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

·系列讲座之二·颅内感染(药剂科陈龙英)在国内部分研究中,颅内感染已列为四大医院感染之一(肺部、泌尿系统、深部外伤切口、颅内)。且病情常是危重的,有效抗菌药物难以在脑脊液中达到足够浓度,致病菌耐药率居高不下,致使平均每例住院费用增加,平均住院日增加,病死率高,存活者中也常遗留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一、脑神经外科病房常见的病原菌

医院内CNS感染2/3为革兰阴性杆菌,1/3

为革兰阳性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大肠埃希菌

肠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

阴沟肠杆菌

产气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

尚有2种细菌混合感染者,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杆菌+真菌。

有报道:神经外科术后脑膜炎:69%由G-杆菌引起(70%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不动杆菌属、枸橼酸菌属和变形杆菌亦常见)。19%由葡萄球菌属引起。

脑室分流术后感染:75%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数由G-杆菌引起。

对硬膜外麻醉和镇痛病人进行调查后发现,从硬膜外导管末端分离出的微生物,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金黄色葡萄球菌(35%)、G-杆菌(14%)、其他细菌(10%)。在脑脓肿中,厌氧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在免疫受损病人的CNS感染,真菌相对多见,以假丝酵母菌属、曲菌、新生隐球菌属引起为多。

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可来自于自身菌丛,也可来自外环境,包括周围病人或医务人员。

1.颅脑外伤

2.侵袭性操作和手术,包括腰穿、鞘内给药、脑室穿刺、颅脑手术等,手术切口部位的正常菌丛,空气中的细菌和无菌物品污染的细菌可在操作和手术过程中进入CNS。

3.CNS感染还来源于CNS周围病灶和菌血症、败血症,以及其他炎症病灶扩散使病原菌移行进入CNS。

三、实验室检查

1. CSF常规

2. CSF涂片CSF涂片染色是确诊颅内感染病原体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但约有半数CSF涂片染色找不到细菌,真菌则需取CSF离心沉淀物涂片多次检查,累加阳性率可达59.6%。

3. CSF培养是确诊颅内感染的经典方法。在抗生素给药之前采集CSF标本,用离心后的CSF做需氧、厌氧和真菌培养。阴性者要继续培养72~96h,若已用过抗生素者,必须培养5~7日。厌氧菌培养至少7~10日。做真菌培养的CSF至少需5ml,且应反复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率。(血培养应在患者寒战高热时取标本5~10ml,亦应反复多次培养,以提高阳性率。)

4.其他行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膜炎性改变,明确脑实质受累部位。必要时可做脑组织活检,从病变组织分离出病原体后可确诊。

四、治疗

1.对症及支持治疗降低颅压、止痛、抗惊厥、保护脑细胞及调节电解质平衡、增强免疫、营养支持等。

2.清除感染灶彻底处理手术感染伤口,根治中耳炎、乳突炎,取出被污染的脑室分流装置,对脑脓肿者进行穿刺或手术治疗等。积极治疗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可切断血行感染的途径。

3.抗菌药物治疗由于存在血-脑屏障,CNS和CSF中抗菌药物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因而抗菌药物剂量一定要足够才能有效。动物实验证明,CSF中抗菌药物浓度必须达到致病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10~20 G-

倍才具治疗效果。在抗菌药物中,β—内酰胺类为非脂溶性药物,在炎性CSF中浓度仅能超过某些病原菌MBC的数倍;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很少透过炎性CSF;磺胺类、氯霉素等易于透过CSF,但对一些病原菌无效;颅内感染常见致病菌的多数菌株耐药严重,因而造成了治疗上的困难。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三代头孢中的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氧头孢烯类的拉氧头孢在CSF中浓度高,达到G+菌和G-菌的MBC 的20倍以上,静脉给药治疗细菌性脑膜炎和颅内感染可取得好的效果,但耐药问题值得注意。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可减少耐药的产生。当全身常规给药疗效不佳时,同时鞘内给药可提高CSF中的药物浓度,为防止药物的化学性刺激,可于鞘内给药的同时注入地塞米松1mg。

抗感染治疗时,疗程一定要足够,一般认为需至体温正常、CSF正常、病原学检查阴性后10~14日方才停药。颅内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如下:

不动杆菌:多发生于颅脑术后免疫力低下者,部分经呼吸道血行扩散至CNS,可并发脑室炎、脑积水和脑脓肿等。患者可有高热、惊厥和头痛,脑膜刺激征则较轻,CSF混浊,涂片或培养阳性。预后较差,病死率80%以上。感染诱因除颅脑手术外,尚有颅咽管穿刺抽吸、腰穿等。接触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护士手上带菌达29%,工作人员的手和鼻咽部带菌也为重要的传染源。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氧气湿化瓶、雾化面罩、呼吸机管道、静脉导管等。此外病房设备中潮湿的床单、门把手、开关、电话机、病历夹等物品都可以成为传染源。不动杆菌在干燥滤纸上可存活6d,干燥手指上可存活36~72d,钢板上2个月,易形成气溶胶,由空气传播。治疗原则是及时处理免疫力下降的各种因素和消除引起感染的诱因,并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敏感菌株根据药敏结果可选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耐药菌株根据药敏结果,采用β—内酰胺类或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必要时鞘内注射庆大每次5~10mg或阿米卡星25mg(以2ml注射用水稀释后,注射时以CSF边稀释边注入,儿童量减半)。

铜绿假单胞菌:预后较差,病死率60%以上,大剂量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或+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或妥布霉素),必要时鞘内注射庆大每次5~10mg或阿米卡星每次25mg(儿童1/2成人量)。

肺炎克雷伯菌或肠杆菌属:根据药敏结果可选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阿米卡星20mg/kg/d或妥布霉素5mg/kg/d。

表1常用抗菌药物的脑膜通透性

表2抗菌药物在CSF中与血中药物浓度的百分比

表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抗病原体药物选择

病原体药物名称剂量疗程备注

成人小儿

金黄色葡萄球菌苯唑西林12g/d 50~100mg/

(kg·d) >4周加庆大霉素或头孢唑

林鞘内注射

MRSA*万古霉素2g/d 20~40mg/(kg·d) 配合鞘内给药MRCNS* 万古霉素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G 1 280~2 000万

