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社会学复习 终极版

西方社会学复习 终极版

西方社会学复习 终极版
西方社会学复习 终极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指存在于个人之外,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的一切行为方式、思维

方式和感觉方式。社会事实是这样的一种独立存在,尽管它们常常分布在个体身上或采取个体的形式,但绝不能把它们等同于纯粹的个体事实。

2.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

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3.社会行动:韦伯认为,社会行动应该是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

关,即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某一行动可以被称为社会行动需具备的条件:一是行动者被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即行动者有其行动动机,二是行动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联系。

4.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者群体关系的纽带,它的根本特

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念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存在于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实质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5.有机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是在现代

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存在于社会分工发达的工业社会,强调异质性,肯定个性和差异。

6.显功能:显性的功能就是这样一些客观后果,他对系统的调节和适应作出贡献,而这种

作用是系统参与者所期望并公认的。

7.潜功能:潜功能就是那些并非人们预先期望和公认的功能。

8.反功能:反功能是指降低社会系统的适应能力,并能最终导致系统自我瓦解的功能:高

科技产业的发展,发明些便利的生活用品;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带来环境破坏等

9.铁囚笼:科层制的缺陷:把压抑个性、忽视个性的这样科层制缺陷。

10.有限理性: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试图按理性行事,但是达到理性选择的

能力是有限的,信息不对称。西蒙的研究

11.人道教:强调崇拜人的人性,而人的本性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人类一切行动的永恒

动力和主题,支配着人的理性、知识和行动,因此要以人类之爱代替上帝之爱。

12.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为人们“广

为接受”(taken-for-granted)的社会事实

13.技术环境: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生产效率,即按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

14.理性神话:制度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观念,这些观念常常不是以人为凿刻的形式

出现,而是形成一种被神化的东西,使得大家不得不接受,迈耶把这一现象称为“理性神话”

15.合法性机制: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

16.形式社会学:对社会学研究对象作了更深入更丰富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方社

会学理论中独树一帜的社会形式论。研究对象----社会交往的形式。所谓社会交往的形式,即是“个人之间交往的形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为社会现实”

17.姿势对话:用表达着主观意愿的姿势开展沟通,是最基本的互动形式。

一、简答题

1、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型的分析。(知道)

◆利己性自杀:由极端的个人主义而引发的一种自杀。迪尔凯姆发现,不同宗教教派在自

杀率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真正的原因必须从宗教群体结构上的差异中寻找,由此迪尔凯姆提出了他的理论假设: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己型自杀率上升的原因。

◆利他性自杀:由过度的利他主义导致的自杀行为。利他性自杀有三种类型。

一是义务利他自杀,这类自杀并非出于自愿,也不是个人享有的权利,而是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

二是自由利他自杀,即当群体对成员抱有很高期望,同时成员对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那么,在成员辜负了群体期望时,就会感到强烈的耻辱或自我价值的丧失,从而选择自杀向群体谢罪。

三是强烈利他自杀,如在印度教等宗教教义暗示鼓励下的自杀。

◆失范性自杀: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为。在经

济危机时期,自杀率往往急剧上升。为了解释经济危机期间自杀率上升这一现象,迪尔凯姆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失范状态引起自杀率上升。

2、社会事实的特征

◆客观性: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身外,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身内的生理的和心理的

现象。

◆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体身外,而且对个体施加各种形式

的影响,如引导、赞赏、规劝、非难、禁止等等。

◆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事实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

3、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是什么、区别

◆机械团结

定义: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者群体关系的纽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念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

◆有机团结

内涵: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区别

集体意识上的区别:机械团结以某种被神化的的个别意识来压抑广大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实质是被抽象化和普遍化的个别意识。有机团结中的集体意识是以肯定社会成员个人意志、个人情感、个人选择为前提的,它是多种多样个人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包含着个性的共性。

◆法律性质上的区别:在机械团结中,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是约束性法律,维护

社会的高度同质性是约束性法律的本质和特征;有机团结中的复原性法律,它同约束性法律的根本区别在于:宗旨不在于对个体行为的限制,而是在于维护社会有机联系出发,保护社会成员的利益和权力。

4、帕森斯的AGIL理论基本内涵(要知道)

