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本科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本科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本科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本科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XX学院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XX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课程负责人: XX 制(修)订时间: XX 专业负责人审核:

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

XX年 X月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微观经济学执笔人: XX

适用学期:第三学期审核人: XX 学时: 48 制(修)订时间:XX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和经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它以个量分

析法为基础,分析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阐述价格机制的形成以及如何引导

市场经济主体实现稀缺资源有效配置,并说明市场失灵时,政府的作用。微观经

济学内容,主要包括: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

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

的作用。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让经济与经济类的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

本概念和理论,认识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实例分析、简单的数

学模型分析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

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初步了解

本学科最新发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为

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强,又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抽

象的经济学理论,将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经济活动实践的探讨和认识之中,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程要注意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中基本的分析方法的运用,经济学的微观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一般均衡理论方法可以运用到很多专业的技术经济分析上去。

二、教学目标

在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中,《经济学》课程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经济思维模式、具备基本经济技能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的概念,掌握经济的普遍规律、重要的思想观点、经济的基本过程、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和对象;掌握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2、理解厂商均衡理论,掌握基本的市场类型。

3、了解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熟练具有经济学专业知识,具有经济岗位相关工作能力;具有涉及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企业经济过程中的分析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经济知识解决现实中企业经济实际案例的能力;具有运用相关经济知识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能力;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音乐、书画养成素质;具备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素质;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甘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职业心理素质;具有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职业适应素质。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论

课时分配:8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简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分析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本章重点掌握经济学定义的三个方面:稀缺性、选择性和机会成本的含义,知道西方经济学及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一、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发表为标志;1890年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标志微观经济学的诞生。

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凯恩斯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边际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均衡分析等。

三、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基本假设

个体经济单位;理性的经济人和完全信息。

思考题:

1、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为什么?

2、简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供求原理与弹性理论

课时分配:10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与需求、供给、市场均衡等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正确理解需求量和需求的变动、供给量和供给变动的关系,熟知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具备分析均衡价格形成和变动、运用弹性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需求曲线

一、需求函数

需求的含义;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

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需求表;需求曲线;需求定理。

三、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的含义;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的区别。

第二节供给曲线

一、供给

供给的含义;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

二、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供给表;供给曲线;供给定理。

三、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的含义;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区别。

第三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一、市场均衡的含义

均衡的含义;市场均衡的含义。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均衡价格的含义;均衡价格形成分析。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

需求曲线的移动;供给曲线的移动;供求同时变动;供求定理。

四、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

支持价格;限制价格;价格放开。

第四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

概念和计算公式;弧弹性和点弹性;需求弹性的类别;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的关系;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二、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含义;计算公式;弹性系数值与商品的类别;握恩格尔定律。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含义;弹性系数的计算;弹性系数与商品的关系。

三、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及其计算;供给弹性的类别;影响供给弹性大小的因素。

思考题:

1.为什么会产生谷贱伤农?对此你认为政府该不该干预?为什么?

2.举例说明哪些产品可以簿利多销,哪些产品不能实行簿利多销?

3.政府的价格支持政策和限制价格政策是怎样影响市场价格的?有何利弊?

第三章效用论

课时分配:8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以分析方法的不同将消费者行为理论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用边际分析法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说明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通过选择实现收入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满足程度最大化。序数效用论以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说明消费者最优选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消费是如何随价格和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学习本章首先明确效用理论分析的前提假设,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关效用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及衡量,知道消费者消费的约束条件,能分析说明消费者如何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理解消费者剩余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价格、收入变化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数效用论

一、效用和效用函数

效用的含义与决定因素;基数效用论;效用函数。

二、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含义和表达;边际效用含义和表达;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货币的边际效用。

三、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的含义;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均衡分析。

四、需求曲线的推导

需求价格含义和决定;需求曲线的推导。

五、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含义;计算公式。

第二节序数效用论

一、关于偏好的假定

完备性;可传递性;非饱和性。

二、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和特征

序数效用论及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含义;无差异曲线特征;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特殊的无差异曲线。

三、预算线

预算线的含义;预算线的变动。

四、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含义;均衡分析;均衡条件。

第三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含义,替代效应含义,补偿预算线功能;正常商品、低档商品与吉芬商品在价格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的不同。

二、价格-消费曲线与需求曲线

价格—消费曲线;需求曲线的推导。

三、收入-消费曲线与恩格尔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推导。

思考题:

