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品分析名词解释及比色测定

食品分析名词解释及比色测定

食品分析名词解释及比色测定
食品分析名词解释及比色测定

检样--由整批食物的各个部分采取的少量样品称为检样。检样的量按产品标准的规定。

原始样品--把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称为原始样品。

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过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作检验用者称为平均样品。应一式三份,分别供检验、复验及备查使用。每份样品数量一般不少于0.5公斤。

准确度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精密度是指重复测定值之间的接近程度或重现性。

“精密称取”——必须按所列数值称取,精确0.0001g 。准确度高的方法精密度必然高;而精密度高的方法准确度不一定高。

标准偏差S =√∑d2 / n-1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

直接法--利用水分本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测定水分:重量法、蒸馏法(香料)、

卡尔·费休法(水和碘、二氧化硫反应)、化学方法。间接法--利用食品的物理常数通过函数关系确定水分含量:如测相对密度、折射率、电导、旋光率等。

水分活度表示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反映水与食品的结合或游离程度

溶液中水的逸度与纯水的逸度之比值,可近似表示为溶液中水蒸气分压与纯水蒸汽压之比。食品组分经高温灼烧后,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盐和氧化物)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即为灰分。通常把食品经高温灼烧后的残留物称为——粗灰分(总灰分)。

总酸度: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又可称“可滴定酸”。

有效酸度:H+的活度,用pH表示。

挥发酸:食品中易挥发的有机酸,可用蒸馏的方式分离,再用标准碱液来滴定。挥发酸包含游离的和结合的两部分。

牛乳酸度:1、外表酸度(固有酸度,0.15-0.18%乳酸):新鲜牛乳所具有的酸度,主要成分为酪蛋白、白蛋白、柠檬酸盐、磷酸盐;2、真实酸度(发酵酸度):牛乳的乳糖发酵而产生的乳酸而升高的那部分酸度。习惯上把含量在0.2%以上的牛乳列为不新鲜牛乳。

牛乳18°T—指滴定100 ml 牛乳样品,消耗0.1 mol/L NaOH 溶液的ml数,或滴定10 ml 样品,结果再乘10。新鲜牛乳的酸度常为16 ~18°T。°T=10V(酸牛乳:°T=20V)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1输液系统2进样系统3分离系统4检测系统5数据处理系统脂肪:生物体中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又称类脂。

酸价: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KOH的mg数。酸价是反映油脂酸败的主要指标皂价:中和1g油脂中的全部脂肪酸(游离+ 结合的)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皂价反映的是组成油脂的各脂肪酸平均分子量的大小

碘价:100g油脂所吸收的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成碘的g数。碘价在一定范围内反映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过氧化值——滴定 1 g 油脂所需用( 0.002 mol/L ) Na2S2O3 标准溶液的体积(mL)。一般用碘的百分数表示。过氧化值的大小是反映油脂是否新鲜及酸败的程度

羰基价:指每Kg样品中所含醛类物质的mmol,可反映油脂的酸败程度。常用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

膳食纤维:是指人们消化系统或者是消化系统中的酶不能水消化、分解、吸收的物质,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物质。

食品中的总糖通常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等)和在测定条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单糖的蔗糖的总量。

有效碳水化合物——人体能消化利用的单糖、双糖、多糖中的淀粉。

无效碳水化合物——多糖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不能被人体消化利用的。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

总抗坏血酸包括还原型、脱氢型和二酮古乐糖酸。

双缩脲能和硫酸铜的碱性溶液生成紫色络和物,这种反应叫双缩脲反应。(缩二脲反应)

挥发性氨基氮是指动物性食品由于酶和细菌的作用,在腐败过程中,因蛋白质分解而产生的氨及胺类等碱性含氮物质。挥发性氨基氮是评价肉及肉制品、水产品等鲜度的主要卫生指标,挥发性氨基氮常用半微量定氮法测定。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而快速的层析方法,它把吸附剂或支持剂均匀的铺在玻璃板上成一薄层,把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合适的溶剂展开,从而达到分离、鉴定和定量的目的。因为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所以称为薄层层析。

单宁又名鞣质,是一类有机酚类复杂化合物的总称,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

元素分类:人体内矿物质大约占人体重量6%,其中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毒元素。常量元素:0.01%以上,Ca、Mg、K、Na、P、S、Cl 等七种;

微量元素:0.01%以下,Fe、Co、Ni、Cu、Zn、Al、Cr、..在肌体中起作用的浓度以ppm、ppb计。是人体必需的、但过量又会中毒的元素,现有14种。

元素功能:A、与体液调节有关;B、构成生物体骨骼;C、参与体内生物化学反应和作为生物化学成分。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

A、运载常量元素,把大量元素带到各组织中去。

B、充当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中心,促进新陈代谢。酶在生物体内是许多化学反应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例如锌与200多种酶的活性或结构有关。

C、参与体内各种激素的作用。如锌可以促进性激素的功能,铬可促进胰岛的作用等。

有害物质:在自然界中,当某物质或含有该物质的物料被按其原来的用途正常使用时,若因该物质而导致人体生理机能、自然环境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则称该物质为有害物质。从对机体健康影响的角度可将有害物质分为普通有害物质、有毒物质、致癌物和危险物。

有毒物质:一般的定义为凡是以小剂量进入机体,通过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能够导致健康受损的物质。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药剂统称。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的有: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两类。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施用后,残存在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叫残留量。

总酸度的测定:为何以pH8.2为终点而不是pH7?有机弱酸被标准碱中和,生成盐类,滴定终点偏碱,一般PH在8.2左右,用酚酞作指示剂。

如何测定食品中的苹果酸:第一可考虑用HPLC或离子色谱测定:Kromasil C18为分析柱, 0.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2.7)为流动相,紫外215 nm检测

第二可考虑用酶联测定

油脂羰基价的测定:常用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

原理:油脂氧化生成的过氧化物进一步分解为含羰基的化合物,羰基化合物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苯腙,后者再与KOH共热转变成具有褐色或酒红色的醌型结构,在440nm处测定吸光度。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还原糖

