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章辛亥革命

第3章辛亥革命

第3章辛亥革命
第3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最早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

A.孙中山B.严复C.李大钊D.毛泽东

2.发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之言的是( )

A.邹容的《革命军》B.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D.陈天华的《警世钟》

3.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民主思想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

A.《民报》B.《苏报》C.《新民丛报》D.《时务报》

4.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的是( )

A.驰禁派与严禁派的争论B.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争论

C.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论D.抵抗派与投降派的争论

5.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

A.同盟会B.光复会C.华兴会D.兴中会

6.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 )

A.抢米风潮B.保路运动C.变法运动D.五卅运动

7.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即( )

A.民有主义、民治主义、民享主义B.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C.国民主义,公民主义,人民主义D.民享主义、民富主义、民主主义

8.20世纪初,中国涌现了许多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A.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B.孙中山、朱执信

C.洪秀全、洪仁玕D.康有为、梁启超

9.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著作是( )

A.《革命军》B.《猛回头》C.《驳康有为论革命书》D.《警世钟》

10.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 )

A.袁世凯B.孙中山C.黎元洪D.段祺瑞

11.孙中山举行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反对参加"一战" B.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C .打击日本侵略D.阻止溥仪复辟

12.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内部分裂,军心涣散B.帝国主义不再支持

C.护国军战斗力强D.卖国复辟,全国共讨

13.兴中会誓词中提出的“合众政府”指( )

A.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的政府 B.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府

C.资产阶级联邦制的共和政府 D.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

14.下列活动反映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矛盾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府院之争

15.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在国外宣传革命的中心是( ) A.东京 B.檀香山 C.伦敦 D. 巴黎

16.《革命军》成为清末最畅销的书籍,是因为它提出( )

A.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

B.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

C.实行议会制度,建立"中华共和国"

D.应该把反帝与盲目排外相区别17.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 )

A.支持袁世凯复辟 B.企图独占中国

C.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D.抵制美国在中国的扩张

18.1918年孙中山通电指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表示当时孙中山( )

A.正确揭示了近代军阀割据 B.决心同军阀彻底决裂

C.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尚未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19.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同袁世凯进行斗争时,斗争方式有一个变化过程,即( ) A.由武装斗争到议会斗争 B.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

C.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再回到议会斗争 D.由组织暗杀到组织全国性的暴动

20.1911年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新军中的革命分子

D.会党

二、多项选择题

1.1905年-190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一次新的高峰,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向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收回路权运动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抵制美货运动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D.清政府推行“新政”采取了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的政策

E.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奖励兴办工商业的政策

2.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内容包括了(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国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E、节制资本

3.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政体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E.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4.1911年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开始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标志是()A.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领导

B.有革命政党的组织

C.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

D.有彻底反帝国主义的纲领

E.有彻底反封建主义的纲领

5.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主要内容是( )

A.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B.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C.要不要改变建土地制度

D.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E.要不要引进西方的技术人才

6.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是( )

A.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C.没有建立坚强统一的政党领导革命

D.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

7.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上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包括( ) A.收回路权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以俄为师

三、名词解释

1.兴中会 2.邹容 3.《民报》 4.黄花岗起义

5.保路风潮 6.同盟会 7.武昌首义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宋教仁案 10.新民丛报 11.二次革命 12.护国运动四.简答题

1.清政府实行“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如何?

2.请简述孙中山的生平

3.简述三民主义的内容

4.简述近代中国北洋军阀的兴起与衰落

5.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什么?意义如何?

6.中国同盟会是怎样成立的?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试论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五、论述题

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4. 试对比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与戊戌维新运动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A4.C5.D6.B7.B8.A9.A10.B11.B12.D13.D14.D15.A16.C17.B18.D19.B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3、ABD 4、ABC 5、BCD 6、ABCD 7、ABC

