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_李素霞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_李素霞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_李素霞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_李素霞

文章编号(Article ID ):1009-2137(2012)05-1117-05

·论著·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 治疗高龄眼眶

弥漫大B 细胞性淋巴瘤

李素霞,朱宏丽*

,郭搏,卢学春,范辉,林洁,杨波,刘洋,

杨洋,冉海红,翟冰,韩卫东1,王瑶1

,姚善谦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血液科,1

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室,北京100853

摘要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 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

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 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肿物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 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利妥昔

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基础上,采用CIK 细胞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输注(2-3)?109

CIK 细胞2次,同时给予rhIL-21MU /d 皮下注射,连续10d ,观察CIK 细胞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该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能成功扩增出所需的CIK 细胞,培养后的CIK 细胞以CD3+和CD8+

细胞为主,CD3+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CIK 细胞治疗2个疗程后,原发眼眶淋巴瘤及左肾上极病变完全消失,

5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IK 细胞治疗中未见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龄眼眶淋巴瘤侵袭性较高、分期较晚的患者,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小剂量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CIK 细胞治疗,可能更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眼眶淋巴瘤;弥漫大B 细胞性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733.1文献标识码A Curative Efficiency of Rituximab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on Aged Patient with Orbit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LI Su-Xia ,ZHU Hong-Li *,GUO Bo ,LU Xue-Chun ,FAN Hui ,LIN Jie ,YANG Bo ,LIU Yang ,

YANG Yang ,RAN Hai-Hong ,ZHAI Bing ,HAN Wei-Dong 1,WANG Yao 1,YAO Shan-Qian

Department of Geriatric Hematology ,1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in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ng 100853,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ZHU Hong-Li ,Senior Physician.Tel :(010)66876267.E-mail bjzhl 202@sina.com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s and safety of autologuou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IK )cells in treatment of aged patients with orbit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after rituximab therapy.The patient was given rituximab three times with low dose COP chemotherapy one time when he was diagnosed with orbit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Two months later ,the patient began to receive five cycles CIK cells infusion.One course of therapy was

defined as follows :about (2-3)?109of CIK cells (survival rate >95%)was transfused twice and then rhIL-2(1MU dai-ly )was subcutaneously administered for 10consecutive days.Efficacy and adverse effect was ovserved during or after CIK cells infu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the patient could be cultured and expanded into CIK cells.The majority of CIK cells was positive for CD3and CD8after culture.The CD3+CD56+cells markedly in-creased after culture.After two cycles of CIK cell infusion ,the orbital lymphoma and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the kindey disappeared.The patient obtained complete remission after five cycles of CIK cells infusion.The side effects of CIK cell treatment were minor.It is concluded that CIK cell infusion may prevent recurrence ,prolong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after rituximab (alone or with chemotherapy )for aged patients with orbit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Key words rituximab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 ;orbital lymphoma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J Exp Hematol 2012;20(5):1117-1121

基金项目:中央保健研究基金(编号B2009B115),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编号2008ZXJ09001-019),解放军总医院南楼青年创新基金(编号NQ201107)

*

通讯作者:朱宏丽,主任医师.电话:(010)66876267.E-mail bjzhl202@sina.com 2012-03-06收稿;2012-03-16接受

