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2单元 第2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2单元 第2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2单元 第2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2单元 第2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第2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

1.神庙建筑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古埃及的专制王权在很大程度借助于宗教的力量。法老被称为神的儿子或被视作神在人世间的代表。法老们每次对外战争凯旋,首先要把大量的财物、奴隶奉献给神,表示感谢神的助佑。一般平民百姓对神也深信不疑,尊神灵敬法老之风经久不衰。在这样一种全民敬神的氛围下,在埃及古文明中就出现了仅次于金字塔的又一种标志性建筑──神庙建筑。

──沐涛、倪华强《失落的文明:埃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材料二〕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氏族公社的进一步解体,皇帝专制制度强化了,相应地,中王国时期,太阳神在天上取得了统治地位。到新王国时期,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终于形成了。设计了一整套神谱,皇帝同高于一切的太阳神结合起来,被称为太阳神的化身,皇帝崇拜彻底摆脱了自然神崇拜,从“伟大的神圣”变成了“统治着的太阳”。祭司们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从此,太阳神庙就代替与原始拜物教联系的陵墓成为皇帝崇拜的纪念性建筑物,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全国普遍建造。新王国时期,埃及的奴隶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对外征战掠夺来大量财富和奴隶,奴隶劳动基本上取代了公社成员的劳动,劳动力更加廉价。因此,太阳神庙的规模也极其庞大。太阳神庙其实就是皇帝庙,雕像是皇帝,壁画上画和刻的都是皇帝的事迹。臣民们向太阳神匍匐膜拜,就是匍匐在皇帝的脚下。有些神庙与宫殿结合。同时,由于起义人民多次把皇帝的僵尸从陵墓里挖出来砸烂,所以,新王国的皇帝就葬在秘密的石窟里,只有把庙作为独立的纪念物而建造着,形制同神庙相似。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解读】以上两条材料介绍了太阳神庙兴起的原因。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氏族公社的进一步解体,古埃及皇帝专制制度强化了,专制王权借助宗教力量,将皇帝同高于一切的太阳神结合起来,这样,太阳神庙就代替金字塔成为皇帝崇拜的纪念性建筑物。

2.“斯芬克斯庙”遗址

埃及现存最早的神庙建筑是古王国时期狮身人面像前的“斯芬克斯庙”遗址。因为建筑年代距今近5 000年,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只是用16根柱子支撑一所大厅而已,无窗无门,也没有雕刻和壁画。到中王国时期,神庙建筑才初具规模:庙门之外是一条大道,两旁并列着许多小斯芬克斯像;靠近庙门,左右分立两大方尖石碑,上面记载了建造者法老的生平事迹;庙门建在两座塔的中间,故称塔门;进入庙门依次是用柱廊环绕的前院、供普通人朝拜的外殿和供法老与僧侣朝拜的神殿。这种布局奠定了此后神庙建筑的格式。

──沐涛、倪华强《失落的文明:埃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解读】古王国时期狮身人面像前的“斯芬克斯庙”遗址是埃及现存最早的神庙建筑。这条材料介绍了“斯芬克斯庙”遗址的结构与规模。

3.太阳神庙的庙宇形制

神庙的形制在中王国定型。先是有一些贵族的祖庙,发展了贵族府邸的中央部分,在一条纵轴线上依次排列高大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和一串密室。从柱廊经大殿到密室,屋顶逐层降低,地面逐层升高,侧墙逐层内收,空间因而逐层缩小。后来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Amon)的庙采用了这个布局。太阳神成为主神之后,和作为新首都的底比斯的阿蒙神合而为一,于是太阳神庙也采用了这个形制,而在门前增加一两对作为太阳神的标志的方尖碑。

庙宇有两个艺术重点:一个外部的,是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前面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另一个内部的,是大殿,皇帝在这里接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

门的样式是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不大的门道。为了加强门道对石墙的体积的反衬作用,门道上槽部的高度比石墙上的大得多。

大门前有一两对皇帝的圆雕坐像,像前有一两对方尖碑。平平正正、阔大稳定的梯形石墙、浑圆的雕像和比例通常为1∶10的方尖碑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比,各自的特点格外鲜明,形成丰富多变的构图。而石墙的突出的统率作用,使构图主次清楚,完整统一。瘦削的方尖碑不仅特别能反衬石墙的高大厚重,而且是门前大路两侧密密排列着的圣羊像或狮身人首像和石墙之间的构图和尺度的联系者。夹道的圣羊像行列,有连续达队以上的。它们除了能酝酿宗教气氛外,还能夸大道路的长度以及方尖碑和石墙的高度。公羊是阿蒙神的表征,与阿蒙神一起,本来分别是底比斯地方部族的神和图腾。

石墙上满布着彩色的浮雕,墙前的圆雕也着彩色。方尖碑的锥形顶子上包着金箔。檐头彩旗猎猎。这大门的景象是喧嚣的、热烈的,皇帝在这里被一套套仪式崇奉为“泽被万物的思主”。

