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5种常用宝宝中成药推荐

15种常用宝宝中成药推荐

15种常用宝宝中成药推荐
15种常用宝宝中成药推荐

15种常用宝宝中成药推荐

止咳药咳嗽是感冒、哮喘的伴随症状。当宝宝咳嗽时。睡不好觉,有时还容易因咳嗽而呕吐,严重时还会出现喘憋。

1儿童清肺口服液主要成分:苏叶、麻黄、贝母、青礞石剂型规格:每支10ml 服用方法:一次2支,6岁以下一次1支,一日3次。

适用于:素有肺胃内热的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有白痰、流鼻涕、嗓子肿痛、口干声哑的宝宝。特别注意凡体弱感冒久咳,大便泄泻的宝宝应慎用。

2健儿清解液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杏仁、山楂、陈皮剂型规格:每支10ml 服用方法:1岁一次4ml,5岁以内8mI,6岁以上酌加,一日3次。

适用于:受凉引起的感冒咳嗽,特别注意3个月以内的宝宝应禁用。

就医指征:当宝宝咳嗽,并出现喘憋时,要及时就医。尤其是有哮喘病的宝宝。

3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主要成分:山楂、枳实、瓜蒌、槟榔剂型规格:每支10m 服用方法:1岁以内一次5ml,1岁至2岁一次10ml,3岁至4岁一次15ml,5岁以上一次20ml。一日3次,5天为一疗程。

适用于:宝宝停食着凉引起的咳嗽。对于宝宝素有胃热食积引起的咳嗽,夜间咳嗽加重,喉间有痰鸣、流黄鼻涕有效。特别注意3个月以内的婴儿应禁用。

消化不良药宝宝的睥胃虚弱,吃得稍不合适,就会消化不良。最直接的反应是宝宝大便呈稀水样、羊粪球样。除此之外,宝宝还会表现为吃不下东西、呕吐等症状。

4启脾丸主要成分:人参、大黄、莪术剂型规格:蜜丸,每丸1.5克服用方法:3岁以上一次1丸,一日2~3次,3岁以内宝宝遵医嘱。减量服用。适用于:宝宝脾胃虚寒引起的面黄肌瘦、腹胀、呕吐、泄泻,特别适合于宝宝平日食欲差、食量少,大便清稀不成形,手足不温的宝宝。

5小儿胃宝丸主要成分:山楂、山药、麦芽、六神曲、剂型规格:丸粒剂,每粒0.5克服用方法:口服。1~2岁每次2~3粒,3岁以上每次5~6粒,每日3次。咀嚼后温水送服。

适用于:宝宝食火内停引起的伤食伤乳、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特别适合于宝宝平日食欲好,食量大引起的口臭口渴、便秘、手心热、烦躁易怒、夜寐不安。

特别注意本药为咀嚼丸粒,儿童应在家长监护下服用,3岁以内的宝宝为安全起见应慎用。

6小儿化食丸主要成分:二丑、大黄、焦三仙、莪术剂型规格:蜜丸,每丸1.5克服用方法:1岁以内一次1丸,1岁以上一次2丸,一日2次。温水送服。

适用于:平日食欲好、食量大、口渴便秘、手心热、烦躁易怒,夜间睡眠不安的宝宝。对宝宝食火内热引起的停食停乳、呕吐腹胀、口中有异味、大便干结、小便黄少有效。

7健胃消食口服液主要成分:太子参、陈皮、山楂、山药、麦芽剂型规格:每支10ml 服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支;3岁以下宝宝每次半支,每日2~3次。

适用于:宝宝倦怠乏力、腹痛、食欲不振、脘腹胀气、大便稀、自汗盗汗。可以起到健脾消食增强胃动力的作用。特别适用于体质虚弱、出汗多、厌食、消化不良,生长发育缓慢的宝宝。

8导赤丸主要成分:连翘、黄连、滑石、大黄、天花粉剂型规格:蜜丸,每丸3克服用方法: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1岁以内宝宝遵医嘱减量。

适用于:宝宝食火重内热大引起的口腔、舌头出现溃疡,嗓子肿痛、眼睛红赤、眼垢多,口中有异味,大便干结,小便黄少。也适用于宝宝患病后,出现口渴便秘、烦躁易哭,睡眠不安等症状的改善。