·

7111·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2012;20(5):1117-1121

眼附属器淋巴瘤(ocular adnexal lymphoma,OAL)通常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淋巴瘤,80%以上是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约10%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OAL临床表现视病变部位不同而异。该病不仅影响到眼的正常功能,而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目前,OAL 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切除、放射疗法、单药或联合化疗、抗CD20单克隆抗体或干扰素等免疫治疗及抗生素治疗[1-4]。对于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HOP方案或类CHOP方案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但高龄患者对该方案的耐受性较差。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是富含CD3+CD56+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可从外周血中有效扩增。研究证实CIK细胞在治疗恶性肿瘤及清除微小残留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5-6]。本研究采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化疗并辅以CIK细胞,成功治疗1例89岁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使该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无病生存达到20个月,为高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材料和方法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89岁,2009年3月底发现右眼眶一蚕豆大小肿物,无疼痛感,视力无明显变化,患者未诊治。2009年5月出现一过性双眼复视,就诊我院眼科。查体提示有右眼结膜充血和眼睑下垂。眼眶CT和MRI提示存在右眼眶肿物。由于患者存在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在稳定内科疾病基础上于2009年6月24日给予右眼眶肿物部分切除、活检术。术后病理报告右眼眶肿物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来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20(+++),MUM-1(+),bcl-6(+),CD10(-),CD5(-),CD3(-),Cy-clinD1(-),Ki-67>50%。为进一步治疗于2009年7月转入我科。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黏膜无黄染,右眼睑下垂,右眼睑结膜、球结膜充血水肿明显,双前臂可见少量散在陈旧皮肤瘀斑。左侧腋下数个肿大淋巴结,质中,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其余部位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散在湿罗音。心率82次/分,可闻及早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为明确疾病分期,患者进行了眼眶、头颈部、胸腹部、盆腔CT检查,眼眶MRI检查,全身PET-CT检查,骨髓穿刺及活检,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等多项检查。浅表淋巴结超声提示:颈部、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均可见肿大淋巴结,且均有丰富血流信号。胸腹部CT未见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腹部CT提示脾大、左肾上极异常密度影,考虑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PET-CT 提示右眼周及左肾上极异常高代谢灶,但SUV值不同,不能除外淋巴瘤累及肾脏。骨髓穿刺及活检未见淋巴瘤细胞浸润。血常规、乳酸脱氢酶均正常。根据患者各项检查明确分期为ⅣA期。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病史。

治疗方案

第1个疗程2009年7月31日-2009年8月15日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具体方案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600mg,第1、8天静脉滴注,替莫唑胺100mg,第8-15天口服。过程顺利,化疗后无发热等不适。

第2个疗程2009年8月19日开始R-COP方案化疗,具体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600mg,第1天,环磷酰胺0.6mg,第3天,长春地辛2mg,第3天,地塞米松10mg,第3天,地塞米松7.5mg,第4-7天。化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喘憋明显,对症处理后好转。化疗结束后评估为部分缓解。

自体CIK细胞免疫治疗方案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别于2009年10月29日、2009年11月26日、2010年2月3日、2010年3月29日、2010年7月21日共进行5次自体CIK细胞治疗。具体方案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前1周开始给予胸腺五肽注射液20mg/d,肌肉注射,连续1周;1周后晨起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54ml,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每毫升细胞悬液中加入rhIFN-γ2000U,置于透气性培养袋中于37?、5%CO

2

条件下悬浮培养,次日加rhIL-21000U/ ml,anti-CD3McAb50ng/ml。培养4、7、10、13d后进行细胞表型分析,调整细胞密度,补充IL-2。培养第14天通过静脉输注回输给患者。回输时CIK细胞表型符合如下标准:CD3+细胞比例大于70%,CD8+细胞比例大于40%,CD3+CD56+细胞比例不低于30%。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数细胞数量。CIK细胞数量在(2-3)?109个,连续回输2次,回输后开始rhIL-21MU/d,皮下注射,

·

8111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 Exp Hematol2012;20(5)

连续10d ,此为1个疗程。结果

CIK 细胞培养前后表型的变化

CIK 细胞培养后流式细胞仪表型测定可见CD3+和CD8+细胞为主,CD3+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图1)。疗效

CIK 细胞治疗前

患者经过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

合化疗后右眼眶肿物、左肾上极异常密度影、浅表肿

大淋巴结均较治疗前变小,

获得部分缓解。CIK 细胞治疗后

2疗程CIK 细胞治疗后,经MRI

和CT 复查显示右眼眶肿物、左肾上极异常密度影完全消失(图2、图3)。2010年1月25日PET-CT 复查提示完全缓解。2010年7月23日第5疗程CIK 细胞治疗结束,此后患者未再行任何治疗。持续完全缓解达16个月。2011年5月30日患者因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CIK 细胞治疗的不良反应

CIK 细胞输注前后常规检查患者体温、血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均未见异常。CIK 细胞输注后患者略有疲乏无力感,可耐受,无其他不适

Figure 1.Immunophenotype changes of CIK cell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before and after culture.A :immunophenotypes

before culture.B :immunophenotypes after culture.After culture ,the CD3+CD8+cells and CD3+CD56+cells increased from 40.93%to 72.76%,and 8.91%to 14.80%,respectively.

