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因多态性与各种肿瘤的关系

基因多态性与各种肿瘤的关系

基因多态性与各种肿瘤的关系
基因多态性与各种肿瘤的关系

2003 年

Kripp l等[ 1 ]报道VEGF 936 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乳

腺癌的危险性降低,

1 Kripp l P, LangsenlehnerU, RennerW, et al. A common 936 C /T

gene polymorphism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breast cancer risk. Int J Cancer, 2003, 106: 4682

471.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结

直肠癌关系的研究,已经发现VEGF 61 G/G基因型

和G等位基因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9 ] 。VEGF

936 T/C 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表明

VEGF 936 C /C基因型或936 C等位基因与结直肠

癌的生成无关,但有助于减少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

发生。含有VEGF 936 T基因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

并发吻合口瘘的机会增加,或许VEGF 936 T基因

可作为检测结直肠癌或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并发吻合

口瘘的一个危险因素,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

时观察这一基因多态性在其他伤口愈合并发症中的

作用也将很有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936 T/C基因多态性

与结直肠癌及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

吴国洋王效民Michael Keese Till Hasenberg JêrgW. Sturm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危险度的关系

Lee SJ , Lee SY, Jeon HS, et al/ / Cancer Ep 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5, 14: 571 - 575

背景和目的:血管生成是包括肺癌在内的恶性肿瘤发

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

因(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变异可以导致

其编码蛋白的产量和活性的改变,通过作用于肿瘤的血管

生成过程,从而引发个体对肺癌易感性的差异。为了检验

这一假设,作者研究了韩国人VEGF基因的3个单核苷酸多

态性( - 460T >C、+ 405C > G和936C > T)及其单倍型和肺

癌危险度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432名肺癌患者

和432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运用贝叶斯定理构建单

体型。采用logistic回归校正相关协变量计算OR值。结果:

在+ 405位点,与CC和CG基因型比较, GG基因型个体小

细胞肺癌危险度显著降低,调整OR 值为0136, 95%可信限

为0117~0178; 936位点变异基因型(CT和CT + TT)个体较

野生基因型(CC)个体小细胞肺癌的危险度降低,调整OR

值分别为0147和0144, 95%可信限分别为0126~0185和

0124~0180。CGT单体型与小细胞肺癌的危险度降低相关,

调整OR值为0139, 95%可信限为0118~0187;而TCC与小

细胞肺癌的危险度增加相关,调整OR 值为1163, 95%可信

限为1114~2133。上述多态性对小细胞肺癌以外的肺癌类

型的危险度没有影响。单体型TCT和TGT与整体肺癌危险

度相关,调整OR值分别为0138和3194, 95%可信限分别为

0125~0160和2100~7176, TCT和TGT单体型的这种作用

在3种主要的肺癌组织类型中均有发现。结论: VEGF基因

多态性与个体肺癌遗传易感性有关。

(冷曙光)

Objectiv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s a potent stimulus

of angiogenesis tha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human

malignancies including prostate carcinoma (PCa). We evaluated the role of the functional VEGF polymorphisms as genetic markers for

PCa susceptibility and prognosis. 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101 patients with PCa and the 100 age-matched healthy men. The VEGF

genotypes _1154G > A were identified by 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PCR) and the genotypes _634G > C and

936C > T were identified by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FLP-PCR). Results: A negative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VEGF _1154AA genotype and PCa risk (OR = 0.27; P = 0.009). Furthermore, the presence of the

VEGF _1154A allele appea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higher tumor grade (OR = 0.37; P = 0.01). A significant

increase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VEGF _634 (GC + CC) combined genotype (OR = 1.95; P = 0.02). The VEGF

_634C allel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ggressive phenotype of prostate cancer as defined by the high histological grade (OR = 3.48;

P = 0.007). The VEGF _1154A/_634G haplotype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Ca risk (OR = 0.48; P = 0.005) and high tumor

grade compared to low grade (OR = 0.37; P = 0.02). Conclusions: Genetic variations in the VEGF may predict not only PCa risk

but also tumor aggressiveness.

Association of VEGF genetic polymorphisms with prostate

carcinoma risk and clinical outcome

Sana Sfar a,*, Elham Hassen a, Hamadi Saad b, Faouzi Mosbah c, Lotfi Chouchane a

a Laboratoire d’Immuno-Oncologie Mole′culaire, Faculte′ de Me′decine de Monastir, Universite′ de Monastir, Tunisia

b Service d’Urologie, Hopital Universitaire Fattouma Bourguiba, Monastir, Tunisia

c Service d’Urologie, Hopital Universitaire Sahloul, Sousse, Tunisia

Received 1 February 2006;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7 June 2006; accepted 2 July 2006

Abbreviations used: PCa, prostate carcinoma; VEG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C, dendritic cells; NF-j B, nuclear factor-j B; 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PSA,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RFLPPC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 AS-PCR, allele

specific PCR; OR, odds ratio.

Associations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Ge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Renal Cell Carcinomas

Yoshihisa Kawai, Shigeru Sakano, Yoshihito Korenaga, Satoshi Eguchi, Katsusuke Naito *

Department of Urology, Yamaguch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Yamaguchi, Japan

Objectiv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s considered to play

critical roles in tumo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especially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via von Hippel-Lindau gene inactivation. Although VEGF

_2578CC, _1154GG, and _634CC genotypes are reportedly correl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VEGF production, no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ported on the

associations of these polymorphisms with RCCs.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these functional polymorphisms on RCC progression

and prognosis.

Methods: We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s of three polymorphisms(_2578C/

A, _1154G/A, and _634C/G) in the VEGF gene with the clinicopathologic

parameters and survival of 213 patients with RCC. The _2578C/A and

_634C/G polymorphisms were genotyped using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techniqueandthe_1154G/A

polymorphism was genotyped by an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PCR technique.

