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文化3

跨文化3

跨文化3
跨文化3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案第三章

Chapter 3 Culture’s Influence on Perception

I. 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is chapter, the teacher should enable the students to:

1. understand culture’s influence on perception.

2. understand the definitions of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3. analyz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4.summarize the various barriers to accurate percep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I. Contents

1. Keywords

(1) Sensation: It is the neurological process by which people become aware of their environment. (感觉:感觉是人们意识到周围环境的神经过程。)

(2) Perception: It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we become aware of objects, events, and especially people and their behaviors through our various senses and involves higher-order cogni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nsory information. (知觉:知觉是一种人们通过各种感觉来觉察

事物、事件、人和人的行为的过程。它是解释感觉信息更为高阶的认知过程。)

(3) Selection: It is a process in which we screen out what we need from all the stimuli and information around us.(选择:选择是从周围选择的刺激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

(4) Organization: It is the process during which we need to organize and impose structure on what we observe in a meaningful way. (组织:组织是把从周围选择的刺激信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整理,组合的过程。)

(5) Interpretation: It refers to attaching meaning to sense data and is synonymous with decoding. (释义:释义是赋予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类似于解码过程。)

2. Key Points

(1) the definitions of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2) the model of human perception.

(3)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4) the various barriers to accurate percep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5) skills to improve intercultural perception.

3. Difficult Points

(1) Definitions of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2)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III. Teaching Methods

1. Pair/Group work

2. Discussion

3. Task-based approach

4. Communicative approach

5. Questions and answers

6. Case analysis

- 1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案第三章

7. Interview

IV. Teaching Procedures

1. Lead-in case: Let students do Lead-in Case “Perception of War”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id Jim and Olga have very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starvation and war?

(2) What factors do you think influence the ac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Jim and Olga?

2. Text A

a. Presentation: Pre-reading task

Let students do pre-reading task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 provided by the activity.

b. Practic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ext and activities

(1) A Basic Model of Human Perception

Let students read “A Basic Model of Human Perception” and then do the Blank Filling. In this way, teacher can sens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model of human perception.

(2) Sensing

Let students discuss what they can sense and what they cannot sense in the daily life, and also analyze how we sense the outside world. Based on this discussion, teacher can summarize human sensation and its limitation.

(3) Perceiving

Let students define perception after reading “perception” and finishing “Blank Filling”, after that teacher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perception to the students. The process of perception is vital in this chapter, so it needs more efforts to explain to the students.

c. Production: after-reading check

Let students analyze the process in which Sherlock Holmes and Mycroft perceived the stimuli around them in the case “Observations on a Soldier”. And then teacher summarizes the key points shown in this process.

3. Text B

a. Presentation: Pre-reading task

Let students do pre-reading task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 provided by the activity.

b. Practic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ext and activities

(1) Physiological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Let students do the group work: The whole clas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each group has one task to discuss one aspect of physiological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that is,

conditions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indirec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genetic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how people interact with their environment. After that, let each

group select one representative to stand for each group to do the summary of the key points. Teacher can give some general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ir work.

(2) Sociological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Learning on “Sociological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can follow two steps:

▲Cultural Effect on Sensing

This part is very easy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 teacher can let students do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hen give some more examples about cultural effect on sensing

based on their deep understanding.

- 2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案第三章

▲Cultural Effect on Perceiving

This part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chapter, so teacher needs to think about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thinking about cultural effect on perceiving. Teacher can make up some more vivid examples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3) Psychological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Let students do the activity “Expressing Opinions” and then analyze psychological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Based on students’ discussion, teacher can give the summary.

c. Production: after-reading check

Let students do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case “Different Responses to Noise” and t hen teacher provides the answer to th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case, teacher should let

students know the exact procedures to analyze any case:

(1) W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or phenomenon can be reflected in this case?

(2) What is the actu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or phenomenon?

(Explain the actu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or phenomenon)

(3) Do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case with help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or phenomenon in your own words.