·

9111·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 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 细胞性淋巴瘤

讨论

OAL 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淋巴瘤,约占非

霍奇金淋巴瘤的5%-14%,

80%以上是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

其次为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等。约10%的OAL 为弥漫大B 细胞性淋巴瘤。OAL 发生于眼睑、泪腺和结膜者,临床表现为眼睑肿胀、眼睑下垂和结膜水肿等,体表可扪及无痛性肿块;发生于球后眼眶者多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减退、眼球运动受限或固定。因此OAL 不仅影响到眼的正常功能,也影响了眼的外

观,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目前OAL 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切除、放射疗法、单药或联合化疗、抗CD20单克隆抗体或干扰

素等免疫治疗及抗生素治疗

[1-4]

。眼眶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较强的淋巴瘤,可从其他低度恶性淋巴瘤如滤泡性淋巴瘤及边缘区淋巴瘤转化而来,但通常一开始即为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对于弥漫大B 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HOP 方案或类CHOP 方案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但高龄患者对该方案的

耐受性较差

[3-5]

。而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与年龄高度相关,因此,对于高龄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情况而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减少各种治疗所致毒副作用对患者的损伤。

CIK 细胞是人体T 淋巴细胞的一种,正常人外周血中含量极少,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培养物中

加入含有IL-2,IFN-γ等细胞因子以及抗CD3单克

隆抗体,可获得大量增殖的细胞毒性细胞。该类细胞首次于1986年由美国科学家Lanier 教授发现。

研究发现,CIK 细胞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肿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3点有关:其一是直接识别并杀死癌细胞,由于CIK 的细胞杀伤作用是非MHC 限制性的,某些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在CIK 细胞的识别肿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二是通过提高机

体的细胞免疫力间接杀伤癌细胞,

CIK 细胞活化后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具有抑瘤杀瘤活性;其三是诱导癌细胞的凋亡。由于CIK 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目前CIK 细胞免疫治疗已成为近些年来一种新的过继免疫细胞疗法,在多种晚期实体瘤、血液系统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清除微小残留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疗效

[6-11]

。本病例中的患者89岁高龄,基础疾病多,慢性

·

0211·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 Exp Hematol 2012;20(5)

阻塞性肺病严重,心脏功能差,在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化疗2个疗程后疾病未获得完全缓解,但已出现心脏及其他症状,无法耐受再次化疗。在此情况下,我们采用了5个疗程的CIK细胞治疗。结果显示,患者2个疗程CIK细胞输注后眼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左肾上极受累部位完全消失,疾病得到完全缓解,一般状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持续完全缓解达16个月。文献报道,CIK 细胞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畏寒、寒战、发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少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或全身疼痛。该患者CIK细胞治疗过程中仅有轻微的乏力感,完全可以耐受。该患者的治疗成功显示了CIK细胞治疗在高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高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细胞治疗可能对防止淋巴瘤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emirci H,Shields CL,Karatza EC,et al.Orbital lymphoprolifera-tive tumors:analysis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systemic involvement in 160cases.Ophthalmology,2008;115(9):1626-1631,1631.e1-e3

2Rasmussen P,Sjo LD,Prause JU,et al.Mantle cell lymphoma in the orbital and adnexal region.Br J Ophthalmol,2009;93(8):

1047-1051

3Nola M,Lukend A,Bollmann M,et al.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Ocular Adnexal Lymphoma.Croat Med J,2004;45(3):328-332

4纪庆峰,蔡季平.眼附属器淋巴瘤的治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9):931-934

5Couplanda SE,Damato B.Lymphomas involving the eye and the oc-ular adnexa.Current Opinion in Ophthalmology,2006;17(6):523-531

6Olioso P,Giancola R,Di Riti M,et al.Immunotherapy with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in solid and hematopoietic tumours:a pilot clinical trial.Hematol Oncol,2009;27(3):130-139

7Helms MW,Prescher JA,Cao YA,et al.IL-12enhances efficacy and shortens enrichment time in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immuno-therapy.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10;59(9):1325-1334 8Tita-Nwa F,Moldenhauer G,Herbst M,et al.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targeted by the novel bispecific antibody CD19xCD5(HD37xT5.16)efficiently lyse B-lymphoma cells.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7;56(12):1911-1920

9Li SX,Zhu HL,Guo B,et al.Treatment for orbit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n an elderly patient by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Ann Hematol,2012;91(4):639-640

10Introna M,Borleri G,Conti E,et al.Repeated infusions of donor-derived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in patients relapsing afte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 phase I study.Haematologica,2007;92(7):952-959