Results: The GA + AA genotypes of _1154G/A were weakly associated with

smaller tumors, lower tumor stage, and lower stage grouping ( p = 0.028,

p = 0.012, and p = 0.028, respectively). The CA and CA + AA genotypes of

_2578C/A were weakly associated with less frequent lymph node metastasis

( p = 0.029 and p = 0.034, respectively) and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cancer-specific survival ( p = 0.047 and p = 0.048,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apparent clinical effect of the _634C/G polymorphism.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me VEGF genotypes may have

effects on RCC progression or prognosis, possibly through altered VEGF

expression. This finding might help in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s of RC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5.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our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some VEGF genotypes may have effects on RCC

progression or prognosis and that these effects

may possibly be due to altered VEGF expression

according to VEGF polymorphisms. These findings

might help toward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s of

RC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However, our

results were obtained with a limited sample size and

therefore allowed us to draw just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Functional and independent studies

with a larger number of patients are needed to

confirm our results.

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 39 (2008) 209e211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VEGF-1154 (A/G)

in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Zeynep Nil U¨ nal,a Murat U¨ nal,b O¨ zlen Tubay Ba_gdato_glu,a Gu¨rbu¨z Polat,a and U_gur Atik a

a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b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Mersi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Mersin, Turkey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August 17, 2007; accepted September 24, 2007 (ARCMED-D-07-00379).

We conclude that GG genotype of the VEGF gene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laryngeal SCC in this population. VEGF gene polymorphism may be an important potential genetic

and therapeutic marker of laryngeal SCC. The major limitations of our study are the modest sample size and matching

problem in controls and patients according to gender

and age. Thus, 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delineate

the potential role of VEGF polymorphism in the susceptibility to laryngeal SCC in a larger population.

第13章 肿瘤遗传学

第十二章肿瘤遗传学 恶性肿瘤是一种体细胞遗传病,为相关基因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的结果。这些基因参与控制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凋亡过程、抑制细胞增殖或修复基因损伤。遗传性恶性肿瘤中基因的种系突变(germ line mutation)起主要作用。肿瘤的遗传基础十分复杂,因为突变基因的不同组合可发生相同类型的肿瘤。在各种类型的癌症中,一些基因的突变具有普遍性,而另外一些基因突变只限于某种特定类型的肿瘤细胞。 本章首先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介绍了染色体异常与肿瘤的关系,然后讨论了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和作用,并论述了肿瘤发生的遗传学理论,最后介绍了遗传性恶性肿瘤综合征。 一、基本纲要 1.掌握肿瘤细胞的克隆演进、Ph染色体的意义;癌基因、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二次突变假说、细胞癌基因、杂合性缺失和标记染色体等概念; 2.掌握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3.掌握恶性肿瘤发生的遗传学理论; 4.熟悉恶性肿瘤的多步骤发生,基因杂合性丢失与恶性肿瘤发生等; 5.了解临床上常见的遗传型恶性肿瘤。 二、习题 (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 1.以下哪个是对Ph染色体的正确描述: A.22q+ B.22q- C.9q+ D.9q- E.der(22)t(9;22)(q34;q11) 2.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致病基因为: A.ras B.rb C.p21 D.MTS1 E.NM23

3.下列哪个基因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A.ras B.rb C.p21 D.MTS1 E.NM23 4.下列哪种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标志染色体: A.13q14- B.5p- C.22q- D.t(8;14) E.17q+ 5.存在于正常细胞中,在适当环境下被激活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是:A.癌基因 B.抑癌基因 C.原癌基因 D.抗癌基因 E.隐性癌基因 6.Knudson提出的“二次突变假说”中,非遗传性肿瘤的第一次突变发生在: A.精子 B.卵细胞 C.受精卵 D.体细胞 E.生殖母细胞 7.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属于______的肿瘤。 A. 多基因遗传 B. 染色体畸变引起 C. 遗传综合征 D. 遗传易感性 E. 单基因遗传 8.Bloom综合征(BS)属于______。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畸变引起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9.视网膜母细胞瘤属于______的肿瘤。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畸变引起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10.共剂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T)属于______。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畸变引起 11.肾母细胞瘤属于______的肿瘤。 A. 染色体畸变引起 B. 遗传易感性 C.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D. 多基因遗传 E. 单基因遗传 12.着色性干皮病(XP)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AR遗传病,发病率为1/250000。XP 属于______。 A. 多基因遗传 B.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C. 遗传易感性 D. 染色体畸变引起 E. 单基因遗传

HPV感染、p53基因72密码子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口腔癌的关系及预后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4) 第一部分口腔癌发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前言 (9) 材料与方法 (10) 结果 (18) 讨论 (30) 第二部分p53基因72密码子多态性与口腔癌关系的易感性研究 前言 (38) 材料与方法 (39) 结果 (47) 讨论 (56) 第三部分HPV感染与口腔癌关系的研究 前言 (60) 材料与方法 (61) 结果 (69) 讨论 (74) 第四部分口腔癌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前言 (77) 材料与方法 (78) 结果 (81) 讨论 (90) 第五部分HPV感染与口咽部鳞状细胞癌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前言 (95) 材料与方法 (96) 结果 (99) 讨论 (105) 全文小结 (111) 存在问题与展望 (113) 参考文献 (114) 致谢 (145) 综述 (147) 调查问卷 (162) 发表文章 (180) 个人简介 (181) IV

HPV感染、p53基因72密码子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口 腔癌的关系及预后研究 中文摘要 目的 研究口腔癌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p53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关联;研究HPV感染与口腔癌的关系;探索口腔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估HPV 感染在口咽部鳞状细胞癌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1.利用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确诊的口腔癌新发病例364例和按性别、年龄成组频数匹配的对照840例,现场面对面方式收集调查问卷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叉生分析等方法,分析饮酒、吸烟、饮茶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调整比值比及其95%的可信区间,并进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2.采集研究对象生物样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 法检测p53基因的多态性,MAX检验方法分析最优遗传模型,利用Stata12.0软件分析p53基因的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关联,并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3.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病理确诊的鳞癌新发病例75例,对照为按性别年龄频数匹配的社区人群75例。病例组采集新鲜癌组织,对照组采集口腔黏膜细胞,提取组织DNA,运用HPV基因微阵列分型方法检测21型HPV。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PV感染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的调整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 1