U/d 1 280~2 000万U

/d

>2周宜分次静脉滴注

肠球菌属同MRSA

流感嗜血杆菌氨苄西林6~12g/d 100~150 mg/

(kg·d)

>2周

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4~6g/d

4g/d

150 mg/(kg·d) >4周

其他G-杆菌哌拉西林

头孢呋辛

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

头孢他啶

环丙沙星12~16 g/d

6~7.5g/d

6~12g/d

4g/d

4~8g/d

400~800mg/d

50~100 mg/(kg·d)

50~100 mg/(kg·d)

>4周

宜分3~4次静脉滴

隐球菌属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

氟康唑

小剂量开始,

1~2mg,遂日增加

到1mg(kg·d)

100~150 mg/

(kg·d)

200~300 mg/

(kg·d)

同左

同左

3~6 mg/(kg·d)

总量约3g

至CSF培

养阴性

8~12周

配合鞘内注射,

0.05~0.1mg/日,逐渐递增

至0.5~1mg/日,可与氟胞

嘧啶合用

易产生耐药性,宜与

两性霉素B合用

厌氧菌甲硝唑

氯霉素

青霉素G 15mg/(kg·d)

1~2g/d

1 280~

2 000万U

/d

同左

50 mg/(kg·d)

30万~60万U/

(kg·d)

2~3周

新生儿及血液病人不

单纯疱疹病毒阿昔洛韦5~10mg/(kg·次)每

8小时1次

同左2~3周

巨细胞病毒更昔洛韦5~10mg/

(kg·次)每

12小时1次

同左2~3周

注;MRSA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CNS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葡萄球菌。

感染性疾病科试题及答案

感染性疾病科试题 一、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下列各项中不是肠阿米巴病并发症的是 A、肠出血 B、肠穿孔 C、阑尾炎 D、结肠肉芽肿 E、结肠癌 2、关于鼠疫的预防,错误的是 A、腺鼠疫对周围入群影响不大,不必严格隔离 B、肺鼠疫要单独隔离 C、加强国境检疫与交通检疫 D、进入疫区可进行预防性服药 E、对疫区人群进行鼠疫菌苗预防接种 3、治疗肝病合并糖尿病的药物选择 A、磺脲类药物 B、双胍类 C、葡糖苷酶抑制药 D、胰岛素 E、消渴丸 4、为确诊伤寒阳性率最高的检测是 A、血培养 B、尿培养 C、大便培养 D、骨髓培养 E、胆汁培养 5、男,40岁,出血热少尿期,近2天来渐觉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闷。查呼吸40次/min,双肺散在湿啰音,给予一般上氧及利尿药后效果不明显,血气分析示PaO245mmHg。该病人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 A、肺部感染 B、心力衰竭性肺水肿 C、中毒性心肌炎 D、ARDS E、高血容量综合征 6、有关败血症与伤寒的鉴别下列哪项最重要? A、有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特殊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B、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高低 C、有无皮疹 D、有无肥达反应阳性 E、有无早期感染性休克 7、对于休克的诊断,最重要的依据是 A、神志改变 B、呼吸增快 C、体温过高或过低 D、血压下降 E、心率增快,尿量减少 8、钩体病在病程缓解2周后,出现再次发热,其原因最可能是 A、复燃 B、第二批病原体侵入 C、迟发型超敏反应 D、复发 E、抗生素剂量太小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的肝、脾、肾、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主要病理表现为何种细胞浸润?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中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异常的多形性淋巴细胞 E、B淋巴细胞 10、朊毒体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包括 A、共济失调,肌阵挛 B、痴呆 C、阳性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征 D、畏寒、发热 E、瘫痪 11、鉴别菌痢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 A、潜伏期的长短 B、毒血症的轻重 C、大便常规中红细胞的多少,是否有巨噬细菌或夏科-莱登结晶 D、大便检查病原体 E、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 12、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乳鼠颅内注射 B、豚鼠颅内注射 C、接种A549肺癌细胞株 D、接种VeroE6细胞株 E、接种人胚肺二倍体细胞 13、关于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急起发热,多为稽留热型 B、全身肌肉酸痛 C、易出现早期休克 D、浅表

鼻部手术致颅内感染病例分析

鼻部手术致颅内感染病例分析 【病历摘要】 患者男,66岁,主诉双侧鼻腔通气不畅20年余,加重10日,于2013年3月6日入院。20 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鼻腔通气不畅,并伴有嗅觉不佳,偶有脓涕,自觉有异味。分别于1994年及 2003 年在某医院经局部麻醉行鼻部手术(具体术式不详),手术后双侧鼻塞症状好转持续5年。10d前患者感冒后,再次出现双侧鼻腔通气不畅,左鼻腔有新生物堵塞鼻孔。2013年3月6日,门诊以鼻息肉收入院。鼻科检查:双侧鼻腔黏膜水肿、狭窄,腔内均可见大量表面光滑、荔枝样新生物,局部结痂,双鼻腔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临床诊断: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入院当天病程记录:一般情况好,体温37.4℃,脉搏104/min,呼吸20/min,血压122/74mmHg,鼻科检查情况同前。化验血中性粒细胞占71%,鼻窦冠状位CT显示双侧鼻腔及双侧全组鼻旁窦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一致,双侧窦口鼻道复合体及鼻甲未见显示,双侧上颌窦口开大,窦壁骨质未见异常,诊断:慢性鼻窦炎。入院后给予患者布地奈德鼻腔冲洗,糠酸莫米松喷鼻,口服甲强龙24mg, 1/d。术前未给予抗菌药物治疗。2013 年3月8日上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双侧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术中见双侧鼻腔充满灰白色息肉样物,鼻腔结构不清,残余前组筛窦内为黏脓性分泌物;上颌窦窦口周围被息肉样物占据,去除后见上颌窦内为黏脓性分泌物,吸出窦内脓性分泌物,常规处置术毕。术中见左侧

