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伤方剂学第九章

骨伤方剂学第九章

骨伤方剂学第九章
骨伤方剂学第九章

第九章祛湿化痰剂

凡以祛湿化痰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湿化痰的作用,以治伤后湿盛痰生病症的方

剂,统称祛湿化痰剂。

祛湿化痰剂具有祛湿利水,消肿平喘,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损伤之后,脏腑功

能失调,气机不运,而致水湿痰浊内生,水肿咳喘等病症。

但水湿过盛,有寒热虚实之分;痰浊内停也有新久上下之别。治疗应根据不同症

情,采用不同的治法。

根据方剂的不同功效,将本章方剂分为祛湿剂和化痰剂两类。

应用祛湿剂时,应明确肺脾肾三脏与水湿的密切关系。即调水在肺,制水在脾,主

水在肾的辨证用药;应用化痰剂时,应区别痰之寒热和上下,采用清化或是温化的方法

进行治疗。

第一节祛湿剂

祛湿剂以苍术、茯苓、车前子等燥湿利水的药物为主,配以理气化湿的厚朴、陈皮;宣畅气机的自蔻仁、杏仁;清热利湿的滑石、木通;清热泻火的黄芩、栀子等组成.具有芳香化湿,利水渗湿,清热利水和温化水湿等功效,以治伤后水湿内停之症,如湿热,小便赤涩,水肿,痰饮等病症。然水湿过盛,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治疗上常采用化气行水,健脾运水之法,以达祛除水湿之目的。其代表方剂分别是平胃散、三仁汤、八正散等。

平胃散

《太平慧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侵二日,五斤(15g)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各9g) 甘草锉,炒,三十两(4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姜二片,干枣两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5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伤后湿滞脾胃。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暖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伤后湿浊困阻脾胃,大便常自下利;湿阻气滞,则脘腹胀满;胃失和降,则呕吐恶心;舌苔白腻、脉缓,皆为湿郁之象。治宜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法。方中重用苍术为君药,最善除湿运脾;以厚朴为臣消胀除满;佐以陈皮;使以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相合,可使湿浊得化,诸症自除。

【应用】

(1)掌握要点本方燥湿理气之功可靠,是治疗湿困脾胃之主方。令借用伤后湿滞脾胃者,临床以脘腹胀满、苔白腻而厚为使用依据。

(2)加减应用证属湿热,宜加黄芩、黄连以燥湿清热;证属寒湿,可加干姜、肉桂以温化寒湿。

(3)近代应用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附方】

(1)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厚朴藿香甘草半夏苍术陈皮(去白),等分用法:为散,每服9昏或加生姜3片,枣子2枚,水煎,去滓,食前稍热服。功效:行气化湿,和胃止呕。主治:伤后湿滞脾胃,脘腹胀闷或瘴疫时气,霍乱吐泻等。

(2)柴平汤(《景岳全书>) 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厚朴苍术用法:水煎服。功效:

和解少阳,祛湿和胃。主治:伤后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懦。

三仁汤

《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15g) 飞滑石六钱(18g)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钱(6g) 竹叶二钱(6g) 厚朴二钱(6g) 生薏苡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0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伤后湿热较盛,或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襦等。

【方解】湿温的病因,吴瑭认为是“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其发病每与脾虚停湿有关,故湿温初起,即见脾胃气滞之症。薜生白曾说:“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故病湿热。”因此,湿温初起,除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外,兼见胸闷不饥等湿阻气机之症。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乃卫阳为湿邪阻遏之候,虽似伤寒,但脉弦细雨濡,则非伤寒可知。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舌白不渴,面色淡黄.皆属湿邪为病之象。综合观之,此乃湿温之邪逗留三焦气分,湿重于热,湿遏热伏,气机不畅,肺气不宣,脾气不运所致。治当三管齐下: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芳化中焦脾湿,使湿化脾运;导泄下焦之湿热,使湿去热孤,缩短病程,控制其缠绵之势,这是治疗湿温病的关键所在。药用芳香苦辛、轻宣淡渗、流畅气机之品,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对湿重于热者,《温病条辨》的三仁汤体现了这一治法原则。方中杏仁苦辛,轻宣上焦肺气,肺气宣畅,则气化湿亦化,体现叶天士所说的“湿热治其肺”的精神,自蔻仁苦辛芳香,宣畅中焦稗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三仁合用,宣上、导下、畅中三管齐下,共为主药,使湿去热孤,缩短病程;更入厚朴、半夏,助白蔻仁燥湿运脾,降逆行气,除满消痞;而通草、滑石、竹叶助苡仁疏通下焦水道,渗利湿热。可见。三仁汤之所以对湿重于热证取得疗效,在于它配备了宣化在上之湿.运化在中之湿,渗利在下之湿的药物。其方意是调整气化功能,达到化赊三焦之湿的目的。至于治疗湿温之禁,《温病条辨》再三告诫:病非伤寒,不可用汗,汗之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病非食滞,不可用下.误下伤阴损阳,则成洞泄不止;病非阴虚,不可滋阴,润之则病深不解。所以,湿温之病,汗、吐、下三法皆非所宜,而应宣化其气机.分离其湿热,才是善策。

