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不依赖与人的意识,意识受规律支配;不能蔑视、创造、消灭规律(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p41

积极反映&改造世界(主要表现)

(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

1)尊重客观规律(前提),发挥主观能动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发挥能动的注意点

3)社会历史趋向&主体选择

主体选择符合or not历史发展的趋势&人民的愿望

§1.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p44

1)联系的特点(实践)——客观、普遍、多样

2)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普遍连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p45

1)发展是上升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2)发展是一个过程——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的广延性的交替

3)人类社会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矛盾分析法;解释普遍联系的内容&永恒发展的动力(一)矛盾的统一性&斗争性(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7 1)同一性和斗争性

2)相互联系&作用&性质

3)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斗争性…………………………..

5)和谐是矛盾的特殊形式

(二)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9

普遍存在,特殊问题;主次矛盾,(非)根本矛盾,主次要方面;辩证统一(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质变及其互相转化p51

度的概念;质量辩证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否定及其相互转化p51-52 1)肯定因素、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

2)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周期)

前进行&曲折性的统一

§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p53

主观反映客观;本质统一

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本质;内容&形式

(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工具p54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p57

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p60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1:认识&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p64

1)实践的定义

2)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3)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

表现方面;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p67

(二)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不同回答p67

辩证——认识论

能动反映的特点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的周期)

(一)从实践到认识p69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感性向理性过渡)

(二)从认识到实践p71

1)第二次能动飞跃——认识世界为了改造世界

2)飞跃的条件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p72

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造成反复性&无限性的原因

主观&客观,认识&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2: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唯物论p73

客观性的原因;形式的主观性;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

一个)(有差别,不都是真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辩证法p74

1)绝对性的含义

2)相对性(条件性、有限性)

3)辩证统一(互相渗透包含;转化);静态&动态

4)阐发: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无限绝对)&非至上性辩证统一(三)真理与谬误(主客观是否符合)p77

1)对立统一(互相转化)

2)真理发展的规律——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

1)实践检验的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2)逻辑证明补充;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指导非标准)

(二)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p79

1)确定性(唯一性)

2)不确定性(条件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p80

1)实践的真理&价值尺度(成功的实践是二者的统一)

2)价值的定义

3)价值的特性

实践把主体需要&客体属性相联系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2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p84

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的作用

2)价值观

3)当代中国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p85

§3.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代中国)p87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p89

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结合p9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95

(一)两种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

1)社会存在定义

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3)社会意识定义

4)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p97

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道德、艺术、宗教

5)辩证统一(+社会意识的依赖性)p98

6)社会意识的独立性p99

7)正确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用p100

8)“划分”与“归结”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01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p101

1)生产力定义

2)生产力基本要素(+科学技术)p101-102

劳动者highlight p102

3)生产关系p102

广义、狭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p103

生产关系是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不是物,“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

并作为物出现”——e.g:资本以物的形式,不是物,是生产关系

4)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p10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p104

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方式

1)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 aspects)p104

生产关系反作用(2情形)

2)相互作用(矛盾运动)

3)矛盾运动的意义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p106

1)经济基础(把握两点)

2)上层建筑

3)政治上层建筑(国家)

4)国体与政体p108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p108

决定和反作用

相互作用与矛盾运动

矛盾运动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p110

经济形态、政治、意识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p110-111

1)整体统一性:五种社会形态

2)局部多样性

3)统一、多样辩证统一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11

1)必然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性)的结果(生产力&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2)历史选择性(3层意思+例子)p112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顺序性&跨越性)p112

§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两个)p114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14-115

根本动力的表现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阶级斗争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p117

1)阶级的定义

2)阶级斗争的定义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p118

1)阶级斗争表现基本矛盾

2)阶级斗争作用的表现(质变推翻&量变改革)

3)阶级斗争的历史性、局限&无产阶级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p119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与根源p120

(五)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p121

改良作为革命的补充手段

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2

1)改革的定义&其与革命区别

2)改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3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将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p124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