王氏保赤丸主要成分:大黄、黄连、川贝母、制南星、巴豆霜、朱砂等剂型规格:每瓶装120粒(净重0.3g) 服用方法:6个月以内的宝宝每次5粒;6个月至3岁的宝宝每超过1个月加1粒,3岁以上宝宝每超1岁再加5粒,一日1次,重症者2次,温开水送服。

适用于:宝宝喘咳痰鸣,进食减少,吐泻发热,大便秘结,四时感冒以及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等症。本药消导力量较强,好转后马上停药,一般用药不超过3天。

10儿康宁糖浆主要成分:党参、黄芪、白术、麦冬剂型规格:糖浆,每瓶150ml 服用方法:1岁以上一次10ml,一日3次。

适用于:身体虚弱,消化不良的宝宝。对于宝宝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气、厌食拒食、夜间啼哭、汗多易感冒、生长发育缓慢,可以起到健脾胃增强食欲的作用。1岁以下宝宝使用咨询医生。

就医指征:宝宝大便呈稀水样,每天5次以上,并出现眼眶深陷时,提示有脱水表现,要马上就医。4天仍结不出大便,或大便中有血时要及时就医。

感冒药感冒是宝宝的常见病,宝宝可能出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咽痛、食欲不佳、没力气等等症状。在感冒的初起阶段,可选择以下中药。

11小儿感冒颗粒主要成分:藿香、菊花、连翘、大青叶、薄荷、地骨皮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12克。

服用方法:用开水冲服。1岁以内一次半袋,1岁至3岁一次半袋~1袋,4岁至,岁一次1~1.5袋,一日2次适用于:宝宝感冒初起的鼻塞不通气、流清鼻涕、打喷嚏、咽

喉肿痛、大便干结。风热、风寒感冒均可用。

12太和妙灵丸主要成分:胆南星、石膏、竺黄剂型规格:蜜丸,每丸1.5克服用方法:用薄荷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1岁以内遵医嘱减量。

适用于:宝宝感冒初起的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嗓子肿痛、便干结,小便黄。特别适用于风寒感冒,又素有肺胃内热的咳嗽痰多、口渴便秘、烦躁易哭,睡眠不安的宝宝。

13保婴丹主要成分:防风、天竺黄、钩藤、全蝎、蝉蜕、川贝、牛黄、珍珠、郁金、天麻等剂型规格:每瓶0.34克服用方法:温水调服,0~6个月宝宝每次服半瓶,每日1次;6个月至1岁每次服1瓶,每日1次。1岁至2岁,每次服1瓶,每日2次。2岁以上每次1瓶半,每日2次。

适用于:宝宝感冒,因风寒袭表,食滞化热所致发热恶寒,喷嚏流涕、咳嗽有痰及不思饮食、夜啼易惊等症。

14珠珀猴枣散主要成分:茯神、薄荷、钩藤、双花、防风、神籼、麦芽、竺黄、甘草、梅片、珍珠、琥珀、猴枣剂型规格:每瓶0.3克服用方法:治疗一百日以内婴儿,每瓶分3次服;百日以上、1岁以下,每瓶分2次服;1岁至4岁,每次服1瓶;5岁以上者,每次服1瓶半至2瓶,每日服2~3次。用温开水和匀送服,或调和于粥、奶等食物中也可。

适用于: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痰鸣、不思饮食、烦躁易惊等症。

15小儿至宝丸主要成分:紫苏叶、羌活、山楂、六神曲、槟榔、川贝母、胆南星、陈皮、白芥子、僵蚕、牛黄、雄黄等25味剂型规格:每丸1.5克服用方法:一次1丸,一日2~3次。

适用于:宝宝风寒感冒,停食停乳,发热鼻塞,咳嗽痰多,呕吐泄泻,惊悸抽搐。病情好转后马上停药,用药一般不要超过3天。就医指征:1岁内的宝宝感冒,并出现发烧,要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疾病。1岁以上的宝宝,如果宝宝3天后体温仍超过38.5℃,要及时就医。感冒并伴有呼吸困难的宝宝需马上就医。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常用中成药之儿科(1)