1.效用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2.说明水和金刚石的价值悖论。

3.为什么消费者要将收入资源合理分配到各种商品的购买上去,并说明如何才能实现收入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四章生产理论

课时分配:10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本章首先从一般意义上介绍生产函数及其类别;其次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为基础,分析一种变动要素下的各种产量的关系及其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第三,分析两种投入变动下的生产函数及规模报酬;最后以等产量曲线为基础,分析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学习本章首先应注意生产理论的分析前提,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函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熟知什么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如何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知道不同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的划分标准。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含义;生产函数的表达。

二、两种典型的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第二节一种变动投入的生产函数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短期与长期的区别,一种可变投入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为Q=f(L,K0)。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含义、表和图形;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关系以及一种可变投入的合理投入区分析

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生产的三个阶段的划分、特征和合理投入区的分析。

第三节两种变动投入的生产函数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的表达和类别。

二、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的含义和类别。

第四节生产要素组合的最优组合

一、等产量曲线含义及特征

等产量曲线含义;等产量曲线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二、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含义;等成本曲线斜率;等成本曲线移动。

三、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含义;最优组合的条件;达到最优组合的分析;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四、扩张线

等斜线;扩张线;扩张线是特殊的等斜线。

思考题:

1.为什么有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不同条件下合理投入区是如何划分的?

2.生产者如何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为什么?

3.举例谈谈你对生产函数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理解。

第五章成本论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在对成本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阐述各类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学习本章要熟练把握上一章的投入-产出的关系,以此为基础,熟悉各类成本的概念,重点掌握各类成本的变动规律、原因,短期内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成本的概念

一、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含义;机会成本与生产费用的区别。

二、显成本与隐成本

显成本含义;隐成本的含义;两者的区别。

三、利润

经济利润;正常利润。

第二节短期成本曲线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关系及其图形

短期内总成本的含义及构成;短期平均成本的含义及构成;短期边际成本。

二、短期内各类成本的关系分析

各类平均成本与对应的总成本的关系;边际成本与总成本、可变成本的关系;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

三、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边际成本的变化规律,从而决定了短期内总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化趋势。

四、短期产量和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总产量与总成本的关系;平均产量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的关系;总成本与扩张线的关系。

第三节长期成本曲线

一、长期总成本曲线

长期总成本含义;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的含义;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影响长期平均成本的因素。

三、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含义;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推导。

思考题:

1.我们能否从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变化特征推断相关的成本曲线的变化特征?说明理由。

2.为什么长期总成本或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总成本或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完全市场条件下,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所进行的产量和价格的决策。学习本章,首先,了解市场的划分标准、类别和特点,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特点,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其次,能分析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在不同条件下的均衡状况,理解厂商的最优决策,推导短期和长期内厂商及行业的供给曲线。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一、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市场的含义;划分标准;行业的含义。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市场上有大量的小规模的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资源流动完全自由;信息是完全的。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完全有弹性的需求曲线,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

四、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的含义和表达;总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

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一、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厂商在给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使MR=MC,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短期均衡时,厂商的经营状况有五种情况:盈利;盈亏(收支)平衡;亏损;停止营业点;停止生产。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由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出发的边际成本曲线。

四、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的含义;生产者剩余的计算。

五、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二)教学项目

(三)实训项目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考核时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拓展,并建议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相结

合的综合考核。

(1)平时成绩:依据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及纪律情况打分,占40%。

(2)期末考试成绩:采取闭卷笔试或口试方式,占60%;

五、建议使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茅以轼.《微观经济学十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军.《走近经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1.

4.茅以轼.《生活中的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0.

6.王则柯.《博弈论平话》,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7.平狄克和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207934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标准学时:56 课程类型:理论课 《微观经济学》就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是一门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微观经济管理方法的学科。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的学位必修课程,也是不同程度上构成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市场营销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等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

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社会福利达到均衡、市场失灵措施等。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本课程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更具体化,为了更好的掌握这门课,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成本控制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经济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见到的各种经济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模型,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供求关系进行验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宏、微观经济基本性质、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