科教兴国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p126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3)正确对待科技的态度

§3.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历史创造者:p128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p129

1)现实的人

2)劳动是基本的人的活动

3)人的现实本质——人是社会的人

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个人&群体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p129

1)立足整体

2)历史必然

3)人与历史不同层次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31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构成不同(最稳定——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社会历史实践主体

人民=主体的表现(见p131)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创造历史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3

群众观点的内容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p134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p134

杰出人物、反面人物

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p135

出现必然,作用偶然

正or反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p135

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

实则也是联系(历史背景)和发展(不断变化)的眼光分析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p140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p140-141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土地掠夺(私有)、海外殖民掠夺;对内(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43

利用劳动者&农民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p144

1)自然经济的对立物

2)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分属不同所有者(二)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p145

1)商品二因素的定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

2)二因素对立统一

3)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4)二重性对立统一

(三)价值量的决定p14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简单、复杂劳动的影响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p148

货币产生的阶段

基本职能

分化为两极,基本矛盾没有解决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8

1)价值规律内容及表现形式

2)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表现

3)消极作用

(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50

1)定义

2)为何称为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私人占有vs.生产社会化):被取代的必然性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52

奠基剩余价值

揭示商品经济一般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3

1)界定生产性劳动(新老界定及原因)

2)科技、管理人员的劳动(总工人)

3)对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创造是分配的基础&前提

但分配首先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

§4.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p154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p155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和货币转化为资本p155

1)劳动力的价值&使用价值

2)货币转化为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3)购买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p156

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所有权范畴)

3)联系&区别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1)历史上不同的剥削制度

2)本质(资本与雇佣劳动;等价交换的掩盖下,占有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p158 1)剩余价值来源(生产过程)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2)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的要素&特点

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剩余价值定义&资本阐述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是物,社会关系

5)不变、可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

6)剩余价值的本源&剩余价值率

剥削程度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p160

1)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过程)

* 科技因素

(三)资本积累p163

1)资本积累定义

2)再生产——目的

3)资本积累源泉及贫富分化

4)失业现象根源:

有机构成定义

资本积累、积聚、集中,有机构成上升,相对失业

5)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的社会性)

(四)资本循环周转与再生产p166

1)资本循环及其三阶段

2)循环条件

3)资本周转&影响快慢的因素

4)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流通

两大部类,三个价值组成部分

社会在生产条件

产品相对过剩,危机必然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70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70

矛盾的内容&三个表现

矛盾的尖锐化不能避免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171

1)危机与相对过剩

2)危机的可能性&根本原因

基本矛盾是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矛盾)3)危机周期性及不可避免

4)危机决定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

§4.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职责p173

对内、对外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形式的进步&本质的剥削(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74

民主制度、法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政党制度

进步性&局限性

对待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p179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p179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5.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p184

1)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和自然的垄断

2)垄断定义

3)产生垄断的原因

4)垄断组织形式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p185

1)垄断加剧竞争的原因及竞争形式

2)垄断竞争的特点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p186

(四)垄断利润&垄断价格p187

1)垄断利润及其后果

2)垄断利润的来源

3)垄断利润的实现——垄断价格(垄断价格公式)

垄断高价、垄断低价

4)垄断价格的后果及价值规律解释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作用p188

1)定义

2)发展阶段

3)产生原因(非偶然)

4)形式

5)国家垄断的积极作用

6)局限性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p192

1)世界扩展的经济动因

2)基本形式及输出资本来源(私人&国家)

自由竞争&垄断竞争时期不同的输出内容

3)形成经济社会后果(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入国)

4)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

协议——跨国公司;国际垄断同盟(国家)

5)经济组织

6)影响&局限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195

五个基本特征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p196

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生产要素跨过流动、跨国界组织生产、全球化生

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

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p198

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基础

跨国公司的发展——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流动&分工)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p198

§5.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p200

个体资本所有制--股份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

资本占有的社会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p201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p202

资本家地位&作用;高级职业经理;知识性&服务型劳动者

(四)经济调节机制&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p203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p203-204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本质:

(一)新变化的原因:p204

科学技术;工人斗争;社会主义;改良主义

(二)新变化的实质p206

§5.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历史地位p207

1)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不能消除

3)结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过渡性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p210 原因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p213 原因

马基考试重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民生问题,是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所提出的重要政策方针。 重要性: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重要意义: 1.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 2.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3.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4.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结合十二无规划确定定级发展目标,论述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小学综合实践课案例(精)

小学综合实践课案例 一、活动背景分析 宝华山自然保护区于1984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占地面积115公顷。是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中部,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裕,无霜期长,蕴含着 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地带性森林植被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具有浓郁的森林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知的维管束植物共有124科352属529种,种子植物的种数为欧洲植物种子数的1/4,其中不乏珍稀宝贵的树种,素有宁镇山脉植物园之称。 宝华山森林景观独特,森林覆盖率高达92%。山中有千年古树近百株。宝华山中绿瑰宝,身为宝华人,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家乡宝华山自然风光的迤逦,了解我们家乡丰富的物种,尤其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镇山之宝——宝华玉兰”,让孩子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探究身边的美,欣赏身边的美,最终成为创造家乡美的主人。家乡有这样的美景有这样丰富的植物资源,我们应引以为豪,

我们要让家乡这样的美景为更多的人知晓,激发孩子心中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时长 使用年级:高年级 第一阶段:2周左右 第二阶段:1节课左右 第三阶段:一个月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1、让学生认识、了解我们宝华上中的植物,欣赏让学生感受宝华山的林麓之美,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 2、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能力目标: 1、培养孩子们一般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思维能力等等。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合作学习意识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2、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并借助有关资料丰富对宝华植物的了解。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景物的观察能力,学会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4、学会制作叶脉书签,为家乡的风景设计公益广告用语,最为小导游想四面八方而来的游客介绍我们的宝华山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实践能力等。 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相互交流与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让学体验时间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3、宝华为我们的骄傲,向人们介绍我们的宝华山,欣赏宝华山的美景,宣传宝华。激发孩子心中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综合实践课成果总结

综合实践课成果总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一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是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活动课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不断变化着。这样一门创造性强的课程,对于习惯于教现成教材的教师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的内驱力,保证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开学初,就组织相关老师认真学习和研究《走进新课程》,重点学习和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方案。 二、合理安排师资、课时,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评价者。 鉴于三升四的教师曾开展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而刚升三年级的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还较陌生,他们对课程的认识仅是书本上的理论。于是,学校请已有一年活动经验的老师谈谈开展活动的经验,从转换观念入手,让教师真正弄明白学校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有加入课程实验的积极要求和行动。为使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学校还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家长会,利用黑板报等宣传形式动员学生、家长积极参与。为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安排电教、美术、社会、自然、思品、音乐等相关学科的教研组长共同参与,并聘周维亚、朱华芳分别担任三、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组长。 同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定为弹性课时制,保证每周三课时的活动量,采用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原则,即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改变传统的静态课时管理为动态管理。 三、落实课程内容,强调活动过程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从课题的选择,到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我校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优势,社会的热点问题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小眼睛观大龙城》这一大主题开展活动,并暂将这一主题分为两个单元《自然环境的探究》、《常州变化小考察探究》。 (一)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要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活动课题的选择尤为重要。提起研究人们好像总习惯把它与艰深、有学问等联系在一起,因而有些教师在看学生选择的课题时,往往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我们不要轻易加以否定。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往往学生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如四(1)中队在开展《住宅文化探究》活动时,学生自己搜集各个朝代的古建筑,了解其独有的特点。特别是对未来“家”的设想,学生表现

