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福建2003会计从业《会计基础》试题及答案

福建2003会计从业《会计基础》试题及答案

跟我学数字推理

一、一些有趣的现象

你一定很想学习怎样把数字推理题做好,对不对?不过别着急,我们慢慢来。下面,请先回答第一题:

例1:

1,2,3,4,5,6,()

括号里应该填个什么数字呢?显然是7,对吧。为什么呢?地球人都知道,自然数的数列么。

好吧,再请你回答第二题:

例2:

1,4,9,16,25,36,()

你会说:―卧槽!当我是白痴么?这个答案显然是49,平方数列还用你来教‖?

不,你当然不是白痴。但是,假设你的学历为小学2年级,只会加法和减法,对于乘除一无所知,就更别提什么平方、立方之类的幂运算了,这道题你该怎么做呢?

嗯,没别的办法,你只能看看这个平方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

1 4 9 16 25 36 (?)

3 5 7 9 11 X

2 2 2 2 Y

显然Y = 2,故X= 13。所以括号里应该是36 + 13 = 49 。

这两种方法竟然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其实很好证明,设公差为1的某个等差数列第一项为A,则第二项为A+1,第三项为A+2…….,然后按平方公式展开,再进行二次等差推理,就知道,平方数列同样是等差数列。只不过,平方数列是二次等差数列,其二级公差是2。奇偶分别。

那么,如果是公差为2的某个等差数列的平方呢?比如:

例3:

1,9,25,49,81,(?)

这道题你自己做一下,我可以告诉你结果,那就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的平方数列,也是二级等差数列,其二级公差是8。

如果公差是3的某个等差数列的平方呢?自己列一个出来看看吧。我还是告诉你,它的二级公差是18。

我多嘴了,其实你设某等差数列首项为A,公差为N,就明白了,这个数列的平方数列是二级等差数列,其二级公差为:2×N^2。

例4:

4,12,28,52,84,(?)

请不要急着往下看,先把这道题做出来再说。

你做出来了吗?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不要告诉我是二级等差哦?难道你真的只有小学2年级的水平?只会

加减法?

这道题就有些让你郁闷了吧?当然,你要能一眼就看出来这其实就是我把?例3‘的数列每一项都加了个3,那我向你道歉,因为你确实有很高的数字天赋,不用听我啰嗦。

例5:

1,19,33,67,97,147,193,(?)

给大家讲个笑话。上面这道题是我自己出的,过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再看这道题的时候,花了2分钟没做出来,最后不得已翻看以前的草稿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来做。

你做出来了吗?做不出来没关系,我告诉你答案,答案是259。

为什么呢?方法有三种:

1、按数列各项序号的奇偶性分成两组,即1,33,97,193和19,67,147,(?)可以看出,前面一个数列二级等差,后一个数列二级等差,其公差各自不同。

2、两项相减得到一个新的数列:18,34,50,(X)。可知X = 66。所以答案是193加上66就等于259。

3、直接做差来看看规律如何?其二级公差数列为:-4,20,-4,20,-4,20。

你会说,哇,好多规律哦!

千万别这么说,我会脸红的。

其实呢,你写出一个偶数数列来:2,4,6,8,10,12,14,16…..然后各项平方,再分别加减3,最后得到一个数列。看看,和我的这

个数列是不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这道题最简单的方法应该是:2^2-3,4^2+3,6^2-3,

8^2+3…….前面所谓的三种方法,都是我糊弄你们的!

这个笑话应该还比较好笑吧?给大家说这个笑话是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事实:那些出题的专家们是多么仁慈啊!

真的,数字推理这种题目,想为难考生实在是太简单了。不要说那些专家们,我都行。看,我随便弄了一道题,就连自己做起来都费劲。你如果不相信,那就按照我这种思路,先弄个平方或者立方数列,然后随便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等差或者等比数列,再把这个数列放几天,等忘记得差不多的时候去自己做一下。

为什么一个平方数列加减3的结果就弄出这么多规律来了呢?我只能说数字太奇妙,数字推理太深奥,实在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搞明白的。当然,这个也不是公务员考试范围,也许数学博士后的考题会这样出吧?