筛顶部分骨质缺损,隐约可见硬脑膜,但无明显脑脊液漏。术后诊断: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头孢呋辛钠 2g,2/d静脉滴注。术后第1日,患者午后出现寒战、发热,体温高达39.5℃,急查全血分析白细胞12.52×109/L,中性粒细胞89%。经治医师考虑细菌感染,改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 2.25g,2/d 静脉滴注。17∶00 患者出现嗜睡状态,颈强,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有活动,病理征阴性。 此后几天,患者体温呈弛张热。术后第4日,为减轻炎症反应给予氢化可的松 100mg 静脉滴注。术后第6日,9;00行骨髓穿刺术;10∶00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力为210mmH2O,常规生化提示脑脊液氯定量115mmol/L、糖定量 1.1mmol/L、脑脊液蛋白定性阳性、白细胞350/mm3,单核细胞19%、中性分叶核粒细胞81%,提示化脓性脑膜炎。当天脑脊液涂片查找到革兰阳性球菌。术后第8日,脑脊液和骨髓培养同时生长肺炎链球菌。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转入ICU 抢救治疗。 【病例分析】 1.患者入院时即存在慢性病的急性发作该患者为老年男性,患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20余年,既往曾两次鼻部手术。入院10 日前患感冒后,再次出现双侧鼻腔通气不畅而来诊。专科检查见双侧鼻腔黏膜水肿、狭窄,腔内均可见大量表面光滑、荔枝样新生物,局部结痂,双鼻腔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入院当天体温37.4℃,脉搏104/min,化验中性粒细胞71%偏高,说明患者入院时,在慢性病基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2019学术年会暨第二届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 2019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感染论坛 中南区域感染科专科联盟学术研讨会 大会学术委员会成员: 大会顾问:庄辉、徐建国、王福生、杨瑞馥、夏宁邵 名誉主席:王陇德、杨希忠 大会主席:高志良 大会共同主席(按姓氏拼音排序): 崔富强、窦晓光、鲁凤民、李进、任红、王世文、张文宏 大会秘书长:林炳亮 秘书处成员:刘静、卢庆彬、谢冬英、彭亮、张晓红、李新华、朱建芸、揭育胜、周韵、马燕珊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协办单位:中国病毒病杂志、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中南区域感染科专科联盟 承办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会议时间:2019年5月10~12日 会议地点: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

大会议程 2019年5月10日 时间 内容 主持 10:00-10:30 常委会 学会领导 10:30-11:00 全体委员会 学会领导 11:00-11:50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 学会领导 11:50-12:00 合影 学会领导 13:30-18:00迎接大感染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项目) 会议地点:一层 北江厅+东江厅 时间 内容 讲者 主持 13:30-13:50 感染科医生在抗生素管理中的角色 李大川 高志良 韦 嘉 赵彩彦 13:50-14:10 “大感染”学科建设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王贵强 14:10-14:30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解读 李太生 14:30-14:50 中国血流感染的诊治指南 张文宏 尹炽标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陈 仁 朱 英 14:50-15:10 多重耐药G+细菌的发现和治疗对策 陈佰义 15:10-15:30 我国CRE 耐药的情况和应对策略 王明贵 15:30-15:40 茶歇 15:40-16:00 如何开展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俞云松 郑欢伟 路青华 赵 鸿 16:00-16:20 HAP 和VAP 的诊治 胡必杰 16:20-16:40 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和最新进展 卓 超 16:40-17:00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黎 元 刘映霞 吴寰宇 邢卉春 张彦平 17:00-17:20 抗真菌药物的PK/PD 肖永红 17:20-17:40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治进展 刘 静 17:40-18:0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陈志海

闭合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病例分析

闭合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病例分析 【病历摘要】 患者男,65岁,因头部外伤后失语、走路蹒跚20h于2012 年9月20日入院。入院时患者不能言语、走路蹒跚,意识模糊,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查体体温36.8℃,脉搏80/min,呼吸18/min,血压 156/104mmHg,无感染相关体征。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等病史,无手术及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行CT检查提示左额颞叶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入院诊断∶中型闭合型颅脑损伤;枕骨骨折。 患者入院当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左额颞叶硬膜下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时长6h 15min,术中应用骨蜡止血,人工硬膜修补硬膜,硬膜外置硅胶管引流一枚,固定,外接密闭引流袋,于右侧侧脑室留置颅内压监测导丝(10d 后拔出)。术中失血600ml,输血400ml。术前、术中未应用抗菌药物,术后给予头孢曲松钠2g,24h 1次,10d。 术后12d开始,患者出现反复发热37.8~38.8℃,颈部轻微抵抗;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6.1×109/L,中性粒细胞83%;脑脊液压力200mmH2O,常规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2/mm3,红细胞5/mm3,潘氏试验阳性;脑脊液生化蛋白定量0.45g/L,葡萄糖定量 2.39mmol/L 氯化物125.7mmol/L。未做脑脊液细菌培养。病例记录考虑颅内感染,行腰椎置管引流脑脊液处理。给予头孢唑林钠0.5g,12h 1次和头孢

哌酮钠舒巴坦钠3g,12h 1次,4d;病情未见好转,术后21d行头、肺CT检查,肺CT提示右下肺部炎症,双侧胸腔积液。头CT 提示左额叶可见大片低密度影,左侧脑室额角受压,中线结构向右移位约8.7mm,考虑左额叶颅内局部感染。更换抗菌药物为利奈唑胺300ml,12h1次,2d后又更换为万古霉素500mg,12h 1次,氯霉素注射液0.5g,12h1次,二联用药,病情有所缓解。术后29d,患者再度出现高热,体温39℃,颈部强直,头CT提示脑积水,血常规白细胞18.6×109/L,中性粒细胞94.7%;脑脊液压力 270mmH2O,常规外观淡黄色透明,白细胞 390/mm3(单核细胞 20%,多核细胞80%),红细胞180/mm3,潘氏试验阳性。脑脊液生化:蛋白定1.23g/L,葡萄糖定量1.01mmol/L,氯化物117.3mmol/L。未做脑脊液细菌培养。降钙素原0.107ng/ml,C反应蛋白11.4mg/L.血培养送检(结果阴性)。次日更换抗菌药物为美罗培南0.5g,8h1次;术后 39d,行右侧侧脑室钻孔引流术,并置外置引流管。术后 47d更换抗生素为克林霉素直至出院共51d。术后78d,脑脊液细菌培养检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2012年12月26 日,患者放弃治疗,要求出院,住院97d。 【病例分析】 L.外科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为老年男性,无既往病史,一般情况尚可,因中型闭合型颅脑损伤于急诊行左额题叶硬膜下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颅内感染为严重的医院感染,该患者颅内感染特点是发病时间较晚,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回顾病例,其中手术时间长、术中使用人工硬膜和骨蜡等植入物、术后脑