11Hontscha C,Borck Y,Zhou H,et al.Clinical trials on CIK cells:first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n CIK cells(IRCC).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11;137(2):305-310

·

1211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 【概述】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B-DLC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高度侵袭性的 的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 NHL)中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NHL 总病例数的30%。患者的病情常表现为迅速进展型,并常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大部分患者 在疾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进展期((Ⅲ或Ⅳ期)。局限期局限期( (Ⅰ或Ⅱ期)的患者,通过联合洽疗,疾病可达到治愈,但进展期患者,疗效则显著降低。 【临床表现】 以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40%~50%患者有淋巴淋巴结外病变 结外病变,如胃肠道、口咽环、肝、肾、卵巢、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中胃肠道病变最为常见,约10%~15%的患者 有骨髓受累。全身症状多表现为发热、盗汗发热、盗汗与 与进行性消瘦。如果肿大的病变组织压迫周围血管和脏器,亦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诊断要点】 1.组织病理学检查。 2.细胞细胞免疫免疫免疫表型 表型检查。B-DLCL 细胞的免疫表型:B 细胞标记(CD19、CD20、CD22和CD79a)阳性(+)、CD10±、CD5 ±、sIg±、clg±。典型的B-DLCL 免疫组化表达为:CD20(+)CD20(+)、、CD45(+)CD45(+)、、CD79a(+)CD79a(+),,Ki67(+)Ki67(+), ,CD3CD3εε(-)。另外,还要注意其他如Bcl-6Bcl-6, ,MUM1标记。3.临床分期。参照Ann Arbor 分期标准。 Ⅰ期:仅限于1个淋巴结区(Ⅰ)/单个结外器官局部受累(ⅠE) Ⅱ期:累及膈同侧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并注明受侵淋巴结数目(如Ⅱ2)/ 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膈同侧1个以上淋巴区(ⅡE) Ⅲ期:横膈两侧均有淋巴结病变或结外器官受累 Ⅲ1:有/无脾、脾门、腹腔或肝门区淋巴结受累 Ⅲ2:有腹主动脉旁、髂窝或肠系膜淋巴结受累 Ⅳ期:淋巴结以外器官弥漫性受侵 另外必须注明:A:无全身症状/B:6个月内无明显原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10%X:巨块病变:纵膈病变>胸腔横径的1/3;融合淋巴结最大径超过10cm E:局限性孤立的结外病变,肝及骨髓受侵除外(这二者均归入Ⅳ期) [如现在肿瘤二科79#床诊断:胃部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Ⅲ1A 期)] 4.预后积分。对患者按照B-DLCL 国际预后指数国际预后指数(DLCL (DLCL IPI)进行积分,以判断疾病预后和总体生存。 DLCL IPI 积分按以下五个方面:每个指标答案为后者积1分,分值越高,危险度越高。 (1).年龄:(≤60岁vs >60岁); (2).血清乳酸脱氢酶:(正常vs 升高*); (3).一般状况:(0或1vs 2~4); (4).分期:(Ⅰ或Ⅱvs Ⅲ或Ⅳ); (5).结外累及区:(0或1vs 2~4)。 根据积分值,将患者分为4组:①低危组:0~1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73%;②低中危组:2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51%;③中高危组:3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43%;④高危组:4~5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26%。 白血病一淋巴瘤分子研究计划组应用cDNA 微阵列技术检测后,根据B 细胞来源,将患 者分为两类:即具有生发中心类B 细胞细胞(GCB) (GCB)标记组和活化类B 细胞标记组(非生发中心B 细胞non-GCB ),两组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不同,预后也不同。具有生发中心类B 细胞标记者的预后较活化类B 细胞标记者好。即使患者的DLCL IPI 积分相同,这种差异仍然存在。同时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如p53和Bcl-2,对患者的预后能够作出更精确的判断,也可为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如新的治疗靶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 导语:对复杂疾病治疗上,方法选择也是不能单一进行,这样对疾病控制没有任何帮助,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很多人不熟悉的疾病,这样疾病对身体威胁 对复杂疾病治疗上,方法选择也是不能单一进行,这样对疾病控制没有任何帮助,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很多人不熟悉的疾病,这样疾病对身体威胁比较大,患有后身体会有明显症状,治疗的时候都是要及时进行,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 迄今,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vincristine,and prednisone)被国际上公认为治疗侵袭性NHL的经典治疗,患者可以获得高CR和长期生存。 