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香港城市设计导则

香港城市设计导则

香港城市设计导则
香港城市设计导则

1.引言

城市设计

2.背景

3.地理设计环境

4.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5.应用范围

6.城市设计指引

6.1一般的城市设计考虑因素核对表

6.2特定的主要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

( 1 )市区边缘地区和乡郊地区的结集程度和密度

( 2 )发展建筑高度轮廓

( 3 )海旁用地

( 4 )公共空间

( 5 )街景

( 6 )文化遗产

( 7 )观景廊

( 8 )建筑物的外露支柱

7.特定的主要土地用途的指引

8.实施

空气流通

9.背景

10. 整体目标、应用范围

11. 空气流通意向指引

11.1主要原则

11.2地区层面

( 1 )地盘布局

( 2 )通风廊/风道

( 3 )街道布局的定向、模式及扩阔街道

( 4 )海旁用地

( 5 )高度轮廓

( 6 )休憩用地及行人区的绿化和分布

11.3地盘层面

( 1 )平台建筑

( 2 )建筑物的排列

( 3 )建筑物的透风度

( 4 )建筑物的高度和外形

( 5 )园景美化设施

( 6 )外伸的障碍物

( 7 )冷质物料

12. 空气流通评估

13. 结论

二零零六年七月版本

1.引言

1.1为了提升香港作为世界级城市的形象,以及改善我们建设环境的

质素,规划署先在二零零三年完成了「香港城市设计指引」研究 ( 下称「城市设

计研究」 ) ,再在二零零五年完成了「空气流通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

1.2本章所载的城市设计指引,是根据上述两项研究的结果和建议制

订的。内容涵盖主要的城市设计及空气流通课题,旨在从宏观及微观层面上缔

造美感和功能兼备的环境。

城市设计

2.背景

2.1简单来说,城市设计犹如艺术创作,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亦

是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对于香港这类人烟稠密的动感之都,城市设计

尤为重要。它关乎建筑群整体的视觉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连系、活动空间的建

立、

容和公共空间,以及改变整体城市景观的过程。城市设计就实体和空间的

配置,以及建筑形式的组合及其与四周空间和环境的立体关系,制定一个大纲,

以达致环境美化和高质素的社会文化。

2.2要为香港建立一个高质素、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优质建设环

境,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须充分考虑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2.3规划署于二零零三年完成「城市设计研究」。目的是拟备一套城市

设计指引,推动市民认识城市设计上的考虑因素,并作为评核城市设计的大体

纲领。下文各节详载根据「城市设计研究」的结果和建议而制订的参考性城市设

计指引。

3.地理设计环境

3.1香港山峦环抱,海滨蜿蜒伸展,并有天然海港横贯其间。这地理环

境对城市形貌有以下重要的影响:

(a)围绕维多利亚港和背靠鲜明山脉的发展,树立了我们城市的面貌;

(b)香港的陡峭地形促使各区的城市发展集中在平地和填海土地上,绵延

的山脉则构成城市的天然背景;以及

(c)山脉将香港分割成数个各具特色的景色区。虽然这些景色区的发展

形式或密度各不相同,但不一定影响毗邻的景色区。

4.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4.1城市设计应着重表现香港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改善香港建

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香港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

和概念。

4.2 香港的城市设计要素包括:

宏观层面:都市形象

?天然环境

?海港

?山脊线

?基础设施

?环境保育

?地区特色和市容?轴线规划

?都市模式和外形?门廊

?功能分区

?土地用途和活动

中观层面:建筑物和空间

?建筑物的组合?结集程度和高度

?建筑设计和风格

?都市空间和城市广场?街道及其模式

?观景廊?地标

?休憩用地和公园

?行人路和行人连接通

?建筑物之间的连接和融合

微观层面:用者与环境的关系

?人本比例

?和谐

?街道设施

?用料、色彩和材质?渐变

?街景

?广告和指示牌

5.应用范围

5.1香港有本身的发展需要,所采用的城市设计概念,均须切合香港

的需要。因此,城市设计指引不应作出过份严紧的限制和规定,而是造就有创意

的设计。在发展机会容许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做好城市设计,以达到下列目

的:

提升质素 : 透过创造与天然环境互相配合的优质环境,改善市民的生活质素。

融合灵活 : 制定一套融合灵活及持续的城市设计指引。

提倡活力 : 提倡多元和富活力的香港精神。

保持弹性 : 提供弹性,让创新的意念和计划有机会落实。

5.2由于城市设计涵盖多个不同范畴,并可能涉及不同的价值观,因

此在应用这些城市设计指引时,亦应参考《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内的其他相关

篇章,以作出平衡。

6.城市设计指引

6.1一般的城市设计考虑因素核对表

6.1.1以下的核对表,可用以评估规划和发展建议所涉及的城市设计

问题:

宏观层面

天然环境

?天然环境的主要特点/组成部分

?天然景观、文化或社会经济资产在地理和视觉景象质素上的直接及

间接影响

?配合天然环境和景观

人造环境

?城市环境

?添加城市特色及创造高质素环境以促进城市景致

?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

?视觉景物的适合性及显见度

?景观和发展模式方面的协调

?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

?地方特色的增强

?与历史文物环境的协调

中观层面

天然环境

?对天然景观在地理和视觉景像质素上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人造环境

?地点的合适

?与现有观景廊的关系

?对光线透射和空气流通的影响

?与街道模式的协调

?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

?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

?与地区文物的协调

?对四周环境的影响

微观层面

天然环境

?在功能上与天然环境的配合

?与当地天然景观的配合

人造环境

?适当配合街道环境和功能

?方便行人的环境

?人本比例和提升质素

?空间感的建立

6.2特定的主要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

6.2.1下文各段载列关于特定的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

(1)市区边缘地区和乡郊地区的结集程度和密度

市区边缘地区

6.2.2市区边缘是指已发展的市区与尚待发展的乡郊地区的接壤处。

在边缘地区进行发展的一般原则,是尊重天然环境、为发展区适当定界

( 图 1 ) ,以及在市区与乡郊地区之间提供视觉和地理上的连系。这些连系

必须稳固,以促进居民的心境健康,从而有助提升生活质素。视觉连系应

包括可观赏附近天然景色的主要观景廊,如可能的话,这些视觉联系应一

直伸展至市区的中心。

乡郊地区

6.2.3乡郊地区的建筑物高度、结集程度和建筑外形,应与乡郊环境

和现有发展 ( 例如传统乡村 ) 和谐协调。应鼓励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以

免发展项目流于刻板或单调,同时应避免兴建与附近环境互不协调的「突

兀」建筑物。

(2)发展建筑高度轮廓

6.2.4由于普遍地积细小,要充分用尽发展密度,以往只好不断进行

高空发展,结果造成香港今日楼高街狭的城市外貌。扯旗山和狮子山的山

脊线,构成城市的天然背景,是香港著名的景色。但随着日益增多的高楼

,这山脊线已受到遮挡。此外,在大屿山和新界等的山脊线和山脉,

为新市镇与郊野公园之间定出分界和城市的远点标志。

6.2.5市民普遍认为山脊线/山峰是香港的珍贵资产,在进行发展时

必须格外考虑,加以保护。在香港采用发展高度轮廓,目的正是要维持并加强城市与天然景色,特别是与山脊线/山峰的关系。为保护维港两岸的

重要山脊线/山峰和山峦的景观,从主要和人流

聚的瞭望点望向的山脊

线应维持一个不受建筑物遮挡地带。《都会计划 ( 一九九一年 ) 》所载的指引建议设立一个 2 0 % 至 3 0 % 山景不受建筑物遮挡地带 ( 图 2 ) ,可作为初步

依据,但对个别情况可灵活放宽,以及容许在适当地点出现地标建筑物以突出山脊线。

(a)香港岛的指引

6.2.6香港岛有优美的天然环境,扯旗山巍然耸立,遥望维港和九龙

半岛。港岛北岸发展应配合扯旗山和其他山脊线/山峰 ( 图 3 ) ,以保护从九龙 ( 特别是从拟议的西九龙文化艺术区、尖沙咀的文化场馆及东南九龙发展的拟议海滨长廊 ) 望向的景观。在上述这些瞭望点的观景廊内,应避免无限制高度及破坏「不受建筑物遮挡地带」的发展。对于个别地区的景色,可视乎情况考虑其他合适的瞭望点。

6.2.7绵延的山峦,与蓝天碧海互相辉映,令人对香港留下难以磨灭

的深刻印象。香港与悉尼、温哥华、三藩市和里约热内卢被誉为全球最美丽的五个海港。有此美誉,自应保护由山顶眺望维港的视野。保护从海旁地区望向的山脊线和山顶景观,亦有助保护从山顶和其他山脊线俯瞰海

港和城市的景观。

6.2.8至于香港岛的其他地方的发展高度,应着重加强特定地区的地

方特色、保护壮观的山峦背景,以及配合邻近地区的风格。城市的轮廓应依天然地形勾划,而高度分级的轮廓则应顺着地势发展。应提供视觉调剂空间,并在不同地区规划不同的建筑物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 ( 图 4 ) 。保留低矮和低密度地区,可使城市核心地区的建筑发展更趋多元化。

