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析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创新发展

试析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创新发展

试析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创新发展
试析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创新发展

试析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创新发展

何仁贵贵州省兴义市审计局

【摘要】资源环境和传统审计不同,它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受托环保责任理论作为前提的,主要突出对资源环境问题中环境会计信息的效益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验证和审查。资源环境审计是融合了对资源环境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鉴证和对资源环境的状况信息进行披露的一项特殊的审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现状,并借鉴国外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几点资源环境审计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创新发展

一、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1.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有利于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我国十二五规划主要是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国家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协调进行。如果只重视经济发展而不重视环境资源保护,或者只注重环境资源保护而不重视经济发展,这些都是不值得被肯定的。科学发展观的宗旨就是希望能统筹兼顾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从而达到实现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我国实行资源环境审计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披露环境资源状况的信息,真实合理的反映出我国环境资源责任的履行情况,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从快速经济增长过渡为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2.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有利于改善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业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中土

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一、审计环境及其主要内容 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审计环境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经济的一种客观反映,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审计环境既是国家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审计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可以分为: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环境;内部环境可以分为: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客体环境、审计运行环境以及会计因素。 (一)审计的外部环境 1、政治环境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审计的发展,国家高度的重视以及审计职能的不可或缺性更加使得审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2、法律环境 我国的法律日趋完善,我国的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强制性,我国的审计在执法环节的问题日益显现,加强执法环节的法律力度、提高执法环节的法律完善度已成为审计的法律环境方面的重要问题。 3、经济环境 审计伴随着经济而产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趋完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中国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消费物价温和上涨,

中国经济仍然是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不仅包括社会传统文化、公民道德素质,还包括民众对审计职业的认识、对审计结果质量的看法等。公民对审计的重视也日益增强,更有利于促进审计的发展进步。 5、信息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信息水平。互联网高科技广泛的应用到审计领域中,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才能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 (二)审计的内部环境 1、主体环境 审计的主体是构成审计行为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审计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审计单位提供给审计人员良好的工作条件以及审计人员自身具备良好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工作环境又分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审计人员素质是指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等,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依照准则和规范约束自己。 2、客体环境 审计的客体环境是指被审单位所处的环境,审计的质量受审计客体环境的影响,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状况和制度特征,以及与被审计单位密切相关的其他单位及行业的特征,