统计了一下字数,我已经写了1500字了。这不禁让我感叹一下我的啰嗦程度——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啊!其实,这1500字的目的就一个,那就是:在考试中出现的平方数列及其变形,哪怕你看不出规律来,用等差的方法也基本能解决。

但是,请记住,你用等差的方法做出了一道题,不代表你就看出了这道题的规律。什么是看出这道题的规律了呢?就是你用最简单的数列能把这道题是怎么弄出来的推理出来,才算是你看出了这道题的规律。国考的数字推理,专家们真的没转太多的弯,都是很简单的数列

变换一两次之后得出的题目。

例6:

2,12,30,56,90,(?)

我再强调一次,不要往下看,先把我的例题做出来再说。这又不是考试,用得着这么急?

你做出来了?答案是132吧?恭喜你,答对了!

呃,不好意思,我怎么想起王小丫了?好吧,是我的错。不过我想小声地问一句:你是怎么把这道题做出来的?不是二级等差吧?

这道题也是我自己编的,怎么编的呢?1×2,3×4,5×6,7×8,9×10,所以答案是11×12。

例7:

0,6,20,42,72,(?)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一道省考的数字推理真题。

很简单的,二级等差,公差是8。你现在看到?二级等差‘这几个字,是不是有点想吐?那么这道题的规律是啥?你看出来了么?

0×1,2×3,4×5,6×7,8×9,答案是10×11。

前面我说了,自然数列的平方数列是二级等差数列,公差为2对吧?

那么现在你该明白了,自然数列两两相乘,得到的数列也是二级等差数列。

我可以接着说,平方数列加上某个数得到一个新的数列,仍然是

二级等差数列,公差为2.因为加上的这个数在第一次等差时就已经减掉了。由此推知,就算你加上一个等差数列,它仍然是二级等差。同样,如果是自然数列的乘积数列的加减变形,也是二级等差数列,公差为8。

类似的规律还有很多,你如果有兴趣,自己试试用1,2,3,4,5,6,7来组成一些数列,你会发现,如果你只进行了一次乘法运算(平方实质上就是一次乘法),那么新数列就是二级等差的数列。

到此,我们已经用二级等差的方法做出了不少的题目。其实当你做省考、国考的真题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好多题都是二级等差的。

很遗憾的告诉你,你被各种培训班以及辅导资料害得不浅,以至于形成了绝对错误的思维定势。各种形式的等差题目告诉你,等差是一种基本规律,要注意。

问题是:谁都知道等差是一种基本规律。你知道,我知道,命题专家更知道。不就是后项减前项么?顶多就是多减几次而已。你认为,命题专家会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题中测试小学二年级的知识?

例8:

-5,-4,3,22,59,120,(?)

答案是211。如果你没做出来,没关系。如果你做出来了,还是那句话,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你可千万别告诉我,等差,三次等差。

虽然我遇上这种题,估计也会等差、等差、再等差,直到最后得出结论:这个数列是个公差为6的三级等差数列。

这种题目的规律确实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规律么,既然一眼看不出来,那么两眼三眼也未必能看出来。那怎么办呢?老师说了,观察趋势,尝试等差......

题目是做出来了。由此看来,老师说的是真有道理,尝试么,这种方法不行,再尝试下一种方法。反正数字推理就那么些规律,慢慢看,总能看出来的。

我真的不想对这种方法发表意见。说它错吧,一点都没错;说它对吧,考试的时候你有这么多时间去思考一道题?

观察,先观察。观察什么?是趋势么?

