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1.触不到的真实:简述对本书内容的总体理解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被视作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这本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拟态环境”。书的名字叫《public opinion》,但是贯穿始终的思想是,真实世界是如此复杂,人类永远也无法全面而彻底地了解真实世界。我们了解的,是一个由个人和媒介共同编织出来的“拟态环境”,由于个人理解世界时的成见、兴趣、文化、自我利益等等因素以及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信源对消息的保密与审查等原因,人们只能获得一个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这个感知毫无疑问地与真实存在差距。

2.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对本书论点、论据、视角等的总结提炼

2.1 李普曼的舆论观

李普曼的舆论观是对卢梭舆论观的反思和批判。据考证,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第一次使用“公众舆论”的字眼,他卢梭强调公众舆论来自理性的表达,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共同的利益。公众通过持续地参与公共事务,公共意志得到彰显,最终实现主导政府决策的目标1[1]。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舆论传播的学理意义,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武器。卢梭的心目中的公众舆论源自理性与公正,有着神圣不可冒犯的话语权,理性的公众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

但是作为一个深谙新闻界运作之道的一流的政治专栏作家、记者、多届总统顾问,李普曼对这种理想主义的舆论观进行了深刻而有洞见的反思。在李普曼看来,“公众无法形成理性的舆论,更不能主导政府决策”,因为舆论的主体——公众,根本就不是“有理性的个人”,他们看世界之前已经抱有了各种成见,“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真正的现实是如此复杂,系统的教育必须将庞大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压缩成一套套可供传授的课程,于是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各种成见。而公众由于受到局部交往、注意力局限、维护自我利益的需要、社会中永远存在1参阅冯希莹<简析卢梭与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的保密和审查等原因,无法形成对真实世界的理性看法。

在书的结尾,李普曼表现出在政治中诉诸理性的困难之处,他引用柏拉图的话说“除非哲学家成了过往,或是这个世界的国王和统治者具备了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否则我们的城邦、甚至全人类都将永远无法免于祸患……”“他抱着倨傲的姿态,匆匆收拾起理性的工具隐入了学院中,把世界留给了马基雅维利。”“因此,在理性与政治的第一次大邂逅中,理性的策略是愤而退场”[2]2

2.2 公众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主观限制因素

成见:李普曼书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刻板印象”。但是所谓成见,似乎比“刻板印象”的意义更广一点。看世界时,每人无法抛开成见,成见的原因太多了。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不断灌输成见的过程,他所在社会的文化、他从家庭那里习得的一切观念和思维方式、他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他思考现实时所处的情境及他选择哪一种自我来对现实做出反应——不同的自我出自不同的利益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其实我觉得,将公众接近事实的所有主观因素都归于“成见”也不为过。2.3公众形成过程中的客观限制因素

审查与保密: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审查与保密,因为总有人需要宣传,而宣传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尽可能阻止宣传对象接近真相,越少人能够直接接触事实,宣传者就越容易为宣传对象(也就是公众)呈现出符合自己战略的关于事实的景观。所以才会出现在凡尔登战役打得最糟糕的的时刻,霞飞将军却在和助手们开会争论明早见报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李普曼的战地记者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给了他关于战争、政治、世界的深刻见解。

语言本身的限制:公众能够直接观察的真实世界范围十分有限,那些没法直接观察的世界则很大程度是通过语言报告给我们的,但是对于同一事件,现场不同人都会以个人经验为蓝本创造出不同的关于事实的描述,退一万步说,即使所有目击者能够达成关于事实的一致且客观的意见,可是“人所掌握的词语要比他

2参阅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译)2006年4月第一版292——293页

们想表达的意思少得多,正如让·保罗所说,语言就是一部暗淡的隐喻组成的辞典”,“我们用那些看懂了的词换气的各种想法,构成了我们观点的绝大部分依据。”3,因此,舆论的绝大部分其实产生于想象,那又谈何理性呢?

局部交往:交往圈子对一个人产生对现实的哪方面感知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这涉及到阶层。李普曼谈到收入情况对一个人了解世界的影响十分重大,“如果有钱,他就能够克服几乎所有的交流障碍,他可以旅行、购买书报、把世界上几乎任何已知的事实纳入他的视线”。另外,社交圈子在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每个圈子都有各自的一成不变的观点和对事件的评价准则,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圈子内的人怎样看待世界。而圈子的流动性并不太好,比如“上层”圈子和“下层”圈子之间的交往,就总是抱有相互间的猜疑,互相感觉疏离和不自在。

有限的注意力和复杂的现实:无论是统计数字显示,还是我们的感性认识,都能理解,一个人是没有精力去关注所有的事实的,即使媒介如探照灯只是照到了现实的非常小的一部分,但公众还是只能受社交圈子、生活内容、个人利益所限来尝试了解一部分信息。

