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

古代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浙江某地农民每逢二、五、八日都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是由古代的“草市”发展而来,古代的“草市”可以追溯到()

A.商代 B.六朝 C.宋代 D.明代3.(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1题)某知名学者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____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

A.夏禹B.商汤C.周武D.秦皇

4.(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6题)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

A.枢密院B.中书省C.三司D.内阁

5.(2012年辽宁沈阳四校阶段测试)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牛具、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6.(2012年3月泉州市质检14题)“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座落在武夷山的“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B.福建是朱熹宣传理学的重心

C.朱熹继承与创新了儒学思想D.朱熹思想的影响力超过孔子

7.图1—49是中国境内出土的早期人工冶炼铁器,其冶铸时间是()

A.新石器时代晚期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8.(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5题)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

9.(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3题)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10.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考查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11.(2011年12月南京四校联考2题)2011年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早在汉代,政府就大力推广《孝经》,以孝德为推选官吏的主要标准。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其真实意图的是()

A.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B.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C.忠臣之事君,尤孝子之事父也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2.(2012年6月福建)图1 所示的是唐代中央机构,其积极意义是

A.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

13.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农耕

B.水利

C.畜牧业

D.纺织

14.(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15.(2012年12月广东六校协作体高三)“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此文反映( )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二、非选择题

16.(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17.(2011年4月北京东城区一模40题)2012年11月北京论坛开幕,世界三百余专家齐聚北京,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出谋划策。

材料二北京论坛期间传来喜讯,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代徽商富甲一方,纷纷蓄养戏曲班社,因此被称为“徽班”。徽班角色斗艺,融合了“京、秦二腔”,逐渐享誉江南,客观上为徽班进京创造了条件……京剧逐渐成为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市民艺术。其剧目取材广泛,有的出自古典杂剧、传奇,有的源自小说话本,情节中的是非善恶依从传统道德——核心是“忠孝仁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剧形成的经济文化条件。(8分)

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他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强烈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因此被列为禁书。A项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的是二程。B项质疑孔子的权威性是李贽。C项是隋朝儒学家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符合《明夷待访录》的内容。A项是理学内容;B项是李贽的观点;C项是唐宋时期的社会现象。

2.B3.D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

4.A5.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的因素应该从生产力A项和生产关系D项的变化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B项考虑;而战国时期由于连年征战,社会秩序混乱故应排除C。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6.D7.C

解析: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人工冶铁的起点。

8.B9.B10.A

解析:道家主张“无为”“,虚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重视“法”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人对于道德的传承,强调的是治民以德,这符合儒家的思想。

11.C12.C13.A

解析: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

14.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15.D

解析: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是要救世,也就是为现实服务。这种思想救世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

二、非选择题

16.(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2分)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2)主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写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2分)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2分)

(3)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分)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1分)

17.(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商人为其提供了物质支持,市民阶层壮大,成为其主要观众。(4分)文化:传统戏剧和文学为其提供了丰富题材;各种戏剧的交融发展为其提供了艺术借鉴。(4分)