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163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3 适用对象:经济学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一、教学目标 目标1: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素养。 目标2: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通过数学分析和图形描述,更深入系统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为高级微观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目标3: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关注经济热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厘清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提高观察经济现象、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中级微观经济学主要由消费者均衡论、生产者均衡论、成本论、市场结构论、要素市场论、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论组成。对于微观经济学中没有涉及的经济学理论,应运用图形、案例和数学方法加以分析,这是本课程的重

点和难点,应细讲、精讲;对于与微观经济学相重复的内容,应粗讲或选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来设置问题,启发式讲解,化整为零,将重点和难点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点,各个击破,并进行归纳总结。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应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采取学生自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学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并在课堂或课后进行讨论。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领域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与国内外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专业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基本理论讲授与最新发展介绍的结合。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教学过程中要在讲授经典理论的同时介绍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西方经济学 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稀缺性与资源配置 1、稀缺性。 2、资源配置。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2、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 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均衡价格理论 2、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3、生产者行为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 5、福利经济理论 四、基本的市场竞争模型 (一)产权与交换动机。 (二)私人利益。 (三)市场机制。 五、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经济人假设 2、产权明确 3、完全信息

4、厂商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六、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奠基时期。 2、建立体系时期。 3、扩充和完善时期。 4、深化时期。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个量研究方法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三、均衡分析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五、模型分析方法 第三节供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 1、需求 2、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3、需求曲线 4、需求定律 5、需求函数 6、需求的决定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消费者的偏好。

(5)政府的消费政策。(6)消费者的预期。 二、供给分析 1、供给 2、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 3、供给曲线 4、供给函数 5、供给定律 6、决定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3)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4)其他商品的价格 (5)预期 (6)税收政策 三、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1、均衡产量 2、均衡价格 四、弹性分析 (一)弹性分析的基本问题 1、弹性的定义 2、计算 (二)需求的弹性分析(三)供给的弹性分析

微观经济学习题1-7章

《微观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判断题 1、如果各种经济资源都很充裕即不存在稀缺问题,那么就不需要经济学。 2、社会生产位于生产可能线之内是正常的,而位于生产可能线之上是不正常的。 3、有选择就有成本,这种成本就是会计成本。 4、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5、实证经济学主要强调“应该怎么样”。 参考答案:TFFFTF 二、单项选择题 1、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实事被称为( b )。 A.机会成本 B.稀缺性 C.生产什么问题 D.实证经济学 2、稀缺性问题( C )。 A.只存在于依靠市场机制的经济中 B.只存在于依靠命令机制的经济中 C.存在于所有经济中 D.意味着抢购和黑市交易 3、经济物品是指( D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4、经济学科定义为(C ) 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 B.消费者如何获得收入并进行消费的学说 C.研究如何合理的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竞争性用途的科学 D.生产者怎样取得利润 5、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D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问题都包括 6、资源是稀缺的是指(B)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由于更多的生产而消耗光 7、下列属于实证表述的是() A.合理组织要素对厂商有利 B.合理组织要素对厂商不利 C.只有合理组织要素才能使利润最大化 D.合理组织要素比市场营销更重要 8、下列属于规范表述的是() A.由于收入水平低,大部分中国人还买不起小轿车 B.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小轿车的人会越来越多 C.鼓励私人购买小轿车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此习题中之包括判断、选择和计算,思考问答题见教学大纲每章中所列题目。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210164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48 学分:3 开课单位:信管管理学院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先修课程:高中数学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让管理类的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识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实例分析、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初步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微观经济学在解决资源配置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经济实践的辩证关系。 (2)掌握经微观济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理论,要素价格决定理论,市场失衡和微观经济政策。 五、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导论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分析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本章重点掌握经济学定义的三个方面:稀缺性、选择性和机会成本的含义,知道西方经济学及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重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难点:“看不见的手”原理 第一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教学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与需求、供给、市场均衡等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正确理解需求量和需求的变动、供给量和供给变动的关系,熟知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具备分析均衡价格形成和变动、运用弹性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重点:需求的基本理论,供给的基本理论,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弹性理论 难点: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弹性理论 第二章消费者选择 教学内容:明确效用理论分析的前提假设,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关效用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及衡量,知道消费者消费的约束条件,能分析说明消费者如何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理解消费者剩余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价格、收入变化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重点:边际效用的概念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原则和表达式,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效用函数 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教学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函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熟知什么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如何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知道不同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的划分标准。熟悉各类成本的概念,重点掌握各类成本的变动规律、原因,短期内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关系。 重点: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的含义,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确定,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确定原则,各类短期成本变动的基本规律,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长期成本函数曲线 难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完全竞争市场 教学内容:了解市场的划分标准、类别和特点,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特点,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能分析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在不同条件下的均衡状况,理解厂商的最优决策,推导短期和长期内厂商及行业的供给曲线。 重点:完全竞争的条件、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条件、厂商收益规律 难点:完全竞争的条件的含义 第五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教学内容:明确不同市场的形成条件,知道不同市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熟练掌握不同市场情况下厂商均衡的条件和厂商的最优市场决策,最后能分析不同市场厂商的资源配置效率。 重点: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价格歧视、斯威齐模型、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难点: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 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教学内容:了解完全市场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主要生产要素供给状况,以及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的衡量。

