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8年高考政治复习临门一脚测试题

08年高考政治复习临门一脚测试题

08年高考政治复习临门一脚测试题
08年高考政治复习临门一脚测试题

08年高考政治复习临门一脚测试题

必修一

1.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情况及其基本态势

演变:秦朝皇帝制度(背景、情况、特点)和三公九卿制度(职责、秦朝中央管制的特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元朝:中书省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态势:君权不断强化,宰相权力逐渐削弱,直至废除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其基本态势

演变: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体制;元朝行省制度

态势: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控制地方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1)积极: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大一统的基本格局。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推行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③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④有利于国家统一决策,提高行政效率。⑤有利于民族融和和对外交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繁荣。⑥有利于国家组织力量抗击自然灾害。

(2)消极:中央集权影响下①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末农民起义)②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③中央集权制度造成地方对中央的日益依赖,地方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

君主专制之下决策的随意性、独断性,难免导致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导致官吏唯上是从,因循守旧;君主专制的盛行导致官僚结构膨胀,产生官僚主义,贪污之风盛行;在思想文化加强控制;导致统治的黑暗、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朝时期正式确立、西汉时期日益巩固、隋唐时期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继续加强、明清时期发展到顶点并走向衰落。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

(1)国共关系发展历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①关系:合作。②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打到列强,推翻北洋军阀发动统治。孙中山新三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③影响: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使中国革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①关系:由对抗逐渐走向合作。②原因:1927年开始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反革命恐怖政策,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扩大侵华。到1935 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③影响:中国无产阶级从城市转向农村、创建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使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中共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和军队。长征到达陕北后开始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①关系:国共再次合作共同抗日。②原因: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企图灭亡中国。③影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1949):①关系:再对抗。②原因:美、蒋勾结,挑起全面内战。③影响:中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人民22年的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政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

(2)影响二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①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②二者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③国际上主要对华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3)结论:国共两党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5.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洪仁玕:《资政新篇》提出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

早期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国家(仅停留在理论阶段)

康梁维新派:建立君主立宪国家,

孙中山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和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新三民主义,开展国民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一届人大召开;

三大政治制度(创立、破坏、健全和完善)

6.现代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新姿态(背景、外交政策、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新局面(背景、表现)

新时期以来——新调整、新成就(背景、政策、主要活动)

7.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1)英国与德国君主立宪制比较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都是资本主义发展产物;都以法律形式确立;都以君主为国家元首。

不同点:君主权力——英国君主不掌握实权,统而不治。德国掌握最高权力,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首相——英国选举产生,多数党的领袖,对议会负责,掌握立法和行政大权。德国由皇帝任命,不对议会负责。议会——英国政治中心掌握国家大权,限制王权。德国拥有制定法律权力,对政府和皇帝没有监督权。

(3)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制的主要特征:①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的混合物。②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③议会的权力以内阁为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④君主是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美国:①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拥有行政权力,统率三军。②三权分立,相互

(4)代议制的基本特点:①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行使国家权力;

②议会是国家权力核心,关键是掌握了立法权;③一般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④基本实行政党政治的形式,自由竞争,民主选举,由多数党执政。

(5)代议制的作用: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得欧洲的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施,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制度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

8.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由曲折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探索。

9.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1)民族解放运动:北美、中国和印度

(2)第三世界兴起:政治——1955年万隆会议、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及其发展、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经济——石油输出国组织、第四次不结盟首脑会议。

10.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欧洲中心格局(近代以来到二战);美苏两极格局(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

必修二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1)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基础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年) 以私有制为主;

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1956年至今)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第一次: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①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③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③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次: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四次:1978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②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建国后工业经济管理模式变化

1949-1956年: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1956-1978年;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1978年后:改变高度集中管理模式,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建国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949-1956:由公有制为主导,私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56-1978,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4.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

①在经济上的表现: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发展资金。由此开创了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农业——实行了集体农庄。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广泛采取强制性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排除商品、市场、价值规律作用;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形成了独立于资本主义以外的经济体系。

②评价:积极、消极

③经验: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从国情出发,在相对落后的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寻找到一条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加强对经济建设的宏观调控;以五年计划作为周期,比较科学;

为确保重点工程的建设,可以适当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④教训: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和创

造性的发挥,并造成了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得经济失去了活力,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

荣。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罗斯福新政:①背景;②时间;③目的;④内容: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

复工农业生产。1933年通过《农业调整法》,1933年6月,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举办救

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⑤特点——运用政府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

济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⑥实质——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

系做出的政策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不可能改

变资本主义的本质。⑦影响:对危机、对美国社会矛盾、对美国人民生活、对资本主义经济运

行模式。新政对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1)政府职能和总统权力;(2)关注民

生,社会保障;(3)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制定经济发展的宏观性计划,运用财政、货币等

政策调节经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的手段和思想。

5.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普遍发展,冲击英国的地位

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英美争夺世界经济控制权

二战后,美国执掌资本主义世界领导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6.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二战后全球化发展过程

战后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区域集团化开始出现(欧共体)区大规模发展全球化潮流

苏为首的社会主义体系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过渡

(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通讯和信息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紧密联系;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成为全球化的有力的

