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3)议会分为和。

(4)是行政机关,内阁大臣辅佐天皇,对负责。(5)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上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3.影响:

(1)局限:具有浓厚的。

(2)积极: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历史的进步;标志着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是近代亚洲第一部宪法。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

1.表现:

(1)经济实力的增强(2)军事实力的增强——现代化的军队。(3)国际地位的提高。2.影响:20世纪初,日本成为国家。踏上侵略扩张之路。

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原因:

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与其他帝国主义竞争。

2.表现:(1)明治政府成立时,便有对外扩张之心。

(2)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改名为冲绳县。

(3)1876年侵入朝鲜,强迫朝鲜签订。

(4)1894年,挑起,中国战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割台湾、澎湖列岛并赔两亿两白银给日本。

(5)1900年,,日军出兵人数最多。

(6)1910年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四.明治维新的影响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性质改革。

2.影响:

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竭力推行,很快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合作探究】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请回答: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理解之处.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2.有关明治维新后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日本逐步收回国家主权

C.为亚洲国家提供了实现民族振兴的经验

D.彻底铲除了日本封建残余势力

3.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②由半割据状态转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代替④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的近代天皇制度政治体制的标志是()A、幕府统治被推翻B、明治维新开始

C、明治维新其间自由民权运动掀起D、《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5.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 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6.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有()

①走上近代化道路②成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④赢得民族独立富强,成为东亚强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英国《权利法案》

8.下列不平等条约,在性质上同《日美亲善条约》最为相似的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日《马关条约》

C、中法《黄埔条约》

D、中俄《瑷珲条约》9.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A.国家倡导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10.下列符合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的是()

①天皇总揽统治权②议会形同虚设,没有权力

③内阁拥有军队的统率权④标志着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的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以战为主者,镇国之说,以和为主者,航海通商之策。以国家大计言之,欲先发展宏图而驭四夷,非航海通商又何以为之耶?如仍闭关锁国,坐以待之,则势屈国缩,非又如何待也。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材料三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该骤然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这样才能调和适宜。

——以上材料均摘自《日本政治史》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主张,有何意义?

(2) 材料二的思想对材料一来说,有何继承和发展?这种主张是从什么事件以后开始的?

(3) 材料二、三在对待外国文明上的主张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把握绥靖政策及慕尼黑阴谋;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阻碍;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缘故。 情境设置:1938年,德国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希特勒信誓旦旦地说“苏台德区是我在欧洲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你相信希特勒所说的吗?英法相信吗?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政治家认为德国有理由对一战后的现状不满,有理由修改《凡尔赛》和约,因此主张对德国采取“安抚”、“平息其不满”的政策,这是“绥靖”(Appeasement)一词的由来和最初的含义。随着绥靖政策推行的恶劣后果逐步明显,人们才更加确定地用另外的含义来明白得这一词汇,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绥靖政策是纵容法西斯国家扩张入侵的政策,是在贬义上使用那个词汇的。 材料二: 英法尽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要紧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庞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入侵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入侵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坚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而且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造成了一种负罪感。它们对战后德国显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明白得的态度,对30年代德国的违约行动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伤亡,严峻破坏了交战国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显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幸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专门难希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决和连续的政策。在这一时期内希特勒尽力造成一种看起来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方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绥靖者在专门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信通过支持德国重新获得其原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就会建起一座阻遏苏联共产主义西进的前哨堡垒 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情愿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又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入侵的庞大障碍,如此,“反共”就成了他们结盟的最好招牌 材料三: 现在我们为了一个遥远的国家中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在那个地点挖掘战壕,试带防毒面具,这真是多么可怕,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可思议!……我那个人,从心底里确实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国与国之间的武力冲突,对我来说,好比一场恶梦……战争总是一件可怕的情况,在我们投入斗争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1938年9月27日张伯伦广播演说 一、通过学习课本内容和阅读史料,完成学习任务 1、绥靖政策 (1)绥靖政策的含义、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缘故,以及这一政策表现。 (2)美国什么缘故要实行“中立”政策?“中立”政策是一种变相的绥靖,这种说法正确