3.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对本书研究成果、学术地位的评价及读后感

《public opinion》被很多人认为是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实在当之无愧。李普曼根据自己丰富的新闻从业经历和出众的政治素养,对舆论形成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加以精辟阐述,论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舆论从哪里来、怎样形成、能造成何种结果等,还谈到了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虽然他没有这么称呼。李普曼的很多论述跟后来的传播学者们的传播理论著作比起来,似乎学理性不够,也感性了那么一点,但是它谈到的内容之丰富使得它成为后来很多理论著作灵感的源泉。

4.思想的闪光点:笔者的细节收获,提问与对话:

很多人都会谈论,对于网络时代舆论的形成,李普曼的论述还是否适用。由于互联网使得传播由过去的一对多的模式变成了网状模式,公众了解真实世界的途径除了报纸等传统媒体,还有各种分享与交流方式。公众之间的交往局限被打破了很多,因此互联网使得公众加接近真相,这毫无疑问是个进步。但是在“理

3参阅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译)2006年4月第一版51页

性的个人”这个概念上,进步的程度就有限了。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触角可以轻易伸到更多的角落,对自己生活范围之外的世界要了解和联系都很容易,但是交往局限依然存在,虚拟的圈子和现实生活中的圈子有很大的重合性,不同阶层的人交往起来依然困难。日新月异的技术又产生着“数码沟”的问题。而且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让人更加看不清真实。

我不由得想起德国作家雅各布·海因的小小的大作《延森先生遁世记》,写了延森先生是邮局的非正式职工,十几年来他每天认真地投递邮件,并对此深感满足。但有一天,他被解雇了。最初的不平和不适过去后,他开始充分利用闲暇思考这个世界:摄像机与足球比赛,毁灭信息的复印件,基因和分子,空气和植物,还有人们叫嚷了很久的经济危机。最后,他抛弃了电视机、报纸等一切现代媒介,甚至信箱和门牌号,过上了隐遁的生活。这本书写了舆论宣传与生活现实之间永恒的矛盾,并讨论了人类所受异化以及如何抵抗异化4。

技术越进步,人类受到的异化也就越深,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也许反而会更加扑朔迷离,人们的成见也会更加千姿百态。

李普曼关于舆论、关于政治、民主、理性、新闻界的思考无一不发人深省,认识到现实难以触及,理性难以发力,但他对待理性还是乐观的,他说“只有在长期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希望遵循理性的方法。这不是因为人类无能,或是呼唤理性不过是空想,而是因为政治领域的理性的进化才刚刚开始”“我们可以在某种直觉中树立对理性的信念。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理性开辟一席之地。靠着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画面,我们可以努力展望事件的全景,无论是否可以避开眼前的现实,我们都可以根据更长期的打算去控制决策。”“我们完全没有理由绝望,因为,正如詹姆斯所说,我们命运所系的全部条件仍然一如既往地充满了希望。我们已经见识了残酷,而且正因为它不可思议,所以它不是最终结局。”5

4参阅百度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16605970.html,/view/1156652.htm

5参阅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译)2006年4月第一版294——295页

舆论学复习提纲

《舆论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 主体:公众 B 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 C 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D 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 E 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 F 质量:理智 / 非理智 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 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 数量 强烈程度 持续时间 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 12、舆论生成的模式 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

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看到书的名字《公众舆论》第一反应就是什么是舆论?公众指的是谁?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公众舆论》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不仅给我们解答了公众舆论的含义等问题还全景式的让我们了解到影响舆论现象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 文章首先讲述了什么是公众舆论,公众舆论的形成,接着分别阐述了影响公众舆论的各种外部因素,以及作者论及了公众舆论与民主,公众舆论与报纸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里,作者命名为“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开头作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大洋中有一个岛屿上住着几个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岛上不通电缆,英国邮轮60天来一次,邮轮还没来之前,他们仍然在谈论的话题是最后那期报纸报道的消息,但他们却不知道在邮轮到来之前,英国人和法国人为协约的尊严正在同德国人作战,而岛民仍像朋友一样相处,可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敌人。岛民在未知信息前仍然相信自己头脑中的那幅景象,描绘已经不复存在的环境,我们在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时速度快时慢,但当我们对这些信息都信以为真时,我们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作者还给我们举例说明人们会自发的在头脑中产生某位人物的形象,由其表现为英雄崇拜上,作者举的例子是一个极富盛名的军事家霞飞,人们对这位将军非常的仰慕,给他寄了很多的书信和包裹,以表达他们的钦佩之情,霞飞将军成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霞飞的形象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战争的绝望、个人的不幸以及对未来胜利的期待,但是这种英雄崇拜多只能