进了大门,是一个三面被柱廊围着的院子。从正面穿过柱廊走进大殿。大殿里塞满了柱子。高大粗壮的柱子处处遮断人的视线,仿佛每根柱子后面还有另一处曲折的空间,如此无穷地拓展出去。中央两排柱子特别高,以致当中三开间的顶棚高于左右的,形成侧高窗。从侧高窗进来的光线被窗棂撕碎,散落在柱子上和地面上,缓缓移动,更增强了大厅的神秘气氛。

正中一带顶棚上画着飞翔的鹰隼,这是皇帝的标记。顶棚的其余部分画的是暗蓝的天空和金色的星。中央柱子的柱头是盛开的纸草花,其余的是花蕾。柱厅就像浓密的纸草丛,在夜色中幽深莫测。

大殿里不论墙上还是柱子上,也布满着深凹的浮雕和圆雕,都着色。浮雕的题材大多歌颂皇帝的武功神力。皇帝像很大,高达2—3 m,更使朝拜者自觉渺小无力。

在这个震慑人心的大殿中,皇帝扮演着操生死予夺之权的“万能者”的角色。

古埃及的大型纪念性建筑一般都有许多浮雕,在早期,使用的工具还只有石质的,因此浮雕都采用凸出的,很薄,便于用石质工具慢慢磨成。到了新王国时期,青铜工具已经产生并普及,浮雕就采用凹入式的了,比较深,便于青铜工具的使用。艺术作品的样式和风格,不但有主题、题材和材质等的影响,也不能不受所用工具性能的影响。艺术品的样式和风格是不能摆脱各种物质条件的制约的。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

16—17页

【解读】这条材料详细介绍了古埃及太阳神庙的庙宇形制。神庙具有两个艺术重点:太阳神庙外部的大门是举行群众性宗教活动的场所,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而内部的大殿则是皇帝接受少数人崇拜的地方,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

4.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

〔材料一〕在中王国和帝国时期,神庙取代金字塔成为主要建筑形式。最著名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大神庙,建于帝国时期。许多雕刻华丽的大圆柱至今犹存,成为杰出建筑才能的无声见证。埃及神庙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卡纳克的神庙,长约一于兰百英尺,所占面积超过先前任何宗教建筑。仅中央大殿即相当于欧洲的几乎任何哥特大教堂。各神庙所用的圆柱,

都很粗大。其中最大的高七十英尺,直径超过二十英尺。据估计,圆柱顶上的柱头可容百人站立。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

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4页〔材料二〕新王国时期,皇帝们经常把大量财富和奴隶送给神庙,祭司们成了最富有、最有势力的奴隶主贵族。各地的神庙占有全国1/6的耕地和大部分的手工作坊,拥有金矿和航海商队。巨大的神庙遍及全国,底比斯一带神庙络绎相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Karnak)和鲁克索(Luxor)两处的阿蒙神庙。卡纳克的神庙在公元前12世纪初,拥有86 486名奴隶,100万头牛,20 bm2土地,占有65座城市和镇,其中9座在叙利亚。此外还有大量金银。

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是从中王国时期到托勒密时期(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陆续建造起来的,总长366 m,宽110 m。前后一共造了6道大门,而以第一道为最高大,它高43.5 m,宽113 m。庙的轴线朝向西北。每当仪典,皇帝走出牌楼式大门时,太阳正在两座梯形石墙之间冉冉升起,皇帝和太阳神的“合一”,用这种戏剧性的安排强烈表现出来了。

它的大殿内部净宽103 m,进深52 m,密排着134根柱子。中央两排12根柱子高21 m,直径3.57 m,上面架设着9.2 m长的大梁,重达65 t。其余的柱子高12.8 m,直径2.74 m。早在古王国末期,有些石柱的细长比已经达到1∶7,柱间净空2.5个柱径。中王国的一些柱廊,比例更加轻快。但这座大殿里的柱子,细长比只有1∶4.66,柱间净空小于柱径,可见,用这样密集的、粗壮的柱子,是有意为了制造神秘的、压抑人的效

果,使人产生崇拜的心理。这些柱子上满布阴刻浮雕,上着彩色。柱梁之间的交接非常简洁。比例十分匀称。承重构件与被负荷构件之间的视觉上是均衡的,艺术上很成熟。

每年一度,宗教仪式在卡纳克开始,把阿蒙神像抬到鲁克索结束,叫做阿蒙神回后宫。二者之间有一条1 km多长(一说3.5 km)的石板大道,两侧密密排列着圣羊像,路面夹杂着一些包着金箔或银箔的石板,闪闪发光。