【应用】掌握要点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今借用于伤后者.亦属同一病机的,即可应用。

(2)近代应用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不寐、口糜、低热、咳嗽、黄疽,产后发热、急性阑尾炎以及暑湿、痹证、水肿、淋证等属于湿多热少者,亦可加减用之。

【附方】

(1)藿朴夏苓汤(《医原》) 藿香6g半夏4.5g赤苓9g杏仁9g生苡仁12g白蔻仁2g猪苓4 5g淡豆豉9g泽泻4.5g厚朴3g用法:水煎服。功效:解表化湿。主治:伤后或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2)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9g滑石9g茯苓皮9g大腹皮6g白蔻仁3g通荜3g 猪苓9g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热利湿。主治:伤后或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说明:以上三方均能治疗湿温,其中藿朴夏苓汤利湿之中,兼有疏表之用,适用湿温初起,表证较明显者;三仁汤则利湿之中,兼有清热之力,适于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者;黄芩滑石汤清热刺湿,两者兼顾,适用湿温邪在中焦,湿热并见者。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蔚莆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慑,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小与之。(现代用法:为散.每服6~9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腰部损伤。症见少腹急满,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畅,或湿热下注,热淋,血淋,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柑数。

【方解】伤后心经邪热,心火上炎,或热移小肠,湿热下注,蓄于膀胱,水道不利。治当清热利水通淋之法。方中瞿麦、篇蓄、木通、车前子、滑石均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品,以除下焦之湿热;栀子清三焦之湿热;灯心草清心火;盱草泻火和中;大黄既可导湿热直下大肠,有清源洁流之功,又能直折上炎之火,使其火降热趋。合而用之。药性苦寒。功专利水通淋,为热淋之主方。

【应用】掌握要点本方功专清利湿热。故凡外损内伤而致淋证属湿热者,均可用之。

(2)加减应用临床用治血淋,宜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涩痛者,宜加金钱草、海金砂以化石遣淋;膏淋混浊者,宜加萆蘸、菖蒲以分清化浊。

(3)近代应用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及急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等属于下焦湿热实证者。

(4)区别应用<局方)八正散与<丹溪心法>小蓟饮子方中均用木通、滑石、栀子、甘草,皆有清热利水通淋之功,以治膀胱蕴热,水道不利之热淋证。然而八正散功偏泻火利水,小蓟饮子功偏凉血止血;前者适用于湿热下注或心火上炎之热淋或口舌生疮诸症,后者适用于下焦瘀热互结之血淋证;前者配入瞿麦、蔚蓄、车前、灯心草,更用大黄利水而降火,使湿热从二便分消,后者配入竹叶、藕节、小蓟、生地、当归等凉血止血之品,故其止血力较强。可见,一为湿热。一为瘀热,病虽均属下焦,然病理不同,组方用药也异。

【附方】

(1)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赤茯苓1钷当归甘草(生用)各15g赤芍山栀各60g用法:为细末,每服6踟空心食前服。功效:清热凉血,利水通淋。主治:腰伤膀胱有热.血淋涩痛,或尿如豆汁,或溲如砂石。说明:本方与八正散所治之症,均属湿热蕴结膀胱。本方重在清热凉血,故以治血淋为主;八正散重在清热利湿。故以治热淋为主。

(2)二妙散(<丹溪心法)) 黄柏(炒) 苍术(米泔浸炒)各15g用法:为散,各等分,每服3—5g;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功效:清热燥湿。主治:伤后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3)三妙丸(<医学正传)) 黄柏(酒拌,赂炒)120g苍术(米泔水浸,焙干)180g川牛膝60g 用法: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功效:清热燥湿。主治:伤后湿热下注,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4)四妙丸(录自‘成方便读)) 川黄柏薏苡仁各200g苍术怀牛膝各120 用法:水泛为丸,每服6~9鼬温开水送下。功效:清热利湿。主治:湿热下注,两足麻痿肿痛等症。说明: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牛膝能祛风湿,补肝肾,且引药下行,故三妙丸专治下焦湿热的两脚麻本、麻痛、痿软无力。四妙丸又加薏苡仁,利湿热作用尤佳,故治湿热下注的两足麻痿肿痛等。