4. Text C

a. Presentation: Pre-reading task

Let students do pre-reading task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 provided by the activity.

b. Practic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ext and activities

Take all the barriers as the whole to conduct students’ learning. Let students do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What is Black?” in detail and then discuss what barriers they have at the very beginning. Based on the enlightenment given by the case, teacher introduces the following barriers separately.

(1) Ignoring Details

(2) Over-generalizing

(3) Holding on to Preconceptions and Stereotypes

(4) Imposing Consistency

(5) Preconnecting Causes and Effects

(6) Preferring Simple Explanations

(7) Ignoring Circumstances

(8) Crediting Irrelevant Information

(9) Focusing on the Negative

c. Production: after-reading check

Let students do the interview to explore the deep ideas about the barriers to accurate intercultural perception. Let student interview any classmate according to the table and exchange some information with the classmate, then he or she can know his or her barriers to accurate perception.

5. Text D

a. Presentation: Pre-reading task

Let students do pre-reading task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 provided by the activity.

b. Practic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ext and activities

Take all the skills as the whole to conduct students’ learning. Let students read “How to

Improve Your Perceptual Skill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n discuss what they

- 3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案第三章

can benefit from each skill separately. Based o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kills, teacher summarizes the skills in general.

(1) Increase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ceptual Process

(2) Increase Your Observational Acuity

(3) Recognize the Elements to Which You Attribute Meaning

(4) Check Your Perceptions

(5) Increase Your Awareness of Perceptual Inaccuracies and Compensate for Them

(6) Increase Your Awareness of Others’ Perceptions of you

(7) Develop Social Decentering, Empathy, and Other-Orientation

c. Production: after-reading check

Let students do the short answers to check their ac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kills to improve their intercultural perception.

V. Assignments

1. Let students do the Checklist and Assessment.

2. Let students do the rest exercises and activities in “After-reading Check” of each text.

3. Review what has been learned and preview the next chapter.

VI. Reference

1. Cultural Background:

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1) 异域文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异域性,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中一方对他方文化的一种解释。异域性并不是

一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对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释的结果。从英语教学角度出发,“异域文化”可理解为“英语语用国家的整个社会方式。”这一界定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

和习俗,又涉及隐藏在习俗之后的价值观念。英语教学既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还要注重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思想流派、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认知是指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根据学者对文化认知内容的划分,大致可分为观念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2)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交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交际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 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应有的英语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交际语境之中,成了“哑巴英语”,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

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

内容。异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内容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作为必要的补充,是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就是- 4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案第三章

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

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断接触异域文化,感知异域文化,体验异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思维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中国加入WTO过程中所形成的中美两国不同的谈判风格、谈判方式、决策过程时,要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激活这些知识,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就无法认知异域文化,无法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阅读不同的英语报刊,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再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更要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进而培养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促进异域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统一,激活异域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导入同

语言一样,是后天习得的。课堂除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传授异域文化知识最有意义的方法是解释说明。每节课前10 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识、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文学作品、节日庆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聚会、出行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实践证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对英语语言本身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时机运用异域文化背景导入教材的篇章学习。在讲解“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一课时,笔者先简述了感恩节的由来,由此引出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庆典。西方人庆祝圣诞节,除了互送贺卡、装饰房间、购买礼物外,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孩子们喜欢把长筒袜挂在壁炉上,他们相信圣诞老人会坐着雪橇,赶着鹿群,通过烟囱,在圣诞节的凌晨把他们渴望已久的礼物放在长筒袜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制作圣诞卡片、描述圣诞老人的形象等方式为学生认知异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认知异域文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异域文化为了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幻灯片、教学光盘、影视资料,通过声音、图像的传递,使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情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有效地领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视听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认知异域文化的能力,又提高了听力及学习语言的能力,在教学“Tom Sawyer Paints the Fence”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

的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VCD片段,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可以增强学生对

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体验异域文化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分钟文化演讲”、“访谈”、“英语角”等形式讨论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话题,如Examining Stereotype(陈旧的考试制