鲁克索的阿蒙神庙建于公元前大约1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规模也很大,总长大约260 m。大门宽65 m,高24 m,它没有完成,在两进院子之间现存7对20 m高的大柱子,是原设计的大殿的中央部分。其余一些比较小的柱子作纸草花束的形状,比卡纳克的更加精致一些,但柱子上没有浮雕。大门前竖立一对方尖碑(西边一个高22.8 m,1819年被搬到法国巴黎去了,所幸东边一个25 m高的还在原处)。

卡纳克和鲁克索的神庙,除了大门之外,建筑艺术已经全部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已经从金字塔和崖壁的阔大雄伟的概括的纪念性转到了庙宇的神秘和压抑。这是同皇帝崇拜由氏族社会的原始拜物教转到奴隶制社会的宗教相适应的。

这两座庙都位于尼罗河东岸。过去,皇帝的祀庙刚刚从陵墓独立出来的时候,遵从陵墓都在西岸的传统,也造在西岸。皇帝崇拜与太阳神崇拜结合之后,彻底摆脱了祀庙的传统造到东岸来了。卡纳克的庙,轴线和8 km外河西的哈特什帕苏墓的轴线相合,两者是同时起造的,而且有共同的庆典仪式。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

18—19页

〔材料三〕到新王国时期,社会经济的极大繁荣为大规模修建神庙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期建造的神庙之多、规模之大都超过了古埃及的任何一个时期,因此,人们把新王国时期称作“庙宇时代”。在众多的神庙中,最壮观奢华的是当时首都底比斯城的卢克索神庙和卡尔纳克神庙。

卢克索神庙是在第十八王朝和第十九王朝时修建的,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长约190米,宽约55米,完美地体现了古埃及神庙建筑的法则:神庙的门楼前矗立着6个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4立2坐)和两个精制的方尖石碑(现仅存一个,另一个在巴黎)。进入门楼,是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露天庭院,在庭院西北角有一套三间小室,用以祭祀太阳神阿蒙、它的妻子穆特和他们的儿子洪苏。走过庭院,是阿美诺菲斯三世修建的大柱廊,由14根圆柱组成,每根高达20米,柱头的形状宛若绽开的纸草花。大柱廊的墙上刻着精美的反映祭祀阿蒙神的浮雕。从大柱廊穿过又一个露天的庭院,是立柱大厅和神殿。立柱大厅的32根圆柱刻成含苞欲放的纸草花蕾状,这是古埃及建筑中的佳作。整个神庙共有151根圆石柱,布局对称,各个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

卡尔纳克神庙是现在所知世界上最大的神庙。在古代埃及,这里是祭祀阿蒙神的最高殿堂。其修建始于古王国时期,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世纪的托勒密时代。时间跨度超过了2 000年。为了取悦于神,几乎每位法老都对卡尔纳克神庙进行了扩建装修,使它成为一个复杂的庙宇建筑群。

神庙中央的主体建筑群近似正方形,北墙长530米,西墙长700米,东、南墙均长510米;中间的阿蒙神庙共有10座门楼,最外侧的一座门楼前有一条林阴大道,两旁为一组羊头狮身卧像;位于2、3号门楼间的圆柱殿是卡尔纳克神庙建筑中最杰出的部分,它是埃及最大的柱殿,殿长84米,宽54米,共有石柱134根,分成16排,每根柱子的直径为3.5

米,柱头上可站立100个人;圆柱形似纸莎草,柱头雕成纸莎草花或花蕾,为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设计师将居中的两排圆柱建得稍高于两侧,形成高低不等的两层屋顶。此外,在主体建筑群里还有中王国时期的祭祀殿、图特摩斯三世时建的宴会大厅、长方形的“圣湖”等建筑。

在主体建筑群的西南角,是洪苏神之庙,它通过门楼前排列着羊头狮身像的林阴大道与卢克索神庙连为一体;南部是穆特女神的神庙建筑。

以卢克索神庙和卡尔纳克神庙为代表的神庙建筑,既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折射出古埃及人对以太阳神为首的众神的信仰。从时间上来说,神庙建筑延续的时间比金字塔要长一倍以上,几乎和埃及古文明相始终。一代又一代地、不惜代价地修筑众多的神庙是法老统治的需要,也是古埃及人热衷于多神信仰的一种反映。

──沐涛、倪华强《失落的文明:埃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89

页〔材料四〕新王国神庙以卢克索和卡纳克神庙为代表。这两座神庙都安乡位于底比斯(今之卢克索),都是崇奉阿蒙的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其典型的标准结构而闻名于世,卡纳克神庙则以它的宏大、雄伟、庄严而引人注目。

