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1-5文言虚词整理

必修1-5文言虚词整理

必修1-5文言虚词整理
必修1-5文言虚词整理

必修1-5重点文言虚词

义项及例句整理大全

姓名:

组别:

班级:

2012级语文组编制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乃”义项总结:

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于是,这才。例句: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③副词,却,竟然。例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

④副词,只,仅仅。例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义赏》)

⑤是,就是。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⑥语气词,无意义。例句:乃瞻衡宇(《归去来兮辞》)

⑦这样。例句: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齐桓晋文之事》)

2、课内文言文经典例句练习(要求:写出意思及该句出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瞻衡宇: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良乃入,具告沛公。:

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乃令张仪佯去秦: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乃作《怀沙》之赋:

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1、“焉”义项总结:

⑧于此,在这里;于彼,在那里。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⑨语气词。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⑩疑问代词,什么。例句: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于何,在哪里。例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形态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例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2、课内文言文经典例句练习(要求:写出意思及该句出处)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1、“且”义项总结:

①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句: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②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句: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让步关系,尚且,还。例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④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例句: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将,将要。例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⑥暂且,姑且。例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⑦【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⑧【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⑨【犹且】一般承上文意,表示一种让步关系,译为“尚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课内文言文经典例句练习(要求:写出意思及该句出处)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斥鷃(yàn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若属皆且为所虏: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且为之奈何: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1、“以.”义项总结

①用,使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

②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率领。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

④原因。宋人执而问其以.。《列子.周穆王》

⑤介词1)因为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从,在。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3)在……时候。例: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秦始皇本纪》

4)拿,用。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按照,依照。例: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6)依靠。例: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7)凭借……身份。例: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8)跟,同。例:不我以.归。《诗经》

⑥连词。1)表目的。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2)表修饰。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并列。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4)表转折。例: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南子.汜论训》

5)表结果,有“因而”的意思。例: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韩非子》

⑦助词,表时间和方位。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起调整音节作用。例: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⑧句末、句中语气词。例: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楚策四》

⑨通“已”。1)已经。例: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2)止。例: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2、课内文言文经典例句练习(要求:写出意思及该句出处)

必修一

《劝学》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师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归去来兮辞》

1、耕植不足以.自给。

2、诸侯以.惠爱为德。

3、家叔以.余贫苦。

4、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5、既自以.心为形役。

6、舟遥遥以.轻飏。

7、问征夫以.前路。

8、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乐琴书以.消忧。

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

登东皋以.舒啸。

聊乘化以.归尽。

9、农人告余以.春及。

《烛之武退秦师》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赤壁之战》

1、以.济大事。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何以.言之?

6、挟天子以.征四方。

7、动以.朝廷为辞。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9、艨艟斗舰,乃以.千数。

10、曹悉浮以.沿江。

11、将军以.神武雄才。

12、此天以.君授孤也。

13、今以.实校之。

14、夫以.疲病之族与狐疑之众。

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16、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

17、裹以.帷幕。

18、先以书遗操。

19、盖以.十舰最著前。

20、余船以.次俱进。

21、时操军兼以.饥疫。

必修二

《赤壁赋》

1、挟飞仙以.遨游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游褒禅山记》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由山以.上五六里。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4、火尚足以.明也。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7、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0、然力足以.至焉。

1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张衡传》

1、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2、以.精铜铸成。

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4、自此以.后。

5、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琵琶行》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鸿门宴》

1、具告以.事。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3、所以.遣将守关者。

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5、不然,籍何以.至此?

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7、寿毕,请以.剑舞。

8、军中无以.为乐。

9、常以.身翼蔽沛公。

10、樊哙侧其盾以.撞。

11、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12、项王未有以.应。

必修三

《陈情表》

1、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臣以.供养无主。

3、臣具以.表闻。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6、但以.刘日薄西山。

7、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8、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9、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项脊轩志》

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2、娘以.指叩门扉

3、比去,以.手阖门

4、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屈原列传》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2、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3、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4、以.浮游尘埃之外。

5、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6、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7、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8、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9、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10、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11、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12、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4、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1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17、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18、遂自投汨罗以.死。

19、其后楚日以.削

《兰亭集序》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必修四

《六国论》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1、苟以.天下之大

《阿房宫赋》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滕王阁序》

1、奉宣室以.何年?

2、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3、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报任安书》

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

2、与蝼蚁何以.异?

3、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

4、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所以.隐忍苟活

7、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8、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9、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10、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11、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1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13、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必修五

《逍遥游》

1、去以.六月息者也。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奚以.知其然也?

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7、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齐桓晋文之事》

1、是以.后世无传焉

2、无以.,则王乎?