(5)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 茯苓30g甘草6g白术12g泽泻15g官桂3g石膏30g寒水石.30g滑石.30g猪苓15g用法:为末,每服9昏温汤调,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3g,用如上法。也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服。功效:祛暑清热,化气利湿。

主治:中暑受湿。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下。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去皮(6g)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g,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腰背部损伤,督脉受累,膀胱气化不行,癃闭或淋漓不畅;②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

【方解】五苓教主治:①太阳经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邪热与水气互结,气化不行所致的太阳蓄水症。症见既有表邪未解之头痛发热、舌白脉浮,又有气化失司的小便不利,烦渴欲饮,表里同时见症;②甚则水停于胃.胃气卜逆,则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水逆症”;治当化气行水。方中主以茯苓、猪苓甘淡渗湿;辅以泽泻,佐二苓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佐白术健脾土之所以制水邪;使以桂枝之辛温,既疏散太阳之表邪,又化膀胱之气以行水湿。五药台方,则气化水行,脾运湿化。

【应用】掌握要点本方药性偏于渗利,功专化气行水,用治膀胱气化不行之蓄水证.、常随不同病症而加减用之。今借用于伤后小便不利,亦是取其利水之功可靠的特点。

(2)近代应用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胃肠炎等属于水湿内停者。

猪苓汤

《伤寒论》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碎) 滑石碎,各一两(各9g)

【用法】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升,去滓.内阿胶烊化,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分二次烊化。)

【功效】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伤后水热互结。症见小便不利,发热,或呕恶,小便涩痛,小腹满痛者。

【方解】本方主治病症有三:①阳明误治后,表邪未解,脉浮发热,气化不利,小便不利,渴欲饮水;②少阴热化,邪热扰心,则心烦不眠,水热互结,渴欲饮水,以及下利、咳、呕等症;治病必求其本,病在胃肾,属虚热之症。故立清热养阴利水之法,使阳明、少阴二经之水热从小便而解。方中猪苓治上焦之湿,茯苓治中焦之湿,泽污治下焦之湿,三药共治三焦之水湿。滑石甘淡而寒,合上药降心火而利窍道,以清膀胱之热结。盖渗利之品,不利于阴虚,故配入滋润之阿胶

【应用】掌握要点本方乃将五苓散中之桂枝、白术易滑石、阿胶而成。即变五苓散的健脾化气利水法为清热滋阴利水法。为治伤后尿血之常用方。

(2)区别应用猪苓汤与五苓散均为《伤寒论》方。皆有茯苓、猪苓、泽泻之药,能泄热利水,以治水结膀胱之小便不利症。然猪苓汤功主清热滋阴。以治阴虚水热互结之症;五苓散功主健脾化气,以治寒凝气化不行之症。两方症均见渴欲饮水,但前者水入不吐;后者水入即吐。两方症均有小便不利,但前者尿色黄赤,或灼热刺痛;后者尿色多清白,也多无刺痛。前者心烦不得眠,舌质较红少苔;后者少腹满,舌淡而白苔。前者病在阳明、少阴;后者在太阳。前方症治以滋阴利水,清热之力强;后方症治以化气行水,温化之功胜。故前方配入阿胶滋阴利水,滑石泻火,后方配入桂枝化气行水.白术培土。前方泻热盛之症;后方泻湿盛之症。可见,两方利水虽同,而前者利不足之水.后者利有余之水,有余不足,寒温亦迥然不同。

【附方】

(1)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 白术9g 用法:水煎服,服

后取微汗。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伤后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2)防己茯苓汤(《金匿要略》) 防己9g黄芪9g桂枝9g茯苓18g甘草6g用法:水煎服。功效:益气道阳利水。主治:伤后气虚,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以上二方均为治伤后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用于风水表虚证,见有汗出恶风,脉浮身重者;而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而兼阳虚,症见四肢、皮肤肿盛,四肢聂聂动者。

(3)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火腹皮茯苓皮各等分用法:水煎服。功效:利湿消肿,理气健脾。主治:伤后脾虚湿盛,一身恶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说明:五皮散与五苓散均能化气行水,以治伤后水湿内停之水肿症。然五皮散功偏理气行水,以治气滞不化之皮水症;五苓散功偏化气行水,以治气化不行之蓄水症。前者病趋于表;后者病趋于里。但临床常可合方使用,以增理气行水之功。