◆A-G-I-L框架是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它既可以用来分析社会系统结构功能

的实际存在情况,又可以用来指导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行。其基本立足点是:无论是整个社会行动系统,还是构成社会的小群体、家庭和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在其运行中既要求着也发挥着某种特定的功能。

◆其基本内容有:

A----适应,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包括对环境给系统的限制和压力的顺应,也包括对环境的积极改造。

G----目标达到,即社会系统确立总目标的功能。

I----整合,即协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使他们达到某种程度的团结而开展有效的合作。

L----潜在的模式维持,即根据某些规范与原则,维持系统行动秩序与活动方式连续性的功能。

◆A、G、I、L之间的关系,因果逻辑顺序

结构功能发挥的顺序性: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的模式维持

各种功能发挥的协调性:

适应(经济系统)目标达到(政治系

统)

维持(文化系统)整合(社会系统)

5、帕森斯的社会行动模式变量分析。

帕森斯用物种对应性的范畴来概括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分别是:

A、情感与情感中立:人们在社会交往行动中,在情感上是相互投入、互相在对方那里

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还是避免情感投入与直接的满足

B、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行动者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还是从集体利益出发,或者说把个

人利益放在首位,还是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C、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行动者是按社会的一般性伦理规范支配自己的行动,还是按

照某些特殊规范支配自己的行动。

D、先赋与自致:实质是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原则问题。先赋是根据他人的先天规定或先

天关系作出评价;自致是根据他人后天能力与业绩作出评价。

E、专一性与扩散性:人们在社会交往行动中,在互相接触和情感交流方面是单一封闭

的,还是多元开放的。

6、对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分析,如何去解释

A、动机取向是行动者以直接利益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按照动机取向来开展的社会

行动的特征是追求利益的最大满足和代价的最小付出。

事实认知:动机取向表现为行动者对其所处情境的关注。

情感体验:行动者对他所处的环境做出的情感反应。

价值评价:行动者对行动的情境、手段和结果所作出的判断与选择。

B、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行动者对超越直接功利的道德目标和理想信念的追求,它规定着人们在社会行动中以道德规范和理想信仰去选择目标与手段。

认知:价值取向规定行动者关于情境的各种认识与解释的态度——接受还是拒绝

欣赏:价值取向表现为行动者的情感投入

道德:价值取向为行动者提示着评价不同行动类型的一般性标准。

帕森斯动机取向模式的变量分析图。

动机取向的模式变量是关于行动者个人主观动机的分析(如下图示)

需求意向的价值成分

情感情感中立

专一性部分满足赞同

扩散性爱尊敬

帕森斯价值取向模式的变量分析图。

价值取向的模式变量是关于行动者对他人态度的且关系到社会结构的分析。(如下图示)角色期望的价值成分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

先赋遵从普遍规范的期望依据特殊优先关系的期望取向

自致成功实现的期望特殊关系或身份的责任期望

8、韦伯对于社会行动理想类型的分析。(都是要去)

关于社会行动的类型分析,是韦伯理想类型理论的基础部分。韦伯划分出基本行动类型有:1.工具理性类型:是对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后果都做出筹划、思考和选择而采取的

社会行动的概括。它具有功利目的性、手段选择性、操作策划性、效果检测性等特点。

2.价值理性类型:超现实、超功利、指向某种不可选择目的的社会行动。它的目的是给定,

并且给定的目的是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境界,行动者能选择的仅仅是通过何种途径或何种方式来实现给定目标和达到理想境界。韦伯认为,虽然价值理性支配的行动在日常生活领域有多种层面的表现形式,但是实质上都是人们把自己某种理想目标确定后,用理想目标来引导现实生活。

3.传统行动类型:以传统习惯为根据而展开的社会行动。它既不测算功利,也不追求超功

利的理想,它所坚持的是习惯的继续和历史的沿袭。在韦伯看来,这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保守的社会行动类型,它同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过程是相背而驰的。

4.情感性行动类型:人们在开展活动时,把喜怒哀乐等感情或情绪作为自己行动的主要依

据的社会行动类型。韦伯所说的情感类型是一般性概括,是在社会层面上所做的理论分析。

9、三种权威类型:

●传统权威:依靠“人们对古来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者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的社

会控制形式。

根本特点:相信过去。

划分:老年人统治、族长制、世袭制

●感召权威:典型的人治,是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为根据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控制形式。

实质是维护个人权威。

●合法权威: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形式。与工具理想相一致,是工业社会和现代

社会的产物。

10、为什么组织存在趋同性现象。组织社会学理论解释

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组织之间的趋同现象,即为了与制度环境认同,各个组织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和做法。

组织之间的相互模仿学习,这些模仿行为能够减轻组织的动荡,因为它扎根在制度环境里,得到了合法性,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冲击。这样,即便这些组织效率不高,它们也能生存下去。合法性本身提高了组织的生存能力

11、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是冲突的,如何解决冲突的。

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的冲突

由于两者的目的和要求不一致,因此常常引致组织制度间的不一致甚至冲突

“多余的”办公室?

如何解决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之间的冲突?——松散结构

即组织把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分离开来。一个组织采纳了很多规章制度但并不实施,就因为它们只是应付外部制度环境的,对组织的内部运作并无益处

12、主观定义的概念,(如何去论述的)

●自我概念的I和me(需要注意)解释什么是主观我客观我。

I:主体我,主观的我,人们以主格的来称谓自己或意识自己时,这是的我是一个主观的我。作为主观的我,是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主、自立的我。

me:客体我,客观的我,当人们以宾格的来称谓或意识自己时,这时候的我是一个被对象化的客观的我。作为客观的我,则是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束缚和被动的我。

●自我理性化过程:

切入点: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嬉戏阶段:特点:模仿,小孩子扮演角色时,模仿家庭父母玩耍——从用手势的简单交谈到能使用有意义符号的转化。

游戏阶段:规则的实行游戏中的参与者能够同时承担好几个其他角色,并能够把这几个不同的角色组织成一个更大的整体。

普遍化的他人:当一个人按照一般的非人格的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他们就处于一种概化的他人的角色中。

13、孔德的三阶段理论

社会进步:三阶段论(需要知道主要内容是哪些)

●神学阶段:一切现象都是产生于超自然的存在物,人类的心灵就是要探寻现象最初

和最终的根源;

●形而上学阶段:人类的心灵追求现象背后超自然的抽象本质,认为抽象的本质是一

切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

●实证阶段:不研究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研究现象的规律。

三、论述题

1.试阐述帕森斯的机构功能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学史上的第二次理论大综合的原因。

帕森斯能够在宏阔的理论视野中从总体联系回答各种社会问题,实现理论大综合,这与他广泛而批判继承了欧洲各派社会学理论的成果直接相关。

1、对帕森斯来说,受益最深的社会学思想莫过于韦伯和齐美尔为代表的德国社会学理论。在帕森斯关于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的研究中,表现更为强烈的是对行动者的主观意愿和各种社会子系统的价值取向及其功能作用的分析,是对各种社会行动和不同价值取向相互作用的矛盾分析,也就说帕森斯更重视的是人及社会系统的主观性、评价性和选择性。这种理论倾向或研究方式无疑受到韦伯和齐美尔的影响,韦伯的行动类型理论、权威类型理论、文化传统和宗教观念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理论,齐美尔的社会矛盾、社会互动理论,在帕森斯那里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对帕森斯的影响也很大。马克思强调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展开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结构中,经济结构是其他社会结构运行的基础,各种社会结构只有协调地发挥作用,整个社会系统才能健康向前发展。帕森斯对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上述思想。尤为重要的,帕森斯像马克思那样,把经济系统作为其他社会系统运动发展的基础,并且认为人与群体在社会系统中首要的行动是通过生产和其他经济行动而实现的适应功能。

3、帕森斯法国社会学传统中也吸收了丰富的思想来源。孔德和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从实证主义立场出发研究了知识类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结构的有机整体性、结构功能的客观规律性、社会整合方式的相关系统性等。法国社会学家的这些理论观点和理论原则受到了帕森斯的高度重视,他关于社会结构功能客观性、社会结构功能演化规律性、机构功能模式的普遍性等思想,同孔德和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有理论继承关系。