微观经济学实践大纲.doc

《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经济学专业理论课的 同时,了解经济学调查实践活动的程序,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 象和供给需求等主要问题的深入理解。实验教学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具 体要求,通过将理论与经济学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 握,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学实践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技 能,增强其日后的就业竞争力。 基本要求:本实验教学环节,以学生到某消费群体和厂商群体实地调 查,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讨论,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要求学生弄清 经济学中消费和生产等基本问题的实际运行机制;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 问题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等业务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对消费者群体 和生产者群体的实际调查,学会基本的调查技巧,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五、考核方式 要求学生结合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日常经济生活的实际调查情况,提交分析报告;设计相关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经济问题基本信息,归纳总结相关经济学基本规律。考核根据学生案例分析报告质量,调查实际操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六、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黎诣远,微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美)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朱善利,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金浩主编,微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实验一: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探究 一、实验名称与性质 所属课程微观经济学 实验名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探究 实验学时 4 实验性质综合 必做/选做必做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从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某消费者群体的日常收入与支出的经济活动,掌握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决策情况。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问卷调查,探究消费者群体的决策和思考过程,促进学生对微观经济学问题的更好理解和学习。 三、知识准备 1、前期要求掌握的知识:微观经济学。 2、实验相关理论或原理: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理 3、实验流程:通过问卷调查,使学生认知消费者消费决策的根本规律,结合案例分析探究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研究的基本问题。 四、实验内容 (一)设计问卷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的具体格式,设计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要求包括消费者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收入状况、日常支出情况等。 (二)分发问卷调查 选定特定的消费人群,例如高收入者、工薪阶层、低收入者等,年龄结构层级也得考虑,性别也得平衡等。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大学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授课专业:金融学 授课教师: 职称/学位:副教授 开课时间:二○二○至二○二一学年第一学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要求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一级学科下属各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是广大学生顺利完成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学业和今后继续深造的重要基础。其基本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概论,供求理论,消费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和市场失灵及政府的微观决策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学习和理解各章节术语指标分析,熟练掌握思考和研究各类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和能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引入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取得的成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政策实施的认同感,帮助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作为社会主义爱国青年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最终达到专业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有关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和分析逻辑; 课程目标2: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课程目标3:初步培养学会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4: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框架,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课程目标5: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学习和理解掌握课程内容重点,引入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取得的成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政策实施的认同感,帮助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2)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认清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及其局限;(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微观经济学,吸收微观经济学中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对市场机制运行的正确看法;(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5)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选用教材:《西方经济学》上册.《西方经济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版。 二、课程教学环节及基本要求 教学进程安排表、课程教学详细内容与要求如下: 表1 教学进程安排表

微观经济学A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

《微观经济学A》课程教学大纲 Mi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131507051 学时:72 学分:4.5 适用对象:经济学系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特别是经济学系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许多专业课程(如:宏观经济学、技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会计理论等)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供求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等方法),能够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体系,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产生、研究对象、发展简史以及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等基本概念,了解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等基本内容,并基本掌握微观经济学前沿理论(博弈论、寻租理论等)的发展情况。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应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有一系统全面的了解,学习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准确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2)握微观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3)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4)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引论 1.基本内容: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3)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4)对待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5)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明确了解本课程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内容归属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建议: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基本内容: (1)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2)需求曲线 (3)供给曲线 (4)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5)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6)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7)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8)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供求基本原理对现实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做出尝试性的解释,简单了解蛛网模型。 3.教学重点难点:弹性的概念及其计算 4.教学建议: 第三章:效用论 1.基本内容: (1)效用论概述 (2)无差异曲线 (3)预算线 (4)消费者均衡 (5)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6)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 课程编号:070005 英文名:Mi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前置课:高等数学 后置课: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等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 选定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3版 课程概述: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和管理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它以个量分析法为基础,分析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阐述价格机制的形成以及如何引导市场经济主体实现稀缺资源有效配置,并说明市场失灵时,政府的作用。微观经济学内容,主要包括: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的作用。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让经济与管理类的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识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实例分析、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初步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强,又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将学科理论的学习