西方社会思想史重点解读

1. 学习和研究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学科史与学科修养; “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这一洞见也是研究社会思想史的主要理由。 2、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学科史就是学科; “哲学史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就是哲学这门科学。”(黑格尔)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包括学科史。 2. 西方社会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城邦制度——城邦社会学——城邦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城邦公民行为(善的问题) 世纪帝国——世界主义社会学——世界公民观念;世界主义理想 基督教团契——基督教会社会学——信念共同体;人与上帝的关系 工业社会组织——工业社会社会学——市民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组织 3. 研究社会思想史的途径和方法 (1)即我们力求通过对经典的社会学著作的研究,寻求社会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我们要问:“创始人说了些什么?” (2)英克尔斯说的第二条途径是经验主义的途径,即我们对现代的社会学著作加以研究,以期发现这门学科最关心的是些什么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问:“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些什么?” 解释学的方法;以傅伟勋先生提出的“创造的解释学”为示例: (a)原谓,即“原作者(或原思想家)实际上说了什么?” (b)意谓,即“原作者真正意谓什么?” (c)蕴谓,即“原作者可能说什么?” (d)当谓,即“原作者本来应该说什么?” (e)层次自问:“做为创造的解释学家,我应该说什么?” 意识形态的批判方法;意识形态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在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原则:社会地位对于塑造思想家的思想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这一思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学的永久财富。与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的名字联在一起的“知识社会学”方法就是在受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有力影响下形成的。知识社会学坚持个别思想家所表达的不是个人的观点,而是某个集团或集体的观点,他的著作表达外在的社会潮流,知识具有集体的性质,这是全部认识论的基本点。 反思社会学的方法;美国社会学家古尔德纳的“反省的社会学”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社会分析方法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主张用社会学的方法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进行批判性的社会学分析。 4. 智者文化 智者文化是公元前5—4世纪流行于希腊的一种社会思潮。他们把早期而向认识自然的宇宙论研究转向主要研究社会和人事,把逻各斯作为自然的“真理”转而关联于社会、法律等人文的“德性”,并试图以此来克服爱利亚学派和拯救现象者那里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对立。 智者(Sophistes,来自Sophia“智慧”)一词,意思应该是“具有智慧的人”。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专门指称那些传授各种知识、收取报酬、擅长逻辑学和修辞学的职业教师。智者不是为了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他们的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即培养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 5.关于城邦国家的论述,主要在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了解)。 在探讨城邦的起源时,柏拉图的切入点还是伦理道德问题。他是从讨论什么是“社会正义”开始的。在对什么是“正义”的问题作了一番检讨以后,柏拉图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即“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二)阶级实践基础 (三)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四)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3)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4)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6)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7)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 3)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p32 1)运动&物质 2)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3)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4)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5)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7)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p37 1)把握两大方面 2)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3)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明

马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复习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 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的客观实在 2,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 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 动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4,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 为资本 5,资本主义所有制 6,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 危机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 变化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 本特征的认识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 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 性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 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情况 1,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 2,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计10分) 3,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6分,计30分) 4,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马基期末复习重点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 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5、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为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饭凑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阐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阐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其发展过滤为以下三点: 1、 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 六、什么是改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哪里?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

课程综合实践资料汇总

课程综合实践资料汇总-----------------------作者:

-----------------------日期:

课程综合实践资料 ——企业资产核算与管理 10级会计专业第二学期(60学时) 小组成员: 萧萧施婷高津津 叶丹晓徐洁娣 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

目录 一、课程综合实践环节与课时安排 (5) 二、课程综合实践目的 (5) 三、课程综合实践操作形式安排 (6) 四、课程综合实践考核材料 (6) 五、课程综合实践时间安排 (6) 六、课程综合实践容 (8) 七、课程综合实践成果材料列示 (13)