标准日本语初级上第四单元末阅读文-吉田课长

吉田課長 吉田課長(よしだかちょう)は今(いま)居酒屋(いざかや)でビールを飲(の)んでいます。 吉田課長(よしだかちょう)は東京(とうきょう)の郊外(こうがい)に住(す)んでいます。結婚(けっこん)していて,子供(こども)が2人(ふたり)います。奥(おく)さんは明(あか)るくて楽(たの)しい人(ひと)です。そして料理(りょうり)が上手(じょうず)です。上(うえ)の子(こ)は女(おんな)の子(こ)で,中学生(ちゅうがくせい)です。おとなしくて優(やさ)しいです。下(した)の子(こ)は男(おとこ)の子(こ)で,小学生(しょうがくせい)です。体(からだ)はあまり大(おお)きくないですが,とても元気(げんき)です。 吉田課長(よしだかちょう)は会社員(かいしゃいん)です。每朝(まいあさ)6時半(ろくじはん)ごろ家(いえ)を出(で)ます。家(いえ)から会社(かいしゃ)まで,片道(かたみち)2時間半(にじかんはん)かかります。駅(えき)までバスで行(い)って,電車(でんしゃ)に乗(の)ります。そして,途中(とちゅう)で1回(いっかい)乗(の)り換(か)えます。いつも本(ほん)を持(も)っていて,電車(でんしゃ)に乗(の)ってから,必(かなら)ず本(ほん)を読(よ)みます。1週間(いっしゅうかん)に3冊(さんさつ)ぐらい読(よ)みます。 吉田課長(よしだかちょう)は1日(いちにち)に20本以上(にじゅっぽんいじょう)タバコを吸(す)います。しかし,駅(えき)も電車(でんしゃ)の中(なか)も禁煙(きんえん)です。タバコを吸(す)ってはいけませんから,吉田課長(よしだかちょう)はいつも我慢(がまん)します。 駅(えき)から会社(かいしゃ)までは歩(ある)いて5分(ごふん)ぐらいです。每朝(まいあさ)会社(かいしゃ)の近(ちか)くの喫茶店(きっさてん)に寄(よ)って,コーヒーを飲(の)みます。 吉田課長(よしだかちょう)は毎晩(まいばん)6時(ろくじ)ごろ会社(かいしゃ)を出(で)て,8時半(はちじはん)ごろ家(いえ)に着(つ)きます。でも,週(しゅう)に1回(いっかい),飲(の)みに行(い)きます。毎週(まいしゅう)金曜日(きんようび)は,お酒(さけ)を飲(の)んでから帰(かえ)ります。金曜日(きんようび)は遅(おそ)く帰(かえ)ってもいいです。土曜日(どようび)は休(やす)みですか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把握绥靖政策及慕尼黑阴谋;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阻碍;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缘故。 情境设置:1938年,德国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希特勒信誓旦旦地讲“苏台德区是我在欧洲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你相信希特勒所讲的吗?英法相信吗?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政治家认为德国有理由对一战后的现状不满,有理由修改《凡尔赛》和约,因此主张对德国采取“安抚”、“平息其不满”的政策,这是“绥靖”(Appeasement)一词的由来和最初的含义。随着绥靖政策推行的恶劣后果逐步明显,人们才更加确定地用另外的含义来明白得这一词汇,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绥靖政策是纵容法西斯国家扩张入侵的政策,是在贬义上使用那个词汇的。 材料二: 英法尽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要紧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庞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入侵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入侵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坚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而且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造成了一种负罪感。它们对战后德国显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明白得的态度,对30年代德国的违约行动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伤亡,严峻破坏了交战国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显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幸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专门难希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决和连续的政策。在这一时期内希特勒尽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最全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战前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的解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史实的意识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争根源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保持人类发展和进步同时远离战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索避免战争的可行方案,培养全局观和现代意识。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矛盾引起了哪些冲突?最终结果如何? 答: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形成,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由于各国在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对殖民地的疯狂争夺,逐渐形成了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加剧了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 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2年,两国签订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和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接连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爆发冲突,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4—1918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终于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是20世纪初欧洲的一座“火药库”? 答:第一,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 第二,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还有因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交错而造就的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第4课 部屋に机といすがあります 标准日本语讲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掌握存在句的用法;掌握几种常用寒暄语的用法。 要求:能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朗读课文。背诵应用课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词汇:家、ベッド、箱、兄弟、生徒、上、場所、花屋 2.句型:~に~があります/います ~は~にあります/います ~はどこにありますか/いますか ~も~ません 3.词法:「と」、「ね」、「ええと」、「ご~」的用法。 4.交际要点:いくらですか。 难点:「ね」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方法:日汉对比法。 手段:以课堂面授的形式,采取讲练结合的手段。 四、教学仪器、设备:CD 录音机。 五、主要授课内容: 1.重要词汇讲解 (1)家:日语中的「家」有两个意思,即“家”和“房子”的意思。 例如:家へ帰る。(回家。) 家を建てる。(盖房子。) (2)ベッド:“床”的意思。日本过去是在榻榻米上睡觉,因此没有“床”的概念。「ベッド」是引进 西方的床之后,使用的外来语。日语中的「床」读作「ゆか」,是“地板”的意思。 例如:ダブルベッド(双人床)。ベッドルーム(寝室)。 この床はきれいですね。这地板真干净呀! (3)箱:“箱子”的意思。外来语读作「ボックス」。 例如:箱の中に何もありません。(箱子里什么都没有。) このボックスは重い。(这个箱子重。) (4)兄弟:「兄弟」是指同一父母的人,也用于仅是同父或同母的情况。汉字写作“兄弟”,但不仅仅