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2017年版) 目前国内外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检测病原体的具体操作及处理流程不同。为了更充分利用BALF的检测价值、增加BALF 病原体的检出率、提高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成功率,需要进一步规范BAL的操作流程及标本处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织专家撰写了"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提示 本共识涵盖BAL的定义、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标本送检、并发症、临床意义、常见问题说明、BALF标本病原体实验室检测等几个方面,本文仅就常见问题说明展开,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年第八期。 常见问题说明 1灌洗部位的选择: 灌可参考近期的胸部CT,遵循"灌洗病变叶段"的原则,特别是出现新的或进展性的浸润性病变的叶段;影像学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时,推荐选择右肺中叶或左肺舌段,这2个部位的灌洗操作便利且回吸收量较多(与下叶比较可增加约20%)。对于肺外周病变,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采用径向超声支气管镜技术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2灌洗液量的选择:

灌灌洗量的多少可影响标本检测的结果,包括细胞比例、蛋白含量及GM水平等。具体灌洗多少生理盐水是合适的,不同文献甚至指南的推荐均有差异。Rennard等发现,灌入20 ml液体后获得的回吸收标本内含有更多的上皮细胞和铁蛋白,表明该标本更可能是BALF。研究结果表明,在灌入60或120 ml液体时所回吸收标本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至少灌入120 ml生理盐水时所回吸收的标本结果才相对稳定。上述文献主要集中于健康成人及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观察,对于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基于查找病原体的目的,又要防止在灌洗过程中感染的扩散,本共识认为采用60~120 ml的灌洗剂量,且分次灌洗,是比较好的方法。 3吸引负压的选择: 吸过大的负压会引起支气管壁塌陷或黏膜损伤,从而影响灌洗液的回收量和质量。但负压过小时,回吸收量亦会受到影响。美国胸科协会发布的指南中推荐采用100 mmHg的负压。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可以参考但不局限于这一数值,选择合适的负压(如-100~-150 mmHg),尽可能多的收集标本。 4BALF的预处理: B对获取的BALF,特别是含有黏液成分时,是否需要无菌纱布过滤?本共识认为不需要常规过滤,因为在过滤过程中,细胞会黏附于纱布,损失部分细胞及其他成分,如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更多的存在于黏液成分中。过滤过程会使标本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且存在污染的可能性。 5第1管回吸收液的处理: 研究结果显示,第1管回吸收液与后续回吸收的标本中细胞成分有较大差

脑室穿刺引流术致颅内感染的病例分析

脑室穿刺引流术致颅内感染的病例分析 【病历摘要】 患者男,75岁,以突发头晕、头痛伴呕吐3h为主诉于2014年3月28日入院。入院前3h吃早饭过程中患者突然感头晕、头痛,伴呕吐2次,呈喷射状,为胃内容物。家中卧床休息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呼之不应等意识障碍。入院查体:体温36.1℃,脉搏 88/min,呼吸 20/min,血压 220/132mmHg,心率 88/min。血常规:白细胞11.5×109/L、嗜中性粒细胞 82.5%。生化:葡萄糖12.38mmol/L。尿常规:白细胞计数 21.12 个/μl。专科检查:神志淡漠,问答无言语,被动体位,肌力V级。头颅CT 检查:左侧基底节脑出血并破入双侧脑室及 3、4 脑室;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左侧上颌窦少许炎性病变。既往:高血压病史 20 余年,2 型糖尿病病史 10 余年,脑梗死病史 5 年余。曾行前列腺切除术及膀胱造瘘术。入院主要诊断:脑室出血、腔隙性脑梗死。 入院后立即给予硝普钠持续泵入,控制血压在 150/95mmHg 以下,并在局部麻醉下急行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术后应用注射用头孢硫脒 2g,8h 1 次静脉滴注预防感染,次日停用。术后第 4 日患者咳嗽、咳痰量少。胸部 CT:双肺局部间质性改变,右肺中叶少许机化性炎症,右肺下叶肺大疱。治疗上加用注射用头孢硫脒 2g,8h 1次静脉滴注。拔除右侧引流管。术后第 6 日患者将左侧头部引流管自行拔除。术后第 9 日夜间患者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8.5℃,给予尼美舒

利片 100mg后好转。次日上午血常规:白细胞20.5×109/L、嗜中性粒细胞 80.6%。更换菌药物为美罗培南 lg,8h 1 次静脉滴注 6d。此后几日患者仍反复发热,体温最高38.5℃。术后第12日和第13日先后行腰椎穿刺术,测脑脊液压力为 115mmH2O,末压为 70mmH2O。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仍超过正常值。脑脊液常规和生化回示:脑脊液蛋白 4.30g/L、乳酸7.0mmol/L、葡萄糖 1.39mmol/L、氯化物100.0mmol/L,潘氏反应阳性(+)、外观红色浑浊、总细胞数140 420 个/mm3、白细胞数 420 个/mm3,中性粒细胞 61%、淋巴细胞 34%。术后第 14 日患者体温降至正常。4月15日患者病愈出院。 【病例分析】 1.临床对医院感染高危人群认识不足该患者为老年男性,入院时已有意识障碍,且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多年,曾行膀胱造瘘术,提示患者属于医院感染高危人群。本次患者入院时化验血常规:白细胞11.5×109/L、嗜中性粒细胞8 2.5%。尿常规:白细胞21.12 个/μl。头颅CT:左侧上颌窦少许炎性病变。以上检查异常结果均提示患者入院时可能已经存在感染,但感染病灶并未明确。此外,患者自身免疫力减退,在感染的基础上急行手术治疗,发生术后感染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认识到,此类手术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术前准备要充分,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意外情况必须有充分认识,做好治疗预案。 2.抗菌药使用不当 (1)术后预防用药不当:患者入院当日急行脑室穿刺引流术,