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宣传册

目录 1. 什么是遗传性恶性肿瘤综合症 (1) 2. 为什么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做到100%准确诊断 (2) 3. 谁适合做这项检测 (2) 4. 该检测都检查哪些疾病 (2) 5. 通过检测可以达到什么目的 (4) 6. 技术介绍 (4) 7. 检测结果包括哪些信息 (5) 8. 样品保存及运输 (5) 9. 合作流程 (6) 附:疾病详细信息 (7)

1.什么是遗传性恶性肿瘤综合症 目前,癌症是造成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二大病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以前,恶性肿瘤的发生普遍认为是由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综合影响造成的结果;对于这种结果,人类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对癌症越来越重视预防及个性化医疗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和寻找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随着在基因层面对肿瘤研究的逐步深入,一类遗传性恶性肿瘤综合症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引起了所有人的广泛关注及高度重视。 该类疾病具有如下特点: ●即可由于遗传父母的致病基因而患病,也可因为后天因素影 响而导致患病; ●患上该类疾病一段时间之后,将几乎肯定会罹患各类癌症; ●具有很高的遗传比率,是导致各类癌症在家族内普遍高发的 原因之一; ●如能早期确诊,可通过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癌症病变或通过早 期预防及干预性治疗等手段避免癌症的发生。 但是,使用现有的传统检测方法,无法做到对该类疾病准确的早期诊断,使这类导致癌症恶果的“原因”长期潜伏在黑暗之中,直到恶性肿瘤出现之后才露出其狰狞面貌,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2.为什么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做到100%准确诊断 该类疾病都是属于典型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是指只要任一与其相关的致病基因发生突变,该疾病的发生将不可避免,也就是会100%发病。在此前提下,通过检测与某种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相关的所有已知致病基因,一旦发现致病基因突变,就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 3.谁适合做这项检测 该项检测特别适合于如下人群: ●针对正常人群周期性健康体检,特别是: ?有相关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工作及生活环境污染严重的人群; ?工作或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致癌物的人群。 ●对健康服务有特别需求高端人群; ●关注个人及家族身体健康的成功人士; 4.该检测都检查哪些疾病 此基因诊断产品主要针对如下8种遗传性恶性肿瘤综合症进行准确的基因诊断:

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genotype)或等位基因(allele),亦称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或基因多态性。从本质上来讲,多态性的产生在于基因水平上的变异,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对于一个体而言,基因多态性碱基顺序终生不变,并按孟德尔规律世代相传。 基因多态性分类生物群体基因多态性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人类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研究比较深入。人类基因多态性既来源于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拷贝数的不同,也来源于单拷贝序列的变异,以及双等位基因的转换或替换。按引起关注和研究的先后,通常分为3大类: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重复序列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片段长度多态性(FLP),即由于单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所引起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变化,而导致DNA片段长度的变化。又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这是一类比较普遍的多态性。 DNA重复序列多态性DNA重复序列的多态性(RSP),特别是短串联重复序列,如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主要表现于重复序列拷贝数的变异。小卫星(minisatellite)DNA由15~65bp的基本单位串联而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kb,重复次数在人群中是高度变异的。这种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决定了小卫星DNA长度的多态性。微卫星(microsatellite)DNA 的基本序列只有1~8bp,而且通常只重复10~60次。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即散在的单个碱基的不同,包括单个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但更多的是单个碱基的置换,在CG序列上频繁出现。这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多态性。 SNP通常是一种双等位基因的(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SNP大多数为转换,作为一种碱基的替换,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而且其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因而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遗传背景知识遗传和变异各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之间,不论在形态构造或生理功能的特点上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heredity)。但是,亲代和子代之间,子代的各个体之间不会完全相同,总会有所差异,这种现象叫变异(variation)。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特征。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多样而复杂的,正因为如此,才导致生物界的多种多样性。

艾科优美常见肿瘤遗传性风险基因检测

艾科优美常见肿瘤遗传性风险基因检测 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 先天的遗传基因缺陷; 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的后天突变。 绝大多数疾病,尤其是肿瘤,往往可以在基因中发现病因。 艾科优美肿瘤遗传性风险基因检测: 女性16种: 肺癌、皮肤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多发性骨髓瘤、肾癌、膀胱癌、 胰腺癌、胃癌、鼻咽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 癌; 男性14种: 肺癌、皮肤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多发性骨髓瘤、肾癌、膀胱癌、 胰腺癌、胃癌、鼻咽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 常见肿瘤遗传性风险基因检测的意义: 1及早了解疾病的发病风险。通过肿瘤遗传风险分析,能够提示肿瘤遗传风险度较高的检测者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规避诱发肿瘤的危险因素,延缓或阻止肿瘤的发生。 2指导个性化健康生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肿瘤风险较高的受检者更需要避免相关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态平和,维持内分泌相对平衡,均衡膳食,避免不良环境,积极预防肿瘤的发生。 3辅助疾病诊断。肿瘤遗传风险分析可以作为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对疾病的遗传风险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判断依据。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及指导意义。

