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教育)

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教育)

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教育)
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教育)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教育成就总结

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全国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据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统计,1947年全国高等专科以上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5.5万人;1946年中等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87.85万人;小学仅有28.9万所,在校学生只有2368.35万人。在中等以上的学校中,劳动人民的子女极少。

60年来,全国的教育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归结起来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对教育系统的高度重视,正确的教育方针、对教育的全方位投入。保证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务实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团结实干,负重奋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主动破解教育难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顽强拼搏。全体教育工作者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志存高远,严谨笃学,努力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教育事业才会取得今天的光辉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招生工作和教育交流与合作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共毕业1705.66万人。1949—198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比1928—194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增加了35.6倍。1949—1989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比1931—1946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增加了8.3倍。

普通高等学校从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1989年的107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从10.65万人上升到208.21万人,分别增加了5.24倍和16.87倍。中等专业学校从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学生数从22.88万人上升到217.75万人,分别增加了2.4倍和8.52倍。研究生1989年在校学生数比1949年增加了160.11倍,达10.13万人。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从1978年到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1.28亿,录取总数约5386万,其中,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至2008年的录取人数约4010万,十年间高考报名人数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报名总数的50%,录取人数占录取总数的75%。据介绍,1978年录取人数约40万,录取率为6.8%,2008年录取人数约600万,录取率为57%,2008年的录取人数是1978年的15倍,录取率相比则提高了50个百分点。

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确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放宽政策确保留学人员来去自由。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2万人,出国留学规模由1978年的860人发展到2007年的14.45万人,30年扩大168倍。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尤其近几年留学回国人员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迄今为止,我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

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

二、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经过全国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截至1984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超过9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过努力,我国在2000年总体上实现了“普九”的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超过85%。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截至2007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在此基础上,我国不断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现城乡学生全免学杂费。

在素质教育方面,我国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1).各地中小学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各地中小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各门课程蕴涵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备课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德育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努力体现并不断拓展具有学科特色的德育内容。

(2).各地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各地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于2004年联合下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及其确定的每年九月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突出开展以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教育和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

上海市还专门印发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民族精神教育各学段要求,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意见,推动本地中小学认真贯彻实施。江西省充分利用本省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近几年还每年统一举行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

(3).各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各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形成“以爱育爱”为核心的学校文化,陕西省泾阳县则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四德教育”(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尊重他人、争做好事)建设校园文化。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各地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挥班主任在育人方面的独特功能。

广东省从2005年起在全省实施“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以加强班主任专业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载体,以学习、研究和交流为主要形式,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形成了省、市、县(区)、学校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网络,全面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天津市河西区以“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实践模式研究”科研课题为带动,通过全员培训持证上岗,狠抓新任班主任基本功为底线、优秀班主任为楷模、突出班主任个人特色育人为目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自1999年以来,各地根据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编制、资金、师资、职称等问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河北省石家庄市全市建设未成年人三级心理维护体系,基本实现对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覆盖。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对全区心理健康教师全员培训,持证上岗,并建立对全体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做好师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建国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02年秋季,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县)开始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达870余万人;2003年秋季,全国共有1642个县(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2004全国已有2576个县区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进入新课程的学生数近7000万。2005年9月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已全面进入新课程,到2006年秋,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约1.3亿。截止目前,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学生已经全部使用了新课程。

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2004年开始实验高中新课程。目前共有21个省份正在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国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达10489所,约占高中学校总数的67%,学习高中新课程的在校生约1311万人,约占高中在校生总数的52%。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等实验省(区)先后都有学习新课程的高中毕业生参加了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成功地接受了社会的检验。

实践证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上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改革的各项预定目标,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变化:初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学生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注重学生全面考核和经常性考核的考试评价制度正在形成,极大地调动和激活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力地促

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普遍提高,编写出一大批内容新颖、质量较高、丰富多样的新型教科书,基本上改变了过去偏难繁旧的状况。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积极制订政策,创新工作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基本确立,整体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学科和教材建设成效显著。党中央高度重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六个二级学科,中央讨论通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审定通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编写提纲和书稿。教材编写列入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的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党的十七大之后,又对四本新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充分反映了十七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吸收了高校师生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2).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制订措施,开展工作,调动广大辅导员积极性,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2006年,召开了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加大了培养培训力度,从2005年起我部定期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示范培训班,目前已累计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骨干3000余人。实施辅导员骨干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计划,2007年建立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同年,在我部会同人事部开展的三年一次的全国优秀教师评选表彰工作中,首次单列指标用于表彰高校优秀辅导员,充分肯定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贡献,对广大辅导员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3).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各级党委和政府担负起政治责任,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摆在更加突出位置。2006年由我部牵头,召开了有25家相关部委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增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会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分工》。各地各高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整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4).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从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推出了徐本禹、高明等一批彰显时代精神的大学生先进典型,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007年,有9位大学生被选为“全国道德模范”。

