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梧桐山桃花源记

梧桐山桃花源记

梧桐山桃花源记
梧桐山桃花源记

梧桐山桃花源记

上周,有百合MM发帖,朔溪梧桐山桃花源。俺登顶梧桐山多次,也许还是新人,孤陋寡闻,未曾听说梧桐山有桃花源。难道在深圳后花园也有陶渊明笔下的与世隔绝的幽静之处?也许从小就被《桃花源》感动,至今仍记得“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抱着几分好奇与期待,欣然报名前往。

周日九点半,七个MM和六个GG共十三名(另外四名蹭队的,中途下撤,在此不表)有着和俺同样好“奇”,当然也有好“山”、好“水”的,更有抱着来粘点桃花,期盼时来运转者,各人心思不同,但向往桃花源是一致的。

沿梧桐山水库坝肩左岸向上游方向前行,杂草和绿树中夹着一条小路,小路下边是湛蓝的水库水。约行5分钟,便见到了一条山间小溪,名曰桃花源溪,宽约5-10米,两岸芦苇杂草,水流淙淙,溪石祥和。

逆流而上约1小时,两岸灌木成荫,溪水开始变得湍急与平缓相间,基岩与溪石相间,高低错落,抬头可见蓝蓝天空白云飘,水中鱼儿怡然自乐,似乎正在享受着流水凑出的交响乐,全不知有客来访。溪中局部有陡坎突出,朔溪开始变得有些困难,个别地方需要绕路岸边小道攀爬而上。两岸绿树挺拔,杂草野花点缀

其间,滕条环绕树干顺势而上,各种植被和谐相处。偶有旅人留下脚印的痕迹,也算是一道人文景观。

继续向上游前行约1小时,溪谷突然变陡,溪水变得更加清澈冰冷,水流或成小股,或成水花,沿着山涧跳跃,渐渐地水流越来越小。溪床基岩裸露,只有零星碎石散落在谷底。周围是没有惊动过的原始森林,林中有不知名的鸟儿在欢笑、嬉闹,或许是在迎接不速之客的到来,或许是在请求我们不要打扰他们宁静的生活,或许她们本来就是这么快乐地生活着,或许…。再往上,有一处形成了坡长约100米,坡度达30-40度的石斜坡,谷底全是大片的坚硬花岗岩,表面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碎石。由于是冬季,表面见不到一滴水。要是雨季,可以想象一定会形成非常壮观的瀑布。我们沿着斜坡左侧陡崖下边,每个人相隔10-20米,小心翼翼地向上爬去,也许是上帝已经预想到我们的到来,坡上零星地生长着几棵小树,我们借助这些小树平安地攀上这个斜坡。

攀上这个斜坡,已是十二点多了。一缕太阳光穿过森林停留在两棵枫叶树上,好漂亮好惹眼的枫叶,鲜红鲜红的。我正出神地凝视着,正好一张枫叶飘落到我身边,她是那么的完美,那么的纯洁,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自然美。我迅速拿出相机,连拍了几张,但是照片是无法与实际相媲美的。再环顾四周,全是绿色海洋,惟有这两棵枫树犹如一对情侣相互依偎着,全不顾世俗的眼光,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突然一连串惊叫声打破了寂静,

“滚石下来啦”“注意”“注意”,只见几个滚石不顾一切地向下冲来,后面的人纷纷避让,幸好没有打到人。原来这一带地表松散的滚石特别多,走在前面的人一不小心,踩动了碎石,就会发生滚动。此地已经没有路可言了,我们渐渐地偏离山谷沿右侧山坡向上攀顶,穿出树林后,经过一小段芦苇等杂草地带,到达了靠近山顶的森林防火带,我们桃花源朔溪安全登顶了,全程朔溪时间3.5小时。

回首整条朔溪线路,并无一朵桃花,更未见夹岸数百步桃花林,但其风景也是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部编版小学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跟陶渊明先生从《桃花源记》这篇古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陶渊明的生平及《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生自读。)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整体性阅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投影显示) 交通(qiānmò)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 .. 黄发垂髫.(tiáo) 2、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3)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结合注释和译文自学 3、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串讲课文,解释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4、再读课文,自悟文意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四、突破性阅读 1、齐读第1段,思考: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课文分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主旨:★★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行踪 桃花源记专项

桃花源记情景式默写及答案

1、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中,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的句子有: ①,。 ②,。 ③,。 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最能表明桃花源人与外界相隔久远的句子是:,,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体现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不愿意外界人来打扰的句子 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侧面描写桃花源不易为外人所发现的句子: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0、叙述进入桃花源不容易的句子:,。

初极狭,才通人 11、最能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2.《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而无果,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无人问津”的句子是:,。。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中人”都来关心渔人的语句是: ,。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 14、陆游有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桃花源记》中能产生这种效果的句子是:,,,。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情景式默写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0、初极狭,才通人 1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2.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最新部编版9、桃花源记复习资料.doc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伟大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等。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古今异义词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满,不充分)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 三.一词多义 (1)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3)志:①处处志.之(动词,“作记号”) ②寻向所志.(做的记号') (4)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5)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6)乃:①乃.大惊(于是) ②乃.不知所措(竟然) 四、一义多词(1)缘、扶=沿着 (2)要、延=邀请 (3)悉、咸、具、皆=都 五、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六、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形容词意动用法尽、走完)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作记号) 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七、重点实词 缘.溪行缘:沿着 落英 ..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豁然 ..开朗豁然:敞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下第三单元文言文习题带答案班级:姓名: 目录: 第9课《桃花源记》 第10课《小石潭记》 第11课《核舟记》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桃花源记》习题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缘】。 2、【鲜美】。 3、【落英】。 4、【缤纷】。 5、【异】 。 6、【欲穷其林】 。穷,。 7、【林尽水源】 。 8、【仿佛】。 9、【才通人】10、【豁然开朗】 。 11、【俨然】。 12、【属】。 13、【阡陌交通】 。 14、【相闻】。 15、【悉】。 16、【黄发垂髫】 。垂髫,。 17、【乃】。