(b)九龙的指引

6.2.9九龙方面,绵延不断的山脊线由狮子山一直伸展至飞鹅山。飞

鹅山山势雄伟,大片的岗峦,衬托出东九龙和东南九龙起伏多姿的背景。

由湾仔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西营盘的中山纪念公园和鱼涌的鱼涌公园远眺飞鹅山和主要九龙山脊线的景观,应予保护 ( 图 3 ) 。在这些瞭望点的观景廊内,发展高度应避免破坏「不受建筑物遮挡地带」。

6.2.10至于九龙的其他地方,其考虑因素与香港岛其他部分的考虑因素

( 第 6 . 2 . 8 段 ) 类似。

(c)新市镇的指引

6.2.11新市镇的发展项目,最高的发展应位于中心地带,然后向市镇边

缘地点递减为中至低层。应避免兴建与附近环境格格不入的「突兀」建筑物。新发展应配合新市镇的独特地形和景观环境 ( 图 5 ) ,并渐次降低建筑物高度,使新市镇与邻近的低矮发展环境互相协调和融合。可观赏山峦背景或水域景色的观景廊/通风廊,应予保留。在合适情况下,应在文娱/商业中心或核心地点建立地标 ( 图 6 ) 。在市镇中心,可利用低矮建筑物,例如社区会堂、学校等,作为视觉调剂和缓冲空间 ( 图 7 ) 。

(d)乡郊地区的指引

6.2.12应在各乡郊景色区内厘定适合的发展高度轮廓,以保存与市区不

同的特色 ( 图 8 ) 。在适合的情况下,应鼓励在新的低矮发展中采用不同的建筑物高度,令近郊地区的建筑外形更添姿采和趣味。应避免千篇一律或单调乏味的建筑模式。建筑物高度和结集程度应与乡郊环境和谐协调 ( 图

9 ) 。在未受破坏和景观易受影响的景色区,三层是最高可采纳的建筑物

高度。

(e)摩天大厦的指引

6.2.13全球予人印象最鲜明突出的城市,往往有多幢高耸入云的大楼,

鹤立于一般建筑物之间。建筑设计出色而且地点适当的摩天大厦,有助建立城市的形象。

6.2.14为摩天大厦选址时,有两项主要准则:

环境—摩天大厦应坐落于适当的选址或地点,位置明显,而且与城

市的整体外形相衬。建议发展应与其他城市设计目标没有冲突。

?功能—建议发展应与整个城市的重要功能息息相关,例如交通运输

枢纽,或具有社会或文化价值。

6.2.15西九龙填海区的南端与尖沙咀区将形成为一个新的主要高楼建

筑枢纽,而「城市设计研究」建议在上址以外不应再划设同类枢纽。

(3)海旁用地

(a)理想和目标

6.2.16城市规划委员会就维多利亚港所订立的理想,是务求维港成为富

吸引力、朝气蓬勃、交通畅达及象征香港的海港,成为港人之港、活力之港。有关设计目标是:

?完善维港规划,增强港人和维港的连系。

?增添优美景致,让市民尽览维港风光。

?增添维港魅力,促进旅游事业;以及

?鼓吹富创意的建筑设计及提供规划完善的设施、休憩用地和行人道

路网,促进多元化的活动,缔造优美海滨环境。

6.2.17 维港是香港市民的特别天然资产,应受到保护。在维港内进行填

海工程,必须确保环境质素,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在海港内不准进行填海工程推定的原则。

(b)功能多元化

6.2.18沿海旁应预留用地作文娱、旅游相关、康乐和零售用途。应藉多

元化的活动和功能,为海滨注入生气,营造享乐气氛 (图 10) 。应鼓励在海旁进行富视觉趣味和可吸引人观赏的活动。如可行的话,应为一些静态的活动,例如钓鱼和放风筝,提供方便。应避免海旁区出现会间断海滨长廊的不协调土地用途,例如货物装卸区 (图 11) ,以及一些位处海边会在视觉上和实际上构成障碍的大型基础设施 ( 道路是其中一例 ) (图 12) 。

6.2.19如可行的话,应辟设连贯的海滨长廊,让公众消闲遣兴,可以踱

步、缓跑、踏单车、垂钓作乐,甚至闲坐其间,各适其适。应鼓励在海旁加入一些富趣味的聚脚点,例如园景美化设施、休憩处、观景区、步道和小码头,令海旁地区更添活力。

(c)设计

6.2.20 海旁发展应着意于美化海滨的形貌,以及配合海滨的环境布局。

在适合的情况下,应在适当地点设立地标,例如在海港的入口,或竖立地区标志。楼宇体积会产生重要的视觉影响。在显著的海旁位置,应选用适当的地积比率、楼宇高度和分布。设计优美的海旁建筑,则更值得鼓励 (图

13) 。

(d)建筑物的高度和外形

6.2.21建筑物的高度和空间应与人本比例有一定关系,令使用者感到方

便、易于适应,并认同其设计。香港地少,很难完全做到以人为本,但可透过善用不同空间、园景美化和街景等,改善这个情况。用以人为本的标

准来改善公共屋

和私人屋苑的设计,有助纾缓压力。

6.2.22建筑群应加入一些设计独特的建筑物和枢纽区,并让人从海旁看

到内陆景观 (图 14) 。应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建筑群,避免海旁的面貌单调乏味。

6.2.23较高的建筑物应建于内陆地区,而较低矮的建筑物则在海旁地

区,以避免海旁充斥高楼大

,并同时增加从市区眺望海景的可观度。在

海旁的建筑物,在规模上和外墙设计上应该是配合的,以免在沿岸形成「墙壁效应」。如适合的话,应在沿岸发展出一个高低有致的建筑物高度轮廓 (图 15) 。在新发展区,则应考虑在沿岸指定一些地点作低矮和低密度发展。

(e)车流和人流

6.2.24车辆交通和停车场通道,应只限位于海旁发展向内陆的一面。应

提供一个舒适的行人环境,以确保行人可以充分享受在海旁游玩的乐趣。

应在海旁地区与城市核心之间提供行人通道 ( 包括为残障人士而设的设

施 ) ,尽量方便行人前往海旁地区 (图 16) 。

6.2.25应透过辟设海滨长廊,增加行人前往海滨的方便。可行的话,海

滨长廊应沿岸边连续性伸展,同时在若干地点与内陆连接。

(f)园景设施和休憩用地的供应

6.2.26向内陆的一面应设有休憩用地,以吸引游人进入。每隔一段距

离,亦应有休憩用地连接海滨,以产生连贯性和观景看透度。休憩用地应按不同大小分布。如果情况适合,可考虑辟设一些较大的休憩用地,以供公众聚会或举办文化和社交活动。

(g)海岸线的形状

6.2.27香港过往的海岸线蜿蜒曲折,景致迷人,但沿海的发展有可能把

海岸线和海湾拉直,造成平直而乏味的海岸线。日后如修筑海堤,应重视天然的海岸线和营造出有生气的海岸线。

(4)公共空间

6.2.28城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公共空间有一定作用。下文所概述

的措施,可令发展有实际增值,例如增加店铺附近的行人网络。

(a)街道

6.2.29应为街道主要两旁创造多姿多采且能应时配合的环境,令行人感

到趣味,亦为街道增添活力。面向人流旺盛的街道,应鼓励设立零售铺。

机房应尽量置于横街或后街。在适当的街角,可设立一些易于识别的标志和腾出更多空间,以改善街道环境和营造地方性的归属感。

6.2.30应加入人本比例的设计元素,例如周边商场,作为人与建筑物之

间的中介景物。建筑物的外墙和平台的边缘,尤其是地面和第一层,无论在建筑设计、建筑细节和建材选料方面,均应着重趣味性 (图 17) 。

(b)休憩用地

6.2.31应鼓励辟设园景建筑与园林种植配搭得宜的休憩用地,以迎合动

态及静态康乐用途在功能上的要求。详细的局部园景设计,则应配合个别地点的情况,尽量做到容易辨识和环境舒适,并为城市提供一片绿化园

地。在休憩用地内,应竖立别具特色的地标景物,营造方向感和地方感 (图

18) 。

6.2.32此外,应鼓励在发展项目的地面、平台和屋顶辟设能方便使用者

到达的休憩用地 (图 19) 。如可行的话,在进行发展时,应尽量拨出多些地面空间,以辟作园林休憩用地。

6.2.33应沿街道、主要运输走廊和行人通道植树,以及辟设园景绿化区

和美化市容地带,以调和呆板的人工环境。应避免把休憩用地设于边缘地区,令用地无人问津。应尽量方便公众前往休憩用地。加强空间的视觉连系,可有助引导行人前往休憩用地设施 (图 20) 。亦应鼓励灵活善用休憩用地,让市民得以充分享用这些设施。

(5)街景

6.2.34街景一词泛指街道的整体外貌及在街道上所见的一切景物,涵义

甚广。就城市设计而言,街景有以下几个重要目标:

?尽可能确保街道的所有组成部分无论在设计、用料和建造上均质素

优良;

?力求格调一致,和谐协调;

