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混菌状态对新菌系产生VC前体KGA的影响

混菌状态对新菌系产生VC前体KGA的影响

混菌状态对新菌系产生VC前体KGA的影响
混菌状态对新菌系产生VC前体KGA的影响

机取样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3]。114 数据分析

孢子含量根据不同接种量和培养时间进行双向分组完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并用麦夸特法拟合接种量下孢子含量(m B )随液培时间(t )而变化的逻辑斯蒂生物学曲线:

m B =K Π

(1+e a -bt )式中,K 、a 和b 分别为待估模型参数。方差分析和模型模拟运算均用浙江大学唐启义等编的DPS [4]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图1 不同接种量处理下的孢子含量观察值与拟合值间的比较

211 接种量和液培时间对孢子含量的影响

接种后48h ,各处理孢子含量达到最大值,且9%和12%接种量处理下液培孢子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较低和较高接种量处理;液培48h 以后,各处理孢子生长减缓,并分离出伴孢晶体,孢子含量相对下降。

方差分析表明,孢子含量的极显著差异存在于不同培养时段间(F =136146,P <0101),不同接种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F =1163,P =0118),重复间无显著差异(F =01004,P =0199)。在此基础上进行新复极差的多重比较(表1),在接种后36h 培养时段内,不同接种量处理间的孢子含量无明显差异(表1,行内数据比较见小写字母),但从第48h 起至60h ,较高接种量

(9%~12%)与较低接种量(1%~6%)、高接种量(15%)间开始出现显著差异,培养至72h ,不同接种处理间孢子含量差异显著性消失。同一接种量在不同培养时段,培养48h 后与48h 前测的孢子含量差异显著(表1,列内数据比较见大写字母)。接种后培养的前48h ,各处理的孢子含量增加显著,显然为指数生长阶段,48h 以后各处理孢子增长明显放慢或减少。212 生长曲线

对不同接种量随时间变化的孢子含量分别进行逻辑斯蒂生长模型的拟合,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所获参数全部通过t 检验(P <0101)达极显著水平。各接种量处理下的孢子含量拟合的逻辑斯蒂生长曲线见表2,观察值与拟合值的比较详见图1。

在所拟合的孢子含量生长曲线中,参数K 表示环境负载容量,即一定接种量下所能获得的最大孢子含量。当接种量小于9%时,K 值随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接种量为9%时,K 值达到高峰;当接种量大于9%时,K 值非但不增,反而下降。这说明Bt33菌株在最佳接种量和适宜条件下进行液体振荡培

养的最大孢子含量是1103×1010

CFU Πml ,这与表1所列最大孢子含量观察值基本吻合。

表2 各接种量处理下的孢子含量拟合的逻辑斯蒂生长曲线接种量(%)Logistic 方程r 2

1m B =90198Π(1+e 2160-0106t )019970

3m B =80,88Π(1+e 2168-0106t

)019963

6m B =59171Π(1+e 2150-0108t

)019965

9m B =103149Π(1+e 2174-0105t

)01998312m B =99139Π(1+e 2175-0105t )019982

15m B =84132Π(1+e 2155-0106t

)019980

3 讨论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一般经历迟缓期、指数期、稳定期和

衰亡期等生长阶段[5]。本研究中,迟缓期、指数期和衰亡期表现明显,但没有表现出稳定期,原因可能与苏云金杆菌的芽孢在生长后期形成伴孢晶体的同时芽孢进入休眠的生物学特性有关。Bt33菌株9%的接种量(相当于初始孢子浓度2125×108

CFU Πml )经历48h 的液体振荡培养,可获得较大的孢子量;48h 以后,孢子生长减缓,并分离出伴孢晶体,孢子含量相对下降。底物浓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认为生长限制性底物浓度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成正比[5]。但作者发现,底物浓度高的低接种量处理,尽管表现出很高的孢子增长倍率,但其能够达到的最大孢子含量却低于底物浓度低较高低接种量的处理。

参考文献:

[1]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Can biotechnology play a role in post -harvest tobacco in festion control[C]1Jourmees tab acoles de B ergerac tob acco meet 2ing 15-6September 1995,107-1211

[2]喻子牛1苏云金杆菌[M]1北京:科学出版社11986,7-101

[3]沈平,范秀容,李广武1微生物学实验[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0-951

[4]唐启义,冯明光1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253-2791

[5]陈世和,陈建华,王士芬1微生物生理学原理[M]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1276-2781

混菌状态对新菌系产生VC 前体KG A 的影响

仲崇斌1,张忠泽2,张文革

1

(1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21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辽宁沈阳110015)

摘要:通过测定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产酸变化,研究了新菌系混菌状态对产酸的影响。结果显示:新混菌体系中,种液KG A 为411-515mg Πml ,混合菌菌群氧化葡萄糖酸杆菌Π掷孢酵母为26-35:1,混菌生物量达0146-0160(OD 值),有利于二菌在发酵中相互协调,促进产酸,调节接种生物量可增加产酸速度,缩短产酸周期,但不影响最终产酸量。

关键词:VC 二步发酵;2-酮基-L -古龙酸;掷孢酵母;氧化葡萄糖酸杆菌

中图分类号:Q939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1X (2003)02-0034-02

收稿日期:2002-12-20;修回日期:2003-02-22

作者简介:仲崇斌(1966-),女,博士,讲师,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

维生素C 二步发酵的第二步为混菌发酵,使L -山梨糖合成VC 前体2-酮基-L -古龙酸(KG A )。最初筛选的混菌体系为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与条纹假单孢杆菌的组合,前者为产酸菌(俗称小菌),后者不产酸,但可促进前者产酸,也称伴生菌;1988年,宁文珠等以巨大芽孢杆菌代替条纹假单孢杆菌获得成功,后经不断改进,目前生产上大多使用的混菌体系为巨大芽孢杆菌和小菌的组合,使糖酸转化率已由最初的3917%(糖浓度7%,6d )提高到7915%[1],可见菌种本身性能直接影响发酵的特性。本文是在与小菌组成新菌能够产酸基础上,

对新的混菌体系中混菌状态对发酵产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二步发酵机制,指导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1 菌株11111 掷孢酵母(Sporoblomyces roseus )Y 44,由中科院生态研究所菌种室提供。11112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和氧化葡萄酸杆菌(G luconobacter oxydans )2980,由东北制药总厂提供。112 培养基

采用掷孢酵母、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及巨大芽孢杆菌适合培养基[2,3]

。113 分析方法

11311 生长曲线的测定:光密度法[4]

11312 KG A 含量的测定:碘量法[5]

。11313 残糖的测定:蒽酮试剂法[6]。

2 结果与分析

211 混合菌菌群生理状态对发酵的影响

接种种液的生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发酵效果,以酸含量作为混菌菌龄的一种指标,本实验选取四组不同生理状态的种液,分别为实验I 、实验II 、实验III 、实验Ⅳ(见表1),进行发酵,测定生长产酸曲线,结果见图1。以产酸量来看,实验III 混合体系中菌群生理状态(含酸量411-515)最有利于KG A 的积累。

