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容量余热锅炉动态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大容量余热锅炉动态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第26卷 第19期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V ol.26 No.19 Oct. 2006 2006年

10月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 2006 Chin.Soc.for Elec.Eng. 文章编号

TM229

470?20

大容量余热锅炉动态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崔 凝

贡 献

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开发了非补燃型三压再热余热锅炉动态仿真数学模型以

能量和质量守恒原理为基础

并结合其它相关模块算

法(如流网利用华北电力大学STAR-90仿真

系统开发平台

仿真试验表明所开发

的数学模型能够正确反映对象的动态特性

可为联合循环机组仿真系统的开发及

大型余热锅炉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工具

余热锅炉

仿真

是系统一体化和各子系统匹配优化的关键要

素同时又影响着蒸汽侧的热力特性

 

近两年来

与这些机组配套的

几乎都是三压再热自然循环余热锅炉

其对流受热面的大量增

中使其具

有与常规汽包炉或双压余热锅炉不同的运行规律

本文针对现代大容量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中普遍使用的三压再热自然循环余热锅炉

烟气和汽水系统的流程图示于图1(凝结水加热除氧在凝汽器内完成

)

?ù?Y?ì??oí1¤

?êμ???èèoíá÷?ˉ1y3ì

òà???êá?

á÷ì?á|?§μè?ù±?1??μê?

按照此方式建立

的模型对整个锅炉而言仍具有分布参数的特点[3]

á÷í??£

104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第26卷

型)

等构成

再热器以及非沸腾式省煤器等换热设备

是发生相变换热的过程

 

图1 HRSG 流程示意图 

Fig.1 HRSG work flow sketch map

各环节或过程的模型算法中的微分方程式采

用欧拉法迭代求解

选择合适的计算

步距

同时也满足仿真实时性的需要

烟气的状态与物性参

数计算

流量

温度

焓值

热量比热导热系

对流换热系数

流速

长度密度

下降管和上升管三

个环节分别建立各自的模型

[5]

±???

?÷òa2?ê???·¢?μí3?£Dí?D????á÷?ˉ1y3ìμ?????

?ù?Y?÷???·?úèèá|2?êy

ì?D?

2??ùμ¥?à??????èè1y3ìμ??ò?ˉ?ù?¨ó?μ¥?à

?é?ê??èè?£Dí?àí?

l l M M ′=+[smq ssg 2dz xjg (1)W W x W W +????

pw pz W W +]d τ (1)

式中

W ssg 为上升管出口混合物流量

通过物性函数x (p s ,h ssg2)计算W xjg 为下降管流量

W pz 系

统体积膨胀量

它与汽包水焓和汽包压力下饱和水焓之

差有关

k zf 为动态蒸发系数

由物性函数计算

k sw 为水位转换系数

通过物性函数计算

以下同

h ssg2

为上升管混合物出口焓

W s 为主蒸汽流量

B v 分为蒸汽流动过程中的准线性导纳

p z 为过热器出口蒸汽压力

(p s )

a

V q

为汽包汽侧空间

引出管及汽水分离器纳入本模型

第19期

崔 凝等

主要考虑其水循环阻力特性

受热

情况等同于整个水冷壁

h xjg2

为入口焓根据物性函数

ρ(

p

V ssg

为上升管系空间容积

l ssg 为上升管总长度

引入管压头

2yr

hyr 1yr 1yr

2

w

p gh ρρζ=+ (12)

热水段压头为

2

hrs p rs p rs 2

w p gh ρρζ=+ (13)

对于汽液双相区域的压差采用修正的均相流

计算

1

ρ?

出管出口汽水混合物以及饱和水与饱和蒸汽密度

yc的参数分为上升管系中引入

引出管的高度(h )w

????1?ê??????×[6]

2.4 下降管模型

本模型仿真下降管内工质流动换热过程

下降管换热等过程

xjg

w ′

为前一时刻工质流速下降管中工质的流速按

照自然循环机理及小扰动原理计算

A xjg 为下降

管当量截面积

工质出口压力为 2

xjg xjg

6xjg2drum xjgp hxjg xjg

xjgp xjg ()/102l w p p gh d ρλρ=+?(20)

式中

d xjg 和λxjg

分别为下降管高度

工质出口焓为

xjg s xjg2xjg xjg2xjg2

xjg xjg xjgp ()/d W h h Q h h W V ρτ

′??′=++ (21)

式中

Q xjg 为工

质向金属管壁的散热量

模型对汽包上水过程也给予了仿真

3 单相介质换热模型

3.1 模型的简化

本模型分别计算了换热器的工质侧

考虑了设备结构

同时考虑金属管

壁和工质蓄热的影响以及附加受热面的传热计算

忽略沿

管壁的轴向换热

管内介质为充分混合的

流体

折合的辐射换热系数一般小于对

106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第26卷

流传热系数的1/6

[7]

è??a?ì????