?尽量在核心区开发以行人为本并能吸引行人的空间;以及

?配合人本比例的设计及残障人士/长者的需要。

6.2.35街景与一个地方的整体性是有关连的。凡在街上所见的景物及所

获得的体验,均涵盖在内。下文逐一谈论街景的各个组成部分。

(a)行人环境

6.2.36在香港作为行人,并不是一件惬意的事,遇上酷热潮湿的日子或

者纳闷的下雨天,更彷佛寸步难行。改善这些问题可以从设计上着手,为行人制造遮阴效果。应为行人提供一个安全、清洁、四通八达和趣味盎然的环境,且要充分顾及局部地区气候方面的因素 (图 21) ,并须确保设有方便残障人士使用的通道 (图 22) 。应缩减平台的地面覆盖范围,以腾出更多地面作为休憩用地及进行街头活动。为方便行人流通,行人过路线应符合「交通需求线」 (图 23) 。应避免在交通灯位设分段横过马路处,以免对人流造成限制及令行人在安全岛等候而造成不便。

(b)行人道的宽度和路面

6.2.37行人道应有足够宽度以容纳人流和街道装置,并须为公用事业设

施、树木/环境美化设施额外预留空间。在城市旧区,行人道宽度不足以应付目前的需要,故此,在进行重建时,应设法把建筑范围后移或缩减平台覆盖范围,以扩阔这些行人道。在新发展区,则应有设计优良和较为宽阔的行人道,以创造高质素的行人环境。行人道的阔窄在定案前,应先谘询公用事业公司和相关政府部门等,务求在规划时预留的行人道阔度足

以完全符合所有需求。

6.2.38行人路面应该美观悦目和富吸引力。在可行的情况下,应尽量铺

筑高质素的行人路面,例如用地砖铺砌图案、用砖或石铺砌路面。

(c)土地用途

6.2.39土地用途对街景的构图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应鼓励在建筑物面向

主要街道的部分创造活力动感和进行各式各样的用途,例如在行人路旁

设置商铺、酒吧、咖啡茶座,并以人本比例的设计,对街景作出其他改善,从而令城市更具活力,更添生气 (图 24) 。应避免在这些主要临街地方设置机房或外墙死寂的设施。

(d)街道上富趣味和人本比例的设计

6.2.40应鼓励在建筑物低层采用别出心栽的设计,或把面向街道部分设

计得特出有趣,为街道增添姿采。亦可利用中型建筑物遮挡部分远处的大型建筑物,或利用建筑部分作为行人于恶劣天气下的遮盖处,以加重街道的人本比例。

(e)园景美化 ( 园林种植和园景建筑 )

6.2.41应沿路旁植树和提供优质的园景建筑,例如铺砌路面、放置雕塑

等,可改善街道环境。种植树木、设置灌木树圃及进行园景美化,可柔和石屎街道及减低街道环境受热机会 (图 25) 。为街道塑造风格时,要小心选择树木和灌木的品种,特别是须留意这些植物在风景上的效果和四季色

彩变化 ( 例如花叶的颜色 ) 。为确保行人路径有树荫蔽,必要时或须选择既粗壮又可抵受交通废气的植物品种。新发展区 ( 例如填海区 ) 可进行园境美化的空间较多,应该预留大量园景用地,以便与休憩用地融合为一个格调一致的休憩用地架构。路旁树木的树根应避免妨碍地底公用设施 ( 例如喉管和电缆 ) 。

(f)街道装置

6.2.42应提供高质素的街道装置,以配合该区或邻近发展的风格 (图

26) 。在商业和旅游区应避免千篇一律的街道装饰。应考虑设置高质素设

计的座椅、行人指示牌和旗杆,以建立地方感。至于其他地面上的装置如电话亭、消防栓、邮筒和有盖巴士/电车站,亦应采用优美的设计。应容许在街道上竖立小型地标,例如富特色的入口、雕塑或园林景色,让驾车

人士和行人可藉以辨别方向。街道装置、过路处、凹凸纹路面铺设、凸字资料板等的设计,须充分顾及残障人士的需要。

6.2.43在提供与道路/行人路有关的街道装置和设施 ( 例如路障、路

牌、街灯、垃圾箱和噪音屏障 ) 时,应考虑这些设施的位置和设计在视觉上对整体街景的影响。如需要设置路旁噪音屏障,这些屏障的设计和建造均须达到高水平。应为驾驶者和行人设置清晰和资料详尽的路牌,方便他们决定其路线。路牌不应胡乱堆放致令街景杂乱无章 (图 27) 。在切实可行范围内尽量共用路牌柱,有条理地放置不同的路牌。应鼓励采用设计独特的街灯。噪音屏障不可以碍眼,否则会对街景构成视觉影响。因此,在适当的情况下,可把噪音屏障融入园景美化计划,或者采用透明物料 ( 例如玻璃 ) 制造,以减低视觉上的影响。在竖立噪音屏障时,应注意平衡所有环境准则的要求,包括纾缓噪音,以及避免或尽量减轻视觉及其他附带影响。

(g)行车天桥和行车隧道

6.2.44行车天桥一般既不吸引,又会阻挡观景廊和特色建筑物的视线,

对景观造成重大影响。如适当的话,应采取纾缓措施,例如利用攀藤植物或加插其他视觉趣味,以尽量减轻视觉上的负面影响 (图 28) 。

6.2.45应鼓励采用行车隧道。行车隧道对景观的影响较小,可将交通带

离地面以改善行人环境。应设法把隧道出入口与城市的形貌自然融合。可使用彩色编码和易于区分的路牌,以识别不同的地区。

(h)行人天桥和行人隧道

6.2.46香港是一个非常稠密的城市,人车分隔可解决人车争路的情况。

如须人车分隔,应注意以下几点:

?行人天桥应尽可能短些,最好与街道成直角。它应能把空间结构加

强,而不是将之分开。

?避免兴建单独式的过路行人天桥。应鼓励把天桥的起点和终点直接

相连于地面以上的楼层 (图 29)。起点和终点如须设于地面,则应尽量

装设升降机和扶手电梯。亦应考虑行人天桥结构的美观。

?兴建行人天桥时应有适当的协调,以方便行人往来。

?在计划建造行人天桥时,应同时考虑到园林设计。

6.2.47行人隧道的墙壁和地面用料、灯光照明、出入口和其他部分,均

应采用高质素和优美的设计,以增加美观和提供一个悦目安全的行人环

境。

(i)减低车速

6.2.48设立行人专区,可以极有效地减少人车争路的情况、提供无车的

环境、避免交通噪音和废气造成不良影响,以及制造人流汇聚的地方。对车辆交通没有重要性但人流高/建造形式特别的街道,可辟作行人专区。

在合适的情况下,应提供行人优先设施,例如行人专区及地下或半地下道路,以促使人车分隔。在适当地点,可采用其他减低车速的设施,例如设置道路收窄位、减速路拱和提高过路水平线,以及路面改用不同的颜色和

物料,又或移走路

,以制造一个更舒适的行人环境。在稠密的市区地带,

可考虑实施「巴士专用道路」 (图 30) 、「电车专用道路」、「停车步行」或「停车转乘」计划,以减少交通流量。

(6)文化遗产

6.2.49香港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欧陆式的建筑物及/或传统的中式

建筑设计,亦有各种文物 ( 例如堡垒、石刻、墓穴、纪念碑、古

等 ) 及古

树。这些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地标,影响地方性以至中型规模的整体城市设计。这些尚存的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并通过有效的设计创造一个适当的四周环境。

(a)改作新用途

6.2.50应鼓励保存具历史意义、建筑特色及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使香港

的文化和历史得以流传。这些建筑物的翻新和改变用途,应与周围的环境

相协调。历史建筑物应该有适当的新用途。

(b)保护历史文物的环境

6.2.51单独或群组形式存在的历史文物,应视为重要的组景元素,其环

境或布局须予配合。应为历史文物保存或创造一个适当的四周环境 (图

31) 。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保留和扩阔眺望历史文物的景观 (图 32) 。如情况

需要,毗邻新建筑物的高度应朝历史文物的方向渐次降低。

(c)协调

6.2.52为尽量减轻毗邻新建筑物对历史文物的负面影响,新建筑物的结

集模式,较大型的应该远离文物,较小型的则较近文物。新建筑物可采用

梯级式及园景平台的设计,务求在规模上或甚至连风格上也与历史文物

融汇一致。新建筑物 ( 特别是较低楼层 ) 的规模、比例、色彩、用料或建筑

设计,均应尽量与历史文物相协调 (图 33) 。

(d)保存地方特色

6.2.53个别地区各有本身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风俗。进行重建

时,应尽量保留和増强这些文化风俗和特色。

(e)重建历史文化

6.2.54如适当的话,新发展可利用建筑外形和用料予人古色古香的感

觉,增添姿采而有别于市区的建筑物,互相对比。

(7)观景廊

6.2.55观景廊让我们可以眺望远方的景物,例如地标、山脊线、水域、

郊外景色和其他自然景物等。观景廊应纳入发展蓝图的设计内,并且与由

道路、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带、低地建筑物形成的观景廊连合起来。应

保护可观赏地标、特色景物的视野,以避免景观变得狭窄及不完整。此

外,应尽量增设观景廊,增加我们能从多方面望穿这个稠密城市的视线。

维多利亚港、扯旗山/狮子山、主要山脊线/山峰的景观都是「香港形

象」的所系,我们应该致力保护及避免失去这些景观。如可行的话,观景

廊应加以园景美化。

(8)建筑物的外露支柱

6.2.56市区边缘经常有些地势陡斜的土地,须采用外露支柱或切削斜坡

( 或同时采用这两项措施 ) ,始能建成面积恰当的高架平台以进行发展。

为尽量减轻支柱在视觉上的负面影响,应采取适当的环境美化措施,包括

栽种高大树木或悬垂植物,以及在支柱之间筑墙或竖立栅栏 ( 例如砖墙或

装饰性金属围屏 ) (图 34) 。支柱间的墙壁应选用可在视觉上产生美感的颜

色和材料。如情况许可,应鼓励在市区边缘地区建设一些占地面积小而适

合建于斜坡上的发展。

7.特定的主要土地用途的指引

7.1有关特定的主要土地用途的城市设计指引,例如商业、住宅和工

业方面的城市设计指引,分别列载于表 1 、 2 和 3 。

8.实施

8.1城市设计指引可以透过现有的法定和行政机制实施。

8.2法定方式包括 ( 1 ) 透过在根据《城市规划条例》所拟备的分区计划

大纲图的《注释》订定规范,规管建筑物的高度、上盖面积和地积比率等; ( 2 )

