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迅杂文写作特点探析

鲁迅杂文写作特点探析

【社会科学综论】

鲁迅杂文写作特点探析

宋 艳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1)

[摘 要]鲁迅的杂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论思维的一座高峰。鲁迅杂文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其内容可以用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鲁迅的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政论,也不同于一般的文艺作品,它具有一般的评论性质,同时又有文艺作品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鲁迅杂文;文学;写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I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53(2010)01—0142—03[作者简介]宋艳(1968—),女,浙江舟山人,大学文化,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杂文创作是鲁迅毕生最重要的事业,是他心血的主要结晶和创造力的重要标志。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思想启蒙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在鲁迅杂文中,其所含“杂”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二是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他的杂文形象性很强,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

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幽默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使之表达深刻的道理和高度的思想内容。因此,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做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种广义上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在这种广义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创造。正是因为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因此,鲁迅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鲁迅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在《热风》和《坟》里,侧重于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领域,批判以封建思想为核心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旧风俗、旧习惯。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随着一些反革命政变的事件相继发生,鲁迅杂文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明显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他这一时期的杂文正是“直面惨淡的人生”的产物,主要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而《三闲集》、《二心集》和《南腔北调集》里的杂文,除了保持原有杂文的特色外,还增加了文学论争的主题和在文艺战线上的批评,主要是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晚年的杂文收在《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这是他杂文思想和艺术都达到颠峰状态的结晶。

鲁迅的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政论,也不同于一般的文艺作品,它具有一般的评论性质,同时又有文艺作品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鲁迅在杂文中善于塑造类型性形象,将具有个体特点的“形”与具有共性特征的“神”统一起来,如“脖子上挂着小铃择”;引羊群入屠场的“带头羊”;颇得“中庸之道”的“叭儿狗”;往来于华洋之

142

第16卷第1期 工会论坛 V ol .16No .12010年1月 T rade U nions 'T ribune Jan .2010

间、主奴之界的“西息”等。其形象化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比喻、神话、典故、传说、寓言等等。除此,鲁迅在杂文中常常运用多种传统修辞手法来抒发浓烈的思想感情。其杂文句式繁多,有排比与重复句式交织,有口语与文言句式混用,有长句与短句交错,有骄句与散句间出,有汉语与洋文并置等,既简洁精练又生动幽默,富有节奏感与音韵美。最常见的是比喻、重叠和反复。

1、夸张

用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夸张绝不能离开真实,随意杜撰和夸大其辞。例如《偶成》针对国民党以“施行教育”为名,整顿茶馆,筹办刊物,向读者灌输所谓“正当舆论”而写。国民党的所谓“正当舆论”不得人心,失去群众。鲁迅由这件事联想到前清光绪初年,他的家乡绍兴有一个戏班,名叫“群玉班”,然而名不符实,戏做得非常坏。群玉班的戏竟能让观众把两边的墙壁扒塌,最后只乘下一担馄饨,显然是夸张,这就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了人们对群玉班的憎恶,堂堂的群玉班竟连一个观众也留不住,以此来讽刺国民党粉饰自己,伪造舆论,却不过是枉费心机。

2、反语

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这里的“国光”实际上指“国耻”。“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这里用桃花之艳、乳酪之美来形容国粹,显然都是反语。又如《纪念刘和珍君》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里的“文明人”、“伟大”、“伟绩”、“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都是反语。杀人者自鸣得意,以创建了“伟绩”、“武功”的胜利者而自居,不知道自己脸上都溅有中国人民的血污,真是厚颜无耻,可悲、可笑之极!在对三个女子由衷赞扬、崇高评价的同时,对中外反动派,则是辛辣的嘲笑,有力的讽刺,表达出对他凶残而又卑怯的反动本质的极大轻蔑。

3、比喻

鲁迅的杂文虽有政治的特点,单往往不是象政治那样全面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用比喻的方法,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比抽象的说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如:“媚态的猫”、“比主人更厉害的狗”、“虽然是狗,又很象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的叭儿狗,“耸身一摇,将水点撒得人们一身一脸”的落水狗,“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饿得精疲”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吸人血要先哼哼地发一通议论的蚊子”、“嗡嗡地闹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又总喜欢一律扯上一点蝇头”的苍蝇,“脖子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知识阶级的徽章”的山羊等。