检测结果: 风险阈值: 健康建议: 肿瘤风险基因检测的适宜人群: 1. 有肿瘤家族史人群,通过检测可以确定罹患肿瘤的风险并提前进行干预; 2. 肿瘤患者,查找肿瘤患者患病原因,为家人提示风险; 3. 有慢性疾病史的人,如有长期慢性胃炎、结肠炎疾病史的人群; 4. 关注自身健康,想了解自身罹患肿瘤风险的健康人群。 检测的必要性: 遗传性高:携带遗传性肿瘤风险基因致病突变的人可能将肿瘤风险遗传给下一代; 癌症早期治愈率高:早期发现,手术切除后,治愈率高达80%。 专业的检测报告和贴心的健康提示: 肿瘤遗传性风险基因检测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汉族女性人群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HPV16相关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经PCR检测证实HPV16阳性的宫颈病变病例228例,其中病理证实为宫颈浸润癌的156例作为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炎72例为对照组。用直接PCR法检测新鲜组织标本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的基因型在宫颈癌组与对照组的分布情况,分析p53 codon72基因多态性与HPV16阳性宫颈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样本均成功检测出p53 codon72基因型。Pro/Pro、Arg/Pro、Arg/Arg在HPV阳性宫颈癌样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2.2%、47.2%、30.6%;在对照组中的比例分别为32.7%、53.2%、14.1%。两组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0)。与其他两种基因型相比,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在HPV16阳性宫颈癌样本检出率明显高于在HPV16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炎组中的检出率(P = 0.004,OR = 2.680)。结论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是湖北地区汉族女性发生HPV16相关宫颈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标签:宫颈癌;p53基因;基因多态性;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HPV16)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感染是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的最主要病因。HPV16E6基因所表达的E6蛋白是重要原癌蛋白之一,高危型HPV16E6蛋白对p53蛋白的降解、灭活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对于HPV16E6蛋白所介导的P53蛋白的降解更敏感,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妇女较携带Arg/Pro基因型妇女患HPV相关宫颈癌的危险性更高,而p53 codon72Pro/Pro基因型与HPV相关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无关[1]。国内外诸多学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结果不尽一致[2]。湖北省是宫颈癌的高发地区之一,研究发现,HPV16是该地区宫颈癌患者主要感染亚型(81.25%)[3]。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HPV16感染宫颈癌相关性对与宫颈癌基因水平的筛查有重大意义。本研究运用直接PCR法检测p53基因3种基因型在HPV16阳性宫颈癌组及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炎组中的分布情况,探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p53基因多态性与HPV16相关宫颈癌的联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5月~2009年7月因宫颈病变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瘤科行宫颈活检或手术的病例228例,包括156例宫颈癌,7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炎,所有样本均经病理诊断确诊(鳞癌149例、腺癌7例、CINⅡ~Ⅲ54例、宫颈炎-CINⅠ18例),患者知情同意,术后新鲜组织标本保存于-70℃低温冰箱中;所有病例经PCR检测证实HPV16感染。患者均为长期居留于湖北地区的汉族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炎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5~48岁,平均41岁,宫颈癌组年龄28~64岁,平均43岁,各组样本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7)。

肿瘤异质性简介

转自:曾庆平的博客 【新闻背景】 9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视点”栏目刊载了关于“肿瘤异质性” 的系列文章,从遗传与环境两个方面剖析了肿瘤异质性的起源,并站在临床角 度探讨了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可行性及其前景。 早在1976年,Peter Nowell就提出了肿瘤异质性起源的“克隆演化”理论,他认为连续多轮克隆选择是导致肿瘤基因及其他分子变异的根本原因。 “克隆”是指无性繁殖,克隆演化只涉及体细胞,不涉及性细胞。 再往前回溯至1930年代,就有人注意到肿瘤功能及表型的异质性,因为发现小鼠肿瘤的某些细胞经过移植可以长出新的肿瘤,但移植另一些肿瘤细胞 却不会导致新肿瘤形成。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肿瘤细胞的起源仍无定论,而肿瘤异质性的确认并未降低肿瘤治疗的难度。 【点评】 肿瘤干细胞还是肿瘤起始细胞? 近年来,随着肿瘤干细胞或称癌干细胞(CSC假说的提出及其模型的建立,人们似乎倾向于认为肿瘤起源于干细胞,而肿瘤干细胞正是肿瘤发生的 “罪魁祸首”。如果不清除肿瘤干细胞,即使经过化疗消灭了大部分肿瘤细胞,最终还是会复发和转移,并对化疗产生耐药性。于是,“擒贼先擒王”和“斩草除根”成为最先进和最有创意的肿瘤治疗理念。 为了把抗肿瘤药物这支“箭”更准确地射向肿瘤干细胞这个“靶”,人们争相寻找其区别于普通干细胞及其他正常细胞的分子标记。然而,经过多年努力,某些肿瘤的特异标记倒是找到不少,但所有肿瘤的共同标记却很少发现。有些标记则是先肯定而后否定,如脑瘤的CD133黑素瘤的CD271乳腺癌的CD44等。 尽管如此,肿瘤异质性依然客观存在,肿瘤中的确既有致瘤细胞也有非致瘤细胞。至于致瘤细胞是否肿瘤干细胞以及它们如何起源,一种观点认为,致 瘤细胞既有可能起源于干细胞或祖细胞,也有可能起源于具有分裂能力的普通体细胞。为此,建议将肿瘤干细胞改称肿瘤起始细胞或肿瘤原始细胞。 肿瘤异质性的概念 所谓肿瘤异质性包括肿瘤间异质性(不同肿瘤细胞之间的基因与表型不同)和肿瘤内异质性(相同肿瘤细胞以内的基因与表型也不同),其中肿瘤内异质性又有空间异质性(相同肿瘤不同区域不同)与时间异质性(原初肿瘤与次生肿瘤不同)之分。实际上,肿瘤异质性的基因结构与形态表现取决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肿瘤异质性的本质在于“外因”(环境)对“内因”(基因)的定型与重塑。 简而言之,肿瘤异质性指肿瘤内既有致瘤细胞亚群,也有非致瘤细胞亚群。同时,它也指肿瘤既起因于遗传不稳定性,也起因于表观遗传不稳定性。此外,它还应该涵盖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概念。除极个别情况外,肿瘤发生通常只涉及体细胞而不涉及性细胞。因此,人体的绝大多数肿瘤都不会遗传给后代,但种系基因缺陷所致肿瘤遗传倾向例外。