规定在分区计划大纲图上的「综合发展区」地带进行发展时须提交总纲发展蓝

图,以规管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 ( 3 ) 引用《建筑物条例》管制个别建筑物的设

计;以及 ( 4 ) 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规管历史文物。

8.3行政机制包括 ( 1 ) 在拟备发展用地的地契条款时,纳入有关城市

设计的考虑因素,例如「设计、分布和高度」条文。地契条款可列明建筑物的设

计和分布、高度、屋宇类别的限制、环境美化项目及总纲发展蓝图等的要求;以

及 ( 2 ) 就地区或地方层面的新大型发展或重建项目进行城市设计研究,继而制

定更详细的指引。

空气流通

9.背景

9.1香港既是全世界其中一个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同时又属于亚热带

气候,夏天的天气炎热潮湿。因此,我们的城市基本上需要更多通风,藉以降

及带来舒适的建设环境。为了令本港的风环境得到显著及长远的改善,我们应尽量完善城市设计,特别为公共空间增加通风。

9.2全城清洁策划小组在二零零三年八月提出建议,为改善城市楼宇

布局,要求规划署研究把空气流通评估列为所有大型发展或重建项目及未来规

划的其中一个考虑因素。因此,规划署进行了「空气流通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

( 下称「空气流通研究」 ) ;并于二零零五年完成该项研究。根据研究建议,规

划署制订了一套意向指引及有关进行空气流通评估的纲领。下文所载的指引旨

在补充及巩固城市设计指引在改善空气流通方面的内容。

9.3政府在二零零五年五月公布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策略」所提出的其

中一个目标,是贯彻和检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指引,当中特别

关注到建筑物对景观廊或空气流通的影响。下列的空气流通指引正是为了迈向

这个目标而订立的。

10.整体目标、应用范围

10.1下一节列出土地用途规划、城市设计及大型发展规划和设计在早期

阶段尚未实际进行任何空气流通评估前应用的意向指引。这些指引现阶段适用

于政府的主要项目,与及对拟备图则的规划过程提供宏观层面上的辅助。当局

并不强制但鼓励私人项目建议者在制定规划和设计建议时参考这些指引。

10.2意向指引是以公共空间的总体行人风环境为重点。本章第 6 及第 7 节

的城市设计指引,以及第四章有关绿化的准则,部分亦与改善空气流通有关,也

可作为参考。而第九章则详述达空气质素目标的指引。至于屋宇署所发出的「认

可人士及注册结构工程师作业备考」,与及屋宇署、地政总署和规划署共同发出

的「联合作业备考第 1 号 - 环保及创新的楼宇」则涵盖了有关改善楼宇通风及绿

化的设计指引。

10.3虽然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顾及空气流通的情况,但正如城

市设计中其他因素一样,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考虑因素。在采用这些意向指

引时,必须适当地考虑其他因素,才能在各个不同的目标之间取得平衡,以符合

社会需要。

10.4这套意向指引未能即时得以全部实施,亦未能在全港各区即时一致

施行。新发展区的规划应依循这些指引进行,而旧建成区的规划则应藉着市区

重建的契机,根据有关指引循步渐进改善。

11.空气流通意向指引

11.1 主要原则

11.1.1下文各分节按地区层面就地区土地用途规划和城市设计,与及按地盘

层面就大型发展项目的初步地盘规划和设计,分类载列空气流通意向指引。

地区层面

?地盘布局

?通风廊/风道

?街道布局的定向、模

式及扩阔街道

?海旁用地

?高度轮廓

?休憩用地及行人区的

绿化和分布地盘层面

?平台建筑

?建筑物的排列

?建筑物的透风度

?建筑物的高度和外

?园景美化设施

?外伸的障碍物

?冷质物料

11.1.2指引的主要原则是创造及/或保留通风和有变化的城市结构,以改善

城市的风环境。

11.2 地区层面

(1)地盘布局

11.2.1地盘的划分应避免既长且直的形状,否则很可能会造成单方向设计及

墙壁型的楼宇布局,不利空气流通。

(2)通风廊/风道

11.2.2在高密度而又炎热潮湿的城市,为改善空气流通的情况,应沿主要盛行

风的方向辟设通风廊,与及增设与通风廊交接的风道,使空气能够有效地流入市区范围,从而驱散热气、废气和微尘,以及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

11.2.3通风廊应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例如主要道路、相连的休憩用地、美化

市容地带、非建筑用地、建筑线后移地带及低矮楼宇群;贯穿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结构。通风廊应沿盛行风的方向伸展;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保持或引导其他天然气流,包括海洋、陆地和山谷的风,吹向已发展地区 (图 35 及 36) 。

11.2.4增加市区的通风程度,应将美化市容地带、建筑线后移地带及非建筑用

地连接起来,并将连接主要道路的小路扩阔,藉以构成通风廊/风道 (图 37 及

38) 。为有效驱散废气,通风廊与风道应成直角或成一角度,并应持续伸延一段

足够的距离。

(3)街道布局的定向、模式及扩阔街道

11.2.5主要大街/大道应与盛行风的方向平行排列或最多成 3 0 度角,令盛行

风得以进透入全区 (图 39) 。

11.2.6与盛行风方向成直角的街段,应尽可能缩短,一方面可以减少空气滞留

地带,另一方面亦可为市区增辟通风廊 (图 40) 。

11.2.7扩阔沿盛行风方向的街道,对于改善市区的空气流通非常有效。尤其在

为旺角等旧区内面向都市峡谷的大型地盘进行重建时,应将街道旁边的建筑线后移 (图 41) 。

11.2.8在规划发展用地的布局及定向时,应让地盘较长的一面与风向平行,并

适当地预留非建筑用地及建筑线后移地带,促进空气流通。

(4)海旁用地

11.2.9海旁是因海水与太阳的冷热作用所产生的海陆风的必经门廊;因此,海

旁建筑物的规模、高度及布局应予以特别考虑,以免阻挡海陆风及盛行风 (图

42) 。

(5)高度轮廓

11.2.10在稠密的市区内,应策略性地分布高矮不同的建筑物,利用高度轮廓带

来的气压差异去引动气流,让风透入全区。不过,建筑群的高度轮廓必须与景观因素一拼考虑,以求取得平衡。

11.2.11一般而言,建筑群高度的分级有助改变风向,避免空气滞留不动。在适当

的情况下,区内建筑群的高度应朝着盛行风的方向逐级降低,以促进空气流动(图 43) 。

11.2.12低矮建筑物及休憩用地应处于当风位置及海旁地区;另外,亦应将其散

布于高密度地区内,以提供纾缓空间及令建筑群高度增添变化 (图 44) 。而于通风廊/风道内应保留低矮建筑及休憩用地。

11.2.13在朝着盛行风方向或海旁的位置,应避免建造如墙壁般的密集高楼建筑

群。

11.2.14每个邻舍区内的高楼大厦应适当地分布,以免阻碍通风。

(6)休憩用地及行人区的绿化和分布

11.2.15绿化的休憩用地及植被有助调节城市气候及减少空气滞留的情况。因

此,应尽量在市区的休憩用地多种植物 (图 45) 。

11.2.16在地形封闭或山谷地区,应在适当的位置辟设休憩用地,帮助调节气候、

促进空气流通及驱散周围的污染物。在可行的情况下,应扩大山边植被和灌木

丛的种植范围,以降低山坡

度,及产生更凉快的山风。

11.2.17为了尽量提供舒适的行人环境,应在行人区内栽种高大茂密的树木,以

遮挡太阳、降低气温及隔滤污染物,同时避免阻碍行人路的通风 (图 46) 。

11.2.18主要的行人区应与主要道路、公共交通交汇处和垃圾收集站等设施的排

气口分隔。

11.3 地盘层面

(1)平台建筑

11.3.1为促进空气流通,以驱散热气和污染物,从而提供更舒适和空气更清新

的行人环境,提高城市结构在路面的透风度是非常重要的。

11.3.2本港普遍的大型密集综合式发展及平台式建筑,往往覆盖整个地盘或

地盘的大部分面积,对空气流通造成显著的阻挡,这情况应尽可能避免。为改善市区路面的通风情况,大型地盘的发展/重建应采用下列措施

?建筑线应沿盛行风方向后移;