颅内感染的临床护理

颅内感染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0-07-19T09:33:31.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钟福霞 [导读] 颅内感染指由某种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引起的脑部炎症的疾病。 钟福霞 (黑龙江大庆神经内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0-0293-02 【关键词】颅内感染护理 一概念 颅内感染指由某种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引起的脑部炎症的疾病。脑部炎症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 1.凡感染或炎性反应仅累及软脑膜者称为软脑膜炎或脑膜炎。 2.病原体侵犯脑实质引起的炎性反应者称脑炎,无论是脑炎或脑膜炎,在疾病过程中脑膜和脑实质往往不同程度地都受到侵犯,因此常有脑膜脑炎之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颅内感染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分为脑膜炎、脑炎和脑蛛网膜炎,临床上有时很难将其截然分开。几乎所有的颅内感染都有较明显的头痛,并往往是主要且首发的症状。据统计,头痛的发生率为47%~80%,头痛的程度、性质取决于感染的性质、程度及个体反应。 头痛的机制:炎症侵犯脑膜、蛛网膜或脑实质,引起上述部位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渗出、软化、坏死或粘连、增厚,导致脑水肿或脑积水,使颅内痛觉敏感组织受牵拉、移位而产生牵拉性头痛。炎性渗出物、病原体、毒素及感染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均可使颅内血管扩张,引起血管扩张性头痛。脑膜本身受病原体及其毒素的刺激,继发反射性肌收缩性头痛。 产生头痛的主要机制有:①颅内外动脉的扩张(血管性头痛);②颅内痛觉敏感组织被牵引或移位(牵引性头痛);③颅内外感觉敏感组织发生炎症(例如脑膜刺激性头痛);④颅外肌肉的收缩(紧张性或肌收缩性头痛);⑤传导痛觉的颅神经和颈神经直接受损或发生炎症(神经炎性头痛);⑥五官病变疼痛的扩散(牵涉性头痛)等。在发生上述头痛过程中有致痛的神经介质参与,如P物质、神经激肽A、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前列腺素(PGE)等。此外,精神因素也可引起头痛,可能与疼痛耐受阈值的降低有关。 三临床特点 本病通常为暴发性或急性起病,少数为隐袭性发病。初期常有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冷、发热、全身不适等。并且有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头痛比较突出,伴呕吐、颈项强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精神症状也较常见,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意识朦胧、昏睡甚至昏迷。有时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在儿童尤为常见。检查均可发现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克尼征及布鲁金斯基征阳性。视乳突可正常或充血、水肿。由于脑实质受累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可出现失语、偏瘫、单瘫,及一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等神经系统的局灶性体征。由于基底部的炎症常累及颅神经,故可引起睑下垂、瞳孔散大固定、眼外肌麻痹、斜视、复视、周围性面瘫、耳聋及吞咽困难等。颅内压增高也较常见,有时可致脑疝形成。 四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颅内感染、脑炎、脑脓肿有关。 2.体液不足与发烧、高热、意识水平降低、呕吐,腹泻等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意识水平改变、感染、摄入量减少、呕吐、食欲减退等有关。 4.潜在并发症癫痫发作,与脑水肿、脑炎、脑膜炎有关。 五护理措施 (一)常规护理 1.心理护理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思想及生活情况,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耐心解释用药目的,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活动指导 (1)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活动量,烦躁不安的患者要加强防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2)保持肢体功能位,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降低致残率。 3.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必要时给予营养支持疗法。保证足够热量摄入,按患者热量需要制定饮食计划,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预防呕吐发生。注意食物的调配,增加患者食欲。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应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每日热卡摄入量,及时给予适当调整。 4.环境病室光线柔和,减少噪音,避免强光刺激,病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高热的护理 1.头置冰袋,物理降温。 2.体温超过39℃给予乙醇擦浴。 3.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绝对卧床休息。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体温超过38.5℃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对氧的消耗,防止高热惊厥,并记录降温效果。 (三)抽搐的护理 1.加床档,防止坠床。对烦躁不安的患者,要加强防护措施,以免发生意外,必要时给镇静剂。 2.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阻塞。 3.平卧位,头侧向一方,以利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排出,防止吸入性肺炎。 4.保护患者,四肢大关节处用约束带,防止骨折。 (四)日常生活护理 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呕吐后帮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不良刺激。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清除大小便,保持臀部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等抗压力器材,预防压疮的发生。注意患者安全,躁动不安

神经内科入院大病历模板- 颅内感染

神经内科入院大病历模板- 颅内感染医学吧统一住院病历 姓名 XXX 床号XXX 住院号XXX XXX 入院记录 姓名:XXX 工作单位:无 性别:男性住址: 年龄:48岁入院日期:2013年1月6日10时40分职业:个体病历采集日期:2013年1月6日10时45分籍贯: 病历供诉者:患者本人 民族:汉族病史可靠程度:可靠 婚姻:已婚 主诉:反复发热、头痛10余天,加重4天。 现病史:患者10多天前受凉后开始出现发热、头痛,伴畏寒、咽痛、全身不适,体温未测,发热时伴头痛,为后枕部刺痛,于高热时加剧,双眼发热,胀痛,无恶心、呕吐,发热缓解后头痛也缓解,感咽痛,无流涕,无咳嗽,咯痰,1月4日曾到五华区社区医院就诊,测体温38.0?,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头孢西 治疗2天后症状无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到我科丁钠,炎琥宁”输液等治疗, 门诊就诊,门诊以“颅内感染可能”收住入院。患者自起病来精神差,睡眠尚可,饮食欠佳,二便正常。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否认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2012年曾做“膀胱肿瘤手 术”;2012年7月曾做“胃息肉摘除术”。

个人史:出生于XXX,一直生活在XXX,吸烟24年,每天30支左右,无酗酒史。无地方病地区居住情况,否认毒物接触史。 月经史:男性。 婚姻生育史:28岁结婚,有一个儿子,身体健康。 家族史:有三兄弟,一弟弟,均体健,父亲有高血压,母亲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病史提供者: XX省统一病历第页入院记录 医学吧统一住院病历 姓名 XXX 床号XXX 住院号XXX XXX 体格检查 体温39.2?,脉搏 82bpm,呼吸21bpm,血压120/80 mmHg,体重70Kg。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意识清楚,对答切题,自主体位,查体合作,急性病容,步态正常。表情痛苦。 皮肤粘膜:皮肤色泽正常,无发绀,无黄染,无皮疹,颈部皮肤刮痧后散在皮下 瘀斑,无蜘蛛痣,无皮下结节,无环型红斑,皮肤弹性可。皮温升高, 无水肿,湿度正常。口腔粘膜可见溃疡面。 淋巴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末扪及肿大。 头部五官:头颅五官正常,眼睑无下垂,结膜无充血,瞳孔(左3mm/右3mm),光反射灵敏,眼球居中,耳听力正常,外耳道无畸形,无异常分泌物, 乳突无压痛,鼻翼无煽动,鼻无阻塞,无出血,副鼻窦无压痛,口唇 稍绀,口腔粘膜无溃烂,牙龈无出血。咽充血,舌居中,声音无嘶哑。颈部: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无颈动脉异常搏动。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气管