(5).育人环境明显改善。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特别是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一手抓建

设,向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一手抓管理,依法加强文化市场、娱乐市场、银幕荧屏、网吧网络网游的管理和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营造了健康的育人环境。

(6).学校保持稳定局面。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加强党建促进稳定,建立健全党委负责、协调各方的维护学校稳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自1990年以来每年都召开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依法管理教育系统宣传舆论阵地,不给错误的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学校平稳向上的安定局面,促进了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为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特别是在今年的抗震救灾斗争和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中,以“8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以实际行动体现了良好风貌和优秀品质,表现出了爱国爱家的情怀、团结互助的力量、吃苦耐劳的品格和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教育部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也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高度信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涉及国家主权、荣誉和尊严的重大事件,高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提高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本领。这些,都强有力地表明了党中央作出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强有力地表明了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取得重要成效的,是能够经受住一系列重大考验的;强有力地表明了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80后大学生是充满理想、大有可为、值得信赖的新一代,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对此,党中央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也对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1、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的战略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 、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据统计,1978年仅有中等职业学校4700多所,在校生130万人。到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到14600多所,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98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8.3%。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到2007年,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168所,当年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数的一半。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推进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

3、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4、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办学模式上,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连锁化和规模化办学,探索推行了“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和“一年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两个三段式办学模式;还先后在天津、四川等地建立了“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和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改革。

5、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6、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58亿元,重点支持了107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35所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成了1.2万名骨干专业教师的国家级培训任务。

7、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按照新的资助政策规定,国家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的经费每年约为18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90多个亿,资助面达到学生总数的90%以上。

8、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规范办学的道路。教育部负责人还介绍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四、农村教育成就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普九”、“两基”与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使农村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2002年年底,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1%,初中入学率达到90%,基本实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新跨越。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受教育的人均水平在9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居于前列,令世人瞩目。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县、乡、村三级农民培训体系初步形成。5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共培养农村学生1300多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4.6亿人次,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涌现出一批为农服务的先进典型。

2、“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投入力度的加大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继“两基”之后,我国农村教育实现的历史上又一次新突破。

——截至2003年5月底,98%的县、市、区将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管理上收到县;94%的县、市、区将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权限上收到县,“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开始确立,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多年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有明显好转,

解决中小学危房步伐加快,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

——各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格局发生变化。199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为430亿元,占当年义务教育总投入的54.8%,2002年,全国财政预算内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达到了990亿元,占当年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78.2%,五年间,增加了1.3倍,初步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农民办”到“农村教育政府办”的根本性变革。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明显增加,主要体现在工资性转移支付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002年两项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总数达243.47亿元,对于保证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外,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支持。中央财政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各种专项1997年为10.73亿元,到2002年,增长到了95.84亿元,增加了7.9倍,五年年均增长54.95%。2001年和2002年,中央财政每年在补助中西部地区加强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补助、消除中小学危房、信息化建设、资助困难学生等方面的专项经费投入都达到了80亿元以上。据测算,2002年,中央财政的投入占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的28%以上,占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的43.2%和财政预算内支出的56%,占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职工基本工资支出的72%。这对于保证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中小学乱收费问题得到进一步治理。

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必须把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摆在突出位置。目前已有22个省份出台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并积极进行编制核定工作,2002年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比2001年减少11万多名。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6.5%。

我国治理农村中小学教育乱收费取得成效。全国已经有54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1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在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中小学收费进一步规范,乱收费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治理。

此外,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学业工作得到加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进展。

五、民族教育进步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几近空白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始终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获得政治平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因此得以蓬勃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

1、在法律上确认各民族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并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有发展当地民族教育的自主权。

2、在财政上给予特殊安排。除了正常经费外,还在不同时期设立了专门的民族教育事业费、发展民族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给予经济上的适当补助。

