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论练习教学

教学论练习教学

教学论练习教学
教学论练习教学

第九章物理练习教学

引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论语中的这句话一般解释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之,不是件很愉快的事吗?”后两句依次解释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理解却不恼恨,不是位品德高尚、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吗?”也有人解释为“学说能被人修持实践,不也是一大喜悦吗?理解我的学说的人并不远千里而来,不是一大快乐之事吗?若别人并不理解,也不怨恨,不是一位君子吗?”学习也是这样,学到的知识要时常温习,温故而知新,并能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也是很开心的事。本章所研究的练习教学,应该综合了两种解释。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学而时习之”就是本章的主题,即研究练习的形式,如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物理习题课的教学。

主题:

本章概览

关键问题学习要点

物理练习是什么?

物理练习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物理练习有哪些形式?物理练习的定义

物理练习在教学中的作用物理练习的形式

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基本程序

物理习题课教学的基本程序是什么?习题课教学应注意些什么?物理习题课教学的基本程序

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重点: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基本程序;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8.1 物理练习的作用和形式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练习的含义、形式以及练习教学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呢?

物理练习是什么?

物理练习,是指学生在理解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口头解答书面解答,或实际设计操作等形式,反复地针对某一课题完成一定的作业。练习是知识运用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在教学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练习作业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物理练习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

一、物理练习的目的

巩固、深化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

二、物理练习的重要性

从练习的目的可以看出,物理练习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认知功能——巩固和深化知识;发展功能——培养和发展能力;检测功能——进行教学检查和考试。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采用“口语报告法”研究学生或专家物理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的一些研究(Larkin,1981;Kaiser,1986;)发现,熟练应用原理的技能实际上都是通过实际的练习,而不是通过原理的学习而获得的。仔细分析教材,就可以发现为什么人们很难通过单纯的教材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与课本上原理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实际上非常少,通常,原理根据一般的符号、公式(如,F=ma)来呈现,提供的只是怎么解释这些符号、公式的信息。有关原理适用的条件的信息只是偶尔有,例如,如果无损耗过程,宏观上,能量守恒,几乎从来没有关于何时原理的应用是有用的信息。这造成学生(即使是很用功的学生),学了教材上所有的原理,而在遇到第一个问题时,都不能判断哪个原理对解决问题更有用。于是,学生只能借助于“弱方法(如,手段-目的分析、爬山法、试误法等)”解决问题。

三、物理练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1.物理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熟练、活化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

物理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和重要规律,尽管教师讲得很清楚,学生也能理解,但如不让学生做一定量的有关练习,他们的理解往往很不透彻,更不容易做到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概念、规律以后,解答体现这些概念与规律的实际课题,比解答同一概念、规律的抽象问题或公式的练习更难。这是由于学习概念规律时,是从各

种现象中理解其共同点;而解决实际问题,则是从一个具体问题中理解其所隐含着的抽象概念与规律。因此,可以说,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解水平的一个新层次。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就一定要经过物理练习这一环。恰当地选择习题或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独立钻研求得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就能得到巩固`、熟练和活化。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最容易暴露知识上的缺陷和理解上的谬误与不足,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才能弥补这些缺陷,纠正误解。有些练习题还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练习可以把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至于实验技能,只有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和熟练。

2.物理练习能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物理知识。

由于教材内容要受系统性和课时的限制,有些与基础知识有关的、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不可能全部编入教材,通过练习题可以加深和扩展必要的知识。例如,在高一物理教

材中,研究了竖直上抛的位移公式

2

gt

2

1

t

v

h-

=

,但没有说明位移为负值的情况,如果让学

生做有关内容的练习,就可以使学生对这个公式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再如,牛顿第三定律是很重要的物理定律之一,如果学生单纯从书本上概括性折叙述支理解这全定律,这种理解往往是肤浅而狭隘的,只有让学生多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练习,才能对这个定律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又如,通过练习题,可以向学生渗透太阳能电池、磁流体发电机原理、录音机的录放原理等科学常识。

值得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只能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照顾多数学生的程度,很难解决不同程度学生的“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通过物理练习,可以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层次上有所提高。

3.物理练习能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物理练习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起点。在解答总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十分集中和积极的状态,这时,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聚精会神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进行科学的想象、分析与综合、判断推理,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求得解答。所以,物理练习过程是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锻铸坚强意志的过程。通过有计划的、必要的、严格要求的练习,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论证表达能力、运用数学能力等等,都可以得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品质会逐步得到提高。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独立钻研与总结,就可以逐步学到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进一步探索新知识、解决新