推动者;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成为全球化的政治前提;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疏通了商品、资本流动的渠道;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立,成为全球化的促进因素。

(3)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发展中国家经济严重恶化,面临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技术水平落后以及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压力和调整。②发达国家凭借全球性技术,占据主导地位,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贫富分化严重。③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④频繁的战争和核武器试验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对策:①倡导平等互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世界经济新秩序。②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总之,要全人类共同行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4)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机遇、挑战及其出路。

机遇: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

挑战: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技术水平落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国家的经济主权和政治主权遭到严重挑战

出路: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中谋求发展。

(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方面,不利方面,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7.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必修三

1.儒家思想

(1)发展线索: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成为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西汉时期逐渐恢复并成为占统治地位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新阶段、明清之际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继承,重新焕发了生机、戊戌变法时期利用孔子权威宣传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彻底批判,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文革”时期对儒家思想彻底否定、新时期以来批判继承儒家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从背景上看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都是面临高度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从内容上看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从影响上看,都对两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影响。

不同点:

从背景上看: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法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比较充分,已经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尚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两国资产阶级力量不同:法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强大,迫切需要推翻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出现。两国思想解放前提不同: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中国封建思想一直严密控制人民。

从内容上看:就批判对象看:中国主要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而法国是反对教权主义、专制主义和等级制度。从思想涉及的方面看:中国涉及到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法国主要是政治方面。从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看,中国没有传统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法国则对未来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一整套政治构想。

从影响看:中国没有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框架,而法国不仅为本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对北美、亚洲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性质看:明清时期的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启蒙性,但仍然是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而法国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3)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价值

民本思想、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与邻为善、注重礼仪、注重教育和教化、注重气节和品德修养、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强调祖国统一与中央集权。

2.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过程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康梁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毛泽东;邓小平

3.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南方谈话

时政热点Array一、科技创新

1.时政热点:神五、神六,嫦娥一号,大飞机计划等

2.涉及知识:(1)四大发明及西传(2)传统科技发展的原因(政治安定高度统一;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民族之间的交流;对外交往等)(3)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科技未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政治: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缺少宽松的政治环境;经济: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使得手工业难以充分发展,失去了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物质基础、动力和机制;思想上:封建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制异端思想;外交闭关锁国的政策,失去与西方的联系;教育上:科举制度下主要学习儒家的四书五经,科技没有应有地位)(4)西学东渐(5)詹天佑(6)两弹一星(7)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8)袁隆平

二、周年纪念及周总理一生

1.时政热点:周年纪念(已经印发)

2.涉及知识:涉及逢7、逢8重大历史事件

3.周总理一生重要活动:南昌起义、遵义会议、重庆谈判、政务院总理和外交部长、外交的突出贡献——中苏、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三农问题

1.时政热点:十七大报告

2.涉及知识:(1)古代农业政策(耕作方式、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特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基本特点)(2)党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1950-1952年)(3)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见前面)(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景、试行地区、情况、性质、作用)

四、关注民生,建立和谐社会

1.时政热点:2008年初大雪、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

2.相关知识:

(1)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关于“仁”的学说:

孔子:仁孟子:仁政荀子:仁义、王道程颐、程颢:仁与万物俱生,有仁就有义理智信朱熹:仁义理智是道德准则,是天理的反映

(2)古代儒家思想家关于“民本”的思想

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得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包含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为重要,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了“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

董仲舒:主张仁政,改变了西汉时期的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明末清初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人民为主”,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3)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中关于“仁”和“民本”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董仲舒:中央集权和三纲五常

宋明时期:理学中提高自我修养、注重品德,自我调节,和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4)唐太宗“存百姓”思想,均田制、轻徭薄赋

(5)明朝末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6)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要求按照年龄和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7)近代关于民生思想的论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8)中国共产党关于民生问题:建国前的土地政策、建国以后的婚姻法和社会习俗、1949-1953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3-1956年一化三改造、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着眼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新时期中的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在20世纪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状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前20年全面实现小康。

(9)世界历史上有关社会福利问题:

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相关措施: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福利国家的概念;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二战后到六七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质;目的)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0)科技发展对于民生的改变和提高: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到来大大地改变了人民的生活。

五、依法治国、建立民主法制国家

1.时政热点:十七大报告

2.涉及知识:

(1)古代中国法家思想和罗马法律

(2)近代欧美法制

(3)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

洪仁玕:《资政新篇》提出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

早期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国家

康梁维新派:建立君主立宪国家,

孙中山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和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新三民主义,开展国民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一届人大召开;三大政治制度(创立、破坏、健全和完善)六、科学发展、又好又快

1.时政热点:2007-2008年中国股市和物价问题

2.涉及知识:(1)建国初经济发展(2)八大经验(3)1958年教训,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等问题(4)新时期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5)罗斯福新政

七、大国崛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历史

世界历史主要阶段的划分:

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17-18世纪: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英国、法国、北美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9世纪初-70年代: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战到二战期间: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展。两极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美国史复习线索

第一阶段:17——18世纪:开始诞生

一、华盛顿①领导美国独立战争②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③开创美国民主政治,拒绝接受王位,维护民主制度