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生姜三两(9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伤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方解】本方为治疗损伤以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睥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水湿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水湿下注,则腹泻便溏;水气上冲,则或咳或呕;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清阳不升.则头眩短气;至于发汗后,身蜩动者,殆为汗出过多,阴随阳伤,经脉失养之故。方中君以附于之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臣以茯苓之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之温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其用白芍者,

【应用】掌握要点本方功以温阳利水,适用于伤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全身肿胀者。

(2)加减应用原书方后有:若咳者.加五昧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

(3)近代应用肾性水肿、心性水肿、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慢性肠炎、肠结核等属于脾肾阳虚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萆薢分清饮

《丹溪心法》

【组成】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等分(各10g)

【用法】每服五钱,水煎,入盐一捻,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入食盐少许。) 【功效】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主治】伤后下焦虚寒。症见小便自浊,频数无度,自如米泔,凝如膏糊。

【方解】肾主化气,为封藏之本。今肾虚有寒,则气化失司,封藏不固,转归有二:一为膀胱不能约束,则小便频数无度;不能分清别浊,则小便清浊不分,若小便白浊,凝面如油,沉下如膏糊者则为膏淋。两者皆困肾虚湿浊下注使然。治当温化肾气,以别清浊。方中革薜功专分清别浊,为治小便混浊之主药;辅以益智仁之辛温,温肾固精,用治小便之频数;佐以乌药之辛温,温化肾气;使以菖蒲之辛温,交通心肾。四药各有专长,即既有萆藓之利,又有益智仁之涩,既有乌药之化,又有菖蒲之开,利、涩、化、开四法合为一方,主在温化

肾气,使清者升,浊者利,精则涩,功归肾之化。如此则清浊分别,肾精自藏.何浊之有!

【应用】掌握要点本方功专分清别浊。是治疗下元不足,小便白浊之基础方剂。今借用于腰部损伤而致的小便清浊不分者。

(2)近代应用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

革薜分清饮(《医学心悟》) 川萆裤10g黄柏(炒褐色) 石菖蒲各3g茯苓

白术各5g莲子心4g丹参车前子各7.5g用法:水煎服。功效:清热利湿,分清

化浊。主治:伤后湿热渗入膀胱,白浊,膏淋,尿有余_沥,小便混浊,舌苔黄腻者。

第二节化痰剂

化痰剂以半夏、茯苓、陈皮等化痰药为主,配以清热化痰的黄芩.瓜蒌;润燥化痰的贝母、花粉;温化寒痰的细辛、干姜;治风化痰的天麻等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和温化寒痰等功效,以治损伤后,痰浊内盛,咳嗽痰涎,胸膈满闷,或咳喘不止,头目眩晕等症。治当化痰降气之法。然痰病变化多端,有寒热虚实和新久之分。根据病情不同,分别采用二陈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治疗。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15g) 自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5g)

【用法】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g,乌梅1个,水煎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伤后湿痰咳嗽。症见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伤后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脾为生肺失肃降,故胸膈痞满,甚则气逆于上,发为气急呕恶。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因于气,故以枳实、陈皮破积气以化痰滞;痰因气逆,故以杏仁降逆气以消痰咳;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以茯苓行水气以渗痰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理气化痰之功,使气顺火自降,热清痰自消,痰消则火无所附,诸症自可解除。

【应用】本方功以清热下气。所治之热痰,以痰稠色黄脉滑数为主要特征。对胸部损伤而致之热咳者宜之。

【附方】

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日i王隐君方) 大黄(酒蒸) 片黄芩(酒洗净)各

240g礞石30g(捶碎,用焰硝30g1放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

火煅红.候冷取出)沉香15g术泛为丸用法:每服5~9g,日1~2次,温开水送下。

功效:泻火逐痰。主治:实热老痰。发为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

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

难以名状,或噎息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本方对损伤后产生的各种

实热老痰怪症有一定疗效。

小陷胸汤

《伤寒沧》

【组成】黄连一两(6g) 半夏洗,半升(12g) 瓜蒌实大者一枚(30g)

【用法】上三昧,以水六升,先煮瓜篓;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胸部损伤,痰热互结。症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脉浮滑者。”痰热内结,气郁不通,故胸肮痞闷,按之则痛。治宜清热涤痰,理气散结。方中以瓜萎实为君,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以黄连为臣,泻热降火。除心下之痞;以半夏降逆消痞。故亦可用于热痰咳嗽,痰稠色黄.胸膈不快之症。