感染性疾病

感染病学三基训练基础知识题目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4有感染后免疫。 2.试述甲、乙、丙类传染病的概念及包括的病种? 甲类传染病;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于发现后6小时内 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包括鼠疫和霍乱。 乙类传染病:为严格管理传染病,要求于发现后12小时内上报. 包括1病毒性肝炎;2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伤寒与副伤寒}4 艾滋病;5淋病;6梅毒;7脊髓灰质炎,8麻疹;9百日咳;10 白喉;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2猩红热;13流行性出血热;14狂犬 病;15钩端螺旋体病;16布鲁氏苗病;17炭疽;18流行性和地方性 斑疹伤寒;19流行性乙型脑炎;20黑热病;21疟疾;22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1肺结核;2血吸虫病; 3丝虫病;4包虫病;5麻风病;6流行性感冒; 7流行性腮腺炎; 8风疹;9新生儿破伤风;10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 感染性腹泻病;1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3.试举出分别在发热的第l、2、3、4、5、6天出皮疹的传染病? 风疹出疹多发生在发热的第1天;猩红热于发热第2天出疹; 天 花于第3天;麻疹于第4天;斑疹伤寒于第5天;伤寒于第6天后。 4.说明病毒性肝炎肝实质严重损害的实验室指标有哪些? (1)谷草转氨酶(AST)/各丙转氨酶(ALT)升高。 (2)血清胆红素与谷丙转氨酶有分离现象。 (3)胆固醇明显降低。 (4)胆碱脂酶降低。 (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 (6)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 5.试述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和关键性治疗措施? 1慢性乙型肝炎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

浅谈如何规范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

发布日期20060803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浅谈如何规范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 作者周宏峰杨进波 部门 正文内容 周宏峰杨进波 摘要:目前抗感染药物临床试验中存在病原学检查不规范、可信度低等问题, 不利于对抗感染药物的客观评价。本文就如何规范病原学检查进行了简要的 探讨,希望业内人士给予批评指正。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病原学检查 抗感染药物不仅在我国各类药物使用中处于首位,而且其申报量也一直居于前列。病原学检查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 是抗感染药物临床试验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审评也意义重大。规范、科 学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对药品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药物临床试验中存 在着病原学培养率低、培养结果可信度差等问题。本文就如何规范病原学检 查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业内人士给予批评指正。

一、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正确的采集、运送和处理标本在一定程度上比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更为重要,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关键步骤。但这一点常为临床医师所忽视。 (一)临床标本有关信息的收集和记录:临床标本应伴有化验单,包括病人的姓名、住院号、病历号、负责医师、标本来源和部位、要求检查项目、初步诊断,以及标本采集的日期、时间、实验室收到标本的日期、时间等。(二)重要标本的采集方法: 1.采集标本前局部应做好准备工作,标本必须直接采自病变部位。 2.尽可能在合适时间采集标本。例如清晨的痰和尿液含菌量较多,故是采集的最佳时间。了解感染性疾病的自然过程,有助于决定采集何种标本及采集时间。必要的免疫学知识对解释血清学试验结果十分有用。 3.应尽量采集足量的标本送实验室,如成人的血培养标本每次宜采集10ml 以上。 4.使用合适器械及运送容器,所有标本都应使用无菌容器;棉拭子常与运送培养基配合应用,但棉拭子不宜做厌氧菌培养。任何厌氧菌培养标本应做到在厌氧环境下运送。 5.培养标本应尽可能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解释培养结果时也应考虑到抗菌药物应用史。 6.对送检标本有特殊要求时,应在化验单上清楚表明,或直接与实验室联系。(三)主要感染的标本的质量 1.血流感染对于疑有各类血性感染的病人应在给予抗生素治疗前多次(至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为病原微生物侵犯脑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这些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立克次体和朊病毒等。该病病因较多,早期临床表现不一,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或者遗留严重后遗症,但若早期积极治疗大多数病例可以治愈。 根据解剖部位分三大类:1、脑炎2、脑膜炎3、脑膜脑炎 感染途径:1、血行感染2、直接感染3、逆行感染(如狂犬病毒首先感染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粘膜,经神经末梢进入神经干,然后逆行进入颅内) 选择1979年5月至2000年6月间在我科住院的颅内感染患者共247例,男性191例,女性56例,男:女二3:1;平均年龄32士14岁(11一76岁)。出院时临床诊断为1病毒性脑膜炎(72例)、结核性脑膜炎(67例)、化脓性脑膜炎(13例)、真菌性脑膜炎(6例)、病毒性脑炎(58例)(其中不包括单纯疤疹病毒脑炎)、单纯疙疹病毒脑炎(11例)和脑脓肿(20例)。 一、病毒感染 病毒性脑膜炎:发病率为每年10.9/10万,常见病原菌为肠道病毒、虫媒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疙疹病毒。分离鉴定出80%一85%的病原菌为肠道病毒,其中包括柯萨奇病毒A7、A8及BZ~5;埃可病毒4、6、9、30及肠道病毒71型。发病年龄以14岁以下儿童多见,流行期间成人也可发病。 病毒性脑炎中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常见。另外,还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该病可见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且发病无季节性。约占所有脑炎的5%-20%,占病毒性脑炎的20%-68%。 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该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神经后根以及脑和脊髓的感觉神经节,在免疫低下时,病毒激活,沿着感觉神经传到相应的皮肤引起皮疹,另一方面沿着神经上行进入脑部引起脑炎或者脑膜炎。 并发症: 鉴别诊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生脑部症状与发疹时间不尽相同,多数在疱疹后数天至数周,亦可在发疹之前及发疹期,也有发生在无任何水痘-带状疱疹病史者。脑部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神经异常及剧照神经功能缺失症,意识改变。少数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死亡。有脑干受累者可见脑神经麻痹、共济失调。头颅CT无明显出血性坏死表现,血清及CSF(脑脊液检查)检出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阳性。 治疗:1、抗病毒治疗:VZV脑炎首选静脉用阿昔洛韦治疗。推荐结合抗毒药物。短期投给肾上腺激素。 2、对症支持治疗:加强皮肤护理,局部发疹区可使用5%疱疹净软膏加以保护。伴有神经痛者予以卡马西平,适当选用抗抑制剂。也可选用转移因子,人血白细胞干扰素可使症状减轻,病程缩短。对高热、抽搐、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降温、抗癫痫、镇静、脱水降压治疗。昏迷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 预后: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基本上均能完全恢复,除少数病人遗有带状疱疹神经痛,持续数月逐渐缓解外,少有其他后遗症。 病毒性脑膜炎: 85%-95%由肠道病毒引起,高发于夏秋季。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由麻疹病毒引起,农村多于城市,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8-10岁发病率最高。今年由于麻疹疫苗广泛接种,发病人数减少。 二、细菌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