卡纳克神庙位于卢克索镇的南端,在第12王朝神庙遗址上,经图特摩斯一世、阿蒙霍特普三世、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兴建扩张起来的。卡纳克神庙除了阿蒙大神庙区外,还包括穆特神(阿蒙之妻)庙区和孔苏神(阿蒙之子)庙区,但主要是祭拜阿蒙神的。阿蒙神庙区占地面积25公顷以上,南北东三面各500米长,西面为600米,略呈梯形,筑有围墙。整个大神庙区共有10座塔门,第1塔门高43米,长113米。著名的巨大的多柱厅,整个面积4 983平方米,共有134根柱子,中间的12根柱子每根高达21米,圆柱

直径11米。大神庙区内原竖立4座方尖碑,现残存2座。神庙区南面有一处圣女湖,湖水常年不干,用于僧侣洁身之用。

卢克索神庙位于卢克索镇北面,包括了第18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和第19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和希腊、罗马时代的建筑物群。卢克索神庙从现存的拉美西斯二世塔门起至希腊、罗马时代的圣所南北全长260米,位于一条中轴线上。神庙最前头的塔门是拉美西斯二世时建筑的,全长65米,高25米。卢克索神庙中最早的核心建筑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时代建筑的柱廊(14根柱),中庭和多柱厅(32根石柱)。这些建筑尽管规模不大,却是埃及黄金时代建筑的典范。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39—540页

【解读】以上四条材料详细介绍了新王国时期神庙的代表──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其典型的标准结构而闻名于世,卡纳克神庙则以它的宏大、雄伟、庄严而引人注目。这两座神庙既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折射出古埃及人对以太阳神为首的众神的信仰。

5.阿布辛拜勒神庙

〔材料一〕在新王国时代,除了上述最著名的两座神庙外,还有一种岩窟庙,或者称为石窟庙。整座神庙除前面庙门外,都是凿入岩石山窟中,就像似岩窟墓一样。岩窟庙是新王国时代神庙建筑的另一类型,其最典型的最伟大的建筑物就是阿布辛拜勒神庙。阿布辛拜勒岩窟庙利用山崖开凿,庙门洞口两旁利用山崖的斜坡岩壁雕刻出4座拉美西斯二世巨像,高20米。由庙门至后殿全长55米。在前半部分的洞窟厅堂有2排8根9米高的人形角柱支柱。此外,还有内室、仓库等。在神庙最深处的后殿,立有3位神像和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像。整个建筑物,特别是它的门脸,显得雄伟壮观。而尤为人们所惊叹的是,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阳光可以通过洞口射进后殿的4座雕像身上(迁移后的神庙,日

期推迟一天),这是建筑师为纪念拉美西斯二世的诞辰日和登基日而特意设计的。这不能不说是埃及文明的又一奇迹。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40—541页〔材料二〕埃及皇帝向南征服了努比亚之后,在那里造了几个巨大的阿蒙神庙,其中最特殊的是阿布辛波的石窟庙。建造者是新王国时最强大的拉姆西斯二世皇帝(U. Ramesses Ⅱ,公元前1304—前1237年在位),为的是庆祝他登位34周年。它开凿在尼罗河的一个转弯处的悬崖上,面向主航道,这石窟庙充分利用自然来强化它的表现力。它最杰出的、最动人心魄的正面完全从峭壁上凿出,高30 m,宽约35 m,呈梯形,外廓像神庙的大墙门。在这个正面上,凿出4座20 m高的拉姆西斯二世的坐像,端庄稳定,十分雄伟。在它们的小腿边上,又雕着三尊小小的立像,是皇帝的妻子、儿子和女儿,它们把大像反衬得无比高大庄严。在中央的入口两边,还有些匍匐着的小雕像,代表一些敌对的洲国家和努比亚人。入口正上方的龛里雕着太阳神和天神的合体神。

进门向石窟里走去,经过一个过道,便是前厅(16.4 m×17.6 m),厅里纵向排列四对方柱,每根柱子前立着一尊拉姆西斯二世的像,有9 m高。再走过一道门便到了后厅(10.9 m×7.0 m),厅里有4个方柱。再后面便是圣堂,总进深55 m。圣堂正中端坐着皇帝的像,而古埃及神谱里的各位神的像则放在旁边。前厅两侧有六个狭长的侧厅。前厅、后厅、侧厅、圣堂,所有的墙面和天花板都布满彩色的浮雕和壁画,内容都以皇帝敬神的场面为主,柱面上还有些战功场面。皇帝在这座石窟庙的里里外外都超越了神灵。庙朝向正东,每年有两次(春分和秋分),初升的太阳的第一道光线一直照射到圣堂正中的皇帝像上。它又一次证明古埃及建筑设计者多么善于利用自然现象。

(注:为了建造阿斯旺高坝,阿布辛波于1964—1968年迁移,后退210 m,提高65 m)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

版,第19—20页

【解读】阿布辛拜勒神庙是新王国时代岩窟庙的最典型代表,它不仅表现了古埃及人高超的雕刻技术,还充分证明了古埃及人是多么善于利用自然现象。以上两条材料介绍了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以及神庙的精湛之处。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6.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始末