综上所述,帕森斯的理论著述是在对欧洲各种社会学流派的批判继承中展开的,他的很多学术观点中都包含着同各种社会学流派的对话。这种学术活动方式使帕森斯进入广阔的学术空间。帕森斯的社会学思想,如同向世界各地敞开边界的美洲移民大地,几乎有影响的社会学思想理论都能再这里找到安身之处。

2、如何理解默顿对帕森斯的继承与批判:论述题(很明确地说

了这是论述)(各个原则含义,莫顿得出自己四大功能分析原则)

批判了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宏观结构功能主义原则

批判了“社会功能的统一性”原则

功能统一性:以社会结构功能的统一性为前提,正是因为相同的社会结构就一定具有相同的社会功能,关于社会群体和社会结构的一般性功能分析模式才能成立。社会系统各个部分在运行中,协调一致、相互促进。没有不可调节的持久冲突。

默顿认为,社会功能统一性是不成立的,在结构功能分析中,必须明确群体功能或社会结构功能的界限,而不应不加限制地抽象谈论社会结构功能。

批判了“普遍的功能主义”

普遍的功能主义:所以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具有积极的功能。

默顿认为,判断某种社会活动、社会群体和社会形式是否具有积极功能,应当在多种功能结果的综合分析中才能得以确认。

批判了社会功能不可缺少性原则

功能不可缺少性:

默顿认为这种判断是不能成立的,那些被认为不可替代的功能都是可以替代的。例如在生育行为中,形成婚姻是生育行为的制度前提,但是在当代西方社会,许多妇女明确地拒绝婚姻制度而却做了孩子的母亲。

因此,默顿得出自己的中层功能分析原则

中程功能分析原则:

第一,中程功能分析方法是一种考察和解释社会行动及其后果的战略,而不是具有规范性的理论模式和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第二,中程功能分析形成的理论应当有经验材料支持,仅靠要领演绎和逻辑揄形成的理论是不可靠的,应当受到中程功能分析的批判和抵制。

第三,判断一种理论是不是中程理论,关键看它能否作为“产生经验的假设”。中层理论的命题或观点,不仅来自于对经验事实的理论概括,而且反过来也是直接可以指导经验活动的思想原则或理论前提。

第四,强调分析客观的社会后果,不关心社会行动的主观取向。在默顿看来,过多地分析社会行动的主观取向,不能保证社会学研究的真实性,因为社会行动的主观取向或主观动机,往往同社会行动的后果是不一致的。

社会示范类型(了解)

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

创新失范:有某种文化目标追求,但是未能按照制度允许的手段行事产生的越轨行为

形式主义失范:没有明确功利的目标,但是只知道单纯恪守制度规范,将产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僵化保守的越轨行为。没有功力目标,本本分分,坚持自己工作

逃避主义失范:既没有功利目标,也不顾及制度及规范的越轨行为:乞丐

造反:否定原有的目标和制度,提出一种新目标和制度作为追求目标与行动准则的越轨行为:

【北大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解简答表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

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 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 社会学理论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理论+教程)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 ※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自己总结出理论点。 ?上卷:太散,不适合考试,不妨用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下卷: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可。——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 迪厄的思想。 ㊣题型:论述为主,至少占40分。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精读○ ※古典和现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20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20分;20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题型:至少占20分。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精读 ※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很有针对性。尤其注意每章后面的评价部分。?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掌握重要概念,有可能出简答。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复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资料:提纲)?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论文专著。后现代考题可能由谢老师出题,如2007年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考察,2008年关于“福柯权力思想”的考察。 ?(人口+劳动+心理+家庭+城市) 1、佟新《人口社会学》○精读○; ※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题型:考试占10分。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精读○; ※掌握重点章节核心内容。精简内容,以便记忆。㊣题型:考试占10分。

电大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试题和答案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指导 单选题: 1.自1838年(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 3.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4.从客观的( B )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5.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6.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7.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 B )。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D.动力学 8.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9.韦伯主张用( C )的方法开展社会学研究。 A.客观论 B.主观论 C.理解论 D.认识论 10.韦伯把自己的社会学称为( B )社会学。 A.科学的 B.解释的 C.正确的 D.德国的 11.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 C )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A.价值理性B.有限理性 C.工具理性D.科学理性 12.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的。 A.非逻辑B.合逻辑C.合理性 D.合规律性 13.帕累托认为,只有在( D )的社会才能涌现出较多的确有才干的精英。 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 C.高度发展D.流动开放 14.帕森斯认为,(D)是社会现实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单位。 A.家庭B.群体C.个体D.社会行动