【应用】掌握要点本方功以清热化痰,适用于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现常用于咳嗽痰热者。借用于治疗肺伤痰热咳嗽,确有疗效。

(2)加减应用痰热盛者加黄芩、贝母;胀满痛甚加枳实、郁金。

(3)近代应用支气管炎、胃病、胆囊炎、渗出性胸膜炎。

(4)区别应用本方与清气化痰丸均有清热化痰之功,以治痰热互结之咳嗽。但小陷胸汤功偏散结泄痞,适用于病在心下(胃)的小结胸证;清气化痰丸功偏下气止咳,适用于病在肺中的咳嗽。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组成】白芥子(6g) 苏子(9g) 莱菔子(9g)

【用法】上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汪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荷,临服加熟蜜步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

【功效】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胸胁损伤,痰壅气滞。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脉滑等。

【方解】本方见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脘痞等症。治宜顺气降逆,消食化痰。方巾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j三药均能行气,皆属治痰理气之常用药,台而用之,町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得平。临床应用时,观其何证居多,则以何药为君,其效尤佳。然本方总属沉降行气消痰之剂,意在治标,若服后得效,则应兼顾其本。

【应用】掌握要点本方原治年老中虚,食少痰多之症。因其消食降气化痰力较强,现借用十胸胁损伤,食少痰多气逆者.亦有疗效。不分男女老少,皆呵用之。

(2)加减应用寒痰加细辛、干姜;胸胁刺痛加郁金、香附。

(3)近代应用胸胁挫伤,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9g) 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各6g) 白术三钱(15g) 甘草五分(4g)

【用法】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主治】损伤后期,风痰上扰。症觅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方解】此乃伤后脾虚生痰,痰湿壅遏,上扰清窍所致。治当杜绝生痰之源,为治率之上策,而本于脾湿不运,故一面健脾燥湿,一面熄风化痰。方巾取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眩晕,二药台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要药。诸药相配,共奏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使痰消风止而眩晕自安。故原方书《医学心悟》云:“痰厥头痛者,胸膈多痰,动则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医学心悟‘头痛》条,另有一半夏白术天麻汤,较本方多蔓荆子三钱,白术减为一钱,治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者。

【应用】掌握要点本方所治之伤后风痰眩晕

(2)近代应用脑震荡、颅脑外伤后遗症以头重呕恶,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高血压等。

小结

祛湿化痰剂共选方12首,附方16首。按其功效不同分为祛湿剂和化痰剂两类。

(1)祛湿剂平胃散功专燥湿理气,是治疗伤后脾胃湿滞之主方,临床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使用依据。三仁汤宣化气机.适用于湿遏热伏,湿重于热之湿温病;八正散功专清热利湿,适用于腰部损伤,湿热下注之热淋证。五苓散与猪苓汤均有泄热利水之功,姒治水结膀胱之小便不利。但五苓散功偏健脾化气,适用于气化不行的膀胱蓄水证;猪苓汤功偏清热养阴,适用于水热互结的邪热伤阴汪。真武扬温阳利水,适用于阳虚水泛,且以肾阳虚为主的阴水证。草薜分清饮功专利湿化浊,适用于阳虚白浊之证。

(2)化痰剂二陈汤有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湿痰证,亦是祛痰的基础方。清气化痰丸与小陷胸汤均有清热化痰之功,以治痰热互结之咳嗽。但小陷胸汤散结泄痞为长.适用于病在心下(胃)的小结胸证;清气化痰丸下气止咳为优,适用于病在肺中的咳嗽。三子养亲汤降气消滞,适用于痰壅气滞的咳喘。半夏自术天麻汤功能燥湿化痰,平肝熄风,适用于脾虚生痰,痰扰清窍的眩晕头痛。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欧阳歌谷创作

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欧阳歌谷(2021.02.01) (五年制) 一、总体培养目标及政治、体育、劳动等教学基本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培养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医药卫生事业振兴而献身,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具有中医文化特色和全球化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政治、体育及创新创业等教学基本要求 1. 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日

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 国防、体育教育等 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国防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全面贯彻“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注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以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为特色,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品质及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遵循“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艺术与人文素质教育,突出中医文化教育,培养中医大学生的审美修养、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团体训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健康。 3. 素质拓展教育 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设计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学校实施学分化管理,主要从思想政治与