表1 4种不同生理状态菌液处理

实验组ⅠⅡⅢⅣ

KG A

(mg Πm l )110-215216-410411-515

516-710

212 混菌菌群数量比例对发酵的影响

选取表2所示的4组不同比例菌群数量的种液,进行发酵,作生长产酸曲线,结果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混合菌菌群数量比例不同,产酸也不同。混菌体系中掷抱酵母数量越大,掷抱酵母生长量越大,混菌体系氧化葡萄糖酸杆菌数量以处理III 比例最适,其在发酵过程中生长量大,积累KG A 的能力高。以上说明,掷抱酵母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混合发酵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在这个小生境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应地影响到KG A 的最终积累。

图1 混合菌菌群生理状态对积累KG A 的影响

图2 混菌菌群数量比例对积累2-酮基-L -古龙酸影响

表2 不同菌群数量比例处理

实验组

ⅠⅡⅢⅣ小菌Π大菌

5-15∶116-25∶1126-35∶1136-40:1

213 混合菌菌群生物量对发酵的影响

选取4组不同混菌菌群生物量的种液(表3),进行发酵,测定生长产酸曲线,结果见图3。从图3看出,同一发酵时间,随着接种量的增加,产生KG A 增多,但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即当菌群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III 〉,产酸量不再提高,掷抱酵母、氧化葡萄杆菌的生长也有类似特点,当菌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不再增加,因为发酵液中养分是一定的,菌的最终浓度和活性都有一个限度,相应的KG A 的积累也有一个限制,当发酵时间为64h 左右时,各接种量的菌浓度和产酸量已相差不大,可见接种量只能提高菌的增长速度和KG A 的积累速度,增加接种量可适当缩短发酵周期,但对KG A 终产量没有太大影响。

表3 混菌不同菌群生物量处理

实验组ⅠⅡⅢⅣ生物量(OD )0115-01300131-01450146-0160161-0175

图3 混菌菌群生物量对积累2-酮基-L -古龙酸的影响

综上,新组合菌系具有较高产酸能力,不同生理状态,产酸不同。混菌种液中的二菌比例(氧化葡萄酸杆菌Π掷孢酵母)为26-35∶1,含KG A 为411-515mg Πml ,菌群生物量为0146-0160(OD 值)时有利于产酸。

参考文献:

[1]严自正,陶增鑫,于龙华,等1L -山梨糖发酵产生维生素C 前体———KG A 的研究1Ⅱ发酵条件的研究[J ]1微生物学报,1981(2),21:185-1911

[2]仲崇斌1新组合菌系发酵产生维生素C 前体———KG A 的研究[D ]1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000,51

[3]焦迎晖,张惟材,谢莉,等1维生素C 发酵中伴生菌对氧化葡萄糖杆菌的影响[J ]1微生物学通报,2002,29(5):35-381

[4]张舟,冯树,江晶,等1VC 二步发酵伴生菌巨大芽孢杆菌的选育[J ]1微生物学杂志,1999,19(2):8-101

[5]张茉莉,严杏珍1改进的转化法测定发酵液中KG A[J ]1医药工业,1981,6:17-181

[6]尹光琳,何建明,任双喜,等1新组合菌系SC B329-SC B933利用L -山梨糖发酵产生维生素C 前体———KG A 的研究[J ]1工业微生物,1997,27(1):1-71

草莓叶片再生不定芽的研究(简报)

张红梅,王俊丽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利用丰香草莓叶片作外植体,通过体外实验培养的方法,进行组织培养与再生,研究不同培养基配比对草莓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叶盘再生不定芽的最佳外植体培养基为MS +6-BA (115mg Πl )+I AA (115mg Πl )。表明只有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浓度相当时,才能有效的诱导不定芽再生。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叶片;再生

中图分类号:S66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1X (2003)02-0035-02收稿日期:2002-11-06;修回日期:2003-01-13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110)

作者简介:张红梅(1977-),女,唐山丰润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植物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汪俊丽(1964-),女,博士,教授,硕士导。

在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 )生产过程中,果实成熟期非常集中,极易腐烂变质,这是草莓生产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障碍。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试图用植物基因工程手段解决草莓的保鲜问题以及草莓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众所周知,任何目的基因能否转移给受体并获得转基因植株,其中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先建立起稳定、高频率的芽再生系统。此外,草莓生产中多用扦插的方法来繁殖,但繁殖系数低,不能大面积、大规模育苗。为加速草莓的迅速繁殖及品种换代,本实验探讨了不同培养基对草莓叶盘再生芽诱导的影响,皆在获得再生频率较高的草莓叶盘再生系统,为下一步基因转化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草莓(Fragaria ×ananassa )品种丰香(T oy onoka )由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因工程中试基地组织培养室提供。112 外植体:在MS +6-BA 015mg Πl +I BA011mg Πl 培养基上增

殖继代,在继代20d ,株高约3cm 的试管苗上选取平展、幼嫩的叶片。113 方法:从三角瓶中选取2~3cm 高的试管苗,取其顶部幼嫩刚展开的叶片,切成2~3mm 2大小。接种到最初诱导出芽培养基上,获得不定芽后,将其切下接种到继代增殖培养基上,最后将苗高4~5cm 的新生植株转接到生根培养基。114 培养条件11411 最初诱导出芽培养基

(1)MS +2,4-D (ZT ,K T ,I AA )1mg Πl ;

(2)MS +6-BA (011,015,110,115,210)mg Πl ;(3)MS +6-BA (115,210,215)mg Πl +I AA (115,210,215)mg Πl 。11412 继代增殖培养基:MS +6-BA015mg Πl +I BA 011mg Πl 。11413 生根培养基:1Π2MS +I BA 015mg Πl 。

培养基均为固体培养基,其中琼脂9g Πl ,蔗糖30g Πl ,pH 值516~518,培养温度25℃左右,光照强度1500~2000lx ,光照时

间12h ?d -1

噬菌体的快速检测与防治

噬菌体快速检测方法 一、目的要求 1.定期检测生产车间空气中和二级种子罐培养液中的噬菌体污染度,观察噬菌斑的形态和大小。 2.学会快速检查发酵液中是否被噬菌体污染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噬菌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细胞的病毒,某种噬菌体往往只能感染一种或与它相近的某种细菌。按其感染细菌的过程分两类:大多数烈性噬菌体侵染细菌后迅速引起敏感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因而可在含有敏感细菌的平板上出现肉眼可见的噬菌斑如图1。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呈原噬菌体(或称前噬菌体)状态,一般不引起细菌裂解,使宿主成为溶源性细菌。在肉膏蛋白胨双层琼脂平板上产生透明噬菌斑中心的菌落,即为溶源性细菌。了解噬菌体的特性,快速检查噬菌体,在生产和科研工作中防止噬菌体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图1 敏感细菌的平板上出现肉眼可见的噬菌斑 空气中和二级种子罐培养液中的噬菌体污染度是预防噬菌体的一个措施。在连续使用特定菌株进行赖氨酸发酵时,首先是空气中的噬菌体浓度增加,数月后