?划定非建筑用地,以分割大面积的地盘;

?在建筑物的向风面制造空间;及/或

?减少平台的上盖面积,在地面提供更多休憩用地 (图 47) 。

11.3.3在适当的情况下,应采用梯级式的平台设计,将气流从上空引导至地面

的行人路 (图 48) 。

(2)建筑物的排列

11.3.4适当的建筑物排列可有效地使建筑物附近的空气流向理想的方向。11.3.5建筑物之间应尽可能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促进建筑群内的空气流通及

减低对周边通风环境的影响。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应与盛行风的方向成直角 (图

49) 。

11.3.6为减低对空气流通的阻碍,建筑物的中轴线应与盛行风的方向平行。为

增加吹向每幢建筑物的风水平,从而改善室内的天然通风,建筑物的中轴线与盛行风方向所成的角度不应超过 3 0 度。

11.3.7建筑物应交错排列,让风得以透过前排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吹向后排建

筑物。

11.3.8在适当的情况下,在面向与风向成直角的主要行人区/街道的一方,平

台上的高楼应与平台边缘贴齐,将风引导向下吹至路面 (图 50) 。

(3)建筑物的透风度

11.3.9为增加建筑物的透风度,可在建筑物之间、平台与其上层楼宇之间,以

及在同座建筑物的不同楼层之间保留空间 (图 51) 。

(4)建筑物的高度和外形

11.3.10梯级式的建筑物高度概念有助改善建筑物的通风情况 (图 52) 。

11.3.11应考虑采用能产生小型气流旋涡的建筑外形,尽量引入清凉空气贯通建

筑物及其周边范围。

(5)园景美化设施

11.3.12在个别发展内,应尽量提供有效而多元化的绿化休憩用地,以减低建筑

物和相关构筑物所吸收的辐射,或过滤受污染的空气。

11.3.13为了尽量提供舒适的行人环境,应在入口广场及建筑线后移地带栽种高

大茂密的树木,同时要尽量避免阻碍行人路的通风 (图 53) 。

(6)外伸的障碍物

11.3.14为尽量减少对风造成阻碍,应避免在通风廊/风道上有外伸的障碍物。

在都市峡谷中的高楼旁边应避免建设大型高架道路,以免造成地面空气不流

通。外伸的招牌应采用垂直型而非横向型,在行人活动频繁的地区更应特别注

意这一点 (图 54) 。

(7)冷质物料

11.3.15路面、街道及建筑物外墙应采用具有特反射日光及/或散热能力特征

的冷质物料,以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铺设路面时应考虑使用白色骨料含量高

的沥青。在适当的情况下,亦可栽种树木或设置水体以提供恒凉区。

12.空气流通评估

12.1为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提供辅助,以改善城市结构的通风情况,「空

气流通研究」已就空气流通评估的方法提出建议纲领。建议纲领载于《就香港发

展项目进行空气流通评估技术指南》,技术指南可从规划署的网页下载,网址为

h t t p : / / w w w . p l a n d . g o v . h k 。空气流通评估可就不同设计方案对空气流

通的影响作出比较,与及认明潜在的问题,从而改善设计。技术指南建议采用风

洞为进行空气流通评估的工具。有关空气流通评估方法的详情,可参考技术指

南。

13.结论

13.1本章所订定的城市设计指引,鼓励有关人士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考

虑其他因素之余,同时考虑城市设计及空气流通的因素。要改善我们的生活质

素,应鼓励市民认识城市设计的效益,与及其对环境、经济及社会产生的广泛正

面影响,以获取市民对城市设计的支持。事实上,香港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国际

城市,除了需要政府在公共项目推行相应措施外,亦有赖业界人士及社会大众

在发展过程中给予支持。

《桂林市风貌设计导则》

桂林市城市风貌设计导则(略) 前言 桂林市是举世闻名的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又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地貌形态以散布的孤峰为主要特征,形成群峰环抱,绿水穿城,山、水、城互为依托的格局,这种城景交融的特点使桂林独具一格。加上其自身源远流长、层次分明的古代文化,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山水文化和名家辈出、绚丽多姿的乡土文化以及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的抗战文化,共同构成了桂林独具的城市特色。 如今,桂林的城市性质,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已完全不同于以往年代,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延续千年的古城风貌正受到巨大冲击。在不可避免的城市更新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山水城市的格局,延续历史形成的地方传统和城市肌理,探索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展现城市时代风采的新形式、新方法成为历史赋予桂林建设者的光荣责任。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需要将多年来在开发建设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共识,作一个阶段性的归纳和总结,帮助设计师深化对桂林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规范城市风貌控制的具体范围和内容,明确设计引导的方向。通过导则的实施,繁荣设计创作,促进设计界对地方传统的发掘和研究,推动城市建设文化的发展。从而将桂林建设成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充满魅力的、令人难忘的城市。 本次编写的导则侧重于与城市风貌有关的设计方面的控制和引导,是对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相关内容的深化和落实。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1.总则;2.规划;3.建筑;4.市政;5.园林;6.照明:7.色彩;8.标识。 通过本导则的强制推行,进一步统一全市规划设计人员的思想意识,提高守法创新的规划设计意识,提升规划设计的理念。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桂林市的规划设计水平,使桂林市的规划设计工作上档次、上品位,探索出桂林独有的地方特色,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 本导则由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写,并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名誉主任:邓纯东、刘明昱、袁绪祥 顾问:齐军、周益平、张瑞清、熊声祥 李长杰、董永忠、王敬峰、鲁愚力 编写委员会: 主任:黄家城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张克俭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 副主任:王代连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总工程师 成员:韦伟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覃建民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贺强桂林市综合设计院院长 岳福武中化桂林分公司华夏建筑设计院院长 罗社高桂林市市政综合设计院院长 高建林桂林市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黄东林桂林市工业设计院院长 唐忠享桂林市水电设计院院长 熊宇桂林工学院高级建筑师 编委会办公室:

城市设计导则内容.

城市设计导则内容 一、总体城市设计 1.总体城市设计原则; 2.土地利用规划; 3.总平面设计; 4.土地开发强度分区; 5.地下空间规划; 6.城市建筑高度控制; 7.城市天际线控制; 8.路径与节点控制; 9.开敞空间系统规划; 10.建筑色彩设计及指引; 11.城市交通系统(交通组织方式、步行系统、道路断面形式、道路绿化指引; 12.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公交线路组织、公交港湾站设置、有轨电车系统、地铁 接驳站点设计。 二、建设地块图则 1、地块图则 强制性内容——建筑布局形式、建筑高度、建筑退线、沿街界面、贴线率、底层通透率、出入口位置、开敞空间、视线控制、街道绿化

引导性内容——建筑体量、建筑风格、高层建筑位置、主体立面、裙房形态、第五立面、公共景观,街道设施、停车场、建筑布局形式 2、特色地区城市设计引导 滨水地区应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突出滨湖区域和内河区域特点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布局,灵活多变的滨水界面,富有韵律的天际线;控制视线廊道,聚焦景观节点;规划多条通往滨水开敞空间的路径,将步行廊道与开敞空间相结合,构建顺畅的步行网络;控制公共建筑与水体的空间关系,加强水岸断面形式的 设计,打造魅力滨水休憩空间;有效处理地块与防洪堤间的竖向高差,弱化防洪堤的阻隔效果。 商务轴两侧地区应强调商务氛围,打造宜人的街道尺度,突出中央商务轴线的空间特点。沿轴线依据功能划分多个风貌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合理组织路径串联各个景观节点,形成连续的步行系统;注重街道空间节奏的变化和建筑界面的设计;强调地块内部功能的复合利用,有效提高土地使用价值。 形成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节点; 滨水地区应强调城市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突出滨湖和滨内河不同特点的 城市空间。考虑滨水界面、天际线、视线廊道、景观节点等内容; 规划步行系统与开敞空间相结合,组织顺畅的休闲游线;依据使用功能,控制建筑与水体的空间关系;加强水岸断面形式的设计,打造魅力滨水休憩空间;有效处理地块与防洪堤间的竖向高差,弱化防洪堤的阻隔效果。 商务轴线两侧地区强调商务氛围的营造和步行街道尺度的宜人,突出中央商务轴线的空间特点。凸显城市核心商务区形象,形成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节点;沿轴线依据功能划分多个风貌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合理组织路径串联各个景观节点,