三、名词解释

1.1894年1月4日,孙中山在进步华侨的支持下,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会员有100多人。孙中山在会员秘密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表明兴中会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宗旨。兴中会成立后,数月之内会员增至百余人,它是近代中国最早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885-1905)民国奠基者、革命家。四川巴县人。1891年就读私塾,关心社会时事,于1902年东渡日本,深受当时“排满革命”思潮的影响,短短一年时间,他的思想从爱国转向革命。回国后在上海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革命军》。《革命家》成为当时鼓动革命最有感染力的论著。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孙中山先生称赞道:“《革命军》一书为推满(反清)最激烈之言论,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甚大。”清政府嫉恨万端,遂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封闭《苏报》,逮捕章太炎、邹容,制造了哄动一时的“苏报案”。1905年4月3日,这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逝世于狱中,年仅20岁。

3.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同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揭示“三民主义”。《民报》全力宣传同盟会“驱逐继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张,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舆论阵地。

4.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黄兴,赵声等在广州发动广州起义,由于寡不敌众,牺牲和被捕就义者近百人,事后,广州人民收敛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起义鼓舞着人民的革命斗志。

5.又称“铁路风潮”或“保路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劫夺中国铁路主权的爱国运动。1911年5月,为了反对清政府出买铁路利权,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掀起保

路运动,由于受到清政府的武力镇压,在四川发展为武装暴动,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6.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导下,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各革命团体互相联络,成立一个全国统一的革命组织时机已经成熟。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通过《同盟会章程》,确定革命纲领。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建立了领导机构,同时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刊物。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7.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在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的组织下,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武昌首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8.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还规定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它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

9. 913年初国会选举,国民党获得参众两院392个议席,成为国会中的多数党。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党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出任内阁总理,从而成为总统袁世凯独揽大权的最大政敌。1931年春,宋教仁路经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到达上海,沿途发表演说,批评时政,反对袁世凯专权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使袁世凯大为嫉恨。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袁世凯所派刺客枪击,22日逝世。宋案使孙中山认清袁世凯以武力推行封建专制统治的真面目。

10.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902年2月在日本横滨创刊,主编梁启超,初期着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鼓吹君主立宪。并力倡“民族主义”,激烈抨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该报文章新颖,语言明快,文笔犀利,在这个时期深受读者欢迎。但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喉舌的《新民丛报》,却坚持立宪保皇的政治立场,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连篇累牍地发表鼓吹改良、反对革命的文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就革命与保皇、民主立宪与君主立宪、‘土地国有’等问题展开论战。1907年,《新民丛报》停刊。

11.以宋教仁被杀和善后借款为导火线,孙中山发起了反袁的“二次革命”。1913年7月12日和15日,李烈钧、黄兴分别在湖口和南京宣布两省独立,接着,南方各省也相继独立,但由于国民党内的涣散和各省武力不统一,“二次革命”很快被虽然北洋军阀镇压了,但它表现了革命党人反对独裁,保卫革命果实的英勇斗争的精神。

12.这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一次革命运动,1915年袁世凯准备复辟称帝,孙中山号召全国人民进行反袁。12月,蔡锷等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次年出兵讨袁,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持,各省纷纷独立。在内外压力下,袁被迫1916年3月取消帝制,是年6月病死。护国运动结束。

四、简答题

1.1901年起,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减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业;鼓励留学,废科举,办学堂。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新政”不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它的目的是应付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强清政府的统治。新政的某些措施,例如提倡私人资本办工业和鼓励出国留学等,客观上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编练新军,本意是为了巩固其统治,结果新军在革命党人策动下,倒成了推翻清王朝的重要力量,这是清王朝万万想不到的。新政的实施,客观上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2.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后改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894,孙中山书李鸿章失败后,走上了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道路。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在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次年1月1日,中国民国建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后孙中山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封建专制独裁的政治,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3. 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政治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就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政府,追求独立,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民权主义,就是要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就是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4.答北洋军阀是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事政治集团。为了支撑清朝的危局,清政府于1894年冬天任命淮系官僚胡燏棻到小站训练新式陆军。1895年,清政府派袁世凯接统这支军队,这就是北洋军建立的开始。 1898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出卖维新派,袁世凯和北洋军初露头角。1899年和1900年,袁世凯又依靠北洋军镇压山东义和团,得到中外反动派的赏识。袁世凯利用职权,竭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到1905年,北洋六镇全部练成,兵力六、七万人。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依靠北洋军的实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一方面迫使清政府交出实权,另一方面又迫使革命党人妥协。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从此开始建立起北洋军阀对中国长达17年的反动统治。1913年,用武