问题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4.物理练习能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理解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学生在做物理练习时,要将学过的物理原理、概念、规律应用到个别具体的情况中去,这样,就很自然地建立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如果练习题的题材取自周围生产、生活、交通和军事技术中,那么这种联系就更加明显(许多物理习题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中某一具体问题的物理模拟或简化)。有目的地选择习题的题材,揭示习题内容在实际中的意义,能使学生了解物理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了解物理在现代技术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5.物理练习就是考查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检查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除了通过课上的观察、提问等方式来了解以外,最主要的是通过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来了解。通过一些基本概念题,便可以考查学生对有关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否确切;让学生解答综合题,便能了解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做实验练习,便能了解他们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总之,物理练习具有考查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及检查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物理练习有哪些形式?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练习有不同的形式。练习的多样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保持练习的兴趣。

从题目类型出发,有封闭式练习和开放式练习;

从练习者练习的方式出发,有笔答、口答和动手操作;

从问题的呈现方式出发,(从各国教材分析中进行总结)各国教材中的练习形式是比较接近的。都采用了填空、判断、问答、选择、计算、作图、实验等形式,但连线题如,概念图,只在美国教材中出现。

思考:能否从培养目的出发对练习的形式进行分类呢?这可能

(1)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问答、讨论练习题——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文字或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合乎逻辑地阐明物理问题的本质。

(2)记忆及准确判断的能力

填空、判断、选择题、概念图——

(3)应用数学手段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推理论证、计算、综合型题——

(4)利用各种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计算题、作图题、

(5)探究能力(观察、假设、预测、模型化、实验操作、实验设计、收集信息资料、整理分析资料、交流合作……)

课题研究型题、实验设计、课外实验研究——

(6)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实际问题——

我们先从问题的呈现方式出发详细了解练习的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对不同层次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智力智力和能力发展水平,可以编制具有不同特点、不同层次要求的练习题。具体形式有:

1.判断、选择练习

判断是根据概念和逻辑关系,对事物做出肯定功否定的结论。有所肯定功否定,是判断的特点。

这类练习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逻辑思维也强。通过练习,可以澄清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认识,有助于正确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提高思维判断能力。

判断、选择练习,有难、易各种层次,有属于记忆、了解的,有的属于思维理解的,有的属于简单运用的。分别举例如下:

例如,“任何电磁波在真空中都是相同的是:(a )频率;(b )波长;(c )波速;(d )能量。”[答案(c )]

又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就一定有感生电流;(b)感生电流的磁场跟原磁场方向相反;(c)感生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量成正比;(d)一段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一定会产生感生电动势。”[答案:(a)、(b)]。

再如,“一质量为m 的物体沿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下滑,斜面与地面夹角为θ,当它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下降h 时,重力做功的即时功率是(a)gh 2m g ;(b)θsin gh 2m g ;(c)θcos gh 2m g ;(d)θsin gh 2m g ;(e)θcos gh 2m g .[答案:(b)]

判断、选择形式的练习,也可以是实验方面的内容的。在题目的具体形式上有单解选择题、组合选择题、多解选择题、填空选择题等等。

2.思考问题练习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发现问题,或预测结果,或剖析现象解释原因等方面的练习,叫做思考问题练习。

例如:“你坐在向前飞驰的火车车厢里,通过车窗向外看,看到近处的树木、房屋都向后退,而看到远处的树木却向前,好象做圆运动似的,这是为什么?”

又如,“在简易工作台上转动着的电动砂轮机,在它停下来之前,总要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强烈的振动,这是什么道理。”再如,“参阅图

10-1所示电路。两只灯泡L1和L2规格相同,线圈的直流电阻值与电阻R 的阻值相同。请思考一下:合上K 时,两只灯泡谁先亮,为什么?如果把图10-1所示电路中的电阻R 去掉,换上一个电容器C ,结果又怎样?”