城市设计导则

第九章城市设计导则 第一条系统设计导则是根据城市设计各个体系完整和有效运作的要求,提出城市土地使用、公共空间组织、交通组织、城市形态塑造、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必需遵循的总体原则和规定,对城市重点地段和近期建筑项目进行设计引导,对一些近期难以开发或不可预见的项目仅原则上控制其建筑风格。设计引导的形态方案是引导性的,开发活动在贯彻控制意图的前提下,具有多种形态方案的可能。涉及每个地块的具体设计原则应参照分地块设计导则。 第二条空间使用体系(含土地使用体系) 合理规划地块,确保本区域各地块进行建设实施时,整体的城市设计目标与构思依然可以被维持与执行。控制本区域各地块上的使用功能和开发强度,并在各项指标上加以落实,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城市活力的提升,构建亲水宜人的滨湖城市空间。 1、地块划分原则上以道路中心线或河道湖泊蓝线为边界,区域内各地块的划分界线和编号如地块编号图所示。 2、区内各地块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是城市整体功能的一部分,不宜随意更改。地块的功能在各地块的导则中阐明。每一地块体现的是城市整体设计原则,地块内形态控制是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协调的反映,应严格遵守。 3、为保证城市建设的完整性,各地块的详细实施计划应整体设计、送审。基于操作的现实性和市场因素,可允许进行分期建设,分期分区办法应专门研究实施。 4、各地块控制图中确立的技术指标,反映城市空间容量的整体平衡,应予遵守,建设时如因具体情况变化,需经专门审议许可,但其变化不得超过10%。 5、各地块开发应体现公共空间优先原则,在具体使用功能与公共空间矛盾时,以确保公共空间的实现为先。应鼓励地块开发使用者为公众提供公共空间,建议规划部门根据提供公共空间的数量给予适当的容积率奖励。应鼓励几个相关联系的地块组合进行整体实施建设,以促进城市功能的有机性和城市形态的完整性。 第三条交通空间设计导则 综合考虑机动车道路及公共停车、步行交通、轨道交通、防洪抢险交通等,在原有规划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和组织动态、静态及堤坝抢险交通,通过对道路系统、道路断面及标高、公交站点、社会停车场设置、地块车行出入口等的控制,确保滨湖广场区域以及核心商务区的交通可达性,确保区域内机动车交通顺畅通达、车辆停泊方便有序、步行系统安全便利,建立服务于滨湖新城核心区的、具有良好可达性的交通体系。 1、交通性道路:参照车行尺度、速度进行空间组织,充分利用自然水体或人工标志提供方向指认,绿化种植应强调其个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标志。 2、生活性道路:塑造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基础上,拓宽人行面积,增加行人穿越道,增加行人活动的范围。在市民活动量密集并有特色的路段,设置休息区,增加行人滞留机会。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含规划总图)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_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_陈竹

59【摘要】指出公共空间虽广泛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和 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但对于其跨学科 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学术界还未形成清晰的共 识。文章通过对西方城市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 空间理论文献的回顾,对其中主要研究角度和主 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形成较完整的公共空间 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公共领域 WESTERN THEORIES ON URBAN PUBLIC SPACE: AN EXPLORATION FOR A COMPRE- HENSIVE DEFINITION CHEN Zhu; YE Min 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is considered as the study targe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but a 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space still remains absent in domestic academic field.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lated western theo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 dimensional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Further, it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 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ug- gests building up a complete and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in the study of urban public space. KEYWORDS: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public sphere 近年来,“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这一术 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学术讨论和大众媒体中,似 乎显示“公共空间”的概念是简单明确被普遍认 知的。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学术理论和研究中发 现,目前国内对城市公共空间尚未形成统一和明 确的定义①,该方面的讨论也并不活跃。而在西 方,“公共空间”作为建筑、城市规划,以及社会、 人文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的广泛探讨显示出“公共空间”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复杂性首先来自于“公共空间”(public space)中包含“公共”(public)和“空间”(space)这两个重要概念。仅就“空间”这一概念而言,西方学术界就缺乏一个普遍认同和清晰简洁的定义。城市研究学者马丹尼波尔(A.Madanipour,1996) 在《城市空间的设计——社会空间的探寻》一书中在对“空间”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释义而言,广义的“空间”在哲学以及物理学层面上具有“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和“相对空间”(relational space)的不同定义。“绝对空间”是指“清晰的、物理上的、切实存在的”物质空间;与此相反,相对空间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人的主观观察所感知的空间,因而与特定的时间或背景环境相关。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似乎决定了“空间”同时具有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属性。与之相对应,科洪(Colquhoun)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建成空间”(built space)和“社会空间”(social space)(Madanipour, 1996)。这一概念表明城市空间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包括视觉和使用上的功能,还包括了时间、运动等的主观体验过程;空间的发展变化蕴含客观规律性,又表现了社会机构运作的机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概念的复杂性来自于“公共”(public)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公共/私人的定义区分实际构成近代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学科讨论的核心问题。“公共空间”中包含“公共”这一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显示“公共空间”具有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本文中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作为建成环境的城市学科领域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便于分析讨论,本文按照将公共空间作为“建成空间”或者“社会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 ——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陈 竹 叶 珉 【作者简介】陈 竹(1973-),女,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博士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叶 珉(1954-),男,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城市设计课程主任,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08-02-03 【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5-0059-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设计导则技术标

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规划技术标 二O一四年九月二十日

一、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 城市设计导则规划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定总体格调及分区风貌 城市总体格调是由每个分区的特征所组成的,人们对城市的印象是对各分区印象的综合。构成分区的城市意象要素越一致,城市的总体格调就越明显。但局部的反差,也会起到反衬作用,使城市的总体格调更为突出。关键是确定其中的“度”。城市设计导则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明确一个主导的旋律,在保持各功能区各自的特征的同时,取得城市总体意象的和谐。要确定六盘水市的总体格调:优雅宁静还是喧闹繁华?外界对六盘水市的印象是什么?本市市民对城市的描述?他们对哪些城市特征感到自豪?城市的自我意象是什么?要有简洁的文字描述这些特征。随后的具体城市设计原则,都要围绕塑造城市总体格调服务。 在此基础上,对六盘水市各个不同特征区域进行划分,进而对每个特征区的特征进行描述,如老城区与新城区,居民区与行政区,商业区与工业区……不同的街区最好要有明确、清晰的边界,其特征应为多数市民所公认,当地居民应对这些特征感到自豪,确定各区的格调与主题。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目前六盘水市总体城市意象的特征和优缺点。针对现状在考察六盘水市传统城市风貌和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六盘水市的城市意象的总体风格。该风格应能反映六盘水市的传统,并具有同其他城市不同的鲜明特征。在这一总体城市特征下,确定城市不同地区的风格:老市区/新市区/行政区/风景区/工业区/保护区/……等的风格和主题。使城市各区在统一的风貌下,具有同其内容和历史相呼应的独特个性。不同街区的人口、边界、广场和公共中心和建筑风格的识别性,对城市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如市政中心、中心商务区等要给予特别重视。确定六盘水市的文化主题:文化主题可以通过城市设计体现在路名、城市家具、城雕、广告等城市各个角落。城市的文脉:六盘水市历史上的布局理念,对现有地形、地貌、水系的空间解释(风水)。新的城市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继承。延续传统的建城概念。 2细化分区城市设计导则 2.1、目标 在明确城市城市总体格调与风格,各区格调与风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街区,路段绘出不同城市设计要求,提出每个区主要高度、宽度、绿化、色彩的整体要求。引导制高点及视廊,城市的制高点是城市三维特征最引人注目的要素。城市应在充分理解自然要素的前题下,确定其三度空间的分布(如传统的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老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一、前言 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前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兰州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以,住建部于2009年1月发函《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9]1号),同意兰州市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市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兰州市城乡规划局具体组织总规修编工作。项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就城市定位、空间、产业、生态、气象、交通、地质、兰白统筹等重大专题聘请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气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2008年10-11月,2009年7-8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来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40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向70多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收集了资料,并与八个县区政府及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14日,省委书记陆浩及省上四大家领导亲临兰州调研听取了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构想汇报。2009年7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2010年3月、4月,中规院项目组先后向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和市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汇报了《兰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等各项前期研究成果。2010年8月13日,袁占亭市长专题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汇报。2010年10月中规院项目组向陆武成书记和袁占亭市长汇报了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并就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向市上各

香港 - 城市规划条例 (中文)

章:131 《城市規劃條例》憲報編號版本日期 詳題 30/06/1997 本條例旨在為有系統地擬備和核准香港各地區的布局設計及適宜在該等地區內建立的建築物類型的圖則,以及為擬備和核准某些在內發展須有許可的地區的圖則而訂定條文,以促進社區的衞 生、安全、便利及一般福利。 (由1991年第4號第2條修訂) [1939年6月23日] (本為1939年第20號(第131章,1950年版)) 條: 1 簡稱 30/06/1997 本條例可引稱為《城市規劃條例》。 條:1A 釋義L.N. 50 of 2005 10/06/2005 在本條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 “土地或建築物用途的實質改變”(material change in the use of land or buildings) 包括在任何土地上放置物料,而不論該土地的全部或部分是否已經用作放置物料,只要放置物在面積、高度或數量上 有所增加; “土地擁有人”(land owner) 的涵義與《建築物條例》(第123章)第2(1)條中“擁有人”的涵義相同; “上訴委員會”(Appeal Board) 指根據第17A條組成的上訴委員會; (由1991年第101號第2條增補) “中期發展審批地區”(interim development permission area) 指在根據第26條擬備的圖則中指定為中期發展審批地區的地區; “佔用人”(occupier) 包括任何土地擁有人的租客(不論該租客有否繳付租金)、居於任何建築物內的人,以及於任何建築物內作持續全時間佔用的人; “訂明費用”(prescribed fee) 就任何事宜而言,指根據第14(2)條訂立的規例就該事宜而訂明的費用; (由2004年第25號第2條增補) “建築物”(building) 包括任何構築物或構築物的部分; “財產”(property) 包括載於任何車輛或貨櫃內的任何東西,但不包括不動產; (由1994年第22號第2條增補) “現有用途”(existing use) 就某發展審批地區而言,指緊接該發展審批地區的草圖的公告在憲報刊登前已存在的建築物用途或土地用途; “貨櫃”(container) 包括改作居停地方或貯物之用或改作任何其他用途的貨櫃; (由1994年第22號第2條增補) “發展”(development) 指在任何土地之內、其上、其上空或其下進行建築、工程、採礦或其他作業,或作出土地或建築物用途的實質改變; “發展審批地區”(development permission area) 指在根據第3(1)(b)及20條擬備的圖則中指定為發展審批地區的地區,但不包括中期發展審批地區的圖則中所包括的土地; “違例發展”(unauthorized development)─ (a) 就發展審批地區的圖則中所包括的土地或第20(7)條所描述的土地而言,指違反本條例 的發展;及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一的些规范