二、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

1、背景:①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②大州与小州、蓄奴州与自由州的妥协;③邦联制局限④谢司起义,使得统治集团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2、内容:三权分立制(国会、总统、联邦法院的产生和各自权力)、联邦制(中央和地方关系)、共和制

3、评价:①民主性:确立了共和政体;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②局限性:种族歧视: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③作用:巩固了国家政权。

④修正

第二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对外侵略: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望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日本:1853年打开日本的大门

三、对外争霸:在亚洲:追随英法

四、文化: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主要成就:爱迪生、莱特兄弟

二、对外侵略:中国: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表明其对华有了独立的侵略政策。不再追随英法。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四阶段:一战后到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并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一、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

①背景: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府无力扭转颓势,人民不满,要求改革。②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③内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④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⑤作用:

二、文化: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美国的悲剧》现代主义手法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老人与海》

第五阶段: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二战后后初期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取得霸权地位,70年代后地位下降。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一、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阶段:①二战后到70年代初,经济稳定发展(黄金时期)②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出现滞胀③80年代逐渐复苏,低速持续增长④90年代,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2.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个中心、两大体系、三大支柱。

3.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独占鳌头,控制西欧和日本。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二、政治与外交发展——确立了以美苏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政策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推行称霸全球得政策(巩固其霸主地位):①在欧洲实行“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德国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以遏制苏联。)②在亚洲发动两次局部战争:侵朝战争、侵越战争;③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敌视的态度。

3.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4.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第六阶段、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国——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一、经济

1.“新经济”出现,持续增长

2.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引领全球化浪潮。企图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控制其他国家

二、政治

1.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出现了一超多强格局,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2.表现: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如绕过联合国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轰炸。(借口“人权高于主权”;实质:干涉别国内政)

三、文化:互联网、知识经济

中美关系发展: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美国追随英法侵华。19世纪末,美国有独立侵华政策,加剧侵华。20世纪初到30年代,与日本在华进行争夺。1945-1949:独霸中国。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初:敌视新生中国,中美对峙。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建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合作、竞争、制约。

英国史复习线索

第一阶段:14——16世纪

一、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从西班牙、葡萄牙等获得了原始资本。

二、与西班牙争霸:1588年打败无敌舰队

第二阶段:17——18世纪中期——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

1.《权利法案》

2.内阁制确立

二、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海上殖民活动

2.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三、对外侵略:北美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

四、科学文化:牛顿与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早期启蒙思想:霍布斯和洛克

第三阶段: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70年代: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一、经济: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的工业革命

二、政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64年在伦敦成立国际工人协会

三、对外侵略与争霸:

1.侵略:中国: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资本输出。

2.争霸:与法国之间:参加反法同盟,争夺欧洲的霸权;与拿破仑的战争;法国支持美国反对英国;与俄国之间: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

四、科学文化:

1831年,法拉第用试验验证了电磁感应现象。

19世纪中期,达尔文《物种起源》,确立了进化论,提出了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原理。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作家拜伦《唐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9世纪30年代后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20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苹果车》

第四阶段:19世纪70年代——二战:国际地位开始下降,工业垄断地位丧失、经济地位动摇、殖民体系动摇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凯恩斯主义

对中国:参加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五阶段:二战后:国际地位降低,追随美国

一、经济: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融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

二、政治:地位衰落,追随美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在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力量。

四、中国:香港

中英关系发展:19世纪中期,侵华的急先锋,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率先打开中国大门。19世纪末,随着美德等国强有力竞争,英国在华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侵华主力,对中国西藏、新疆边疆地区侵略,参与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战后在华地位进一步下降。新中国建立后,与美国一起遏制中国。1999年香港回归。

法国史复习线索

第一阶段:14——16世纪的法国:

第二阶段:17——18世纪的法国:开展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法国的启蒙运动:

第三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开展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经济:法国的工业革命

二、政治:巴黎公社革命

三、对外侵略:中国两次鸦片战争

四、对外争霸:

与英国:反法同盟。与俄国:拿破仑时期、克里米亚战争。与普鲁士:反法同盟、普法战争

五、文化:

1.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2.19世纪3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司汤达《红与黑》;莫泊桑《项链》;绘画:米勒《拾穗者》

3.19世纪60年代开始印象派:莫奈《印象·日出》、马奈

第四阶段:19世纪70年代——一战:向帝国主义过渡,地位下降,

一、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二、政治:1875年宪法制定,确立了共和政体

二对外侵略:中国:中法战争、三国干涉还辽、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对外争霸:法德矛盾尖锐(源于普法战争)第五阶段:一战后到二战后

文化: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美术:马蒂斯《舞蹈》

第六阶段:二战后——今

1.经济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展、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欧盟

2.政治方面:战后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参加北约、欧共体(欧盟)成员国

德国史复习线索

第一阶段:14——16世纪

第二阶段:17——18世纪

第三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大陆上霸主

一、经济: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展开

二、政治:

1.德意志统一

2.制定1871年宪法,建立联邦制君主立宪国家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

三、文化: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浪漫主义海涅《德意志,一个冬天的故事》第四阶段:19世纪70年代——一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

一、经济: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德国的发明和创造:西门子、卡尔·本茨。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