解答这类问题,要善于通过分析、思考,运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去寻求现象的物理本质。在解答时,要做到论据充分,论点明确,逻辑性强,说理有力。

3.实验设计练习

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完成给定的任务的练习,叫做实验设计练习。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极为有益的,在物理教学中应当提倡和加强。

例如,“设计一个简易实验方案,估算一下:阳光直射大地的情况下,地表面每平方厘米,每分钟最多能按收多少太阳能”。

又如,“设计一个简易实验方案,测定玩具气枪子弹飞离枪口时的速度”。

再如,“为了研究电源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找出规律,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方案。”

4.推理论证练习

根据已知理论和给定的条件,通过逻辑推理(含数学推理),导出所要求的结论的练习,或对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全面地进行分析、比较和讨论论证的练习,或证明给定结论正确性的练习,叫做推理论证练习。

例如,“一个电子经电势差为U 的匀强电场加速后,沿径向垂直射入圆柱形的有界匀强磁场,已知圆柱半径为R ,磁感应强度为B ,电子射出磁场时偏转角为α(图10-2),那么,当U 、B 或R 数值增大时,α将如何变化?要使α<90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答案:U 增大,α减小,B 或R 增大,α也增大;R 21 e

Um B e ] 推理论证练习,不仅能巩固、深化、活化物理知识,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含运用数学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5.计算问题练习

以定量计算为主的解答有关物理问题的练习,叫做计算问题练习。一般可分为简单练

习和综合计算练习两种。

简单计算练习,并不是计算上极为简单,而是指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比较单一,所运用到的物理概念、规律也比较少。这类练习对巩固知识的作用较大,也有利于训练解答计算题的基本功,因此,对这类题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综合计算练习,一般指研究对象比较复杂,或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现象是多方面的,或研究对象所进行的过程比较复杂(可能是由几个物理过程组成的),需要灵活运用较多的概念、规律和方法。这类练习,一般难度较大,有助于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方面,作用较大。综合计算练习要适时、适量,切不可过深、过难和偏怪。

§8.2 解答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解答任何一个物理问题,绝不能想当然地找几个数字代到公式里去,而是要沿着一定的思路,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按照一定的基本程序进行解答。

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答物理问题练习题时,首先,要形成正确清晰的物理图景。也就是说,要以物理概念为基石,认真分析题中所涉及的物理对象、现象和所进行的物理过程,分析它们所处的状态和条件,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这是能否得到正确解答的基础;要正确地选取研究对象,并把它视为某种物理模型,同时把所进行的物理过程视为某种模型,找出它们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和有关公式,列出有关方程(有时需要画出有关图象),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恰当的数学问题,这是得出解答的关键;最后,运用数学进行推演、讨论和计算,求得解答,并对答案进行检验和讨论。

解答实际的物理问题,一般是按照下面的基本程序进行的

1.审题。通过审题要做到

(1)弄懂题意,判定是属于什么范围、什么性质的问题;

(2)找出已知量和待求量。有些已知量隐含在题目的文字叙述中或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中,要注意发掘;

(3)明确研究对象,确定视为何种理想模型。

2.析题。在审题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认真地分析。

(1)为了便于分析,一般要画出草图。草图有示意图、矢量图、波形图、状态变化图、电路图、光路图等等。草图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有助于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

(2)借助草图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物理状态及其条件;

(3)借助草图分析研究对象所进行的物理过程;

(4)在此基础上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建立有关方程。

(1)先进行必要的代数运算;

(2)统一单位后,代入数据进行计算,求得解答;

(3)必要时对结果进行检验和讨论。

[例一]

一质量M=240克的木块,放在高h=0.8米的光滑桌面上。被一水平方向飞来的子弹打落在地面上(子弹留在木块中),落地点与桌边的水平距离s=1.6米,子弹的质量m=10克,求子弹击中木块时的速度(g取10米/秒2)。

[分析]

画出示意图10-3。这个全过程,实际上是由三个相联的分过程组成的。①子弹与木块相互作用,把子弹与木块看成是一个系统,遵守动量守恒;②子弹停在木块中,在光滑桌面上平移,把子弹与木块合在一起视为质点,遵守牛顿第一定律;③子弹与木块一起离开桌面,视为质点的平抛运动。

[解法1] 从待求量子弹的速度v入手,以子弹和木块为研究系统,设子弹射入木块后与木块的共同速度为v',依动量守恒定律(取子弹速度方向为正),得

mv=(m+M)v'①

欲求v‘,v‘等于子弹与木块一起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以平抛物为研究对象,由平抛运动规律,得

v‘= s/t ②

欲求v‘,须先求t,再由h=1/2gt2③

由③式,得

g h t /2= ④

④代入②,得 g h s

v 2=' ⑤ ⑤代入①,得 g

h s m m M v m m M v 2?+='+= ⑥ 把各已知量统一为国际单位后代入⑥,得

v=100(米/秒)