总体规划设计 一.总体规划的地位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最具权威的规划,主要作用是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重点解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全局的高度确定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具有政策性引导,又有物质空间的控制。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图 二.规划分析与预测 < 一> .发展背景分析 1?区位分析: 区位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理位置,交通,经济, 文化,信息等相互作用,密切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所在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土壤区等),人文经济区位(邻近区域的人文经济状况),交通区位(区域连接性),战略区位(长远的全局性部署建设地位以及相关的国防安全)进行分析。 2.区位分析的主要方法 综合分析,主导因素分析,辩证分析,发展分析,双层次模式分析 三.初步方案构思 <一>.分析现状 1.总体布局的分析<1>.城市总体布局是否正确反映城市的性质与特色<2>.城市各功能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城市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合理,他们之间还存在哪些矛盾<3>.城市现状的用地分布同自然环境是否协调以及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等 2.城市规模的分析城市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3.交通现状的分析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道路交通现状的分析。 4.生活设施的分析 一般来说,城市生活设施及其他用地在城市各组成要素中所占比重最大。城市各项生活设施是指居民生活所需要的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对现有的生活设施的分析主要从他们分布,配套,数量,质量水 平及土地利用等方面来加以考虑。 <二>.分析用地用地条件关系到城市的总体布局和用地规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城市用地布局的规划。

城市设计技术导则修订稿

城市设计技术导则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城市设计技术导则(专家评审稿) 1.总则 导则目的 适用范围 编制原则 编制类型 城市设计编制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镇规划区编制的城市设计,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相对应。 区段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镇规划区内局部地区与地段编制的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应。 地块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具体地块编制的实施性城市设计,是在建设项目中对总体城市设计和区段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专项城市设计是根据实际需要,对区域城市形象定位、山水格局,城市空间特色、天际线、色彩、公共标识、夜景照明、城市雕塑等特定系统、要素或问题编制的城市设计。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可采用城市设计纲要及各分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形式。 编制要求 2.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设计 主要任务

在城市总体层面系统地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传承历史文脉,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加强城市空间秩序,提出城市总体形象定位,确定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 基础研究 主要内容 特色资源保护 进行城市自然资源评估与研究,结合城市自然资源现状,提出保护原则,并明确城市与其周边自然景观资源的协调发展要求。 进行城市历史人文资源评估与研究,结合历史文化遗存现状,提出和落实历史风貌、人文古迹保护、展示与合理利用的系统控制要求。 风貌与特色定位 城市形态格局 景观风貌体系 公共空间体系 划定城市特色风貌区 划定对于延续地方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提升风貌品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形成城市特色风貌区清单。如中心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门户地段、重要景观路段、滨水地区、沿山地区,以及其它城乡特色景观区等,明确其范围、框架性管控原则和引导要求。城市特色风貌区是各级城市设计工作的重点管控对象,其管控内容是区段城市设计编制的依据。

城市设计导则总则文本

城市设计导则总则文本 1.整体风格 1.1单元类型 本单元包括两种类型。第一是以地铁站为中心辐射的区级商业中心区,属于以商业、商务用地为主的重点地区类型。第二是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成林庄居住区,属于以居住用地为主的一般建成区。 1.2整体风格 在保留现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水绿交融的开放空间和尺度环境宜人的步行绿带,美化了单元的居住环境。地铁站周边的商业区高层林立,通过高密度开发、公共空间的塑造和架空步行廊道的设置,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商业气氛。两者共同构成了本单元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2.空间意向 2.1区域 本单元包括居住环境温馨的成林庄居住区和商业气氛浓厚的成林庄地铁站商业区。 2.2地标节点 津基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地标建筑,是区域天际线控制的最高点。成林庄体育公园位于居住区的核心位置,是单元内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 2.3视线通廊 3.街道类型 3.1街道类型 本单元街道分为景观型、生活型两种街道类型进行引导控制。3.2交通型道路 卫国道、靖江路、津滨大道、兴泰路。 新建建筑不得占压红线、绿线,并进行退让。有绿线的,退让绿线不得小于5米;无绿线的,退让红线距离不得小于8米。商业用地建筑贴线率应不小于70%,居住建筑商业裙房部分贴线率应不小于50%。建筑主立面及入口门厅不宜面向上述道路设置,机动车不宜出入口应面向上述道路设置。 3.3生活型道路 红星路、成林道、十一经路、津塘路三条道路承担对外交通的主要作用,以保证机动车的通行能力为主。长征路、韶山道、晨曦道、杨林路、落樱道、博汇道、晨光道、彩阳路、天药路、慕华路、建新

路、杰君道、十四经路等十三条街道重点维护尺度宜人的空间尺度和绿树成荫的街道环境,通过线性连续的街道系统串联城市公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建筑不得占压红线、绿线,并进行退让。有绿线的,退让绿线距离不得小于5米;无绿线的,退让红线距离不得小于8米。新建有较大人流、车流集散的商贸、娱乐、体育、展览、办公、学校和大型商场等建筑主要出入口一侧,有绿线的,退绿线距离不得小于10米;无绿线的,退红线距离不得小于15米。商业用地建筑贴线率应不小于70%,居住建筑商业裙房部分贴线率应不小于50%。建筑主立面及入口门厅宜面向上述道路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应面向上述道路设置。 4.开放空间 4.1开放空间类型 本单元包括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两种开放空间类型。 4.2公园绿地 成林庄体育公园是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区级综合公园,为居住区居民提供聚集娱乐和休憩健身的活动空间。 唐口公园是社区级公园,在现有基础上适度扩展,增加一定量的开敞空间和休憩设置,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聚集锻炼场所。 街旁绿地有六处,分别位于卫国道和红星路交口,红星路和晨阳道交口,晨曦道和靖江道交口,成林道和津滨大道交口,成林道和靖江道交口,津滨大道和泰兴南路交口。 沿街绿带主要沿成林庄、红星路、靖江道、杨林道、长征路分布。 4.3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主要分布在昀山路和靖江路两侧。 5.建筑 5.1建筑群体控制 本单元以津基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地标与天际线控制最高点,红星路沿线和成林道与靖江路交口为高层建筑区,自内向外逐渐递减,以突出津基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地标的恢弘气势和地铁站商业区的浓厚氛围。成林庄体育公园周围建筑尽量控制在50米以下,形成尺度宜人的休憩空间。其余居住区以多层居住建筑为主体,辅以少量高层居住建筑,形成尺度适中的都市宜居社区。 5.2建筑高度分区控制 主要分为四个梯度 第一梯度为现状和新建多层居住区,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米

香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六大精髓

香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六大精髓 香港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治理了一系列随城市发展而衍生的管理问题,被认为是世界城市管理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香港城市管理充满了辩证法:看似对立矛盾的各种管理要素构成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协调关系,使香港城市管理进入了较理想的境界。本文要探讨的是:是什么内在机理使香港城市管理散发出辩证法的睿智? 一、“大”与“小”的均衡组合 “大”指的是城市管理的全局、整体、系统,其载体是城市规划;“小”指的是城市管理的局部、单位、要素,其载体是城市的细节。“大”与“小”是一对矛盾,城市管理者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界限,又要注意它们的密切联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从这个角度看,离开了“大”,“小”也就不存在。香港特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把“小”放在“大”之中来把握。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香港城市道路管理混乱,车辆严重堵塞,交通事故频繁,曾被形容为“死城”。其症结是城市管理者把“小”等同于甚至凌驾于“大”之上,把思维局限于空间上的一点,时间上的一刻,孤立地看城市管理中星星点点的事情,而忽视了各个局部、各个事件、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香港政府树立了规划先行的理念。香港城市规划种类繁多,既有涉及全港的发展策略,例如现正在制定的《香港

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也有较为具体的次区域发展策略和指引,还有地区层面的详细土地用途图则。2002年法定图则有105张,涵盖全港约一半的土地。{1} 另一方面,“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决定城市管理的成败。香港城市管理的精细之处随处可见,比如,每年香港的道路挖掘工程就有6万项之多。但是,在如此高频率道路施工中,却能做到少扰民,少污染。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政府部门细致的监督管理。合约期间,路政署对承建商的监管工作展开多达七个方面的检查,如果承建商在合约工程中的表现不符合要求,这一情况将会在年度报告中予以反映,并可能影响相关承建商日后承投政府工程合约的资格。{2}为妥善统筹破挖工程管理,路政署成立了由运输署、警务处交通部及各公用事业机构组成的道路挖掘统筹委员会,每月一次会议,根据道路等级的主次等不同情况商讨各项详细作业计划,以此从整体上减少因各自为政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重复破挖,或延误工期等不良影响。 这就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都立足于本职工作,把目光放在细节上,将管理的触角向小街巷延伸,做到管理上精雕细刻、服务上精耕细作、技术上精益求精、花费上精打细算。 二、人与制度的均衡组合 管理中人重要还是制度重要?香港的经验表明:人和制度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作为管理者,对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尽心、精心。精细化管理