基本原理:在NaOH和丙三醇存在时,还原糖能与3,5—二硝基水杨酸中的硝基还原为氨基,生成氨基化合物,此化合物在过量的氢氧化钠碱性条件下呈桔红色,在540nm有最大

吸收,其吸光度与还原糖含量成正比。

半胱氨酸—咔唑法测定还原糖

基本原理:单糖与强酸反应,生成糠醛或其衍生物,再与显色剂半胱氨酸及咔唑缩合成有色络合物,此络合物在650nm处有最大吸收。

蒽酮比色法测定总糖含量

基本原理:单糖遇浓硫酸时,脱水生成糠醛衍生物,后者可与蒽酮缩合成蓝色化合物,可在620nm比色测定。

三氯化锑比色法测定V A

基本原理:在氯仿溶液中V A能与三氯化锑生成蓝色可溶性络合物,在620nm有最大光吸收,其光吸收强度与V A浓度成正比。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V A

基本原理:V A的异丙醇溶液在325nm有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与V A含量成正比

比色法测定维生素E

基本原理:VE能将Fe3+还原成Fe2+,而Fe2+能与联氮苯发生颜色反应,可于520nm比色测定;

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基本原理:含有肽键的蛋白质与双缩脲结构相似,也能与碱及少量的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紫红色的配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此配合物在560nm有最大吸收;

基本原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含有芳香环时,在紫外区具有强烈的光吸收;在280nm下光吸收程度与蛋白质浓度(3-8mg/ml)呈正比;

络氨酸Tyr:275nm,色氨酸Trp:280nm,苯丙氨酸Phe:259nm;

糖精钠测定原理

样品经处理后,在酸性条件下用乙醚提取食品中的糖精钠,经薄层分离后,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中,于270nm处测定其吸光度,与标准比较定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甲酸

基本原理:采用二次蒸馏:第一次使苯甲酸在酸性溶液中随水蒸汽蒸出;第二次先用重铬酸钾和硫酸氧化其它有机物,然后再蒸馏,使苯甲酸与其它有机物分离;根据苯甲酸钠在225nm 有最大吸收,进行紫外测定

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山梨酸

基本原理:山梨酸及其盐类在硫酸和重铬酸钾的氧化作用下形成丙二醛,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形成红色化合物,此化合物在530nm有光吸收;其红色的深浅与丙二醛含量成正比。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原理:

样品经沉淀蛋白质、除去脂肪后,在弱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最大吸收波长为538 nm,与标准比较定量

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亚硫酸盐的测定)

原理:亚硫酸盐或二氧化硫,与四氯汞钠反应生成稳定的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红色物质,其色泽深浅与亚硫酸含量成正比,可比色测定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1.水分活度:食品中水分逸出的程度,可以用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也可以用平衡相对湿度表示。 2.吸温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含量(用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它的Aw之间的关系图称为吸湿等温线(Moisture sorption isotherms缩写为MSI)。 分子流动性(Mm):是分子的旋转移动和平转移动性的总度量。决定食品Mm值的主要因素是水和食品中占支配地位的非水成分。 3.氨基酸等电点:偶极离子以电中性状态存在时的pH被称为等电点 4. 蛋白质一级结构:指氨基酸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序列; 二级结构:氨基酸残基周期性的(有规则的)空间排列; 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成紧密的三维结构。(多肽链的空间排列。) 四级结构:是指含有多于一条多肽链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排列。 5.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分子因环境因素的改变而使其构象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性。 6.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在食品加工、保藏、制备和消费期间影响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性能的那些蛋白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7.水合能力:当干蛋白质粉与相对湿度为90-95%的水蒸汽达到平衡时,每克蛋白质所结合的水的克数。 8单糖:指凡不能被水解为更小单位的糖类物质,如葡萄糖、果糖等。 9.低聚糖(寡糖):凡能被水解成为少数,2-6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 10.多糖:凡能水解为多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 11.美拉德反应:凡是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的反应称为羰氨反应。 12.淀粉的糊化:在一定温度下,淀粉粒在水中发生膨胀,形成粘稠的糊状胶体溶液,这一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 13.糊化淀粉的老化:已糊化的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室温下放置,会变成不透明,甚至凝结沉淀。 14改性淀粉:为适应食品加工的需要,将天然淀粉经物理、化学、酶等处理,使淀粉原有的物理性质,如水溶性、粘度、色泽、味道、流动性等发生变化,这样经过处理的淀粉称为变(改)性淀粉。 15同质多晶现象: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可以形成不同形态晶体,但融化后生成相同液相的现象叫同质多晶现象,例如由单质碳形成石墨和金刚石两种晶体。 16脂的介晶相(液晶):油脂的液晶态可简单看作油脂处于结晶和熔融之间,也就是液体和固体之间时的状态。此时,分子排列处于有序和无序之间的一种状态,即相互作用力弱的烃链区熔化,而相互作用力大的极性基团区未熔化时的状态。脂类在水中也能形成类似于表面活性物质存在方式的液晶结构。 17油脂的塑性是与油脂的加工和使用特性紧密相关的物理属性。其定义为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表观固体脂肪所具有的抗变性的能力。 18乳化剂:能改善乳浊液各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的物质。19油脂自动氧化(autoxidation):是活化的含烯底物(如不饱和油脂)与基态氧发生的游离基反应。生成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继而分解产生低级醛酮、羧酸。这些物质具有令人不快的气味,从而使油脂发生酸败(蛤败)。 20抗氧化剂:能推迟会自动氧化的物质发生氧化,并能减慢氧化速率的物质。