1ü±úμ?·?èèê???á÷′?èè

ìá??á??£Díμ??2ì????èoí?ˉì??ìó|ì?D?

?μêy

a 和指数n 根据管束顺列和错列取不同

的数值

λg ??

?ˉ?3?è

s 1

1ü??oá?ò?ú?à

C l

为烟气侧低负荷修正系数12(,)

s w C f s s d

=Pr s

w s 分别为工质的普朗特数

修正系数C

t

C l 为工质侧低负荷修正系数

ε为管壁灰污系数A

为换热面积t

g2

3.2.3 能量平衡方程

烟气出口温度为

g2g2

g1pg g1g2gl au 1g pg {[() ]d }/()

al t t W C t t Q Q Q Q M C τ′′=+?++?? (26)

式中

其中RI 为烟气组分摩尔含量数组

可认为进出口烟气比热相等或取进

出口平均值

Q

al

Q au 为附加受热面吸热量

工质出口焓为

112222[()]d s s s s s s

W h h Q h h M τ

′?+′=+

(28)

式中

由前一

环节模块计算得到

p g1

R g

?ù?Y???ó???¨1¤

??2?êy1à??

4 余热锅炉模型

以华北电力大学STAR-90仿真支撑系统为开发平台

针对汽水系统中不同的仿真对象和环

节(

过热器

蒸发系统

联箱等)?÷êüèè????èè?????ùDèòaμ?1¤?ê

?1á|oíá÷á?à′×?á÷í??£Dí?£?éμ?ê?3?

1??ü2?êyμ??2ì????è

?ù?ú

第19期 崔 凝等

图2和图3是该仿真模型在不同扰动下的动态

响应曲线高压过热器出口低压过热器

出口蒸汽温度

低压汽包水

位中压汽包

坐标横轴为动态响应时间(图

2~20min

óéóú?÷μ÷???a?è??éù

10%

??oó?e?¥??

1yèè????oí?ùèè??

??μ????è???÷??á÷á?μ?±??ˉ?èéyoó?μ

?D?11yèè?÷???è??×??D?1??°ü??

·¢á?±??ˉ??óDéy??

??°ü??2ào????ê?μμí

图2 汽机高调门开度从100%阶跃到90%各参数变化趋势 Fig.2 Transient process under turbine regulating valve

open position variation from 100% to 90%

 

图3 烟气温度下降10%

?????e?¥??D???

oa

??°ü??

2ào????êéy??

??

?D?1??°üDé?ù????μ?±??ˉó????1á|±??ˉ?à??ó|

??????á÷á?oí??°ü????????

?ì??′?èèá?μ?±??ˉ??±??ˉ

?£Díμ??ˉì??ìó|ì?

D?ó?êμ?ê?ú×é?ˉì?±??ˉ?÷ê??ù±?ò???

òò?ì??·?èèá?μ???D?oí

???è???μ

??1yoí?ùèè?÷3??ú???????è??oóé?

108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第26卷

稳定后再热蒸

汽温度低于高过蒸汽温度

中压和低压过热器处于烟道后部烟气换热相对工质吸热而言是快过程

因高

受烟

气放热量突降而引发的虚假水位现象不明显这与因压力突变而导致高

随着蒸汽流量的下降

 

图3所显示的曲线为仿真模型扰动试验结果

从理论分

析角度而言

试验证明本文所建立

的模型能够正确反映整个锅炉汽水系统的流动和换热特性低压蒸发系统在大扰动下的动态特性以及彼此间的相互影响

本文首

次对非补燃型三压再热余热锅炉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和建模

经过静态计算和扰动试验

满足仿真实时性的要求

崔平

燃气轮机技术

16(3)

Cui Ping

Journal of Gas Turbine Technology16(3)

徐向东等

北京

 

[3] 王广军

北京

 

[4] 高建强

王兵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4(11)Ma Liangyu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24(11)

锅炉动态特性及数学模型[M]

??à?μ?á|3?°?é?