历史高三二轮复习高考40题概括、特点类资料

高考材料题40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之 概括特点、变化、比较类 【考题分布】一般集中在新课标卷40(1)和选修题(1)考查 【考向分析与知识定位】概括特点类试题难度大、易失分。这主要是由于其概括性强并且思路不容易把握造成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特别之处”,但在回答历史问题时,它还应包括“突出之处”。 总的来讲,分析历史事物的特点还须从历史事物的组成元素入手;换句话说,也就是 争方式、 历史地位等, ; …… 划分材料主要信息,结合分值归纳要点。这种题型是现在高考最常考的类型。 其实,所有这些规律都是知识结构的再次运用。建立牢固的、完整的、具有宏观与微观双向性的知识结构是答好历史问题的基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常用和比较有效的方法,也是在答题时的首选思路。根据试题的具体设问,以及所赋的分值,有时也需要我们做一些灵活取舍。 回答特点时各领域应考虑的要点: 【分类做题思路】 一、设问类型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点)? 相关真题: 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2016年新课标卷一 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2015年新课标卷二 4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014年新课标卷4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2013年新课标卷 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做题思路: 答案80﹪来自材料,20﹪来自知识!要点言简意赅,学科术语! 做题思路: 1、迅速浏览本题大导语与设问要求,确定本题核心主题。 2、阅读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找出材料中心;并根据句号、冒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划分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 3、将解读信息进行概括合并,尽量上升到历史事件的属性和角度,并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4、根据分值判断要答几个要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专业化、学科化语言,尽量简练。 【强化训练】 1、(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2、(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2、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 二、设问类型二:概括变化、发展过程的特点或者趋势(此类问题材料有明显的时间分期或阶段性提示) 相关真题: 2016年新课标卷二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016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 做题思路: 注意在概括变化的时候要从历史事件的各个角度出发;概括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趋势,联系上下文。其他同设问一思路。 三、设问类型三:比较异同类。 相关真题: 2015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之处。 2016年新课标卷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做题思路: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阶段训练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阶段训练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 世界 1.(2017?9月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联考)分封诸侯之制度肇始于西周。研读下图,可知() 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示意图 ①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都城以东②当时的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③周文化形式覆盖黄河中下游 ④同姓亲族多受封于边远地区 A. 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018 ?浙江丽水高二下期末)《殷商制度论》载:“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然使于 诸子之中,可以任择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该史料主要说明() A. 分封制实施的必要 B. 嫡庶之法产生的缘由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 3. (2018 ?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高三上期末)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时设刺史②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③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州在东 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机构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2018?3月浙江绿色教育联盟高三)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华阳国志》载:“灌 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据此可知,“华阳国” 位于今天的() A. 四川 B.陕西

C.河南 D.山东 5. (2018?3月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 经济形式 ,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 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 ( ) 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 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 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 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 A. 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④ 6. (2017?9月浙江台州选考模拟)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 循其礼。”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 ) A.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B ?“制天命而用之” 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兼相爱、交相利” 7. (2017 ? 10月浙江选考模拟)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 ,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 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 ,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2017?9月浙江五校联考高三上)《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的三百多首诗 歌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每一部分各有侧重。下列篇章中具有“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 诗歌”“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等特点的是 ( ) A. 《关雎》 B.《公刘》 C.《鲁颂》 D.《伐檀》 9. (2017 ? 11月浙江选考猜押卷)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更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下列书法作品与《兰亭集序》风格一致的是 ( ) C D 10. (2018?3月浙江嘉兴选考模拟)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 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 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 ,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 ) )《太平寰宇记》记载,洪州分宁县“本当州之亥市 (乡 村 ,去武宁二百余里,豪富物产充之,唐贞元十六年置县”。 B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docx

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便怎样教 根据高考试题研究命题趋势(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教材仅是命题的背景和依托。淡化历史结论,突出考查学牛学习过程。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试题与答案呈现--定的开放性。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拉近与大学命题专家的距离o) 根据高考试题有效整合教材(定位教材在备考中的地位。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根据高频考点确定教材的重点。根据高考试题完整准确阐释教材重要概念。根据高考试题宏观、微观结合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根据高考试题正确处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用通史体例进行复习) 根据高考试题培养学生能力(发现学生失分原因。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关注修订版课标 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标必修课程名为《中外历史纲要》,强调中外贯通,整体视野。如强调古代中国大一统和多民族特征;又如明清史叔写:知道明初的屮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认识这些制度在秩序重建中的作用与弊端;通过了解由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识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通过了解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此后各种矛盾的加剧,理解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转折。通过清前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清朝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一、构划吋空坐标、明确阶段特征 陈旭麓先生说:“历史是年代的累积,历史的辩证法是从时间上展开的。” 时空包括具体时地、阶段特征、年代特征 (2013 ?全国I 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o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一一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D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013 ?全国I 31)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屮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C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17年高考一、二卷历史选择题特征:不排序,无逆向,多最佳,重逻辑;讲时空,扌II概念,脱教材,小见大 【应对方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训练 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2014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 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 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 项说法错误。] 2. (2014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 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C.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 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3. (2014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 A .血缘亲疏 B .地位尊卑 C .长幼有序 D .先帝遗愿 答案 B [材料反映了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王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学科内专题划分 序号专题内容课时 1 民主与法制建设 3 2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 3 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与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化 3 4 “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3 5 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近代化 3 6 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 2 7 中国的对外关系 2 8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3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考前仿真模拟卷(一)