食品分析七八章作业

1.常用的脂类提取剂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1)乙醚 优点:溶解脂肪的能力强。GB中关于脂肪含量的测定都采用它和石油醚作提取剂。 缺点:乙醚沸点低(℃),易燃 乙醚可饱和2%的水分。含水乙醚在萃取脂肪的同时,会抽提糖分等非脂成分;乙醚被水分饱和后,提取脂肪效率大大降低。所以必须用无水乙醚作提取剂,被测样品也要事先烘干。 (2)石油醚 优点:吸收水分比乙醚少,没有乙醚易燃,使用时允许样品含有微量水分。 缺点:石油醚溶解脂肪的能力比乙醚弱些。 这两种溶液只能直接提取游离的脂肪,对于结合态脂类,必须预先用酸或碱破坏脂类和非脂成分的结合后才能提取。因二者各有特点,故常常混合使用。 (3)氯仿—甲醇 一种有效的溶剂,对脂蛋白、磷脂提取效率较高。特别适用于水产品、家禽、蛋制品中脂肪的提取。 2.国标规定脂肪的测定方法有哪几种 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罗兹—哥特里法、巴布科克氏法、盖勃氏法和氯仿—甲醇提取法等。酸水解法能对包括结合态脂类在内的全部脂类进行定量。而罗兹—哥特里法主要用于乳及乳制品中脂类的测定。 3.为什么索氏提取法测定的脂肪为粗脂肪 索氏提取法提取的脂溶性物质为脂肪类物质的混合物,除含有脂肪外,还含有磷脂、色素、树脂、固醇、芳香油等醚溶性物质,所以用索氏提取法测得的脂肪,也称粗脂肪。 4.酸水解法过程加乙醇、石油醚、乙醚各起什么作用

水解后加入乙醇可使蛋白质沉淀,降解表面张力,促进脂肪球聚合,同时溶解一些碳水化合物如糖,有机酸等。后面用乙醚提取脂肪,因乙醇可溶于乙醚 加石油醚可降低乙醇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是乙醇溶解物残留在水层,使分层清晰。 5.下列食品各应用哪种方法测定脂肪,为什么(20分) (1)牛乳(2)午餐肉(3)鸡蛋(4)饼干 (1)牛乳用罗兹—哥特里法、巴布科克氏法或者盖勃氏法测定。因为罗兹—哥特里法适用于乳类及乳制品类如鲜奶、奶粉、奶油、酸奶及冰激凌等能在碱性溶液中溶解的食品,也适用于豆乳或加水呈乳状的食品。巴布科克氏法适用于鲜乳及乳制品中的脂肪的测定。这种方法又叫湿法提取,样品不需要事前烘干,用且操作简便,快速。对大多数样品来说可以满足要求,但不如罗兹—哥特里法准确。 (2)午餐肉用索氏提取法或者酸水解法。因为午餐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烟酸等,矿物质钠和钾的含量较高。索氏提取法适应于脂类含量较高、结合态脂类含量较少、能烘干磨细、不易吸湿结块的样品的测定。酸水解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的脂肪的测定,特别是由于样品易吸湿、不易烘干的固体、半固体食品。 (3)鸡蛋用氯仿—甲醇提取法,因为本法适合于含结合态脂类比较高 ,特别是磷脂含量高的样品,如鲜鱼\贝类\肉\禽\蛋等,对于含水量高的试样更为有效,而索氏抽提法只能提取游离态的脂肪,对脂蛋白、磷脂等结合态的脂类则不能被完全提取出来,酸水解法又会使磷脂水解而损失,在一定水分存在下,极性的甲醇与非极性的氯仿混合液(简称CM混合液)却能有效地提取结合态脂类。所以用氯仿—甲醇提取法测定蛋中脂肪含量。 (4)饼干用酸水解法,该法除含较多磷脂、食糖的食品外,适合各类食品。(磷脂几乎完全分解为脂肪酸和碱、糖类炭化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酸水解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脂肪的测定,特别是由于样品易吸湿、不易烘干的固体、半固体、黏稠液体和液体食品,在不能用索氏提取法时,本法效果较好。因为饼干容易吸湿结块,因此不能采用索氏提取法,用酸水解法测饼干中脂肪含量 6.为什么测定脂肪用乙醚做提取剂时必须用无水乙醚 乙醚可饱和2%的水分。含水乙醚在萃取脂肪的同时,会抽提糖分等非脂成分;乙醚被水分

现代仪器分析复习题不完全整理中国海洋大学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灵敏度 2. 相对标准偏差 3. 检出限 4. 信噪比 5. 定量限 二.简答题 1.仪器分析方法有哪些分类?

2.仪器性能指标有哪些?分别如何判定? 3.常用三种仪器分析校正方法各有何特点? 第二章原子发射光谱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等离子体 2. 趋肤效应 3. 通道效应 4. 共振线 5. 分析线 6. 谱线自吸 7. 光谱载体 8. 光谱缓冲剂 二.简答题

1.原子光谱与原子结构、原子能级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能用它来进行物质的定性分析? 能量,跃迁,转换,电磁辐射释放 2.光谱分析时狭缝宽度如何选择? 定性:较窄提高分辨率 定量:较宽提高灵敏度 3.影响原子发射谱线强度的因素有哪些?(同教材P46-47 3-9) 1)统计权重:谱线强度与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之比g i/g o成正比 2)跃迁概率:谱线强度与跃迁概率成正比 3)激发能:负相关 4)激发温度:正相关。但升高温度易电离。 5)基态原子数:一定实验条件下,上述条件影响因素均为常数,则谱线强度与基态原子数成正比。 4.简述ICP :光源的组成、形成原理及特点。 组成:ICP 光源是由高频发生器和感应圈、等离子体炬管和供气系统、试样引入系统组成 原理:当高频发生器接通电源后,高频电流I通过感应线圈产生交变磁场。 开始时,管内为Ar气,不导电,需要用高压电火花触发,使气体电离后,在高频交流磁场的作用下,带电粒子高速运动,碰撞,形成“雪崩”式放电,产生等离子体气流。在垂直于磁场方向将产生感应电流(涡电流),其电阻很小,电流很大(数百安),产生高温。又将气体加热、电离,在管口形成稳定的等离子体焰炬。 特点:优点: (1)检出限低,一般在10-5~10-1ug/mL。可测70多种元素。