发展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题:试述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材P12-13) 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一般与早发内生型发展相对应,其主要特点如下: (1)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迟发外生型国家多历经殖民与奴役,这一过程使其人民饱受灾难,经济和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恶劣的发展条件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发展动力的外缘性:该型发展国家的发展动力一般来自于其社会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其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国家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一种被迫回应,而不是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主动要求。 (3)发展进程的跳跃性:由于迟发外生型发展是在其内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强行启动的,并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兼顾许多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赶超(或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第二题: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P35-37) 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发展理论。它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主要有: ?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即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格等多方面共同进步的总体进程。 ?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即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需要逐步进行。 ?重视发展的内因分析:认为社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在于其内部是否具有体现现代性的因素。 ?重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有: ?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持“发展道路同一论”,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持“克服传统束缚论”,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题: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P53) 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都属于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 (1)两者的创始者不同: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 (2)两者的分析单位不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单位则是国家。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二种冲突类型。科塞注意到:“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相反,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说,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感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样。 同时,科塞也注意到紧密关系中,当不牵涉到参与者的整个个性,也就是说,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例如老同学关系、老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便是如此。 (三)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三类社会冲突类型。它是依据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还是外部而划分的。内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酌冲突。科塞分析了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酌一些重要特征。 在分析内群体冲突时科塞指出,R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投人程度相关。“在只是涉及其成员人格表面部分的群体中,或用帕森斯的术语来说,在其关系是专门性的和非情感性的群体中。其冲突的程度要比在其关系是扩展性的、情感性的,其成员用整个人格从事其活动的群体中的冲突程度低,也较少是最烈的。” 因为,前者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远低于后者。前者的成员以部分人格投入群体,那么情感性因素进入现实性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所以冲突的程度便相对的低些。 此外,在内群体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因为那些积极的成员是与群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而叛徒即便不是在实际上也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威胁到群体的生存。再加上叛徒离开群体后往往对原来群体的精神进行一系列的清算,这就更使得原来的群体把其视为危险的象征而激烈地反对。 再有,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因为叛徒离开这个群体只是到敌人那里去。而异端分子虽然拥护群体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是主张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手段。从而使群体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严重威胁了群体内现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西方社会学复习答案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 1.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与确立(第二、三、四章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 1.自1838年( 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 2.孔德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A D )原则。 A.客观性B.自主性C.能动性D.相对性 3.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BCD )三个不同的阶段。 A.原始阶段B.神学阶段C.形而上学阶段D.实证阶段 4.孔德将(B )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 1.社会物理学(孔德) 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他把社会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认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2.社会秩序(孔德) 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间稳定的有序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3.实证阶段(孔德) 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1.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 A.社会主义B.自然主义C.主观主义D.唯物主义 2.斯宾塞站在(AB )立场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A.自然主义B.个人主义C.集体主义D.人文主义 3.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 )→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论 1.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组织D.社会事实 2.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的主要特点是:(ABD ) A.不可还原性B.对个体的制约性C.主体能动性D.社会普遍性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 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 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 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 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 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 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 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 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 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 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 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 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 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 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 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 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 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 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 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 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 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二)模式变项P173 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 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感情中立性—情感性, 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2.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 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3.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三)AGIL 功能分析模型 1. AGIL 强调系统的“必要条件”。 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P176 :行为有机体系统——适应功能(Adaptation) 人格系统——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社会系统——整合功能 (Integration )文化系统——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四)社会学中层理论观P182 1.中层理论特点:①它主要 用于指导经验研究;②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 高一层,如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都 属中层理论;③中层理论可 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 体系;④中层理论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⑤中层理论是经典理 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⑥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 下来才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五)功能分析范式P184 1.范式: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的研究程序。范式的作用主要是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 以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的规范化语言。 2.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第一是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3.默顿功能范式:指出功能分析的步骤:①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②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③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4.十一个澄清的问题1.功能归属事项2.主观意向概念3.客观结果概念4.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 5.功能需要的概念 6.功能实现的机制概念 7.功能选择的概念 8.结构脉络的概念 9.动态与变迁的概念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涵问题。 (六)结构分析范式P186 1.他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默顿结构分析范式,即结构分析的14条规定:1.社会结构 三.社会冲突论 (一)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P201 1.社会冲突的根源。其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权力。) 2.社会冲突的形成。 “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3.“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的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者、物质设置、纲领和意识形态;(2)政治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须允许结社联盟;(3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程序)。 3.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4,社会冲突的程度: (1)影响社会冲突强度因素:①社团的重叠程度②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度;③社会流动性程度。 (2)影响社会冲突烈度因素:①社会经济剥夺情况;②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 5.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三种变迁类型:革命变迁: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改革变迁: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最低层次的变迁: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6.度量社会变迁的尺度: 根本性:社会变迁的程度,关联阶级斗争的强度 突发性:社会变迁的速度,关联阶级斗争的烈度 (三)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P210 1.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作为手段的冲突,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注:两种冲突的区别不是纯粹的,两种性质的冲突往往是交叉着、混合着。 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地对感情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当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攻击性和敌对性。 3.内群冲突与外群冲突:内群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冲突: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 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 (四)社会冲突的功能P213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冲突不涉及(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积极(消极)功能。