在战争时期,在和平安定时期,被小部分推举为英雄的人物,在现实中仍有很多竞争对手,这些舆论的象征容易受到牵制、比较和褒贬。 通过分析战争时期的案例,作者分析出“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①作者认为人们对环境的调调适是通过“虚拟环境”这一媒体进行的,当人们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成为一种行动那么这一行动就会落入到现实环境,如果在虚拟环境中表现成为一种思想情感,那么要落入到现实环境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世界是如此的庞大复杂,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千差万别,要想让所有的人都拥有同一想法,同一行动,是不太可能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纷繁复杂的,作者主要讨论的是人们在认识这个世界时产生的突出差别,虚拟环境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媒介,要根据人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去评价环境是不可靠的,因为作者指出“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②作者认为“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③什么是“活动的舞台”?它就是作者所说的“真是环境”;“舞台形象”就是楔入在人和真实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或者说是世界在人们内心形成的图像,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则是“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影响”。因此作者把舆论大致定义为“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类

《安全边际》读书笔记总结

《第十三章》 【投资组合管理与交易】 开始第十三章,算是涉入普通投资者喜闻乐见的环节了。 买卖是那么诱人,但是基本上,根本不能预见收益率(不知道那些私募等是如何保证投前收益率的),并且不会如实体那样产生持续现金流。 卡拉曼认为,出色的交易或可以增加盈利(相对而言的高卖低买),投资组合需要保持合适的多样化,作出是否对冲的决定,管理组合中现金流与组合品的流动性(现金耗竭意味着不能下跌买入,组合品出现死股,则成为木乃伊了,如低交易或退市品种)。 【投资组合,重要的流动性】 “能做到改变主义意义重大!” 流动性,太重要了,有时候比绝对收益都重要! 比如,你买了一家公司未上市股份,假设上市后可以到来10倍的收益,时间周期若是1年,不影响流动性;10年呢?似乎有人还是不认为有影响;那100年呢?几乎没人愿意等待吧!但您若是购买流动性很好的上市股份,意味着随时可以兑现。 流动性是否很重要呢? “多数投资组合应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当市场为缺乏流动性提供了很好的补偿时,可以选择让投资组合具有更少的流动性。” ----就是说,在构建投资组合时,要充分留有余地,比如30%是可以随时兑现的,以备发现价值低估的良品,可以随时换手;30%可以一头扎进流动性不好,但是可能提供超级收益的老古板迟滞货; 剩余40%当然是正常品种了!(注意,其中百分比是我随口而言,勿当真,应该因时、因人、因地而异) 永远无法轻而易举地确定如何在流动性和缺乏流动性、获取回报和规避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在油服+昊华组合中,我们对于昊华的流动性管理属于很好,但是在换回油服的时机上,属于未把握得当。 当然,几年后再回头看,或许认知会又不同! 因为,投资就是一个永无休止的管理流动性的过程。

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10篇

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10 篇 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1 还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很难得的一次机会,我们学校请来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彭懿为我们讲解图画书。记忆深刻的是,他在这场讲座里多次提到了一本书《活了100 万次的猫》。当时一直很想看,可翻遍了整个图书馆都没有找到这本书。今天终于有机会见一见这一只传说中的猫了。 这只让人望而生畏的猫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有一只猫,它的过去,也就是它的前半生,是一个不死身,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尽管生命在一次次轮回——先是国王的一只猫,然后又分别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婆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却活得浑浑噩噩,活到最后,连它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了。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当心爱的白猫死去了,这只100 万年没有哭过没有死的猫,放声大哭,然后安然死去。 这是一本有关生命意义的伟大寓言。蕴涵了自我与爱情,生与死的伟大哲理。什么才是真爱?没有自我会有真爱吗?如果我们活得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整天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怕别人说这样说那样。那么我们有说爱的资格吗?那样的爱也同样是虚伪的吧。有多少人一生找不到“我” 而找不到爱,找不到灵魂的归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他” ,变成另一个 “你” 。而是 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确定自我,发展自我 我个人认为《小熊的栅栏》这一本读本很值得阅读,它是接近

生活的一个读本。读了这个读本就会感觉到是农村的生活一样,它体 现的是农村现实生活的常遇到的事情。小熊种萝卜,为防止小兔头吃萝卜而做栅栏,做好栅栏后萝卜还是不见了;小熊想办法,做栅栏要量尺寸,量高度,量宽度,量高度不让小兔跳过去,量宽度不让小兔挤进去;量好尺寸做好记号,做好栅栏萝卜还是不见,引发小熊想办法的一个过程,最后小熊大胆的想象出小兔会打洞,结束了读本内容。给孩子留了一个悬念。故事的每一页都具有连贯性,从小熊的栅栏引到生活中遇到事情自己必须想办法解决,一步一步的深层下,作者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现出来,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2 成长经历中反复比较,得出若干切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并提出了“太好了” “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三句话,这是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教育方法,这些是都是极其可贵的。她又能理解年轻妈妈的心情,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她们点明孩子成长中的“秘密” 。这时的她不仅是孩子们的“知心姐姐” ,也是妈妈们的知心姐姐。 人的素质实际上将决定我们民族的命运,每一个社会成员几乎都是在家庭中诞生的,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的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他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养。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以及 生活习惯的形成,莫不与家庭有 最密切的关系 家庭教育,这是整个民族的事业,是千家万户的事业,同时又是一家一户的事业。每一个做父亲、母亲的,都只能分散地,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意愿,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教育和影响他们的子