度)、Cultural Identity(文化认同)等,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交际操练和情境操练,从整

- 5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案第三章

体上理解和感受中外文化差异。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多种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学跳英语国家的一些传统舞蹈,举办化装舞会,自编、自导、自演英语小品等趣味活动认知异域文化。许多传统的歌曲和舞蹈都蕴涵着丰富的异域文化气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歌曲、舞蹈所表达的异域文化内涵,激活异域文化认知灵感。

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不同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也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英语教师应更新理念,正确理解语言与文化的依存关系,全面了解和掌握异域文化认知与英语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异域文化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Adapted 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3720236.html,/jiaoxue/090622/17174546-2.html戴小贞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

的认知能力)

2. Cultural Notes

(1) dark adaptation (暗适应):In ocular physiology, adaptation is the ability of the eye to adjust to various levels of darkness and light. (在眼生理学中,适应是眼睛自我调节以适应不同

程度的黑暗与光亮的能力。)

Adapted 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3720236.html,/wiki/Adaptation_(eye)

(2) Kalahari(喀拉哈里沙漠):The Kalahari Desert is a large arid to semi-arid sandy area in southern Kgalagadi Africa extending 900,000 km2, covering much of Botswana and parts of Namibia and South Africa. (喀拉哈里沙漠是非洲南部卡拉哈迪的一个干旱或半干旱沙区,面积90万平方公里,覆盖博茨瓦纳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纳米比亚和南非的部分地区。半沙漠地带在充足的季节雨过后,拥有大片优良牧地。)

Adapted 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3720236.html,/wiki/Kalahari

(3) Caucasian race(高加索人种):The term Caucasian race has been used to denote the general physical type of some or all of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s of Europe, North Africa, the Horn

of Africa, West Asia, Central Asia and South Asia. Historically, the term has been used to describe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these regions, without regard necessarily to skin tone. In common use, the term is sometimes restricted to Europeans and other lighter-skinned populations within these areas, and may be considered equivalent to the varying definitions of white people.(高加索人种这一术语用于指欧洲、北非、非洲之角(东北非洲)、西亚、中

亚和南亚的所有或部分固有居民的的普遍体型。在历史上,该术语用于描述这些地区的

全部居民,而不考虑其肤色因素。但该术语更经常地指欧洲人和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浅肤

色人口,也被视为白种人的不同定义。)

Adapted 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3720236.html,/wiki/Caucasian_race

(4) Sherlock Holmes (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 is the fictional detective created by British author and physician Sir Arthur Conan Doyle,who lived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福尔摩斯是英国作家和内科医生柯南道尔爵士虚构的侦探,生活在

19 世纪末20世纪初。)

- 6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案第三章

Adapted 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3720236.html,/wiki/Sherlock_Holmes

(5) Bustamante Code(巴斯塔曼特法典):It is also called the treaty of Havana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of 1928. The author is a Cuban lawyer and politician. (巴斯塔曼特法典也

被称为1928年哈瓦那国际私法条约,作者是一位古巴的律师和政治家。)

Adapted 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3720236.html,/wiki/Antonio_S%C3%A1nchez_de_Bustamante_y_Sirven (6) Tumba drums(演奏通巴舞曲的鼓):It is a kind of long, thin drum, whose pitch depends on the part of the head being hit. (演奏通巴舞曲的鼓是一种长而薄的鼓,其音高取决于头部

被击打的部分。)

Adapted 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3720236.html,/w/index.php?title=Special%3ASearch&search=+Tumba+drums&go=Go (7) Shango (闪电神礼仪舞):It may derive from Yorùbáreligion, where Shango is a Sky Father,

god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The energy given from this Deity of Thunder is a major symbol

of African resistance against an enslaving European culture. (闪电神礼仪舞源于约鲁巴宗教。在这一宗教中,Shango是一个天空圣父,雷电之神。这位雷电之神所给予的力量是

非洲抵抗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Adapted 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3720236.html,/wiki/Shango