1.小儿百部止咳糖浆 【功效主治】清肺、止咳、化痰。用于小儿痰热蕴肺所致的咳嗽、顿咳,症见咳嗽、痰多、痰黄粘稠、咯吐不爽,或痰咳不已、痰稠难出;百日咳见上述症候者。 【化学成分】蜜百步、苦杏仁、桔梗、桑白皮、麦冬、知母、黄芩、陈皮、 甘草、制天南星、枳壳(炒)。 【用法用量】口服,两岁以上一次10ml,两岁以下一次5ml,一日3次。 【注意事项】(1)治疗百日咳。(2)止咳、化痰、清肺三效合一.(3)迅速缓解 咽喉不适,不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睡眠。(4)对小儿肺热咳嗽和肺炎咳嗽效果明显。 2.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好娃娃) 【功效主治】祛痰镇咳。用于小儿支气管炎所致的咳嗽、咯痰 【成份】桔梗流浸膏、桑白皮流浸膏、吐根酊、盐酸麻黄碱。辅料为枸橼 酸、枸橼酸钠、蔗糖、香精。 【用法用量】冲服,一岁一次1/2袋,二至五岁一次1袋,六至十岁一次1~2袋,一日3次。【不良反应】可见恶心、呕吐。 【禁忌】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婴儿及糖尿病患儿应在医 师指导下服用。 3.心脏病患儿慎用。脾虚易腹泻者慎服。 4.本品含盐酸麻黄碱。运动员慎用;青光眼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服用后如有头晕、头痛、心动过速、多汗等症状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5.本品为祛痰、 止咳的中西药复方制剂,适用于小儿肺热咳嗽轻

症。 6.不能过量服用,可引起严重的恶心呕吐。 7.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8.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9.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小儿咳喘灵颗粒(武汉健民) 【功效主治】宣肺、清热,止咳、祛痰。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化学成分】麻黄、石膏、苦杏仁、瓜蒌、板蓝根、金银花、甘草。辅料为蔗糖,糊精。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2岁以内一次1克;3 至4岁一次1.5克,5至7岁一次2克,一日3~ 4次。 【注意事项】1.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不宜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藥用法用量 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40克以上調節血壓の動態平衡.在王清任の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滯。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鬱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の功能,我の經驗是用3-6克)。 白術——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の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川芎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曆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の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の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の調節作用。 川芎引經少陽勝於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の雙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の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 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濕類疾病の妙藥。根據《中華本草》謂其幹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の療效,其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

儿科常用中成药 解表药:本类中成药主要有疏散风热、发散风寒之功,兼有泻火利咽、宣肺化痰等作用,利于外感表征。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可分为疏散风热剂、发散风寒剂二类。本类中成药大多辛散,有伤阳耗津之弊,应中病即止。 清热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兼有利咽、凉血、活血等作用,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小儿咽痛、口疮、疮疡等证。清热解毒消肿剂主治热毒所致的小儿咽喉肿痛,以及热毒内蕴的口疮肿痛、疮疡溃烂等。本类中成药大多为苦寒之品,易伤脾胃,故脾虚胃弱之食少便溏者慎用。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 止泻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清利湿热或健脾益气止泻之功,适用于湿热或脾虚导致的泄泻。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可分为清利止泻剂和健脾止泻剂二类。本类中成药中的清利止泄类大多为苦泄清利之品,故虚寒性腹泻不宜使用。反之,健脾止泻类中大多为补益健脾之品,故湿热、邪实之泄泻当慎用。 消导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消食化滞之功,兼有通利大便、健脾和胃等作用,适用于小儿食滞肠胃或脾运不健所致的食积证。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可分为消食导滞剂和健脾消食剂二类。本类中成药大多为消积、行气之品,易耗气,故脾胃虚弱或无积滞者当慎用。 止咳喘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咳嗽喘息病证。清宣降气化痰剂主治小儿外感、痰热或痰浊所致的咳嗽,症

见发热恶寒、咳嗽气喘;或咳嗽气促,痰多粘稠等。本类中成药大多以泄肺实、止痰嗽为主,故体虚咳喘者慎用。 补虚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补气、益阴等作用,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小儿发育迟缓证。益气养阴剂主治或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亦治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等。本类中成药大多为甘补之品,有滞谢之弊,故邪实或湿热证者慎用。 镇惊息风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镇惊息风止痉等作用,适用于惊风抽搐病证。治急惊剂主治痰食或风痰所致的小儿急惊风,症见高热抽搐,或痰喘气急,或神志不清。本类中成药主要用于急惊风之实证,脾虚慢惊风不宜使用。