食品理化检验数据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食品理化检验数据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食品安全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有利于提高用餐的安全性。可以通过检测食品的方式,来确保食品安全。检测食品的关键就是提高理化检验分析质量,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本文主要分析食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方法,为日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检验 食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操作人员在检测过程中,要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无误,对食品检测质量进行掌控。做好食品安全的检测工作,可大大提高用餐的安全性,减少食物食用的不安全因素。在食品安全检验过程中,质量控制是其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可充分发挥食品样品检验的作用。 1 食品理化检测质量控制概述 食品理化检测的实施可提高检验结果的精准度,一般而言,食品检验质量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对环境的要求和对人员的要求,其中包括操作环境、操作方法、操作水平、设备仪器等,上述因素均属于客观因素。另外,在食品检验工作开展前,操作人员需确保所有设备的参数设置符合检测要求,能够确保检测过程的顺利进行。所有技术操作人员均需以食品安全检测要求为依据,校准与计量检定仪器,明确相关证书的具体要求,使仪器状态能够符合检测需求,遵循国家提出了检验项目指导准则,确定机器设备均属于正常状态后,才可对其进行检测。另外,食品安全的检测对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将检测方法彻底掌握,选取合理的检验方法,在检测之前,要对样品详细分析。 食品理化操作实施前,操作人员需检测仪器设备是否异常,在日常设备管理中,要维护设备,定期检修设备,定期对设备做期间核查,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当设备开机后,需给予预热。设备使用期间,要选取标准的容器、仪器进行取样,例如容器瓶、滴定管、移液管、刻度吸管、移液枪等,确保取样容器的干净与整洁,否则在检验时,可能会因器皿不干净,导致实验样品残留的情况发生,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度造成影响。实验室内的所有对检验结果可能造成影响的耗材、用水等均需及时进行处理,只有经检验项目分析,确定该物质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后,才可使用。部分有毒的试剂在使用前,检测人员需做好防范措施,尽量避免相互干扰、交叉感染的发生。 2 食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的具体应用方法 2.1 溶液的配置与保存 强化食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操作,需通过多个方面进行完善。①在检验前,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睡得蒸汽压与纯水饱和蒸汽压的比值即Aw=P/P0。水分活度能反映水与各种非水分缔合的强度,比水分含量能更可靠的预示食品的稳定性、安全和其他性质。 2、焦糖化作用:将糖和糖浆直接加热,可产生焦糖化的复杂反应。大多数的热解反应能引起糖分子脱水,因而把双键引入糖环,产生不饱和中间产物,而这些不饱和环会发生聚合,生成具有颜色的聚合物。 3、淀粉老化:热的淀粉糊冷却时,一般形成具有粘弹性的凝胶,凝胶连结区的形成意味着淀粉分子形成结晶的第一步。稀淀粉溶液冷却时,线性分子重新排列并通过氢键形成不溶性沉淀。浓的淀粉糊冷却时,在有限的区域内,淀粉分子重新排列很快,线性分子缔合,溶解度减小,淀粉溶解度减小的过程即为淀粉的老化。 4、膳食纤维: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溶性的植物细胞壁材料,主要是纤维素和木质素,另一部分是非淀粉的水溶性多糖。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不被消化的聚合物。 5、维生素A:是一类有营养活性的不饱和烃,如视黄醇及相关化合物和某些类胡萝卜素。6、脂肪的同质多晶:所谓同质多晶型物是指化学组成相同,但具不同晶型的物质,在熔化时可得到相同的物质。 7、胃合蛋白反应:是指一组反应,它包括蛋白质的最初水解,接着肽键的重新合成,参与作用的酶通常是木瓜蛋白酶或胰凝乳蛋白酶。 8、食品营养强化剂: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9、异酸:油脂在氢化过程中,一些双键被饱和,一些双键可能重新定位,一些双键可能由顺式转变为反式构型,所产生的异构物被称为异酸。 11、预糊化淀粉:淀粉浆料糊化后及尚未老化前,立即干燥脱水,该淀粉分子仍保持其糊化状态,这样的淀粉称为预糊化淀粉。 12、海藻酸:海藻酸是从褐藻中提取出来的,是由β-1,4-D-甘露糖醛酸和α-1,4-L-古洛糖醛酸组成的线性高聚物。 12、酶制剂:采用适当的理化方法从生物组织(细胞、微生物)提取的或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备的,具有一定的纯度及酶促活性的生化制品,常作为食品添加剂。 13、食品添加剂: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及满足防腐与加工的需要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的添加到食品中的一类物质。 14、β-淀粉酶:是水解酶的一种,它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水解α-1,4-糖苷键,产生β-麦芽糖。 15、氨基酸的疏水性:氨基酸从乙醇转移至水的自由能变化被用来表示氨基酸的疏水性。 16、糖苷:糖苷是指环状单糖上的半缩醛与R-OH、R2-NH 及R3-SH 等失去水后形成的产品称为糖苷,糖苷一般含有呋喃或吡喃糖环。 17、脂肪的固脂指数:塑性脂肪的固液比称为固体脂肪指数(SFI) 18、食品风味:是指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的感受。 19、美拉德反应:食品在油炸、焙烤等加工或储藏过程中,还原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发生羰氨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美拉德反应。 20、维生素原:原来没有维生素活性,在体内能转变为维生素的物质称为维生素原,如胡萝卜素就是维生素A原。 21、脂肪的塑性:固体脂肪在外力作用下,当外力超过分子间作用力时,开始流动,但是当外力停止后,脂肪恢复原有稠度。 22、中性脂肪:一般是指脂肪酸和醇类组成的酯,但有时也包含烃类,是三酰甘油,二酰甘