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版

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目前国内外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检测病原体的具体操作及处理流程不同。为了更充分利用BALF的检测价值、增加BALF 病原体的检出率、提高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成功率,需要进一步规范BAL的操作流程及标本处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组织专家撰写了"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提示 本共识涵盖BAL的定义、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标本送检、并发症、临床意义、常见问题说明、BALF标本病原体实验室检测等几个方面,本文仅就常见问题说明展开,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年第八期。 常见问题说明 1灌洗部位的选择: 灌可参考近期的胸部CT,遵循"灌洗病变叶段"的原则,特别是出现新的或进展性的浸润性病变的叶段;影像学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时,推荐选择右肺中叶或左肺舌段,这2个部位的灌洗操作便利且回吸收量较多(与下叶比较可增加约20%)。对于肺外周病变,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采用径向超声支气管镜技术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2灌洗液量的选择: 灌灌洗量的多少可影响标本检测的结果,包括细胞比例、蛋白含量及GM水平等。具体灌洗多少生理盐水是合适的,不同文献甚至指南的推荐均有差异。Rennard等发现,灌入20ml液体后获得的回吸收标本内含有更多的上皮细胞和铁蛋白,表明该标本更可能是BALF。研究结果表明,在灌入60或120ml液体时所回吸收标本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至少灌入120ml生理盐水时所回吸收的标本结果才相对稳定。上述文献主要集中于健康成人及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观察,对于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基于查找病原体的目的,又要防止在灌洗过程中感染的扩散,本共识认为采用60~120ml的灌洗剂量,且分次灌洗,是比较好的方法。 3吸引负压的选择: 吸过大的负压会引起支气管壁塌陷或黏膜损伤,从而影响灌洗液的回收量和质量。但负压过小时,回吸收量亦会受到影响。美国胸科协会发布的指南中推荐采用100mmHg的负压。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可以参考但不局限于这一数值,选择合适的负压(如-100~-150mmHg),尽可能多的收集标本。 4BALF的预处理: B对获取的BALF,特别是含有黏液成分时,是否需要无菌纱布过滤?本共识认为不需要常规过滤,因为在过滤过程中,细胞会黏附于纱布,损失部分细胞及其他成分,如肺孢子菌(Pneumocystisjirovecii)更多的存在于黏液成分中。过滤过程会使标本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且存在污染的可能性。 5第1管回吸收液的处理: 研究结果显示,第1管回吸收液与后续回吸收的标本中细胞成分有较大差

中国感染病医师执业现状

中国感染病医师执业现状 翻译:郑伟龙岩唐文瑞陈志辉杜庆玮 校样:徐子琴张培金杨乐陈文森 审核:肖永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摘要 目的:感染性疾病谱的变化给中国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生带来巨大的执业挑战,他们必须选择继续从事老本行或转变执业方向。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生目前的执业环境及所面临的问题。 方法:2016年5月~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对感染性疾 病专科医生及其所在医疗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总共21个省份中的52%(156/300)感染性疾病科和47.6%(1071/2250)医生参与了此次调查。总体上看,96.2%(151/156)的医疗机构设有感染性疾病科病房,90.4%(141/156)医疗机构提供门诊服务。感染性疾病科平均配备医生数为10.32± 6.57。床位数:医生数为5:1,床位数:护士数为5:1.85。80.8%(126/156)的感染性疾病科有开展过培训,69.2%(108/156)有开展过感染性疾病相关的科研。感染性疾病科医生主要的业务是对法定传染病的管理。88.0%的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生(942/1071)年收入低于15000美元。81.2%(870/1071)的医生感受到高或特别高的执业压力,只有48.0%(514/1071)的医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或非常满意。 结论: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生所提供的有限医疗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医疗卫生需求。而且,在中国,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生面临着工作量超负荷、压力大、收入低及执业前景局限等问题,阻碍了专科人才的发展,进而带来职业发展的困境。感染性疾病专科医生应当致力于发展和扩大自己的专业领域,通过学习新技术来增强自身能力并与其它医学专科开展合作。 背景 在中国,感染性疾病科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专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感染性疾病科医生的主要任务是治疗和管理法定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霍乱。在新中国建国初期,这些疾病广泛流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进而使疾病谱发生巨大变化。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报告