3、在少数民族学生升入各类学校时,适当降低分数和录取条件,使他们有机

会进入各类学校深造。

4、建立管理民族教育的专门机构。五十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中央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管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或设专人负责掌管少数民族教育事宜。一九九八年机构改革时,合并机构,裁减人员,但教育部的民族教育司和国家民委的教育司仍然保留。显示了中央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除了采取政策和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外,中央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殊情况,在办学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中国特有的教育形式,包括:

1、寄宿制学校。在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地处偏僻的民族地区,让少数民族的学童集中住校学习,国家对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给予补贴或减免。

2 、预科班。大学招生考试时,将分数达不到但接近录取分数线的少数民族学生录取到有关大学,但不和其他学生一样学习有关课程,而是让他们进行一到二年高中课程的补习,再经过考试后进入本科有关专业进行学习。

3、民族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设立招收民族学生的民族班,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国家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学习提供机会,为民族地区培养较高素质的人才。

4、西藏班。这是为发展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在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设立西藏班,为西藏培养人才,全国规模一万七千多人。费用全由国家负责,藏语文老师由西藏派遣。

5、女童班。为使一些少数民族的女童不致因家庭困难和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而失去上学机会,西北、西南一些地区专门办有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女童的班级。经过五十年的努力,中国现已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办的学前班、小学、中学、大学,也包括自治地方以外举办的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中专和民族院校等;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还有特殊教育,这些学校涉及国家教育的所有门类。

发展民族教育的结果是为民族地区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劳动者和人才。他们为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特殊的贡献。数字是枯燥的,但它却能直接、准确地说明问题,且看几个数字:一九九七年与一九五0年相比,全国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小学生由九十四点三万人增加到一千二百四十八点二万人,增长了十二点二倍;中学生由四万零三百一十六人增加到四百零三万多人,增长了九十九倍;大学生由一千二百八十五人增加到二十一万六千八百三十一人,增长了一百六十七点七倍。现有十几个民族的教育发展水平超过整个国家平均发展水平,其中朝鲜族每万人中大学生数是全国平均数的四倍多。一些过去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有了自已的大学生,甚至有博士生。中科院和工程院均有少数民族的院士。少数民族科学家、教育家工作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繁荣昌盛奉献自已的知识和才干。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征文名称:纪念建国60周年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建上千年来封闭的大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遭受着各国列强的欺辱与蹂躏。在艰难的生存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一条脱离苦海的道路。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此次运动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中国带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俄国十月革命也给困顿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清凉的气息,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走向了政治舞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各种思潮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在比较了各种主义的发展前景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此后与各种思想斗争中,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带领中国走向强盛的一支中坚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以后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可是这也并不代表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初期,也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刚成立的新中国留给共产党的是一堆烂摊子,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需要我们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使我们国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这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西方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些经验,但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为了找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多次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也会有惊喜和收获。一个国家能否快速的发展起来,需要决策者们英明的大脑和智慧。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摸索着一条道路,也犯过很多的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加快国家的发展,反而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在不断的对失败的总结中,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197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中国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是中国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在这一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新中国数学60年

新中国数学的六十年 一、60年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 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 《数学学报》(1954年)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较早出国学习数学的有:190得长足进步。 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 《数学通报》(1954年) 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97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 197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 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 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 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 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二、60年来,数学家们的发现与发明 (1)华罗庚(1910~1985)--数论与函数论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 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 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 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 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 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 (2)陈景润(1933—1996)--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关键词】教育变革■方晓东李玉非/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60年来,我国教育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 四大转折 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 1956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全面建设和改革,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导致教育发展出现了失误。在“反右”扩大化和“反右倾”等运动中,教师队伍受到冲击;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跃进,造成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然而,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制定了学校工作条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但由于党的左倾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理,以致后来教育领域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党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开始恢复和整顿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拉开了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从局部到全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985年以前,教育战线以全面恢复和调整为中心,对教育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革。其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单一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学位制度;建立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兴办广播电视大学。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85年,党中央决定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着