(完整版)方剂学(中成药)第七版方歌

中医方剂学七版方歌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止嗽散 止嗽散用白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三.扶正解表 10.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四.寒下 1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2.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五.温下 13.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六.润下 14.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15.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 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七.逐水 16.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

第九版方剂学方歌(全)[修正版]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3.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4.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5.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6.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喘,姜汤调服不必煎。 补:葛根汤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7.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8.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10.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第三节 扶正解表剂 12.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3.参苏饮 13.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4.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俩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15.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剂 18.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19.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一克效力强, 擅疗热实结胸证,泻热迈水效专长。 20.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大黄附子金匮方,散寒通便止痛良, 细辛三味同煎服,功去温下妙非常。 22.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用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第三节 润下剂 24.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 胃热津亏解便难,润肠通便脾约济。 25.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第四节 逐水剂 27.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第五节 攻补兼施剂 28.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第三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骨伤方剂

一、名词解释: 1.骨伤方剂学:骨伤方剂学是研究骨伤方剂的组方原理和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 学科,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科学价值。 2. 佐药:分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3.膏药:又称薄贴或硬膏。是将药物碾成细末配合香油、黄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而成。是中医外用药物中一种特有剂型。 4.药膏:又称敷药或软膏。系用适当的基质与药物均匀混合制成一种容易涂于皮肤、粘膜的半固体外用剂。 二、问答、简答: 1.独活寄生汤的配伍 (1)独活寄生汤: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久痹用本方,新痹者用蠲痹汤。《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祛风寒湿邪为主,兼以补益扶正) (2)君独活—辛散温燥,善去在内之风寒湿邪,且止腰膝痹痛 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止腰脚疼痛。 臣细辛、肉桂—散寒湿,温通经脉而止痛 防风—疏风胜湿,透邪外达 秦艽—祛风通经止痛 杜仲、牛膝—助寄生补肝肾,强筋骨 佐地黄、当归、川芎、芍药—补血调血 人参、茯苓—益气健脾 使甘草—益气和中调药 2.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辨证施治为基础,结合伤病的特点而制定的,它体现了骨伤科疾病治疗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归纳为“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 3.麻黄在阳和汤、麻黄汤、麻桂温经汤中的应用比较 阳和汤:麻黄为佐药。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 麻黄汤: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温经汤:麻黄配伍桂枝共为君药,有祛风散寒、燥湿,温经通络之功。 4.a、接骨丹与八厘散的功效比较 同:均有化瘀止痛、接骨续筋的功效 异:接骨丹长于接骨续筋,适用于损伤中期瘀滞较轻的患者

2021年第七版方剂学歌诀

1 解表剂 欧阳光明(2021.03.07)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咳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2 泻下剂 2.1寒下 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3.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2.2温下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 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 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 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 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 3. 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 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 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 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 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 ,“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 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 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 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 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完整版)第九版方剂学方歌(全)[修正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3.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4.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5.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6.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喘,姜汤调服不必煎。 补: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桂甘芍药枣生姜,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第二节辛凉解表剂 7.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8.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10.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第三节扶正解表剂 12.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3.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宜。 13.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4.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俩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15.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剂 18.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19.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一克效力强, 擅疗热实结胸证,泻热迈水效专长。 20.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第二节温下剂 21.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金匮方,散寒通便止痛良, 细辛三味同煎服,功去温下妙非常。 22.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用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第三节润下剂 24.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 胃热津亏解便难,润肠通便脾约济。 25.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第四节逐水剂 27.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第五节攻补兼施剂 28.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剂 31.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32.蒿芩清胆汤 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襄, 赤苓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 33.截疟七宝饮 截疟七宝草果仁,常山槟朴草青陈, 疟发频频邪气盛,劫痰燥湿此方珍。 第二节调和肝脾剂 34.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35.逍遥散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骨伤方剂学

名词解释: 1.骨伤方剂学:骨伤方剂学是研究骨伤方剂的组方原理和临床运用的 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科学价值。 2. 佐药:分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3.膏药:又称薄贴或硬膏。是将药物碾成细末配合香油、黄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而成。是中医外用药物中一种特有剂型。 4.药膏:又称敷药或软膏。系用适当的基质与药物均匀混合制成一种容易涂于皮肤、粘膜的半固体外用剂。 5.理血祛瘀剂:具有攻下逐瘀,行气消瘀,活血止痛等功效,适用于跌打损伤或外感内伤而致蓄血,淤血等病症. 问答题: 1、独活寄生汤的配伍 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久痹用本方,新痹者用蠲痹汤。《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