种子罐的噬菌体浓度也急剧增加,随之主发酵罐发酵液中的噬菌体检出浓度也就增加;当空气中的噬菌体浓度上升到每个平板达10~20PFU/ml(噬菌斑生成单位)时,二级种子罐的噬菌体浓度为40~50 PFU/ml;之后迅速增加,达到102 PFU/ml的程度,终于在主发酵罐发生溶菌。经常检测赖氨酸分厂环境中,特别是空气中与种子罐二级种子液中的噬菌体数,就能知道环境的噬菌体污染程度,也就能预知主发酵罐中会不会发生噬菌体的污染。 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生物,体积是细菌的1/1000左右,它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噬菌体具有非常专一的寄生性,只能在特异性寄主细胞中增殖。由于噬菌体缺乏独立代谢的酶体系,不能脱离寄生而自行生长繁殖,因而噬菌体的繁殖必须依存于寄生菌的繁殖,只能在活的正在繁殖阶段的细胞中进行增殖。在死的、衰老的、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中以及在代谢产物或培养基上都无法繁殖。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可分为:吸附→侵入(注入DNA)→复制→成熟→裂解五步,寄生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来的成熟子代噬菌体随时又侵染其他细菌,开始新的生活循环。 赖氨酸发酵中污染噬菌体,由于侵染时间和感染量的不同,以及噬菌体“毒力”和菌株敏感性的差异,表现症状是不一样的,一般泡沫多、pH偏高、OD基本不长甚至下降,轻度感染或后期感染常看不出异常变化,可用快速检测法。 三、实验材料 (一)菌种 赖氨酸生产菌。 (二)噬菌体来源 赖氨酸发酵异常发酵液。 (三)培养基 平板培养基、种子罐培养基。 (四)仪器 台式离心机、721型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恒温水浴、培养箱、冷藏箱等。(五)其他物品 培养皿、试管、吸管、玻璃涂棒、离心管、方瓶等。 四、实验内容 (一)噬菌体污染快速检查方法 生产或科研中使用的菌株,若被噬菌体污染,常有异常表现:接种的斜面或克氏瓶生长的菌苔上出现不长菌的透明区;液体发酵过程镜检菌体染色不均匀,细胞形态不整齐或膨大呈将破裂状,活细菌数目减少;发酵过程糖消耗减慢,氨基氮和pH变化异常;发酵液稀薄,发酵终产物产率降低等异常状况,以上多为被噬菌体侵染的现象。

食用菌的培养

食用菌的培养过程及结果 摘要:食用菌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菜肴,深受人们的喜爱,学习和掌握其培养方法,通过切身行动来感受从培养机制备到后期的观察采集的整个过程,注意在此期间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和一些不成功因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丰富自身经验。 关键词:食用菌培养观察分析 前言 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肉质或胶质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食用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较高,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糖类和矿质元素等,有的还具有药用价值。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如羊肚菌、马鞍菌等。食用菌的实验室培养不同于其天然生存条件,需要人工提供各种优越条件,而且在每个环节都要十分注意小心,因为在整个过程中食用菌很容易受微生菌污染致死。同时需要培养者自身知识方面的储备,从培养机制备、接种、观察分析以及食用菌料理采集等多方面,都需要精心准备相关知识,对食用菌的自然生存环境与实验室情况类同,保证食用菌的正常生长。 正文 实验一食用菌的实验室培养——平菇、香菇、金针菇的栽培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安排 第4周:1.培养料的制备、装袋、灭菌、 第5周:接种; 第7周:2.翻堆、制备PDA斜面; 第8周:3.食用菌母钟的制作; 第9~12周:出菇管理及采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食用菌培养基的配置原理。 2通过平菇、香菇、金针菇的栽培实验,掌握食用菌代料栽培的一般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 二、实验内容 1. 代料栽培培养基的制备 2. 培养基的灭菌 3. 接种 三、实验器材

1.试剂:棉籽壳、麸皮、蔗糖、CaCO3。 2.仪器或其他用具:平菇菌种、香菇菌种、金针菇菌种、姬菇菌种、茶树菇菌种、台秤、盆子、聚丙烯塑料袋、颈圈、封口膜、橡皮筋、高压蒸气灭菌锅、pH试纸(pH 5.5—9.0)、记号笔、麻绳等。 四、培养料配方 棉籽壳3900g 麸皮1000 g 蔗糖50 g CaCO3 50 g 自来水5000 ml pH 7.4~7.6 五、实验方法 1.拌料按培养料配方准确称取所需棉籽壳和麸皮放入大盆中用手搅拌混合均匀,将所需的蔗糖和CaCO3溶于水中,然后泼洒在棉籽壳和麸皮上,边加水边搅拌,直至均匀。搅拌好后,焖30分钟,使培养料吸水均匀。 2.装袋边加边将培养料压实,装至3/4左右,袋口套上颈圈,用木棒在培养料中打一洞,盖上封口膜,用橡皮筋扎紧。 3.灭菌126 ℃高压蒸气灭菌90分钟。 4. 接种栽培袋冷却到25℃左右,在超净工作台上用镊子或接种枪夹取所需菌种(1个鸡蛋大小)放入培养料袋的洞中。 5. 培养接种后的栽培袋,放入23- 25℃培养室,堆放高度三至四层,空气湿度60%-65%,每周翻堆一次,使上下发菌一致,同时挑出污染的栽培袋丢弃,一般30-40天,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6. 出菇管理 7. 采收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组织分离法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 二、实验原理 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孢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1. 食用菌:金针菇、平菇。 2. 培养基:PDA培养基斜面。 3. 仪器或其他用具:75%酒精棉球、接种针记号笔等。 四、实验方法 1. 选择种菇:选择肥壮菇体作种菇; 2. 种菇消毒:取1张菇片,用70%的酒精轻擦表面进行消毒; 3. 菇肉接种:将菇片纵向撕开,在每个裂面靠近菇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取一米粒大小的菇肉组织接于PDA试管斜面上; 4.培养:将试管斜面置于15~30℃下培养; 五、注意事项 1.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要注意无菌操作,一切用具都要消毒。

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

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

————————————————————————————————作者:————————————————————————————————日期: ?

第一节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 一染菌的检查与判断 凡是在发酵液或发酵容器中侵入了非接种的微生物统称为杂菌污染,及早发现杂菌,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对减少由杂菌污染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因此检查的方法要求准确、快速。目前发酵生产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下列几种: 1.显微镜检查 一般单染色后用油镜观察,凡是从视野中发现有形态与生产菌株不同的菌体都可认为是污染了杂菌。 优点:简便、快速,能及时检查出杂菌。 缺点:(1) 对固形物多的发酵液检查较困难; (2)对含杂菌少的样品不易得出正确结论,应多检查几个视野; (3) 由于菌体较小,本身又处于非同步状态,应注意区别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生产菌与杂菌,必要时可用进行革蓝氏染色、芽孢染色等辅助方法进行鉴别。2.平板检查 若怀疑发酵液被细菌污染,可取少量待检发酵液涂布在肉汤平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若出现与生产菌株形态不一的菌落,就表明可能被杂菌污染;若要进一步确证,可配合显微镜形态观察,若个体形态与菌落形态都与生产菌相异,则可确认污染了杂菌。 优点:(1)适于固形物多的发酵液; (2)形象直观,肉眼可辩,不需仪器。 缺点:(1)所需时间较长,至少也需8小时; (2)无法区分形态(包括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与生产菌相似的杂菌,如啤酒生产中污染野生酵母时,由于啤酒酵母与野生酵母很难从形态上加以区分,只能借助生理生化试验进行确认。 (3)检查过程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肉汤培养检查法 此法主要用于空气过滤系统和液体培养基的无菌检查。具体方法是将葡萄糖酚红肉汤培养基(牛肉膏0.3%,蛋白胨0.8%,葡萄糖0.5%,氯化钠0.5%,1%酚红溶液0.4%,pH7.2)装在吸气瓶中,经灭菌后,置37℃培养24小时,若培养液未变浑浊,表明吸气瓶中的培养液是无菌的,就可用于空气过滤系统的杂菌检查。把过滤后的空气引入吸气瓶的培养液中,经培养后,若培养液变混,表明过滤后的空气中仍有杂菌,说明过滤系统有问题,若培养液未变混,说明空气无菌。 此法还可用于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取少量培养基接入肉汤中,培养后观察肉汤的浑浊情况即可。