公众舆论读后感

拒绝还是接受,这是一个问题 在《公众舆论》中,李普曼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一个事实:我们是非理性的。不要对自身的理性抱过多期望,因为有一种特质如同影子一般紧随我们身后。无论你是总统还是杂货部小店员,不论你在决定关乎世界格局的大事还是仅仅在选择晚餐需要用到的材料,你都带着它去作决定,去生活。这就是成见。 现在看看你的生活,从最基本的数字开始。你走过这世界上多少公里的路程?你认识70亿人中的几分之几?你读过图书馆几百万馆藏中的几本书?即便你是个职业旅行家,我相信你留下脚印的地方在地图上不过几个点大小。即便你是个社交家,你认识(不谈熟识了)的不过中国一个小城镇的人口数量。即便你是个勤勤恳恳的读书人,你读过的未必能排满一个书架。庞杂,复杂,短暂,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特性。有限是我们不可摆脱的命运,每一个“我”都微不足道。可在微不足道的我们自己看来,我们的存在却具有独一无二的真理。 “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这就是我们处理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方式。既然这个世界不可能被完全理解,不如按照我们的定义去理解! 在李普曼看来,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都是造成成见的因素。并且,这些成见不仅难以克服,而且可以固化。一切道德准则都是固化了的成见。这种道德准则正如李普曼所言,包括范围极广。基督教的成见是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而不同教派又有不同的教义,不同的成见之间发生冲突造成宗教冲突。即使被柏拉图视为这个世界上唯一有意义的事情的哲学何不建立在自己的成见之上。柏拉图自身的思想大厦的最底层是对奴隶与奴隶主生而不同的规定。康德的哲学建立在先验理性基础之上。弗洛伊德学派从人的无意识出发。叔本华认定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儒家思想将这个世界定义为温柔友善。 由此看出,一切的理论体系无一不需要固化的成见作为基石。也许我们可以建立一套系统像记录天气一样记录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件事情,我们自身不能探索到世界的真理,但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某一天总能够触到那个终极所在。然而,一个客观公正的系统本身就是个问题。审查和保密制度的存在,交往与机会的限制,时间和注意力的有限和不合理分配,速度、词语和清晰度的不确定……显而易见,我们有太多限制无法摆脱。所以,我们不可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然而我们必需在这隐晦不明的世界上存在下去,并尽量做到有声有色。所以,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如果没有上帝,就去创造一个。我们创造自己的世界观,行为准则,每一个选择的依据。我们需要一张地图能简明有序地指导我们的行为,而成见就是那个标尺。我们依赖我们的成见而活。 圣?安布罗斯的地图以《圣经》为依据,因此,“世界看上去成了一个单调的平行四边形,东西之宽为南北的两倍,平面中心是被海洋所包围饿陆地,大洪水之前的人类就住在那里。奇遇的陆地则是诺亚的避风港……”所以,这个“标尺”并不中立。“它不仅是用井井有条的方式替代现实的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它不仅是一条捷径。它是所有这一切,甚至更多。它是对我们自尊心的保护,是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自身的意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我们自身的立场和我们自身的权利。因此,成见充满了被它们所吸纳的情感。它们是我们传统的堡垒,在这个堡垒的庇护下我们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坚持我们的立场。” 矛盾就此产生。由于这个包围在我们周围的外部世界不可能完全是内心所想要的世界的反映,因此,当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不一致之时,我们就不能再心安理得地固守那个心中

风险管理读书心得

风险管理读书心得 风险管理,简言之,就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人类认识风险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久远。虽然人类真正提出“风险”并对之进行研究不过始于18世纪,但是当人类的第一个成员思考明天的生存问题的时候,人类对风险的认识就开始了。然而,对风险的掌握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的扩展引起风险日趋复杂,其种类不断增加;同时,风险的发展又刺激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若干个“第一”中了解一下它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个准确、科学地描述风险的科学家。瑞士数学家贝努利1705年发现了大数定律。大数定律后来成为一切保险的计价基础。 第一家保险公司。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公司于1720年在伦敦成立。当时英国人已经在定价时使用了抽样的统计方法。标志着风险管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进展。 第一个权威性的“内部控制”定义。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经过两年研究

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做了权威性的定义。

第一个提出“风险管理”的人。195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施耐德教授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 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的诞生。1995年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订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 第一个中国的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发布。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中国走上了风险管理的中心舞台,掀开了风险管理历史上新的一页。 近些年来,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管理方法,越来越为更多企业认可和采纳。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推动: 第一,企业内外部日趋复杂的风险环境。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变化风起云涌,风险数量及其复杂性也与日俱增。据美国一家公司2001年的统计,一个典型的大型跨国公司可以有多达11,000种的风险,其中能够用现有的手段管理控制的只有2,600左右。也就是说所有其他75% 的风险都由公司或者说主要股东承担。旧的风险管理范例不足以参考以化解当今有代表性的

