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维上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思维上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思维上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思维上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思维上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年月日》案例与反思

教学活动背景:每人对数学的理解都与他自身的经验、知识背景、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有关,由此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不断完善、优化,还能让不同的解题策略为大家所共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活动时间与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不断拓展思路,展现思维的真实碰撞。

案例:

片段一:

师:屏幕上有三个醒目的大字“年、月、日”,当你读出这三个字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都有30天。

生:由年月日,我想到了时分秒,我们应该分秒必争,做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小主人。

生:能不能计算出一年有多少天?有多少小时?有多少分钟?又有多少秒?

生:我每年都要过一个生日,可有的人为什么4年才过一个生日?

……

[反思:探索的基础是发现。发现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学生们众说纷纭,无拘无束,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片段二:

师:请小组中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卡,仔细观察,看大家有什么新的发现?(注意及时做好记录)

每个小组汇报反馈:

生: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月份有30天,2月份有28天,所以刚才有同学说“每月都有30天”是不正确的。

生:有的年份2月份是29天。

师: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份有29天的年份称为闰年,2月份有28天的年份称为平年,平年和闰年有什么区别呢?

生:2月份的天数不同。

生:全年的天数相差1天。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思路。

师:每个月的天数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一年的天数呢?

生:把每个月的天数都加起来。

生:因为有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2月,所以用“31×7+30×4+28”

可以算出平年有365天。

生:用“31×7+30×4+29”,可以算出闰年有366天。

生:我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因为闰年比平年多一天,所以直接用365+1=366(天)。

生:还可以进行估算,每个月大约有30天,30×12 = 360(天),一年大约有360天。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2000年2月份是29天,所以说2000年是闰年,2003年是平年,那么我们怎样知道其他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生:查看万年历,看2月份有多少天?

生:这样太麻烦了,我想可能会有一个简便的判断方法。

师:你的想法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点击电脑进入万年历)

生:四年中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

生:1992年、1996年、2000年……都是闰年,那这些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查看电脑桌面上下载的网络材料。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独立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生: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

生:1900年能被4整除,说明1900年是闰年,而通过查万年历,它的二月份有28天,它确实是平年,这岂不是矛盾吗?

生:是不是万年历编错了。

生:用公历年份除以4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这种计算方法不准确。

适时点拨,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应该除以400这个判断方法。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有的人4年过一个生日吗?

[反思:老师让学生拿出年历卡,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如鱼得水,激情高涨,因为他们从年历卡上发现了许多从未知道的知识。我顺着学生的思路整理板书,当提到平年和闰年有什么区别时,一生说:“二月份的天数不同”,另一生说:“闰年比平年多一天”。能说出二月份的天数不同不足为奇,但能说出平年与闰年全年的天数相差一天,确实是了不起,说明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学生思维碰撞最激烈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应该除以400这个判断方法,既解开了学生的疑惑,又

恰倒好处,学生自然接受。一节课,我抛开了自己原来设计的思路,完全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既不把老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又能在关键的时候拉学生一把,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有机会得到最佳的展示。

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首先,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还要有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听、说、交往等各项技能。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必正襟危坐,而是处于一种“放松的警觉状态”中,这种放松着的思考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激发学生灵感和创造欲的状态。]

思路一变天地宽,只要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变了,学生就会变得好学、乐学、会学,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新的生机!

拓展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发展

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 空间是哲学术语,特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广义地理解,学习空间既指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一种外部环境;又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容纳度,一种内部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真正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充分的学习空间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在自由广阔的空间中,学生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优化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心理空间。 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认识、主动发现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学生对某一活动的心理容纳程度,即是否乐意参与这一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要实现各自角色的转变。只有对学生的尊重、平等的交往,才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的认同,这种心理认同的结果是心理自由,有了心理自由,学生就不会产生逃避的需要,学生才会愿意敞开心怀,展开真诚的交流。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开放学生的学习心态,彰显学生个性。真正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思想和意愿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面对每一节课、每一个孩子。常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回答得圆满时,用恳切的语言伴以赞许的目光:“真棒!真爱动脑筋!”对有创意的回答更是面带笑容用响亮的语言加以肯定:“你真聪明,这个想法好,老师欣赏你!”……当有的学生不敢发言时,我就鼓励他们:“只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说错也没关系,敢说就说明你已有进步。”对于答错的孩子,我并不急于判断,而是面对别的孩子:“你们还的别的想法?谁愿意交流一下?”经常指导激励,现在我们班90%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争取机会。 3、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夸美纽斯说:“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且有新异感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火花。 例如,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我依次出示:(1)用铁丝围成的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剪、折再量);(2)圆形纸片的周长如何测量?(不能剪、折,在直尺上转动一周);(3)圆形游泳池的周长怎样测量?(不能转动,用卷尺测量);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一一解答,学生已面露得意之色。这时教师出示一根短绳,一端拴有小球,甩动另一端,(4)这个小球甩动形成的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学生面面相觑,哑口无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眼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