噬菌体的污染防治方法

噬菌体的污染和防治 在许多发酵生产中,如氨基酸发酵、丙酮-丁醇发酵和抗生素发酵中常常遇到噬菌体(bacteria phage污染,引起溶菌,并随之出现发酵迟缓或停止发酵等异常现象。本节主要介绍噬菌体污染的特征,检查方法及防治措施。 噬菌体污染的特征 1 发酵液光密度上升缓慢,甚至下降,肉眼可见发酵液逐渐变清; 2 耗糖速度缓慢或停止,产物生成量少或不增加,发酵液中残糖高; 3 产生大量泡末,发酵液呈粘稠状; 4 菌体不规则,甚至出现畸形。 二噬菌体的检查方法 1.双层琼脂平板法 (1)双层琼脂平板的制备:先用7~8mL 2%的琼脂培养基作底层,凝固后,加入3~4mL冷至45C的1%琼脂上层培养基(其中含0.2mL发酵菌种悬液和0. 1mL 待检发酵液),让其平整凝固; 2)在发酵菌的适宜温度下培养,若是细菌,一般培养16~20小时。 3)检查有无透明的噬菌斑。 2.液体培养检查法 将培养基、发酵菌种及待检发酵液三者混合,培养后观察培养液是否变清。 3.斑点试验法 先制备好涂布有发酵菌种的平板,再用接种环或无菌吸管取少许发酵液在平板上点种,培养后,观察是否有噬菌斑。 4.玻片快速法 将发酵菌种、发酵液和少量琼脂培养基(含0.5~0.8%的琼脂)混匀后涂布于 无菌载玻片上,经短期培养后,在低倍镜下观察是否有噬菌斑。 三噬菌体的防治 发酵液中污染噬菌体,不外乎有两种原因。

1 菌种本身带噬菌体,特别是溶源性噬菌体,对这种菌种,一经发现,应立即弃去。 2 生产的环境中有噬菌体。 因此,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决不使用可疑菌种; 2 清除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噬菌体。能灭菌的灭菌,能消毒的消毒,搞好清洁卫生工作; 3 选育抗噬菌体菌株 4 轮换使用菌株。因为一个菌株用的时间一长,就有可能出现该菌种的噬菌体。 5 注意通气质量。取风口应设在30~40 米的高空,空气过滤器要保证质量; 四发酵液污染噬菌体后的抢救措施 如果一旦发现噬菌体污染,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若在发酵前期污染了噬菌体,因为此时耗糖还不多,常用以下措施 1)补加抗性种子,并根据发酵液中的营养多少,适当补加营养物质; 2)补加约50%的已培养至对数期的正常的发酵液,再进行发酵;3)若噬菌体轻度污染,菌体仍能较正常地生长,并积累代谢产物,则可 照常进行发酵,若污染严重,则用加热法(70~80C)灭活噬菌体,放罐后重消 毒。 2.若在发酵中后期污染了噬菌体,且比较严重,则应提前放罐,尽快提取 产物。发酵罐、管道、洗涤水及用具均应彻底灭菌,防止噬菌体扩散而造成新的 污染。并及时改用抗该噬菌体的生产菌株。 3.对某些产品可用药物防治。选择能特异性地抑制噬菌体而对生产菌株及其发酵产物的积累和提取均无影响,又符合卫生要求、对人无毒的药物。尽可能选活性高(用药量少)、价格低的药物。 如在谷氨酸发酵中常选用的药物有:

(精编)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每日一题

专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噬菌体为子代DNA复制提供了模板和逆转录酶 B.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C.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该实验得到的子代噬菌体中,大多数含有放射性32P 【参考答案】B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1.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只含有S元素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利用细菌的DNA作为模板进行DNA复制 C.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可能是因为35S进入了宿主细胞 D.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释放的大量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很小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时,做法是 A.分别用含35S和32P的人工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B.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 C.分别将35S和32P注入鸡胚,再用T2噬菌体感染鸡胚 D.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动物血清培养T2噬菌体 3.有a、b两类噬菌体,它们均己被32P或35S中的一种标记过。将a、b噬菌体分别侵染甲、乙两管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表明a的蛋白质外壳和b的DNA均有放射性 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5S 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侵入大肠杆菌内 D.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 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 B.在t0~t1时间内,噬菌体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 C.在t1~t2时间内,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 D.在t2~t3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

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和防治

第一节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 一染菌的检查与判断 凡是在发酵液或发酵容器中侵入了非接种的微生物统称为杂菌污染,及早发现杂菌,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对减少由杂菌污染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因此检查的方法要求准确、快速。目前发酵生产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下列几种: 1.显微镜检查 一般单染色后用油镜观察,凡是从视野中发现有形态与生产菌株不同的菌体都可认为是污染了杂菌。 优点:简便、快速,能及时检查出杂菌。 缺点:(1)对固形物多的发酵液检查较困难; (2)对含杂菌少的样品不易得出正确结论,应多检查几个视野; (3)由于菌体较小,本身又处于非同步状态,应注意区别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生产菌与杂菌,必要时可用进行革蓝氏染色、芽孢染色等辅助方法进行鉴别。 2.平板检查 若怀疑发酵液被细菌污染,可取少量待检发酵液涂布在肉汤平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若出现与生产菌株形态不一的菌落,就表明可能被杂菌污染;若要进一步确证,可配合显微镜形态观察,若个体形态与菌落形态都与生产菌相异,则可确认污染了杂菌。 优点:(1)适于固形物多的发酵液; (2)形象直观,肉眼可辩,不需仪器。 缺点:(1)所需时间较长,至少也需8小时; (2)无法区分形态(包括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与生产菌相似的杂菌,如啤酒生产中污染野生酵母时,由于啤酒酵母与野生酵母很难从形态上加以区分,只能借助生理生化试验进行确认。 (3)检查过程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肉汤培养检查法 此法主要用于空气过滤系统和液体培养基的无菌检查。具体方法是将葡萄糖酚红肉汤培养基(牛肉膏0.3%,蛋白胨0.8%,葡萄糖0.5%,氯化钠0.5%,1%酚红溶液0.4%,pH7.2)装在吸气瓶中,经灭菌后,置37 ℃培养24小时,若培养液未变浑浊,表明吸气瓶中的培养液是无菌的,就可用于空气过滤系统的杂菌检查。把过滤后的空气引入吸气瓶的培养液中,经培养后,若培养液变混,表明过滤后的空气中仍有杂菌,说明过滤系统有问题,若培养液未变混,说明空气无菌。 此法还可用于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取少量培养基接入肉汤中,培养后观察肉汤的浑浊情况即可。 4.根据发酵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来判断是否染菌