《向上汇报》读书笔记

《向上汇报》读书笔记 单位:中铁物资集团东北有限公司姓名:马勇

《向上汇报》读书笔记 本书第一部分,解密最高管理层那些人 首先从作者瑞克?吉尔伯特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的一次失败汇报,从而引出两大问题: 1.你的汇报对自己来说无疑十分重要,但对高管来说,只是极其繁忙的日程表上很小的一部分。 2.了解高层领导想从你那得到什么信息。 解决这两大问题,要先了解高管的生活,这就包括了他们的个性,他们的职位压力,他们对于中层管理者的期望和要求。 高管的性格,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正是这些特有的帮助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使之壮大,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压力大。 高管们其实并无工作保障,公司的绩效变动,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职务。 在高管的世界中,重要的不是能力——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力量。在面对公司最高管理层时,我们的领导能力,和潜力时刻处于被观察的状态,我们的悟性如何,对暗示的了解如何,都是被观察的对象。而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独自面对的。 同时,当我们面对最高管理层汇报时,要先思考一下自己的态度,如果自己习惯了对权威人士表示出太多需求感或者太多愤恨、厌恶,那么我们要改变,要让自己表现出更合作的态度和意愿,这样高管们会认可我们的所作所为,这样会使我们更加成功。 在我们做好一场汇报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要了解高管的气质和背景,了解高管的气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高管们的形象特征,从而了解他们对我们的期望。高管的背景往往体现在两点:出身贫寒,出身管理层。一个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拼搏,一个是从小为了首席执行官而培养。了解公司最高层那些人的真实生活,在未来面对他们做汇报时,这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优势,用孙子的话说“知己知彼”。 第二大部分,最高管理层中的生存策略 七大致命挑战:时间缩短、分心的高管、“食物大战”、决策者离开、话题转换、悄悄话、热烈的讨论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些书,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成语故事》、《唐诗300首》等等。其中《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第1篇“小精灵”令我印象深刻。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调皮粗野的小男孩。他趁父母做礼拜的时候,拔家禽的毛,并在母亲的衣柜里调戏一个小精灵,被它变成了小人儿,随着大雁去旅行。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不能伤害和调戏动物。如果我们伤害野生动物,你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简析卢梭与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

李普曼对“舆论”形成源头的重新解读构成了其公众舆论思想的基础。卢梭认为虽然“公众意见”是公众讨论的结果,但“意见”形成的源头却在于人类的头脑及其理性。对此,李普曼指出“舆论”存在的外在条件是社会的真实环境,之所以产生“舆论”是因为人们对真实环境抱有想象,并有所反应。他认为,“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③如果将“意见”和“公众意见”看作两个独立的步骤,那么卢梭眼中的“意见”是相对静态的,是人根据自身的理想产生的,而在李普曼建构的公众舆论思想中,“舆论”的形成源于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及互动。正是由于李普曼对“舆论”形成源头的探讨,人们才开始思考“公众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并重新审视影响“舆论”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李普曼指出,公众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形成理性的意见,这构成了其公众舆论思想的关键。在李普曼看来,人只有在了解了所生活的世界后,才能形成“意见”,然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众几乎不可能形成卢梭眼中的理性意见。其中,客观因素包括: 现有的审查与保密制度使公众与事件之间存在屏障; 公众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特别是政治事件的时间相对匮乏; 受报道条件的限制,报道内容不得不被压缩成简短的消息,因而可能造成对事件的歪曲报道或公众对事件的误解等。这些因素导致人们获得的外界信息残缺不全,并影响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同时,公众在主观上具有“刻板印象( s t er e o t y pe )”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构成了公众认识世界的主观障碍。所谓“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持有固定的、简单的印象,并融入了相应的感情色彩,倾向于按照习惯理解新鲜事件。李普曼将这种现象归纳为“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④。因此公众可能未经思考,就已经对事件定了性。这与卢梭在“论社会状态”时所提出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卢梭看来,社会人“在听从自己的欲望之前,先要请教自己的理性”⑤。显然,卢梭忽略了影响公众舆论形成的主客观因素,而李普曼却恰恰从此入手,强调公众舆论是公众根据别人的报道和自己的想象拼合起来的,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特征。 此后,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拟态环境”理论是指公众受实际活动范围、精力的影响,只能通过传播媒介了解超出自身感知的事物,而传播媒介对信息的偏好及加工,使其在反映客观世界时产生偏移,为公众塑造了一种“拟态”的现实环境。因此,“公众舆论”不再是公众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供给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李普曼一方面强调在现实社会中,公众依赖并且相信通过新闻报道可以间接地了解现实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强调“拟态环境”作为现实社会的图像缩影,为公众提供相对简化的认知框架,只是公众形成意见的依据,由于“拟态环境”的存在,公众会轻易地受利益集团的诱导,主导政府决策的目标变得难以实现。 总之,在李普曼看来,“公众无法形成理性的舆论,更不能主导政府决策”。李普曼与卢梭观点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实际上,他们都是在为资产阶级大造舆论,只不过卢梭的公众舆论观产生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正在壮大的时期,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观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影响了公众舆论的传播与形成。李普曼对卢梭公众舆论思想的反思,使西方公众舆论观向经验主义迈出了一大步。 ③李普曼: 《公众舆论》, 阎克文、江红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第12页。 ④李普曼: 《公众舆论》, 第62页。 ⑤卢梭: 《社会契约论》, 第85页。