P53基因与癌症和衰老相关性的概述

P53基因与癌症和衰老相关性的概述 摘要:p53基因抑制肿瘤是众所周知的,但可能也影响与肿瘤抑制无关的衰老过程。p53对各种应激做出反应,诱导细胞凋亡或阻滞细胞周期,以抑制肿瘤的发展。然而,在非癌衰老过程中p53的作用是复杂的。一方面,p53基因能诱导细胞衰老或凋亡来抑制癌症,但其后果就是加快了衰老。另一面,P53可以减缓生长和减少与生长有关的应激使细胞存活,最终延缓衰老。要想阐明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并针对P53或P53转录靶点来治疗癌症和改善衰老,就必须更好地了解p53功能的多样化。 关键词:DNA损伤,细胞生长;细胞衰老;细胞凋亡,无氧酵解 引言:p53基因是一种转录因子,其在哺乳动物中抑制肿瘤的发生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1→3),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53基因也影响衰老过程。但是,p53究竟是怎样影响衰老的还不是很清楚。p53调控大量有致癌作用的基因的转录,包括细胞周期阻滞(P21,GADD45,14-3-3s,RPRM),细胞凋亡(Scotin,killer,FAS,BBC3,PERP,53BP1,BAX,LRDD,PMAIP1),抑制有氧糖酵解(GLUT1,TIGAR,己糖激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促进氧化磷酸化(OXPHOS)(SCO2,AIF),细胞生长(PTEN,AMPK测试,TSC2,IGF-BP3)(4),以及蛋白质的翻译(sestrins)(5)。P53还具有与转录无关的其他作用,包括调节微RNA加工(6),DNA修复(7),线粒体蛋白存活(8)和核糖体合成(9,10)。因此,p53是维持基因组完整性,调节细胞生长和细胞增殖的关键,是抑制肿瘤的核心(11)。同时,p53通过一个非癌症相关

肿瘤基因检测的解读流程

从临床进入基因检测流程是入口,检测结果结合临床信息进行合理解读是出口,这一入一出之间需经历检测前临床咨询部分、实验室部分、信息分析部分、临床解读部分共四个环节。其中的第四部分临床解读部分即是根据检测结果、患者信息、医生共识综合判断,临床和遗传咨询有效衔接、充分沟通,最终出具临床解读报告。 在做成临床解读报告之前,首先需要将解读的各个环节进行明确,包括解读的步骤流程,解读的技术细节。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到解读的规范化,使解读过程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出具一份好的临床解读报告,基因检测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和临床医生。从大的框架讲,基因检测数据解读可分为三个步骤:原始数据→分析数据、基于数据库的解读→与患者个体表征/临床病例结合的解读。1、读懂原始数据 将测序的原始序列数据(FASTQ)去除接头及低质量序列,经BWA软件比对至GRCh37/38(NCBI版本)或hg19/hg38(UCSC版本)人类基因组参考序列上,Picard 去除重复序列,使用GATK检测SNV与Indel变异,使用ANNOVAR进行变异注释。最后获得一份.vcf文件(图1)。

Func.refGene:变异所处参考基因的功能区(exonic,intronic,UTR3,UTR5,splicing,upstream,downstream,intergenic)(此处的exonic特指外显子编码氨基酸区,不包括外显子的UTR区) Gene.refGene:变异所处参考基因名称(如果是基因间,则是两侧的基因)GeneDetail.refGene:非外显子区处于特定转录本中的具体位置(如果是基因间,则是距离两侧的基因的距离) ExonicFunc.refGene:外显子区的变异类型(frameshift insertion,frameshiftdeletion,stopgain,stoploss,nonframeshift insertion,nonframeshiftdeletion,synonymous SNV,nonsynonymous SNV),如果这一栏是一个“.”的话,就说明该变异不在外显子区 AAChange.refGene:氨基酸水平的改变(同一个基因可能具有多个转录本,氨基酸改变的位置在不同的转录本中有可能不一样) 经注释后的vcf文件还会包含如下信息: CLINSIG:该变异在ClinVar数据库中的临床意义(Benign,Likely benign,Uncertain significance,Likelypathogenic,Pathogenic,Drug-response)CLINDBN:该变异所引起的疾病名称 CLINACC:该变异的登记号和版本号(VariantAccession and Versions)