最新整理食品分析(名词解释加简答)讲课稿

名词解释: 1、四分法:将原始样品混合均匀后堆积在清洁的玻璃板上,压平厚度在3cm以下圆形料堆,在上划“十”字线,将样品分成4份,取对角线的2份混合,在如上分成为4份,再去对角4分,再取对角2份。如此操作下去直至取得所需数量为止。 2、绿色食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3、自由水(游离水):是靠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吸附水。如润湿水分、渗透水分、毛细管水分等,此类水分和组织结合松散,容易用干燥法从食品中分离出去。 4、总酸度: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包括在测定前已离解成H+的酸的浓度(游离态),也包括未解离的酸的浓度(结合态、酸式盐)。其大小借助标准碱液滴定来求取,故又称可滴定酸度。 5、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6、空白实验:指除不加样品外,采用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试剂和用量(滴定法中标准滴定液的用量除外),进行平行操作所得的结果。用于扣除样品中试剂本底和计算检验方法的检出限。 7、有机食品:指来自于有机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8、挥发酸:指食品中易挥发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丁酸等低碳来链的直链脂肪酸,其大小可以通过蒸馏法分离,再借标准碱液来滴定。挥发酸包括游离的和结合的两部分。 9、粗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少量含N物。集中存在于谷类的麸、糠、秸秆、果蔬的表皮等处。对稀酸、稀碱难溶,人体不能消化利用的部分。 10、食品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11、无公害产品:指场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过认证合格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12、灰分:在高温灼烧时,食品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的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质称为灰分。它表示食品无机成分总量的一项指标。 13、有效酸度:指被测溶液中H+的浓度。反映的是易溶解的酸的浓度,常用PH 值表示。其大小由PH计测定。PH的大小与总酸度中酸的性质与数量关系有关,还与食品中缓冲物质的质量与缓冲能力有关。 14、膳食纤维(食物纤维);它是指食品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所消化的糖类和木质素的总和。它包括纤维素、戊聚糖、木质素、果胶、树胶等,至于是否该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某些多糖还无法定论。 简答题 1、食品分析方法有哪些? 答:(1)感官鉴定—最简单、成本最低的分析方法。(2)物理分析方法——根据

最新整理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期末考试复习讲课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食品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在确保原材料供应方面起着保障作用,在生产过程中起着“眼睛”作用,在最终产品检验方面起着监督和标示作用。食品分析贯穿于产品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内容:①食品安全性检测:食品添加剂,有害元素,农药、蓄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包装材料、加工形成、固有的有害物质,微生物污染。 ②食品中营养组份的检测:主要配料,营养要素,热量,六大营养要素。 ③食品品质分析或感官检测 二、食品分析方法标准 1.国际标准: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O) 所指定的标准,及经ISO认可并收入《国际标准题内关键词索引》之中的标准。 2.CAC食品标准体系:由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组织制定的食品标准,准则和建 议为国际食品法典或称CAC食品标准,分为商品标准,技术规范标准,限量标准,分析与取样方法标准,一般准则及指南五大类。 3.国际先进标准:指国际上有权威的区域标准,世界上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国家标 准和通行的团体标准,包括知名跨国企业标准在内的其他国际上公认先进的标准。 4.国际AOAC:是世界性的会员组织,不属于标准化组织,但它所记载的分析方法 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宗旨在于促进分析方法及相关实验品质保证的发展及规范化。 第二章、样品采集与处理

一、样品采集 1、样品采集: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为分析材料。 2、原则: ①样品必须有代表性 ②采样方法必须与分析目的保持一致 ③采样及样品制备过程中保持原有理化指标,避免预测组分发生化学变化和丢失 ④防止和避免预测组份的玷污 ⑤样品处理过程尽可能简单易行,样品处理装置尺寸与处理样品量相适应 3、分类: ①检样:由组批或货批中所抽取的样品 ②原始样品:将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 ③平均样品:将原始样品按规定方法混合平均。分三份:一份用于全部项目检验,二份用于复检,三份作为保留样品。 4、方法:①随机抽样:按照随机原则,从大批物料中抽取部分样品。 ②代表性取样:用系统抽样法进行采样,根据样品随空间,时间变化规律,采集能代表其相应部分的组成和质量样品。 二、样品的处理 1、目的:使被测组分同其他组分分离,或者使干扰物质除去;由于浓度太低或含量太少,直接测定有困难,需要将被测组分进行浓缩 2、原则:消除干扰因素 完整保留被测组分 使被测组分浓缩 3、方法: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水分 一、名词解释 1.结合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2.自由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4.水分活度: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5.滞后现象:向干燥食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g 水/g干物质)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 一、名词解释 1、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基团,四个基团在空间的两种不同排列(构型)呈镜面对称。 7、转化糖:用稀酸或酶对蔗糖作用后所得含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8、焦糖化反应:糖类物质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蔗糖200℃)时,糖发生脱水与降解并生成黑褐色物质的反应。 9、美拉德反应:食品中的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物质的反应,又称羰氨反应。 10、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破坏结晶区弱的氢键,在水中溶胀,分裂,胶束则全部崩溃,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 11、α-淀粉:胶束彻底崩溃,形成被水包围的淀粉分子,成胶体溶液状态。 12、β-淀粉:淀粉的天然状态,分子间靠氢键紧密排列,间隙很小,具有胶束结构。 13、糊化温度:指双折射消失的温度。 14、淀粉老化:α-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淀粉凝胶经长期放置,会变为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的现象。 六、简答题 17、什么是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那些? 淀粉的糊化:淀粉悬浮液加热到一定温度,颗粒开始吸水膨胀,溶液粘度增加,成为粘稠的胶体溶液的过程。 影响因素:淀粉结构,温度,水分,糖,脂类,PH值 20、何谓高甲氧基果胶?阐明高甲氧基果胶形成凝胶的机理? 天然果胶的一类的分子中,超过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的,成为高甲氧基果胶。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