那些所谓专家们害人的地方就在这里。简单的趋势,国考肯定不会考。复杂的趋势,那需要计算。计算,那需要时间。时间,参加过国考的同学们都明白时间代表什么。

前面说过,平方数列是二次等差数列,公差是2。

我估计有兴趣的同学已经开始在想,立方数列是什么了。具体过程我就不写了,太简单。大家自己试试就知道了。这里给结论:立方数列是三次等差数列,公差是6。

甚至可以再往远了说。自然数列0,1,2,3,4,5,6....的N 次方数列是N次等差数列,公差为N的阶乘。

回到刚才的例题上来,这道题也是三次等差,公差也是6,这能不能让你想起些什么?对的,这就是立方数列0,1,8,27,64,125,

216中的每一项都减去5得到的题目。

例9:

6,120,504,1320,2730,4896,(?)

如果你有兴趣,还是做一下这道题。当然,我确信国考不会考这么变态的题目。说他变态,因为计算量太大,而且凭肉眼是看不出规律来的(如果你的速算功底不深的话)。其实这道题真的变态么?

这仍然是一个三次等差数列。公差是162。是不是有点吓人?那这个数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自然数列1,2,3,4,5,6,7,8.....,每三项相乘,也就是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就这么简单。

不妨再回过头去看看例6和例7。甚至从头再看一遍,看到这里。一个道理:自然数列的变形数列,如果只经过一次乘法,它是二级等差数列;如果经过两次乘法,它是三级等差数列。如果经过三次乘法呢?我们不需要知道了,不管它是不是四级等差数列,可以肯定的是,考试不会考这么恶心人的题(如果真的出现了,你就当我没说好了)。现在,当你做出一道题的时候,你还敢说,这道题是等差么?

二、不是等差是什么?

不是等差是什么?

是平方,是立方,是乘积。更可能的,是它们的变形,很简单的变形。

例10:

0,4,16,40,80,(?)

A .160

B .128

C .136

D .140

很稀奇吧?怎么到了这道题,我给了选项,弄的好像跟考试一样?

前面的题目没有选项,是因为都是我自己随便编的。那些题目都很简单,用不着答案。这道题么,是07年国考的真题,我直接复制过来给大家看看。

会做的人举手。保守估计80%都会。

不用等差的举手(用拆项的也算用等差,因为你最后还要得出一个等差数列)。我怀疑一个都没有。因为我翻了很多答案,上面都是这一句话:这是一个三级等差数列,公差是4。那可都是专家哦?还有专家告诉我们这道题要先除个4,这样做起来简单一些呢。

这个数列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等下再说。先看例11.

例11:

0,6,24,60,120,(?)

这应该也是一道真题。不知道哪个省的。因为我随便一搜,就看到QZZN里还有人问这道题。事实上,这道题我自己就编出来过,

并没有借鉴什么考题。

你会做吗?是公差为6的三级等差吗?

很好,你说不是。你终于看出来了,这道题的规律是:N^3 – N。

也就是:1^3 – 1,2^3 – 2,3^3 – 3,4^3 – 4,5^3 – 5…….

现在我们来看例10。三级等差数列,公差是4?我们前面不是说过,立方数列是三级等差数列,但是公差是6么?是不是很奇怪?那我们能不能让例10的公差也变成6呢?当然可以了。每一项都乘以1.5,公差不就可以是6了?

好吧,我们开始把例10的每一项都乘以1.5来看看。

我不在这里乘。你自己去乘。乘完了看看。没什么特殊的对不对?看起来还是那个模样。

和例11比较一下吧。你会有所收获的。

例12:

2 , 12,36,80,()

A .100

B .125

C .150

D .175

还是07年的真题。你一眼看不出规律来,怎么办?等差,差到最后就剩一个6了。敢不敢肯定呢?试试嘛。按照立方数列为三级等差的规律来试,得到结果是选C。

你蒙对了。不过很多辅导书告诉我们,这道题的规律其实是这样的:2×12,3×22,4×32,5×42…..

哦,原来是这么来的啊!这是自然数列经过两次乘法(一次乘法

和一次平方)得来的。怪不得呢,咱们之前也说过,两次乘法之后的数列就是三次等差么!