如何计算食用菌培养料的碳氮比

如何计算食用菌培养料的碳氮比 碳氮比(C/N)是指食用菌培养料中碳源和氮源适当浓度的比值。一般在食用菌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以20∶1为宜;子实体生长

发育期碳氮比以30~40∶1为佳。食用菌的种类及培养材料不同,对碳氮比的要求也不同。如蘑菇在菌丝生长阶段堆制原料时的碳氮比为33∶1,子实体分化和发育期的最适碳氮比为17∶1。若碳氮比值过大,食用菌不出菇,或虽能出菇,却往往在成熟前停止发育。因此,碳氮比对食用菌生长发育十分重要。仍以蘑菇堆料为例,配制碳氮比为33∶1的培养料1 000公斤(其中稻草400公斤、干牛粪600公斤),需补充氮量即补充尿素或硫酸铵多少公斤? 速算公式:需补充氮量=(主材料总碳量÷碳氮比-主材料总氮量)÷补充物质含氮量 经查得(已知):稻草含碳量45.58%、含氮量0.63%,干牛粪含碳量39.75%、含氮量1.27%,尿素含氮量46%,硫酸铵含氮量21%。 速算方法: (1)设需补充尿素x公斤,用速算公式得: x={〔(400×45.58%+600×39.75%〕÷33〕-(400×0.63%+600×1.27%)}÷46%≈5.7(公斤) (2)设需补充硫酸铵x公斤,用速算公式得: x={〔(400×45.58%+600×39.75%〕÷33〕-(400×0.63%+600×1.27%)}÷21%≈12.4(公斤) 经计算,需补充尿素5.7公斤或补充硫酸铵12.4公斤;也可混合补充尿素和硫酸铵各50%常用培养料碳氮比例表(干)成分比培养料碳(%)氮(%)碳:氮 杂木屑 49.18 0.10 491.8 栎木屑 50.4 1.10 45.8 稻草 42.3 0.72 58.7 麦秸 46.5 0.48 96.9 玉米粒 46.7 0.48 97.3 玉米芯 42.3 0.48 88.1 豆秸 49.8 2.44 20.4 野草 46.7 1.55 30.1 甘蔗渣 53.1 0.63 84.2 棉籽壳 56 2.03 27.6 麦麸 44.7 2.2 20.3 米糠 41.2 2.08 19.8 啤酒槽 47.7 6 8 豆饼 45.4 6.71 6.76 花生饼 49 6.32 7.76 菜籽饼 45.2 4.6 9.8 马粪 12.2 0.58 21.1 黄牛粪 38.6 1.78 21.7 奶牛粪 31.8 1.33 24 猪粪 25 2 12.6 鸡粪 30 3 10

食用菌母种、原种培养基简法灭菌创新技术

食用菌母种1级种培养基、 食用菌原种2级种培养基 简法生产与灭菌创新技术 湖北省宜都市湾市食用菌天麻繁育场的科技人员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研究成功食用菌母种1级种试管培养基、食用菌原种2级种培养基简法灭菌创新技术。其技术涵盖了食用菌菌种母种1级种试管培养基简法复制生产创新技术及简法灭菌创新技术和食用菌菌种原种2级种培养基简法复制生产创新技术及简法灭菌创新技术。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食用菌菌种母种1级种试管培养基简法生产与复制创新技术 该技术采用湖1北3省8宜72都市52湾市33食用58菌天麻繁育场技术总监胡文华发明的“广谱通用型食用菌菌种培养基生产技术”。这种广谱通用型食用菌菌种培养基以颗粒型谷物为原料,谷粒、麦粒、玉米粒均可,简称颗粒培养基(下同),又称天然无公害培养基。这种颗粒培养基制作方法特别简单,取谷粒、麦粒、玉米粒一种或多种,与胡文华发明的食用菌种包衣剂混合均匀后,就可以分装试管了。1支试管(18毫米×180毫米玻璃试管)装入颗粒培养基约10克,成本不足1角钱,棉花塞堵封试管口。一次可根据生产需要,制作分装试管500支~1000支。 2. 食用菌菌种原种2级种培养基简法生产与复制创新技术 该技术同样采用湖1北3省0宜85都市16湾市86食用16菌天

麻繁育场技术总监胡文华发明的“广谱通用型食用菌菌种培养基生产技术”。这种广谱通用型食用菌菌种培养基以颗粒型谷粒、麦粒、玉米粒为原料。取谷粒、麦粒、玉米粒一种或多种,与胡文华发明的食用菌种包衣剂混合均匀即可。盛装原种2级种培养基的容器为250毫升输液瓶即生理盐水瓶。1瓶装入颗粒培养基约100克,成本不足5角钱,棉花塞堵封瓶口。一次可根据生产需要,制作分装100瓶~500瓶。 3. 母种培养基和原种培养基简法灭菌创新技术 3.1 灭菌设备: 母种培养基和原种培养基简法灭菌创新技术选用的灭菌设备为“苏泊尔”压力锅,即家庭做饭用的压力锅,又称家用高压锅。 3.2 灭菌操作: 向“苏泊尔”压力锅内注水5厘米深,将制备好的食用菌母种、原种培养基分别直立于压力锅内,盖上锅盖,生火灭菌40分钟~50分钟即可。 小结: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方法需要用牛皮纸包扎试管口或瓶口棉花塞,全封闭高压灭菌却仍不能保证100%不湿棉花塞的难题,达到了不用专用高压灭菌锅,不用高档灭菌设备,不包扎棉花塞全裸露灭菌却100%不湿棉花塞的理想效果。其突出的特点是灭菌设备为家用炊具,可一锅多用,且价廉易购,灭菌方法简单实用,灭菌效果好。彻底解决了食用菌母种和原种制作难、消毒灭菌更难的技术难题,为食用菌种简法生产开拓出新天地。

发酵工程中的染菌原因及解决办法

学生综述性论文 题目:发酵过程中染菌的分析、检测及预 防 姓名:刘莉学号:2008132114 专业:生物技术班级:083班 课程名称:微生物工程 指导教师:燕平梅 课程学期:2010至2011学年第一学期