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拓展科学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科学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要求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可在科学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是就本论本,只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不愿意拓展科学教学的空间,把学生束缚在课本之中,学生很难把学到的知识和身边的生活以及广阔的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更谈不上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久而久之,学生对科学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有了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充分借助学校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校资源包括实物资源与信息资源两种,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恰当设置学生学习科学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以及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1. 开放实物资源,引领学生自行探究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够真正地进行下去,就要开放学校实物教学资源,而学校里的科学教室和相应的实验仪器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最佳场所和工具,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创造出必要的条件,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各种探究实验。学生学习科学最感兴趣的是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特别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自行设计的实验,所以,在完成预定的科学实验任务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仪器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

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地进行相应的实验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既锻炼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激发了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借助信息资源,收集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 在科学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有些问题教师也很难给出一个清楚的解释,但越是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越感兴趣。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宇宙》一章时,不少学生对月球的相关问题,星空中都有一些什么物质,有无生命体存在等产生了疑惑,这个时候,仅凭课本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就需要引领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收集相关信息,满足学生的求知期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引领学生走向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对于科学学习而言,大自然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从中探知出许许多多未知的东西。因此,教师不能把学生束缚在学校内、课本中,仅仅凭教师的讲解和实验室的探究进行教学,要大胆地引领学生走出学校,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中的蚯蚓、蚂蚁等内容时,由于学生对蚯蚓、蚂蚁都非常熟悉,不少学生都玩过蚯蚓、蚂蚁,这个时候再把学生局限在教室中,把课本知识和大自然分开,那么学生生活中已经具备的经验与知识就会白白浪费。此时,教师可引领学生走向花坛、菜地、柴草堆、乱石堆、墙角的土壤中,去搜寻蚯蚓的足迹,仔细研究蚯蚓的身体构造与生活习性;可让学生带上一些馒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正确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冶父山镇罗岗小学高岳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人为地分开和割裂,要高度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合理组织和科学调控,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发挥最大效益,是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一、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学生手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忙于穿梭,疲于应付,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摆摆花架子,充其量只是漫无目的的自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究其根本,在于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主就是完全放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教师袖手旁观,不加干涉,不做有效引导,这种放野马式的自主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自主与引导密不可分,不能人为分开,高效的自主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小学生处在学习的起步阶段,知识面窄、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单调、处理问题能力薄弱,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解决问题的时候,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因此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合理定位,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提供排除障碍、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使其尽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1)增加学生自主时空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要给学生充裕的时空,教师少讲、精讲,可讲可不讲的地方就坚决省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弄懂掌握的的内容,教师就不必事无巨细地重言倒语,只在介绍背景、方法方式、升华提高、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即可。这样增加学生的活动时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阔的空间去读书、思考和体验。 (2)扩大学生选择权利 学生学习往往受老师画的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束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享受高度的选择权。学生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和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合作者,事倍功半,成效明显。 二、正确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也无谁优谁劣之分。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喜欢和人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要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有机整合和交叉效应才是上策。 (1)加强合作的针对性。 合作任务要明确,具有针对性。要选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合作不能漫无目的和随便随意,要精心挑选。 (2)加强合作过程的有效性。 合作的过程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给予学生一定的个别自主学习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思考有一定的结果时,理清自己的思路,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做到讨论交流时胸有成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认识,做合作的主人,而不是充当观众和听众。合作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最好快速记录别人发言要点。自己发言时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结合别人的发言谈论话题。在充分交流基础上整合观点,进而形成集体意见,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和喜悦。 三、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并非贬低自主性学习的价值。探究性学习和