二、对外推行军国主义:中国:①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②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变成势力范围;③1899年,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④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三科学: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第五阶段:一战后到二战后

第六阶段:二战后——今

一、经济

1.发展过程:二战后到50年代初:恢复。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高速发展。8、90年代以来:积极参与区域化和全球化

2.地位和影响:成立欧洲共同体,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政治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二、政治:分裂到统一(1949-1990)

俄国(苏俄、苏联)史复习线索

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作家: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里《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19世纪中期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期——一战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二、对外:19世纪中期,利用两次鸦片战争,夺取在华权益。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

三、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第二阶段:十月革命——二战

一、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1.背景: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2.在经济方面表现

3.缺陷和弊端: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4.评价: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四、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成立。

五、文化: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阶段:二战后——苏联剧变

一、苏联的改革历程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过程:①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②“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1991年12月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③苏联解体——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3.俄罗斯回到资本主义社会。

二、文化:爱伦堡《解冻》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国际地位有很大改善中国与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关系:19世纪中期,沙俄利用两次鸦片战争之际,侵略中国,割占大片领土。19世纪末参与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20世纪初日俄战争。1912策动外蒙古独立。20世纪20年代,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并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后期出兵中国东北。建国后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支持中国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90年代以来中俄在能源、反恐等方面进行合作2001年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日本史复习线索

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一次大战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

二、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日本经济的发展,向帝国主义过渡

三、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

(一)原因:

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

2.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更需要国外市场;

3.日本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竞争,因而更多地采用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大陆政策”及其表现

1.制定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吞并朝鲜:①1867年《江华条约》,强迫朝鲜开放通商口岸;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享有领事裁判权;②甲午战争后日本增强控制朝鲜的势力;③1905年乘日俄战争获胜之机,把朝鲜变成殖民地;④1910年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

3.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4.发动日俄战争。(1904—1905年)(帝国主义战争)实质上是侵略中国的战争。(争夺东北,在中国土地上进行)

四、一战前后的日本

1.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2.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近现史、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15年,提出了“二十一条”,一战期间形成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第二阶段:一战后到二战后

第三阶段:二战后——今

一、经济:

1.发展阶段: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历经了恢复、高速发展等阶段

2.发展原因:战后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经济的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也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影响:①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③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4.积极加入区域合作组织和全球化浪潮,发展自身经济

二、政治:

1.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和对日本进行改造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两极格局结束以来的日本

日本成为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之一,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

中日关系:19世纪晚期,日本积极扩大对华侵略:1874年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末参与瓜分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日俄战争、一战期间1914侵占山东,1915强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扩大侵华,1937-1945全面侵华。新中国建立后追随美国,中日对峙。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泛滥,否定侵华史实,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2.关于大国崛起一些认识:

注重发展本国实力、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八、复兴之路

1.时政热点:《复兴之路》

2.涉及知识:

(1)中国复兴的六大阶段:

(2)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以来历史总结)

政治方面内容:①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民主制度建设③法制建设④“一国两制”的祖国统一方针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经济方面内容: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②经济体制改革③对外开放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思想方面内容:①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邓小平理论

外交方面内容:①外交背景②外交基本政策:不结盟和对外开放③外交的主要活动: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科技成就: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1982年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导弹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从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2003年“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社会生活方面内容:衣食住行(着装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电讯事业的发展、电视的普及、双休日、互联网、

九、人文奥运、圣火传递

1.时政热点:08奥运,圣火传递

2.涉及知识:古希腊人文精神,古代中国文化(文字、书法、纸卷轴),近代奥运与中国,奥运与科技、环境,北京历史,圣火传递中的不和谐音符,西藏问题,圣火在江苏传递路线

十、台湾大选、祖国统一

1.时政热点:马氏当选,国民党成为执政党等

2.涉及知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见前面)

(2)新时期处理两岸关系:台湾问题,“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等

十一、江苏地方、人杰地灵

1.时政热点:奥运圣火传递路线,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

2.涉及知识:南京、苏州、南通、扬州城市历史,苏南发展,改革前沿,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1)西周:吴国(2)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3)唐朝时期:扬州经济发展(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我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地位——长江流域的主要商业城市;中外经济的交往的重要港口)扬州的对外交往(主要港口、鉴真东渡)(4)明清时期丝织业:苏州杭州(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6)近代开放城市(上海、南京、镇江、苏州)和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7)民国初年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原因(教材原因、地区的市场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表现、代表人物(8)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南通)、1985年以后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十二、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浪潮

1.时政热点:全球化的机遇挑战

2.涉及知识:

(1)世界市场的雏形、拓展、初步确立、最终确立、二战后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

(2)两种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3)三大模式: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模式、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

(5)全球化趋势出现原因、反全球化的浪潮、我们的对策等

十三、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已印发)