浅谈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质量建设

浅谈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质量建设 发表时间:2018-12-19T15:56:29.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秦艳春[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化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农业与资源环保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可持续化的发展战略,对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利用,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对生态平衡的保持。 山东省昌乐县审计局山东昌乐 2624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化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农业与资源环保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可持续化的发展战略,对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利用,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对生态平衡的保持。下面就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简要的分析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质量建设,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农业发展;资源环保;审计质量 1 正确认识农业资源环保审计的新形势 三农及其环保问题是当前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及其难点都在农村。这是我们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成,如果广大农民不能进入小康,是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们只有面向市场,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才能有效的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幅度,农村的购买力才会日趋旺盛,从而实现内需的真正扩大,才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化发展提供保障。 2强化新形势下的审计监督 2.1审计应从宏观入手发挥监督优势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审计项目应站在一定高度上进行确定,审计方案的制定也应该多从宏观方面着手。找准农业资源环保审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位置,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农民富裕及其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科学利用,是搞好农业资源环保审计的前提。落实到具体的审计工作中来就是要充分体现出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开展审计工作。首先,要注重搜集资料,善于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症结所在,并从体制机制方面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第二,以务实的态度为审计单位做好参谋,督促农业政策、资源环保政策落到实处。第三,站在宏观管理的高度为当地的政府部门提供出建议和意见,更好的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2.2 按照系统论的要求,对审计进行系统规划 农业与资源环保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其中要素主要包含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内容,且他们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化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加注重可持续的发展,但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日益恶化,已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障碍。由于农业与资源环保建设系统的复杂性及现阶段审计力量的相对不足,要求我们在开展农业与资源环保的审计之前,需要按照当地实际的情况,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进行系统的规划,将审计的总体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并结合上级审计机关年度工作部署、地方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地方审计机关年度工作计划,将不同子目标作为不同年度审计计划工作开展的重点,这样不仅做好了每个阶段审计的合理分配,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确保审计质量,还兼顾到各年度审计工作的系统性及其连续性。 2.3 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重点内容应向促进政策法规落实的方向转变 对政策落实情况实施审计主要是检查了解某项政策在地方是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对于政策执行不够好的地方提出整改要求,对于政策执行好的地方关注政策执行效果的汇总分析,评判政策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对政策完善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促进政府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 在具体项目审计中首先应对项目管理方面展开审计,对管理程序进行全面审计,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项目审批、项目设计、实施等各阶段进行审计;其次要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进行重点审计,农业与资源保护资金管理是提升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效益的重要环节,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程度如何,往往与资金使用效益、与农业与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情况息息相关,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查看其国家规定财经管理制度的落实性,管理是否规范,执行是否有力,各部门及其各环节的关系协调是否顺畅。 对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监督,主要审查农业资金的投向、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出当地的优势,资金投入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社会经济的效益,有无延长工期,滞留资金情况发生等。 2.4 加强主管部门监督,充分体现出较高层次的监督功能 在农业资金的审计过程中,查出了不少违纪违规问题,类似地问题并且没有在审计处理后完全杜绝,一些单位甚至是屡查屡犯,其原因主要是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用款的单位法纪观念的淡薄,特别是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一些农口主管的部门对所管理的资金“一拨了之”,少数的主管部门自身的违纪违规较多,甚至是由少数的主管部门利用了手中地财产,吃倒流资金等。所以,审计将其工作重点放在了促进主管部门强化管理方面,对于用款单位的审查监督,我们需要建立在主管部门有效管理基础上,将审计监督与促进强化部门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农业审计的监督效果,充分体现审计的高层次监督作用。 3 提升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质量 3.1 将促进发展作为农业资源环保审计的工作基础 在当前,我国还处在经济变革时期,在农村和农业改革力度不断深化,新情况、其新问题层出不穷,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存在着点多、面广的特点。在法律法规的建设过程中,一些不合适宜的法规没有及时废除,新的法规没有出台,更甚至不同法规还存在着交叉冲突等。就上面的情况,我们需要全面的贯彻落实依法审计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将促进发展作为审计落脚点。 3.2 对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的方法进行调整 审计调查主要是做好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的重要方法,我们需要给予充分的应用,审计人员必须将重点审计与审计调查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确保重点审计深入,还要通过调查了解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审计事项,获取农业资源环保审计为宏观服务需了解的总体情况。除此之外,还需注重将查账和查报表的账面审计和实际勘察相结合,审计人员需要深入实地、到最基层进行调查了解,进而做出准确判断,提升审计项目的整体水平。当我们进行行业审计的时候,需要坚持同级审的基础上,适时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在现阶段,下级审计机关在反映问题的方面往往存在顾虑,例如反映问题避免影响上级对其本地区投资,避免给当地的政府抹黑,避免问题反映影响各职能部门间的关系等。所以,在进行行业审计的实施,需要坚持同级审的基础上,适当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全面反应审计发现的问题。 3.3 加强对行业的指导,不断的完善农业资源环保审计制度

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一)

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增长总是要消耗自然资源并产生污染物。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要求环境系统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环境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目的是通过审计监督、评价和鉴证,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利用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环境审计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环境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分不开的。产业革命的成功,机器的使用,化学品在农业中的运用,铁路、飞机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然而,有得必有失。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掠取,人类也饱尝了自身所作所为招致的苦果,一系列重大环境公害事件的发生加速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要求保护环境的群众运动,这直接促使西方国家出台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1969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环保法律《联邦环境政策法》。1972年联合国举行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指出环境没有国界,保护环境是全球共同的责任,要从整个地球的高度和广度来看待环境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了环境审计的实践活动。最早的环境审计是一部分工业企业用来评估企业各部门是否遵守环境法律,防止企业可能因违反环境法规而受到严厉处罚导致的经济损失。后来,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新的分支,由于其在健全环境管理系统,提高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方面起到了的作用而迅速普及开来。 环境审计虽然最初产生于内部审计领域,但是很快在政府审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环境审计在促进政府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环境审计工作已在各个国家普遍开展。 二、环境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从表象上看是环境问题的严峻导致环境审计的产生,但深入分析则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环境审计是审计学科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必然与审计理论相关。但环境审计又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所以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也会有其特点。 由于环境资源无法切割分配,在民主社会里,它理所当然地归社会公众共有。而环境资源所有权的共有性,决定了环境资源受托责任关系的产生。由于任何个人没有能力对环境资源进行单独管理,因此社会公众只能把环境资源委托给政府进行综合管理,政府便承担了管理环境资源的受托责任。企业是环境资源的主要使用者,政府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污染或者少污染环境,企业也间接地承担了环境保护的受托责任。环境问题的经济外部性使厂商随意使用多种环境资源,例如:空气、水源、土壤、森林、草原等,而不用付出相应的代价,厂商的私人成本与考虑环境成本后的社会成本相分离,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失效,从而导致环境日益恶化,社会公众成为其主要受害人。随着民主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开始委托自己的各种代理人来进行环境管理。于是,受托经济责任便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审计的本质是证实和评价受托经济责任,而这种经济责任关系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环境审计就是对环境资源的公共受托责任进行证实和评价,它符合审计的本质要求。因此可以说,受托责任理论是环境审计产生的基础。 三、环境审计的含义 理解环境审计的含义是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但是由于环境审计开展时间不长,不同执行主体对环境审计的目标也不相同,且环境审计涉及内容复杂、广泛。因此,中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环境审计的含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解和认识。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开罗宣言))中对环境审计提出一个框架,认为环境审计应该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这一定义框架,仅仅从政府审计角度反映了当前环境审