挽救阿布辛比勒

1956年,埃及政府决定在阿斯旺建造新水坝。尼罗河两岸努比亚地区的所有古代遗址和文物,立即面临毁灭的威胁。

鉴于此危机既严重又紧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0年3月8日,发起一次国际性救援行动,以挽救努比亚的遗址和文物。由于在世界各地,埃及学已拥有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都迅速积极地响应了这号召。

在水坝完工之前的八年里,40个考古团体前往受威胁的地区考察,挽救了二十多座古代建筑。结果,这个行动现在已成为整个尼罗河流域中享有盛誉、最广为人知的考古学成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的挽救工程中,最壮观者,当属两座阿布辛比勒岩石上的神庙切割、拆卸工程,以及在新湖上方的高地上,重建遗址和神庙的工程。

迁移这两座神庙的行动,是一次惊人的工程成就

有人说:“神庙可以拆卸,但是山可动不了。”布辛比勒这两座神庙却是在砂岩峭壁上凿成的。大神庙入口前的四座巨大坐像,都用整块的实心岩石雕刻而成;神庙里的厅室和小

圣殿,深入山壁达60公尺。尼菲塔莉王后的神庙虽然较小,也有六座在岩石上雕成的巨像,各高10公尺,相当于现代大楼的三层楼高!大神庙前的巨像更高达20公尺,头部的左耳至右耳之间约宽4.2公尺。一个成人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耳朵里──它高一公尺多!此外,眼睛宽84厘米,鼻子高98厘米,放在膝盖上的手掌长264厘米。如何挽救这些硕大无朋,却又优美无比的文物呢?

有三个方案可供研究:第一,建造一个巨大的透明圆盖覆盖住两座神庙,把神庙留在原地,但是处在约100公尺深的盆地内,建造这个巨大防水圆盖的费用,相当于建造一个阿斯旺水坝。第二,把两座神庙用水泥打造的巨大“沉箱”整个封起来,然后把它们连同周围的山整块切割下来,再用起重机把整块“蛋糕”吊到高地上去。第三个较不昂贵繁重,也是最后选择的方案:把神庙的所有雕刻和装饰从山上切割下来,切下来的石块每块不超过20吨,可以用起重机和卡车运到选定的重建地,然后再在重建地四周尽量重现古代的景象。

于是,阿布辛比勒的两座神庙,像巨大的积木般被吊上高地,重新“拼凑”起来,竖立在比原址高200公尺的地方。现在,附近还修建了一个机场和一家豪华的小旅馆,来此游览要比从前方便得多了。

3 000年前的古代建筑,直到最近150年才被勘察出来

瑞士人布尔卡德,1813年到努比亚旅行时,化装成叙利亚商人,化名伊卜拉欣·伊本·阿布达拉(Ibrahim Ibn Abdallah)。就是他最先看到阿布辛比勒的遗址,并且留下了纪录。当时他把阿布辛比勒叫作伊普桑巴尔(Ipsambal)。

公元前591年,当普萨美蒂克二世(PsammétiqueⅡ,公元前?~前609)出兵攻打苏丹法老阿斯佩尔塔(Aspelta)时,埃及军队里的希腊佣兵,已经对阿布辛比勒赞赏不止,

并在一座巨像的腿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当时,神庙已经开始陷入沙中。后来,阿布辛比勒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家,没有一个人提起过它。

1799年,当法国远征军里的学者,询问努比亚人哈吉·穆罕默德(Haggi Mohammed)时,他开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列出位于第一和第二瀑布之间的努比亚村庄。“阿布辛比勒”名列其中,但不见提及它的废墟,而凯尔塔西(kertami)、德波(Debod)、塔法(Taffeh)、卡拉布沙(kalakheh)、德尔(Derr)、卡什·伊布里姆(kasrIbrim)等遗址的叙述则十分详细。其实这些地方的神庙,远不如阿布辛比勒的神庙来得重要。

误打误撞,布尔卡德的奇妙发现

布尔卡德在当地阿拉伯人指引下,终于在1813年3月22日到达阿布辛比勒。他从沙漠高原下到谷底去,对尼菲塔莉王后的小神庙作了一番巡礼,这是人家告诉他的此地唯一的遗址。

他在日记里对这座小神庙作了详细的描述,然后说:“如我所料,在见过伊普桑巴尔的全部古代遗物之后,当我准备沿着下谷底时的原路返回时,我不经意地稍微绕向南面,突然看见四座尚能看出轮廓的巨大雕像,雕刻在离尼菲塔莉神庙约200公尺处的山上,竖立在一个很深的山口中。它们几乎已全部陷入沙里。只有其中一座有完整的头、一部分胸部及手臂还露在外面。旁边一座几乎看不出来了,它头部已经断裂,沙子堆到肩膀处。另两座只看得见头饰。很难判断这些雕像是坐着还是站着。”

所以,1813年时,大神庙已然陷入沙中,而努比亚人甚且不知道有这座大神庙。布尔卡德写道:“在四尊巨像之间的岩壁上,有俄赛里斯的雕像,沙面上有它的隼首。如果除去

沙子,我猜想在雕像下面可以发现一个巨大的神庙,四座巨像很可能就是入口处的装饰。”他也不能确定神庙确实存在。

掩没神庙的沙堆,看来似乎不可能清除净尽

在1813年,还没有发明任何机械来搬走堆在山壁上和神庙上的沙子。要搬掉这数百万立方公尺的沙,需要上千人,而在当时阒无人烟的努比亚,上哪儿找这些人力?