(8) King Shaka(祖鲁族国王沙卡):Shaka (1787 –1828)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leader of the Zulu Empire. He is widely credited with uniting many of the Northern Nguni people, and he

has been called a military genius for his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and condemned for the brutality of his reign. (沙卡(1787–1828)是祖鲁帝国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他因广泛团结多数北恩古尼族人民受到称颂,因改革与创新被称为军事天才,但也由于其残暴统治而

受到谴责。)

Adapted 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3720236.html,/wiki/Shaka

(9) Malcolm X (马尔科姆X):Malcolm X (1925-1965) was an African-American Muslim minister, public speaker, and human rights activist. He has been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African Americans in history. (马尔科姆X(1925-1965)是非

洲裔美国人穆斯林部长,公共发言人和人权活动家。马尔科姆X被描述为历史上最伟大

和最有影响力的非洲裔美国人。)

Adapted 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3720236.html,/wiki/Malcolm_X

3. Brief Explanations to the Cases of this Chapter

Case 14:

Perception of War

This case can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es can gi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human perception. People can have very different perceptions even on the same object or phenomenon because they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are living in the different social realities. In this case, Jim and Olga have very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towards historical events because their nations’ different experiences and histories.

Case 15:

Observations on a Soldier

- 7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案第三章

This case can reflect the basic model of human perception. Human being is equipped to sense

the outside stimuli and perceive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perception follows a certain model—after being gained through the five basic senses, information is processed through selection, organ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is case, Sherlock Holmes and Mycroft did observations on the soldier according to the basic model of human perception. They selected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which they gained from outside world through their five basic senses, organized it in a reasonable logic and then attached meanings to it.

Case 16:

Different Responses to Noise

This case can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e can gi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human sensation. No two of

people can assume that their sensations are the same, especially when they com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social reality and living conditions can equip them with different way to sense the world. So it is

very common for them to have totally different sensations even towards the same condition. In this case,

the German professor and Japanese professor have very different response to the noise produced by the same motor for the heating system because of their cultures and living habits.

Case 17:

What Is Black?

This case can reflect we have some barriers to accurate percep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hav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 outside world, but we cannot always get the accurate perceptions, especially when we do the perception on other cultures, we often give the inaccurate and negative perceptions. In this case, on discussing the impersonal color “black”, we give so many bad and negative meanings while black pupils can give some objective descriptions and associations about the color. The barriers can include ignoring details, over-generalizing, holding on to preconceptions and stereotypes imposing consistency, preconnecting causes and effects,

preferring simple explanations, ignoring circumstances, crediting ir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negative.

Case 18:

Are Perceptions Always Right?

This case can reflect our perceptions on outside world are not always right, especially when

we do perceptions on other cultures. We usually perceive others according to our own culture. This can lead to in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case Pat and Chris gave

inaccurate and negative perceptions on Akira and Michiko just because of their

Irresponsible judgment and they also gave completely positive perceptions on Marie just because of their simple expectations. In order to avoid the inaccurate perceptions, we need some skills, including increase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ceptual process; increase your observational acuity;

recognize the elements to which you attribute meaning; check your perceptions; increase your Awareness

of perceptual inaccuracies and compensate for them ;increase your awareness of others’ perceptions

of you; and develop social decentering, empathy, and other-orientation.