则不仁。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祛风寒湿邪为主,兼以补益扶正) 2、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辨证施治为基础,结合伤病的特点而制定的,它体现了骨伤科疾病治疗的整体性和特殊性。 归纳为“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 3、麻黄在阳和汤、麻黄汤、麻桂温经汤中的应用比较 阳和汤:麻黄为佐药。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麻黄汤: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温经汤:麻黄配伍桂枝共为君药,有祛风散寒、燥湿,温经通络之功。 4、三承气汤在组成、功效、主治、配伍上的异同点? “三承气汤”即指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三承气汤为寒下剂,均用大黄以涤荡胃肠积热,共俱泻下热结之功,治阳明腑实证。1、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阴阳热结重证,还可用治热结旁流,下利纯清臭秽清水;及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2.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物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证不明显之阳明

第七版方剂学课本方歌

第七版方剂学课本方歌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1.解表剂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宛,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干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6.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勇骁。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 -方剂学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

方剂学第十一单元开窍剂 一、A1 1、通达十二经,为开窍醒神之要药的药物是 A、牛黄 B、郁金 C、麝香 D、苏合香 E、水牛角 2、比较凉开三宝清热开窍的作用,错误的是 A、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 B、紫雪长于息风止痉 C、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浊辟秽 D、安宫牛黄丸最凉,至宝次之,紫雪又次之 E、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 3、下列关于开窍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闭多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 B、寒闭多见神昏,谵语 C、阳明腑实证兼有邪陷心包证,选用寒下剂 D、阳明腑实证见神昏谵语者,可选用寒下剂合开窍剂 E、开窍剂多辛香走窜,中病即止 4、下列哪项不是热闭的症状 A、谵语 B、神昏 C、高热 D、痉厥 E、牙关紧闭 5、安宫牛黄丸主治 A、温热病 B、痰热内闭心包证 C、邪热内陷心包证 D、热闭证 E、寒闭证 二、B 1、A.安神定惊,化痰开窍 B.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C.辟秽化痰,消肿止痛 D.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E.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1> 、紫金锭的功用是 A B C D E

<2> 、苏合香丸的功用是 A B C D E 2、A.安神定惊,化痰开窍 B.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C.辟秽解毒,化痰开窍 D.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E.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1> 、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 A B C D E <2> 、至宝丹的功用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麝香通达十二经,为开窍醒神之要药。 【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67797】 2、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皆为凉开之常用方,有清热开窍作用,合称“凉开三宝”。相比而言,“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适于痰热偏盛而神昏较重者;紫雪长于息风止痉,适于热闭神昏而见痉厥抽搐者;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浊辟秽,适于痰浊偏盛而热邪略轻者。【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67795】 3、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开窍剂适用于窍闭神昏之证。本证可分为热闭和寒闭两种。热闭多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寒闭多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等。 使用开窍剂首先应辨别闭证和脱证,其次辨清闭证之寒热属性。对于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只宜寒下,不宜用开窍剂,但兼有邪陷心包之证,可开窍与寒下并用。开窍剂多辛香走窜,不宜久服。 【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67785】 4、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运动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本科教学用 ) 前言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明确《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掌握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的概貌。 【教学内容】 概括介绍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并由此决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简要叙述中医学不同时代的主要历史成就。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远古 - 公元前 21 世纪) 【目的要求】 掌握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论。

【教学内容】 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知识;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夏 - 春秋公元前 22 世纪 - 公元前 476 年) 【目的要求】 掌握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内容】 1. 重点讲解各方面医药知识; (l) 介绍各种史籍记载的有关对疾病认识的知识,如对病因的探索,对流行病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2) 介绍史籍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重点介绍《诗经》和《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 介绍酒和汤液的发明、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 介绍当时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2. 简介医学理论的萌芽 (1) 介绍当时相关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 分析中医学各方面理论萌芽的学术方向特点及其原因。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战国 - 三国公元前 475 - 公元 265 年)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理解"四大经典"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掌握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 1. 简介诸汉墓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新加坡中医学院五年全日制(本科学历)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

新加坡中医学院中医学士学位课程纲要 1.《中医基础理论》(120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2.《中医诊断学》(120学时)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3.《中药学》(140学时)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4.《方剂学》(140学时)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学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5.《内经学》(120学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原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6.《伤寒论》(120学时) 《伤寒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全国高等中医药学院规划教材第九版方剂学歌诀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 方 剂 学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3.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4.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5.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6.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喘,姜汤调服不必煎。 第二节辛凉解表剂 7.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8.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10.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第三节:扶正解表剂 12.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3.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宜。