[解法2] 分析整个物理过程后,从已知量出发,找到有关公式,由平抛运动规律,得 h=1/2gt 2 , s=v 't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M+m)v '

整理公式,得 g

h s m m M v 2?+=

代入数据,即可得解。

或者也可以认为,物理问题的解决要经历以下过程:

1、 明确所研究问题的物理过程,并根据具体问题将各种特殊过程分析出来

2、分析研究对象的各种情况下(特殊过程)的各个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3、考虑遵循的规律、原理(特别要注意适用范围,因为原理本身提供的信息太少)

4、应用各种解题技巧(包括数学推理、各种规定、图表等)解决问题,必要时进行讨

论。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人们逐步积累和形成了物理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为形成用这些方法处理问题的自觉性,就无法顺利地解答物理问题。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使学生逐步领会和掌握这些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一、把研究对象、过程视为理想模型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都有是理想模型。

从研究对象看,如:质点、刚体、流体中的理想气体;带电体中的点电荷,光学中的点光源等。

从研究的物理过程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压变化、等到温变化等。所以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最关键的是一是要明确研究对象是什么及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并把研究对象视为适当的模型,二是要研究状态如何变化,所谓的过程,并把它视为适当的模型,然后找出模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

为什么有的学生对规律、公式背得很熟,而一做练习就是下不了手,做就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从一个实际问题,抽象出一个正确的物理模型。这个本领不学会,就只能是教师教一个,他会一个,教师不教,他就不会。在物理教学中,应该下功大夫教学教给学生这种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容易出错,或理解不了某些物理知识,关键是想象不出来相应的物理图景或物理理想化模型所致,换句话说,就是不善于构建物理模型。学生在疑惑时总是说:“我想不出来”;其实是想象不出来。往往在一次物理考试过后,经常听到学生的报怨,“这种题型没见过,想不出来”,“物理实验题太难,没做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以致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多为“知识型”、“继承型”的人才,缺乏创造性的素养。为了高考,教师大量讲题,学生大量做题,重视对学生一定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强化训练,培养出了大批的“应试人才”、抑制了学生全面发展。从现有的教学实践证明,

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都是书本上所安排的,且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这些为数不多的学生分组实验有时被安排在一起,连续做几个实验,有时甚至可以不做,或在黑板上做。对于演示实验,就成了老师的专利。如:在一次学生分组实验课上,让学生先预习实验,然后自己选取器材做实验,结果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并且连基本的实验仪器也不会使用,因为他们习惯了老师先给他们示范。目前的学生实验教学大多采用就范式的教育方法,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到误差分析、问题讨论,教师均和盘托出“灌给”学生,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3)物理模型:[14]就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质对研究对象(原型)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或模拟。

a、物理模型的种类:

第一,实物模型:它采用特质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原型)相似关系的实体。

如飞机,水轮机、电动机、火箭模型等。

第二,理想模型:它是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点,撇开、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因

素,抓住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建立的一个易于研究的、能反映研究对象主要特征的新形象。它是科学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在物理学中到处可见。理想模型是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是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在物理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象模型:质点、刚体、点电荷、薄透镜、理想气体、单摆等。

条件模型:光滑平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等。

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温过程、等容过程等。

第三,理论模型:它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经某一物理思维,对物理客体和研究对象的结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等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模型通常是以假说的形式出现,因此,也可称为物理理论假设,它能解释某些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某一方面反应研究对象的特征,它处在不断完善加工和否定之中。

实物模型——电子学:电动机

对象模型——电子学:晶体二极管的理想化(注意理想化的条件,书上质点的理想化) 晶体二极管的正向电阻阻值很小,越小越好,但不能是零;反向电阻阻值很大,越大越好,但不能是无限大。可是,在许多物理习题中却常常加进“晶体二极管正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限大”这样两个条件。对于实际晶体二极管来说,这两个条件是互相矛盾的。因为正向电阻为零时,管子可能已被击穿,这时反向电阻也应为零;而反向电阻为无限大时,可能是引线断路,这时正向电阻也应是无限大。可见,“正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限大”的二极管只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于是有些书上把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二极管叫做理想二极管。当我们把实际晶体二极管接入电路并加以正向电压时,它的电阻比其余电阻阻值小得多,而加以反向电压时,它的电阻比其余电阻阻值大得多。为了便于研究问题,撇开了对电路影响的次要因素,用理想二极管来代替实际的二极管,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在