精品文档 一、名词解释 1.酸价 .水蒸汽蒸馏法2 .淀粉糊化3由整批货料中采得的少量样品称为检样。4.检样: °5.T .淀粉乳6 .膳食纤维7.固形物8 )9.无氮抽出物(%从待测样品中抽取其中一 部分来代表被测整体的方法称为采样。: 10.采样.粗脂肪11 .低聚糖12 13.皂化反应14.牛乳°T.粗灰分15 16.单糖将锥17.四分法:将原始样品置于大而干净的平面上, 用洁净器具充分混匀并堆成圆锥形,顶压平后用划十字的方法将其等分为四份,弃其对角两份, 将剩余的两份再次按照上述次,原始样品量减少一半,直至剩余量满足实验所需为方法进行混匀、 缩分,每缩分1 止。利用固体固定相表面对样品中各组分吸附能力强弱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分析 的18.吸附色谱: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溶液中的逸度与纯水逸度之比,用.水分活度: 在同一条件下(温度、湿度和压力等)19 食品水分的蒸汽压与纯水蒸汽压之比近似表示。可用20.总酸度: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包括未离解酸的浓度和已离解酸的浓度。碱标准 溶液进行滴定,故又称为可滴定酸。.油脂酸价: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 钾的质量(mg)。21形状所产生阻滞作用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色谱分.凝胶色谱:利用某些凝胶 对分子大小、22 析法称为凝胶色谱。表示。pH23.有效酸度:指食品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常 用所需氢氧化(甘油酯)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所含全部游离脂肪酸和结合脂肪酸24.皂化价: mg)。 钾的质量(各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25.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平 行测定,程度。 二、判断改错题 1.)乳糖可以用还原糖法测定。( 2.酸的浓度的当量浓度表示时称为有效酸度。()试样消化时 常加入K) SO3.作催化剂。(42重量法测定果胶物质常用 碳酸钠作沉淀剂。()4.)5. 有机物破坏法是分离组分的方法。( 6.试样干燥后其重量差≤2mg即为恒重。 () )((1007.无氮抽出物%=-水分+粗蛋白+粗脂肪+ 灰分%。())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真空干燥法是测定香料水分的最好方法。()8. 支链淀粉与碘能形成稳定的络合物。()9. 凯氏定氮法常加入K2SO4作催化剂。(10. ) 旋光法测定淀粉,其旋光角度数即淀粉百分含量。()11. 折光法是测定油料种子脂肪的物理测定方法。()12. 用75~80%乙醇作糖分的提取剂,可防止蛋白质及多糖溶解。() 13.有效酸度是 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14. 试样灰化前后其重量差≤0.2mg即为恒重。() 15.氯仿-甲醇 法采用干法提取脂肪,采用容量法定量。() 16.有效酸度是指溶液中酸 性成分的总量。()17. 冷冻干燥是指样品真正冻结成固体的温度。()18. 三、填空题1. 。,和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 要来源于 2. 。有机物破坏可用或 3.pH 。值的方法有测定和 4. 总称为脂类。和类脂脂肪 5.

现代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复习题

现代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 一.名词解释 标准曲线:是待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信号的关系曲线,由于是用标准溶液测定绘制的,所以称为标准曲线。 准确度:是指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 超临界流体:某些具有三相点和临界点的纯物质,当它在高于其临界点即高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就变成了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而是一种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称为超临界流体。 延迟荧光:分子跃迁至T1态后,因相互碰撞或通过激活作用又回到S1态,经振动弛豫到达S1的最低振动能级再发射荧光。这种荧光称为延迟荧光。 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的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灵敏度:指被测组分在低浓度区,当浓度改变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测定信号的改变量,它受校正曲线的斜率比较和仪器设备本身精密度的限制。 检出限:是指能以适当的置信度被检出的组分的最低浓度或最小质量。 线性范围:指定量测定的最低浓度到遵循线性响应关系的最高浓度间的范围。 梯度洗脱:指在一个分析周期中,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组成(如溶剂的极性、离子强度、pH等)和配比,使样品中的各个组分都能在适宜的条件下得到分离。 锐线光源:锐线光源是空心阴极灯中特定元素的激发态,在一定条件下发出的半宽度只有吸收线五分之一的辐射光。 自吸收:指当浓度较大时,处于激发光源中心的原子所发射的特征谱线被外层处于基态的同类原子所吸收,使谱线的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自吸收。 原子线:原子外层电子吸收激发能后产生的谱线称为原子线。 离子线:离子外层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所发射的谱线。 电离能:使原子电离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共振线:在所有原子发射的谱线中凡是由各高能级跃迁到基态时所长生的谱线。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1、食品化学:一门将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的理论用于研究食品基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以及食品加工原理的学问,是一门主要涉及细菌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涉及到食品的特性及其变化、保藏和改性原理的科学。 2、结合水:是一个样品在某一个温度和较低的相对湿度下的平衡水分含量 3、疏水水合:热力学上,水与非极性物质,如烃类、稀有气体以及脂肪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相混合无疑是一个不利的过程(ΔG >0)。ΔG= ΔH- T ΔS ΔG为正是因为ΔS是负的。熵的减少是由于在这些不相容的非极性物质的邻近处形成了特殊的结构。此过程被称为疏水水合。 4、疏水缔合(疏水相互作用):当两个分离的非极性基团存在时,不相容的水环境会促使它们缔合,从而减小了水-非极性界面,这是一个热力学上有利的过程(ΔG<0)。此过程是疏水水合的部分逆转,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R(水合的)+R(水合的)→R2(合的)+H 2O 5、水分活度:AW=f/f0 f:溶剂(水)的逸度。逸度:溶剂从溶液逃脱的趋势f0 :纯溶剂的逸度。 6、相对蒸汽压”(RVP)p/p0 是测定项目,有时不等于A w,因此,使用p/p0 项比A w 更为准确。在少数情况下,由于溶质特殊效应使RVP成为食品稳定和安全的不良指标。 7、吸着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水分含量(每单位质量干物质中水的质量)对P/P0作图得到水分吸着等温线(moisture sorption isotherms,缩写为MSI)。 8、滞后现象:滞后现象就是样品的吸湿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不完全重叠的现象 9、玻璃化温度(Tg):非晶态食品从玻璃态到橡胶态的转变称玻璃化转变,此时的温度称玻璃化温度 10、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食品在油炸、焙烤、烘焙等加工或贮藏过程中,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发生羰氨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美拉德反应。 11、糊化:当β-淀粉在水中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淀粉发生膨胀,体积变大,结晶区消失,双折射消失,原来的悬浮液变成粘稠胶体溶液的过程。

食品分析

食品分析 一、考查目标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内容包括食品分析常用方法及发展方向,食品的感官鉴定的方法、食品中污染物质的分析、食品辅助材料添加剂的分析方法以及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 二、考试内容 理论测试:内容包括书中与课堂讲授中补充的知识,以主要分析项目和共性的内容为重点,以考察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1. 食品检验的基本知识 (1)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 (2)样品的预处理 (3)理化检验方法的选择 重点: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2. 食品的感官检验法 (1)感官检验法 (2)物理检验法 重点:感官检验和物理检验的方法 3. 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 (1)水分的测定 (2)水分活度的测定 重点:水分测定的方法、水分活度测定方法 4. 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 (1)灰分的测定 (2)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 重点:钙、铁、碘的各种测定方法 5. 酸度的测定 (1)酸度的测定 (2)食品中有机酸的分离与定量 重点:总酸度的测定、挥发酸的测定