1??ˉ?-àí[M]??à?μ?á|3?°?é?

??�?

动力工程

22 (6)

Yang Yuwen

Journal of Power 

Engineering22 (6)

北京

 

[9] 刘

志刚

赵冠春

北京

 

[10] 

段立强

蔡睿贤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2(2)

Lin Rumou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2(2)

眭喆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

Sui Zhe, Jiang Xuezhi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

任挺进

站系统工程

20(6)Ren Tingjin

Journal of Power 

System Engineering

20(6)倪维斗

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39(3)

Ni Weidou

et al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 & Tech)

39(3)

á?óà??

μ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5(7)

Liu Yongwen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5(7)何祖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1(11)

He Zuwei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1(11)

朱洪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2(7)

Zhu Hongbo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22(7)

赵士杭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40(6)

第19期崔凝等

Zhao Shihanget al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 & Tec

h)40(6)

林汝谋

工程热物理学报18(3)

Lin Rumou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al Physics18(3)

论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中双压再热式余热锅炉的特性与汽

轮机特性的优化匹配问题[J]200114-23

Optimization matching between dual-pressure reheat HRSG characteristic and steam turbine characteristic in combined Cycle[J]200114-23(in Chinese)

Pirard 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 117(3)

Optimization of waste heat recovery boiler of a 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J]

1996425-432

2006-05-30

崔 凝(1969男高工

cuining121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313416246.html,

博士生导师

从事热力系统运行及控制 

(责任编辑云爱霞)

大容量余热锅炉动态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崔凝, 王兵树, 高建强, 贡献, CUI Ning, WANG Bing-shu, GAO Jian-qiang, GONG Xian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河北省,保定市,071003

刊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英文刊名: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6,26(19)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21条)

1.冯志兵.崔平联合循环中的余热锅炉[期刊论文]-燃气轮机技术 2003(03)

2.倪维斗.徐向东.任挺进热动力系统建模与控制的若干问题 1996

3.王广军.辛国华热力系统动力学及其应用 1997

4.高建强.马良玉.王兵树450t/h 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动态仿真模型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11)

5.章臣樾锅炉动态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1987

6.范从振锅炉原理 1989

7.裘浔隽.杨瑜文.林中达余热锅炉的动态数学模型及数字仿真[期刊论文]-动力工程 2002(06)

8.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方法 1976

9.刘志刚.刘咸定.赵冠春工程热物理性质计算程序的编制及其应用 1992

10.段立强.林汝谋.蔡睿贤.金红光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底循环系统变工况特性[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02)

11.范永胜.眭喆.姜学智一种高精度的锅炉单相区段集总参数动态修正模型[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0(01)

12.毛晓飞.任挺进余热锅炉汽水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及仿真[期刊论文]-电站系统工程 2004(06)

13.芶建兵.倪维斗.李政余热锅炉可视化模块建模研究[期刊论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3)

14.余南华.刘永文.张会生余热锅炉汽包水位波动的不确定性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5(07)

15.王广军.何祖威.陈红基于神经网络和过程机理特性的锅炉蒸发系统仿真[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1(11)

16.周昊.朱洪波.曾庭华基于遗传算法的燃煤锅炉热效率优化[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07)

17.吕泽华.赵士杭.尚学伟三压再热汽水系统IGCC的数学模型[期刊论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6)

18.胡剑辉.林汝谋联合循环中蒸汽底循环系统稳态全工况特性模型及计算分析 1997(03)

19.焦树建论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中双压再热式余热锅炉的特性与汽轮机特性的优化匹配问题[期刊论文]-燃气轮机技术 2001(02)

20.Dechamps P J.Pirard N.Mathieu Ph Part-load operation of combined cycle plant with and without supplementary firing 1995(03)

21.Seyedan B Optimization of waste heat recovery boiler of a 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 1996(07)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郑心伟基于环境温度变化的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热力性能计算2006

本文根据当地环境温度变化的特点,拟定燃气轮机100%负荷时的排气工况,在对特定余热锅炉100%负荷时蒸汽参数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完成基于环境温度变化的余热锅炉热力和烟气阻力计算。