出现理想二极管的电路中,把导通的二极管看作短路,电阻为零;把截

止的二极管看作断路,电阻为无限大。例如图7-1,D1是导通的,所以

R1和 D1并联电路的电阻为零;D2是截止的,所以R2这条支路是断开

的,外电阻只有一个R3。这里,通过D1的电流强度与通过R3的电流

强度,即干路电流强度相等,而D1及R1两端的电压为零,通过D2的

电流强度为零,而D2与R3两端电压相等。

——书上P124页例题:设有一个光滑的半圆形轨道,其圆心在O 点,半径为R ,如图7-2所示。

7-1

如果物体放在O 点,从静止自由下落,它将落到A 点;如果物体

放在离A 点非常近的B 点处(B 点在光滑的半圆形轨道上),也从静

止开始释放,沿半圆形轨道运动,同样可以达到A 点。

现在,有两个物体Ⅰ和Ⅱ,分别放在O 点和B 点处,同时从静

止释放,忽略空气阻力,请回答哪个物体先到达A 点?

1、对象模型:研究 对象物体,分析物体看成什么模型?(物体Ⅰ作平动,因

为轨道是光滑的,所以物体Ⅱ无论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做平动,可以把它们都视为质点。)

2、条件模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的运动?(轨道是光滑的,所以可认为无任何摩擦阻力。)

3、过程模型:理想的物体在理想的条件下做什么运动?(物体Ⅰ的运动的自由落体运动;物体Ⅱ的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然而,在中学物理课本中没有阐述质点的变速曲线运动的规律,这时,应再分析一下它可以看作什么理想运动。仔细分析可知:物体Ⅱ(质点)自位置B 从静止开始运动,到达A 点后仍继续向右运动,达到速度为零时,再开始向左运动,经A 点继续向左运动,……即,物体Ⅱ将在A 点这个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从B 到A 的运动是这个往复运动的一部分。根据问题中所给定的条件,B 点离A 点非常近,且无任何摩擦力,所以,可将物体Ⅱ的运动看作是相当于一个单摆摆球的简谐振动(轨道支持力,是回复力,相当于单摆运动过程中细绳的拉力)。

做了以上一系列的理想化,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了。

二、等效代替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少的概念建立,运用了等效代替法。如平均速度就是用匀速直线运动代替直线运动,对运动粗略描写,效果相当;合力是一个力代替几个力,效果相当;意电阻是用一个电阻代替一组电阻,效果相当;还有分力、等效电容、交流电的有效值等等。在解决物理问题时,等代替也是一种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中学物理练习中,经常需要运用等效处理问题。例如在力学中,用等效法进行必要的力的合成或力的分解;在电路计算中,用等效法化简电路等等。因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掌握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微元处理法

微元处理法是指我们把研究对象或过程隔成小块(微元)来加以研究。

微元处理法实际上是一种微分思想。这一思想和方法在中学教学阶段,虽不要求定量计算,但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还是常用这种方法处理问题的。

四、近似处理法

图 7-2

在中学物理问题研究时,我们实际上常常用到挖主处理这种方法。例如一个物体的重力,用弹簧秤把它挂起来,我们认为弹簧秤的读数等于物重,其实严格地讲,重物放在空气中,还要受到空气给予的向上的浮力作用,所以弹簧的拉力不等于物重。但是,我们一般都不考虑这个浮力了,这是因为这个浮力与重力相比小很多,可以不计。这里实际上是近似处理。如果把重物放在水中,我们不会认为弹簧的拉力等于重力了,因为这时的浮力已经不能被忽略了。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也常常忽略一些次要的因素,或忽略掉相对小的量,这也是近似处理。再比如,对打击问题,常有学生问:重力到底考虑不考虑?这也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除了上面介绍几种方法外,象分析——综合法(单一——复合法)、临界分析法、反正法(归缪法)等待,也是中学物理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8.3 物理习题课教学

物理习题课教学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以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练习为主的课叫做习题课,下面简单的讲讲习题课教学的一般性问题。

一、习题课教学的基本程序

习题课教学一般按下列有序的基本程序进行。

1.复习旧知识

通过复习提问,或由教师简单概述,复习与练习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复习要做到简明扼要而有实效。