6. 脂类的测定 脂类的测定方法 重点: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 7.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1)可溶性糖类的测定 (2)淀粉的测定 (3)纤维的测定 (4)果胶物质的测定 重点:还原糖糖类的测定方法(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滴定法、碘量法);淀粉的测定方法(酸水解法、酶水解法、旋光法)。 8. 蛋白质及氨基酸的测定 (1)凯氏定氮法 (2)蛋白质的快速测定法 (3)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4)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 重点:凯氏定氮法、蛋白质的快速测定方法(双缩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9. 维生素的测定 (1)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2)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重点:维生素A、维生素A原、维生素C、维生素E的测定方法。 10. 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1)甜味剂——糖精钠的测定 (2)防腐剂的测定 (3)发色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4)漂白剂——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的测定 (5)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 重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防腐剂的测定、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的测定。 11. 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 (1)元素的分离与浓缩

仪器分析 课后复习题3

《现代仪器分析》课后复习题3 一. 名词解释 1. 反相色谱 2. 正相色谱 3. 半峰宽 4. 程序升温 5. 梯度洗脱 6. 范第姆特方程 7. 离子色谱抑制柱 二. 简答题 1.色谱热力学、色谱动力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色谱条件选择 上有何实用价值? 2.试比较高效液相色谱各种主要类型的保留机理和特点?如何选择分离类型? 3.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在应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4.试比较高效液相色谱各种检测器的测定原理和优缺点。 5.试述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的选择原则,举例说明。 6.柱效能指标和柱的分离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根据范第姆特方程,推导出以A、B、C常数表示的最佳线速率和最小塔板高度。 8.试说明塔板理论基本原理,它在色谱实践中有哪些应用? 9.什么是速率理论?它与塔板理论有何区别与联系?对色谱条件优化有何实际应用? 10.试列出影响色谱峰区域扩张的各种因素。 11.P319‐321 14‐2, 14‐3, 14‐4, 14‐7, 14‐16, 14‐20, 14‐23, 14‐25, 14‐26 12.简述TCD,FID,ECD,FPD,NPD检测器的各自特点。 13.硅藻土载体在使用前为什么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常用哪些处理方法?简述这 些处理方法的作用。 14. P350‐351 15‐5,15‐8 15.高效液相色谱仪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它与气相色谱仪有何异同之处? 16.试说明高效液相色谱常用检测器类型、基本原理、流动相极性变化对不同极 性溶质保留行为有何影响? 17.正相分配色谱与吸附色谱有哪些方面相似? 18. 试说明非极性键合相RP‐HPLC按溶质极性强弱的保留值变化,色谱保留机理, 影响溶质保留的因素,适用分离试样类型和色谱分离条件优化的基本步骤。 19.何谓离子对色谱?说明影响该色谱方法中溶质保留因素,适用分离哪些类型 化合物? 20.试说明影响离子交换色谱色谱溶剂保留和分离选择性的主要因素。 21. P380‐381 16‐2, 16‐3, 16‐4, 16‐6, 16‐8, 16‐11, 16‐12, 16‐13, 16‐16 22.在原子质谱分析中常见的干扰有哪些?如何降低和消除这些干扰?

食品理化检验

《食品理化检验》复习资料作者:李媛媛 选择50*1'名解5*4' 简答1*20' 问答1*10' 名词解释: 1、恒量:就是指在规定得条件下,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后称定得质量差异不超过规定得范围。 2、空白试验:指除不加样品外,采用完全相同得分析步骤、试剂与用量(滴定法中标准滴定液得用量除外),进行平行操作所得得结果。用于扣除样品中试剂本底与计算检验方法得检出限。 3、准确称取:指用精密天平进行得称量操作,其精度为±0、0001g。 4、农药残留: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与环境中得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与杂质得总称,具有毒理学意义。残存得数量称为残留量。 5、兽药残留:就是指动物性产品中含有某种兽药得原形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得杂质得残留。 6、粗蛋白:蛋白质得测定通常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与自动定氮分析法,这两种方法测得得均为食品中得总氮量(蛋白氮+非蛋白氮),故称为粗蛋白。 7、粗脂肪: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抽提后,蒸去溶剂所得得物质,在食品分析上称为脂肪或粗脂肪。 8采样:从一批食品中选出某一特定部分、一定数量得包装产品或单位产品,所取部分(样品)对被取样得整批食品最具代表性,供分析检验用。 第一章 1、食品理化检验常用方法可分四大类:感官检查、物理检测、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2、感官检查就是指利用人体得感觉器官(眼、耳、鼻、口、手等)得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等对食品得色、香、味、形与质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得一种检验方法。 如果食品得感官检查不合格,或者已经发生明显得腐败变质,则不必再进行营养成分与有害 成分得检测,直接判断为不合格食品。?一般嗅觉得敏感度远高于味觉。?触觉检查:用手接触食品,检查食品得轻重、软硬、弹性、粘稠、滑腻等性质。 对于鱼、肉制品、海产品等应检查食品得组织状态、新鲜程度、保存效果等现象。 2、相对密度:测液体浓度与纯度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单分子层水(monolayer water):与食物的非水组分中离子或强极性基团如氨基、羧基等直接以离子键或氢键结合的第一个水分子层中的水称之。约为总水量的0.5%。 多分子层水(multilayer water):处于单分子层水外的几层水分子或与非水组分所含的弱极性基团如羟基、酰胺基等形成的氢键的水分子。 毛细管水:毛细管径>0.1um,约为几~几十um时,其内的水属于自由水。 水分活度: 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Aw=P/Po 吸湿等温线的滞后现象:吸湿(吸附)等温线与解吸等温线不完全重合的现象 蒸发浓缩: 是将液态食品的温度提高到沸点,使食品的自由水蒸发。常用真空浓缩. 玻璃态(glass state):是聚合物的一种状态,它像固体一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又像液体一样分子间只是近似有序,属于非晶态或无定形态。 玻璃化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食品从非晶态到橡胶态发生转变时的温度。此种变化称为玻璃化转变。 吸湿性:指糖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吸收水分的性质。 保湿性:指糖在空气湿度较低条件下保持水分的性质。 低聚糖:由10个以下的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形成的化合物。即醛糖C—1上半缩醛羟基(酮糖则在C—2上)和其它单糖的羟基经脱水缩合而成。 非还原型低聚糖:两分子单糖通过各自的半缩醛羟基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如海藻糖、蔗糖羰氨反应褐变(Maillard reaction)凡是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的反应称为羰氨反应,又称美拉德反应. 焦糖化褐变:糖类物质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熔点以上(蔗糖200℃)时,会变成黑褐色的色素物质,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褐变。 淀粉的糊化:在一定温度下,淀粉粒在水中发生膨胀,形成粘稠的糊状胶体溶液,这一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 糊化淀粉的老化:已糊化的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室温下放置,会变成不透明,甚至凝结沉淀 改性淀粉:通过物理、化学、酶等处理,使淀粉分子链被切断,重排或引入其他化学基团,使其原有的物理性质,如水溶性、粘度、色泽、味道、流动性等发生变化,这样经过处理的淀粉称为变(改)性淀粉 交联淀粉:用具有多元官能团的试剂处理,使淀粉分子内部或之间的化学键(氢键)增强,分子互相交联,产生的淀粉叫交联淀粉。 酯化淀粉:在淀粉颗粒内部分子链上引入部分取代基(如乙酰基)而得的产品。 酸败:油脂在贮藏期间,因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酶等作用,导致油脂边哈喇,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苦涩味,同时产生一些有毒的物质,这些统称为酸败。 酶促氧化:在脂肪氧合酶(LOX)作用下,油脂与氧发生反应生成氢过氧化物,这作用称为酶促氧化。 酸价(A V): 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皂化值(SV): 1g油脂完全皂化时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碘值(IV):100g油脂吸收碘的克数叫碘值,衡量油脂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二烯值(DV): 100g油脂中所需顺—丁烯二酸酐换成碘的克数是鉴定油脂不饱和脂肪酸中共轭体系的特征指标. 蛋白质的变性: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而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乃至生物功能丧失的过程,变性只涉及二、三、四级结构的变化 羰氨反应:不饱和脂肪酸自动氧化产生的醛类可与蛋白质反应发生共价交联。 维生素:“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