新中国材料训练题

新中国材料解析训练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1949年底国营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例 (二)1949年全国私营工商业在全国工商业中的比例 (三)另外,国营经济还包括全国铁路、大部分现代交通运输业和绝大部分银行。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二建国之初,战争还在进行,军费开支庞大;国家还要供应900万脱产的军政公教人员和救济数百万城市失业者及4000万农村灾民;重点企业和庞大,不得不多发纸币,这就是势必刺激物价上涨。这时投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一方面拒绝使用人民币,从事金银特别是银元投机买卖;另一方面大量囤积居奇,导致物价上涨,上海的粮食,棉纱等产品有时每天以20%-30%的幅度猛涨。物价的疯涨导致人民生活迅速恶化,人心浮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首先以发布了取缔金、银外币投机,禁止金银外币自由流通的命令,并自6月10日先查封了上海“证券大楼”,各地的公开和地下的首要分子,同时紧缩通货和银根,并从全国各地调一丐行动,低价抛售,这物价迅速回落,导致大批投机资本家破产,接着,中央人民政府发行折实公债(群众用实物购买),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包括严格控制粮食征调、统一收支、统一现金管理等)。至1950年5月,物趋于稳定。以后又裁减军队、精简机构、节约开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初期出现严峻经济形势的原因。 2、人民政府为什么能够控制物价,使经济形势趋于稳定? 3、结合材料及史实说明人民政府这次平抑物价行动的主要特点及实质。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土改的几组高枝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了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相合作的力量……. 材料三 1951年9月全国第一次互相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想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蔻互助的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相合作组织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材料四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

中国教育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中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很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已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阶段。 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行政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项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了200多项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夏朝到清朝,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天,我们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的欢庆的日子!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这更是一个让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的日子! 中国是有一个凝聚力的国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尤其是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震动他们的,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对中国伟大的凝聚力的敬仰与尊重,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大批志愿者和国家领导人奔赴现场,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龙”,各界人士的捐款达到百万元,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的故事与人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是坚不可摧的!正因为这种凝聚力,六十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到今天,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从不敢有上天的想法,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神舟七号的太空漫步;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将成为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国家! 60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纠正错误,郑重地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60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所铸就的辉煌,不仅反映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就”,更体现为凝聚着亿万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精神结晶”——我们用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它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演化为现实的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让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古老国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新中国60年最伟大的成就。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以一个时段的失误,去否定60年的发展,或渲染探索中的错误,无疑是割裂历史、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没有看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主流。这样的观点,既无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已经过去的60年,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也无益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机遇中凝聚共识,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既看到成就的辉煌,也看到探索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简述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 【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该论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 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这种方法称为筹算。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算术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乘法运算已广为流行。“九九表”一直流行了约1600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其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1.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于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此外,还有比例知识。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减补充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全书编排方法是:先举出例子,然后给出答案,通过对一类问题解法的考察和研究,最后给出“术”。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4年华诞,这必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的64年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化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中国在全球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经济位居第三大经济体,文化更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具体来说主要有: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以个人理解谈谈这些成就以及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4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下是我国在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精选文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8800038) 民办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我们熟悉的孔子的私学,还是宋代的书院,抑或近代的教会学校,都构成了我国古代、近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民办私立学校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化改造中逐渐消失,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得以重新恢复和快速发展。60年来,民办教育的消失和发展繁荣,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回顾和总结60年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经验,非常有意义。而如何在快速发展之后继续发挥民办教育不可分割的教育主体 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私学发达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消失 在传统社会,私学与官学构成互补的教育体系,而且兴旺发达,形成了我国教育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办学成绩和影响力甚至在某些阶段超过官学许多,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据新中国成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①,教会和私人办学的数量甚至占据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一大规模存在的私立学校,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发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私学不论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的发达推动了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 争鸣还是宋代书院、近现代的教会学校、私人办学,其办学的成绩和学术的交流都反映了私学的发达对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私学的发达,弥补了官学的不足,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特别是从宋代开始,各种形式的私学如村学、冬学、义学、族学、家塾、社塾、学馆、书屋、书堂、书院、村塾遍地开花,大批知识分子热心于社会教化的推导工作,在教育的平民化普及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私学的发达,使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呈现出十分发达的局面。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十分发达,多数来自于私学积累,特别是在蒙养教育和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上。 但是,私立发达的景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即告一段落。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对旧教育包括私立学校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2月20日,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全国学联扩大执委会上作《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报告并提出:“坚决地和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1950年8月14日,教育部经政务院批准颁布了《私立高等学校暂行管理方法》规定,私立学校的行政权、财产权及财产所有权,均应由中国人掌握,所有高校到1952年底全部改为公立。依据这一精神,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接办中小学的指示”,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的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改为公办。随着这项工作的完成,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

新中国成立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新中国6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程