小儿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

小儿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中药用量」 小儿中药用量,与成人有别,在临床处方用量时,不能简单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儿,必须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方面,采用合理的用量。由于小儿用药一般均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给服时药物多有浪费,所以小儿中药用量按年龄较成人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中药,更是如此。但对辛热、苦寒、攻代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在使用时对其用量必须严格按比例用量。为方便临床上计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药一般用量为准,进行折算:如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成人一般用量,可按《方剂学》所制订的标准,但决非最大用量,更不是医生的个人经验用量,如黄芪、太子参、白术等为9克,麻黄、细辛等为3克等。以黄芪为例,成人用9克,新生儿在处方中用1.5克,婴儿用3~4.5克,幼儿及幼童用6~9克,学龄期儿童用9克。 在具体计算用量时,还须注意几点: 1.疾病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以上比例用量用于门诊和病情不十分危重的病例。若重急病儿,中药用量可随病情需要,增大用量,如治暑温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抽搐,对清热解毒的中药如生石膏、板蓝根、紫草、连翘等,均需用大剂量才能奏效,此时可能超过成人剂量,但对挽救生命会起到重要作用。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有一定变化药味特别少的处方,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药,用量可稍为增大。如补虚用的处方,仅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每味用量可增加1/4~l/3;再如早产的新生儿,机体功能较低,常用单味别直参3~4.5克煎服,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若药味较多的处方,主药不减,辅助药可适当减小。 3.严格控制药性猛烈中药用量有两类中药要严格控制用量。一类是药性偏热、偏寒,或有引起吐泻作用的药物,除了要慎用外,一旦进入处方,原则上按上列比例用量,但要加强观察,中病即止。另一类是剧药和有毒的中药,这类药物有专门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小儿应避免使用,特殊病例需应用

(完整版)中药用量

<中药用量总表> 第1章解表药 1. 发散风寒药 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桂枝---煎服,3~9g 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 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滴,冲服 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煎服,4.5~9g 羌活---煎服,3~9g 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 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藁本---煎服,3~9g 苍耳子---煎服,3~9g.。或入丸散剂 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 2. 发散风热药 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 蔓荆子---煎服,5~9g

柴胡---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 淡豆豉---煎服,6~12g 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第2章清热药 1. 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强吸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 知母---煎服,6~12g 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天花粉---煎服,10~15g 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 淡竹叶---煎服,6~9g 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 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 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2. 清热燥湿药 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 黄柏---煎服,3~12g。外用适量 龙胆---煎服,3~6g

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00首)

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00首)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00首) 说明: 1、凡加☆☆处表示暂未查到与要求著述来源完全一致的方剂组成,查阅时请留意。 2、部分方剂附上方歌以供参考,主要参照《中医内科学》、《方剂学》等,如有错漏请指正、谅解!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八珍汤《证体类要》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 【组成】人参莲子(炒) 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组成】人参漂白术白云苓北五味杭麦冬炙甘草生姜大枣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熟地黄(酒蒸)龟版(酥炙)猪脊髓蜂蜜 【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组成】生白芍阿胶生龟版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连心)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生) 【方歌】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8、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石膏生姜大枣 9、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五味子半夏 【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子(炒) 大黄 【方歌】己椒苈黄药四味,通便泻水两般配,腹水热结又便秘,蜜丸吞服病自退。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12、五皮饮《中藏经》 【组成】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橘皮 13、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