3、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将以衅钟。

6、以.羊易之。

7、是心足以.王矣。

8、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9、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0、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11、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1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14、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15、今恩足以.及禽兽

16、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17、挟太山以.超北海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9、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20、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1、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2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23、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2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25、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26、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27、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28、树之以.桑

29、申之以.孝悌之义

1.“其”义项总结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例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句: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例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指示代词

a相当于“那”“那些”例句: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b“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①表揣测、估计。译为“大概”“也许”。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表祈使。译为“可要”“还是”。例句: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表反诘。译为“岂”“难道”。例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连词。

①表选择,译为“或者”“还是”。例句: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耶?(《逍遥游》)

②表假设,译为“如果”。例句: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助词。

①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例句: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 北风》)

2.课内文言文经典例句练习(要求:写出意思及该句出处)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奚以知其.然也?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之”义项总结:

?往,到……去。例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指示代词,这。例句: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助词

相当于“的”。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例句: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

?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注:⑤⑥字典上没有,但是课内常见,也是助词的用法。

2.课内文言文经典例句练习(要求:写出意思及该句出处)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重: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9)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0)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此亡秦之续耳:

(1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3)夫晋,何厌之有?: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6)吾得兄事之:

(1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2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7)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一)“因”字义项总结: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如:

伺者因此觉知:因为(《张衡传》)

因击沛公于坐:趁着,趁机(《鸿门宴》)

因人之力而敝之:凭借(《烛之武退秦师》)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过(《廉颇蔺相如》)

2.用作连词。

(1)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如:

因拔刀斫前秦案:于是(《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便(《廉颇蔺相如》)

(2)表因果。相当于“因为”“由于”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因为(《归去来兮辞序》)

(二)课内文言文经典例句练习(要求:写出意思及该句出处)

因入京师:

因以讽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一)“于”字义项总结:

1.作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分别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方面;对(《劝学》)

青,取之于蓝:从(《劝学》)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向(《师说》)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对(《烛之武退秦师》)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跟(《赤壁之战》)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到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劝学》)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师说》)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赤壁之战》)

淮阴,王也,受械于陈:被(《报任安书》)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表因果关系(《归去来兮辞》)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于是皆服其妙(《张衡传》)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如:

不能进于是矣:在这

(二)课内文言文经典例句练习(要求:写出意思及该句出处)

师不必贤于弟子: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虽才高于世: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高中课内文言文总复习-实词、虚词分册分类整理练习

解释下面加点文言词汇在句中的含义 第一册 1、以其无礼于晋,且貳.于楚 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4、是.寡人之过.也。 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 执事 ..。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8、焉用亡郑以陪.邻。9、尝为.晋君赐.矣。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11、夫晋,何厌.之有? 12、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 13、唯君图.之。 1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5、以乱易.整,不武。 16、吾其.还也。亦去.之。 (以上为《烛之武退秦师》中句子) 17、秦将王翦破.赵。 18、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 燕南界。 19、今行无信,则秦王未可亲. 也。 1 / 27

20、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2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2、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2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5、吾每念.,常痛恨于骨髓,顾. 计不知所出耳! 26、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26、然则 ..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 ..之耻除矣。 27、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 二,杀人,人不敢忤.视。 28、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9、请辞.决矣! 30、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31、终已不顾.。 3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33、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 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34、燕王拜送于庭,使使 ..以闻。 35、唯.大王命.之。 36、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37、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 进。 38、群臣怪.之。 39、荆轲顾.笑秦武阳,前为谢. 2 / 27

文言虚词积累

文言虚词知识积累卡 之: 1.代词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指代学习所得。)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指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3)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指代诸葛亮。) 2.部分“之”字指代作用虚化成满足音节需要而加的衬字(补足音节作用),无实际意义,不能恰当的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时不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构成主谓短语作句子成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结构助词,表修饰关系可译作“的”。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满井游记》) 5.表同一关系,可译作“这样的”“那样 的”。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良田”“美池”“桑竹”这类美好的事物。)(《桃花源记》)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魁父之丘”即魁父这样的小山丘)(《愚公移山》)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云梯之械”即“云梯这种机械”) 6.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标志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 7.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标志定语后置。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以: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凭借”“靠”。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 一.【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

八下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一、虚词“之”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1、代词 A、人称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代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她)们” a或置酒而招之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执策而临之曰 d走送之 e乃记之而去。 f名之者谁 B、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种” a弗怠之 b心乐之 c乃记之而去。 2、助词 A、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a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c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d虽有千里之能 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f益慕圣贤之道 g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h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i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j此则前人之述备矣 k岳阳楼之大观也 l览物之情 m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n山之僧智仙也 o山间之朝暮也。 p醉翁之意不在酒, q山间之四时也 r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s宴酣之乐 t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u曝(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 v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w余之游将自此始 B、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a当余之从师也 b无鲜肥滋味之享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满井之游也。 e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f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意义。 a久之,目似瞑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用于倒装句中 a马之千里者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者有其君。 c何陋之有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二、虚词“以”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1、介词 A是介绍动作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其境过清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以中有足乐者 e以其境过清 B是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凭借”“按照”“依靠” a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b忘怀得失,以此至终。 C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对象可译作“把”“拿”“用”等。 a以衾拥覆 b因以为号焉 c不以千里称也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e全石以为底 f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连词 A是表目的可译作“来” a嘱予作文以记之 b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不敢出一言以复 B是表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 C是相当于“而” a卷石底以出 b计日以还 c俯身倾耳以请 D还可以做动词可译为“认为” 三、虚词“而”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而:表转接 1.而伯乐不常有;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足肤皲裂而不知 4.而不知人之乐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语文必修一的学习,我们进入了必修二。大家或许还不知道必修二有多少篇文言文需要背诵,以下是WTT 整理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背诵篇目希望可以给对大家提供参考借鉴。 氓 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采薇