力镇压了“二次革命”建立并巩固了专制独裁统治,北洋军阀的势力达到了鼎盛时期。1915年复辟帝制失败,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直、皖、奉三系,各派军阀争权夺利,混战不已。1926年,皖系军阀段祺瑞被赶下台,1927年,直系军阀被国民革命军消灭,1928年奉系军阀政府垮台,北洋军阀对中国17年的统治结束。

5.从1906年到本世纪末1907年间,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进行了一场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大论战,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1)是革命还是保皇:(2)是推翻清政府,创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维护清政府:(3)是否保存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与革命纲领的不彻底性,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

6. 是建立在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多个革命团体建立起来的。是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全国性革命组织。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对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作了阐述,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的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于己于它主张民族独立,却不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它主张民权主义,却不敢依靠广大人民;它主张民生主义,却不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五、论述题

1.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报刊广泛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而使民主革命活动迅速高涨,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引起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和恐慌。他们制造种种谬论攻击革命派,革命派为了扫除前进路上的思想障碍,从1905年《民报》创办起到1907年,同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喉舌《新民丛报》成为两派论战的主要阵地。双方论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问题。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他们视革命为洪水猛兽。革命派则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的问题。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民智未开”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明确提出了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搞君主立宪甚或开明专制。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3)要不要社会革命的问题。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革命派主张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通过这场论战,革命派的论点尽管有些片面,但它有力地驳斥了改良派的反动观点,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实行三民主义,要不要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论战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2.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有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一定程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从根本上(客观上)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们采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从内部和外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原因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4. 三次新政的相同点. 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的,涉及经济、军事、文教、等领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同点:①.发生时代不同:②.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地主阶级,未跳出“中体西用”圈子,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戊戌新政的实际倡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通过社会内部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强独立;③.性质、影响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戊戌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新政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新政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清末新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革命形势发展。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生:1894年,在檀香山 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 (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标记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 【知识解读】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建立起兴中会总部,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他鉴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记中国同盟会 【知识解读】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领会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知识解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之为三民主义。其基本内容为: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现中国的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主”,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就是通过涨价归公和照原

价收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国家可以利用全国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 领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知识解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而逐渐形成的。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在群众斗争的推动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简单运用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知识解读】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表明《辛丑条约》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争夺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致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清末“新政”涉及面很宽。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