- 8 -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跨文化交际》常见问题解答

跨文化交际常见问题解答 说明:下面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网上讨论中学生及教师常常提出的一些问题及中央电大主持教师的回复,供大家参考。 1. 怎样学好这门课? 重点是中西文化对比及如何得体地交际。 2. 跨文化交际是不是就是了解各国的文化和风俗? That is part of the story. The real purpose is to learn how to communicate in that country. 3. 英美国家概况对跨文化交际这门课有帮助吗? Sure! 英美国家概况中好多内容都和跨文化交际有联系。 4.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我学的是行政管理,我需要学吗? 跨文化交际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不管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应该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5. 学习这科有什么好处?是否对我们进行交际有帮助? Absolutely yes. It will help you communicate appropriately. 6.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中西文化差异及由此而来需要注意的交际技巧。 7. 跨文化交流这门课好学吗?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Yes, if you work hard on it. 同时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然后坚持下去。 8. 我们学习此课程时需要什么参考书? 导学、录音和录像。 9. 在学习该课之前我可以做些什么准备工作,使自己学得更好呢? 可以看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对比方面的中文书籍或刊物。 10. 关于这门课程能提供一些相关的英文网站吗?比如说非言语性交流、习语等知识的网站。 请浏览中央电大外语部的网站,通过电大在线进入,那里有许多相关链接。 11. How to translate “Culture Shock”? How to understand this problem? I am not sure how to translate Culture Shock into Chinese, but it means you are shocked or greatly surprised in a different culture. The reason is due to different traditions, customs, ways of thinking and doing things, etc.

跨文化交际的ppt总结

跨文化课程重点总结 第一课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是由全球化引起的 交通和通讯系统的发展(缩短旅游时间,电视网络,互联网,国际电影业) 国家间的文化迁移(多元文化主义) 新经济领域(跨国公司) 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有限的自然资源、污染、国际冲突) 二、文化是什么 (一)文化的定义 1、《简明牛津词典》:文化是“艺术和被集体视为人类智慧成就的其他表现形式”。 2、从人类学的角度定义文化:文化是“一个特定时代或民族的风俗、文明和成就”。 3、(霍尔,1983)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信仰、习俗、价值观、行为、制度和交流方式的总和,这些都是在 一个可识别的群体中被共享、学习和代代相传的。” 4、1871年爱德华·泰勒爵士的定义(第一次使用这个术语):"这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5、Kroeber and Kluckhohn (1952)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 文化由显性和隐性的模式组成,是通过符号获得和传递的行为,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包括在人工制品中的体现;文化的本质核心是由传统的(即历史的派生和选择的)思想,尤其是它们所依附的价值观所组成的;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被认为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可以被认为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6、Porter & Samovar 波特和萨莫瓦尔 “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态度、意义、等级、、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念、物质对象和财产的积累,这些都是一群人通过个人和群体几代人的奋斗过程中获得的。”—《跨文化交际读本》 7、文化的容“是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科学这一类的事。”-独秀 8、“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梁漱溟 9、“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 育、科学等。”-《现代汉语词典》 (二)文化的基本功能 1、文化使一切都变得容易。为人、事、提供意义——减少生活的混乱;为我们提供结构——适应我们的世界所必需的技能和规则。 2、亚伯拉罕·马斯洛--文化也可以理解为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特殊方式。 生理需求-安全-归宿感-尊重-自我实现 (三)文化的特征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相互接触和融合,这其中充满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使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商业往来与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人民进行了交流,这是我国早期在国际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突出例证。印度佛教的传入,唐朝鉴真高僧的东渡,明朝郑和下西洋,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以及历经数百年的西学东渐包括了十分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在我国如此,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跨文化交际存在已久的例子)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原因: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 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对跨文化交际的部同理解: 曾经提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但是,对于什么是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一种看法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Marshall Singer认为首先,每个人都属于一些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其次,即使在同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是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讨论。这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避免大而无当的比较。但是,实际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稍微做调查,就会发现尽管作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比较往往有许多弊病,人们仍然需要这项工作。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书目中有大量的书籍是从国与国之间的对比研究出发的。 