小学五年级数学思维拓展训练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思维拓展训练题(2)1、有四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42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一箱苹果多少个?一箱桃多少个? 2. 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89分,甲丁二人平均95分,甲丁二人各多少分? 3. 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8,把其中一个数改为6后,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6,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4. 把五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其平均数是38,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7,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8,中间一个数是多少? 5. 求等差数列3、7、11、……、643的平均数。 6. 小明上山时每小时行3千米,原路返回时每小时行5千米,小明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7. 有一个正方形的草坪,沿草坪四周向外修建一米宽的小路,路面面积是80平方米,求草坪的面积。 8. 五年级有六个班,每班人数相等。从每班选16人参加少先队活动,剩下的同学相当于原来4个班的人数,原来每班多少人? 9. 一个两位数的两个数字和是10.如果把这个两位数的两个数字对调位置,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就比原数大72。求原来的两位数。 10. 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个位上的数字的3倍。如果把这两个数字对调位置,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与原数的差是54,求原数。 11. 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个位上的数字的2倍。如果把这两个数字对调位置,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与原数的和是132,求原数。 12. 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少2。如果把这两个数字对调位置,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与原数的和是154,求原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思维拓展训练(1) 1.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4的四位数一共有多少个? 2.在一个两位数的两个数字中间加写一个0得到的三位数与原来的两位数相加,和是1002,求原来的两位数。 3.一道减法题被减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7,减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25,如果被减数减去减数所得的差的数字的和是39,那么,在减的过程中有几次退位? 4.甲数和乙数的数字和都能被11整除,这两数相加,和的数字和是6,甲数减乙数,差最小是几? 5.把一包小玩具送给几个小朋友,如果送给1个小朋友7件,剩下的玩具其余每人正好分得3件;如果送给3个小朋友每人3件,剩下的玩具每人正好分得4件。这包玩具有多少件? 6.把一些橙和柑分装入袋,如果每袋6个橙、5个柑,橙分完了还剩3个柑;如果每袋8个柑、6个橙,柑分完了还剩18个橙。橙和柑一共有多少个? 7.陈叔叔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10千米,下午1时到达;每小时行15千米,上午11时到达。他想在中午12时到达,每小时应行多少千米? 8.从甲地到乙地的路全是上坡路和下坡路,其中上坡路的路程是下坡路的2倍。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上坡路的速度是下坡路的一半,行1.5小时到达,从乙地返回甲地,要行多少小时? 9.把一个小数去掉小数点后再与原数的4倍相加,和是702,求原来的小数。 10.在一个整数的某两个数字间点上小数点后,把得到的小数与原来的整数相加,和是10063.64,原来的整数是几?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 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 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 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 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 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 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 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 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 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就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伊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学生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和探索,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讲故事形式把数学内容展现出来。在复习旧知识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教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主干的直径是多少。”经老师这么一说,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氛围。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做”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让孩子对数学活动充满好奇和喜欢,是学好数学的源泉,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要让他们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主动参与,才能更深入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操作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我便在课前指导学生参与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在课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连续三次倒满圆柱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其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梯形和一些特殊梯形(如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直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在“做”数学,而非被动地“听”或“看”数学。这种有效的操作,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促进了推理能力的提高。(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附图:) b (1) (2) a×h÷2+ b×h÷2