考前仿真模拟卷(一)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对这一故事中所涉及的史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株待兔地点在今天河南商丘一代 B.宋人始祖是灭商有功而被封的功臣 C.耕田者劳作时可能使用铁铲等农具 D.故事体现了韩非子因时而变的主张 2.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3.“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仁政”学说 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 C.墨子“兼爱”思想 D.庄子“齐物”观点 4.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B.秦代 C.汉代D.唐代 5.“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

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6.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四川地区一直以来是丝织业重心所在 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7.《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 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已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 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下面分别是1867—1869年和1894—1915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比例变化图。这种变化反映了()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项说法错误。] 2.(2012·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B[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3.(2012·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

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A.血缘亲疏B.地位尊卑 C.长幼有序 D.先帝遗愿 答案B[材料反映了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王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和所学史实可知,当时影响王位继承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正确答案为B项。] 4.(2012·河北测试)下列是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其中表述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答案B[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但两者在官员的出任方式上有区别。分封制下的地方长官可以世袭,而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只能由中央直接任命。故选B项。] 5. (2012·长宁区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 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C[依据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20210211122320)

(综合卷二) 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 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 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行史料批判 B. 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 C. 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 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 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表明() A. 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多党合作得以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D.政协职能发生转变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 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7、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 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8、美国某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苻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 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理学() A. 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B. 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019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教师用书:阶段综合检测四Word版含答案

阶段综合检测(四)世界现代史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加试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材料中的“新思路”主要是() A .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 .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答案D 解析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贸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新思路,故D项正确。 2. (加试题)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 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 ?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 B ?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 C ?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 D .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 答案A 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 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与“1920年……俄共中央……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内战才能结束”相符,故A项正确;其他三个备选项均发生于1920年之后。 3. (加试题)(2018嘉兴选考检测)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部实践都是围绕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创造为“一种服从无产阶级国家和为无产阶级国家而服务的资本主义” 来进行的。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 .苏联集体化改造 D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解决三年的国内战争而实行的,未涉及国家资本主义成分, 故A项错误;苏联集体化改造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 (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 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A 解析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 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5. (2018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提高农产品价值……将分散不经济、不平等的救济活动统一起来……对所有公共交通运输、通讯及其他涉及公众生活的设施作全国性的计划及监督。 发表此施政方针的是() A .凯末尔 B .罗斯福 C ?戴高乐 D .撒切尔 答案B 解析“提高农产品价值、统一救济活动、对社会经济干预”是材料的核心信息,与罗斯福 新政措施最接近,故B项正确。 6. (2018金华学考评估)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有()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规大题

常规大题专项练(二) (建议用时:20分钟) 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xx《课绩·资格·考察 ——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 1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条件,比如在关系民生的医学、农学等方面,兴办各类学校或者以各种宣传来普及相关知识。但同时,又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一直实行严厉的垄断措施,以杜绝平民与上天沟通的权利。这样,人们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无法解释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动力深入论证,反而要为之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不仅在唐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努力与统治思想相吻合、相适应,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统治阶级恭顺的婢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步伐。 ——据王颜《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材料二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和六大紧急措施。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据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科技政策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与唐代相比,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意义。 - 2 -常规大题专项练(二) 1.(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一、整合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科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高中课改教材编写采用了专题式的体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专题。割裂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学生就难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知识结构。如何来构建知识体系,这应该是教师在第二轮复习的主要工作,让学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某一段历史,某一个历史事件有全方位的认识,也就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角度去理解.从这个层次来说,就是新课程回归老教材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学会整合.形成一种复习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这里的思路借鉴了兄弟省的经验.大致思路如下 一、按照考纲的历史顺序,结合教材编排顺序,重新制作学案,为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依次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二战前)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二战后)中国现代史。每一时期又根据政治、经济、文化顺序复习编排。具体如下: 中国古代史:1古代政治制度史、2、古代经济、3、古代思想、4古代文艺与古代科技 5、春秋战国社会巨变、 6、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 世界近现代史: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体建立4、两次工业革命5、近代工人运动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7、俄国和苏联历史 8、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9、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10、世界近现代科技 中国近代史:1、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与中国抗争2、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略与抗争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4、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现代史:1、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发展2、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4、中国近现代科技和文化 二、关注热点和地方史(湖南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高考历来不回避热点,备考无疑不关注热点。根据08—09年来重大时政要闻,找出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学科有可能进行综合的结合点。从历史学科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为学生解答综合题,备好料、选好材,找准角度。圈定以下几方面精心准备,仅供参考。 1、一是中国的08奥运盛会、和谐社会与儒家思想公平正义与启蒙思想 知识连接:孔孟思想及评价、西方启蒙思想自由平等观