但是,仍有部分DLBCL患者存在治疗难点,或是疾病复发/难治、或存在治疗忌症、或患者不能耐受治疗。因此,研究者试图通过调整R-CHOP方案中的化疗强度、增强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密度和延长维持时间、进一步的筛选针对淋巴瘤致病途径的靶向新药运用于临床,这些都有为DLBCL的治疗带来新的治疗空间。 首先,研究者尝试增加化疗强度提度DLBCL患者,尤其是IPI积分差的患者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Dilhuydy等在2008年国际会义上报道初治,年龄<60岁,aa-IPI积分中高或高,乳酸脱氢高于正常的DLBCL 患者共42例,先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CHOP共2次,再阿糖胞苷和大剂量氨甲蝶呤。治疗1个疗程,获得CR/RP患者接受预处理BEAM 的自体造血干细移植,结果在30例已完成研究患者的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事件生存(event-freesurvival, EFS)分别为74%和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类新方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类新方法 医学论坛报2014-01-17发表评论分享 在本次ASH年会中,除了公布血液系统肿瘤和淋巴瘤临床方面的最新进展外,淋巴瘤病理领域的探索也是大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饶慧兰教授结合中国的临床实践情况,特选取其中一项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报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及活化B细胞样(ABC型)两种不同分子亚型。但基因表达谱分型方法并不能广泛应用于常规诊断,且目前常用的免疫组化方法多被认为存在重复性问题。 为避免这些分类方法的局限性,卢米妮(Ruminy)等开展了一种简易有效的分析方法,他们构建了10个基因表达标志物来区分ABC型与GCB型。ABC型基因标志物包括IRF4、FOXP1、IGHM、TNFRSF13B和CCND2,GCB型则包括LMO2、MYBL1、BCL6、NEK6和TNFRSF9。 研究者使用逆转录酶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RT-MLPA)进行检测,同时也检测cMYC及BCL2基因的表达,CCND1和MS4A1基因作为内对照。研究者首先分别在各50例患者中采用该技术进行了验证性和独立效应分析。 在141例在法国贝克雷尔医疗中心接受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中,研究者采用RT-MLPA法鉴定了49例GCB型和64例ABC型,28例未能分型。与预期结果相同,ABC型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明显较差(P=0.015),且OS率也有较低的趋势(P=0.060)。 单因素分析证实,LMO2低表达(P=0.005)、BCL6低表达(P=0.012)、IRF4高表达(P=0.008)及TNFRSF13B高表达(P=0.004)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同时,研究也证实MYC(+)/BCL2(+)“双重打击”DLBCL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12)。最后,研究通过提取石蜡包埋组织的RNA准确地将12例DLBCL分类,结果可以证明实验的稳定性。 研究认为,RT-MLPA是一项快速、经济和有效的检测方法,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可以同时测量40个病例;且该1次检测低于5美元;同时,RT-MLPA法并不需要特别的设备,只需要一个常规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模块和一个毛细管基因分析仪,可以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也可以在许多常规诊断实验室间方便地传送分析结果。 点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CD-10:C85.103)。 (二)诊断及分期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年版)。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但DLBCL也可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器官或组织,包括胃肠道、肝、脾、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皮肤等。瘤块浸润、压迫周围组织而有相应临床表现。可有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症候。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可升高。侵犯骨髓可造成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可减低、正常或升高;涂片或可见到淋巴瘤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有脑脊液异常。