介绍了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三种最基本型式的原理和特点,对其进行定性的热力学和应用评价,为以后的研究奠定物理基础。然后,对配有低压蒸发器的补燃式单压余热锅炉型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系统能量进行集成,运用热力学基本理论和数学推导的方法得到该联合循环供电效率的两种表达式,并以余热锅炉不补燃时的联合循环供电效率最大为目标函数,在分析热力和工程约束的基础上,以余热锅炉和汽轮机热工模型为工具,以给定的进入余热锅炉的燃气轮机排气参数为原始数据,对余热锅炉蒸汽参数进行优化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以作为余热锅炉热力性能计算的依据。最后,建立过热蒸汽减温模型,由该模型下的减温热平衡方程及其质量平衡方程得出过热器热平衡方程的等量关系式,以此为基础,对过热器热力计算方法和步骤进行阐述,并使之与已建立的余热锅炉热工模型、标准计算方法中有关内容和工程经验数据相结合,形成该余热锅炉热力计算方法,完成拟定工况下余热锅炉热力和烟气阻力计算。

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到:余热锅炉热力计算方法及其受热面布置的合理性;余热锅炉热力计算方法和蒸汽参数优化模型的适用性;对余热锅炉其它计算、设计和运行的指导作用;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用于减温的饱和蒸汽流量和锅炉烟气阻力的数值及其随燃气轮机排气温度变化的规律。

2.学位论文秦志红楼宇冷热电联供系统中余热锅炉的参数优化研究2004

目前中国能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巨大压力,合理有效的利用能源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中国投入巨资建设的西气东输工程,就是应对这一压力的措施之一.小型多联产总能系统即楼宇冷热电联产(BCHP)系统能够实现对一次能源合理的梯级利用,正是合理利用天然气资源的最佳途径和最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国内BCHP系统初投资和燃料价格都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对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设备——余热锅炉进行参数优化,以使整个工程达到最佳的经济性显然非常必要,对BCHP在国内的顺利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针对一投入运行的BCHP系统,根据其实际运行所测得的结果,建立了余热锅炉的热力学模型.由于目前尚没有专门用于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冷热电三种产品的成本分摊计算方法,在对现有用于热电联产的成本分摊方法进行热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把作功能力法和热量法结合起来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成本分摊,这种方法对三联供成本分摊来说较合理且方便.利用国内制造厂的实际经验数据和公式,建立了实用的余热锅炉造价估算模型.按照本文提出的成本分摊方法及余热锅炉造价估算模型,建立了BCHP系统的热经济学模型.建立了以BCHP系统的冷量成本为目标函数,以余热锅炉排烟温度、蒸发器和省煤器中螺旋翅片管管排数、每排管数、管束横向节距和管束纵向节距为决策变量的余热锅炉优化模型.应用所建立的优化计算模型,对BCHP系统七个工况分别进行优化计算.在无论哪个工况下,余热锅炉参数优化后其(火用)效率、BCHP系统总(火用)效率都比较未优化时有所提高,冷量分摊的成本、冷热两种产品所分摊的成本都比较未优化时有所减少.该文所建立的模型与BCHP系统实际负荷分布图结合,就能得到余热锅炉结构参数最终的一组优化结果.由该文变工况优化结果可推断出一个重要结论:余热锅炉的最优结构与BCHP系统的负荷特性有关.该文还就BCHP系统负荷分布特性的影响作了分析,最后指出余热锅炉最终优化结果只是适用于一个特定的BCHP系统,并不具有通用性.

3.期刊论文刘剑辉.曹小玲.LIU Jian-hui.CAO Xiao-ling余热锅炉汽包水位晃荡噪声的动态建模仿真研究-华东电力2008,36(8)

为建立完整的余热锅炉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开发先进水位控制器,采用概率统计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现场采集的汽包水位晃荡噪声信号进行了分析,去除汽包水

位均值和趋势以获得真实的汽包水位晃荡噪声,建立了相应的汽包水位晃荡噪声仿真AR模型;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AR模型从功率谱上对信号数据进行了匹配模拟,且使用该模型作为噪声模块在时域上对汽包水位晃荡噪声信号进行了成功匹配.