常用中药的常用剂量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 邵忠民 品名性味归经剂量功效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3-10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肾、肝经。3-10g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归肺、脾、胃经。5-10g 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5-10g 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5-10g 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辛、苦,温。归肺(膀胱)经。3-10g 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3-6g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6-12g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3-10g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5-10g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5-10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柴胡苦、辛,微寒。归肺、肝、脾经。3-10g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甘、辛、凉。归肺、脾、胃经。10-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苦、辛、甘,大寒。归肺、胃经。15-60g 清热泻火(清气分、肺胃实热),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5-15g 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肝、胃、肺经。5-15g 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经。10-15g 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5-15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2-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肝胆、大肠肾膀胱经。6-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3.清热解毒药 ①治湿热病药 金银花微苦辛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10-15g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辛,寒。归心肺、小肠经6-15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板蓝根苦、寒。归肺、心、胃经。10-15g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②治热毒疮疡药 蒲公英苦、甘,大寒。归肝、胃经。10-30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15-30g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③治热毒泻痢药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6-15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④治咽喉肿痛药 射干苦,寒。归肺经。6-10g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4.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胃、肾经。10-30g 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寒。归心肺胃肾经。10-15g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6-12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 赤芍苦,微寒。归肝、心经。6-15g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泻肝火。 5.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6-12g 清虚热,凉血,解暑热,截疟。 地骨皮甘、微苦、寒。归肺,肝、肾经。6-15g 清虚热,凉血,清肺降火。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00首)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00首) 说明: 1、凡加☆☆处表示暂未查到与要求著述来源完全一致的方剂组成,查阅时请留意。 2、部分方剂附上方歌以供参考,主要参照《中医内科学》、《方剂学》等,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八珍汤《证体类要》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方歌】1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2八珍四君四物(加)三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 【组成】人参莲子(炒) 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 【方歌】人参乌梅莲子山,木瓜炙草治舌干,微热微咳还口渴,实为阴伤久痢牵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组成】人参漂白术白云苓北五味杭麦冬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歌】人参五味汤法良,苓术甘草姜枣藏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方歌】三子养亲莱芥苏,三子养亲来借书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熟地黄(酒蒸)龟版(酥炙)猪脊髓蜂蜜 【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组成】生白芍阿胶生龟版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连心)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生) 【方歌】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8、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石膏生姜大枣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9、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五味子半夏 【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子(炒) 大黄 【方歌】己椒苈黄药四味,通便泻水两般配,腹水热结又便秘,蜜丸吞服病自退。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12、五皮饮《中藏经》 【组成】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橘皮 【方歌】1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皮;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2陈夫妇桑生 13、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 1、硫磺:酸、温、有毒。 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3克。外用适量。 2、制川乌: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外用适量。 3、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4、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3---15克,外用适量。 5、吴茱萸: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克,外用适量。 6、细辛: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入丸散0.5—1克,外用适量。 8、天南星:苦、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2.4——4.5克 9、冰片:辛、苦、凉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0、雷公藤:苦、大毒。 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 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因主要毒素含于皮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小时才可以和其他药共煎。

第四章儿科常用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第四章儿科常用中成药 第一节解表剂 ―、疏散风热剂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药物组成】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葛根、板蓝根、水牛角、大黄。 【功能】清热解毒,泻火利咽。 【主治】小儿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高热、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咳嗽、大便干结。 【方义简释】方中柴胡苦泄辛散微寒,芳香疏泄,善透表解热;黄芩苦寒清泄,主清上焦肺热。二药同用,表里双解,故共为君药。 金银花甘寒质轻,连翘苦凉清疏,常相须为用,既清热解毒,又疏散风热,还散结消肿。葛根甘润辛散平凉,能疏散肌腠经络之邪气而解肌发表退热。三药合用,可助君药清热、疏表、解毒,故为臣药。 板蓝根苦寒清解,善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水牛角苦咸入血,寒凉清泄,善泻火解毒、清热凉血。二药合用,能泻火解毒、凉血利咽,故共为佐药。 大黄苦寒泄降,善泻热攻积通便,导热下行,故为使药。 诸药合用,清泄与疏解同用,共奏清热解毒、泻火利咽之功,故善治小儿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高热、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咳嗽、大便干结。 儿感清口服液 【药物组成】紫苏叶、荆芥穗、薄荷、黄芩、桔梗、化橘红、法半夏、甘草。 【功效】解表清热,宣肺化痰。 【主治】小儿外感风寒、肺胃蕴热证,症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咽喉肿痛、口渴。 【方义简释】方中紫苏叶辛温发散,善发表散寒、理气宽中;荆芥穗辛香微温疏散,善散风发表;薄荷辛凉芳香,质轻上浮,既善疏散风热,又清利头目与咽喉。三药合用,功能发表清热,故共为君药。 黄芩苦寒清泄,善清上焦肺热;桔梗苦泄辛散,性平不偏,专走肺经,善开宣肺气、祛痰利咽。二药合用,能清宣肺气、祛痰利咽,既助君药清泄肺热,又能宣肺祛痰、利咽,故共为臣药。 化橘红辛香温燥,善燥湿理气化痰;法半夏辛散温燥,善燥湿化痰。二药合用,能助君臣药祛痰止咳,故共为佐药。 甘草甘平,既清润肺气而止咳,又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疏清宣散,共奏解表清热、宣肺化痰之功,故善治小儿外感风寒、肺胃蕴热证,症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咽喉肿痛、口渴等。 二、发散风寒剂 解肌宁嗽丸 【药物组成】紫苏叶、葛根、前胡、苦杏仁、桔梗、浙贝母、陈皮、半夏(制)、茯苓、木香、枳壳、玄参、天花粉、甘草。 【功能】解表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风寒、痰浊阻肺所致的小儿感冒发热、咳嗽痰多。 【方义简释】方中紫苏叶辛温发散,善发表散寒、理气宽中;葛根甘辛性凉,善解肌发表;桔梗苦泄辛散,性平不热,善开宣肺气、祛痰利咽。三药合用,既辛散解表,又宣肺祛痰,故共为君药。 前胡苦泄辛散微寒,专入肺经,善宣散风热、降气祛痰;苦杏仁苦温润降,略兼解肌,善降气止咳平喘,兼能宣肺;浙贝母苦寒清泄,善清热化痰,为外感痰嗽多用;制半夏、陈皮性皆温燥,善燥湿化痰,为治痰要药。五药合用,既宣肺开泄,又化痰止咳,以助君药解表、宣肺,故共为臣药。 茯苓甘淡性平,能渗利健脾以去痰湿;枳壳苦辛微寒,能行气化痰除痞,与茯苓合用,能增化痰之力。木香辛香温通,善行脾胃气滞以利于消痰。天花粉苦寒清泄,微甘而润,善清肺热、润肺燥;玄参甘咸质润,性寒清泄,能泻热降火解毒,与天花粉同用,可防寒郁化火,并能泄热润燥。五药合用,可助君臣药化痰止咳,故共为佐药。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96285.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