4、在幽默中夹杂轻松的讽刺

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在他的杂文中,鲁迅常常在幽默中夹杂轻松的讽刺,用诙谐有趣、含蓄有力的语言进行批评。如《登错的文章》指出印给少年们看的刊物上往往有描写岳飞呀、文天祥呀的故事,“不过这两位,却可以励现任的文官武将,愧前任的降将逃官,我疑心那些故事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写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了,要不然,作者是决不至于如此低能的。”这段话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言行不一的丑态,对他们出卖祖国、屈膝投降的罪行进行了猛烈的鞭笞,而写得却非常幽默。通过轻松风趣的语言和影射、讽喻、双关、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或无情嘲讽中,揭露生活中的假、恶、丑。

5、大量运用文言词语及民谚口语

鲁迅为了倾吐内心的积郁,使读者同他一起悲歌痛哭,深切地怀念,在他的杂文里,看到的总是没有雕琢痕迹的极自然的语言。他的杂文里运用了许多有生命力的古人语言,却并不给人以晦涩难懂的感觉。他常常用用一些文言词语,如“呜呼”、“罢”、“而已”等,这些词语有时更能表达那种冷嘲热讽的感情。同时鲁迅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口语是最能表达真挚的感情的,于是,在他的杂文里还大量运用民谚、口语。

143

(二)对生活的反映泼辣犀利

鲁迅杂文对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鲁迅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寥寥几笔,逼真传神。他的杂文篇幅往往比较短小,但分析问题透彻,容量很大。特别是在语言上尖锐泼辣、准确优美、含蓄有力,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色。“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相骂声中失土地,相骂声中捐铜钱;失了土地捐过钱,喊声骂声也寂然。文的牙齿痛,武的上温泉,后来知道谁也不是岳飞或秦桧,声明解释前嫌,大家都是好东西,终于聚首一堂来吸雪茄烟”,比喻生动。正如鲁迅所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自下而上的血路来的东西”。

(三)深刻挖掘民族阴暗面

鲁迅的杂文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鲁迅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他善于从民族多数成员身上去解剖国民的劣根性,善于挖掘民族的阴暗面,从而使他杂文的思想达到惊人的高度和深度。鲁迅善于选择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心理习惯,作为他思想探索的“开发口”,一直挖掘到历史的底层,揭示出深广的社会、历史、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如《坟》中的《看镜有感》、《说胡须》、《灯下漫笔》、《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论“他妈的”》等,每一篇杂文都是一口开掘不尽的思想深井。作品中,几面古镜,几根胡须,饭后闲谈时的传闻,兑换钱币的心理变化,乃至于几乎人人都挂在嘴边的“国骂”,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心理学等的内涵,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本质。

(四)用对方的话和行为来讽刺对方

鲁迅常常找出对方相矛盾的说法和行为来讽刺对方。如《逃的辩护》中说到学生请愿时,“到得首都,顿首请愿,却不料`为反动派所利用',许多头部恰巧`碰'在刺刀和枪柄上,有的竟`自行失足落水'而死了”。鲁迅把反动派的造谣诬蔑之词拿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发挥了极为强烈的效果。再如,《学生和玉佛》摘引了《申报》的两则电讯:一则是北平玉佛南运,一则是不准北平学生逃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这就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既要趁国难之机大发横财,还要保持骗人的面子。由于敌人的虚伪的尊严被撕破,假装的正经被揭穿,所以发挥了巨大的力量。

不论从历史事实上进行观察,还是从社会中的思想和社会文艺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分析,我们都能看出,鲁迅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适应鲁迅解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纵观鲁迅的杂文,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有力的思想武器,它“是感应的神精,是攻守的手足”,“对于新的事物,则竭力加以排击”,“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语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鲁迅的杂文已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其讽刺艺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尽管人们无数次地宣布,鲁迅的杂文时代已经过去,尽管鲁迅自己也一再表示希望他的攻击时弊的杂文“与时弊同时灭亡”,但事实却是,鲁迅的杂文为一切关心与思考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人生、人性问题的中国人所钟爱,鲁迅的杂文任何时候都是中国现实中活生生的“存在”,对正在进行的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作用,对现实的中国人心产生影响。因此,鲁迅杂文能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常读而常新。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看待。

参考文献:

[1]周宝东.近二十年鲁迅杂文研究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2]刘泰隆.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5).

[3]林雪飞.鲁迅杂文的恶质及其善的闪光[J].沈阳大学学报,2000(3).

[4]雷振华.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2).

[5]李传鹏.王道才.略论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3).

[6]姜凤斌.试论鲁迅杂文中的反语运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3).

[7]郭海军.论鲁迅杂文的整体性效应[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2000(2).

[8]孟显智.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

(责任编辑:马银华)

14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