2.教师示范举例或组织学生讨论

示范举例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举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除了巩固深化和运用学过的知识以外,还应当有计划地达到下列目的:

第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基本程序;

第二教给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解决某些问题的一些特殊方法;

第三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智力品质;

第四排难纠错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2)例题要具有典型性。

第一题目的内容应充分反映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的关键,练习的深广度和难易度水

平要准确地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二题目能反映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第三题目本身不宜过多,过繁,可用一题多变的办法,不断改变条件,逐步引伸。

(3)举列要有针对性。

第一题目的深浅程度,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第二题目能针对学生在解答时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

3.学生练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独立的练习时,教师应注意:

(1)题目的选择性应当配套,由易到难,以训练基本功和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为主,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

(2)按不同的目的,对学生钥匙过程分析提出不同的要求。

(3)贯彻因材施教。

(4)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发现不同的解法和典型性的错误和问题,为练后分析及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4.小结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简要的评讲。

习题课教学应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根据不同教学层次区别和对待练习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高中必修物理教学和高中选修物理教学,是三个不同层次。在这三个不同层次中,无论是在教学目的和任务与教学的内容与要求上,还是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上,都的明显的差别。因陋就简此,不同教学层次上的物理练习教学,应在内容、要求和方式上,有所所区别。

习题课教学应当根据不同教学层次的不同教学要求。在廛时的安排、练习的方式、练习的侧重点和要求方面,都应区别对待,要循序渐进,防止不分层次不适当地提高练习要求。

2.习题课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和连贯性

3.精选练习题

举列的练习的题目一定要精选,要做这点,一般应注意下列几点:

(1)解这个题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规律、涉及哪些知识点;

(2)题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的复杂程度,以及涉及的条件如何(隐含、多余);(3)解题时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在这方面训练的熟练程度;

(4)解题材中的困难、关键和易错处;

(5)解这个题在了解物理知识与社会、技术、生活的联系方面有哪些价值;

(6)解这个题在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价值。

4.要求适当

5.把训练学生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小结:

◆物理练习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认知功能、发展功能、检测功能。

◆解答物理问题有一般的程序,解答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有:1、把研究对象、

过程视为理想模型;2、等效代替法;3、微元处理法;4、近似处理法。

◆物理练习教学中应注意“习题课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和连贯性”、“精选练习

题”等五方面的问题

小测验

1、只要学生课堂上对概念和规律理解透彻就可以顺利解决物理问题,练习增加学生负担,

是没有必要的,对吗?