浙江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考综合检测(二)

浙江选考综合检测(二)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其中的“风”是民歌 C.表现了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D.这些诗歌都是由孔子创作的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代表《诗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是由孔子整理的,而不是创作的,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A、B、C三项均与史实相符。故选D项。 2.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市”的发展。宋代以前,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市坊分离,“市”有严格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所以东汉长安的“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B项正确。“草市”和“夜市”在这个时期还未出现,城市也多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故A、C、D三项说法错误。 3.古代欧洲称中国为Seres,现代英文称中国为China。据说这与中国传统手工业闻名于世有关。你认为与之相关的传统手工业是( ) A.青铜业、冶铁业B.制瓷业、棉织业 C.丝织业、制瓷业D.造纸业、制瓷业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Seres”指丝织业;“China”指制瓷业,故C项正确。 4.下图是一幅中国某一朝代的“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高三历史总复习 作业42(1)

课时作业(四十二) 1.(2014·安阳一中模拟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老朋友王季范和周世钊,针对后者的疑虑,毛泽东说:“……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纵使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毛泽东论抗美援朝:美帝的军队有一长三短》材料二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由于共产党中国有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和坚强有力的领导,因此它也在朝鲜战场上赢得了自己的声誉。 ——沃尔特·G·赫姆斯《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一卷)》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决定抗美援朝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抗美援朝对我国的意义。(4分) 答案(1)原因:美国如果侵朝得逞威胁我国东北,影响我国和平建设,进而得寸进尺控制台湾,侵略越南,从三个方面向我国进攻。(6分) (2)意义: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分) 2.(2014·芜湖市模拟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视这场冲突为拓展自己在中东势力的大好时机。1956年10月31日,艾森豪威尔发表广播讲话,公开指责英、法的做法是“错误的行动”。11月1日,美国向联大紧急会议提交了立即停火,英、法、以撤军,恢复运河区自由通行的提案。11月6日艾森豪威尔打电话给艾登,强令英国停火,否则将危及“英美的团结与和平”,从而迫使英、法于当天宣布停火。英美特殊关系几成笑柄。艾登不无伤感地说:“在联合国带头采取反对以色列、法国和英国行动的不是苏俄,也不是任何阿拉伯国家,而是美国政府。”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美“特殊关系”的变化》请回答: (1)美国所说的“这次冲突”的概况是怎样的?在这场“冲突”中,美国持怎样的态度?(6分) (2)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应当怎样理解“英美特殊关系几成笑柄”?(4分) 答案(1)概况: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对埃及发动军事行动。(4分) 态度: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要求英法停火。(2分) (2)结果:最终停火,英、法、以军队撤出埃及。(2分)苏伊士运河战争使英美特殊关系遭到一次严重的损害,成了战后英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2分) 3.(2014·高考密码原创卷)(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3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6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日本海上自卫队22DDH型直升机航母(日本称直升机驱逐舰)在横滨下水。令人震惊的是,它被命名为“出云”号,这是日本当年侵华战争中一艘频繁出动的装甲巡洋舰的名字。 在唤回“出云”幽灵的同时,日媒披露,日本政府还准备为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使用的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