电影《辛亥革命》概述

电影《辛亥革命》概述 一、电影概述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出来的是新水。其主张为“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https://www.wendangku.net/doc/4915863037.html, 历史也是如此。恢复和再现历史有无数的方式方法,要想绝对地复制历史那将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历史的真实可以被尽可能虚幻地还原,电影《辛亥革命》就为观众在银幕上集结了这样最大限度的虚幻真实。 2011年9月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成龙作总导演、张黎作导演拍摄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讲述的历史时间大约处在1911~1912年初。其演员阵容强大,有成龙、李冰冰、赵文暄、陈冲、姜武、房祖名等近70人组成,可说是群星小聚,阵容不必赘述。具体剧情是以“灭清”为主线贯穿整个影片,将“黄花岗起义”“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和“建立共和”这四大史实串联起来,成就了一部具有史诗意味的伟大历史巨作。回顾清末民初的历史,国人都会深恶痛绝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但电影《辛亥革命》并没有因此人为地把其简单概念化,而是立足于一个客观的角度,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地位很低,更无任何的信用可言,清政府妄图依靠向四国银行借款来维持自己将死的躯壳,只能用物质去交换——如影片中提到的铁路,而出于自身利益的取舍和政治的获利,导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这是历史的真实。正如电影里某银行家所说:“我是要维护我国家利益的”。电影《辛亥革命》的拍摄尊重了这一点历史史实。 二、影片结构设计 由于影片所要涵盖的历史事件较多,因此该片的结构设计难点在于,这部电影不仅仅需要还原那一段遥远时期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精神面貌,而且更要进一步把握如何结合现代审美理念,进行适度的夸张,以及对于高科技技术,如何合理应用。影片恰当地把握了这些关键问题,使得影片在短的放映时间内,从看似平淡的历史复原过程中,达到了有旋律、有节奏、有起伏的高潮等艺术效果。能够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充分表现出那段复杂的历史事件本身就是一次挑战性突破,对照60集的电视剧《辛亥革命》,我们更能感觉到电影在时间压缩上所取得的突破。从整体来说,《辛亥革命》结合了《建国大业》分块架构和《建党伟业》的分段落架构的方式,尽量把时间都浓缩在辛亥革命里,使得人们在观看相对注重史实的枯燥影片时被大的构架和细微精彩镜头所抓住,这一点无疑是在历史电影上的突破。具体的表现尤其体现在影片对各个战事并没有都采取顺序的手法,而是将战事镜头与其他镜头进行情节穿插表现,一方面压缩了影片结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如对广州起义这一段的描写,就将战争镜头与孙中山在旧金山筹饷演讲的镜头更替出现,而中间又进行了一部分介绍各位义士的倒叙镜头,又如袁世凯对汉口进行反击时的战争场面,同样也使用了这种穿插式手法,将战争镜头与袁世凯谋划战争的镜头切换表现。这些表现手法都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情节紧凑、情感上起伏跌宕的感觉。 三、影片特效处理 《辛亥革命》在特效的艺术处理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共涉及500多个特效镜头,曾参与《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孤岛惊魂》等特效制作的视点特艺(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同样也为《辛亥革命》的后期特效立下汗马功劳,许多镜头都是在后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整和重塑,才使得电影最终以完美的形象面对观众,同时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视觉效果和现场感受。在制作期间团队还独立开发了人群软件,为影片的制作完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本片为历史政治题材,所以特效制作完全忠于历史,真实呈现历史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于()。 A.1912.2.12,清帝退位 B.1911.2.12,清帝退位 C.1912.1.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1916.6.6,袁世凯暴毙 2. 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始于()。 A. 新中国成立 B.洋务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3. 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是()。 A. 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中国成立 4.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中,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光复会 5.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日知会 6. 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民国宪法》 7.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 A. 预备立宪 B.实行新政 C. 局外中立 D. 支持俄国 8.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湖北新军中决定联合行动举行武昌起义的两个革命团体 是共进会和()。 A.光复会 B.华兴会 C.文学社 D.日知会 9.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A.《新民丛报》 B.《民报》 C.《国闻报》 D.《万国公报》 10.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告友邦书》中()。 A.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 中国 B.向列强严正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外债 C.向列强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及外债 D.向列强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 11. 辛亥革命后,长辫、缠足和跪拜礼等封建陋习被逐渐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 A.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B.长辫、缠足不方便生活也不卫生

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

单位:新南中学 姓名:陈岷芳 时间:1999.11 地点:新南中学 指教班级:高一(3)班第十八章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第一节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 内容“中日甲午战争是洋务运动的试金石”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丰岛海战;黄海海战;辽东与山东半岛战役;《马关条约》 二、要求学生认识: 1、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国防力量日趋软弱,使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处于被动与劣势地位,从而签订了《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战争是日本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企图争霸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为捍卫国家主权,在外国侵略面前表现了英勇不屈大精神,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的脊柱,永远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自强精神。 三、要求学生培养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得出甲午战争中方战败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是如何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 重点—— 在19世纪晚期出现的中华民族危机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为规模最大、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深。 难点—— 19世纪晚期的中国外交活动,由于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落后、军事上的无能,表现为妥协求和,要讲清外交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使用教具——多媒体