4.学位论文钱宇燃蒸联合循环中余热锅炉建模与仿真2007

余热锅炉建模与仿真是研究联合循环中余热锅炉特性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本文运用模块化建模的方法对余热锅炉各种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

首先,运用机理建模的方法建立了余热锅炉各个典型部件的动态数学模型,如烟气侧模型、汽水侧模型等。各部件的数学模型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在汽水侧建模时,省煤器、过热器和再热器模块以出口参数作为集中参数,这样可以防止“跷跷板”效应。

为了解决一般模型求解过程中的迭代问题,本文在建立部件模型的时候通过恰当引入状态变量,同时对模型进行适当的假设来解决模型求解过程中压力与流量及换热器冷热侧工质温度的耦合问题,从而避免了用迭代法进行求解。

其次,对单压余热锅炉系统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对其在各种扰动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试验研究,从整体层面上验证各个部件模型的正确性。其中得到的一些定性结果可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模型的求解采用波音公司开发的EASY5仿真平台自带的积分器。

5.学位论文曹小玲基于水位晃荡的余热锅炉汽包水位动态仿真建模研究2007

汽包水位晃荡是联合循环余热锅炉在运行工况下出现的不良现象,但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抑制和消除,随着联合循环系统对汽包水位控制要求的提高,如何建立基于水位晃荡的汽包水位动态仿真模型、研究水位晃荡规律以及如何消除水位晃荡给控制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汽包水位晃荡的机理,并针对汽包水位晃荡引起的原因,即水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分别对应地建立了汽包水位水动力学模型和热力学模型,利用这两个模型的建模方法和知识,建立了基于水位晃荡的汽包水位动态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动态仿真研究,得出了各种因素对水位晃荡的影响规律,并采用从研究中获得的知识对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汽包水位的控制进行了探讨。

本文主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如下:

1. 汽包水位水动力学模型的建模与动态仿真研究

采用模块化建模的方法,将汽包沿长度方向进行模块划分,并根据质量守衡和动量守衡原理,建立了汽包子模块;基于Easy5仿真软件平台建立了汽包水位水动力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进行了动态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汽包水位与汽包长度对晃荡周期有很大的影响,晃荡液体密度对晃荡周期影响很小,晃荡振幅随液体密度增大而减小;就晃荡周期而言,模块非均匀划分方法对水动力学模型建模没有影响,且一定范围内模块划分数目对水动力学模型建模几乎没有影响。为建立基于水位晃荡的汽包水位动态仿真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 汽包水位水动力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设计了实验台架,并建立了实验装置,实验结果表明:就不同水位情况下晃荡周期的验证而言,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之间的数值误差在±10%以内:就有进出口流量的情况下模型的实验验证而言,模型仿真结果的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尽管晃荡幅度和相位上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其数值误差在±20%以内。

实验结果证明:水动力学模型能够有效地反映汽包中水位晃荡现象。

3. 汽包水位热力学模型的建模与动态仿真研究

采用集总参数法基于Easy5仿真软件平台对汽包建立了集总参数模型,并将该模型作为参考模型;根据汽包水位热力学模型的建模需要对汽包模块划分作了深入的处理,就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四种解决问题的建模方法;同时对汽包中汽水混合物和蒸汽分别进行建模,获得蒸汽子模块和汽水子模块,基于这两类模块根据提出的四种建模方法进行建模得到相应的四种模型。为确定合适的热力学模型建模方法,采用这四种模型和参考模型,对汽包中典型的热力学性质-“虚假水位”现象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结果表明:同时考虑汽包体积变化率和压力变化率的建模方法,其动态仿真结果完全可以正确地跟踪参考模型的仿真结果,并且数值误差在5%以内,故该建模方法可以用来建立汽包水位热力学模型。为建立基于水位晃荡的汽包水位动态仿真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4. 基于水位晃荡的汽包水位动态仿真模型的建模与动态仿真研究

基于汽包水位水动力学模型和热力学模型的建模方法和知识,并根据现场实际汽包结构对汽包水位动态仿真模型的模块划分进行了合理处理,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建立了基于水位晃荡的二维汽包水位动态仿真模型;分别从热力学角度和水动力学角度对该模型进行理论验证,结果表明:汽包水位动态仿真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汽包里面的热力学性质和水动力学性质。基于汽包水位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汽包水位晃荡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给水流量减小、出口蒸汽流量和加热量增大,水位晃荡频率减小;随给水流量增大、加热量和出口蒸汽流量减小,水位晃荡频率增大。