拓展延伸语文课堂学习空间

拓展延伸语文课堂学习空间 发表时间:2012-05-04T09:54:19.4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6月总第100期供稿作者:何少凤[导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材料,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动地、个性化去解读。 何少凤广西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第一初级中学5378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一论述,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便是实现这一标准的真正体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呢? 一、有机处理教材资源,开拓学习思路。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材料,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动地、个性化去解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的过程,让教材形象活生生地立起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如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教学过程中可针对课文内容,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性问题。这些材料,可以是课文情节等关键处的联结点,可以是字词的删除、改换、比较,可以是文章精彩部分的咀嚼、内容微瑕的辨正。这样教材资源得到有机处理,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究性兴趣得到激发,较好地开拓了学习思路。如学习《变色龙》课文时,不布置学生预习,直接对故事的开端和结局进行分析,把发展和高潮设为空白,让学生掩卷沉思,悬念读书,进行多层次、哲理性动态思考,这样小说主人公对事物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必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强烈的反差空白区,学生必然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探索思考。而后学生阅读原文。这样既使学生豁然开朗,又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表明,这样的处理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对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究,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利用校本资源,拓宽学习空间。 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校园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而新课程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学校生活是学习积累的捷径。学校老师应当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鼓励学生设计、解读校园环境资源。正因为身处学校,因而活动开展倒显得便利,有老师随时指导,有资料就近可查,不用车马劳顿,学生实践参与的时间机会大大增加,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学校一些建筑物上刻有“育英楼”、“敬业楼”、“格致楼”等文字,可让学生探究一下它们有怎样的含义。如是新造建筑,可让学生来个建筑物命名比赛:楼房应取什么名字?有什么含义?怎样使楼名和学校特色结合起来?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艺术特色学校,学生在命名时想到了用“星海楼”、“多芬楼”这些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全校师生拍手叫好。有学生甚至设想,把教学楼四周的草坪设计成五线谱形状,让校歌一目了然,耳濡目染。这样的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参与程度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比如,每所学校校园内都有些花草树木,有紫藤,有腊梅,有丁香,有桂花等等,学生有的熟悉,有的陌生,据此何不在学生中开展一个给植物挂牌的综合实践活动呢?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资料,写要点,给植物挂牌,写上植物名及有关知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定会更加了解深化书本知识,有效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进爱护一草一木的情感。再比如我校开设了扎染、园艺、编织等多门校本课程,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学生中开展了“品一品我的手艺”的活动,让学生实践展示自己的手艺,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手艺,议一议评价别人的手艺。学生很是投入,表现不俗。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了,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适时开展实践活动,积累学习源泉。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如今语文学习呈开放态势,社会化语文活动将成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道标语、广告以及人际交流等。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演绎生活语文,可以到群众中体味语文用途。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可供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如笔者在教学《死海不死》时注意到课文的科学性、趣味性的特点,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我是一个导游”的活动,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死海。学生查旅游手册资料,穿导游标志服装,记课本死海知识信息,解死海不死奥秘,以此为蓝本的“我是一个导游”演出节目在市文艺会演中还得了大奖。实践证明,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诱导学生把多学科知识渗透到语文学习之中,巩固课文内容,不断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中学生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幻想,敢于提出大胆的想象和假设,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创造愿望。因而如能将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甚至大胆勾画解决引起开放性、前瞻性、实效性的社会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时,让学习设计拯救死海的方案;学习《向沙漠进军》时,让学生设计培育防护林的方案。笔者在教学《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时,适时点拨:全镇民用自来水均来自镇北的北麻漾,调查分析北麻漾的水质怎样?污染原因?应采取哪些措施?问题一出,学生踏麻漾实情,析水质情况,访当地群众,走政府部门……学生为生活用水的污染而焦急万分,为人们意识的麻木淡薄而叹息,为工厂业主破坏环境、污染水质的举止而愤恨。一篇篇调查研究报告写了出来,尽管有些不甚准确,言辞过于偏激,但都是学生自己探究的成果,也更加深切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的实践活动,积累了学习源泉,达到了活学语文、学活语文的目的。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一.背景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打破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结构。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迅速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这是现代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

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拓展训练(共13套),活跃思维

小学一年级数学 思维拓展训练(共13套),活跃思维 思维训练题01 1、晾晒1块手帕,要用2只夹子;2块手帕,要用3只夹子;11块手帕,要用( )只夹子。 2、老师带了一些小朋友去看电影,一共买了11张票。问和老师一起看电影的有( )个小朋友。 3、8名女同学站成一排,每隔2名女同学插进3名男同学,共插进( )名男同学。 4、把2、3、4、5分别填入( )中,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 )+( )-( )=( ) 5、小朋友排队。小平的左面有4个人,右面有8个人。这一行有( )个人。 6、小朋友排队。从左数过来小平是第4个,从右数过来是第8个。这一行有( )个人。 7、按规律写数。 15、10、13、12、11、( )、( ) 1、4、3、6、5、( )、( ) 1、2、4、8、( )、( )