颅内感染性疾病题库1-1-8

颅内感染性疾病题库 1-1-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脑棘球蚴(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犬绦虫细粒蚴引起,以下关于其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本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B.本病的传染源为狗,人和狗接触密切借污染的手指或饮食时吞入虫卵而感染 C.成人多见,成人发生率是儿童数倍,临床症状典型 D.外周血检出棘球蚴,卡索尾皮内试验阳性和温伯格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就可诊断棘球蚴病 E.目前尚无杀灭棘球蚴特效药,建议使用手术切除进行治疗 棘球蚴病多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儿童更多见,发病高峰5~10岁。儿童约为成人7倍,通常男性比女性多。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脑猪囊尾蚴病手术治疗指征中,下列哪种情况是错误的()。 A.对脑猪囊尾蚴病诊断有怀疑时,可行立体定向活检术明确诊断 B.脑实质内小型多发囊虫继发癫痫,手术清除囊虫结节以治疗癫痫 C.脑囊虫继发蔓状基底膜病变、脑积水,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 D.脑室内囊胞,手术摘除 E.有症状的大型占位囊胞手术摘除 吡喹酮对脑囊虫病非常有效。患者对其耐受性极好,毒副作用小。脑囊虫导致脑实质损害的患者,90%为慢性经过,使用吡喹酮和抗癫痫药能成功治愈。现在外科手术主要有题中A、C、D、E4个主要指征。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男,28岁,半年前左侧头部外伤,当时神清,左颞部头皮裂伤,经清创缝合术并用抗生素治疗,但术后伤口化脓,虽取出粉碎骨片,感染伤口一直流脓不愈至今,近1周嗜睡。感头痛不适、呕吐。与慢性颅骨骨髓炎最一致的发现是()。 A.伤口周围轻度发红并有脓性分泌物 B.伤口已形成慢性瘘管 C.伤口经换药时愈时发 D.颅骨平片示颅骨缺损区 E.颅骨平片示左颞骨点片状或侵蚀样低密度区 (ag电子竞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12955806.html,/)

隐球菌颅内感染病例介绍

案例二 男,6岁,病程20余天 患儿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偶有阵发性不定时头痛,两侧明显,一般持续约5分钟左右可自行缓解,每天约10次左右,伴咳嗽,不剧,为阵发性连声咳,偶咳白色粘痰,不伴呕吐、抽搐德国其他不适,入当地医院予“阿奇霉素、热毒宁”等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无好转,体温一直波动于38-39.5℃,3月18日转至南华附一就诊,诊断为“发热查因”,先后予“美洛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热毒宁、单磷酸阿糖腺苷”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6天前开始出现频繁呕吐、为喷射性,非咖啡色胃内容物。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到我院就诊,门诊以“发热查因:“颅内感染”收住入院,患儿起病以来精神食欲欠佳,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入院查体:体温:38.2 ℃,脉搏:11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70mHg,急性面容,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右侧颈部可扪及黄豆大小的淋巴结,质软,边缘光滑,无粘连,无红肿、压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咽部稍充血,扁桃体I°肿大,无脓性分泌物。劲抵抗感阳性。心、肺、腹部为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膝反射、腹壁反射正常存在,克氏征可疑阳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 门诊资料: 血常规(2012年4月2日,我院):WBC13.9×109/L,N93.34%,RBC4.0× 1012/L, HBG109g/L,PLT371×109/L。 凝血全套未见异常。 胸片(2012年4月2日,我院):考虑支气管疾患。 头颅CT (2012年4月2日,我院):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1.发热查因:①颅内感染?②颅内占位性病变?2.急性支气管炎 入院后予拉氧头孢、阿昔洛韦抗感染,甘露醇、甘油果糖降颅压,B族维生素、神经节苷酯营养神经,4月3日起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及鞘内注射,4月5日起加氟康唑,逐渐停用拉氧头孢及阿昔洛韦。复查肝功能提示肝酶升高,4月10日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护肝治疗。 血常规(04.07):白细胞计数17.8 ×109/L,红细胞计数3.77 ×1012/L,血红蛋白105g/l,血小板计数504 ×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78.3%,淋巴细胞比值15.1%; 大、小便常规结果无异常; 肝功能(04.07):谷丙转氨酶94.0u/l,谷草转氨酶31.0u/l,尿素氮5.12mmol/l,肌酐24.0umol/l,电解质正常;电解质+血糖结果正常; 血沉50mm/h C反应蛋白3.14mg/l 降钙素原测定阳性; 血清铜兰蛋白320.0mg/l, 抗链“0”<49.7Iu/ml, 免疫球蛋白、补体全套正常, 狼疮全套阴性; 血清及脑脊液病毒全套结果阴性;

颅内感染护理知识介绍

颅内感染护理知识介绍 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10月~2009年10月76例,其中并发颅内感染12例,发生率15.8%。男8例,占66.7%,女4例,占33.3%;年龄 37~72岁,平均61.2岁。 病因及发病机制 颅内感染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分为脑膜炎、脑炎和脑蛛网膜炎,临床上有时很难将其截然分开。几乎所有的颅内感染都有较明显的头痛,并往往是主要且首发的症状。据统计,头痛的发生率为47%~80%,头痛的程度、性质取决于感染的性质、程度及个体反应。 头痛的机制:炎症侵犯脑膜、蛛网膜或脑实质,引起上述部位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渗出、软化、坏死或粘连、增厚,导致脑水肿或脑积水,使颅内痛觉敏感组织受牵拉、移位而产生牵拉性头痛。炎性渗出物、病原体、毒素及感染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均可使颅内血管扩张,引起血管扩张性头痛。脑膜本身受病原体及其毒素的刺激,继发反射性肌收缩性头痛。 产生头痛的主要机制有:①颅内外动脉的扩张(血管性头痛);②颅内痛觉敏感组织被牵引或移位(牵引性头痛);③颅内外感觉敏感组织发生炎症(例如脑膜刺激性头痛);④颅外肌肉的收缩(紧张性或肌收缩性头痛);⑤传导痛觉的颅神经和颈神经直接受损或发生炎症(神经炎性头痛);⑥五官病变疼痛的扩散(牵涉性头痛)等。在发生上述头痛过程中有致痛的神经介质参与,如P物质、神经激肽A、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前列腺素(PGE)等。此外,精神因素也可引起头痛,可能与疼痛耐受阈值的降低有关。 临床特点 本病通常为暴发性或急性起病,少数为隐袭性发病。初期常有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冷、发热、全身不适等。并且有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头痛比较突出,伴呕吐、颈项强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精神症状也较常见,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意识朦胧、昏睡甚至昏迷。有时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在儿童尤为常见。检查均可发现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克尼征及布鲁金斯基征阳性。视乳突可正常或充血、水肿。由于脑实质受累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可出现失语、偏瘫、单瘫,及一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等神经系统的局灶性体征。由于基底部的炎症常累及颅神经,故可引起睑下垂、瞳孔散大固定、眼外肌麻痹、斜视、复视、周围性面瘫、耳聋及吞咽困难等。颅内压增高也较常见,有时可致脑疝形成。 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颅内感染、脑炎、脑脓肿有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