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探析

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18-11-26T16:57:46.02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上作者:赵水婷欧阳倚奇[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重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资源环境审计也应运而生。(湖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重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资源环境审计也应运而生。虽然这一工作的作用不断凸显,但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整体来看还不是很完善。本文在论述资源环境审计必要性的基础上,剖析了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问题;策略 一、资源环境审计概述 资源环境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管理及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或鉴证工作(王淡浓,2011)。我国资源环境审计起步得较晚,起初只是财政审计的一部分,2008年审计署出台了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明确地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至此资源环境审计逐步从财政审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二、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有利于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备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刘家义,2012)。资源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保障资源环境安全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基础。资源环境审计能够揭示生态环境风险、公共健康风险,甚至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文化风险,保障资源环境安全。 2、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充分表明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促进了资源环保政策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有效执行,增强了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有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3、有助于促进政府生态责任履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环境审计,国家可根据各级政府编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准确把控各地自然资源变动情况,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提醒和事后评价”,同时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有助于督促政府履行生态责任。 三、当前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单一 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是由政府主导的,审计主体是政府审计机关,而内部审计部门与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很少参与,降低了资源环境审计的覆盖面、效率和影响力。此外,资源环境审计常被认为是审计机关一个部门的工作,尚未与国土资源、农林水利、海洋渔业等各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信息尚未实现真正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环境审计的有效开展。而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已经逐步向多元化结构转变,例如,美国的资源环境审计主要依靠美国审计总署和环境保护总局,体现为国家审计机关和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门共同作为审计主体(白恩泽,2017);日本资源环境审计由政府审计部门、社会审计机构和企业内部审计共同参与,且均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要促进资源环境审计的深入开展,也必须摆脱单一审计主体的局限。 2、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不全面 我国对于资源环境的审计内容仍以资源环境专项资金为主,这使得资源环境审计受到一定的思想、范围的限制(徐晓艳,2017)。据笔者统计,自国家审计署2003年12月发布第1号审计公告起,截至2017年12月,与资源环境审计事项有关的公告仅有37份,且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内容以财务审计为主,缺乏对资源环境合规问题、绩效问题、责任问题的审计。而美国、荷兰等国家已经普遍推行了环境绩效审计,评估环境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是否遵循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原则。说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深度不够。此外,我国资源环境审计范围也有死角,一些重要的领域如海洋资源审计、核安全与辐射审计、大气污染防治审计、生物多样性审计等尚未涉足。 3、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不完善 一套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对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非常重要。尽管近年来我国颁布了《水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缺少具体明确认可和规范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法规,我国的《审计法》中,也没有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和详细实施办法,使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缺少法律支持,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质疑。另一方面,我国尚未构建统一的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审计机关在进行资源环境审计的过程中,只能参照审计署或者其他省市审计机关的同类审计项目中的评价指标体系成果,或者被动的借用被审计单位行业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很难客观、公正的提出评价意见,进行审计问题定性,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4、资源环境审计结果的运用不足 审计成果的运用无疑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而我国对资源环境审计结果的运用却明显不足。审计署在过去2003-2017年间共公布396份审计结果公告,与资源环境审计事项相关的有37份,仅占审计公告总数的9.34%,年均发布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2.5份,但有的年份(如2005年和2008年)缺少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且许多资源环境审计结果是包含在当年其他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中,单独公告列示的比较少,说明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严重不足,资源环境审计实践明显落后于生态文明战略部署。此外,资源环境审计结果的公开缺乏反馈机制,往往将出具审计报告和整改建议作为工作的结束,而后续的问责和整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跟踪落实,揭露出的问题出现屡查屡犯的态势。