香港城市设计导则

1.引言 城市设计 2.背景 3.地理设计环境 4.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5.应用范围 6.城市设计指引 6.1一般的城市设计考虑因素核对表 6.2特定的主要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 ( 1 )市区边缘地区和乡郊地区的结集程度和密度 ( 2 )发展建筑高度轮廓 ( 3 )海旁用地 ( 4 )公共空间 ( 5 )街景 ( 6 )文化遗产 ( 7 )观景廊 ( 8 )建筑物的外露支柱 7.特定的主要土地用途的指引 8.实施 空气流通 9.背景 10. 整体目标、应用范围 11. 空气流通意向指引 11.1主要原则 11.2地区层面 ( 1 )地盘布局 ( 2 )通风廊/风道 ( 3 )街道布局的定向、模式及扩阔街道 ( 4 )海旁用地 ( 5 )高度轮廓 ( 6 )休憩用地及行人区的绿化和分布 11.3地盘层面 ( 1 )平台建筑 ( 2 )建筑物的排列 ( 3 )建筑物的透风度 ( 4 )建筑物的高度和外形 ( 5 )园景美化设施 ( 6 )外伸的障碍物 ( 7 )冷质物料 12. 空气流通评估 13. 结论 二零零六年七月版本 1.引言

1.1为了提升香港作为世界级城市的形象,以及改善我们建设环境的 质素,规划署先在二零零三年完成了「香港城市设计指引」研究 ( 下称「城市设 计研究」 ) ,再在二零零五年完成了「空气流通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 1.2本章所载的城市设计指引,是根据上述两项研究的结果和建议制 订的。内容涵盖主要的城市设计及空气流通课题,旨在从宏观及微观层面上缔 造美感和功能兼备的环境。 城市设计 2.背景 2.1简单来说,城市设计犹如艺术创作,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亦 是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对于香港这类人烟稠密的动感之都,城市设计 尤为重要。它关乎建筑群整体的视觉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连系、活动空间的建 立、 容和公共空间,以及改变整体城市景观的过程。城市设计就实体和空间的 配置,以及建筑形式的组合及其与四周空间和环境的立体关系,制定一个大纲, 以达致环境美化和高质素的社会文化。 2.2要为香港建立一个高质素、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优质建设环 境,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须充分考虑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2.3规划署于二零零三年完成「城市设计研究」。目的是拟备一套城市 设计指引,推动市民认识城市设计上的考虑因素,并作为评核城市设计的大体 纲领。下文各节详载根据「城市设计研究」的结果和建议而制订的参考性城市设 计指引。 3.地理设计环境 3.1香港山峦环抱,海滨蜿蜒伸展,并有天然海港横贯其间。这地理环 境对城市形貌有以下重要的影响: (a)围绕维多利亚港和背靠鲜明山脉的发展,树立了我们城市的面貌; (b)香港的陡峭地形促使各区的城市发展集中在平地和填海土地上,绵延 的山脉则构成城市的天然背景;以及 (c)山脉将香港分割成数个各具特色的景色区。虽然这些景色区的发展 形式或密度各不相同,但不一定影响毗邻的景色区。 4.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4.1城市设计应着重表现香港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改善香港建 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香港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 和概念。 4.2 香港的城市设计要素包括: 宏观层面:都市形象 ?天然环境 ?海港 ?山脊线 ?基础设施 ?环境保育 ?地区特色和市容?轴线规划 ?都市模式和外形?门廊 ?功能分区 ?土地用途和活动 中观层面:建筑物和空间 ?建筑物的组合?结集程度和高度

城市设计导则41

城市设计导则 一、区域设计导则 1、商务办公区 项目导则 建筑分类- 中心区建筑构成: - 商务类:金融、商务、办公、写字楼 - 商业、文化设施:商店、购物中心、室内体育和娱乐、影剧院、餐厅 - 旅游服务设施:饭店、宾馆 - 行政管理:政府办公、政府设施 建筑高度和形式- 建筑体量和形式必须与周围道路及周边建筑相协调 - 建筑与步行道有机结合 - 裙房与街道的空间高度不能超过15米 - 整体形成高层建筑在与钱塘江垂直的纵深方向高低错落的布局; - 裙楼高度必须不低于4 层但也不超过6 层,为行人创造一种连续的亲人尺度。 - 裙楼以上的塔楼部分必须为建筑内部的人们创造理想的环境,也要同时考虑到道路上的行人。 - 建筑通过裙楼边界线显示步行街的连续性。 建筑长度和距离- 建筑的最大长度不超过50米 - 建筑在裙房过街楼以上就要分开,要考虑光照、空气流通、视线等; - 过街楼以上的建筑距离最小为20米。 建筑后退建筑后退原则: - 根据道路宽度确定后退距离 - 鼓励沿商业街、生活性道路建筑底层设置骑楼。并给予容积率和建筑高度补偿; - 骑楼高度不小于6 米,后退不小于3 米 - 建筑后退城市道路红线15 米,后退区内支路至少3 米 步行道- 步行道包括人行道和建筑后退的步行区域; - 建议沿步行道设置连续的遮阳设施; - 人行道与建筑后退的步行区域地面铺装区分; - 设置必要的行人休息空间 景观和街景有视线要求的建筑或景观: - 广场 - 河道 - 钱塘江 - 绿地空间 公共空间- 开放的空间为中央区创造了宜人而安全的自然环境开放空间应该包括:- 公共交流空间 - 步行和自行车道设施 - 绿地景观 停车场- 停车场设在建筑物地下层,沿次要道路临时停放 - 停车场的入口不可以直接设在主要道路处; 建筑细部——设计导则 - 建筑形态

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

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 已有 554 次阅读2010-10-15 15:17|个人分类:城市社会地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解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摘要]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作为表层表现为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及文化场所三者在城市精神及制度风俗的规范下互动形成,体现了城市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在空间尺度上城市文化空间表现为整体意向、文化分区、文化片区及文化设施等四种形态,在需求层次上分为区域型、提升型及基础型三个层面。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空间;文化意象;空间尺度;需求层次 1 城市文化及其层次 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过程。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的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活动的程度,并将其产品变成可贮存和复制的形式,通过它的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藉)和无形的(如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的意识形态载体把城市文化一代一代往下传,形成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 那么城市文化怎么构成呢?怀特认为,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同样可以把各种文化也设想为一个整体:人类文化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可以区分出技术的系统、社会学的系统以及意识形态的系统等亚系统。技术系统是由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仪器以及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构成的,人类作为一种动物,依靠技术系统使自身同那自然的生息之地紧密联系。社会学的系统由人际关系构成,这种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与集体的行为方式来表现的。在该系统内有社会关系、亲缘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教会关系、职业关系、娱乐关系等。意识形态系统由思想、信仰、知识构成,它们是以清晰的言语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其中包括神话与神学、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间智慧以及普通常识。 由怀特对人类文化系统或文化结构的理解,我们可将城市文化的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陈立旭,2003)。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表层;制度文化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规范体系,反应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文化的中层;精神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内核。 2 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 城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互动共生,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城市文化系统,城市的物质文化

城市设计技术导则

城市设计技术导则(专家评审稿) 1.总则 1.1导则目的 1.2适用范围 1.3编制原则 1.4编制类型 城市设计编制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镇规划区编制的城市设计,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相对应。 区段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镇规划区内局部地区与地段编制的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应。 地块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具体地块编制的实施性城市设计,是在建设项目中对总体城市设计和区段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专项城市设计是根据实际需要,对区域城市形象定位、山水格局,城市空间特色、天际线、色彩、公共标识、夜景照明、城市雕塑等特定系统、要素或问题编制的城市设计。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可采用城市设计纲要及各分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形式。 1.5编制要求 2.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设计 2.1主要任务 在城市总体层面系统地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传承历史文脉,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加强城市空间秩序,提出城市总体形象定位,确定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 2.2基础研究 2.3主要内容 2.3.1特色资源保护 进行城市自然资源评估与研究,结合城市自然资源现状,提出保护原则,并明确城市与其周边自然景观资源的协调发展要求。 进行城市历史人文资源评估与研究,结合历史文化遗存现状,提出和落实历史风貌、人文古迹保护、展示与合理利用的系统控制要求。 2.3.2风貌与特色定位 2.3.3城市形态格局 2.3.4景观风貌体系 2.3.5公共空间体系 2.3.6划定城市特色风貌区 划定对于延续地方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提升风貌品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形成城市特色风貌区清单。如中心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门户地段、重要景观路段、滨水地区、沿山地区,以及其它城乡特色景观区等,明确其范围、框架性管控原则和引导要求。城市特色风貌区是各级城市设计工作的重点管控对象,其管控内容是区段城市设计编制的依据。 2.3.7实施措施与建议 2.4成果形式 成果由导控条文、图纸、说明和附件四部分组成。 2.5成果内容 2.5.1导控条文 应对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风貌与特色定位、城市形态格局、景观风貌体系、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