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列毛邓书籍的读后感

马列毛邓书籍的读后感

马列毛邓书籍的读后感
马列毛邓书籍的读后感

关于阅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著作的读书报告

摘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及其著作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不断宣布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给世界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但是,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同时中国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欧洲相比又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至此,毛泽东带领全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一个制度要发展,要进步,要与时俱进,都需要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这是涌现出的邓小平理论又让全中国老百姓走上了幸福之路。所以总体来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搬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论述的阶段。马克思之前,社会主义学说带有空想的性质,叫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把空想变为科学,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得出资本主义自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二是把无产阶级看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三是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正确道路,即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强调一定要以实践而不是以书本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列宁当时讲了两句有名的话语。第一句:“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了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2]”,第二句:“对俄国来说,根据基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2]。”之后,斯大林时代,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就是强调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强调实行计划经济,强调发展重工业,

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照搬了苏联的模式,也作了一些探索。但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停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计划经济,是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当时仍然是认为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毛泽东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1度。这个时期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受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和限制,没有突破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甚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蓝本。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升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的特点。第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第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基本是按照邓小平的分析和指示,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要求去认识社会主义的。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几点,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点,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点,坚持不要争论“姓社”“姓资”的信念,用实践检验一切,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去试,就去闯,就去干。第三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至今为止,我们还在围绕着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坚持着三个代表的先进理念,让中国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

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遗憾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长期以来存在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思想倾向。恩格斯曾经多次批评了这种错误的做法,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2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4]。”由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特点,这种错误思想倾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和新中国成立之初都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这为他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首先,毛泽东特别重视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典型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解决

2

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只有那些典型的经验才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多次指出:“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及前委的领导同志们,在对自己领导的各项重要工作发出决议或指示之后,应当注意收集和传播经过选择的典型性的经验,使自己领导的群众运动按照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5]。”在他看来,由于典型的经验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因此,必须着重地总结那些典型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为制定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毛泽东非常重视从反面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毛泽东多次指出,由于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实践的过程中错误总是难免的,因此共产党人应当不要怕犯错误,而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他又指出,由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犯错误也不完全是坏事,“错误一方面损害党,损害人民;另一方面是好教员,很好地教育了党,教育了人民,对革命有好处”[6]。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不仅强调要重视吸收正面的成功的经验,而且他还强调要重视吸收反面的失败的教训,指出:“失败的教训同样值得研究,它可以使人少走弯路[7]。”在他看来,由于党和人民在错误中受到了教育,吸取了教训,因此“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吸收反面的经验也为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了条件,因为“正确路线是在同错误路线作斗争中形成的[8]”。最后,毛泽东还非常注意吸收借鉴他人的经验。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定群体的实践范围总是有限的,与之相应地,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要受到限制,因此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就显得非常地必要。对此,毛泽东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他指出:“虚心接受别人的经验也属必需,如果样样要待自己经验,否则固执己见拒不接受,这就是十足的‘狭隘经验论’[9]。”正是这个原因,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不仅高度重视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而且还非常重视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事实上,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许多思想理论观点,都吸收和借鉴了苏联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比如说,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反复强调要进行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既是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果,也吸收借鉴了列宁等领导俄国革命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也非常重视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成为科学的理论原则,确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作了分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10]。”实践证明,正3是因为毛泽东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才能够顺利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4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

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能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标志,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5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然,邓小平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具有这样的生命力,是我们全中国人民所亲身体验和感觉到的,是人类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世界和中国永远具有指导意义,为现在乃至将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意义。

[1][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55卷(中文第2版)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6][7][8][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0]《关于正确处6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