提纲—— 一、战争背景: 明治维新大陆政策 洋务运动避战求和政策 二、战争过程: 1、开始——1894年,日本挑起战争 2、重大战役——黄海大东沟海战 威海卫战役——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三、战争后果: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执行教案—— 复习上一节课讲过的内容,指出三个不同方向的边疆危机?回顾中法战争的结局?严重后果?因为大大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清政府又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就导致了十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边疆危机发展到了顶峰。 首先概括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一个国家采取军事行动,表现出来的军事实力,往往离不开本国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条件的推动、制约。其实又是哪两次政治运动的抗衡?回顾明治维新的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势必推动日本大搞怎样的活动?洋务运动又是致力于改变怎样一种状态?有何具体例子?所以,本课的标题那就是“洋务运动的试金石——中日甲午战争”。但是清政府在政治经济上有存在着怎样的不利因素,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两国对战争的态度,日本明确了“大陆政策”。第一是要征服台湾,就采取了怎样的军事行动?紧接着,就要征服朝鲜和全中国了,最后称霸世界。与日本积极备战相比,中国统治者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李鸿章又是如何想的,在看了以下两个电影片段后,能得出一个结论来?就是极力地“避战求和”,向欧美列强摇尾乞怜。只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怎样一种情况对战争中中国的胜败将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日本是找到了机会,请同学们看书概括?请同学们观看电影片段,叙述甲午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在丰岛海战中,部分爱国官兵还是表现出了英勇不屈的精神。李鸿章命令清军“可守则守,不可则退”,说明中国最高决策者对日方的什么态度是根本没有改变?叶志超面对日军的猛攻就放弃平壤,退入了中国境内,援朝的陆军在第二天返航时,却遇到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袭击,这就是著名的黄海大东沟海战。请同学们看一张中日海军的比较表,再概括双方的水平?由于我方各舰航速没有调整好,缺乏保护,日方就绕攻弱舰。在强敌面前,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沉着应战。观看电影片段。此外,还有林永升、黄建勋等一大批民族英雄。于是日方并没有实现预定的“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战略目标。但是李鸿章出于避战求和的思想,会向北洋水师下达怎样的指令?黄海海战最终还是谁取得了胜利?一场战役的胜败会由哪些因素共同决定?紧接着,日军就攻入了辽东半岛。日军又封锁了山东的威海卫港口,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图示本章逻辑关系 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 本章讲授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里面讲了近代以来来自中国各个阶层的试图挽救或改变中国的政治尝试,也曾讲了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但我们称作“早期”探索。 本章显然不属于“早期”范畴。为什么呢?就是毛泽东讲过“辛亥革命才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革命”。这就是说,辛亥革命超越了早期那些运动,真正摸索到了改造中国的正确方式——革命!在这一点上它即继承超越了太平天国运动,也继承超越了戊戌变法,打开了中国近代进步的闸门,造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认为孙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20初期10年左右的社会情况:被统治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统治者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 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准备:(1)从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2)宣传工作。革命派的主要鼓吹者和文章,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3)首要的是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从1905年未遂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4)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分析。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武昌起义所引发的辛亥革命高潮。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及其政权性质(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以及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历史局限) 二、各节分别讲授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即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辛亥革命是与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其特点是:在政治控制前提下,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同时,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1901年至1911年10年间财政开支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激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抗。(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简单应用)(按多项选择理解) (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中国政治历史时间表

公元前8000年: 史前社会 公元前4000年: 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公元前3000年多) 公元前3000年: 传说中的炎、黄、尧、禹时期(约前3000-前2000) 禹建立夏朝(约前2070) 公元前2000年: 商朝建立(约前1600)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前1046) 西周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前1046-前771) 公元前1000年: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公元前500年: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诸国改革争霸(春秋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前356) 秦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前221) 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推进大一统 公元1年: 魏晋南北朝(220-589)三国鼎立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484) 500年: 隋统一中国(589) 隋唐时期(581-907)推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79) 1000年: 宋辽澶渊之盟(1005) 王安石变法(1069-1085) 元朝大一统(1279-1368) 朱元璋建立明朝(1368) 废除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集权(1380) 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 1500年: 张居正改革(1572-1582) 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清军入关(1644) 1700年: 乾隆盛世(《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闭关政策、专制集权的加强等) 1800年: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洋务运动(60-90年代)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戊戌变法(1898) 1900年: 义和团运动(1900) 清末新政(1901) 辛亥革命(1911) 中华民国成立(1912) 五四运动(1919)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 北伐战争(1925-1928) 抗日战争(1937-1945) 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1950年: 抗美援朝(1950-195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970年: 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1971)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华(197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 1980年: 全国人大通过"一国两制"方针(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1989)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1997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1998) 中国、俄罗斯等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002年11月)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清末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现。 答:1)外国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预备立宪为什么会失败? 答: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2)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而不是真正要寻求革新。 [多选、简答、论述]3.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清末“新政”的破产。(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4.何谓清末“新政”(内容)? 答: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单选、多选](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 [单选、多选](2)兴中会的成立。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11.同盟会成立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宣传与组织反清斗争的? 答:1)著书立说,传播革命思想;2)成立革命团体,进行反清斗争;3)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12.三民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如何评价? 答: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多选、简答]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民族主义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并明确将民族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区分开来;2)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评价: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多选、简答、论述]1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 (1)内容1)围绕三民主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焦点);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进行论战。 (2)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外交