儿科常用中成药应用汇总

儿童常用中成药物的使用 一、儿科疾病用药原则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2.用药力求精简 3.注意顾护脾胃 4.不可乱投补益之药 5.掌握用药用量 二、中成药的优点 三、常用中成药介绍 1.解表剂 辛凉解表 银翘解毒丸(片剂、胶囊) 桑菊银翘片 辛温解表 参苏丸(冲剂、片) 2. 清热剂 清热解毒 双黄连口服液(颗粒、胶囊、片)炎琥宁 清喉利咽 铁迪丸

小儿咽扁颗粒 17 / 1 3.泻下剂 麻仁润肠丸 4.补益剂 参苓白术散(丸、片、口服液)六味地黄丸(片) 5.开窍剂 牛黄清心丸 6.固涩剂 玉屏风(丸、片、颗粒) 7. 祛痰剂 百咳宁 8.止咳平喘剂 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冲剂) 蛇胆川贝液 9.消食剂 保和丸 10.驱虫剂 肥儿丸

17 / 2 一、儿科疾病用药原则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因此要辩证准确,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力求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景岳全书小儿则》中说:“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意思是若能搞清楚儿童得病的原因,并及时、准确的治疗,一副药就能让孩子痊愈,否则会延误病情。例如:小儿普通感冒初起时只是怕冷、咳嗽等症状,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容易发展为肺炎。 2.用药力求精简 儿童脏腑清灵,对药物反应较成年人灵敏许多。因此,在治疗时用药应力求精简。要根据患病儿童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和服药难易等情况灵活掌握。对于儿童疾病用药,应该注意“中病即止”,意思是在给儿童用药治疗时,如果儿童在用药之后,病情明显好转时,应及时停药,以免损耗小儿正气,影响疾病痊愈。例如:长期使用苦寒药物治疗儿童热性疾病,可能会损伤脾阳,而致脾胃虚寒;长期大量使用光谱抗生素可能导致二重感染。 3.注意顾护脾胃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注意扶助患儿生生之气。临床上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之说,不论病中和病后,合理调护均有利于康复,其中以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知识分享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北沙参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4.5 ~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山药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 伤。 用法用量:6~12g 赤小豆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9 ~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菊花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 5~9g 金银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用法用量:6 ~15g 巴戟天 功能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3~9g 麦冬