发酵过程中染菌的分析、检测及预防 姓名:刘莉指导老师:燕平梅 (太原师范学院生物系083班学号:2008132114) 摘要:通过分析发酵过程中染菌的各种原因,总结检测染菌的方法,并提出染菌后应采取哪些措施及预防染菌的方法。 关键词:发酵;染菌;危害;检查;预防 前言:发酵工业生产中,污染杂菌造成发酵失败的事故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发酵生产,关于发酵过程是否污染杂菌,如何检测,染了菌后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内容: 1发酵染菌的危害 1.1不同种类的杂菌对发酵的影响 青霉素发酵:污染细短产气杆菌比粗大杆菌的危害大 链霉素发酵:污染细短杆菌、假单孢杆菌和产气杆菌比粗大杆菌的危害大 四环素发酵:污染双球菌、芽孢杆菌和夹膜杆菌的危害较大 柠檬酸发酵:最怕污染青霉菌 肌苷、肌苷酸发酵:污染芽孢杆菌的危害最大 谷氨酸发酵:最怕污染噬菌体 高温淀粉酶发酵:污染芽孢杆菌和噬菌体的危害较大 1.2不同染菌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1.2.1种子培养期染菌 菌体浓度低、培养基营养丰富

1.2.2发酵前期染菌 杂菌与生产菌争夺营养成分,干扰生产菌的繁殖和产物的形成 1.2.3发酵中期染菌 严重干扰生产菌的繁殖和产物的生成 1.2.4发酵后期染菌 如杂菌量不大,可继续发酵。如污染严重,可采取措施提前放罐 1.3不同染菌途径对发酵的影响 种子带菌:种子带菌可使发酵染菌具有延续性 空气带菌:空气带菌也使发酵染菌具有延续性,导致染菌范围扩大至所有发酵罐 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一般为孤立事件,不具有延续性 设备渗漏:这种途径造成染菌的危害性较大 1.4染菌对产物提取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1.4.1对过滤的影响 发酵液的粘度加大;菌体大多自溶;由于发酵不彻底,基质的残留浓度加度。造成过滤时间拉长,影响设备的周转使用,破坏生产平衡;大幅度降低过滤收率。 1.4.2对提取的影响 a.有机溶剂萃取工艺:染菌的发酵液含有更多的水溶性蛋白质,易发生乳化,使水相和溶剂相难以分开 b.离子交换工艺:杂菌易粘附在离子交换树脂表面或被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大大降低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量 1.4.3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a.对内在质量的影响:染菌的发酵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其它杂质。对产品的纯度有较大影响。 b.对产品外观的影响:一些染菌的发酵液经处理过滤后得到澄清的发酵液,放置后会出现混浊,影响产品的外观。 1.5染菌对三废处理的影响 使过滤后的废菌体无法利用,发酵染菌的废液,生物需氧量(BOD)增高,增加三废治理费用和时间。 2发酵过程中染菌的检查判断

食用菌种植实施方案

丹麻镇锦州村食用菌种植实施方案 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青海省农牧厅“四五计划”要求,围绕丹麻镇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 为导向,以食用菌示范基地为基础,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狠抓落实,突 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逐步整体推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路 子。 二、任务目标按照青海省农牧厅“四五计划”项目安排,积极开展创业富民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累积技术和管理经验搞好示范基地,并作为锦州村食用菌种植技术现场观摩、培训和推广中心,带动锦州村民规模化种植食用菌,从而达到创业富民的目的。 三、工作重点 示范优质品种:主要是双孢菇、平菇等。 集成高产技术:本着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实现良种化,良种良法配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利用农作物秸杆栽培食用菌,拉长生物链条,开发高蛋白食品。 加强病虫害防控:优先采用科学育种、选用抗病品种、利用天敌、灯光诱杀等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菇体生长期杜绝施用化学农药,无菇期适量使用低残农药,在突出生态、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掌握适时适期防治,把病虫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主要技术内容 (一)主推技术 该技术通过利用选育低温型优良食用菌品种进行反季节栽培,实现低温、高海拔地区成功栽培食用菌的目的,对于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社会对食用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1.品种选择及菌种生产技术。根据锦州村特殊气候条件,采用反季节栽培模式,推广应用优质 高产、适销对路及价值较高适宜反季节栽培的低温双孢菇、平菇和香菇,针对锦州村冷凉气候特点, 采用塑料大棚设施或空置平房,进行栽培。菌种生产按照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母种、原种、 栽培种生产。 2.培养料选用。栽培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保持适宜的颗粒度和一定的吸水能力。培养料采用通风发酵处理和高压、常压灭菌,达到防霉速生增产的效果。 双孢菇具体配比如下(以100 平方米用料计算):稻草3500斤,牛粪3000斤,过磷酸钙100 斤,石膏100斤,石灰60斤、尿素30千克、发酵剂5 千克、农药若干。

在发酵工业中,为何常受噬菌体的危害,如何防治

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噬菌体对实践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发酵工业的危害上。当发酵液受噬菌体严重污染时,会出现:①发酵周期明显延长;②碳源消耗缓慢;③发酵液变清,镜检时,有大量异常菌体出现;④发酵产物的形成缓慢或根本不形成;⑤用敏感菌作平板检查时,出现大量噬菌斑;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可见到有无数噬菌体粒子存在。当出现以上现象时,轻则延长发酵周期、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重则引起倒罐甚至使工厂被迫停产。这种情况在谷氨酸发酵、细菌淀粉酶或蛋白酶发酵、丙酮丁醇发酵以及各种抗生素发酵中是司空见惯的,应严加防范。 要防治噬菌体的危害,首先是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建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预防噬菌体污染的措施主要有: (1)决不使用可疑菌种认真检查斜面、摇瓶及种子罐所使用的菌种,坚决废弃任何可疑菌种。 (2)严格保持环境卫生。 (3)决不排放或随便丢弃活菌液环境中存在活菌,就意味着存在噬菌体赖以增殖的大量宿主,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为此,摇瓶菌液、种子液、检验液和发酵后的菌液绝对不能随便丢弃或排放;正常发酵液或污染噬菌体后的发酵液均应严格灭菌后才能排放;发酵罐的排气或逃液均须经消毒、灭菌后才能排放。 (4)注意通气质量空气过滤器要保证质量并经常进行严格灭菌,空气压缩机的取风口应设在30~40米高空。 (5)加强管道及发酵罐的灭菌。 (6)不断筛选抗性菌种,并经常轮换生产菌种。 (7)严格执行会客制度。 如果预防不成,一旦发现噬菌体污染时,要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例如,①尽快提取产品,如果发现污染时发酵液中的代谢产物含量已较高,即应及时提取或补加营养并接种抗噬菌体菌种后再继续发酵,以挽回损失;②使用药物抑制,目前

食用菌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食用菌:高等真菌中能形成大型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类组织并能供食用的菌类总称,俗称菇、蕈、耳。 2.菌种:是指以适宜的营养培养基为载体进行纯培养的菌丝体,也就是培养基质和菌丝体的联合体。或者说是指人工培养,并供进一步繁殖的食用菌的纯菌丝体。 3.培养基:根据食用菌对营养、水分、酸碱度的要求,人为配制成的供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基质。 4.菌种分离:就是用无菌操作的方法将所需要的食用菌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单独分离出来的过程。 5.灭菌:是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物品表面和内部所有的微生物,是一种彻底的灭菌方法。 6.消毒:是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使欲消毒的物品表面和孔隙内绝大部分微生物致死,是一种不彻底的灭菌方法。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无论哪一种食用菌,都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 2.伞状子实体的菌肉可分为两类,即(丝状菌肉)和(泡囊状菌肉)。 3.菌环是由(内菌幕)遗留下来的。 4.菌托是由(外菌幕)遗留下来的。 5.食用菌在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四大类,即(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和(生长因素)。 6.制种一般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和(培养)。 7.对一级菌种培养基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所要求的压力为 ( 1.1kg/cm2),温度为(121℃),时间为(20~30min )。 8.菌种分离成功的关键是(无菌操作)。