国家基金申报书: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0-G---1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 制 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 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 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 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 发表论文25篇以上。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 项目简介:CYP2C19是CYP450酶第二亚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人体重要的药物代谢 酶,在肝脏中有很多表达。CYP2C19基因座位于染色体区10q24.2上,由9个外显子构成。CYP2C19具有很多SNP位点,最常见的是CYP2C19*2和CYP2C19*3。CYP2C19*2会导致转录蛋白的剪切突变失活,而CYP2C19*3能构成一个终止子,破坏转录蛋白的活性。据统计,CYP2C19*2和CYP2C19*3两个突变位点能解释几乎100%的东亚人和85%的高加索人种的相关弱代谢遗传缺陷,而其他两种等位基因CYP2C19*4和CYP2C19*5主要在高加索人种中分布。大量证据证实,不同人种在CYP2C19的底物的代谢能力有很大差异;2–5%高加索人是弱代谢者,而13–23%的亚洲人是弱代谢者。这是由于在亚洲人口中CYP2C19*2和CYP2C19*3等位基因的高频率造成的。通过CYP2C19基因检测,判断患者对相关药物的代谢能力,可以指导临床用方案的制定,实现个体化用药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经由CYP2C19酶代谢的药物: 1、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omeprazole)、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泮托拉唑(pantoprazole)、 雷贝拉唑(rabeprazole)、埃索美拉唑 (Esomeprazole)。 2、治疗心血管疾病:Clopidogrel、氯吡格雷、抗凝血药物。 3、抗真菌药物:Voriconazole、伏立康唑、广谱抗真菌药物。 4、神经类药物:①S-美芬妥英mephenytoin为乙内酰脲类抗癫痫药,在体内的羟化代谢主要由单基因CYP2C19编码表达的CYP2C19酶蛋白介导,由羟化酶CYP2C19氧化生成4’-羟基美芬妥英;②地西泮diazepam,一种长效的镇静、安眠药;③丙米嗪imipramine ,抗抑郁药,N-去甲基化和2-羟化;④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传统的抗癫痫药;⑤抗心律失常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β受体阻断剂,抗高血压药和止痛剂。 5、抗肿瘤药:环磷酰胺。 6、抗结核药:利福平。 7、孕激素:黄体酮。 8、抗疟疾药:氯胍。 9、HIV蛋白酶抑制剂。 10、抗移植排斥药物:他克莫司、兰索拉唑。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标本采集及出报告时间:病人抽静脉血2ml(用 EDTA-K2抗凝)送检验科分子生物诊断室,4个工作日出报告。 电话:8801063 手机:余宗涛65327 高波 64444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临床意义: 1、基因剂量效应。 2、CYP2C19基因多态性,导致了个体间酶活性的多样性。等位基因的突变使酶活性降低,对药物代谢的能力随着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出正常基因纯合子>正常基因与突变基因杂合子> 突变基因纯合子或杂合子的变化趋势。 3、对于不同代谢能力的个体,运用不同的药物剂量等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根据CYP2C19基因型给予个性化的药物和剂量可以降低副作用发生率-安全性;提高治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发生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之一,具有野生型和 突变型两种。野生型基因在保持基因的完整性和抑制细胞恶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野生型基因发生突变时具有促肿瘤作用,大约50%的人类癌症中存在着p53基因的突变。p53基因具有多态性,其第72位密码子的CGC/CCC是一个常见的多态位点,研究发现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Arg/Pro多态与多种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标签: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肿瘤 1 p53基因概述 1.1 p5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p53基因是1979年,Lane[1]等在研究原病毒40转化细胞时发现的,定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是一段16~20kb的DNA,编码含393个氨基酸残基的核磷蛋白,分子量約53kDa。p53蛋白为p53基因的表达产物,含有3个功能域[2]:N-端的转录激活区、C-端的同源寡聚区和中间的DNA结合区。p53基因可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两种产物。野生型p53蛋白极不稳定,半衰期仅数分钟,并具有反式激活功能和广谱的肿瘤抑制作用。突变型p53蛋白构型发生变化,稳定性增加,半衰期延长至1.4~7 h,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出来。 1.2 p53基因的功能 1.2.1阻滞细胞周期在细胞周期中,p53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G1和G2/M 期校正点的监测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修复过程中,p53蛋白重要的效应是上调p21基因的表达,表达的p21 蛋白能够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p53的3个下游基因cyclin B1,CADD45和14-3-3σ则参与G2/M期的阻滞。 1.2.2促进细胞凋亡p53蛋白能促进许多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已发现的靶基因超过16个,其中促凋亡成员Bax 、NOXA死亡受体Fas和胞质蛋白Apaf-1是目前研究的重要领域及热点。p53还可通过介导死亡受体蛋白途径诱导凋亡,如TNF受体及Fas蛋白。在无细胞核的细胞实验中证实,p53蛋白可通过促进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导致caspase活化来诱导细胞凋亡。 1.2.3维持基因组稳定DNA受损后,由于错配修复的积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遗传信息发生改变。p53可通过先找到受损的DNA,接下来由多种蛋白质合力修复受损的DNA。另DNA损伤后p53能特异性诱导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基因的表达,而后者在调控DNA错配、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功能。 1.2.4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p53蛋白能刺激抑制血管生长因子Smad4等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在肿瘤进展阶段,p53基因突变可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利于肿瘤的快速生长,这是肿瘤进入晚期的表现。