一.张謇影响—教育,企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向官府寻求援助。[20]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与江苏连云港沈云霈、赣榆许鼎霖并称苏北三大实业家。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立师范。同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为中国外交培养大量人才。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他曾是立宪派主要生力军。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作为前清状元和帝党成员,张謇在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曾经找到当时的江苏总督,希望把革命镇压下去。这时他并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代价太大。而他代表的是企业家,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立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这时候,张謇对于国家的关心已经从效忠君王转移到对市场稳定的维护上来了。但很快社会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革命成为一种时尚。张謇是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一旦看到趋势无法逆转,他务实的一面就出来了。 他务实的态度就是:顺应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第一,和孙中山见面,应孙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第二,选择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他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一次会面,对于孙中山,张謇的评价是四个字:不知崖畔。“ 崖”即“边际”。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他觉得孙中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和浪漫,他不知道建设比革命更加困难,以为一革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政令都不能出南京,军饷都发不出来。”张謇是一个务实之人,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认为孙中山很难收拾局面,政府虽然成立了,但是很难长久维持。“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和实力派的现实人物袁世凯合作。 于是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袁世凯将宣统帝逼下帝位时所颁发的《清帝逊位诏书》就是张謇草拟的。孙中山履行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国内政治似乎出现了升平景象,工商业开始复苏。 来自百度百科

辛亥革命1

《辛亥革命》课堂实录 仙桃四中许顺成 一讲授新课 播放《猛回头》歌曲视频 师:透过视频,我们 可以看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生:看到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地侵略中国,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师: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无数仁人志士起来斗争,在中国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为中国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谁? 生:孙中山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师:让我们一起来熟悉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环节一史料整理——再现历史 1.组织的建立是革命的保证 (1)兴中会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师:展示《兴中会会员秘密宣誓》的图片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创建者及它的性质。 生: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 师:追问创建者是谁? 生:孙中山创建 师:继续追问兴中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师:兴中会成立以后,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为了团结革命力量,孙中山提出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让我们看一段同盟会成立的视频播放《同盟会的成立》视频 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者、纲领、机关报、作用、性质 生: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师:同盟会的成立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师: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什么? 生: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 师: 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呢? 生:是全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师:非常棒!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 2.思想的传播是革命的号角 展示孙中山和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图片 师:“鞑虏”指满族统治者,用武力来推翻满族统治者;“恢复中华”光复我民族国家;“创立民国”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指改革土地制度。学生熟读并掌握 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内涵是? 生:(齐答)“民族”“ 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 师:阅读课文对“三民主义”的解释 师: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应“民族主义”;

第3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最早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 A.孙中山B.严复C.李大钊D.毛泽东 2.发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之言的是( ) A.邹容的《革命军》B.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D.陈天华的《警世钟》 3.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民主思想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 A.《民报》B.《苏报》C.《新民丛报》D.《时务报》 4.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的是( ) A.驰禁派与严禁派的争论B.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争论 C.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论D.抵抗派与投降派的争论 5.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 A.同盟会B.光复会C.华兴会D.兴中会 6.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 ) A.抢米风潮B.保路运动C.变法运动D.五卅运动 7.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即( ) A.民有主义、民治主义、民享主义B.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C.国民主义,公民主义,人民主义D.民享主义、民富主义、民主主义 8.20世纪初,中国涌现了许多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A.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B.孙中山、朱执信 C.洪秀全、洪仁玕D.康有为、梁启超 9.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著作是( ) A.《革命军》B.《猛回头》C.《驳康有为论革命书》D.《警世钟》 10.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 ) A.袁世凯B.孙中山C.黎元洪D.段祺瑞 11.孙中山举行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反对参加"一战" B.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C .打击日本侵略D.阻止溥仪复辟