高三政治-高三政治复习哲学与文化生活测试题 最新

高三政治复习哲学与文化生活测试题 一.选择题(50分,每个2分) 近年来,汽车大量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成为居民家庭消费的热点。回答1-2题 1.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采矿业、钢铁业、汽车维修等行业的发展,说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任何事物之间都会发生联系 c.事物的联系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 D.人们可以随意改变事物的联系2.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汽车在给人们带来交通便捷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这说明 ①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②利与弊是任何矛盾都有的两个方面 ③事物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④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3.当年法国人高唱着《马赛曲》奔赴卫国前线,中国人民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奔赴抗日前线。这主要表明 A.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B.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回答4——5题。 4.在外忙碌一年的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度春节。这是因为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世界各国民族节日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成了中国人必不可少的文艺大餐。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们,对春节晚会的评价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的存在表明 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②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呈现下降趋势③国家必须对流行的文化加强管理和引导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2018年12月1日,精彩纷呈的第15届多哈亚运会开幕式,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将亚洲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和广袤的亚洲空间浓缩,向世界人民表现了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历史、风俗。回答6一8题。。 6.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元素在多哈亚运会开幕式上精彩纷呈,说明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③文化发展开始趋同④不同民族文化能够和睦相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 A.商人贸易活动 B.教育活动 c.人口迁徙 D.大众传媒 8.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主要体现了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有主次之分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每一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 9.风景秀丽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通过黄山的秀丽表现出来 B.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存在于黄山的秀丽之中 C.黄山的秀丽存在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中 D.黄山的秀丽可分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0.不知从何时起,人们过起了情人节,每到2月14日,花店都门庭若市。由此可见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B.文化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D.人总能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 11.冥王星是1930年由美国人汤博发现的,这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是了不起的。但随着人们研究水平的提高,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不符合太阳行星的标准。2018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投票决定,把冥王星降为“矮行星”。这表明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多数人认同的就是真理 ②真理具有相对性,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可以有多个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A.①③ B.③④ C.②③D.②④ 12.2018年8月,北京奥组委发布了201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见 右图 )。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 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运动图形的简化特征,达 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这说明,艺术创作 A.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 B.来源于艺术家的创意 c.是意识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D.具有主观随意性 13.2018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青藏铁路的修建实现了三大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4.“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规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种观点错在 A.没有认识到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没有认识到人民群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四)高考常考的曲线图题

课时练习(四)高考常考的曲线图题 1.下表是2017年10月2日某市油价调整表: 89#汽油92#汽油95#汽油 调整前调整后跌幅调整前调整后跌幅调整前调整后跌幅5.86 5.68 ↓0.18 6.28 6.09 ↓0.19 6.69 6.48 ↓0.21 格,Q表示燃油汽车需求量)表示正确的是() 解析:选B由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汽油价格下跌。汽车和汽油为互补商品,汽油价格下跌,人们会增加对其互补品汽车的购买,油价与汽车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由此排除A、C两项;油价下跌后,相比以前来说,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但汽车的价格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变动后的曲线D2应该向右平行移动,因此B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2.右图中OP表示价格,OQ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D是需求曲 线,S是供给曲线。当市场上某商品价格从P2向P1移动时,下面说 法正确的是() A.该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B.该商品价格下跌,人们购物需求减少 C.该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状况 D.该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出现供过于求状况 解析:选D该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A项错误;该商品价格上升,B 项错误;该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C项错误;该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出现供过于求状况,D项正确。 3.(2018·太原质检)中澳自贸协定让85%澳洲出口中国的商品享受零关税。假设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零关税的T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图示能够正确表示我国T

商品的替代品M和互补品N的需求变化趋势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A零关税会导致T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增加,进而会导致其替代品M 的需求减少,其互补品N的需求量会增加,故T商品价格与其替代品M的需求量成正比,与其互补品N的需求量成反比,①②符合题意,③④错误。故选A项。 4.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手机的需求曲线出现了从图a到图b的变化。这一变化() ①导致手机的替代品需求量可能增加②表明手机由高档耐用品变为生活必需品③导致手机的互补品需求量可能增加④表明手机由生活必需品变为高档耐用品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选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生活必需品的反应较小,高档耐用品的反应较大,手机的需求曲线从图a变为图b,这说明手机由高档耐用品变为生活必需品,②正确,④错误;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手机的价格会下降,因此人们对手机的需求量会增加,手机的互补品需求量也可能增加,③正确;人们对手机的需求量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可能会减少,①不选。 5.为支持三农发展,2017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要求继续稳步实施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以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若用D1、D2表示补贴前后农机的需求曲线,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补贴前后农机需求变化的是() 解析:选C根据题意,农机的价格不变,应该是需求曲线的移动,排除A、B;实施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会使农机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选C,排除D;答案为C。

高三理综模拟试卷一(附答案及部分解析)

