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 42页)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 42页)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 42页)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 42页)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OC

42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

1主题内容与使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地质矿产勘查及水文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工作。探测石油及天然气中的激发极化法工作亦应参照使用。

2引用标准

DZ/T 0069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技术符号

技术符号见表1

表1 技术符号

4总则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水的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为物性前题,用人工地下直流电流激发,以某种极距的装置形式,研究地下横、纵向激发极化效应的变化。以查明矿产资源和有关地质问题的方法。

非矿化岩石的极化率很小(1%~2%,少数3%~4%),而矿化岩石和矿石的极化率随电子导电矿物含量的增多(或结构)而变大,可达n%~n·10%。二次场的衰减特征与极化体的成分(包括含量)、结构相关。

激发极化法作为探矿手段具有如下特点;

a.可以发现和研究浸染型矿体。当矿体的顶部或周围有矿化(或其他导电矿物矿化)的浸染晕存在时。可以发现规模较小或埋藏较深的矿体;

b.观测结果受地形和其他因素(浮土加厚、找金属矿时含水断裂带的存在等)的影响较小;

c.常见的黄铁矿化、石墨化、磁铁矿化或其他分散的金属矿化,同样可产生激电异常。

4.4 激发极化法目前主要用于普查硫铁矿床、某些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

元素常与黄铁矿化或其他矿化共存,因而可借以圈定有用矿产的矿化带。

4.5激发极化法宜在下述地质条件的地区布置工作:

a.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勘查对象与围岩和其他地质体之间具有较明显的极化效应差异的地区;

b.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但用综合物化探方法、地质方法能够大致区分异常的性质或能减少异常多解性的地区。

4.6激发极化法不宜在下述地区布置工作:

a.地形切割剧烈、河网发育的地区;

b.覆盖层厚度大、电阻率又低(形成低电阻屏蔽干扰),无法保证观测可靠信号的地区;

c.无法避免或无法消除工业游散电流干扰的地区。

5 技术设计

5.1装置与工作方式和时间制式

5.1.1 装置

为取得预期的地质效果,应根据测区的地质条件和勘查任务,适当地选择装置类型。常用的装置有六种。

5.1.1.1中间梯度装置

本装置敷设一次供电电极(A、B),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观测,且异常形态简单易于解释常用于普查。

设计时要注意下述要求:

a.AB距应通过测深试验选择。如果电源功率允许,且AB距增大时异常并不明显减小,在观测仪器检测能力允许的条件下,AB距可尽量的大一些。MN距应适合关系式:MN≥(1/50~1/30)AB。用横向中间梯度装置确定矿体走向长度时,允许采用比纵向中间梯度装置有较大的MN极距;

b.观测范围限于装置的中部。这个范围不应大于AB 距的三分之二; c.当测线长度大于三分之二AB 距,需移动AB 极完成整条测线的观测时,在相邻观测段间应有2~3个重复观测点;

d.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旁剖面与主剖面间的最大距离,应不超过AB 距的五分之一。

5.1.1.2 联合剖面装置

本装置勘探深度较大,在一个测点可获得两种参数的四个值。因生产效率低多用于详查和勘探阶段。比较适用于研究相对围岩为低电阻率、陡产状的地质体。电极距选择应注意下述要求:

a.AO ≥3H (H —拟探测地质体顶部埋深);

b.电阻率联剖表明,对良导电的陡立薄矿脉最佳电极距AO=()d L +2

1

, 式中:L ——矿脉走向长度;d——矿脉延深长度。

c.MN=(1/5~1/3)AO ;

d.“无穷远”极,应垂直测线方向布设,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AO 的5倍。当斜交测线方向布设无穷远极时,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应超过10倍AO 。

5.1.1.3 轴向偶极-偶极装置

本装置适用于小比例尺短导线工作方式的普查工作。它比中间梯度装置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率。偶极测深用于研究极化效应的垂向变化,以识别异常源的空间分布形态。解释较复杂。

设计时应注意:

a.剖面极距(OO ′)的选择,同5.1.1.2联合剖面装置(O ,O ′分别是AB 、MN 的中点);

b. OO′的中点为记录点;

c.偶极测深,对AB=MN=a,OO′=(N+1)a。隔离系数N=1、2…。一般取a=(1/6~1/4)OO′。拟断面图的标点数位于OO′中垂线上,下取OO′/2处。

5.1.1.4对称四极测深装置

本装置用于研究地层电性的垂向变化,可大致解决地质断面和极化体空间分布问题。因生产效率低,通常在重点异常区布置测深点,测深剖面或面积性测深。

设计时应注意:

a. 最小AB距应使测深曲线的前段有渐进线。最小AB/2为1.5m或3m。如果知识为了求出极化体顶端埋藏深度,可不测出后支渐进线;

b. 电极排列方向应视任务而定。如研究极化体的产状,应垂直于极化体的走向布极;当极化体为低阻且沿走向有一定长度时,为了取得明显的异常和确定极化体的走向长度,则应顺极化体走向布极。面积性测深,各点的布极方向基本相同,为研究极化体的方向性时,可做十字测深;

c. 测深受地形影响较大。因此当极化体上方地形起伏较大时,电极排列方向应尽可能的与地形等高线方向一致。在敷设小极距时,如电极附近存在突变地形,应设法避开或在记录本中加注;

d.两相邻AB距的确定。在模数6.25cm的对数纸上,取0.8~1.2cm,使其大致均匀分布。不等比装置的MN极距与相应AB距的比,一般保持在1/3~1/30的范围。等比装置的MN距与AB距的比宜为1/3~1/10。

5.1.1.5 近场源装置

本装置以测量供电电极邻近的二次场电位差为特点。在供小电流条件

下,便可有较大的观测信号强度,所以它具有轻便、经济的优点。适合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使用或用以快速检查化探异常。

设计时应注意:

a. 选择MN距时,除考虑地质任务外,还应注意工区的噪声水平。干扰大时,MN距应小些;

b. 布置“无穷远”极时,以使B极不在M极和N 极处产生一次和二次电位为原则。其具体位置和远近,可依具体条件灵活选择。

5.1.1.6 地下供电装置

本装置用于圈定矿体和解决矿体间的连接问题。当充电点靠近极化体时,属非金属极化,测得的异常比其他装置的异常要复杂一些,因此在地电条件比较简单时,方采用此种装置。

设计时应注意:

a. 充电点应选择在极化体下盘,以极化体中心或下端相应部位最佳;

b. 在充电点投影上方,采用充电梯度装置时,为避免视极化率出现大正大负现象,可改变MN方位测量;

c. 每一个观测点上测量电极的排列方向,原则上应与该点总电场向量方向(R)一致。施工时,取测量电极与充电点在地面投影点上的连线方向排列。为避免每个测点均需改变测量电极排列方向,通常在每个测点上,沿剖面方向(X)和垂直剖面方向(Y)作两次测量,计算出总场向量。也可综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通常在从充电点到测线所引垂线的两侧进行X和Y两个方向的观测。距两侧较远地段(此距离视充电点埋深而定),可只进行X方向的观测;

d.“无穷远”极与充电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工区对角线长度的5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