2、请你编写一个物理实际问题,并分析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答案反馈

课程与教学论好(新)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1.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是( B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博比特)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2.下列不属于 ...“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B 实践性) 2.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什么是课程》)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 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D 学术中心课程 ) 3.是哪位教育家较先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A拉特克)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A ) 4.量的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 A 科学实证主义 )。 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A 促进者) 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D加涅) 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 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斯宾塞) 5 .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 A忠实取向相 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 。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 习方式是( A 个别学习) 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班级生活》)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 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B 目标原则) 8.“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C表现性目标取向) 合)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C 有意义学习) 8.导致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最终失败的内在原因有很多,在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确切:( D 过分注重把对知识的“质”的追求转移到对“量”的概括上 )。 8.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教育目标中,哪一个目标最注重记忆的心理过程:( A “知识”) 9.下列哪种教学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B 按年龄分班教学 )。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奥苏贝尔所说的( B 认知驱力)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 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 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 A. 普遍性目标取向) 10.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是( D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 ) 。 10.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D 普遍主义)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A )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先行组织者 ) 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东师课程与教学论17春在线作业2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首次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的是 A. 施瓦布 B. 斯腾豪斯 C. 泰勒 D. 古德莱德 标准答案:B 2.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教学须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容的种种联合或联结从外部构造心灵。这种教学观可简说为“塑造说”或“外烁说”。这种学说的典型代表是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卢姆 D. 凯洛夫 标准答案:B 3. 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取向是 A. 目标取向 B. 过程取向 C. 主体取向 D. 实践取向 标准答案:A 4. 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 查特斯 B. 坦纳 C. 泰罗 D. 博比特 标准答案:D 5. ()是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所得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 A. 相对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标准答案:C 6. 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 哲学取向 B. 创生取向 C. 背离取向 D. 心理学取向 标准答案:B 7. 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 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 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 标准答案:B 8. ()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表现性评价 D. 发展性评价 标准答案:A 9. .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下列()不属于教学动力具有的特征。 A. 方向性 B. 动力性 C. 动态性 D. 转化性 标准答案:A 10.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课程评价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的顺序是 A. 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B. 测验时期、评价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C. 评价时期、建构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 D. 评价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标准答案:B 11. 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 课程解读范式 B. 课程理解范式 C. 课程实施范式 D. 课程评价范式 标准答案:B 12. 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最符合21世纪教育的趋势 A. 德育优先发展 B. 为求更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学校需增加学习的份量与时间 C. 重视多元智慧,给予适性发展,启迪个人潜能与智慧 D. 为尊重个人发展,教学以放任为原则 标准答案:C 13.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A. 《老师,再见!》 B. 《爱的教育》 C. 《班级生活》 D. 《隐性课程论》 标准答案:C 14.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A. 主体 B. 资源 C. 脚手架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1、统觉----统觉是指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程。 2、兴趣----赫尔巴特认为“兴趣”乃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现的力量”,它力求把某一思想对象保持在意识中,或者使其返回到意识中。 3、专心----“专心”即钻研新观念,明确地意识和理解新观念。 4、审思----“审思”即把意识中各种新旧观念联系统一起来。 5、学科课程----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6、示范----所谓示范,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7、呈示----所谓“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 8、展示----所谓“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 9、口述----所谓“口述”,是通过语言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10、被动适应论----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1、主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简答题 1、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哪几个方面? 答: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三种: ①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 ②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③教育即生产 2、博比特的课程开发包括哪几个步骤? ①人类经验分析 ②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 ④课程目标的选择 ⑤教育计划的制度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填空题: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名词解释: 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4、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5、儿童本位课程:是指课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从儿童心理发展逻辑出发,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价值的课程论) 6、知识本位课程: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价值的课程论。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__________________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2、课程与教学目标是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 3、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4、20世纪70年代__________________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__________________模式。 5、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利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6、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7、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融合课程和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8、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9、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第一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是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__________________。 10、广义的课程管理,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体系,促进教师成长。 13、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__________________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4、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传播者、、__________________和受传者。 15、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__________________。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1.第1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第2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3.第3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4.第4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5.第5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6.第6题 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7.第7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8.第8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 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 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12、学习评价的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 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 17、小学数学概念包括: 18、数学规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9、数学问题的特征 20、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得主要因素 二、填空题 1、数学的产生是以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起点的。 2、数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现实世界的形式和关系,二是思想世界的形式和关系。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实用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4、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二是指构成的方式。 5、从认知学习的分类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知识: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与之对应,有三种类型的学习形态: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6、根据小学数学认知学习获得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和探索性的学习。 7、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8、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更体现出“物化”的特征。 9、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前期分析、方案设计、设计评价。 1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两项: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 11、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12、学习评价从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分为三类: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3、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一是忽视了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 一、填空题(要求结合教材做出解答,题干部分及空格部分全部通晓) 1.施良方将课程定义概括为六种:课程即;课程即;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2.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 3.捷克教育家1632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 4.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第一个把分类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包括六个层次:知识、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接受是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 5.加涅以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可分为五类: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6.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的问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7.揭示规律、确立价值、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8.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行为性目标是以、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10.关于课程实施目前有两种观点影响较大,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的执行情况;另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 而存在的。 11.“”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12.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 的因素的总体。教学环境的学习化是指通过设计和优化,使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具备与的亲和性。教学心理环境包括和人际关系。 13.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时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 14.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或作出判断的过程。 15.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通过特定的时空安排及对各种的特殊组合,主要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16.1918年,的《课程》问世标志着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开端。 17.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 18.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和的组织形式。 二、概念题(要求在全部通晓前提下,能够重点领会※所在知识点) 课程※ 教学※ 普遍性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 B.坦纳 C.泰罗 D.博比特 2.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加涅和【】 A.布里格斯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麦克尼尔 3.在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B.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C.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D.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4.将课程各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进行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阶段性和连续性 C.阶段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和顺序性 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6.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8.以下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9.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10.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1.一些评价专家认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 B.行为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2.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 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1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