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章复习指导与复习题

复习西方社会学理论指导及各章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复习要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复习要求: 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思考题: 1.试论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知识背景。 2.试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传统 第二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复习要点: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复习要求: 理解孔德、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评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阅读迪尔凯姆的一本主要著作,并进行评介。 第四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与社会学的本质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货币哲学。复习要求: 掌握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齐美尔的货币哲学理论。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复习要点: 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性化过程、统治类型、科层制和宗教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

2.试分析韦伯对理性化的论述。 3.结合东亚的发展评价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理论。 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 复习要点: 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复习要求: 了解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掌握帕森斯和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分析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 2试评述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3.分析默顿中层理论观的意义。 第七章社会交换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复习要求: 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掌握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思考题: 1.试分析社会交换理论的渊源。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题答案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题2018春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考试时间为90分钟。期末考试只允许考生携带一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手写,不允许复印和打印)入场。除此之外,不允许携带其它任何资料(包括纸质和电子资料等)。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10道题,每题2分) 2.多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4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论述题(1道题,20分) 第一章导论 单选题: 1.自1838年(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 单选题: 1.孔德将(B )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 多选题: 1.孔德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 A D)原则。 A.客观性B.自主性C.能动性D.相对性 2.孔德认为人类知识先后经历了(BCD)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A.原始阶段B.神学阶段C.形而上学阶段D.实证阶段 名词解释: 1.社会秩序(孔德) 2.实证阶段(孔德)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单选题: 1.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A.社会主义B.自然主义C.主观主义D.唯物主义 2.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 )→工业社会。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 多选题: 1.斯宾塞站在(AB )立场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A.自然主义B.个人主义C.集体主义D.人文主义 2. 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包含着同生物有机体一样的系统,包括:()等系统。 A. 循环系统 B.骨骼系统 C.神经系统 D.营养系统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论 单选题: 1.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组织D.社会事实 多选题: 1.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的主要特点是:(ABD ) A.不可还原性B.对个人的制约作用C.主体能动性D.社会普遍性 2.迪尔凯姆指出,解释社会事实基本原则是(AD)。 A.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 B.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C.坚持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方法 D.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源与功能混同起来 3.迪尔凯姆指出,到现在为止,社会经历了两种最基本的团结形式:(CD)。 A.个体团结B.群体团结C.机械团结D.有机团结 4.迪尔凯姆论述了以下几种自杀类型(ABD )。 A.利己性自杀B.利他性自杀C.恐惧性自杀D.失性自杀 名词解释: 1.有机团结(迪尔凯姆) 2.社会比率(迪尔凯姆)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杨善华 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理论的主要特点、构建方式和基本类型,梳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以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 第一节理论的特点、构建与类型 一、理论的二元性:抽象与具体;逻辑一致与悖论;说明与解释。 二、理论的三种基本类型:形式的;实质的;实证的。 三、理论是如何提出来的: 1.对通行理论的批判 2.综合 3.吸纳具体研究的结论 4.追求基本的形式特征 5.理解重大事件 第二节社会理论的基本路径 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充斥着个体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任何社会学理论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一、社会实在的性质是什么? 二、怎样认识社会实在? 三、四种理论组合:功利主义;建构主义(主观主义);实质主义;功能主义。 第三节社会学的三代理论史 一、第一代(经典)理论:三大传统 二、第二代社会学理论:帕森斯主义与反帕森斯主义 三、第三代理论:后帕森斯时代的新综合 四、当代综合的特点: 1.多种综合并存。 2.综合多采用对传统理论的重构。 3.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学科的分化与综合。 第四节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一、现代性问题 二、区分三个词: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三、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复习思考题 社会理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有何关联? 拓展阅读书目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一章 第二章现象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行动社会理论的主要特点,了解现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思路,重点掌握常人方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行动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 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 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 (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 (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 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 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 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 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 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 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 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 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 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 ◆、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 ◆、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社会科学的规律是具有概率性的,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 ◆、逻辑一贯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logical consistency)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 ◆、相容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compatibility)必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③、上面四项假定中,前两项假定阐述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得常识基础之间的关联,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 1.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学的兴起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学问,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 (1)社会学概念的提出 孔德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社会学概念之际,正是旧的封建秩序被暴力革命摧毁,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尚未确立,资产阶级政权不断更迭,各种经济问题频发的时期。如何摆脱秩序混乱的社会困境,取得资本主义工业和文化的胜利,是摆在思想家面前的紧迫任务。孔德把社会秩序作为其社会学核心概念之一,充分地说明社会学形成之初就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 (2)各类社会学 实证社会学把社会现象作为客观对象,试图用物理学方法描述社会整合与进化的规律; 解释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人的主体活动结果,试图用人文学科的理解与评价方法阐释社会行动的根据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实践过程,试图用唯物的辩证思维方式,批判地揭示社会异化原因和人类自由解放道路。 不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采用何种方法,得出何种结论,社会学都是一种直面现实、参与现实、力求把现实从困境中解脱,让人类从危机中超越,寻求幸福、和平、自由的实践性学科。 2.社会学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继续