吉安一中2020届高考模拟卷理科综合(六)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Si28P31S32Mn55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判断细胞死活的方法及解释正确的是 A.用较高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洋葱外表皮细胞,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未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说明是死细胞 B.用健那绿处理人体蛔虫的体细胞,显微镜下没有发现被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说明是死细胞C.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在细胞质中运动,并随着照射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受光面,说明是活细胞 D.因为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用甲基绿吡罗红未能将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染成红色说明是活细胞 2.科学家从动物的胰脏中分离到一类低分子 量的蛋白质(Ub),能对细胞中的异常蛋白 (靶蛋白)贴上“标签”,被贴标签的靶蛋 白随即被蛋白酶水解,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相关说法错误的是(注:AMP为一磷酸腺苷) A.Ub为靶蛋白贴标签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靶蛋白水解过程与人消化道内蛋白质水解过程不同C.Ub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D.Ub在靶蛋白水解过程中起到催化的作用3.图1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结果图,图2为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流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细胞若继续发生质壁分离,则该细胞的吸水增强 B.图1所示结果只能在图2中C处观察到 C.图1若视野比较暗,则只能通过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亮 D.图1图2 所用的细胞中心法则是:DNA→RNA→蛋白质 4.人类色盲中有红绿色盲和蓝色盲之分。某地区正常居民中约有44%为蓝色盲基因携带者,下图为该地区某一家族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蓝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10号体内细胞最多有4个色盲基因 C.11号和12号生一个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为1/12 D.若13号与该地区一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 代患蓝色盲的概率是11/200 5.将某种二倍体植物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做进一步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由⑤×⑥过程形成的⑧植株不属于一个新物种 B.由⑦到⑨的过程中,通常利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 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 体占总数的1/4 D.由③到④的育种过程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基因突变 6.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2021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模拟试卷 1(Word 含答案)

2021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模拟试卷 1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 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如图所示,金属杆ab 静止放在水平固定的“U”形金属框上,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上的.磁场中,当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大时,金属杆ab 总保持静止.则 A.杆中感应电流方向从b 到a B.杆中感应电流大小保持不变 C.金属杆所受安培力大小保持不变 D.金属杆所受安培力水平向右 15.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2M 、半径为R (R 足够大)的 14圆弧曲面C,质量为 M 的小球B 置于其底端,另一个小球A 质量为2 M ,小球A 以v 0= 6m/s 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与B 发生弹性碰撞,不计一切摩擦,小球均视为质点,则 A.小球B 的最大速率为4m/s B.小球B 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率为 34m/s C.小球B 能与A 再次发生碰掩 D.小球B 不再与C 分离 16我国实施“嫦娥三号”的发射和落月任务,进一步获收月球的相关数据. 如果该卫星在月球上空绕月做匀速圆用运动,经过时间t ,卫星相对月球中心经过的路程为s,卫星与月球中心连线扫过的角度是1弧度,引力常量为G ,根据以上数据估算月球的质量是 A. 23t GS B. 32S Gt C. 2 3Gt S D. 32GS t 17.如图所示,一根轻绳的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O 点另-端悬托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小球半径忽略不计。开始时轻绳保持整直,现用一光滑细杆的右端P 点与轻绳接触,保持细杆水平向右缓慢推动轻绳,使P 点移动了一小段距离,则在此过程中 A.轻绳OP 段的拉力越米越大 B.轻绳OP 段的拉力先变大后变小 C.轻绳对杆的作用力保持不变 D.轻绳对杆的作用力越来越大

高三理综模拟试卷带完整答案

高三理综模拟试卷带完 整答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理综试卷 考试时间:2017年12月13日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O 16、Mg 24 、Al 27 、Na 23Fe 56 Cu 64 Si28 S32 Cr5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人所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2.下面的①、②、③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Q分别代表三种物质,下列有关Q的叙述错误的是 A.Q可能位于细胞膜上 B.Q中可能含有硫元素 C.①不一定发生在细胞内 D.②必须依赖三磷酸腺苷 3.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B.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D.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不含糖类物质4.下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4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5.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效应T细胞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6.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7.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梨花淡自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的相同 B.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常加入金属发光剂和发色剂使烟花放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C.草莓棚中使用的“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的主要成分可以是碳酸钙 D.芒硝晶体(Na2SO4·10H2O)白天在阳光下曝晒后失水、溶解吸热,晚上重新结晶放热,实现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继而转化为热能 8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的燃烧热是kJ/mol,则2CO2(g)2CO(g)+O2(g) ΔH=+kJ/mol 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kJ/mol,则H2SO4和Ba(OH)2的反应热ΔH=2×k J/mol C.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少 D.已知:H-H键的键能为a kJ/mol,Cl-Cl键的键能为b kJ/mol,H-Cl键的键能 为c kJ/mol,则生成1molHCl放出的能量为(a+b-2c)/2kJ 9.埋在地下的钢管道可以用如图所示方法进行电化学保 护。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 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 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 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DNA…—A—T—G—C—…RNA…—U—A—C—G—…甲A—P~P~P 乙 A 丙 C 12 H 22 O 11 丁 A.因为来自同一人体,所以各细胞中的DNA含量 相同 B.因为各细胞中携带的基因不同,所以形态、功 能不同 C.虽然各细胞大小不同,但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立足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儒家思想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比如,宋明理学对于心性的关注,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道、释三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一个例证。儒家文化的发展( ) A.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时而变 D.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4.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0届高三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试题: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练习试题(含解析)

课时练(十)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一、选择题 1.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生活不断改善。下列能够对此加以说明的是( ) A.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B.就业状况持续改善 C.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D.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答案 B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我们应( )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B.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C.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D.坚持新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案 A 3.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列措施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的是( ) ①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②加强社会建设,平均分配社会资源③消除收入差距,实现同时共同富裕④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B 4.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目标的实现将使( ) ①我国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总体上达到小康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④我国全体人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D 5.《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完整版)高三理综模拟试卷(带完整答案)