为了确定神庙确实存在,唯一的办法,是除去布尔卡德所见到的俄赛里斯像(实际上是太阳神瑞—何拉克提〔Ré-Horakhti〕)头部下面的沙,然后从门──如果有门的话──钻进去。那些兼作文物商的领事,都被布尔卡德的叙述吸引到这里来了。德罗韦蒂和萨尔特深信里面藏有财宝,都想进入这座神庙。

1816年3月,德罗韦蒂率先到达阿布辛比勒。他费了许多周折,花了300个皮埃斯特(埃及货币),才说动村里的族长派出一些人手,帮他清理沙子,而他自个儿则忙里偷闲,前往乌阿迪·哈尔法看大瀑布去了。等他过了几天回来时,发现根本没有动工。村民囿于迷信,担心进神庙会遭不幸,拒绝工作。族长把钱还给他,德罗韦蒂便回去了。

萨尔特则请贝尔佐尼负责这项工作。贝尔佐尼于1816年9月从卢索尔到阿布辛比勒来,立刻明白他所面临的难题有多艰巨。清理整个庙的正面至少要一年,当然也要大量人力,而他既没时间也没人,更没有经费。

显然,应该集中力量挖出那个可能存在于中间两座巨像之间的门。要到达这个门,据他计算,要清除11公尺以上的沙子,而沙子源源不断从峭壁高处流下。用他的话来说,要清除沙堆乃是“企图在水里挖一个洞”。他尝试设置栅栏,以减低沙子流下的速度,并在向下

挖时不断用水润湿洞壁。经过一个星期,他还没有挖到一半就没钱了,于是决定先回卢索尔,以后再来。

贝尔佐尼的兴奋与失望:他没有得到太大的好处

一年以后,贝尔佐尼带着两名英国海军上尉回到阿布辛比勒。采用和1816年相同的办法,经过20天艰苦努力,终于发现了门的顶端。他们从一条狭窄通道爬进巨大的神庙。贝尔佐尼后来兴奋地回忆当时的发现:一座壮丽非凡的神庙,有没浮雕、绘画、巨大的精美雕像等装饰。不过他同时也感到失望:这座神庙里没有他想像的财宝,连值得带走的石碑、雕像或小纪念碑也没有。他的战利品少得可怜:一个猴子小雕像、两个鹰首斯芬克斯像、一个库什(Kouch)总督的雕像。他把这些都交给萨尔特,现存大英博物馆。

贝尔佐尼和他的同伴吃完了带来的食物,在1817年8月4日,进入神庙后第三天,离开了阿布辛比勒。他们留下神庙已经挖开的入口,要求附近的村民注意保护。尽管他们再三嘱咐,努比亚人还是任凭沙子堆积,重又掩盖了神庙的入口。

1828年,尚波里庸得重新开辟一条狭窄的通道,进入神庙1831年,由于英国人罗伯特·海(Robert Hay)的努力,人们得以重睹这四座雕像的全貌。但是到1850年3月,当福楼拜的旅伴杜冈,为神庙拍下它的第一张照片时,门又已经被沙子掩埋了一半,巨像的大部分也都埋在沙里了。马里埃特在1869年清理出神庙的正面。然而五年以后,当阿梅利亚·爱德华(Aindia Edwards)拜访阿布辛比勒时,北面的巨像又被沙子埋住了。这场与沙子搏斗的工程,似乎注定永远无法成功。直到1909年,马斯佩罗才终于把神庙从沙堆里清理出来。

让·韦尔古特(Jean VerCOLItter)

──Jean Vercoutter著、吴岳添译《古埃及探秘──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世界》,上海

书店1998年版,第166—173页

【解读】这条材料详细介绍了两座阿布辛拜勒岩石上的神庙切割、拆卸以及在新湖上方的高地上重建遗址和神庙的全过程。材料还回顾了阿布辛拜勒神庙被发现和从沙堆里清理出来的历史。

7.菲莱神庙

(古埃及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到公元前30年))最重要的神庙建筑在埃及南端与努