环境审计研究

环境审计研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核心是发展,要求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一样,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由于这些沉痛的教训,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近1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尤其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成功地制订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并全力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 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召开以环境审计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大会,大会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指出:“鉴于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问题和重要性,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最高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作为一个最高国际审计机关组织,它所倡导和鼓励的审计方向必然是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关注的重要领域,必然对各国的审计工作起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局限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而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是远远落后了;我国的环境法规还不够完善,环境审计的规范几乎是一片空白;开展环境审计赖以存在的人们的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实践经验,对我国的环境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一些前瞻性的初步探索,借以推动我国环境审计的立法、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丰富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环境审计的定义、意义和目标 l.环境审计的定义。对环境审计的认识,由于认知的背景和角度不同而不同,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种观点。 (l)“环境管理责任论”对环境审计的定义。“环境管理责任论”的观点是把环境管理责

浅谈审计资源的整合(一)

浅谈审计资源的整合(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审计成果、审计技术、审计信息等审计资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审计资源;现状;对策 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审计资源是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审计资源的配置也成为审计管理的核心问题。因而,审计组织必须管理好有限的审计资源,使审计资源的配置与审计目标、职能间达到最佳的组合和配比,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在给定资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为此,笔者结合审计实践,谈谈对审计资源整合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审计资源的概念 审计资源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指审计活动一切直接或间接所需要的资源,它包括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审计法规、审计成果、审计信息、审计环境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要素,就目前而言,审计资源的内容主要有:审计组织和人力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技术资源;审计环境资源。 二、目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从审计资源的现状及配置利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审计组织体系配合不得力,审计活动的整体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种类型的审计组织组成的,三者的共同目标均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共同的目标构成了我国统一的审计体系。但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由于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目标基本上与委托者的要求一致,也就是它的审计目标受制于委托者;内部审计机构受部门单位法人管理,审计行为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限制;而国家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违纪审计,是强制性的。三者之间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环境和审计准则各不相同,导致三者之间互不联系,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组织三挂马车各行其是,不能形成合力,整体监督效应发挥不出来,审计成果不能共享。 (二)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审计人员结构尚待加强 当前,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质差距大的特点。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人占了大多数,而掌握管理学、计算机、法律、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则比较缺乏,尤其是既懂审计又精通计算机,既懂审计又熟悉工程专业,既懂审计又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且审计队伍中较大部分人员只能就审计而审计,缺乏宏观分析、综合协调和风险预测的能力,无法在风险评估、经济咨询、提高效益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亟待加强。 (三)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有待于提高 内部审计成果最终表现为审计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建议书、审计决定、审计调查报告、内部控制报告以及各种比较特殊的审计文书,是外界接受审计信息的直接途径。事实上,许多审计人员虽然精通业务,但由于忙于在审计一线搞业务,没有时间来提炼撰写审计信息,不善于把审计发现的大量微观现象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上升到宏观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度不高,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使审计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审计成果未被运用的另一个方面原因是有的审计报告太过肤浅,往往就问题说问题,仅仅从财务角度、会计核算角度提示存在的问题,缺少综合性审计报告以及最终审计结果整体分析,往往不能针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出系统而全面的意见和建议,审计结果不能引起领导阶层和其他管理部门的关注,审计成果不被重视,许多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不能真正全面体现出审计的作用。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环境审计论文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环境审计论文 我 们 与 环 境 审 计 姓名:李梦昀 班级:审计131班 学号:139124132 指导老师:郑军