癌症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癌症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摘要:癌症是伴随本世纪的世界疾病,研究癌症的发生机理,指导癌症的预防、治疗,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癌症是多基因、多步骤的复杂病变过程。当前对癌症的研究已有一些结果。当前尚无彻底治疗癌症的药物或方法。 前言:癌症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病之一,人们往往“谈癌色变”。专业人士表明,细胞的癌变很大程度上是周围环境的诱发。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癌症是一种基因病,所有的细胞中都含有原癌基因,这些癌症基因代代相传。但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被阻遏状态,只有当细胞内有关的调节机制遭到破坏的时候下,原癌基因才会表达,导致癌变的发生。 癌症(cancer),医学术语亦称恶性肿瘤(malignant neoplasm),为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 医学家指出癌症病因是:机体在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毒素、遗传特性、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等各种致癌物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结果。常表现为: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癌症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 “激酶”的基因家族包括500多种不同的基因,它们功能的丧失是癌症的一个常见诱因,这些基因就像开关一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和死亡以及变异进程。 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开展将近20年,迄今有近1 000个项目已经或正在开展,涉及多种基因、多种载体以及绝大多数肿瘤类型。然而,基因药物在临床上对肿瘤的长效治疗效果尚无定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肿瘤发生与生长涉及多基因、多步骤的复杂病变过程缺乏系统认识。 以下是一些当前的研究结果,科研人员对癌症发病与防治机理的认识。 癌基因依赖与多基因联合治疗 研究发现,肿瘤内众多的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几条已知的信号通路上,且突变的信号通路之间同时存在协同突变和拮抗突变两种作用。肿瘤内主要信号通路的协同突变不难理解,而拮抗突变也有相应的实验证据,如著名的EGFR和K-ras 突变,在肺腺癌中各自的突变频率都非常高,但是很少有患者同时具有两个突变。“癌基因依赖”(Oncogene Addiction)理论也许能很好地解释信号通路突变的拮抗现象。这一理论认为,虽然肿瘤细胞的出现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遗传和表型的异常,但有些异常的出现明显依赖于某个肿瘤细胞增殖、存活相关的癌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如这一特定癌基因失活,这些相关的异常就会发生异于正常癌细胞的改变。无论是协同还是拮抗作用,都要求肿瘤治疗药物研发以癌变过程中发生异常的信号通路为标靶,而不是仅针对其中单个基因。因此,开发能同时调控多个信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肿瘤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肿瘤遗传学) 1、癌家族(cancer family)癌家族是指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患有同一种遗传性恶性肿瘤。 2、家族性癌(familial cancer)家族性癌通常表示一个家族的多个成员患有恶性肿瘤,而不一定是遗传性的,所患肿瘤种类各异。 3、原癌基因(cellu1ar oncogene,c-onc)存在于正常细胞中,在适当环境下被激活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 4、干系与旁系(stemline and sideline )在肿瘤多克隆细胞群中,占主导数目的克隆构成肿瘤干系,占非主导数目的克隆称为旁系。 5、众数(model number)指肿瘤细胞干系的染色体数目称为众数。 6、二次突变假说(two-hit hypothesis)二次突变假说假设视网膜细胞瘤是由两个独立与连续的基因突变产生的,即二次突变事件引起的。遗传性肿瘤病例中,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并且传递给胚胎发育的每一个体细胞,而第二次突变随机发生在体细胞中。在这种情况下,双侧视网膜的细胞都有可能发生第二次突变井形成肿瘤。相比之下,非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同一个体细胞发生两次独立的突变,因而在双侧视网膜都发生二次突变的可能性较小。 7、特异性标记染色体(specificity marker chromosome)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细胞有丝分裂异常并产生部分染色体断裂与重接,形成了一些结构特殊的标志染色体,其中有一小部分能够在肿瘤细胞中稳定遗传,称为特异性标志染色体,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8、Ph染色体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中发现了一条比G组染色体还小的异常染色体,称为Ph染色体。约95%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携有Ph染色体,‘它可以作为CML的诊断依据。 9、多步骤致癌(multistep carcinogenesis)假说多步骤致癌假说又称多步骤损伤学说(multistep theory) ,细胞癌变往往需要多个癌相关基因的协同作用,要经过多阶段的演变,其中不同阶段涉及不同的癌相关基因的激活与失活。不同癌相关基因的激活与失活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在空间位置上也有一定的配合,所以癌细胞表型的最终形成是这些被激活与失活癌相关基因的共同作用结果。 10、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指正常细胞中抑制肿瘤发生的基因,也称抑癌基因或隐性癌基因,例如p53 p16等 11、癌基因(oncogene)能够使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例如src,N-RAS 等。 12、标志染色体(marker chromosome)较多地出现在某种肿瘤的细胞内、结构异常的染色体。

医学遗传学习题(附答案)第13章 肿瘤遗传学(学习资料)

第十二章肿瘤遗传学 (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 1.以下哪个是对Ph染色体的正确描述: A.22q+ B.22q- C.9q+ D.9q- E.der(22)t(9;22)(q34;q11) 2.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致病基因为: A.ras B.rb C.p21 D.MTS1 E.NM23 3.下列哪个基因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A.ras B.rb C.p21 D.MTS1 E.NM23 4.下列哪种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标志染色体: A.13q14- B.5p- C.22q- D.t(8;14) E.17q+ 5.存在于正常细胞中,在适当环境下被激活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是:

D.抗癌基因 E.隐性癌基因 6.Knudson提出的“二次突变假说”中,非遗传性肿瘤的第一次突变发生在: A.精子 B.卵细胞 C.受精卵 D.体细胞 E.生殖母细胞 7.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属于______的肿瘤。 A. 多基因遗传 B. 染色体畸变引起 C. 遗传综合征 D. 遗传易感性 E. 单基因遗传 8.Bloom综合征(BS)属于______。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畸变引起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9.视网膜母细胞瘤属于______的肿瘤。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畸变引起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10.共剂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T)属于______。 A. 单基因遗传 B. 多基因遗传 C.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D. 遗传易感性 E. 染色体畸变引起 11.肾母细胞瘤属于______的肿瘤。 A. 染色体畸变引起 B. 遗传易感性 C.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D. 多基因遗传 E. 单基因遗传 12.着色性干皮病(XP)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AR遗传病,发病率为1/250000。XP 属于______。 A. 多基因遗传 B.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C. 遗传易感性 D. 染色体畸变引起 E. 单基因遗传 13.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属于______的肿瘤。 A. 多基因遗传 B.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C. 遗传易感性 D. 单基因遗传 E. 染色体畸变引起 14.Fanconi贫血症(FA)属于______。

干细胞的突变与肿瘤

干细胞的突变与肿瘤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能够驱使肿瘤的形成。不同的是,干细胞的增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数目保持相对恒定,而肿瘤细胞虽可以无限增殖,但却失去了自稳定性的特点。其机制可能是由于干细胞基因突变及突变累积、非整倍体扩增、不对称分裂、端粒酶作用以及信号转导途径和微环境异常导致干细胞增殖分化机制失调1。 早期的研究表明,单一细胞获得4~7次基因突变将发生恶性转化2。组织更新快的上皮组织、造血系统是肿瘤高发部位,组织自我更新越快,复制、转录过程中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越高。由于干细胞具有无限增生能力,在体内可长期存在,这使基因突变更容易在干细胞中发生和积累。已有报道指出某些结肠癌和白血病产生于积累了多次突变的干细胞3, 4。结直肠上皮所有的细胞来源于隐窝底部4~6个干细胞,干细胞不断向表面增生,干细胞增生形成分化细胞的数量和分化细胞死亡或脱落的数量维持平衡。用放射线诱导突变人类肠隐窝细胞发生表型变化大约需1年时间,分化细胞仅有2天的寿命,而1年正好是单一突变的干细胞增生形成肿瘤的时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产生于积累了多次突变的组织特异性干细胞或骨髓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恶性转化5-7。如果人体内存在积累了多次突变或恶性转化的干细胞8,它们是可能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的,这也许是存在高癌发病家族的一种可能的原因和解释9。 最近,Nat Cell Biol发表的1篇文章阐述了老化过程中积累的基因组损伤对干细胞功能的影响10。干细胞和体细胞中年龄依赖的DNA损伤积累可能是老化的干细胞功能障碍的原因。干细胞具有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同