可是,一次乘法和一次平方得出的数列,为什么三次等差后的公差也是6呢?公差为6应该是立方数列才对啊?

如果你有这个疑问,那恭喜你,你的数字推理开始入门了。

我们把立方数列写出来和题目进行对比:1,8,27,64,

不难看出:1+1 = 2,8+4 = 12,27+9 = 36,64+16 = 80。

其实,这就是立方数列加上1,4,9,16得到的题目。1,4,9,16这四个数字摆在一起,应该足够引起你的重视了吧?

那么这道题的命题规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就是这个样子的:1^3 + 1^2,2^3 + 2^2,3^3 + 3^2,4^3 + 4^2…..

有的同学会说了,辅导书上说的也没错啊?(N+1)× N^2 本来就等于N^3 + N^2,这两个规律根本就是一回事,还值得你在这里说这么半天?全是废话么!

不,这不全是废话。我之所以不怕丢人在这里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命题专家们出这样的考题,就是考你的观察能力,不需要哪怕是比较简单的计算。我第一次做这道题时用了三次等差。第二次发现这是个偶数数列,直接排除B和D,然后根据数字发展的趋势直接就选了C。第三次做这道题时,我决定拆项,用平方数来和数列比较,得出了平方乘积的规律。最后一次做这道题,我发现用立方数列和题目比较,得出的规律是最自然的。也就是说,只要你看到第

3项是36,和27接近;第四项是80,和64也不远的时候,你就明白了,这就是1,2,3,4,5的简单变化。

例13:

0 ,9,26,65,124,()

A .165

B .193

C .217

D .239

这道题还是07年的题目。你看到第5项是124了。你想到5的立方了么?再看9,26,65,它们和那些熟悉的立方数都是如此的接近。你敢直接选C么?真的,面对这么简单的题,你还需要那么多莫名其妙的规律?

例14:

0 ,2,10,30,()

A .68

B .74

C .60

D .70

依然是07年的题目。我本来不愿意再把07年的题目拿出来说事儿的。但是一想,既然已经说了三道,那就干脆说完算了。你看到第4项是30。想到27了吗?27+3?这不是3^3 + 3么?

再看看10,符合这个规律不?

这四道题都是立方数列的变式,也就是说,都可以用等差来做。现在,你分别用等差和立方规律来做这四道题。自己算算时间差吧。起码是3分钟时间没了,对不?

现在宣布重要结论:拿到数列,先观察。先观察什么呢?

不是所谓的数字变化趋势。观察数字变化趋势能得到什么呢?无非就是该数列到底有没有等差或者等比的可能性。可是我已经说过,国考会考你小学2年级的知识么?考试时间这么紧张,命题者真的就这么不近人情,逼着你减了又减,减了还减?

显然不是的。可以这么说,等差等比数列基本不会再出现在国考当中。大家都会,还考什么?又不能考太难的,否则失去意义。所以,考的就是一些变异数列。其中,平方立方数列是重点。因此,拿到数列,要先观察数列中第N项的数字与N(或者N – 1)本身有没有联系(因为原始数列可能是1,2,3,4,5…也可能是0,1,2,3,4…..)。如果和N的立方接近,就用立方数列来比较;和平方数列接近,就用平方数列来比较。没有特别的联系,考虑N和某个数字的乘积来看看。

现在回过头去看看例10。我已经用例11说明了这道题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但是,考试的时候指望我们能想到把数列的每一项乘以一个1.5,有些强人所难了。那怎么办呢?

观察数列本身:0,4,16,40,80,()

第5项是80,和5的平方25以及5的立方125都相差甚远。第4项40也是这样。那么可不可以考虑用数字除以项数呢?各项分别除以1,2,3,4,5得到一个新的数列。

你发现了什么呢?那就是这个新的数列是个一级等差数列。

当然,这种规律确实不普遍。考试时出现这种类型的题目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这种题目也确实可以用多级等差来解决,因此区分度

也不高。但是,我希望通过这个思路使大家记住两件事情:

①、先观察。先把所谓的趋势忘掉,先观察数列中的数与其本身的项数之间有无联系。

②、别急着等差,尤其是不要多次等差。当然,如果你实在看不出规律、需要进行试探性计算的时候,首先尝试下多级等差是个好主意。因为很多题目即使你看不出来,但是只要它确实是平方立方数列的变式,等差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要尽量做到不动笔计算。

以例15作为这一部分的结束。

例15:

1, 9, 35, 91, 189, ( )

A.301

B.321

C.341

D.361

09年的真题。这道题是怎么来的?