比亚交界处的尼罗河中的菲列岛(Philae)上。这个岛长400 m,宽150 m,在公元前4

世纪中叶才成为一个重要的圣地。陆陆续续建造起来的建筑群的中心是伊息丝(Isis)神庙。

伊息丝是彼岸之神奥里西斯的妻子,霍鲁的母亲,她是埃及的母亲神之一。庙的主体还是传

统样式的,但在它第一道大门和第二道大门之间,东侧有个长长的敞廊,西侧有一座叫玛米

西(Mammisi)的小庙,形制是希腊神庙的围廊式。

(注:1971年建成了阿斯旺高坝之后,尼罗河水位上涨,菲列岛上的建筑群搬迁到了

Agilqiyyah岛。)

在丹德拉的霍鲁庙前面,也有一座罗马时期早的围廊式的玛米西,是罗马式的,前廊很

深。霍鲁庙顶上和菲列岛东岸,都有一座小小的亭子,四面敞开,柱子之间有不高的屏风式

短墙遮挡。据传它们是罗马皇帝阿德良(Adriano)造的。

希腊、罗马文化的人文主义因素渗透到了埃及神庙当中,使它们开敞起来,明朗起来,

大大削弱了那种震慑人的恐怖力量。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

21—22页

【解读】这条材料介绍了被誉为“尼罗河明珠”的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的建筑风格。菲莱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庙内雕刻着伊息丝等众多女神的浮雕,精美无比。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2)

2015年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绚丽多彩的皖南古民居。 2、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3、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皖南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明成果。 3、引导学生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西递、宏村村落水系的特点;徽派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难点 西递、宏村是如何体现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徽派建筑所体现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共同享受学习成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思路 立足课标,根据学情,整合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体系,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远眺、近看、纵观、透视四个角度,全面、具体、深入、细致地了解、欣赏、感受、品味西递、宏村。在每一个视角中,又分为了解、体验和探究、感悟两个层次。这样,纵横交错,经纬结合,形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教案

第1课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识记佛罗伦萨的主要文化遗产、建筑特色、历史意义。 运用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的原理,分析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佛罗伦萨的原因。理解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诞生的标志。 教学重点 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教学难点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以佛罗伦萨的地位作导入,如“鲜花之城”、“罗马的女儿”、“当代的雅典(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人的自称)”、“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中心”、“文化之都”,均可以作为切入点导入本课。 第一目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讲述:佛罗伦萨的历史:佛罗伦萨原为罗马帝国殖民地,962年起隶属神圣罗马帝国。1115年成为独立的城市公社。1187年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1434年,美第奇家族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1494年法国侵入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被逐。1569年,美第奇家族依靠西班牙支持,建托斯卡纳大公国,以佛罗伦萨为首府,共和国历史结束。186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 为什么12世纪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 第一、政治上,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这既促进了佛罗伦萨经济的发展,也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前提。 教师出示材料: 它(指《正义法规》)还规定任何一个贵族杀死一个市民,都将被处死刑,并没收其财产,摧毁其房屋,假如罪犯本人未受到惩罚,他的近亲就将受到惩罚。贵族不能参加行会,因而不能担任长老,也不能参加市民武装的高级会议。任何一个家族,其成员在最近20年有是贵族骑士者,将根据公众意见宣告其为“权贵”。在这次革命中还组织和承认了9个小行会,准其配备武器,参加城市治安工作。……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是“长老会议”,由行会领袖抽签选举的6名长老(后增至9名)组成。长老会议和正义旗手(其职责主要是惩罚权贵)除总理国内政务和指导外交外,还有权拟定法律。候选人必须是30岁以上的佛罗伦萨公民,必须是行会成员,不是封建贵族,没有拖欠过税款,而且从未破产。 ──《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 王挺之等著,第101页 教师提问:《正义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严格限制贵族;行会控制政权。 教师出示材料 佛罗伦萨的大行会并不是一般的中世纪手工业行会,它源自商人公会,本是大商人大业主的组织,后来因从事银行、毛织等的商家专业化倾向益趋明显,遂按各自的行当而组成行会,但又要强调它们和普通行会不同,遂加一个“大”字……佛罗伦萨历史上始终保持其大行会称雄之制,它们是银行、毛织、舶来毛呢加工、丝织、毛皮、医药、律师七大行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世界遗产委员会有责任对各国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问题严重的遗产项目将被( ) A.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列入《世界遗产公约》 C.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D.直接取消世界遗产资格 2.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①工业化浪潮②自然灾害③城市化④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应该( ) A.就本国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B.就本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C.就本国的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D.就本国的所有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4.关于《世界遗产公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议签署的 B.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C.《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D.为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成立世界遗产中心 5.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 A.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B.属于濒危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C.广为人知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D.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古迹 6.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中国宝贵遗产的保护情况和成果有 ( ) ①1985年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②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 ③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④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7.完整性是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之一。下列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理解,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知识点总结(全站)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文明史的架构里呈现新的历史画面。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人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文明已经与自然和人类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是学习者面对的时代命题。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表述如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能够收集有关资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体会与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体会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开阔的视野,学习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懂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光芒,每个单元在表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折射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课标容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教学要求 知道世界遗产的三大类别;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概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3)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4)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总结培训讲学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帕特里莫尼托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线索说明:⑴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地球进化形成的自然遗产和人类生存而产生的文化遗产,以及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与上述有形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直接关联,登录标准又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故不单独列入类型。 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关于“主要内容”需掌握四个要点: 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思想的指导原则 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 ③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 ⑶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登录《世界文化名录》的文化遗此,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二、工商业发展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二、富国之法 三、强兵之法 四、取士之法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二、宗教“异端”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土地制度 二、促进经济发展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第3课改革的后果