9.接种的设备有(净化工作台)、(接种箱)和(接种室)。10.菌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一级菌种)、(二级菌种)、(三级菌种)。 11.一级菌种的容器为(试管),规格为( 18~20mm×180~200mm)。 12.制作棉塞的棉花应是(普通皮棉)。 13.为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灭菌之后一定要(检验灭菌效果)。 15.食用菌在(发菌或菌丝生长)期不需要光照,应避光培养。 16.根据自然状态下食用菌营养物质的来源,一般将食用菌分为三种不同的营养类型,即(腐生性食用菌)、(寄生性食用菌)和(共生性食用菌)。 17.香菇属于(低温变温)结实性菌类。 18.平菇属于(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19.鸡腿菇菌丝体具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点。 20.代料栽培是指(是指利用农业、林业、工业生产的下脚料(如木屑、棉子壳、稻草、废棉、酒糟等)为主要物质,再加入一定的辅助原料配制成培养料,用来代替传统的段木或原木来栽培各种食用菌的方法) 三、单项选择(多选无分)(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食用菌就是蘑菇。 B.食用菌是能供食用的微生物。 C.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的总称。 D.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大型伞菌的总称。 2.绝大多数食用菌喜欢( C )环境。 A.酸性 B.碱性 C.偏酸性 D.偏碱性 3.制二、三级种时,要将培养料放入常压灭菌灶中蒸8-10小时,其目的是( C )。 A.将培养料蒸熟,便于菌丝体吸收利用。 B.使培养料软化,同时也可改变其PH值。

微生物噬菌体

噬菌体 裂性噬菌体的增殖: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 噬菌体:是病毒中的一种,一般把侵染细菌、放线菌的病毒叫噬菌体。(把侵染真菌的病毒叫噬真菌体)基本形态:蝌蚪形,球形,线性 1 有收缩性尾壳 2.长的非收缩性尾壳由双链DNA 组成 3 尾部很短 4 无尾部:外壳顶端蛋白质衣壳粒较大为DNA单链 5 无尾部:外壳顶端蛋白质衣壳粒较小为RNA单链 6 线形:为DNA单链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 烈性噬菌体:指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或溶源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吸附、侵入、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吸附:吸附是噬菌体与菌体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其特异性取决于噬菌体蛋白与宿主菌表面受体分子结构的互补性。 位点:病毒受体、性菌毛等 过程:随机碰撞、尾丝散开、固着、刺突插入,基板固定 吸附的机理:尾丝尖端与受体发生共价结合 2.侵入: 过程:尾丝展开、释放溶菌酶、尾丝尾鞘收缩、DNA注入 动物病毒借助胞吞作用、膜融合或直接穿过膜 植物病毒则通过伤口或昆虫刺吸传染膜融合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核衣壳释放到细胞质中。如:流感病毒 与噬菌体不同的是:动、植物病毒是以整个核衣壳侵入的,须迅速在溶酶体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脱掉蛋白质衣壳,释放出核酸,以使病毒核酸复制和转录。但有些病毒侵入时同时脱壳。 3.生物合成 增殖过程中基因表达特点: 基因表达有先有后 基因表达的顺序为:早期表达;次早期表达;核酸复制;晚期表达 前一次表达产物是后一次表达的mRNA 聚合酶 晚期表达的结果是合成了各种装配蛋白(另外还有溶菌酶) 4.装配 DNA分子的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尾丝和尾部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相结合---装上尾丝 5.释放(裂解) 成熟的病毒粒子从被感染细胞内转移到外界的过程。 裂解量:每一个宿主细胞裂解后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量 增殖性生活周期(裂解性生活周期):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效价指噬菌体悬液的浓度。即噬菌体数/ml样品。噬菌斑形成单位数/感染中心数. 测定方法有:斑点实验法,液体稀释管法,双层平板法,单层平板法,快速玻片法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潜伏期:毒粒吸附于细胞到受感染细胞释放出子代毒粒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不同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时或天计。 裂解量:每个被感染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平均收获量)。裂解量=裂解期平均噬菌斑数/潜伏期平均噬菌斑数=平稳期噬菌斑数/潜伏期噬菌斑数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 后产生一种新的特性,称为溶源 性。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吸附并侵入细 胞后,其DNA只整合在宿主核染色 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 制而同步复制,一般不进行增殖或 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原噬菌体(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 染色体上的温和噬菌体核酸。 游离态:已成熟释放并具感染性的 病毒粒子。 整合态:原噬菌体附着或整合在细 菌染色体状态。 营养态:原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指 导特定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合 成、装配状态。 温和噬菌体的特点:都是dsDNA;具有 整合能力具有同步复制能力 温和噬菌体存在形式 :游离态,整合 态,营养态 溶源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温和噬 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溶源菌的基本特征: 细菌的溶源性具有遗传性 溶源菌对其原噬菌体的同源噬菌体 具有免疫性 溶源性细菌在培养中不易被查觉 复愈:溶源菌(失去原(前)噬菌体)-- ------非溶源细胞 自发裂解和诱导裂解:溶源菌可被 自发或 诱发裂解而使温和噬菌体变成烈性 噬菌体 溶源性细胞可获得一些新的生理特 性 发酵过程中噬菌体的危害及应用: 噬菌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发酵中 的噬菌体污染例:丙酮、丁醇发酵 中的噬菌体污染,抗生素发酵中的 噬菌体污染,食品工业上的噬菌体 污染 防治: 控制活菌排放 选育抗性生产菌株 生产中轮换使用菌种 药物防治例如用金霉素、四环素 等。 病毒群体形态及组成 包涵体:某些感染病毒的宿主内, 出现光镜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 不等的小体。 包涵体;是病毒的聚集体;是病毒的 合成部位;是病毒蛋白和与病毒感染 有关的蛋白质;病毒性包涵体,由化 学因子或细菌感染形成 空斑:在单层动物细胞培养物上的 与噬菌斑类似。 病斑:若单层动物细胞受肿瘤病毒 感染,则细胞剧增,产生类似菌落 的灶。 枯斑:病毒作用于植物留下的局部 坏死部分。 病毒的蛋白质: 构成病毒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 核酸酶及其他理化因子的破坏 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 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特异亲合力,促 使病毒粒子的吸附 决定病毒的抗原性,并能刺激机体产 生相应的抗体 病毒蛋白还构成了毒粒酶(参与病 毒的进入、释放、大分子合成) 病毒和核酸: DNA,RAN之分;单双链 之分;线状,环状之分(闭合,开放); 正负链之分;基因组是单组分、双组 分、三分组、多组分 亚病毒 亚病毒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 卫星RNA,软病毒 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依 赖辅助病毒,基因 才能复制和表达且完成增殖的亚病 毒因子 卫星RNA:是一类寄生于辅助病毒壳 体内,虽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无同源 性,但须依赖其才能复制 RNA分子 片段(拟病毒) 软病毒:一种感染性蛋白粒子致病 因子称朊病毒 植物,脊椎动物,昆虫病毒 昆虫病毒作为农药的优点:专一性 高,毒力大,后效长,使用方便, 对人畜无害,无公害。 缺点:危害经济作物 非增殖性感染:由于病毒或细胞的 原因,使病毒复制 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 受阻,导致病毒感染的不 完全循环。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 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 整合感染:许多温和噬菌体和肿瘤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 因病毒与细胞的性质,病毒基因组 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 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这类 感染称之为整合感染 侵入方式: 通过伤口进入再通过胞间连丝或输 导组织迅速向 其它部位扩散引起普遍感染。 借嫁接时的伤口而侵入 借昆虫刺吸式口器进入 植物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才能发生 脱壳 病毒感染的致细胞病变效应的机 理? 致细胞病变效应:宿主细胞和组织 中的微观或宏观变化或异常现象 病毒可抑制宿主DNA、RNA和蛋白质 合成 细胞溶酶体损伤,导致水解酶释 放,细胞崩解 通过向细胞质膜中插入病毒特异性 蛋白而迅速改变 细胞膜,致受染细胞受到免疫系统 攻击 几种病毒高浓度的蛋白对细胞和机 体有直接毒性作用 许多病毒感染过程中形成包涵体而 直接破坏细胞结构 疱疹病毒和其他病毒感染破坏染色 体 宿主细胞可能不受直接损害,但被 转化成恶性细胞 病毒感染对宿主大分子合成的影响: 宿主细胞转录的抑制,宿主细胞翻译 的抑制,宿主细胞 DNA复制的抑制 病毒对细胞结构的影响:病毒对宿 主细胞膜的影响,病毒细胞骨架的 影响,包涵体,细胞凋亡 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细胞 无任何明显变化,细胞病变(损 伤,死亡),细胞增生。 病毒感染对个体的影响结果:隐形 感染,疾病综合症,潜伏状态,携 带者,瘤形成,死亡 病毒综述 病毒的特性:形态极其微小,必须在 电镜下才能观察,一般都具过滤性; 没有细胞构造,也称分子微生物; 其主要成分仅是核酸和蛋白质两 种; 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 就是RNA;既无产能酶系又没有蛋白 质合成系统;利用宿主细胞设备进 行增殖,不存在个体生长和二均分裂 等细胞繁殖方式;在宿主活细胞内营 专性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 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 结晶;耐冷不耐热,对一般抗生素不 敏感,但对于干扰素敏感。 核酸的作用:为病毒的增殖、遗 传、变异等功能提供遗传信息。 衣壳的作用:保护基因组,对抗环 境中的核酸酶或其他破坏性因素。 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具有 抗原性,能引起免疫应答。 包膜的作用:是病毒核衣壳在细胞 内装配完成后,以“出芽”的方式 通过细胞膜释放所获得的一层脂蛋 白性的膜(宿主的细胞膜可能经病 毒编码的蛋白质修饰过)。也有少 数病毒的包膜是来自胞浆内空泡膜 或核膜。 纤突的作用:少数有包膜病毒在包 膜表面有突起叫做纤突。对病毒分 类鉴定有用,与病毒吸附细胞有 关。 包涵体的作用:是病毒的聚集体; 是病毒的合成部位;是病毒蛋白与 和病毒感染有关的蛋白质;非病毒 性包涵体,由化学因子或细菌感染 形成。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 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它们只 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在宿主细 胞协助下,通过核酸的复制和核酸 蛋白装配的形式进行增殖,在离体条 件下,它们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 态存在. 病毒粒子:(病毒颗粒)即完整的、 具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病毒粒子包括核衣壳和包膜 核衣壳包括核心(DNA或RNA)和衣 壳(衣壳粒蛋白) 包膜为类脂或脂蛋白 典型形态病毒:螺旋对称的代表烟 草花叶病毒(TMV) 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腺病毒致病 性:呼吸道,眼结膜,淋巴组织炎 症。 复合对称的代表:T-偶数噬菌体 目前噬菌体基本形态分为3种 蝌蚪形 > 微球形 > 丝状 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噬菌体作为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载 体 动物DNA病毒作为动物基因工程的 载体 植物DNA病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 载体 昆虫DNA病毒作为真核生物基因工 程的载体