在作文化比较时,似乎可以大到东西对比,小到两个人之间的对比。中间还有种族,民族,国家,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等层次。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究竟应该从何处入手呢?这牵扯到文化的定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文化通常不是指的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笔者以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以关注。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是合乎逻辑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度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美国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各国的移民。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文化和信仰。 就跨文化交际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而言,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G0330004 适用专业:非英语A班(限选修) 学时数:48×1学期=48学时 学分数:3学分×1学期=3学分 编写日期:2016年4月 主讲教师:邱敏、于辉、李欣、王晓蓉等 选定教材: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014年12月第20次印刷 一、课程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课程任务: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日益受到外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开设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教程以具体事例唤醒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选文增长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以多样性的课内活动增加学生的跨文化情感体验,进而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本门课程以美国跨文化交际培训理论为依据,按照四个步骤安排教学内容:跨文化意识的觉醒,跨文化知识的吸取,跨文化情感挑战的应对,以及跨文化技能的获得。 本门课程每单元开篇都有跨文化交际中的典型事例,通过对实例的思考与分析,唤醒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每单元都提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推荐阅读书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有关的专门知识提供引导。每个单元都设计了课堂活动与练习题目,力图通过课堂和课后活动使学生将跨文化交际知识及时转化为交际技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学会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想法、态度、价值观中蕴含的文化寓意。学会识别在跨文化交际中哪些文化差异会造成交际的障碍。理解“文化”、“交际”、“人际交往”的含义。 这些目标将通过阅读、小组讨论、口头报告、视频观看等手段实现 教学方法: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除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更要花时间通过听说读写译理解文化,分析案例,通过自我训练,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提供的参考文献清单,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 通过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案例分析密切结合,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机会,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组织模拟交际,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交际中。要求学生在交际前进行认真的准备,注意运用交际理论及策略,然后具体案例具体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讨论练习以及课后案例分析作业都力求突出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案例分析作业,并在课堂上作集体报告等。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全书共分九个单元。根据我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单元用时6个学时,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可能稍有调整。 第一单元为绪论,总体介绍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着重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执笔人:董广坤编写日期:2010-7-15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 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 3. 学时/学分:学时/ 2学分 4.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专业限选课。它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从文化的要素和人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观、人生观等认识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及其中各因素的关系和对交流的影响。其基本内容是文化和交际、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交际和教育、商务和医疗保健等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 在教学中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合理地组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初步具备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本课程教学得到深刻体现,授课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同时应尽量采取讲故事、问答、演讲等形式对某些专题进行讲解,以使本课程学习成为饶有趣味的学习活动。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跨文化的能力和技巧,为学生通过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有关研究打好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全书共十个单元,可分成两大部分:一到六单元为第一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问题:语言与文化、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以及文化模式与思维;七到十单元为第二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方面:东西方的价值观及跨文化交际的社会心理、跨文化障碍、商务、管理和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适应和跨文化能力。 (一)UNIT 1: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Overview(第一、二周,4学时)