最新人教版选修六高中历史6.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配套习题及答案

1、下列对故宫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②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③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内涵④它是中国 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①③④ D、③④ 2、下列对故宫午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故宫朝东的正门,开有三门,左右两侧又各开一个掖门 B、清朝规定,午门的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 、左右掖门,只有在举行大典时才开放,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分别通行 D、午门正中的一座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在显示“九五至尊”的威严 3、故宫中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是 A、外朝 B、内廷、皇极殿 D、文华殿 4、现存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是 A、皇极殿 B、中和殿、保和殿 D、太和殿 5、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其中殿试是最高一级,考中者称为“天子门生”,皇帝举行殿试的地方是 A、太和殿 B、中和殿、保和殿 D、文华殿 6、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当权者却贪图享乐。为此,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南苑,明日幸北海,何日复幸古长安?”下联是:“五旬割琉球,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每逢万寿无疆。” (1)结合所知识,指出这副对联抨击的对象是谁?说说你的由。

材料二云龙石雕是故宫最大的一块石雕,原产于北京房山的大石窝村······从大石窝村到北京不50多公里,竟用了2万多民工,历时20多天,花了10多万两白银才运到。 图 图一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感受。 7、建筑技术本身也反映一种精神和文。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汉高祖七年)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汉书·高祖纪》材料二宫成,适当叔孙通习礼成,诸侯群臣朝会,高祖叹曰:“吾乃今日方知为皇帝之贵也。”——《汉书·叔孙通传》 (1)阅读以上材料,请说明汉高祖对修建皇宫这件事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为什么? 材料三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5.8《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教案

第1课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教学目标 识记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和特色、“日升昌”创办和古民居建筑特色、双林寺和镇国寺的价值。 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教学难点 平遥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本课导入可以用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的一段话作为引言: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又以平遥为最;平遥人也因最善经商、理财和最会办金融事业,而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是这样说平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紧随课文的介绍到平遥去进行一趟短暂的旅行吧! 第一目“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 (2)古城墙的结构 对古城墙外观的介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幻灯片提供清晰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老师还可以提醒学生从历史小说的描述或者是历史剧中加以印证,一方面可以加强印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用”起来。其中重点介绍古城墙的历史地位──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从而体现了平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的一面。 (3)古城的建筑布局 问题提出: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如何体现出以儒家思想为主、“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的? 具体要求:安排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尝试讨论解决上述问题,然后选代表分别阐释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加以总结。 主要观点:古城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形成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的相互对称的建筑布局。这种礼制程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其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代表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神人共治”的思想。 第二目“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和古民居建筑”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知识点总结(全站免费)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 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 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 表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 位,承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主义,为其 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 助于“社会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 族所作的辩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不仅是“光荣 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神和主 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 约论》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洛克《政府论》; 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标考点】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和德国法西斯的兴起;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主要包括局部反法西斯侵略斗争、英法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突袭波兰、英法“静坐战争”、法国溃败的原因、丘吉尔上台及“不列颠战役”等史实。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主要包括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等扩大转折的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了解《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以及第二战场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史实,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解析考点】 1.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法西斯在德国和日本兴起并取得政权 ①社会基础:德、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 义情绪极其强烈。 ②历史根源:德、日对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强烈不满。 ③法西斯政党或组织的建立:一战后,意大利组织了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德国成立 了以希特勒为首的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日本则兴 起了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主力。 ④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德、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统治阶级转而支持法 西斯,企图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方法摆脱危机。 (2)世界人民局部的反对法西斯斗争 ①1935年月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正式吞并了埃赛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掀起抗意战争。②1936年7月,德、意直接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西班牙人民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斗争。③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入全面抗日战争。④1938年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了奥地利,同年德国又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总结doc资料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 识总结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帕特里莫尼托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线索说明:⑴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地球进化形成的自然遗产和人类生存而产生的文化遗产,以及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与上述有形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直接关联,登录标准又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故不单独列入类型。 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关于“主要内容”需掌握四个要点: 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思想的指导原则 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 ③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 ⑶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登录《世界文化名录》的文化遗此,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