0^3 + 1^3,1^3 + 2^3,2^3 + 3^3,3^3 + 4^3,4^3 + 5^3……..

看看,同样的立方数列变形,这次,等差可就解决不了问题了吧?

回顾这些平方立方数列的变式,你会发现,原来国考已经把这些形式考的差不多了。你看,N^3 – N考过了,然后考N^3 + N^2,再然后考N^3 + (N + 1)^3。如果命题专家们还想考这类数列的话,他们会怎么出题目呢?这个问题谁也不可能准确回答。然而问出这种问题,正是高效备考的关键所在。

三、仅仅观察题目就够了吗?

例16:

14,20,54,76,()

A.104

B.116

C.126

D.144

08年的真题。这道题的规律绝对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如果不给答案的话,两眼三眼也难。秘密在那里?在选项里。

看到A、B、C也就罢了。看到D,知道是12^2,可是题目里就没有平方数,因此D不大可能是选项。既然不是选项,那专家们为什么把这个数字放在这里呢?难道这道题和平方有关?

带着这个疑惑来看选项。A是10^2 + 4,B是11^2 – 5,C是11^2 + 5。

好吧,后面的思维过程我就不说了。大家都该明白了。

一个简单的平方数列。如果不加伪装吧,是人都会;可是你要稍微伪装一下,就能难倒一大片人。数字推理,真的那么难么?确实,数字推理就是这么难。那怎么能考察考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又不至于让这道题难于登天?

只能给点提示了。提示在那里?不可能在别的地方,只会在答案中。

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当你一眼看不出规律的时候,别着急,千万别着急。看看答案中的数字都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命题者说不定就在里面藏了个蛋糕。

例17:

153, 179, 227, 321, 533, ( )

A.789

B.919

C.1079

D.1229

09年的真题。我第一次碰到这道题,在思考了一分钟之后决定开始等差。。。差到最后两个数,24和72.然后就默认为这是个等比数列,蒙出了答案C。很LUCKY,这也再一次证实了等差实在是个好办法,尽管笨了点。但是如果有时间的话,笨点也不错对不对?

言归正传。这种题一看就晕。规律?规你妈个头还差不多。考试犯得着出这么难的题么?如果不给你选项,你思考10分钟?15分钟?能不能做出来还不好说。可是命题者偏偏就把这道题堂而皇之地放在考卷上,让无数人恶心。

为什么?因为命题者给了提示。

看答案。四个选项没别的相同之处,唯一的相似就是末位数都是9。为啥?为啥?难道这道题和末位数有关?再看数列的倒数第二项533,末位数是3。三三得九,这是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好吧,我们抱着这种莫须有的规律来看整个数列。三三得九,三九二十七,三七二十一,一三得三,最后还是三三得九。

这说明了什么?这个数列和三有关,涉及到三的乘法。

好吧,现在你该明白这个数列是怎么弄出来的了:

153×3 - 280 = 179

179×3 - 310 = 227

227×3 - 360 = 321

321×3 - 430 = 533

所以:

533×3 - 520 = 1079

说实话,这道题出的没水平。就算你一眼看出了末尾数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来推导这个数列,也要至少2分钟。如果你等差的话,还是两分钟。考试的时候遇上这种题,是考生的悲哀。但愿类似的题目别再出现了。

备注:可以这样理解150+3 170+9 200+27 240+81……

例18:

67,54,46,35,29,()

A.13 B.15 C.18 D.20

08年的真题。按照之前的思维模式,先看数列中的数字有没有可能是平方立方数的变形。67和8有关,35和6有关。可是67和35之间隔了两个数,这就不对了。

再看答案?都是一幅?我正确‘的嘴脸。

等差?出来个莫名其妙的新数列。等比?显然不可能。

难道是传说中的―一个数字减去自身的个位数和十位数‖?