跨文化交际全书总结

全书共分为九个单元,第一单元为绪论,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第七单元介绍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第八单元介绍跨文化交往中的幽默认知,最后一单元介绍了中西方世界观在对宇宙、自然、知识、社会、时间及交际等人事方面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第一单元:绪论绪论部分总体介绍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1文化成员分享着行为模式以及世界运行模式,然而,尽管在不同文化的冲击影响下,人的行为和习俗会发生快速的转变,但是人的价值观却很难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2.交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三个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交际。一是人的个性,二是所处的文化,三是所处的物理环境。交际是一种互动的行为。 3.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研究领域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跨文化交际的鼻祖,EdwardHall于1959年发表了《无声的语言》一书。也有研究发现是四种趋势----便捷的交通系统、创新的交流系统、经济全球化以及大范围的移民(Samovar & Porter,2003),促进了地球村全球化的发展。 第二、三单元:日常言语交际 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主要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

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 1.称呼。中西称谓语分为两种,一是亲属称谓,一是社交称谓。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无论亲属称谓还是社交称谓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杂多样,而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指称宽泛,语义模糊,比如一个Cousin就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八个词。中英语在社交类称谓方面差异也较显著,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尤其表现在头衔性称谓的偏好,英语身份类称谓种类少。中文中身份类称谓可细分为三种:(1)姓+职务;(2)姓+职称;(3)姓+职业。类似王院长、李教授、肖律师等称谓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英语中,头衔性称谓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可以是衔称+姓氏,也可以是衔称+教名,如Queen Elizabeth,Father White 等。 2.问候语。问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或者保持社会联系而不是交换信息。英语中的问候语一般有“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之类的。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一般会问“上哪去?”“吃饭了吗?”这对外国人来说会觉得是侵犯人隐私的问题,在中国确是司空见惯。 3.话题的选择。中国人大多喜欢以询问人家籍贯年龄等较隐私的话题开始一段谈话,然而外国人对此却较为反感。一般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 学时总数:32学时 学分总数:2学分 适用专业:通识教育选修课 二、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通识教育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正确使用交际策略,增强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自信以及交际的准确性,帮助他们避免交际失误,能够适应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它不同于其它英语专业的课程,实践性较强。 三、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跨文化交际基础篇,包括跨文化交际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如何理解交际与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篇,主要阐述文化如何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特别是世界观与价值观如何因文化而异,并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人际关系。第三部分为言语交际篇,包括文化因素对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介绍中西方人对语言交际功能的不同认识和在交际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较为详细的说明中英语言存在的差异,探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和英语口、笔语交流中的语言迁移问题。第四部分为非语言交际篇,探讨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跨文化差异。第五部分为跨文化交际的提高篇,重点探讨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建议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注意有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正确使用交际策略,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自信以及交际的准确性,避免交际失误,能够适应不同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建议:建议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讨论为辅;教材学习为主,影音材料视听为辅;教学中以个案分析为先导,知识讲解为主导,以增强学生基本技能。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为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拓展性后续课程,也是大学英语提高阶段的选修课程。本科A级学生第三学期可以选修,B 级学生第四学期可以选修。 该课程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视频和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与概念。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国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异同,掌握必要的技巧以应对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冲突;在对各种场景案例的讨论中,提升学生识别与辨别文化差异的能力、增强其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撞击问题的灵活性;通过对真实交际场景的模拟演练和反馈,熟悉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与方法,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清与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困惑及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熟悉本族文化,了解他族文化,思维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自由转换;能够预判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能够解释手势和其他形式的体态语并且可以在交际过程中熟练地使用;在跨文化交际时能够进行文化适应和文化包容。此外,丰富英语语言知识、提升应用技能也是本课程不可或缺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本课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能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在对话和讨论的过程中能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在发言中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跨文化交际能力 能够了解认识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对目的语文化产生兴趣,进而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文化及文化差异现象。能够较为客观、系统、全

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要点

附录: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 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 1、关于文化的内涵 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关于文化的特性 (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 (2)文化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 (5)文化是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8)文化具有选择性。 (9)文化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产物。 (10)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 1、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 2、亚文化与亚群体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

文化。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二、关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是交际工具 1、交际媒介 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必需的另一种交换活动,交换的是信息、思想、情感。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人脑子里贮存了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规则,他就可以和别人交际,传情达意,沟通信息。 2、符号功能 符号是用某种能感知的形式来代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合体。符号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形式,必须是人们可感知的途径,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等;另一个是意义,即这个形式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形式和意义结合,就成了“符号”。人类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用声音形式来表示意义,通过听觉途径来感知和理解话语。 (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用什么方法想问题,想得多想得少,想得到想不到等等,这种动脑筋去想的活动就是思维;而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因而得到了不同的认识,想得多或想得少、想得到或想不到也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认识,这些动脑筋想出来的就是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并不是一回事。但思维和思想又有联系:因为不管怎么去想,总会想出来一些结果(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反过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总是经过想的过程得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事实上又分不开。所以广义的“思维”,就既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过程,也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结果。 三、关于交际的概念 (一)交际的本质属性 (1)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 (2)任何符号都可用来交际。 (3)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过程。 (4)交际行为是文化和社会行为。 (5)交际活动是有规则可循的。 (6)交际者可以对对方交际行为的结果作出预测。 (7)交际是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8)人们在交际时可能会出现问题或障碍。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课程名称: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总学时: 学分: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先修课程:无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 交际意识。 通过中外文化异同分析,正确认识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地位与影响。了解跨文化交际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晓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提高理论水平与思辨分析能力。 通过对文化态度、文化观念,以及跨文化交际心理的探讨,使 学生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形成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跨 文化观念。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对外交际的能力和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促使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所谓双向沟通是指我们的学生和所在国的人们的沟通和他们所教的学生将来和中国人的沟通。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着这双向沟通而展开。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两种案例让学生分析,一种是他们在生活中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案例,另一种是在课堂上、在文本中的中国文化问题的案例。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在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时能顺利完成任务。 主要章节: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二章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价值观中的文化冲突 民族性格 案例分析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的习得与发展