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在红心,而不是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虽然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它的好处确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开放教育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 开放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这一特点体现了面授只是起到一个辅导作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习。下面我谈一谈我的自主学习计划: 第一,我先了解所选的专业的教学计划,需要修读的课程,其中,由中央电大统设的必修科为10门左右,限选科不超过3门,这些课程是我必读的,我还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集中实践环节。此外省级电大开设的必修课我也必须修读。以上这些课程的学分加起来通常答不到最低的毕业学分,我因该从实施性教学计划中选修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选修若干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或跨学科的选修课。 因为我的饿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对所要选读的课程也比较有信心,所以我给我自己确定的目标是每学期要修3到4门课程,这样我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或提前毕业,开放教育的课程每学期都要滚动开设,并提供教学和考试服务,所以有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我要考虑延长修度的时间。 第二,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时候,我注意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指导教师比我更熟悉课程及其前修后续的关系,可以在选课的时间安排上给我提供指导,使我的个人学习计划更加合理。 处理好工学矛盾,因为我有固定的工作,业余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要利用好这段时间来进行学习,我试着把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安排,我发现我可以挤出许多时间,接下来,我给自己拟订了一份周学习计划表,将学习分散在一周的每一天中,虽然安排了不少于20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计划,但一周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没,只不过时间安排的更加紧凑了,而且这样分散安排也不至于太辛苦,有利于保持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光制定了计划而不能坚持下去也是不行的,所以我着手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1、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 2、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来行事 3、即时复习 (二)经常向自己和他人体温 1、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保持适量的休息和运动 3、充分利用课程的学习资源,电大为我们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以及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直播课堂,VBI教

江南大学2018年上半年课程与教学论第1阶段练习题资料

------------------------------------------------------------------------------------------------------------------------------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课程与教学论》第一二三五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科学 A教学原则 B教学规律 C教学活动 D教学方法 2、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工作 A一般 B重点 C中心 D次要 3、从认识方面看,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过程 A认识 B实践 C认知 D学习 4、从交往实践方面看,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种特殊的()过程 A认识 B实践 C认知 D学习 5、教给学生()方法,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先决条件 A学习 B工作 C生活 D认知 6、()是学校各项工作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学方法 C教学模式 D教育政策 7、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目标分类理论的是()教育家 A日本 B美国 C中国 D苏联 8、()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只应充任看守者和助手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卢梭 D孔子 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作用 A主导 B主体 C客体 D导向 10、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一个() A知识的传授者 B学生的榜样 C学习者 D艺术家 11、()就是专门研究关于教学各方面问题的科学 A课程论 B教学论 C德育论 D学习论 12、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著名理论是() A最近发展区 B教学与发展 C发现论 D最优化 13、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方法,我国和前苏联学者用的是() A演绎法 B归纳法 C总结法 D个案法 14、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孔子 D卢梭 15、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被称为() A教师观 B学生观 C儿童观 D方法观 16、()是指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对新的学习材料的适合性 A认知水平 B学习的准备性 C发展性 D理解性 17、教学目的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 A途径 B方法 C出发点 D具体化 18、在我国美育就是指() A音乐教育 B美术教育 C审美教育 D舞蹈教育 19、“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0-3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P32 0-4 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P11 1-1 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P39 1-4 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P43 1-5 历史课程公民教育目标:P44 4-1 试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功能。 (一)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二)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三)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四)历史课堂教学的凭借和基本工具。 4-4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是教科书的“主人”而不是“奴仆”,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历史老师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动对历史教科书进行重组、优化和丰富,即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是历史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对于历史教师来说,教科书不可能代替自己对历史学科知识和结构的思考,更不可能替代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只有历史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一位积极的思考者,才可能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用教科书”可以从下几点着手:(一)要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框架结构(二)要吃透教科书,并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三)要分清主次,把握教科书的教学重点,(四)要以教科书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4-5 历史主要有求真、经世、主善、唯美的功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应侧重于哪个功 能?请谈谈你的看法。(自制)

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依据: 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 尊重历史学科特点。 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内容选择: 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体现基础教育的适应性和发展性。 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长。 充分体现时代性特点,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5-2 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类型有哪些? (一)信息传递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二)情境复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三)资料研习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五)社会考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 5- 3 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一)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二)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三)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作业 1.第1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 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 B.古代、近代和现代 C.原始、古代和现代 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答案:A 2.第2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开放课堂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答案:A 6.第6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D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B 8.第12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B 9.第13题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C 10.第14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A.学科设计 B.问题中心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C 11.第15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 三本教材: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