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1、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如光、电、热等)及 其在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析信号与物质的内在关系为基 础,并借助于比较复杂或特殊的现代仪器,对待测物质 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 2、光(学)分析法:是利用待测组分的光学性质(如光的吸收、发射、 散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进行分 析测定的仪器分析方法。 3、光谱:由光波按其波长或频率有序排列所组成的光带。 4、光谱分析法:是利用物质吸收光、发射光、散射光所给出的光谱波长 与强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5、单色光:只含有一种频率或波长成分的光。 6、复合光:含有多种频率或波长成分的光。 7、分析光(线):指负载了样品结构和组成信息的单色光(或复合光)。 8、杂散光:指定波长外的光,为干扰光,干扰负载信息的测定。 9、色散:将波长很宽的复合光分散开来,成为许多波长范围狭小的“单色光”的过程。 10、光的吸收定律(即Lamber – Beer定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物 质的吸光度A与吸光 样品的浓度 c 及厚度L的乘积成正比( A= k c L, k 为摩尔吸收系数,

是在一定温度下光吸收物质的一个特征常数,是物质对光吸收能力的量度)。 11、能级:即具有不同能量的电子层或轨道。 12、基态:能量最低的能级。 13、激发态:比基态能量高的能级。 14、能级跃迁:物质粒子吸收或发射光子的过程。 15、激发:物质吸收光子后,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 16、原子光谱:是由气态原子发生外层纯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线状光 谱, 17、分子光谱:主要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和振–转能级的跃迁而产生 的带状光谱。 18、吸收光谱:当物质受到光能作用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吸收了特 定(λ或υ)的光子 之后,由基态被激发跃迁到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光谱。19、发射光谱: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或原子释放出所吸收的能量后,跃迁 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 时所产生的光谱。 20、(主)共振吸收线:原子的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第一 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 收线。 ):基态原子对波长等于中心波长(特征波21、极大(峰)值吸收系数(K 长)的光的吸收系数。

食品分析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判断、问答。请大家注意下绪论中的几个国际组织名称、免疫分析的概念,索氏抽提装置、蛋白测定过程现象和原理、还原糖类测定方法比较、水分各种测定方法比较、农药残留酶抑制法的原理等,上次提纲中这几个没有提及。 食品分析概念: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食品分析的任务:运用物理、化学、生化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成分及其性质进行检测。 食品分析的作用:保证原料质量 掌握生产过程情况、决定工艺条件 控制产品质量 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 进行科研工作的手段 化学分析法: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类。 定性分析:解决含有何种组分的问题 定量分析:解决这种组分含有多少的问题 物理分析法:通过对某些物理性质如密度、折射率、沸点、透明度、比重等的测定,可间接求出食品中某种成分的含量,进而判断被检测样品的纯 度和品质。 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是根据在化学变化中,样品中被测组分的某些物理性质与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测 定的分析方法 常量分析: 试样质量大于0.1克;试液体积大于10毫升 半微量分析: 试样质量在0.01~0.1克之间;试液体积在1至10毫升之间 微量分析: 试样质量大于0.1~10毫克;试液体积大于0.01至1毫升 超微量分析: 试样质量小于0.1毫克;试液体积小于0.01毫升 基准试剂(JZ,绿标签):作为基准物质,标定标准溶液。 优级纯(GR,绿标签)(一级品):主成分含量很高、纯度很高,适用于精确分析和研究工作,有的可作为基准物质。 分析纯(AR,红标签)(二级品):主成分含量很高、纯度较高,干扰杂质很低,适用于工业分析及化学实验。 化学纯(CP,蓝标签)(三级品):主成分含量高、纯度较高,存在干扰杂质,适用于化学实验和合成制备。 采样:在大量产品(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一定代表性样品,供分析化验用,这项工作叫采样。 检样:有整批食物的各个部分采取的少量样品称为检样。 原始样品:把许多检样混在一起为原始样品。 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作分析用的称平均样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