5. 余热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的动态仿真研究

建立了包括省煤器模块、过热器模块、容积模块、下降管模块和蒸发器模块等在内的基于汽包水位晃荡的余热锅炉动态仿真模型,并根据汽包水位晃荡的频率特性设计了汽包水位晃荡噪声滤波器。汽包水位控制的动态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汽包水位晃荡噪声的情况下,引入晃荡噪声滤波器,在一定程度上滤去了水位晃荡噪声,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水位晃荡噪声对PI控制器的影响,从而汽包“虚假水位”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并使控制系统的频繁动作得到了缓和,整体水位波动相对要平缓一些。

6.期刊论文裘浔隽.杨瑜文.林中达余热锅炉的动态数学模型及数字仿真-动力工程2002,22(6)

余热锅炉动态数学模型是分析联合循环系统动态特性的必要环节.作者着重对联合循环中的余热锅炉的各部件进行了理论建模和模型简化,对燃气轮机出口烟气温度变化和汽机调节汽阀开度变化时余热锅炉的动态特性进行数字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图12参3

7.学位论文范晓颖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仿真模型研究2008

通过余热锅炉实时仿真模型研究其动态运行特性可为联合循环机组实际运行、性能分析和优化提供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基于一体化过程模型开发平台,采用工程模块化建模方法,建立了联合循环机组三压再热自然循环余热锅炉的实时仿真模型,主要包括单相介质换热器模块、汽包模块、下降管模块、上升管模块和减温器模块等;并研究开发了各模块通用的实时仿真算法,为系统整体模型的建立和在线修改创造了有利条件。基于该仿真模型进行动静态仿真试验,通过仿真结果分析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静态计算精度和较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并有很好的稳定性,说明所采用的建模方法和所建模型是正确的,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

8.期刊论文高建强.郝娜.范晓颖.陈鸿伟.赵军友.陈振洪.GAO Jian-qiang.HAO Na.FAN Xiao-ying.CHEN Hong-wei.ZHAO Jun-you.CHEN

Zhen-hong余热锅炉单相受热面动态数学模型及仿真-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36(3)

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三压再热余热锅炉中单相工质受热管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开发了通用化的仿真算法.基于一体化模型开发平台建立了余热锅炉单相介质受热面系统的工程模块化的仿真模型.对低压省煤器的运行特性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静态计算精度和较好的动态响应特性,且模型运行稳定.

9.期刊论文唐郭安.唐树芳.党岳余热锅炉动态数学模型建立及仿真-应用能源技术2009,""(11)

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余热锅炉动态模型.根据余热锅炉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以能量和质量守恒原理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其内部蒸发器系统和单相介质换热器的数学模型算法,简化了汽水系统结建模仿真的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动态响应特性,且模型运行稳定.

10.学位论文岳伟挺联合循环余热锅炉蒸汽参数优化与动态特性研究2001

该文通过分析双压再热余热锅炉和三压余热锅炉的换热特性和结构特性,建立传热过程的数学物理模型,依此为依据,分别建立优化模型,变工况静态特性模型和动态特性模型.该文通过对余热锅炉优化计算与交工况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为余热锅炉的设计与运行调节提供理论参考.

引证文献(7条)

1.高建强.郝娜.范晓颖.陈鸿伟.赵军友.陈振洪余热锅炉单相受热面动态数学模型及仿真[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9(3)

2.高阳.袁益超.刘聿拯余热锅炉快速启动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措施分析[期刊论文]-节能 2008(12)

3.王兵树.CUI Ning.张聪师.MA Jin.邓永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热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期刊论文]-系统仿真学报 2008(12)

4.阎秦.徐二树.杨勇平.马良玉.王兵树直接空冷凝汽器仿真模型的研究[期刊论文]-动力工程 2008(3)

5.崔凝.王兵树.邓勇.李斌.赵文升重型燃机热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2)

6.初云涛.周怀春一种考虑控制系统耦合关系的汽包锅炉简化模型与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35)

7.吴海凤.袁益超.刘聿拯锅炉动态特性研究方法综述[期刊论文]-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4313416246.html,/Periodical_zgdjgcxb200619019.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30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