指男性兄弟之间,兄妹、姐弟、姐妹也称「きょうだい」。 例如:ご兄弟がいますか。(你有兄弟姐妹吗?) ___ええ、妹がいます。(有、有妹妹。) (5)生徒:学生。日语中的「生徒」主要是指中学生。其他情况下的学生可以称为「学生」,读作「がくせい」 (6)上:日语中「上」所表示的范围比汉语的“上”窄,指表示垂直上方的范围。汉语的“墙上”意 思是墙壁的表面,而日语的「壁の上」意思是墙壁上方的天棚,而不是墙壁的表面。墙壁的表面不用「壁の上に」而说「壁に」 例如:壁にスイッチがあります。(墙上有开关。) (7)場所:所在地、地方、场所。例如; 場所がどこですか。(场所在哪里?) ここはものを置く場所です。(这里是放东西的地方。) (8)花屋:花店。日语中表示卖东西的地方,多数都可以用「~屋」来表示。 例如:「八百屋」(やおや)(卖蔬菜的店铺) 「果物屋」(くだものや)(水果店) 「本屋」(ほんや)(书店) 「薬屋」(くすりや)(药店)。也读作「薬局」(やっきょく) 2.句型、语法解说 (1).~に~があります/います 部屋に机があります。(房间里有桌子。) 庭に猫がいます。(院子里有猫。) 「あります」和「います」分别是动词「ある」和「いる」的连用形,接助动词「ます」构成的。 关于动词及「ます」我们将在第 5 课的句型、语法解说中做详细讲解。 「~に~があります/います」是一个表示存在的句型,表示某场所存在某物某人等。相当于汉语的“……有……”或“……在……”的意思。「に」是格助词,接在表示场所的名词后,表示存在的场所。「が」也是格助词,接在表示物体的名词后,表示存在的主体。「あります」一般只表示无生命的物体的存在,如「机」「傘」等。「います」则表示有生命的物体的存在,如「犬」「学生」等。所以一定要根据 存在的物体的性质来选择是用「あります」还是用「います」。 此句型的否定形式为「~に(には)~が(は)ありません/いませ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8-4《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01

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问题比较方式进行,同时配合质疑答疑、原始史料阅读、论从史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历史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比较方式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认知的水平,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不仅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而且也走向了侵略亚洲邻国的过程。1889年日本制订了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宪法,这部宪法显示了日本政治体制是什么特点?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究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宪法颁布的背景: 明治维新时,农民负担过重,起义不断;中小资产阶级不满政府对大资本家的扶持政策;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自由民权运动”的广泛影响。19世纪80年代初,有20多万人在请愿书、建议书上签名。民权理论家纷纷拟定宪法草案,写入了“政府违背宪法时,日本人民可以不服从它”、“政府蹂躏人民自由权利时,人民可以推翻它”等内容。藩阀惊呼“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前的情景。”

(藩阀:领导倒幕运动的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以后长期垄断国家主权,他们出身于长州、萨摩等藩,称为藩阀。)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稳定社会局面,制订宪法。 2)宪法特点: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具有军国主义和君主权力的特点。 3)宪法内容:P118—119 ①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什么叫君主立宪?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制度特点?),但“天 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有批准法律、颁布法律效力的“敕令”、任免大臣、召集和解议会、宣战、媾和及统帅军队的权力; ②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③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并对议会权力作具体规定; ④设内阁和枢密院; 日本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哪些不同? 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议会:权力较小,尤其是众议院(帝国议会) 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内阁:行政机关,只对君主负责 君主权力突出,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二战的两大元凶。 4)评价: A.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国家主权掌握在天皇手中,缺乏比较健全的民主宪政精神。 B.宪法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表面上依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D.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近代天皇制度。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富国强兵 提问: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的有利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指出:19世纪后半期,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加紧分割世界,在亚洲,中国是其主要目标,日本利用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抓住机遇加紧推行维新改革,发展资本主义。随