2017-2018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理综试卷 考试时间: 2017 年 12 月 13 日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126 分) 本卷共 21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6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O 16、Mg 24、Al 27、Na 23Fe 56 Cu 64 Si28 S32 Cr5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当人所处环境温度从25℃降至 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2 .下面的①、②、③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Q 分别代表三种物质,下列有关Q 的叙述错误的是 A .Q 可能位于细胞膜上 B . Q 中可能含有硫元素 C.①不一定发生在细胞内 D.②必须依赖三磷酸腺苷5.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 .效应 T 细胞的作用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 .病毒抗原诱导 B 细胞分化的作用 6.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 e 为感受器, a 为效应器 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 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 d 处膜外的电位变化 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 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7.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梨花淡自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的相同 B.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常加入金属发光剂和发色剂使烟花放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C.草莓棚中使用的“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的主要成分可以是碳酸钙 D. 芒硝晶体 (Na2 SO4·10H2O)白天在阳光下曝晒后失水、溶解吸热,晚上重新结晶放热,实现了太 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继而转化为热能 8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3.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NA ?—A—T—G—C —??—— —— RNA U A C G —?甲 () A — P~P~P A C12H 22O11 乙丙丁 A.CO 的燃烧热是 283.0 kJ/mol ,则 2CO (g)2CO(g)+O 2 (g)H=+283.0 kJ/mol 2 B.HCl 和 NaOH 反应的中和热H=-57.3 kJ/mol ,则 H2SO4和 Ba(OH) 2的反应热 H=2×(-57.3) kJ/mol C.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少 D. 已知: H- H 键的键能为a kJ/mol , Cl - Cl 键的键能为 b kJ/mol, H- Cl 键的键能为 c kJ/mol ,则 生成 1 mol HCl 放出的能量为 (a+b-2c)/2 kJ A.甲图中共有 5 种核苷酸B.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D.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不含糖类物质 4.下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 4 种细胞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因为来自同一人体,所以各细胞中的DNA 含量相同 B.因为各细胞中携带的基因不同,所以形态、功能不同 C.虽然各细胞大小不同,但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 D.虽然各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但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9.埋在地下的钢管道可以用如图所示方法进行电化学保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方法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B.在此装置中钢管道作正极 C.该方法称为“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D. 镁块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 2O+4e-4OH -

2019届高三政治专题复习检测试题14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课时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体的思想活动 C.实践是主体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它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排除A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因此B项错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C项错误。应选D项。 答案:D 2.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销量增加;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 解析:由“变化”一词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D 3.下列能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有()

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②三思而后行③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④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解析:①③阐述的是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②④阐述的是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答案:C (2018·全国重点中学模拟)2018年7月22日,太阳照常升起。但这一天的太阳又是如此特殊,这将是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500年一遇的奇观。回答4~5题。4.过去,民间流行“天狗吃日”的说法,现在普通群众都知道日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运行造成的现象,这体现了() A.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无限发展的 B.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C.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解析:材料中人们对日食的认识从不正确到正确,体现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的。A项说法错误,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 5.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做出的。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一次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观测结果与爱因斯坦事先计算的结果十分吻合,从此相对论得到世人的承认。材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 坚定文化自信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来自于( ) ①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②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数量庞大的“90后”乐于在网上传播正能量,他们的视野从“风花雪月”转向“星辰大海”,把国家的荣誉和自己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一代。这种自信主要表现为( ) ①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④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全面、系统、可持续,课堂是最好载体。日前,教育部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①发挥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彰显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发挥了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需要( ) ①对时代发展潮流深刻把握 ②主动担当发展历史文化的责任 ③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充分肯定 ④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定地走中国道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表明( )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

2020年高考理综模拟试题(四)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理综模拟试题(四)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共8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贴好考号条形码或将考号对应数字涂黑。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答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清洁。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量):H-1 C-12 N-14 O-16 Na-23 Ca-40 P-31 Zn-65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膜上蛋白质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控制物质运输时必须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类囊体膜上没有行使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C.线粒体的双层膜上没有转运葡萄糖的载体 D.垂体细胞膜上有识别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2.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酶的原因是过氧化氢的分解与温度有关 B.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会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其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 D.调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可在学校内对同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进行有性生殖的植物都存在伴性遗传的现象 B.基因A与其等位基因a含有的碱基数不一定相等 C.碱基对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但不一定引起遗传信息改变 D.造成同卵双生兄弟或姐妹间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4.“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研究证实DELLA蛋白通过阻遏某些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而赤霉素能解除细胞中已经存在的DELLA蛋白的阻遏效果。以下叙述不合理的是 A.植物合成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B.赤霉素与脱落酸在调控种子萌发与休眠中的作用相互拮抗 C.赤霉素通过抑制DELLA蛋白基因的表达解除其阻遏效果 D.DELLA蛋白分子上可能存在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区域 5.miRNA是一种小分子RNA,某miRNA能抑制W基因控制的蛋白质(W蛋白)的合成。某真核细胞内形成该miRNA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综合测试题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综合测试题(三)xx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回答1--5题。 1.材料体现了 ①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②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③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 B.统筹兼顾 C.更好的发展 D.全面协调可持续 3.党的十七大强调“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是因为 A.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 B.正确的认识推动客观实践的发展 C.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D.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4.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这表明要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应 A.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 B.强化国家的监管和引导 C.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作用 D.推进文化创新 5.xx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十七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 ①中共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②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 关系③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决定国家大政方针④中共与民主党派有共同政治纲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 十七大报告有诸多亮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财产性收入”等。回答6—10题。 6.推进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做到: ①国家强化宏观调控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公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④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高三模拟理综试卷