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离骚 先秦: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下面对18个文言虚词作例解: 1.而 (1)连词 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 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今译为:

精选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w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 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 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不过早樵而暮归。——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 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 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18、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九上) 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0、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 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 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七上) 2、而此地适与余近——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4、而年又最高——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三)、表示承接关系。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七上)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3、卒辇而致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4、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范晔《强项令》(七下) 5、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范晔《强项令》(七下) 6、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毕沅《岳飞》(七下) 7、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毕沅《岳飞》(七下)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汇编 按按诛五人/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当表奏皆当死/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 德⑴赵郡农民德之(感激)⑵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 衔乘文度深衔之(怀恨)李侃率之以乘 城/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登上) 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⑴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⑵帝可其奏(准许)⑶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 鼓。(岂,哪) 方⑴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 易者。(比较)⑵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少⑴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⑵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 多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雅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 课⑴劝课农桑。(督促)⑵课敛赋税(征 收)⑶昼课赋,夜课书。(学习)

简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 狱平法断狱,多所全宥。(案件) 聘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招请) 克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⑵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坐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因犯罪) 略⑴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丝毫)⑵攻城略地(夺取) 亟⑴子亟去,勿污我。(赶快)⑵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 干⑴干青云而直上。(冲上)⑵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⑶不鬻智以 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 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 构王圣与吕丰共构太子(陷害) 摄⑴收摄按问(拘捕)⑵摄敝衣冠(整理) 恤⑴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⑵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⑶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 稍积功稍迁(渐渐) 次⑴非次拔擢(次序)⑵次北固山下/ 师次彭模(停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整理

一、而 1、作连词 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就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③惑而不从师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与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与”或不译。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⑸表示顺承(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⑺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作代词 ⑴您,您的。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若欲死而父。 3、作动词 ⑴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4、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 ⑴【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就是而已。 ⑵【而后】才,方才;然后、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⑷【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二、何 1、作疑问代词

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识清单(二) ——《语文②》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高中《语文②》第三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单元,有《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3篇古文。 一、成语 1.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2.天朗气清: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3.游目骋怀:骋,放开,敞开。纵展眼力,开畅胸怀。 4.放浪形骸: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5.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6.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 7.俯仰之间: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时间短暂。形容时间极短。 8.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9.余音袅袅:形容声音绵延不绝。 10.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形容声音细微悠长或局面危急。 11.正襟危坐:危,端正。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12.遗世独立:超然独立于世俗之外。 13.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形容多而丰富,用不完。 15.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二、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取”,趋向,取向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4.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 5.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三、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排列事项)古义:它的旁边 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古义:表原因的复音虚词,……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4.凌万顷之茫然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 [介词]把;用;拿 ①輮以为轮(《劝学》)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 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2.之 [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文案大全

文言虚词整理篇子

邵伯中学高三语文教学案 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点剖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以、因、于、之 这里的“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的提法。“在文中的用法”指对具体语境理解有意义的常见用法。 【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 (1) 1.氓 2.采薇 3.离骚 4.孔雀东南飞 5.短歌行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

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 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 《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和整理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整理 一、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必修二课后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语文版)

11《鸿门宴》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辞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 ——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 ②口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译文:想要强加给他罪名,哪用担心没有口实。 ③言辞,文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文辞,文学)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都爱好文辞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 ④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借口)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 ⑤命令: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⑥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 ——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的书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 (2)动词: ①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②推辞,不接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 ③计较: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⑶复合词:①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译文:(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译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②辞谢:婉言道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 谢,xiè:动词: ①道歉,请罪: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怕他打碎宝玉,就婉言道歉。 ②推辞,谢绝: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母亲婉言谢绝了媒人。 ③辞去,辞别: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看公子的神色始终没有改变,就和朋友告别上了车。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资料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以: [介词]把;用;拿 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②輮以为轮(《劝学》)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 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 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二《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曹翠莲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异中寻同,同中求异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能力提升教学设计 广州市培正中学 曹翠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熟悉虚词的特征及高考考查方式。 2、技能目标 掌握一定的虚词识记的方法,并能通过词性和句法成分对虚词进行辨析。 3、情感目标 体味传统文化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掌握一定的虚词的识记和辨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词性和句法成分对虚词进行辨析的思维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考试大纲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

的能力层级。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预习检测 抽检几个虚词的识记情况 三、异中寻同 1、教师给出归纳范例 例:浩浩乎. 如遗世独立 盘盘焉. ,囷囷焉 貌若甚戚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学生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四、同中求异 1、教师给出范例

(1)抛出问题:以字解为“因为”,是介词还是连词?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2)讲解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介词 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2、学生小组讨论: 1)、与(和):介词?连词? 2)、动+而+动:修饰?承接? 3)、何:副词?代词? 4)、动+焉:代词?兼词? 3、课堂交流 4、老师小结 1)与(和):介词?连词? 连词:表并列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