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

第一节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一染菌的检查与判断 凡是在发酵液或发酵容器中侵入了非接种的微生物统称为杂菌污染,及早发现杂菌,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对减少由杂菌污染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因此检查的方法要求准确、快速。目前发酵生产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下列几种: 1.显微镜检查 一般单染色后用油镜观察,凡是从视野中发现有形态与生产菌株不同的菌体都可认为是污染了杂菌。 优点:简便、快速,能及时检查出杂菌。 缺点:(1)对固形物多的发酵液检查较困难; (2)对含杂菌少的样品不易得出正确结论,应多检查几个视野; (3)由于菌体较小,本身又处于非同步状态,应注意区别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生产菌与杂菌,必要时可用进行革蓝氏染色、芽孢染色等辅助方法进行鉴别。 2.平板检查 若怀疑发酵液被细菌污染,可取少量待检发酵液涂布在肉汤平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若出现与生产菌株形态不一的菌落,就表明可能被杂菌污染;若要进一步确证,可配合显微镜形态观察,若个体形态与菌落形态都与生产菌相异,则可确认污染了杂菌。 优点:(1)适于固形物多的发酵液; (2)形象直观,肉眼可辩,不需仪器。

缺点:(1)所需时间较长,至少也需8小时; (2)无法区分形态(包括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与生产菌相似的杂菌,如啤酒生产中污染野生酵母时,由于啤酒酵母与野生酵母很难从形态上加以区分,只能借助生理生化试验进行确认。 (3)检查过程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肉汤培养检查法 此法主要用于空气过滤系统和液体培养基的无菌检查。具体方法是将葡萄糖酚红肉汤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钠%,1%酚红溶液%,)装在吸气瓶中,经灭菌后,置37 ℃培养24小时,若培养液未变浑浊,表明吸气瓶中的培养液是无菌的,就可用于空气过滤系统的杂菌检查。把过滤后的空气引入吸气瓶的培养液中,经培养后,若培养液变混,表明过滤后的空气中仍有杂菌,说明过滤系统有问题,若培养液未变混,说明空气无菌。 此法还可用于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取少量培养基接入肉汤中,培养后观察肉汤的浑浊情况即可。 4.根据发酵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来判断是否染菌 (1)溶解氧水平异常变化显示染菌 每一种生产菌都有其特定的耗氧曲线,当杂菌污染时,如果污染的是好气性杂菌,会使溶解氧在较短的时间内下降,甚至接近零,且长时间不能回升;当污染的是非好气菌,生产菌的代谢由于受污染而遭抑制时,会使耗氧量减少,发酵液中的溶解氧就会升高。如味精生产上受噬菌体污染时,使菌体利用的氧气量减少,DO上升。 (2)排气中CO2的异常变化显示染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