67减13等于54。我们好像找到了方向?可是马上就来了当头一棒:54减9等于45。难道是减完还要加1?46减10等于36,又要减个1;

35减8等于27,还要加个2。

彻底晕了。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先放下这道题,看别的题目去。因为实在没思路了啊。剩下的可能就是最最复杂的:数列的前两项通过一定的运算规律得到第三项。

10分钟后再来看这道题。没办法了,把数列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加起来看看。67+54 = 121。121和46之间难道有什么关系吗?没有啊。这可怎么办?

等等!121!121这个数字还没唤起你的警觉吗?

把54和46加一下?然后你会忍不住继续的。

最后,答案出现了。

这个例题是不是有点脱离了我这一小节的主题?因为我这一小节的主题就是让大家观察答案啊。那我为什么把这道题放在这里?

刚才我详细列出了我在第一次做这道题时的思维方式。算不算NICE?个人还是满自得的。可是第二次做这道题时,我有了新的感受:

数列前5项分别是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这代表了什么?两项之和分别是奇数,偶数,奇数,偶数。所以第5项和答案的和应该是奇数。所以答案应该是偶数。排除答案A和B。只剩C和D。这个时候再看20和18两个数字。

18就算了。20加29等于49,这已经足够引起我的注意了。

特别提示:奇偶规律能够帮你有效地排除错误的答案。4个里挑一个有难度,2个里面挑一个呢?就算猜,都能有50%的正确率啊!

数字就是这么奇怪。如果遵循某种运算规律来排列数字的话,这些数字的奇偶性通常也具备规律性...

到了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我为什么要强调先看答案了。如果通过奇偶的规律能够排除掉一个到两个选项的话,看看答案应该能帮助你更迅速的寻找到规律。

我们假设把数字推理题变换一种考试方法:给出你括号里的数字,要求你写出数列的排列规律。这种方法会不会相对来说简单一些?看着答案找规律,总比摸索规律再去对比答案要简单很多吧?

所以,如果你能先排除掉两个答案、再通过假设法去寻找规律,比起漫无目的地猜测和验证,一定会有效的多。

如果你看着答案都不知道规律,那我送你四个字:好好练习!

四、那些少的可怜的提示啊!

例19:

-2,-8,0,64,()。

A.–64

B.128

C.156

D.250

06年国考中,这道题是难度最大的一道了。当然,现在看起来也很一般。看到8和64,你如果联想不到这道题和平方或者立方数列有关,

那就算你白混了。

-2×1^3,-1×2^3,0×3^3,1×4^3……

你要说了,这道题命题者可真的是没给什么提示。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题目中间的那个0还勉强能算。

真的是这样的么?请问,一般的数字推理题,给出的数字都是5个或者6个。为什么这个只给了4个?难道是命题者随心所欲么?

前面说过什么?4次乘法得到的数列是4次等差数列。这个数列也一样。如果你多给几个数字,你看看能不能用等差把这道题做出来?或者你把这道题换成这样:

-2,-4,0,16,()。

我没变别的。就是把立方换成了平方。难度就降了一大截。为什么呢?这样就可以用等差来做了。你能不能看出规律,影响不大。

现在明白命题者为什么只给了4个数字了吧?因为给你5个数字或者更多,你看不出来也能减出来,也能蒙出来。

提示:看到题目里数字比较多的,自然要考虑分组数列的可能;看到题目里数字比较少但变化却比较剧烈的,你尽管向立方数列或者积数列靠拢。有接近立方数的,先考虑立方数列;没有接近立方数的,向积数列靠拢。

什么是积数列?看看例20。

例2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