读书笔记1000字

读书笔记1000字 本文是关于读书笔记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书笔记1000字(一) ——《童年》读书笔记 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从此还是一个孩子的他,只得在社会上自谋生路…… 感想与感受:童年,是每个人自己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暂而又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珍贵的收藏,然而大师高尔基的童年呢,真可谓“窒息的天地,苦难的童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

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步入初中的我回忆起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才知道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幸福童年,什么叫做珍惜童年。也许你正在为妈妈没有带你去买你想要的东西而抱怨着,可如果你想象一下高尔基的童年,那么你将会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去主动帮助妈妈工作!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 高尔基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竟然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他发表过的文章数也数不清。高尔基从来不放弃可贵的光阴,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克里母。萨姆金的一生》,但直到他临终都没有完成。这部小说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高尔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哥尔克病逝。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美好!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实在是天大的错误。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是成功的秘诀”。我们现在有如此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所以我们不是更应该去努力吗?这本书告诉

国际风险与保险:环境--管理分析(读书笔记)

《国际风险和保险:环境——管理分析》读书笔记

《国际风险和保险:环境——管理分析》读书笔记第一部分:作者介绍和译者介绍 作者:Harold D. SKIPPER, Jr.(小哈罗德·斯凯博) Harold D. SKIPPER is former Professor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and former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at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He retired from GSU effective 1 July 2005. He also held the C.V. Starr Chair of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His non-academic experience includes serving as an Economics Affairs Officer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in Geneva and as consultant to regulators and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involvement with the World Bank, OECD, and UNCTAD. He has been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and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Singapore. He is past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past Vice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Society, and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Asia-Pacific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for which he was awarded lifetime membership. He serves as Chair of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of the Geneva Association and is a member of Phi Beta Delta, the honor society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s. Besides several dozen articles,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books International Risk and Insurance: An Environmental/Managerial Approach and 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now in its 13th edition, with both books having been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and into simplifi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His bachelor’s degree is from GSU and his masters and Ph.D. degrees are from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北京大学中国保险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译者:荆涛 在读工商管理博士 国家注册高级职业经理人 曾任: 某投资公司核心项目组负责人,负责项目谈判和项目规划。 某全国知名化妆品公司全国市场总监,负责全国市场的销售、管理工作,产品进入屈臣氏、家乐福、太平洋百货。 影响力教育训练集团培训中心总监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些书,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成语故事》、《唐诗300首》等等。其中《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第1篇“小精灵”令我印象深刻。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调皮粗野的小男孩。他趁父母做礼拜的时候,拔家禽的毛,并在母亲的衣柜里调戏一个小精灵,被它变成了小人儿,随着大雁去旅行。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不能伤害和调戏动物。如果我们伤害野生动物,你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2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

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读

行政学研究读书笔记

时代背景下的行政学研究 《行政学研究》读书笔记 引言: 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学研究》的论文,第一次将行政管理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来研究。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是公共行政这门学科产生的标志性文献,也是当时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思想之所以会产生,跟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至于在整个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的基本思想都是离不开的主题。作为工业社会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政治文明,虽然在后期的社会发展中会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但它开辟的从行政学的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思想,以及在公共行政学科创建和理论奠基方面的贡献依旧是无可替代的。 接下来,我将主要从伍德罗威尔逊简单的个人经历和大的历史背景方向阐释行政学研究产生的历史必要性,并简单介绍全书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最后我想结合当代行政管理的研究,在威尔逊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从传统视角切换到更为全面,开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视角中去看问题。 背景介绍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的第28任总统,连任31和32届(1913-1921),曾获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博士学位,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出生于牧师家庭的他对和平更加向往,这也对他担任总统之后的外交政策有所影响。威尔逊的父母在1851年移居南方,并认同南部联邦。威尔逊的整个童年算是在教会中度过,后来甚至担任过美国长老会的首任常任秘书,并在1879年担任过一年的会议主席。整体来说威尔逊10岁之后才开始奋发图强,进入名牌大学学习,和大部份行政管理领域的名人一样,他并没有拿到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反而是依靠丰富的个人经历和演讲才能,再加之勤奋刻苦和博览群书才最终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对于行政管理领域而言,往往实践出真知,不能够纸上谈兵。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管理过程并深入其中细致观察才能够体会其弊病与可取之处。当然,以上有点题外话的意味,如果要谈及《行政学研究》的产生背景,我想先要从美国的内战讲起才行。 由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矛盾,大部分的黑人奴隶被押送到美国的南方,受尽了剥削和压迫。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内战结束之后,美国为了拓宽疆土掀起了西进运动,这期间在位的林肯总统修了大量的铁路,为之后的移民涌入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大量涌入的移民也改变了美国城市人口的构成,使得穷人更加贫穷,富人更加奢靡,财富分配的两极化日趋严重。官商勾结的腐败行径层出不穷,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与商人进行权钱交易。上至国会下至市政府,都成了贪污腐败分子聚会的场所。城市脏乱差的治理、治安的维持,工人工作效率的提高、资本