新中国6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程 新中国60年来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逐步走向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过程。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总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宝贵经验,对当前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始正常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充分吸收老解放区积累的培养干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建设新中国的各种干部,恢复、组建干部院校,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文化业务教育。干部教育开始向着正常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迈进。 (一)恢复、新建党校以及各类干部院校。解放战争中迫于战争形势停办的一些党校开始恢复,大批新党校开始组建。1953年10月,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要完成对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必须大大加强党校的工作。全国省市以上的党校得到恢复、组建,各级党校和省市委党校的教学任务不断扩大,党校体系初步形成。1954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主要对马列学院和中级党校在干部轮训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进行了明确

规定。1956年2月,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初级党校工作的指示》,对初级党校的主要任务、教学实施、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等进行了规定。为了培养财经、政法等方面的干部人才,我们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 (二)大规模开展干部轮训。1950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提出了试办干部业余理论学校,加强干部理论培训的号召。1951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3年4月中央发出了《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为加强干部的理论教育,1954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全党各方面的高中级干部,调入党校轮训,以有效地提高全党干部的理论水准,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这次轮训,对于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着力加强干部文化教育。1949年12 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工农大众开门的总方针。1950年12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

新中国第一次高考数学卷

1952年试题 数学试题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注意:第一部分共二十题,均答在题纸上,每题的中间印着一道横线,将正确的答案就填写在横线上. 例题:若2x-1=x+3,则x= 4 .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4,所以在横线上填写4. 1.分解因式:x4-y4= . 2.若log102x=2log10x,问x= . 5. 6.两个圆的半径都是4寸,并且一个圆通过另一圆的圆心,则这两个圆的公共弦之长是寸. 7.三角形△ABC的面积是60平方寸,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则△AMN 的面积是平方寸. 8.正十边形的一内角是度. 9.祖冲之的圆周率π= . 10.球的面积等于大圆面积的倍.

11.直圆锥之底之半径为3尺,斜高为5尺,则其体积为立方尺. 12.正多面体有种,其名称为 . 14.方程式tan2x=1的通解为x= . 15.太阳仰角为30°时塔影长5丈,求塔高= . 16.三角形△ABC之b边为3寸,c边为4寸,A角为30°,则△ABC的面积为平方寸. 17.已知一直线经过点(2,-3),其斜率为-1,则此直线之方程式 为 . 18.若原点在一圆上,而此圆的圆心为点(3,4),则此圆的方程式 为 . 19.原点至3x+4y+1=0之距离= . 20.抛物线y2-8x+6y+17=0之顶点之坐标为 . 第二部分 注意:第二部分共四题,均答在后面白纸上. 1.解方程式x4+5x3-7x2-8x-12=0. 2.△ABC中,∠A的外分角线与此三角形的外接圆相交于D,求证:BD=CD. 3.设三角形的边长为a=4,b=5,c=6,其对角依次为A,B,C.(1)求cosC.(2)求sinC,sinB,sinA.(3)问A,B,C三个角各为锐角或钝角? 4.一椭圆通过(2,3)及(-1,4)两点,中心为原点,长短轴重合于坐标轴,试求其长短轴及焦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意即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使艾奇逊之流的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彻底破产。1953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4%,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不仅使13亿人口(比艾奇逊当时看到的多了1.7倍)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且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一、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经济。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性质的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压榨,特别是长期战争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1949年同旧中国生产力发展鼎盛时期的1936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50%,钢产量由92万吨降为15万吨,原煤由6000多万吨降为3000多万吨,棉纱由245万件降为180万件;农业生产下降20%多,粮食产量由2700多亿斤降为2100多亿斤,棉花由1600多万担降为800多万担。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空运)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为维

持其反动统治和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市场混乱、民不聊生。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新中国成立后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治理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乱摊子,先有经济的恢复,才能有经济的发展。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和措施:一是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三是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四是保护和发展私营工商业;五是统一财经工作,彻底稳定市场。仅仅用了三年时间(1950~1952年),就使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超过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水平,稳定了市场物价,较大改善了人民生活。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胜利,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清剿国民党在大陆残余势力的背景下取得的。 (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一是管制或收购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首先是把帝国主义对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的控制权收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国家统治对外贸易和国家银行外汇专营制度。对于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约1000多家),由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并冻结了我国在美管辖区内的公私财产,我国政府宣布管制其在华财产;而其他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由于过去依赖的特权不复存在,其经营难以为继,有的放弃经营,有的被我国作价收购,这些被管制和收购的帝国主义企业成为了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当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八比二,国家在解放后没收了全部官僚资本,从而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并转变为了国营经济。接管的官僚资本企业包括工业企业2858个;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招商局所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