3.病理组织学检查:系确诊本病必需的依据。 普通病理学检查,其特征为大淋巴细胞呈弥漫增生,破 坏正常淋巴结结构;瘤细胞胞浆量中等,核可有一个以上的 核仁。 免疫组织学病理检查对于确诊DLBCL至关重要。采用的 单抗应包括CD3、CD5、CD10、CD20、Bcl-2、Bcl-6、Ki-67 和MUM1。 4.影像学检查:颈、胸、腹、盆腔CT。DLBCL按照CT 以及体检所发现的肿大淋巴结分布区域进行分期及评价疗效。分期标准(Anne Arbor分期)见表1。PET-CT对于淋巴瘤 的分期和疗效评价更可靠,有条件者可直接行PET-CT检查。 表1. Ann Arbor分期 I期单一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器官区(I);单一结外器官或部位(IE) II期膈上或膈下同侧受累淋巴结区≥2个;或病变局限侵犯结外器官或部位,并膈肌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IIE) III期膈上下两侧均有淋巴结受累(III);伴结外器官或组织局部侵犯(IIIE),或脾脏受累(IIIS),或两者皆受累(IIISE) IV期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或组织广泛受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 说明:有B症状者需在分期中注明,如II期患者,应记作IIB;肿块直径超过10 cm或纵膈肿块超过胸腔最大内径的1/3者,标注X;受累脏器也需注明,如脾脏、肝脏、骨骼、皮肤、胸膜、肺等分别标记为S、H、O、D、P和L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导语:好多人都没有听过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只知道是淋巴瘤的类型,却不知道所患的疾病原因,也疾病的症状也不清楚,因此有很多病人已经患上 好多人都没有听过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只知道是淋巴瘤的类型,却不知道所患的疾病原因,也疾病的症状也不清楚,因此有很多病人已经患上了疾病却不知道,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是极大的,鉴于疾病的严重性我们要提高警惕,可通过疾病的发病原因去预防,那么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通常是原发性的,但也可由低度恶性淋巴瘤(如滤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之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进展或转化而来,有一些病例发生于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的基础之上。 典型的DLBCL,弥漫性增生的肿瘤细胞增生取材受累的淋巴结或结外部位的正常结构。淋巴结的受累可为完全性、部分性、滤泡内、窦样或几种形式混合。结外软组织及血管浸润常见,可观察到广泛或清晰的硬化带(一些病例伴有明显的硬化,形成分隔结节或“印度兵”排列(Indian file)现象)。肿瘤细胞为大的转化淋巴细胞,体积在不同的病例或同一病例中可有很大不同,核大于反应性组织细胞的核。但在一些病例中,核中等大小,造成与Burkitt(伯基特)样淋巴瘤鉴别困难。核呈圆形、锯齿状或不规则折叠,染色质空泡状或粗颗粒状,常有核仁,大小不等、嗜碱或嗜酸性、一个或多个。胞浆中等量或丰富,可透明、淡染或嗜双色。 一些病例中的瘤细胞呈浆细胞样:嗜碱性、嗜派洛宁,伴有淡染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2011 年版) 一、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ICD-10:C85.103 ) (二)诊断及分期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 》(2008 年版)。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但DLBCL 也可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器官或组织,包括胃肠道、肝、脾、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皮肤等。瘤块浸润、压迫周围组织而有相应临床表现。可有发热、乏力、盗汗、 消瘦等症候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可升高。侵犯骨髓可造成贫血、血 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可减低、正常或升高;涂片或可见到淋巴瘤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有脑脊液异常。 3.病理组织学检查:系确诊本病必需的依据。普通病理学检查,其特征为大淋巴细胞呈弥漫增生,破坏正常淋巴结结构;瘤细胞胞浆量中等,核可有一个以上的 核仁。 免疫组织学病理检查对于确诊DLBCL 至关重要。采用的单抗应包括CD3 、CD5 、CD10 、CD20 、Bcl-2 、Bcl-6 、Ki-67 和MUM1 。 4.影像学检查:颈、胸、腹、盆腔CT。 DLBCL按照CT 以及体检所发现的肿大淋巴结分布区域进行分期及评价疗效。分期标准(Anne Arbor 分期)见表1。PET-CT 对于淋巴瘤的分期和疗效评价更可靠,有条件者 可直接行PET-CT 检 表1. Ann Arbor 分期 I期单一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器官区⑴;单一结外器官或部位(IE) II期膈上或膈下同侧受累淋巴结区》2个;或病变局限侵犯结外器官 或部位,并膈肌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IIE)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W H O分型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 H O分型 发表者: (访问人次:223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新变化 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方炳木 (供参考学习) 分类被认为是医学语言: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前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定义和命名。对于临床实践和调查研究来说疾病定义和诊断术语上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包含的疾病应该定义明确、临床独特、无重叠(相互排他性),并且囊括所有已知疾病实体。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1]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虽是一独立疾病,但明显存在异质性,被认为是诊断大B细胞淋巴瘤的“垃圾篓”。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2]根据新的临床、免疫及遗传学研究成果,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新分类,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更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新确立八种独立的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新增两种交界性B细胞淋巴瘤。 一、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2008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依据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将大B细胞淋巴瘤划分为形态学变异型、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亚组以及独立的疾病实体。但仍有很多病例存在生物学异质性,缺少明确的可接受的划分标准,为此2008年分类中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包括了不能归入附表中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25-30%,发展中国家还要更高。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在70岁左右,但儿童、成人也可发生。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病因仍然未知,通常为原发,也可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细胞淋巴瘤或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等低侵袭性淋巴瘤进展或转化而来。潜在的免疫缺陷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免疫缺陷者较散发者EBV阳性概率高,无明显免疫缺陷者EBV感染率约为10%。