()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 ()定势与偏见 自然环境、空间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隐私 案例分析 第三章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角色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第四章规范系统与跨文化交际 关于规范和规则 规范系统的层次性 中外规范系统的不同 案例分析 第五章符号、代码系统、编码和译码与跨文化交际符号 代码系统 代码系统的不同层次 第六章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什么是“文化附加意义” “文化附加意义”的特点 中外语言中文化附加意义的不同 词汇与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案例分析 第七章交往规则与跨文化交际 社会语言差异 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礼貌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案例分析 第八章社会礼仪、社会习俗与跨文化交际 送礼 禁忌 案例分析 第九章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交际 称呼 邀请 拒绝 招呼 请求 恭敬 道歉与感谢 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第三、四单元 补充阅读

《跨文化交际》第三、四单元补充阅读 When you finish the following reading, you should be able to: 1. Find out how VSO started and what it does. 2. Analyse the effect of VSO on volunteers themselves. Focus questions for text 1. Who started VSO and when? 2. Who make up the three-way partnership? 3. What is the effect of the experience on the VSOs themselves? Text Norman Th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of xi'an, hosting the annual VSO training conference for the 144 volunteers in China who make up the largest single VSO project in the world. It's a time to meet up with other volunteers … to attend lectures and workshops … and to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in China. Ding bao qing ( office manager ) VSO began to erm send teachers of English to China in er 1981 … in that year VSO sent 6 English teachers to er teachers colleges in er remote areas in China … er in the past more than twenty years er VSO's projects in China have been increasing. Now we have altogether about 144 volunteers working in China. Paul turner (chief representative VSO China) Well VSO was really the brainchild of erm alec and mora dixon erm who were working in the colonial service in … overseas for Brit ain for a number of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war er and they joined forces with launcelot fleming who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总结 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概论》中所论述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学、文化、交际、以及价值观等论述进行简单的总结。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学发展的认知,加强对国内跨文化交际发展现状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将跨文化交际学运用于今后的语言教学工作和生活之中。 1、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是自古以来存在的普遍现象。而文化,通常不是个人行为,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胡文仲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的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更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特点。 2、跨文化交际学 2.1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 在美国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是合乎逻辑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是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美国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各国的移民。他们具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在相互交际中难免产生问题,因此跨文化交际学理所当然地引起学者的注意。 Edward Hall 于1959年出版了《无声的语言》,该书被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Hall对于时间、空间与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的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在Hall的《无声的语言》一书发表后,60年代陆续又有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问世。在70年代,美国又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关跨文化交际学的书籍。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美国的大学中有二百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之后,心理学家Michael Argyle 认为跨文化交际中主要问题或困难有6个方面:1)语言,包括礼貌用语;2)非语言交际;3)社会行为准则,包括赠送礼物等;4)家庭和同事的关系;5)做事的动力和动机;6)思想观念,包括受政治影响所产生的观念。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和咨询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欧洲 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发展较晚,而且具有不同的传统。总的来说,跨文化交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doc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502623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英美文学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 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 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差异性。 三、整体课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1 绪论 2 2 2 交际与文化 2 2 3 文化的影响 2 2 4 语言与文化 2 2 5 非言语交际 2 2 6 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2 2 7 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2 2 8 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2 2 9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 2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 (二)第一章交际与文化 主要内容: 1.交际的概念和特性。 2.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3.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交际的特性、文化的特征,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 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