绝密★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银川一中第三次模拟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33~40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Al:27 S:32 Fe:56 Cr:52 Cu:64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将物镜对准通光孔 B .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观察 C .观察颜色浅的材料时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D .使用高倍镜时,用粗准焦螺旋调节 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材料或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观察DNA 和RNA 的分布 B .可用菠菜叶肉细胞观察线粒体 C .通常用层析液分离和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研究色素的种类和含量 D .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检测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 3.下列对相关细胞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可释放水解酶将细胞摄取的病原体分解 B .细胞质基质中的葡萄糖进入线粒体被利用需要经过2层生物膜 C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与高尔基体有关 D .植物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可分布于叶绿体和液泡中 4.以下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A .水体遭受污染后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导致水体污染加重 B .机体再次感染SARS 病毒时,迅速产生更多的效应淋巴细胞 C .草原上蛇与鼠的数量通过捕食和被捕食保持相对稳定 D .胎儿分娩时刺激缩宫素的释放,缩宫素浓度升高进一步刺激子宫收缩 5.右图表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A .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 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 .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C .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 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D .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密码的翻译 6.在自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2n=4)形成四倍体植物的过程可能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减数分裂失败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B .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理科综合试卷 第1页(共20页) 理科综合试卷 第2页(共20页)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诗句“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所包含的哲理,下列表述最确切的是( )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运动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 2.《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改造世界 ④人们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成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漫画《上面的工作安排》(作者:何青云)启示我们( ) ①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②要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要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种条件 ④要正确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辣椒本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湖南浏阳“辣椒大王”杨意红用外地引进的辣椒做父本,以本地辣椒为母本,杂交培育辣椒树。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3米多高可连续多年挂果的辣椒树,据测算,亩产能达到3 000千克以上。辣椒树“无中生有”说明( ) ①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构建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③通过科学实验深化人的认识可以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 ④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意识目标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发展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分析应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精析 1.A [“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材料强调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故选项A 符合题意。] 2.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是指遵循规律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如图所示,假如“企业”代表社会总供给,“公众”代表社会总需求,“进水口”代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出水口”代表公众储蓄。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企业”<“公众”时,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 A.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B.实施紧缩财政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C.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促进供给与需求平衡 D.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2.未来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财政支出会呈刚性增长,财政管理要求更规范科学。这种“财政新常态”意味着在保证财政收支大致平衡的前提下,适度增加财政赤字规模。适度增加财政赤字规模的影响是( ) ①保持财政收支相等,促进社会供求平衡 ②增加货币资金回笼,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③扩大减税降费和支出空间,助力结构性改革 ④增强财政政策的灵活性和政府的调控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描述该政策对经济带来的影响的有( ) ①增加市场上货币供应量,改善资金流动 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③金融机构信贷能力增强,贷款收益增加 ④贷款环境有望宽松,刺激社会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中央提高财政赤字率的合理性在于 ( ) ①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财政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②财政赤字的增加不会引发经济风险 ③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充裕,降低社会融资风险

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理综试卷

绝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 ( 银川一中第二次模拟考试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He-4 C-12 O-16 Mg-24 Cl-35.5 K-39 Ca-40 Cu-64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核酸包括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两大类 B.姐妹染色单体上具有1个亲代和1个子代DNA分子 C.翻译时转运RNA分子的磷酸基团端与相应的氨基酸结合 D.半保留复制合成的子代DNA保留了亲代的全部遗传信息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B.群落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等都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各种群关系和边界范围等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但是只有减数分裂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 B.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积累可导致癌症,因此癌症可遗传 C.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需抑癌基因的严格调控 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B.同型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 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5.高密度水体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 养化,影响养殖。如图为利用稻田生态 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 为水流方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鱼塘富营养化水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 B.鱼类与稻田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存在捕食、竞争的关系 C.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过程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D.鱼塘尾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能被稻田中的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6.下列有关细胞代谢叙述,正确的是 A.与白天相比,夜间小麦叶绿体中NADPH/NADP+的比值明显降低 B.与安静状态相比,运动时人体肌细胞中ATP/ADP的比值明显升高 C.与气孔开放时相比,气孔关闭时小麦叶绿体中C5/C3的比值明显降低 D.与有氧状态相比,缺氧时人体肌细胞中NADH/NAD+的比值明显升高 7.化学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B.“梨花淡自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的主要成分相同,都是合成纤维 C.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D.对“地沟油”蒸馏可以获得汽油 8.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B.2.3g Na与O2完全反应,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介于0.1N A和0.2N A之间 C.3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2N A D.1mol乙烷和1mol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