摘要: 环境审计是一个审计新领域,也是目前审计学界探讨的热点。虽然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已初显成效,但从理论研究到审计实践的各个方面尚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关注。个人作为国家的组成部分,在发展环境审计事业中具有着独特做,因此我们需要审视自身所负有的在环境审计发展中的责任。本文通过阐述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分析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根据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环境审计分析。 关键词: 环境审计,我们与环境,责任与义务 正文: 1.环境审计概述 1.1环境审计定义 1.1.1定义内容 1.1.1.1广义 广义来说,环境审计是一个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的过程。国际商会在专题报告中对环境审计的概念作了陈述,这一陈述得到了的普遍认同: “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是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 1.1.1.2狭义 环境审计既有其广义的一面,也有其侠义的一面。 从狭义来看,环境审计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依据环境法规和政策,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环境会计披露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等信息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资源环境审计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1.1.1.3地位 (1)环境审计既是环境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监控和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职能。因此环境审计与资源环境相联系相作用。 (2)环境审计类似于内部审计,其本身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具有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能。环境审计包含于审计,但又是内部审计的扩展。 1.2环境审计背景 1.2.1产生背景 人类不断带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前所未有的丰富与繁荣,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危及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最近三十年中召开多次关于全球环境保护会议,并组织许多国家签定共同协议,对整治环境危害取得重要成效。 出于监督环保有效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需要,环境审计继而产生,它体现了审计应有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并取得若干成果。尽管如此环境审计也只是初步实施,若干重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1.2.2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2.2.1理论 当今人们已经深深地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正在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但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其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以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环境管理是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部门来鉴证。可见,作为社会控制机构之一的审计,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工作,是对环境法规的遵循和环境管理系统运行的充分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最终目标是促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

资源环境审计

暨南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浅析 ——以中石化企业为例 学院:管理学院 学系:会计学 专业:审计 课程名称:高级审计与实务 学生姓名:陈书品 学号:1230244012 指导教师:石水平 2013 年 5 月29 日

摘要 近年来,环境污染的问题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重要事项之一。环境的破坏不仅威胁着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阻碍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化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带来的环境问题:另一类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这两类问题,我国均存在。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废水、废渣不经处理就排向河流、湖泊;很多城市道路建设跟不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堵车排放的废气加重了空气污染;还有在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上,盲目占用耕地、林地及草地,这些都使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有助于监督各企业履行资源环境责任的情况,进而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环境污染现状对策

1资源环境审计概述 1.1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 资源环境审计是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依据环境法规和政策,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所开展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等信息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是结合资源环境状况和资源环境责任履行情况鉴证的特殊目的审计,是环境科学与审计实务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审计工作实际应用学科。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效益问题,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大力出尽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 1.2资源环境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近三十年来,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983至1997年):尚未明确提出“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但审计机关从成立的初期开始,就开始了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试点,这一时期的资源环境审计主要围绕各类环境保护资金和项目展开。(2)探索阶段(1998年至2002年):审计署在1998年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负责组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各地方审计机关也都陆续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在这一阶段,审计署主要从促进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组织开展了多项环境审计。(3)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3年,审计署成立了环境审计协调领导机构,组织各专业审计从资源环境视角开展相关行业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逐渐成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一阶段,审计署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实践,审计的领域从生态环境审计,逐步拓展到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环境、大气污染、工程建设环保审计。 1.3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关系着每个国家生态和经济的发展,关乎着每个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是每个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现代方法之一,是就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提出的。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对于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另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需相互协调进行。只重发展直到环境无法承受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污染时,任何弥补措施都是力不从心的,往往付出的代价会远大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或者只重视环境保护而不努力发展经济也是不科学合理的,不值得被肯定。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希望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最终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行资源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状况的信息披露和资源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一个真实合理的而反应,这有助于将快

