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资料王安石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资料王安石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资料王安石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资料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预习导引

知识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沦为佃农的自耕农生活十分困苦。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

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深度认识]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知识点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

(1)原因

①集中军权: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军,实行更戌法。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②集中行政权和财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表现: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

2.积贫

(1)原因

①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猛增。

②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③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

(2)表现

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图解历史]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知识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

(2)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

2.推行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3.内容

(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

(2)淘汰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3)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4)慎选地方官吏;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4.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主题一北宋的积贫积弱

【史料探究】

史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史料二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史料三臣伏见天下官吏,员数极多……致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材者,或贪残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县,并无黜陟。因循积弊,冗滥者多,使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十七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北宋政府存在着什么严峻的社会问题。材料一中的“一冗”在材料二中是如何表述的?

(2)史料二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反映出什么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二和史料三作者所持的基本主张。其结果如何?

答案(1)社会问题:“三冗”“三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表述:官壅于下。

(2)现象:北宋政府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的威胁;对内无法平息农民起义。

(3)将整顿吏治、裁汰冗员作为改革的中心问题。结果:改革的建议被采纳,北宋实行新政,但新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最后失败。

【史论归纳】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弊端。

(2)积贫原因

①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官僚、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

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地主为了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损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很多特权,他们奢侈挥霍,浪费大量的财富。

(3)积弱原因

①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

②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老百姓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主题二庆历新政

【史料探究】

史料一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官长,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

史料二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

思考

(1)据史料一,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这次改革结果如何?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庆历新政的失败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答案(1)整顿吏治。结果:失败。

(2)原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及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反对。

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念,坚持改革,勇于改革,这样改革才能成功。

【史论归纳】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1.下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

A.抑制B.禁止

C.放任D.鼓励

答案 C

解析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2.赵匡胤上台后不久就鼓励功臣宿将“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其主要目的是()

A.巩固专制统治B.奖赏功臣宿将

C.鼓励土地兼并D.扩大地主队伍

答案 A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巩固政权,剥夺功臣宿将的兵权,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

3.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D.机构臃肿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并由此引起“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困难。

4.下面一幅漫画反映了公元11世纪初期我国的一个社会现象,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西夏人B.契丹人

C.蒙古人D.汉人

答案 B

解析从漫画中可以解读的信息:一是北宋接受屈辱议和;二是每年“岁币”十万两。据此可以判断是宋辽澶渊之盟。辽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故选B。

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答案 D

解析范仲淹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它反映了北宋中期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宋仁宗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答案(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任用范仲淹推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通过对比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基础巩固

1.阅读下图,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地主阶级占有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大部分人无立锥之地

C.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

D.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历史现象

答案 D

解析示意图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而积贫积弱现象的产生则源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对外战争的败多胜少。

2.某同学对北宋“冗费”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

A.北宋中央集权削弱B.北宋官僚机构膨胀

C.北宋军队急剧增加D.统治者对外族妥协

答案 A

解析在北宋时期,统治者采取一职多官的政策,分割宰相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因此,A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3.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

答案 D

解析D项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有消失,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外部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4.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习以成风,纵为骄惰”。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中“嬉游”“绣画”“骄惰”都证明了宋兵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故A项不正确。

5.“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A.淘汰冗员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D.重视农桑

答案 B

解析“儒立”应是思想文化方面弘扬儒学,A是政治举措,C、D是经济举措,只有B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举措。

能力提升

6.《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导致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答案 D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出处“范文正公集”和材料信息“革五代之乱”可知其为北宋的奏议,故选D项。

7.观察下图,图中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北宋时期军队人数的增加

A.强化了中央集权B.造成冗兵冗费

C.削弱了武将权力D.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答案 B

解析由于北宋采取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等措施,虽然军队人数迅速增加,但战斗力并没有增强,却造成了冗兵冗费的现象。北宋强化中央集权主要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增加军队人数与此没有直接联系。材料体现不出C项信息。

8.《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可以大兴土木)相结合的措施。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卷173 材料二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 材料三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田亩者惟老弱也。则吏方曰: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

(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

答案(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2)“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

解析第(1)问的回答要结合欧阳修的阶级立场展开分析。第(2)问的回答要紧密结合材料并且联系“盗贼”产生的主要原因组织答案。

【学思之窗】(教材第49页)

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考试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49页)

一、本课测评

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起义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这一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提示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吏;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查阅有关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对唐朝和宋朝的形势作一比较,讨论其中的原因。

提示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安定、民族关系、阶级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争鸣:看了上述观点,你认为庆历新政是怎么失败的?

提示庆历新政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变革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