社会学同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同黑格尔的理性哲学,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是欧洲形而上学的传统,尤其是对黑格尔理性哲学的批判性继续。 (1)实证社会学。孔德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反对理性,而是反对被包含在传统理性概念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实证社会学并未完全超越理性哲学的传统,只不过把科学理性、认知理性和客观理性,从作为总体的传统理性中提取出来并绝对化罢了。实证社会学试图以科学理性把握客体的确定规定性。 (2)解释社会学。以韦伯为代表的解释社会学,试图通过意义阐释来解释社会行动的主观根据或主观理性。如果说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科学理性、客观理性是传统理性哲学的片面性继续,那么把主体意愿和主观理性作为基本原则的解释社会学,是传统理性哲学的又一种片面性继续。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公开声明自己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不否认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理性原则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理性是现实的、批判的、总体的活动根据,因为实践本身就是综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过程,是包含认识、评价和审美等总体意识于其中的物质活动。 总之,西方社会学的兴起既是西方社会问题的反应,又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继续,我们应当在现实基础和文化传统的双向统一中考察和把握西方社会学的生成。 二、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1.实证主义 西方学者一般把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三人的理论统称为实证社会学的古典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考试复习大全

名词解释 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行动,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他人的行为为取向。 科层制: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确切的说,是其中一种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权力依据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范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体系,反映高级的的工具合理性。 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社会学可以对所研究的现象像自然科学那样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的特殊认识工具。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社会团结:社会团结与“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的含义大体相同,它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涂尔干):机械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事相似的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芝加哥学派:即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米德创立了符号互动论。 中层理论:即介于经验总结性微观理论和宏大社会理论之间的理论;其宗旨在于架设一条社会理论“实用化”的桥梁,指导人类的经验实践特别是调查。 镜中我: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二)模式变项P173 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感情中立性—情感性,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2.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3.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 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三)AGIL 功能分析模型 1. AGIL 强调系统的“必要条件”。 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P176 :行为有机体系统——适应功能(Adaptation) 人格系统——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社会系统——整合功能(Integration )文化系统——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四)社会学中层理论观P182 1.中层理论特点:①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②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都属中层理论;③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④中层理论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⑤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⑥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下来才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五)功能分析范式P184 1.范式: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的研究程序。范式的作用主要是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以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的规范化语言。 2.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第一是社 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3.默顿功能范式:指出功能分析的步骤:①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②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③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4.十一个澄清的问题1.功能归属事项2.主观意向概念3.客观结果概念4.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5.