结内结外均可受累,其中至少40%最初发生于结外部位,胃肠道(胃和回盲部)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 H O分型 发表者:(访问人次:223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新变化 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 方炳木 (供参考学习) 分类被认为是医学语言: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前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定义和命名。对于临床实践和调查研究来说疾病定义和诊断术语上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包含的疾病应该定义明确、临床独特、无重叠(相互排他性),并且囊括所有已知疾病实体。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1]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虽是一独立疾病,但明显存在异质性,被认为是诊断大B细胞淋巴瘤的“垃圾篓”。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2]根据新的临床、免疫及遗传学研究成果,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新分类,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更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新确立八种独立的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新增两种交界性B细胞淋巴瘤。 一、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2008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依据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将大B细胞淋巴瘤划分为形态学变异型、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亚组以及独立的疾病实体。但仍有很多病例存在生物学异质性,缺少明确的可接受的划分标准,为此2008年分类中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包括了不能归入附表中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25-30%,发展中国家还要更高。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在70岁左右,但儿童、成人也可发生。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病因仍然未知,通常为原发,也可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细胞淋巴瘤或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等低侵袭性淋巴瘤进展或转化而来。潜在的免疫缺陷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免疫缺陷者较散发者EBV阳性概率高,无明显免疫缺陷者EBV感染率约为10%。结内结外均可受累,其中至少40%最初发生于结外部位,胃肠道(胃和回盲部)为结外最常受累部位。患者往往在单个或多个结内、结外部位出现快速增大的肿物,约半数患者为I或II期。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多取决于受累部位。 新版分类中除提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三种常见形态学变异型外还提到了少见的变异型如出现粘液样或纤维样基质、假菊形团,肿瘤细胞偶尔呈梭形或印戒样,还可见到胞质颗粒、微绒毛突起和细胞间连接。 新版分类在描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一般免疫表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联合CD10、BCL6和IRF4/MUM1抗体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分组,分为生发中心样(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两个亚组。30%细胞表达CD10或CD10-、BCL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发表者:方炳木(访问人次:223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新变化 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方炳木 (供参考学习) 分类被认为是医学语言: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前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定义和命名。对于临床实践和调查研究来说疾病定义和诊断术语上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包含的疾病应该定义明确、临床独特、无重叠(相互排他性),并且囊括所有已知疾病实体。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1]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虽是一独立疾病,但明显存在异质性,被认为是诊断大B细胞淋巴瘤的“垃圾篓”。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2]根据新的临床、免疫及遗传学研究成果,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新分类,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更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新确立八种独立的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新增两种交界性B细胞淋巴瘤。 一、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2008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依据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将大B细胞淋巴瘤划分为形态学变异型、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亚组以及独立的疾病实体。但仍有很多病例存在生物学异质性,缺少明确的可接受的划分标准,为此2008年分类中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包括了不能归入附表中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25-30%,发展中国家还要更高。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在70岁左右,但儿童、成人也可发生。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病因仍然未知,通常为原发,也可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细胞淋巴瘤或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等低侵袭性淋巴瘤进展或转化而来。潜在的免疫缺陷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免疫缺陷者较散发者EBV阳性概率高,无明显免疫缺陷者EBV感染率约为10%。结内结外均可受累,其中至少40%最初发生于结外部位,胃肠道(胃和回盲部)为结外最常受累部位。患者往往在单个或多个结内、结外部位出现快速增大的肿物,约半数患者为I或II期。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多取决于受累部位。 新版分类中除提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三种常见形态学变异型外还提到了少见的变异型如出现粘液样或纤维样基质、假菊形团,肿瘤细胞偶尔呈梭形或印戒样,还可见到胞质颗粒、微绒毛突起和细胞间连接。 新版分类在描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一般免疫表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联合CD10、BCL6和IRF4/MUM1抗体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分组,分为生发中心样(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两个亚组。30%细胞表达CD10或CD10-、BC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