8、小明、小林和小红一起比体重,结果是小明比小林重,小林比小红重,小明比小红重。他们三人中( )最重, ( )最轻。 9、小明、小红、小林进行100米跑步比赛。小明用了13秒,小林用了12秒,小红用了11秒。那么,( )是第一,( )是第二。 10、强强的体重是27千克,芳芳的体重是25千克。东东的体重居于第三,他和强强体重相差5千克,东东的体重是 ( )千克。 思维训练题02 1、小猫、小狗、小兔、小猴、小熊排成一横排做广播操:兔的左边是狗;猴在熊的左边;猫的右边是狗;猴在兔 的右边。( )排在队伍的最左边。 2、1、2、4、5、7、8、( )、( ) 15、1、12、1、9、( )、( )、( )、( ) 75、( )、( )、60、( )、50、( )、( )、( ) 10、5、9、6、8、7、7、( )、( )、( )

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人类已经跨入新千年,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需要人才,更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本着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有了点滴体会。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学习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活动。兴趣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与旧知识是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存在这份兴趣,他才会带着问题去动脑筋,去创新。在这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说,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和创新热情。 首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轻松、活泼的教育氛围,学生才能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才会旺盛,学习热情高,思维才活跃,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大胆探索,畅所欲言,才会有利于创新。我上每一节课时,都要围绕课文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对所设计问题

感兴趣,愿意去学。例如,教学《检阅》一课时,我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替博莱克写一篇日记,来表达他参加了检阅后的激动心情的小练笔,又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让每一位学生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学生丰富的创造力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学生对这个内容非常感兴趣,都有了要发挥想象表达的欲望,个个跃跃欲试。 其次,要求教师评价在后。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产生许多答案和设想,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把课堂上的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辩论、交流、探讨,自己找问题答案,一旦发现有成功的地方,教师再加以点拔和引导、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热情。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必会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乃为善教也。”所谓“勤其练习”是让学生在教师诱导下“运其才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和灵感,教师从中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这样才会有所创新。 二、拓展思维,启发想象,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启发学生的想象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小学生年龄小,他们正处在创造力开发的最佳期,好奇心强,好幻想,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很强,

小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小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

二年级数学思维拓展训练

第一周: 1、将3、4、5、6分别填入括号中,使等式成立()+()-()=() 2、将10、12、14、16分别填入括号中,使等式成立()+()-()=() 3、将3、 4、6、8、10、11这6个数分别填入括号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使两个等式成立。()+()=()()-()=() 4、将1 5、25、35、45、55、65分别填入括号里,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用一次。()+() =()+()=()+() 5、把2、4、 6、8、10、12、14、16这8个数分别填入下面的()里,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用一次。()+()-()=(),()+()-()=() 第二周: 1、有12个小朋友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已经捉住了7人,还要捉()人。 2、教室里的10盏日光灯都亮着,现在关掉2盏日光灯,教室里还剩()盏日光灯。 3、长方形有四个角,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你能想到()中情况。 4、○+△=26,△,+△+○=30,△=(),○=();

5、猎人去打猎,他的家离目的地有8千米,他离家走出3千米时,发现没有带猎枪,又回家去取。猎人最后到达目的地走得路程有多少千米? 第三周: 1、○+○+○=15,○+△+△=19,求△—○=() 2、一座5层高的塔,最上边一层装了2只灯,往下每低一层多装4只灯,最下面一层要装多少只灯? 3、两个书架上共80本书,从第一个书架拿8本书放入第二个书架,两个书架的本数相等,原来第一个书架有()本书。 4、△+△+△=12,△+○=10,△=(),○=() 5、找规律填数:4、8、12、1 6、20、()、()3、1、6、2、12、3、()、() 第四周: 1、19路公交车经过2站后车里有乘客25人,到第3站下车了4人,上车了7人,到了第4站上车了5人,下车了3人,现在公交车里有()人。 2、已知△+○=30,○=△+△,△=()○=() 3、从62、27、5 4、73、38、28、46中选出合适的数填空。()+()=()+()=()+() 4、5个草莓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杏的重量,3个杏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桃的重量,( )个草莓的重量是一个桃的重量。

小学数学论文如何应用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谈如何应用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摘要: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走进生活拓展思维兴趣盎然 一、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在教学第六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几天挖完?”,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二、大胆放手——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老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