融入到对经济活动实践的探讨和认识之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注意经济学教学中的数理分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抽象的图形和数学表达式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解释清楚,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并让学生初步认识其方法。第三,讲授与自学结合。针对微观经济学本身课程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系统讲授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安排适量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和习题讲解,注意教与学的互动,督促学生课后自学和习题及案例分析的训练,深化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经济学的理论素养。第四,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即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思考,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导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简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分析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本章重点掌握经济学定义的三个方面:稀缺性、选择性和机会成本的含义,知道西方经济学及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一、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发表为标志;1890年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标志微观经济学的诞生。 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凯恩斯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边际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均衡分析等。 三、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基本假设 个体经济单位;理性的经济人和完全信息。 思考题: 1、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为什么? 2、简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上(微观经济)-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 1. 课程目标任务 ^ 根据微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 ①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 ②掌握需求和供给以及市场价格作用原理; ③掌握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④掌握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分析方法; ⑤掌握成本和收益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⑥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 ! ⑦掌握市场失灵原因和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2)技能目标 ①能运用需求、供给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②能运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简单分析; ③能对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进行分析; ④能运用成本与收益理论对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成本进行分析; ⑤能运用市场理论对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进行分析; ⑥能运用各种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因素和政府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进行分析。 } 2. 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在讲授微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贯彻精讲的原则,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 2. 供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政府价格政策及其应用; 3.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4. 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消费者的其他决策; 5. 企业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6. 短期成本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长期成本概念,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7. 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围绕垄断的争论; 8. 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9.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相关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48课时)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48课时)教学大纲(Microeconomics) 制定单位:金融与经济学院