一、课程综合实践环节与课时安排 (1)校实践(30学时): ①校模拟实训(18学时);网中网财务软件操作 ②校案例实训(12学时),企业资产核算与管理案例分析。 (2)暑期社会实践(60学时) 二、课程综合实践目的 校模拟实训:学校开放计算机房,通过上机操作中级财务会计软件,学生能够进一步领会书本知识,掌握有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总账和报表的处理和操作规,能对会计要素进行正确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从而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操作技能,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货币资金、存货以及金融资产等业务的核算方法。 校案例实训:案例分析是现实财务与会计问题在课堂上的模拟展现。通过建立适当的假设条件,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不同决策角色,发现案例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环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暑期社会实践:由学生自己落实实习单位或经学校安排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熟悉工作容的同时,结合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参与到企业具体的会计业务中,理论联系实际,使今后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并且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马基考试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⑴马克思主义哲学,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⑶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物质的定义的意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文明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意识的本质、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实质、核心⑴内因、外因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⑶质量互变规 律⑸辩证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补充: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内因、外因: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文案

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教师实施指南八: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过程的记录及原始资料的积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评价不像学科课程那样,到活动结束的时候用量化的分数来判定活动的结果和收益,而是通过过程中的体验和实践来帮助学生积累成长的经历,这就需要对活动过程及原始的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及时记载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原始资料,包括文本材料(各种读书笔记、调 查问卷、实验数据、活动日记等); 音像制品(录音带、光盘、软盘等);实物(标本、模型等)。这些原始资料,既是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活动总结阶段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撰写各种报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活动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活动主题一旦确立,就要指导学生制作档案袋,在档案袋的封面填写课题名称、研究人员、合作伙伴、分工情况、指导教师等基本情况。在活动开展阶段的各种资料,及时放进档案袋,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过程记录及原始资料积累的方法,需要教师进行细致深入的指导。 1.确定人员,制定记录任务,进行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需要把人培养成一个模式,不需要把学生培养成面面俱到的人,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他个性和特长发挥的最好空间,让他的优点更优,特长更特,这就需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老师要熟悉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爱好,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他发展和展示的机会。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分工阶段,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也要适当地给予指导和调整。比如,在确定活动资料和活动过程记录小组的时候,就要动员 和说服那些责任心强、记录能力强、细心仔细的同学加入,并要进行任务的分配和梳理。对前几次记录要进行认真指导和培训,而这种培训是在记录的现状中的培训,不是单纯的说教。 2.教师以身示范提供样本记录需要记什么?怎么记?简单地说就是记载活动过程和结果。可是面对这样的答案我们的学生还是不会记录。因此,教师要在活动中和学生同时进行一份记录,这个记录包括学生前期提出哪些了问题、归纳成哪些研究小专题、计划怎么开展活动、分组分工情况、各组活动进展情况(特别是细节记录)、教师的感受等等。教师的记录要图文并茂,简洁而美观,把绘画、图表、文字等综合起来,为学生做好范例。教师在参与学生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自己的记录作为样本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如何做记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向学生传达记什么、怎么记,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教师如何做研究,传达一种研究的精神和态度。 3.引导学生进行记录方式设计,明晰活动过程 通常可采用表格式、日记式、过程式等方式来进行记录。

马基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主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 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主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 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个对立派别)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列宁对物质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和唯心主义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空间及其特征: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体积、空间位置。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 社会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含义 ①马主哲学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 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马主哲学坚持辩证的唯主一元论立场 认为是姐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只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联系又具有多样性,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普遍联系原理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适应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1.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迎合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败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①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②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西方思想史整理