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 第4课

第四課 部屋に机といすがあります 生词表 部屋へや 庭にわ 家いえ 居間いま 冷蔵庫れいぞうこ 壁かべ スイッチ 本棚ほんだな ベッド 猫ねこ 犬いぬ 箱はこ 眼鏡めがね ビデオ サッカーボール ビール ウイスキー 子供こども 兄弟きょうだい 両親りょうしん 妹いもうと 男おとこ 女おんな 生徒せいと 上うえ 外そと 中なか 下した 前まえ 後うしろ 近ちか く 場所ばしょ 教室きょうしつ 会議室かいぎしつ 図書室としょしつ 公園こうえん 花屋はなや 売店ばいてん 駅えき 地下鉄ちかてつ 木き 一人暮ひとりぐ らし あります います ええと 横浜よこはま 名古屋なごや 大阪おおさか J R ジェーアール ご 语法 1.肯定:场所に无生命的物体(不动)があります 场所に有生命的物体(动)がいます

“某处有某人(物)” 「に」是格助词,表示存在场所; 「が」时格主次,表示存在的主体. ○部屋に机があります。 ○ここに本があります。 ○部屋に猫がいます。 ○公園に子供がいます。 練習:(1)桌上有笔记本. (2)教室里有学生. (3)院子里有狗. (4)冰箱里有啤酒. P58 练习1 否定:ありません/いません 一般疑问句 场所に无生命的物体(不动)がありますか。 场所に有生命的物体(动)がいますか。 P59 练习5 特殊疑问句 场所に何がありますか。 场所にだれがいますか。

○庭に何がありますか。 ○あそこにだれがいますか。 練習:(1)教室里有谁? (2)房间里有什么? P58 练习3 2.肯定:无生命的物体(不动)は场所にあります 有生命的物体(动)は场所にいます “某人(物)在某处” 「は」是提示助词,提示主题,提示存在的东西; 「に」是格助词,表示存在场所. ○いすは部屋にあります。 ○本はここにあります。 ○吉田さんは庭にいます。 ○子供は公園にいます。 練習:(1)孩子在公园里. (2)录像机在起居室里. 否定:ありません/いません 一般疑问句 无生命的物体(不动)は场所にありますか。 有生命的物体(动)は场所にいます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Ligny Thilloy ,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50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这是程玲努力了十年的结果,她一度对从未见面的爷爷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在上个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

陆欧洲、加入战事。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法国郊外的田间,站在毕粹德被翻译成“PI TSUI TE”的墓碑(如图)前,程玲成为了一战结束以后,第一个来到这里祭扫的中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材料展示:1913年英、法、德、美的比较(注:英法为老牌殖民国家、美德为后起的国家) 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二、学习重点: 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三、学习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自主学习】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原因: 农民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地主不满,掀起“”;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2.内容: (1)实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2)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3)议会分为和。 (4)是行政机关,内阁大臣辅佐天皇,对负责。(5)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上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3.影响: (1)局限:具有浓厚的。 (2)积极: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历史的进步;标志着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是近代亚洲第一部宪法。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 1.表现: (1)经济实力的增强(2)军事实力的增强——现代化的军队。(3)国际地位的提高。2.影响:20世纪初,日本成为国家。踏上侵略扩张之路。 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原因: 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与其他帝国主义竞争。 2.表现:(1)明治政府成立时,便有对外扩张之心。 (2)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改名为冲绳县。 (3)1876年侵入朝鲜,强迫朝鲜签订。 (4)1894年,挑起,中国战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割台湾、澎湖列岛并赔两亿两白银给日本。 (5)1900年,,日军出兵人数最多。 (6)1910年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练习 一、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国联的所作所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国联( ) A.仅是一个软弱的国际机构 B.无法制止战争却是伸张正义的讲坛 C.成为法西斯国家操纵的工具 D.成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2.1938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致电法国外长说:“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未能获得和平解决,法国政府不应对英国政府的态度抱有任何错误的幻想。”这段话的实质含义是( ) A.向法国表示英法共同行动的愿望 B.通知法国,丘吉尔将对德采取强硬政策 C.英国反对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等结盟 D.要求法国在捷克问题上对德妥协 3.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这一结局( ) 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国联调查团在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进行调查后,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是因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李顿认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的依据是( ) A.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C.国联对日本侵略者的制裁 D.中国的革命运动 5.美国“中立”政策对法西斯侵略起到了绥靖作用,主要是因为它( ) A.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B.不给苏联以“中立国地位” C.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