肿瘤基因检测的解读流程

从临床进入基因检测流程是入口,检测结果结合临床信息进行合理解读是出口,这一入一出之间需经历检测前临床咨询部分、实验室部分、信息分析部分、临床解读部分共四个环节。其中的策四部分临床解读部分即是根据检测结果、患者信息、医生共识综合判断,临床和遗传咨询有效衔接、充分沟通,最终出具临床解读报告。 在做成临床解读报告之前,首先需要将解读的各个环节进行明确,包括解读的步骤流程,解读的技术细节。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到解读的规范化,使解读过程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出具一份好的临床解读报告,基因检测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和临床医生。从大的框架讲,基因检测数据解读可分为三个步骤:原始数据T分析数据、基于数据库的解读-与患者个体表征/临床病例结合的解读。 1、读懂原始数据 将测序的原始序列数据(FASTQ )去除接头及低质量序列,经BWA软件比对至GRCh37/38 (NCBI 版本)或hgl9/hg38 (UCSC版本)人类基因组参考序列上;Picard去除重复序列使用GATK 检测SNV与Indel变异使用ANNOVAR 进行变异注释。最后获得一份.vcf文件(图1)。

Ph?*e 1 : primary processing R*w (FQW) 图1从测序的原始序列数据到vcf文件的流程—份vcf文件包含如下基本信息。 CI LT Start End Ref Alt Func. re fGenc Gene, re fGcno GeneDotail. refGone ExonicFunc. / efGeno ofGone Chr:变异所在的染色体 Start :变异在染色体上的起始位置 End :变异在染色体上的结束位置 Ref :参考基因组的序列 Alt:检测样本基因组的序列 Func.refGene :变异所处参考基因的功能区(exonic Jntronic ,UTR3 ,UTR5 , splicing , upstream , downstream , intergenic )(此处的exonic 特扌旨夕卜显子编码氨基酸区,不包括外显子的UTR区) Phas? 2: variant detection Phase 3: variant annotation

肿瘤发生机制学说

cypress1975 wrote: 很多研究生研究肿瘤,但是由于对于肿瘤的认识有限,因此在设计实验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很多研究生认为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就是癌基因,相反抑制细胞增殖的基因就是抑癌基因,更进一步,促进细胞存活的基因就是癌基因,相反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就是抑癌基因。在这样思想的意识指导下,研究基因与癌症的关系就是将基因导入癌细胞,观察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等方面的影响,然后得出该基因与癌症的关系,最后推测该基因可能是癌症治疗的靶点。另外一些研究生研究某个基因与癌症的关系,但是出发点是该基因在某个信号转导通路中怎么样,然后推测该基因与肿瘤的关系。 大家看看上述什么地方有误欢迎讨论 20世纪后半叶,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把对肿瘤的认识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癌基因、抗癌基因、周期相关基因及蛋白质、凋亡相关基因及分子、信号传导系统、转移相关基因、耐药相关基因等研究乃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蓬勃开展,使人们从分子水平的不同侧面观察和理解肿瘤成为可能。信息学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只需鼠标一点,排山倒海般的文献便尽收眼底。尽管如此,人们对癌症的本质以及如何控制这一恶疾的认识却仍未产生质的飞跃,若干推论仍属假想。对此,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肿瘤细胞分子突变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第二种尚不易被接受的解释则是人们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偏差。正如美国肿瘤学家哈纳汉(D. Hanahan)所讲:“很多人认为本世纪的前几十年,我们对肿瘤发生及治疗的研究仍要沿袭此前几十年的方式,越来越复杂的文献将继续堆积到本已极为复杂的文献堆中,但我们期待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式……诚然,这种改变首先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但最根本的改变还有赖于观念的更新。”[1] 尽管他并未说明“观念的更新”指的是什么,但若干研究结论确实已经暗示,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思路和思维方式可能已经发生了偏差。 由于坚信肿瘤的发生起源于细胞特定基因的改变,肿瘤发生的机理最终必须在基因水平得到解释,对肿瘤的控制最终也必须通过对基因的干预才能实现,过去几十年大多数肿瘤研究都致力于寻找癌细胞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尽管大规模、高通量的基因分析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肿瘤细胞基因组结构的高度不稳定性,这些基因突变又总是处于时间依赖性、空间依赖性和个体依赖性的变化之中,如何从成千上万的突变中找出真正有意义的、肿瘤共性而又是肿瘤特异性的改变,实际并非易事。每一个新发现带来的惊喜常常伴有随之而来的矛盾和困惑。 爱因斯坦认为,一种理论正确性的重要标志是其逻辑上的简洁性。基因突变理论由于其日益突出的复杂性和不和谐性,在解释肿瘤的成因时已经遇到了不可回避的矛盾。笔者坚信,肿瘤的发生肯定有其具有普遍意义的、能解释肿瘤各种生物现象的简洁的机理,不必用繁杂多变的基因突变来解释,但基因突变又可被纳入其中。重要的是,这种认识隐含着解决肿瘤问题的最佳思路。正如哥白尼如果不提出日心说,人们仍然要在托勒密地心说的统治下费劲地理解天文;爱因斯坦如果不提出相对论,人们仍然要在牛顿经典力学的限制下费劲地理解时空一样,肿瘤学的研究,也已到了必须在观念上发生改变的时候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