苏格拉底主要思想极评价:政治思想:(1)治理国家的人应当是懂得治国艺术的人,应当由掌握政治知识的人来治理国家,即贤人政治。(2)判断真理要靠知识,而不能靠多数。(3)公民必须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法律如契约,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约,破坏法律就是破坏契约。(4)反对主专政、豪富专政,主张贵族政体和贤人政治。(5)城邦应注重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的美德。评价:不是系统的政治理论,但他的思想对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等以及整个西方的政治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1、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个人与城邦的善。(1)人的本质及主体性在于理性知识而非感性意见(2)知识带来效用和成功(3)知识具有道德的和社会的意义(4)通过教育知道什么是善,进而“认识你自己”;2、反对民主制3、把道德提高到知识的水平,使伦理学科学化4、知识与道德相统一5、贤人治国理念 城邦社会学:背景、视野及其局限 背景:希腊哲学家“是从城邦的角度来观察宇宙的,他认为反映在城邦中的就是整个宇宙”,希腊思想局限于城邦视野的主要原因乃是城邦制度本身。 1)城邦是规模有限的社会;城邦有特定的尺度或规模;独立的地方共同体 2)城邦是社会结构复杂的社会;社会阶层繁复;不同阶级社会地位差异悬殊;自由民/公民奴隶、外侨; 3)城邦更多表现为一种藉出身而享有政治参与权利的特权者的共同体;谋生方面的“个人主义者”;生活与人性实现方面的“社群主义者”; 城邦社会学的视野及其局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学洞见;由于政治生活和社区生活紧密融合,希腊思想家很少区分国家与社会,形成一种城邦狭隘性。 马基雅维利 1权力政治观(非道德政治观) 研究政治问题的出发点:历史和现实;人性论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关于国家的起源人性的需要;国家的核心问题:政权;人性论: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性是邪恶的,一改古希腊罗马人性善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政治学理论,从而成为近代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使政治学与伦理学分离的思想家。 权力政治观:(1)国家的本质:国家是由人组成的共同体,人的本性对国家的本质有重大影响。马基雅维利认为国家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的邪恶本性。国家与政治的产生,不仅与道德无关,而且恰恰是人类非道德的产物。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的价值与目的,不是为了那种先验的正义和道德的良善,更不是救赎所谓堕落的人类。(2)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政治是人与人之间实力的较量,只有不择手段地使自己增强实力,并取得权力,才能在斗争中成为强者。国家的根本问题就是统治权的夺取与维持。权力既是政治研究的对象又是政治追求的目标。 权力的基础:法律、军队 意义:“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柏拉图“理想国”:理想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三个特征:1 是一个由社会分工形成的功能-等级系统 2 是一个实行财产公有及全面管制的集权体系3 是一个围绕“圣哲之王”形成的贤人政治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因为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国家之中。从时间上讲,国家起源于家庭,因为先有建立在夫妻和主奴关系基础上的家庭,然后才由家庭结合成村社,由村社结合成国家。但是,从性质上讲看,国家并非家庭和村社的机械的总和,国家高于个人,家庭、村社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犹如有机体的部分与整个有机体一样,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才能实现他自己。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本质,是根本,政治是最高的东西,政治权力是最优越的权力,社会生活是人来生存的目的。一个人如果脱离社会与国家,那他就不成其为人,就或者是野兽,或者是神。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

(完整word版)(整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低年级用).

目录 关注生活 1、我们的校园 (39) 2、零花钱如何用 (42) 3、水果与健康 (45) 关注社会 4、认识商标 (48) 5、做汉字小卫士 (52) 6、远离危险 (56) 关注自然 7、害虫的天敌 (60) 8、形态各异的树 (64) 9、大自然的语言 (68) 关注科学 10、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与利用 (72) 11、汽车与环境 (76) 12、吹出梦幻缤纷的泡泡 (81)

我 们 的校园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学校、为校争光的情感和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和分享。 5、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学校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活动重点: 1、引领学生多角度的调查、了解自己的学校。 2、培养学生发展自我、为校争光的意识和情感。 活动准备: 学校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各种活动表格 同学们,每天清晨,我们都会背起心爱的小书包,从各自温馨的小家庭奔向一个共同的、美丽的大家庭,这就是我们的学校。这里,有敬爱的老师,有亲爱的同学,有写不尽的诗篇,有唱不完的歌谣。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校园吧! 问题与思考 1、你爱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吗?为什么? 2、你了解我们学校的哪些情况?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实践与活动 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一

活动二 1、成立活动小组: 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调查内容, 按学校规模、 学校设施、 学校环境、学校荣誉四大主题,成立活动小组。 2、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我们来调查 各研究小组依据计划合理分工,搜集并整合资料。 姓 名 任 务 成 果 研究对象 研究时间 研究人员 研究内容 途径方法 我会拍照,可以给学校照几张像…… 我去采访校长和老师…… 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