D.支持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 6.“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事实证明,这一“证书”( ) A.给欧洲带来两年的和平 B.刺激并便利了德国的侵略 C.推动了三国轴心的建立 D.直接促使《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二战回忆录》)这句话揭示了(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 B.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有重大责任 C.凡尔赛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 D.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8.丘吉尔在1919年的一次演讲中说:“人类的两个强大的支脉,斯拉夫人和条顿人(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在目前都陷于最深的灾难之中。一个曾是我们战时的敌人,一个曾是我们的朋友……如果他们走到一起,那是绝对不可取的。”下列条约的签订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预言的是( ) A.《布列斯特和约》 B.《慕尼黑协议》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反共产国际协定》 9.1939年8月,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向德国法西斯妥协 B.苏联出于自身的国家安全考虑 C.苏联要遏制大战的爆发 D.苏联欲借德国的力量打击英法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12月,苏联拟定了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联;不反对在国联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让比、法、捷、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芬兰其中某几个国家参加这个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四课语法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四课语法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四课语法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四课语法有哪些你知道吗?你对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四课语法了解吗?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四课语法,欢迎阅读。 1.首先,讲书上给的语法之前,必须要先学这俩破玩意…… 一个是「ある」、另一个是「いる」。这俩破玩意都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在”,一个是“有”,那么我们来瞅一瞅它们的区别。 「ある」:表示有生命的会移动的物体的存在。 「いる」:表示无生命的`非移动的物体的存在。 那么,什么时候表示“有”,什么时候表示“在”,看前面的助词。 如果前面的助词是「に」、構成「場所名詞にあります」、「場所名詞にいます」的形式,那么它就表示存在,翻译成“在”。 这里面我们还学到了一个新的助词「に」:表示事物存在的场所。 比如: 中国にいます。 部屋にあります。 如果前面的助词是「が」、構成「物/人があります」、「物/人がいます」的形式,那么它就翻译成“有”。比如: 友達がいます。 お金があります。 如果会了上述那俩东西,那么下面的学习就变得非常轻松。 2.首先看一下书中第一个语法。 場所名詞に物/人があります/います 如上面所讲的那样,这个语法后半部分「物/人があります/います」表示“有”,那么前面的场所名词后续助词「に」表示事物存在的场所,所以得出这个语法所表达的意思是“在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东西”。 机の中に本があります。 公園に子供がいます。 日本に妹がいます。 壁にスイッチがあります。 接下来看一下对这种句子的提问及回答。 ① ――机の中に何(なに)がありますか。 ――本があります。 ② ――公園にだれがいますか。 ――子供がいます。 ③ ――日本にだれがいますか。 ――妹がいます。 ④ ――壁に何がありますか。 ――スイッチがあります。 到此,第一个语法就差不多ok了。然后我们看下一个。 3.物/人は場所名詞にあります/います 这个语法的后半部分我们也讲过了,是表示存在的意思,翻译成“在”,は的前面是主语,所以这个语法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什么什么东西在什么什么地方”。

标准日本语第45课

第45課 女性の外交官もいるし、女性の新聞記者もいる 文法説明: 1.用言終止形+し、用言終止形+し∕又----又-----。也----也------。 (1)表示并列、并存,用以并列陈述同时存在两种以上的事物。例:雨も降るし、傘もないし、どうしましょうか。 王さんはお酒も飲むし、タバコも吸う。 (2)表示原因或理由。 時間もないし、雨も降っているし、タクシ—で行きましょう。 お金もないし、家もないし、結婚できません。 (3)表示推侧的依据或根据。 あの人は子供もないし、家もないし、結婚しないでしょう。 2.動詞連用形+ていく(くる) (1)表示动作、作用移动的趋向。 王さんは教室から歩いてきます。 王さんは教室へ歩いていきます。 これから必ず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いきます。 (2)表示事态发展的趋势。 いままで暑くなってきました。 これから暑くなっていきます。 3.用言連体形、体形+だけでも∕只是----也----。只要----就-----。 一個だけでもいいです。 それを飲んだだけでも死にます。