儿科常用中成药

儿科常用中成药 第一节:解表剂 (一)疏散风热剂 (1)小儿热速清口服液:清热解毒,泻火利咽。小儿外感风热所致感冒 (2)儿感清口服液:解表清热,宣肺化痰。小儿外感风寒、肺胃蕴热证 (二)发散风寒剂 (1)解肌宁嗽丸:解表宣肺,止咳化痰。外感风寒。痰浊内阻所致 第二节:清热剂 清热解毒消肿剂 (1)小儿咽扁颗粒:清热利咽,解毒止痛。小儿肺胃热盛所致喉痹,乳蛾。 (2)小儿化毒散: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热毒内蕴,毒邪未尽所致。 第三节:止泻剂 (一)清利止泻剂 (1)小儿泻速停颗粒:清热利湿,健脾止泻,缓急止痛。小儿湿热蕴结大肠所致泄泻 (二)健脾止泻剂 (1)止泻灵颗粒: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 (2)健脾康儿片:健脾养胃,消食止泻。脾胃气虚所致的泄泻。 第四节:消导剂 (一)消食导滞剂 (1)小儿消食片:消食化滞,健脾与胃。食滞胃肠所致的积滞。 (2)小儿化食丸:消食化滞,泻火通便。食滞化热所致的积滞。 (3)一捻金:消食导滞,祛痰通便。脾胃不与,痰食阻滞所致的积滞。 (二)健脾消食剂 (1)健脾消食丸:健脾与胃,消食化滞。脾胃气虚所致疳证。 (2)肥儿丸:健胃消积、驱虫。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第五节:止咳喘剂 清宣降气化痰剂 (1)小儿咳喘灵颗粒:宣肺清热,止咳祛痰,平喘。小儿外感风热所致感冒。 (2)清宣止咳颗粒: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小儿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 (3)鹭鸶咯丸:宣肺,化痰,止咳。痰浊阻肺所致顿咳、咳嗽。 (4)儿童清肺丸:清肺,解表,化痰,止嗽。小儿风寒外束,肺经痰热所致 (5)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清热肃肺,消积止咳。小儿饮食积滞,痰热蕴肺所致 第六节:补虚剂 益气养阴剂 (1)龙牡壮骨颗粒:强筋健骨,健脾与胃。治疗与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有治疗作用。、 第七节:镇惊息风剂 治急惊剂 (1)琥珀抱龙丸:清热化痰、镇静安神,饮食内伤所致的痰食型急惊风。 (2)牛黄抱龙丸:清热镇惊,祛风化痰。小儿风痰壅盛所致的惊风。 眼科常用中成药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北沙参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山药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儿科常用中药知识介绍

2020年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习材料—— 儿科常用中药知识介绍 张桂菊 第一部分中医儿科学基础简介 一、中医儿科学定义 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医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诊断、预防、治疗的临床医学学科。 二、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内科学的差异 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内科学虽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共同之点是均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其差异之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①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生理病理、预防护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其特点。②小儿疾病在病因上较成人单纯,以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先天因素致病居多,肺脾二经的疾病占多数。③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如水痘、百日咳、麻疹等。④儿科特有的病种:胎黄、夏季热、川崎病等。 三、小儿年龄分期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 2.新生儿期: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满1周岁。 4.幼儿期:1周岁至满3周岁。 5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6?7岁入小学前,也称幼童期。 6.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也称儿童期。 7.青春期: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 四、小儿生理与病理病因特点 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2.病因特点: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3.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五、儿科中药应用概述 中医学有其独具特色的多种治疗方法。以其治疗手段划分,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以其治疗途径划分,有内治疗法和外治疗法等。作为中医临证医学的指导原则辨证论治,要求任何治法的应用都必须以辨证为前提和依据,同时要遵从因人、因时、因病制宜的原则。儿科疾病的治疗大法基本与成人一致,但由于小儿在生理、病理、病因、病种上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中药汤剂内服因吸收快,加减运用灵活,便于喂服而最为常用。中成药易贮存携带,服用方便。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用于辅治或主治,都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 1.内治法 (1)小儿内治法用药原则:①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②方药力求精。 ③注意顾护脾胃。④重视先证而治。⑤不可乱投补益。⑥掌握中药用药剂量:小儿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由于小儿用药一般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服药多有浪费,所以小儿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平和的药物更是如此。但对一些辛热、苦寒、攻伐和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如麻黄、附子、细辛、乌头、大黄、巴豆、芒硝等,在应用时须予注意。为方便计算,临床上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儿童用药量的控制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经验,分别通过精简药味或减少单味药用量来实现。以上成人量指一般用量,并非指最大用量。 (2)药物剂量计算小儿用药剂量较成人更须准确,计算方法有多种,按体重、体表面积、年龄或按成人剂量折算。 ①按体重计算是西医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应以实际测得体重为准,或按公式(小儿生长发育章节)计算获得。每日(次)剂量=病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需要量。年龄愈小,每千克体重剂量相对稍大,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剂量超过成人量时,以成人剂量为限。 ②按体表面积计算此法较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近年来多主张按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