方案-我国绩效审计环境分析和政策选择初探

我国绩效审计环境分析和政策选择初探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与审计有关的外部因素的综合。审计环境制约着审计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审计对其所处的环境也具有反作用,当审计能够适应其环境需要时,就可以促进 发展和 进步;反之,则可能起到阻碍作用,并失去自身存在的条件。因此,研究我国绩效审计不能仅仅抽象地孤立地对绩效审计本身加以研究,而是要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将绩效审计放在其所处的特定审计环境中进行研究,才能揭示绩效审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对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和政策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1].构成审计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但对审计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及法律环境等,本文将侧重对中外绩效审计所处的不同政治、经济及法律环境差异加以剖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政治环境 目前,绩效审计开展比较好的国家多数是立法型审计模式,该审计模式产生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部门,依据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对政府行政部门实行有效的监督,以英美等国家为典型代表。绩效审计已成为英美等国立法机关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有效途径[2]. 我国审计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部门,是典型的行政型审计模式,这是由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的。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行政型审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向纵深层次发展。从受托责任关系来看,绩效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以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审计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层次的公共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难以进行评价和监督,发现了问题也难以对外披露。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人大监督不到位、效果不明显,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法律规定的如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手段很少运用,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基本流于形式。因此,人大对我国绩效审计的推动作用还不是很明显。 (二)经济环境 当前,英美等多数国家实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减少政府干预,力图创建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干预也较少。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西方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趋于成熟和完善,财务信息相对真实和规范,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也日趋减少,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相应较少。因此,他们的国家审计更主要集中在关注创建高效廉洁的责任政府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3]. 我国国家审计诞生于 经济时代末期,当时,审计目标突出合法性,强调以行政处理处罚为手段,为维护国家 经济秩序服务,尚不具备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市场经济 体制逐步建立,政企职能逐渐分开,这就为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国家审计的职能也将相应转变,客观上要求国家审计更多地关注政府部门管理和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和时机逐渐成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体制尚未健全,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不高,经济活动中还存在很多违法违规问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绩效审计还难以快速成为国家

审计可持续发展

审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越来越多的董事会,意识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管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思想出现后,迅速影响到许多组织,无论是在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组织正在认识到他们需要一个系统去构建可以收集各种零碎的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元素,并填补缺少的环节。内部审计是更好地进行市场定位,以协助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中的管理和在实施阶段后执行系统的审计。可持续性的政策应该是与企业性质、规模相适当的,和对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有可持续性的影响。内部审计应检讨制订政策的过程以及评论政策。审计师应确定那个向高层管理人员报告的、被分配予可持续性项目的整体责任和它的管理系统的人。审计师应确定审查结论是否明确的,并将行动引导到确保持续改进的可持续性管理制度上。 越来越多的董事会,意识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管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司有关可持续性意识或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报告树木继续增长。以前被视为一种营销工具的报告,今天是用来表现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司所取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进展。可持续发展思想出现后,迅速影响到许多组织,无论是在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 组织正在认识到他们需要一个系统去构建可以收集各种零碎的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元素,并填补缺少的环节。内部审计是更好地进行市场定位,以协助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中的管理和在实施阶段后执行系统的审计。不过这样做之前,他们必须获得可持续性的知识和适用的审计技术。 可持续性管理系统 据联合国布伦特兰(Brundtland)委员会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转变的过程,包括资源的开发,投资的方向,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体制变革,是和谐的,并旨在提高当前和未来的潜力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愿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平衡。 组织遵循全球报告倡议(GRI)准则使用的具体业绩指标,以确定值得报告的可持续的成就和挑战。全球报告倡议还要求组织描述其可持续性管理制度。此外,还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战略,这种系统应该包括四个阶段:1 )规划及风险管理;2 )执行和运作; 3 )检查和纠正行动; 4 )管理审查和不断改进。管理人员对执行可持续性管理制度负有责任,内部审计应当履行这项责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估。 政策和战略 可持续性的政策应该是对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相适应的,包括他们的性质、规模和可持续性的影响。内部审计应检讨其执行政策的过程和评价政策。审计师应测试政策是否与本组织的战略计划和其他政策是一致的,并确认包括其有关的法律、法规、协议和行业标准。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该与可持续的政策和组织的整体计划是一致的。被确认为关键风险评估的应加以解决,并且,战略应提供充足的资料和方向以便能够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目标和计划。为确定可持续性战略的实际用处,内部审计员应该采访那些参与界定目的、目标和计划的人;检讨产生战略的进程,并将结论与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沟通。 规划和风险管理 规划阶段的管理周期可持续性的政策和战略的目标、指标相联系。审计师应确定角色

(完整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时:72 专业:地理教育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含了五部分内容:地球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和环境伦理观,保护环境的行政、法规、经济和技术手段,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当全面地阐述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工业革命以来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和实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类行为方式的重大影响,在提出问题和介绍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特别重点介绍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这些内容涵盖了当今国内外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所有热点问题,学生建立了这样的基础,就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并进行实践,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贡献。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我校地理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讲授涉及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实践途径,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它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明了

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由来和目前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掌握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 教学目的: 1.要求了解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及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当前人口发展状况及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要求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 3.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内涵、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掌握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了解国内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些做法。要求了解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念和主张。 4.要求了解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5.认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重点了解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自己专业领域自觉渗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期培养学生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