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单个经济行为的经济学科,主要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微观经济学运用各种基本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价格理论。本课程从最为基本的概念出发,如需求、供给等,逐步深入地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包括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分配理论以及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本课程以新古典综合派为其主要理论体系,同时也涉及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即既定的经济资源如何被用来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及采用什么生产方法,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使之达到最优。应让同学们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主,附加近二、三十年微观经济学的新课题,使同学们在掌握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新古典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当代微观经济学的更贴近现实世界的新经济理论。其中新古典经济理论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等理论组成。近几年来已成为微观经济学主要的前沿课题有:博弈论和竞争策略,不确定性条件下信息的作用,具有市场垄断势力的厂商的定价策略等。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单个消费者或单个企业的经济行为。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并能够清楚地解释价格形成的机理,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并且能够解释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市场运作的原理,理解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含义及其条件,了解并说明价格机制作用的局限性。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同学们能灵活运用微观经济学中介绍的具体分析工具和方法,能初步回答如何管理决策、如何制定和理解公共政策,以及了解世界经济是如何运转的、现代经济社会是如何运作的等社会现象。使同学们认识到微观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学科。使同学们能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最优化分析方法和博弈分析方法等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微观经济学》是如何可以用作决策的一种工具,了解到《微观经济学》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同时要让让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来理解现实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mi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0202001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68学时/4学分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开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积分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课程说明 现代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有两大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本课程介绍的是微观经济学部分。微观经济学重点把单个经济主体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分析来说明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说明供给需求如何调节经济,其核心是价格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分析市场经济机制的供求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之于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性,掌握经济学理论的知识构架,学习如何使用经济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市场运行机制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理和各微观主体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基本条件和原则,了解政府对微观经济行为激励和约束的效应,熟悉微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释现实中厂商和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基本动机,预测微观经济因素变化可能带来的经济行为结果和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评价政府微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通过学习该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教法建议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主要是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 理论讲授是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经济概念,了解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律、微观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能够化解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难点,能够抓住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理论讲授的手段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最主要手段。 案例分析是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厂商的生产经营决策与居民的消费决策都和人们的微观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将这些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引入课堂,就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一方面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是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大力提倡的教学手段。课堂讨论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不论是理论讲授还是案例分析,都离不开课堂讨论的形式。在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力提倡课堂讨论,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师从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式教学;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而且通过观点的碰撞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练习是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的重要补充手段。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决定的,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关系。所以,微观经济学一定要给学生布置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西南大学商贸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等有关规定,并结合该系教具、实验设备而制定。 一、教学目的、任务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创造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特别注意微观经济学原理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和人们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的结合。 (二)本课程主要阐述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重点章节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教学内容分为掌握和了解两类,在每章的“目的要求”中分别加以了注明,供教学时参考。 (三)由于本专业另外开设有管理学原理、信息经济学等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部分内容根据授课时数的多少进行灵活安排。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结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的掌握。 (二)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 (三)课后常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实际,供学生思考。 四、教学效果检查 本课程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共计54学时,3学分。检查手段主要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课堂考勤和期末考试。评定学期成绩结合平时得出综合成绩为该门课成绩。 五、教学时数分配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60633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30%;期末7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微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为一体。微观经济学也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运行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其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微观经济学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最终明确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如何得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这一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微观经济学( 双语)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2020401H11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3 课时:54 开课学期:3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课程简介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详细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旨在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市场机制配置经济资源的基本规律以及不同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行为,并提出了一些微观经济政策。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分析逻辑,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中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基本模型,认识个人与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达到他们的目的,并且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一些经济现象。先修课程是《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后续课程有《宏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等。 二、教学目标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理论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独立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开展基础的研究分析工作,并为学习其他应用经济学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以及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并对其主要流派及其观点有一定了解; 理解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工具,如十大经济学原理及其运用;需求价格弹性与定价策略;税收成本与贸易得失;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及相关政策;市场结构与厂商决策行为等; 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分析方法,如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图表分析,并能够运用基本微观经济学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和现象。 三、教学内容 Part 1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主要内容: 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 How people interact How the economy as a whole works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十大经济学原理,初步接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编写依据: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名称(中英文):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105213003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32: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商学院经管类专业 开设学期: 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在第1学期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商学院 二、课程教学目标 《西方经济学》(上)是“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商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是各门专业基础课中内容最为成熟,分析手段最为细致,教材体系最为稳定的一门课程。它以单个经济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如何将其稀缺的经济资源分配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以取得最大利益的科学。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是财经和工商管理各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专业素质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和掌握有关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2)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3)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框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通适素质教学目的与要求:(1)追求真理的精神;(2)严谨细致的作风;(3)理性人的思维及行为方式。 三、课程教学要求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破解课程难点,推送教学文件;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实施单元(模块化)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利用蓝墨云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和多媒体及网络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生活中经济学现实案例(项目),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课前主动自学,完成预习和复习,组成学习研究小组(团队)对课程重点、难点、疑点和兴趣点深入探讨,与师生互动,课后对课程核心知识点多思考、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学时分配

《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ABGS0129 课程中文名称:宏微观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and Microeconomics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学时数:64学时 授课对象:信息管理系统专业、电子商务专业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微积分 一、课程简介 微宏观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有关部门讨论通过,经教育部批准的必修课,它对市场经济及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学习此课程有利于学生提高经济分析能力,并为其它财经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1.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做最基本的分析。 3.通过学习,为其它财经类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 课程教学内容: (一)导言 1.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1)经济学的定义、解决的问题;(2)微观经济学及假设前提。 2.经济学中的基本分析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2)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3)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及比较静态分析 (二)供求论 1.需求理论。(1)需求、需求曲线、需求法则;(2)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 2.供给理论。(1)供给、供给曲线、供给法则;(2)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 3.均衡价格。(1)均衡、决定方法;(2)价格机制;(3)需求、供给的变化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 4.弹性的概念。(1)弹性及公式、分类;(2)点弹性、弧弹性; 5.需求弹性。(1)需求弹性及类型;(2)影响的因素。 6.其它各种弹性,(1)需求收入弹性;(2)需求交叉弹性;(3)供给价格弹性;(4)供给交叉弹性;(5)供给成本弹性。 7.弹性的应用;价格管制。 (三)效用论 1.效用论概念。(1)效用;(2)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2.基数效用论。(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消费者均衡;(4)由消费者均衡推导需求曲线;(5)消费者剩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