13.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4.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俩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15.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苜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剂 18.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壮医方剂

壮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剂学大纲 第一单元总论 条目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及其特点 条目二:壮医方剂的组成 1、基本结构 2、变化形式 条目三:剂型 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第二单元各论 条目一:谷道病用方 1、谷道病方剂的适应症及用药特点 2、掌握消导汤、金娘凤尾汤、人苋凤尾汤、黑脚凤尾类母汤、二苋汤、葫芦救必应汤的处方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 条目二:气道病用方 1、气道病方剂的适应症及用药特点 2、掌握山芝枇杷大鱼百草汤、黄皮公根冰糖汤、桉叶三草贯众汤、鹅绸腥草汤、磨盘杷叶甘蔗汤的处方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 条目三:水道病用方 1、水道病方剂的适应症及用药特点 2、掌握白大金平吊甘汤、玉白灯木肾茶汤、凤尾二莲汤、苍九海鬼六月汤、一点六月参归汤、千斤黄花汤、凤尾金沙肾茶汤的处方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 条目四:龙路、火路病用方 1、龙路、火路病方剂的适应症及用药特点 2、掌握金牛丸、救楼两鸡附蛸汤、重楼七叶不换汤、血余田七止血方、五月仙鹤莲草汤的处方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 条目五:瘴毒症用方 1、掌握热瘴症与寒瘴症的主要区别 2、瘴毒症用方的用药特点 3、掌握风艾黄皮胆子汤、扣马葫芦汤、青蒿一球倒扣汤、一三马鞭鹅不食汤的处方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 条目六:痧症用方 1、痧症方剂的适应症及用药特点 2、掌握热痧病方和寒痧病方的处方组成、功用及主治 条目七:热毒症用方 1、热毒症方剂的适应症及用药特点 2、掌握救必朱莲草汤、穿心一点九甘汤、金山马草汤、一点公英汤的处方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 条目八:黄病用方 1、黄病方剂的适应症及用药特点 2、掌握十两功劳蒲鸡板蓝汤、田虎娘功劳汤、萱虎功劳鸡鬼葫芦汤、利湿解毒退黄汤、三草黄根玉米汤的处方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 条目九:风湿病用方 1、风湿病方剂的适应症及用药特点 2、掌握枫荷二藤汤、地灵丢棒汤、五藤千斤汤、二枫四风汤的处方组成、功用、主治、配伍意义 条目十:虚症用方 1、虚症方剂的适应症及用药特点

第七版 方剂学 方歌

方剂学第七版方歌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 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 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 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 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 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 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蒡豉薄荷, 柑桔芦根凉解法, 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 有汗无汗均可尝。 三、扶正解表 9.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 气虚感寒有奇功。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 10.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 缓下热结此方饶。 11.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二、温下 12.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 阳虚寒积腹痛疗。 三润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四、逐水 13.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第三章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4.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5.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16.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二、调节肝脾 17.四逆散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18.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供2014级使用)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供2014级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编制说明 为了满足我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人员发表学术论文需要,参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选录出影响因子≥0.15的杂志,形成《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参考目录》。 具体要求如下: 1.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大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在校期间至少发表1篇影响因子≥0.15的学术论文; 2.申请医学学术型学位的境内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提交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根据学科的不同: 1)申请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的博士研究生需提交1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影响因子不低于1.0的被SCI收录的文章(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影响因子不限); 2)申请中医学(不含中医医史文献、医药卫生法学、中医药外语、中医药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需提交1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被SCI 收录的文章,影响因子不限; 3)申请中医医史文献、医药卫生法学、中医药外语、中医药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需提交1篇SCI或3篇以第一作者、在本参考目录规定期刊上发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3.境外学术型学位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发表2篇影响因子≥0.15的学术论文;或发表1篇影响因子≥0.4的学术论文;或有1篇论文被SCI、EI、MEDLINE收录。 SCI收录期刊目录以其官方网站: Web of knowledge(https://www.wendangku.net/doc/494177472.html,)当年发布的结果为准。 4.如发表文章杂志未被本目录收载,则参考《中国科技期刊引证

中医方剂学第七版方歌

中医方剂学七版方歌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止嗽散 止嗽散用白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三、扶正解表 10、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四、寒下 1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2、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 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五、温下 13、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六、润下 14、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15、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七、逐水 16、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八、攻补兼施 17、黄龙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