格莱珉银行读书笔记

成绩 评分教师 财经学院 专业学习论坛读书笔记 题目格莱珉银行 阅读时间8天 专业班级金融工程4班 学生姓名姚丽 学号20141499011405 填写时间:2015 年 2 月17 日

格莱珉银行 中国有句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格莱珉银行能够从一个刚起步时要依靠孟加拉中央银行支助的微型金融机构成长成现在的拥有会员500万、不良贷款率不到6%的服务于穷人的大型金融机构,当然不是偶然。抓住天时大力改革,把握地利有效贷款,更重要的是民心,关爱穷人收获贷款,使得格莱珉银行克服了几次信贷危机,成为小额信贷业的航空母舰。 穷人在获得贷款方面一直是受到排斥的。穷人没有什么生存收入因素,例如土地,资本、剩余家庭劳动力、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本以及经营企业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信贷工程是高风险、低收益的行当,信贷机构几乎不相信他们能够还款,形成了信贷的贫困客户的弱代理性。那么格莱珉银行为什么还会放心的给穷人“大肆”贷款,甚至给不能按期还款的穷人再贷款的机会、给最贫困客户免息贷款等这些“大行其是”的举动呢? 从格莱珉银行建立之日起,银行就把帮助穷人脱贫当做服务宗旨。1998年以前,经典的格莱珉银行模式已经证明了穷人的诚信是可靠的,并且的确帮助一些穷人走上温饱生活。1998年,特大洪水时,格莱珉银行拿出自己的灾难资金为穷人慷慨解囊,之后向中央银行再贴现贷款来支付灾后民众为了日常需求形成的挤兑,这也是为了会员穷人们能够生存下去。然而这场特大洪灾后2成的借款人不再与银行联系,也给格莱珉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贷危机。然而银行管理者们没有抱怨穷人们为了生存下去的“言而无信”,而是从自身体制开始找问题,积极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积极地讨论,寻求既能挽回不良贷款,又能帮助灾后“隐匿”的会员们改善生活的方法。不仅如此,银行的管理者们积极改革、制定实际细则、用实际行动去进一步把以前的相信穷人、服务穷人的贷款宗旨向新型的关爱穷人、服务穷人的宗旨实践。这就慢慢跨进了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时代。 银行的无数关爱穷人的业务帮助银行和穷人实现了双赢。用灵活贷款、合同贷款劝说逃避的借款者回到银行,用贷款去重新改善生活,偿还债务;为了会员的养老,规避他们的养老投机心理,给他们建立承诺性预约储蓄,比如养老金账户;分期付款金额可以由借款人根据自己的投资周期与银行妥协商量;搭桥贷款,六个月监控后再贷款等,贷款的灵活性保证了信贷的需求和供给保持同步,满足借款人及时抓住投资机会的需求或者应付危机;为乡村会员提供最好的创收机会的创新,如“电话女士“计划;为女性借款人及其丈夫建立贷款保险计划,减除借款人对身后给家庭遗留债务的担忧,也保护了女性借款人在其家庭的主要创收者死后免遭贫困;改革贷款上限制度,为具有较高投资能力的借款人提供大量贷款,使他们快速脱贫;针对最贫困群体,在贷款期限、储蓄要求和偿还条件方面有特别计划;设立为借款人的子女(更偏重于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资金的贷款;设立不同标准的奖学金,鼓励借款人的子女接受教育。这些林林总总的关心穷人客户的贷款方案

心得体会 关于读书心得日记模板锦集十篇

关于读书心得日记模板锦集十篇 关于读书心得日记模板锦集十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日记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心得日记篇1 一天学生们上室内体育课,我说这节课老师们跟大家一起阅读吧,让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享受书籍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就顺手拿了书架上的鲁滨逊漂流记,之前听过这个人物,但是说真的不清楚书中到底写的什么。出于好奇吧,我就认真的阅读了一下。 刚翻开书,我就被故事的内容所吸引住了:鲁宾逊是一个喜欢冒险的年轻人,他喜欢航海,喜欢一切和冒险有关的事物。他有智慧,他勇敢,他坚强,他乐观向上,百折不回! 智慧是他的财富。鲁宾逊用他的智慧驯服一个野人,做自己最忠诚的仆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做面包、造木船…… 勇敢是他的动力。鲁宾逊色用他的勇敢战胜了海盗。他用自己的勇敢也战胜了野人…… 坚强是他的力量。鲁宾逊用他的坚强,在一座荒岛上生存了28年。他用自己的坚强让一座荒岛变成了世外桃园…… 乐观向上、百折不回是他生存的希望。鲁宾逊用他的乐观向上、