12.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内部分裂,军心涣散B.帝国主义不再支持 C.护国军战斗力强D.卖国复辟,全国共讨 13.兴中会誓词中提出的“合众政府”指( ) A.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的政府 B.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府 C.资产阶级联邦制的共和政府 D.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 14.下列活动反映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矛盾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府院之争 15.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在国外宣传革命的中心是( ) A.东京 B.檀香山 C.伦敦 D. 巴黎 16.《革命军》成为清末最畅销的书籍,是因为它提出( ) A.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 B.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 C.实行议会制度,建立"中华共和国" D.应该把反帝与盲目排外相区别17.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 ) A.支持袁世凯复辟 B.企图独占中国 C.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D.抵制美国在中国的扩张 18.1918年孙中山通电指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表示当时孙中山( ) A.正确揭示了近代军阀割据 B.决心同军阀彻底决裂

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

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 作者:时间:2010-10-07 05:57:05 来源: 阅读次数:345次] 辛亥革命是本世纪初震撼世界的大事件,知识分子是这场历史巨变的主导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排满思潮,毫不含糊地排挤了维新思潮,召唤着人们奋勇投入革命洪流。本文要研究的问题的是:维新思潮向排满思潮转换的关键是什么?排满思潮的内容及其本质是什么?它在政治文化方面 有什么严重意义?它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一 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是1900—1911年时期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社会政治思潮。就社会矛盾和思想运动的延续性而言,它与康、梁维新派及其倡导的维新思潮又有一定联系。维新思潮的进步影响,大致体现在1894—1905年时期。以戊戌政变为界,它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1894—1898年,后一阶段是1898—1905年。前一阶段它在推动和配合戊戌变法方面起了巨大启蒙作用,后一阶段则更为系统、更为成熟地显示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性质的特点。那么,为什么维新思潮在后一阶段,尤其在1903年后反而声势日减,并且不能不让位于排满思潮? 非常有趣的是,如果我们仔细辨析一下维新思潮和排满思潮的理论内涵,就可以发现它们至少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精神和进化论思想的运用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其政治目标,却表现为维护满清政权的君主立宪和推翻满清政权的民主共和,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理想模式。导致两者分歧的基本要素是反满民族主义,因此,排满是辛亥革命思潮的主要特征。 以章太炎为代表的维新派异端,是排满思潮的有力倡导者。维新派知识分子的政治分化,反满民族主义的公开宣传,是维新思潮向排满思潮转换的关键。维新派的分化开始于1900年,这是由自立军起义引起的。自立军起义的领导者唐才常曾任湖南时务学堂教习。戊戌政变前夕,“应谭嗣同电召,将赴京参与机要,方抵汉口,知政变发生”。[1]他痛心疾首,辗转日本,“与康有为协商起兵事宜,取得同意”。唐才常的政治纲领,是自相矛盾的。他在《正气会序》中一方面表示忠君:“日月所照,莫不尊亲;君臣之义,如何能废?”另一方面又表示反清:“国有天地,必有兴亡,非我种类,其心必异。”[2]上述矛盾反映了晚清政局中各派力量错杂而又微妙的相互关系。戊戌政变后顽固派企图废黜光绪,突出了他作为顽固对立面的形象,加上李鸿章等满清高级官僚玩弄权术,使唐才常等人幻想依靠联络清廷大吏,重新拥出光绪,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记载:“于时李文忠失粤督,丧权位,三令人促吾举兵”。刘坤一电康:“吾与子同志不须迫,但能令鄂督张香涛同举,吾从其后,否则吾独举何济?”因此,“才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10%)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单选 1.我国最早的乡报(A) A. 《外海杂志》 B. 《镜海丛报》 C. 《中国日报》 D. 《国民报》 2.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在日本的孙中山负责筹集资金、采购机器和铅字、选定人员,报名也由孙中山亲自拟定,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意的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什么?(C) A.《商务报》 B.《清议报》 C.《中国日报》 D.《新民丛报》 3.1905年8月份,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以兴中会为首的各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的是?(A) A.中国革命同盟会 B.中日革命同盟会 C.日本革命同盟会 D.辛亥革命同盟会 4.“苏报案”的直接导火索是(B) A.《苏报》刊登黄色新闻 B.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的发表 C.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 D.《苏报》开始宣传革命 5.被称为“苏报第二”的报纸是(D) A.《新民丛报》 B.《清议报》 C.《中国白话报》