4.---は---に向いている∕适合----。对路---。 表示某种事物的内容、性质与另一事物相符合、适当的意思。 あなたは教師に向いています。 この仕事はあなたに向いていないでしょう。 5.複合動詞: 動詞連用形+直す∕重新----- 見直す書き直す読み直す作り直す----- 動詞連用形+合う∕互相----。一块-----。一同----。 話し合う手伝いあう褒め合う殴りあう---- 翻訳: 1.日本は社会が変わってきました。 日本の社会が変わってきました 2.秋になったら、ますます(だんだん)寒くなってきます。 秋になってから、、ますます(だんだん)寒くなってきます3.わたしは「時代が変わらば、人間の見方もますます変わっていく」と思っています。 時代が変わったら、人の考えかたもだんだん変っていくと思います。

高中历史 3.3走向世界大战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历史 3.3走向世界大战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李顿调查 团;国联对 意大利的 “制裁”; 英、法的 “不干涉” 政策和美国 的“中立” 政策 绥靖政策的 实质 综合归纳、概括 绥靖政策的目 的、实质、手段 及影响;结合前 课及本课的内 容分析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爆 发未能被制止 的原因 讲述过程 问题探究 绥靖政策是西 方大国以牺牲 他国为代价,为 维持苟安和 “祸水东引” 而实行的纵容 侵略的政策;对 战争爆发起到 了加速和扩大 的作用;“防微 杜渐”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带 给人类的最深 刻教训之一 慕尼黑阴谋德国吞并奥 地利;《慕尼 黑协定》的 签订慕尼黑阴谋 是绥靖政策 的顶峰 史料研习 问题探究 归纳总结 集体安全的落空英、法、苏 三国谈判及 破裂;《苏德 互不侵犯条 约》的签订 《苏德互不 侵犯条约》 的影响 史料研习 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慕尼黑阴谋。 难点 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 本课引言以丘吉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称谓为切入点,意在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战争爆发原因的兴趣。引言中包括本课学习任务: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两个问题(西方国家为什么推行绥靖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集体安全的落空与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什么关系?)、需要解决的四个概念(绥靖政策;中立法;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一目主要介绍了绥靖政策在慕尼黑阴谋前的运用过程,包括:一、李顿调查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分歧”,宣布退出国联。国联调查报告书成为一纸空文。 二、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纵容。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由于纳粹德国的兴起使英法感到威胁,因此英法力图拉拢墨索里尼,以保持对德国的优势。英法两国均曾暗示墨索里尼,将不对意大利在非洲的行动进行干预。在世界公众舆论压力下,国联行政院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石油不包括在制裁项目之内,也没有对意大利采取海上封锁或对其关闭苏伊士运河。这被丘吉尔称做“侵略者所能够忍受的半心半意的制裁”。 三、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纵容。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统治阶级出于对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的反感,以及他们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素怀疑惧,把前者的兴起归咎于后者的操纵,决心扼杀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正由于此,佛朗哥反倒成了英法统治阶级的宠儿。加之英法这时都想绥靖德国和意大利,缔结新的洛迦诺公约,因而力求避免在西班

《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正式版

《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和特点:崛起为东方强国,开始实现“富国强兵”。 2、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对朝鲜的侵略;对台湾的侵略。 (二)过程与方法: 1、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 2、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 3、通过历史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讲日本的1889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进行比较。并且通过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崛起的一面历史的镜子以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889年日本宪法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2、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对外侵略扩张是近代日本一项长期的国策,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情况:1889年日本宪法,崛起为东方强国和踏上对外扩张之路。首先要明确,这些变化是在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发生的,是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它展现了进入近代的日本在政治体制、国际地位以及对外政策方面的发展情况。由于这一课要求学生分析理解的内容较多,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表和文字材料,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海内外人士热议中国改革开放30年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66万亿元--这个数字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 “1978年前,中国几乎没有自己完整的汽车工业,但现在,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量已近千万辆。”上汽集团副总裁丁磊感慨,“这个速度,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根本无法想象。” 教师:就在中国现代化取得成就的过程中,不时会传出欧美国家发出的“中国威胁论”的叫嚣。 那么中国在崛起后将以怎样的面貌融入世界呢?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一些智慧吧!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日本是以怎样的面目走向世界的呢?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1889年日本宪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