百折不回的精神,知道了生活的艰难,知道了生活的乐趣…… 看完之后,我就在联系自己。想象假如我是他,我能不能像他这样有智慧,有勇气,够坚强,够乐观。真的是让人不可思议!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向鲁滨逊学习,积极向上,乐观面对一切事情,真诚对待每一个人,让生活丰富多彩,让人生不再单调乏味。 读书心得日记篇2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猫,这是一个不平凡的猫,它会笑,它还有一个妻子,叫虎皮猫,就在这个冬天中,虎皮猫生了四只可爱的小猫,胖头胖脸,爱吃爱睡的老大——胖头;漂亮优雅,温柔的老二——二丫;唯一会笑,最淘气,也最可爱的老三——三宝;还有一只难产生了的,而且受弱多病的老四——小可怜(在故事的末尾中她去世了)。 还有一只老鼠,人称老老鼠,是笑猫的朋友,由于,他太喜欢三宝了,而且还救过三宝的命,但三宝却不会和老鼠做朋友,于是,老老鼠却便变成了熊猫的模样,说是笑猫的远房亲戚,是笑猫的表哥。 我的感想是:我认为老鼠和猫做朋友是可能的,只要老鼠不偷吃粮食就好了,可再一想,不对,那鱼又不偷吃东西,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永远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比如说,猫不吃老鼠等食物,猫灭绝了,老鼠和鱼太多了,食物不够,又灭绝了,故事中说笑猫不吃老鼠只是个童话,也可以说明笑猫善良,老老鼠是只好老鼠。 希望大家可以看《笑猫日记》,因为这可以让大家知道、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哦!

解读《舆论学》

一、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其他重要的早期传播学人物不同,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李普曼从未执过大学的教鞭。但就大众媒体在构成舆论方面的作用而言,他是最有权威的发言者。《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 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191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多家报纸公职,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沃尔特?李普曼与1974年12月14日逝世。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的专栏评论被不止250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国外报纸刊用,同时它还分别为50多家杂志撰稿。他获得了1958度普利策新闻奖。 李普曼的著作颇丰,比如《新闻与自由》、《舆论学》等,其中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是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 二、《舆论学》的地位和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这部著作问世以后,得到了美国乃至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连续再版,而且许多美国大学的新闻传播院校一直将它的有关章节作为教材编入新闻传播学的教科书。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了这本书的普及本,并在书上赞扬它是新闻学的“标准理论著作”。前些年,美国传播学教授韦尔伯?施拉姆来华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舆论学》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 该书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影响深远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第一、《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政治领袖,早已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例如,十九世纪初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说过:“我们政府的基础是民意,因而政府首先就业保障这一(舆论的)权利;如果要我在有政府而无报纸或有报纸而无报纸而无政府之间加以选择,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也说过:“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的话,无事不败。”然而,传统的美国政治学却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政党、选举和政府部门怎样决策等问题上,对于舆论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舆论学》的出版,曾在美国政界和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反响。 《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本世纪最初的二十年,从美国国内的情况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从世界情况看,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角逐,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是在列宁领导下,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起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件大事曾引起李普曼的极大关注。美国赫伯特?阿普特克在《沃尔特?李普曼和民主》一文中,曾描述李普曼在这时就认为“打倒社会主义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再加上他亲身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工作,不仅从战时宣传工作的经历中充分体会到舆论的力量,而且对舆论的原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设想。 李普曼纵观国际、国内的形势,关注到时代的需要,及时地指出了舆论的重要作用,这是《舆论学》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原因之一。 第二、《舆论学》提出了“令人惊叹的思想”,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 美国传记作家罗纳德?斯蒂尔曾评论说,这本书的名字平淡无奇,但是,它的思想却令人惊叹。他第一次给了公众舆论一个全景式的生动描述,可以让我们细细体会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机理。《舆论学》的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作了卓有成效的梳理。(见第五部分详述) 三、《舆论学》的中译本简介 此书在1922年问世以来,就我所考证的有且仅有两个中译版本。一本是由林珊翻译,198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名为《舆论学》。该译本是根据1965年的版本翻译的;另外一本较新的是由阎克文和江红合译的,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名为《公共舆论》,此译本是根据1997年的版本翻译的。由于该书原著自1922年问世以来直到作者1974年去世都没有对它作过任何修订增补,因此可以说这两个中译本所依据的原本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没有被其他什么其它人动过手脚的话。但这两个中译本是不尽相同的,这当然与时代以及个人的理解和创造性有关。但总体来说,后一个较为新的,语言有时代特色,即符合现在的人的思维、说话的习惯;而我读的前一本则似乎更多的保持了原作的风格。有一点很有趣的是,后一译本译者阎克文在“译者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顺便说说的是,虽然这部上个世纪的原作一直拖到又一个世纪才有了第一个中译本,但毕竟还是有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