功能需要的概念6.功能实现的机制概念7.功能选择的概念8.结构脉络的概念9.动态与变迁的概念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涵问题。 (六)结构分析范式P186 1.他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默顿结构分析范式,即结构分析的14条规定:1.社会结构 三.社会冲突论 (一)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P201 1.社会冲突的根源。其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权力。) 2.社会冲突的形成。 “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 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3.“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的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者、物质设置、纲领和意识形态;(2)政治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须允许结社联盟;(3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程序)。 3.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4,社会冲突的程度: (1)影响社会冲突强度因素:①社团的重叠程度②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度;③社会流动性程度。 (2)影响社会冲突烈度因素:①社会经济剥夺情况;②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 5.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三种变迁类型:革命变迁: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改革变迁: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最低层次的变迁: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6.度量社会变迁的尺度: 根本性:社会变迁的程度,关联阶级斗争的强度 突发性:社会变迁的速度,关联阶级斗争的烈度 (三)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P210 1.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作为手段的冲突,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注:两种冲突的区别不是纯粹的,两种性质的冲突往往是交叉着、混合着。 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地对感情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当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攻击性和敌对性。 3.内群冲突与外群冲突:内群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冲突: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 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 (四)社会冲突的功能P213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冲突不涉及(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积极(消极)功能。 2.外群体冲突的功能:对群体内部状态的影响:外群体冲突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但缺乏内部团结的群体面临外部冲突可能会瓦解。 对社会融合及扩展的影响:外群体冲突可以把其他方面毫无联系或对立的个人 或群体相互联系起来,并把他们带入一个公共的活动领域。 3.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 4.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说明现实性冲突是社会变迁的促进因素,现实性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系统是有益的,科塞甚至认为暴力冲突对社会变迁也有积极功能。 四.社会交换理论P216 (一)霍曼斯德行为主义交换论基本命题P224 1.成功命题:如果一个人曾经成功地获得一种报酬或避免一种惩罚,他就倾向于重复这种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现在产生刺激的行动情景与曾经取得成功的行动情景相似,就会重复以往行动。他强调一个人在若干行动中,总是选择曾给他带来报酬的行动。 3.价值命题:强调以个人在若干能带来报酬或逃避惩罚的行动结果中,总是选择价值最大的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近期内获得某类报酬的次数越多,获得此类报酬的时间间隔越短,该报酬对他来说,价值就会下降,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也不会高。即剥夺越小,价值越小,满足感越小;剥夺越大,价值越大,满足感越大。 5.攻击—赞同命题:是关于人类行动中的情感因素。积极的情感会导致赞同性行动,消极情感会导致攻击性行动。 6.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他们的限定。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即行动=价值(可能性)。 7.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公理,他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刺激命题指出行动受到经验和情境的制约;价值命题指出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由价值判断参与的;剥夺—满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理性命题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三)布劳的理论特征P236 1.理论特征(与霍曼斯的区别):反对霍曼斯的心理还原立场; 通过分析支配着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社会过程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结构,力图揭示社会结构中的内在矛盾、对抗和重组过程,从而把社会变迁的分析引入社会交换理论。 2.布劳虽然看到了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的存在,但它不可能发现产生他们的真正原因和消除他们的有效途径。 3.布劳把权力和压迫看作是社会的现象,他超越了传统的静态功能理论的局限性;布劳的分析不仅仅是微观的,也不仅仅是宏观的,他既关心微观的社会,也关心宏观的社会。他力图证明怎样才能把某些基本的原则基应用于微观,也应用于宏观。 五.符号互动论P24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