D.《国民日日报》 6.1988年在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后来成为保皇派第一份机关报的报纸是(B) A.《新民丛报》 B.《清议报》 C.《中国白话报》 D.《国民日日报》 7.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旅日华侨的支持下又在横滨创办了保皇党的另一份刊物的名称是什么?(A) A.《新民丛报》 B.《发刊辞》 C.《中国日报》 D.《清议报》 8.《大公报》的创办人是(B) A.梁启超 B.英华 C.彭翼仲 D.胡愈之 9.《京话日报》的创办人是(C) A.梁启超 B.英华 C.彭翼仲 D.胡愈之 10.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是(A) A.《大公报》 B.《申报》 C.《东方杂志》 D.《民报》 11.《中国女报》的主编是(A) A.秋瑾

关于辛亥革命的调查报告

关于辛亥革命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4.15-2012.4.20 调查目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 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今天,作为祖国栋梁的我们应该从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明天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出力而奋斗! 调查对象:辛亥革命 调查人:李二旗、刘志高、李霄雪、林李丽、郜婷婷、邹玉梅、周英君、蒋丹 丹 一、调查背景 一百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昏庸腐败的满清王朝,改写中国千年历史上皇帝掌权的君主制度,挽救垂危的中华民族,唤醒中国人的自我民族意识,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们要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我们应该思考孙中山先生推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中国人都推崇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理想,我们更加不能忘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那便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与安康和谐。我们必须有所觉醒,只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复兴才能提升中国人的世界地位。让我们拉紧彼此的手,心连心,团结一致,为中华复兴共同努力奋斗!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名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二、调查方式 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最终形成报告。

近代中国史 政治经济文化时间表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线索 时间表: 1840----184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岸关税协定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农民阶级局限性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狂潮 1895 公车上书 1898 百日维新 1900 义和团运动显示抵抗决心粉碎瓜分中国阴谋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1905 清末新政同盟会成立 1911 辛亥革命 191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9 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20 年初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924-----1927 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胜利成果失败教训 1923 中共三大决定合作 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合作 1925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1926北伐开始 1927.4.12 蒋介石反革命 27.7.15 汪精卫反革命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南昌、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左倾错误长征 27.8.1南昌起义 27.8.7 八七会议 27.9月秋收起义 10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34.10月长征开始 35.1月遵义会议 36.10月长征结束 1937—1945 抗日战争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 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42年初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5 重庆谈判 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1946------1949 解放战争全面、重点进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47年春重点进攻 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48年9-11月辽沈战役 48年11月-49年1月淮海战役 48年11月-49年1月平津战役 49年4月北平和谈 4月21 渡江战役 4月23日占领南京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标志性事件。 时间1911-10.10 距今100周年 地点武昌 标志性事件武昌起义 二.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性质、意义(评价)。 领导阶级(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对势力互相勾结,共同绞杀。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影响(评价):辛亥革命是一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 时间1921.7.1 距今90周年 地点上海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内部条件经济基础——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五.中国共产党“一大”成立的内容、意义。 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六.改革开放的格局特点是什么?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七.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爆发的时间、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使用的能源是 什么? 时间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标志第一次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能源——煤炭第二次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能源——电 力、石油 第三次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 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能源——原子能、核能等 八.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国际格局方面各产生了哪些影 响?并对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一次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将人类带入到了“蒸汽时代”。极大的提供了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