18、【具】。 19、【要】。 20、【咸】。 21、【妻子】。 22、【绝境】。 2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24、【乃】。 25、【无论】。 26、【为具言】。为、。 27、【叹惋】。28、【延】。 29、【语云】。 30、【不足】。 31、【便扶向路】。扶,。向,。 32、【志】。 33、【及郡下】。及,。 34、【诣)】。 35、【规】。 36、【未果】。 37、【寻】。 38、【问津】。津,。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翻译: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桃花源记选择题

班级姓名 初三语文练习题(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2、选出下列句子繁育正确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认为他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余人到他们家里去。) 3、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文中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二)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句中的“之”与“忘路之远近”的“之”含义相同的一项() A.具答之

桃花源记理解性默写填空

《桃花源记》理解默写测试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中表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 11、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表明桃源人与外界相隔久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描写出桃源入口的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关雎》《蒹葭》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二) 第三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 9.桃花源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⑤忽逢桃花林, ①为业:作为生计。为,作为。②缘:沿着,顺着。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渔人⑦甚 ①夹(jiā):沿,靠。②杂:别的。③芳:指花。④鲜美:新鲜美好。⑤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⑥缤纷:繁多的样子。⑦甚:很,非常。 ①异之,复②前行,欲③穷其林。

桃花源记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狂刷教师卷 1.下面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 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 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 【小题1】B【小题2】A【小题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记忆,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根据选文内容及该句句意,可知“悉”应解释为“全,都”。B项解释错误,故此题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古今异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类文言词语,平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多积累,勤记忆。“交通”,交错相同;“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这三个词语均为古今异义词。“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的样子,古今意思相同。故此题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先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然后细读各个选项,将选项逐一与原文内容进行对照。根据选文内容,可知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亦真亦幻、似有若无、虚无缥缈,它只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项理解不正确,“真实地描绘”应改为“虚构”,故此题选C。 4.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中轩敞者为.舱 B.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 屋舍俨然.豁然.开朗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A. 为:作为/是; B. 之:的/无实义; C. 其:这/代词; D. 然:…的样子/然:…的样子。D中划线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故选D。

桃花源记 优秀教案课程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桃花源记理解默写答案

《桃花源记》理解默写填空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本文中表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_ 11、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12、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3 .表明桃源人与外界相隔久远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6、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17描写出桃源入口的特点的句子初极狭,才通人 1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9、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本文中表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莎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11、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12、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3 .表明桃源人与外界相隔久远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6、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17描写出桃源入口的特点的句子初极狭,才通人 1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9、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理解默写填空

部编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安排:2 教学设计 第一 教学内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桃林”图片(播放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课题目和作者。(播放7)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13); 2、写作背景(点击“桃花源记”链接到1415)。 三、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8) 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四、课文朗读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五、字词释义 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学生汇报) 六、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即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七、思考讨论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 2、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所闻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4、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民风淳朴)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是虚构的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7、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8、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讨论归纳) 八、总结全文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九、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2、背诵课文。 第二 教学内容1、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2、总结并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课文的结构、主题等)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 级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 髫tiáo 诣yì 间jiàn隔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⒂缤纷:繁多的样子。 ⒃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⒄遂迷遂:终天。⒅不复出焉焉:于此。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至少三个) (1)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篇一: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捕鱼为业 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妻子()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 4.绝境()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A、运输往来 B、交错相通 C、相互连接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7.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11.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桃花源记》理解性默写

《桃花源记》理解性默写 1.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2.“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诗人王维的诗句让人联想起《桃花源记》中渔人惊见的桃花林的美景:(),(),(),(),()。 3.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4.描写桃林美好的句子是:(),()。 5.《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7.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8.《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被战乱侵扰的人民描绘了一个美好社会,那里“(),(),()”,环境优美,令人向往。 9.总体上为我们描绘的世外桃源的图景(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是:(),(),()。 10.《桃花源记》中捕鱼人前走几十步,眼前变得开阔明亮,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的淳朴自然的乡村美景。 11.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12.《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 13.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14.《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表现桃花源与世隔绝的句子:(),()。 15.《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 16.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17.《桃花源诗》用“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句表现人们生活的幸福欢乐,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表意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18.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19.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或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2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内的人们生活安乐、幸福景象的句子是:(),() 2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中人无论老幼均能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22.《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 23.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a.(),()。(),()。b.(),()。 24.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 25.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26.《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中其他人热情款待渔人的句子是:(),()。 2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28.《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与渔人交流,(),(),之后不再出去,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9.《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询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

【统编】最新2019-2020学年部编版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精编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 【一词多义】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为] ①(w 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 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舍]①(sh 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 è)房舍。(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 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 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 四、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

《桃花源记》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及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2)尝贻(3)高可二黍许(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2分)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2)曾经赠送(3)大约(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