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视黄醇结合蛋白4遗传多态性与2型搪尿病的关系

视黄醇结合蛋白4遗传多态性与2型搪尿病的关系

视黄醇结合蛋白4遗传多态性与2型搪尿病的关系
视黄醇结合蛋白4遗传多态性与2型搪尿病的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实验诊断学习题-肾功部分..

肾功能检查 1.自由水清除率等于或接近0,则提示 A 肾脏具有稀释功能 B 肾脏具有浓缩功能 C 肾脏既具有稀释功能,也具有浓缩功能 D 肾脏稀释和浓缩功能严重受损 E 肾小管损伤较轻,预后良好 答案:D 2.肾病综合征时产生的蛋白尿为 A 肾小球性蛋白尿 B 肾小管性蛋白尿 C 溢出性蛋白尿 D 组织性蛋白尿 E 其他 答案:A 3.肾小球性蛋白尿的发生原因 A 肾小管髓襻吸收功能损伤 B 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 C 肾小球通透性增加 D 肾远端小管上皮细胞受损 E 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过量 答案:C 4.下列属于常见的肾小球性蛋白尿的是 A 转铁蛋白 B 尿蛋白 C 视黄醇结合蛋白 D α1微球蛋白 E 结合珠蛋白 答案:A 5.微量肾小球性蛋白尿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微量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早期诊断肾小球损伤的敏感指标 B 微量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是最常检测的肾小球性蛋白尿 C 微量白蛋白尿对肾间质性肾病的诊断指标 D 微量肾小球性蛋白尿对监测糖尿病肾病意义重大 E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24h尿蛋白量<200mg 答案:C 6.关于血Cr和血尿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血尿素浓度取决于机体含氮化合物的分解代谢和肾脏的排泄功能 B 血Cr和血尿素可以反应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C 血Cr和血尿素是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 D 血Cr比血尿素更能转却地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 E CCr比Cr和血尿素更好地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 答案:C 7.反应肾小管功能损伤的指标是 A 血清白蛋白 B 血清前白蛋白 C 尿β2-微球蛋白 D 尿转铁蛋白 E 血清C反应蛋白 答案:C 8.某患者血Cr为88.4μmol/L,尿Cr浓度为4420μmol/L,24h尿量为1584ml,其GFR 为 A 25ml/min B 50ml/min C 55ml/min D 75ml/min E 155ml/min 答案:C 9.莫氏实验的结果,下列哪一项为正常 A 24h尿量>3000ml B 日间与夜间尿量比<2:1 C 最高与最低尿比重差<0.009 D 夜间尿比重>1.020 E 各次尿比重固定在1.010 答案:D 10.目前临床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的首选项目是 A 尿中Na+浓度 B 尿中K+浓度 C 尿中微量白蛋白含量 D Ccr E 血肌酐水平 答案:C 11.关于选择性指数的分析,正确的是

视黄醇结合蛋白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视黄醇结合蛋白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视黄醇结合蛋白,在体内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它在维生素 A代谢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肾脏疾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对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和特性以及其在肾脏疾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视黄 A醇结合蛋白质类肾疾病 1968年Kanai等首次分离发现了RBP,1971年Berggard和Peterson在尿中将其分离出来。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为特异转运蛋白, 在血中维生素A起着重要的作用。RBP 的蛋白是低分子量,能由肾小球自由滤过,近端肾小管几乎完全重吸收,其在血尿中的含量变化与肾脏疾病密切相关。 一、RBP的生理功能和理化特性 RBP是一种单一肽链蛋白质,有一个结合一分子,含有184个氨基酸残基和 3个二硫键,全反式视黄醇的结合点。RBP 的分子量为21000,半衰期约为3-12 小时,它的沉降系数2.13-2.30,在体内每天公斤体重5mg的合成率[1]。RBP是肝脏内合成,在受到全反式视黄醇刺激后分泌出来,释放入血后与甲状腺素运载蛋 白(transthretin,TTR)、视黄醇(retinol,ROH)按照1:1:1的比例形成三元 的复合物。应严格按照视黄醇的调控分泌入血的 RBP量。RBP受体在不同细胞组 织的分布变化很大,其与 RBP 结合力也不一致。在肠、肝、脾分布的受体有特殊 的结合能力,在视网膜色素胎盘、上皮细胞、骨髓、肾脏其受体具有较高的结合力。不同组织的RBP受体分布与 VitA 在不同组织的功能、代谢要相一致。ROH 与RBP结合,从肝储备区将ROH转运至肝外的靶组织。在对肾脏髓质、皮质受 体的研究中,Smeiand等发现分布在皮质的几乎有特殊的结合力的受体[2]。 二、RBP在肾脏的功能性代谢 血清 RBP 结合 VitA 通过滤过肾小球部分。Usdda 等研究发现 RBP肾小管的重 吸收发生在S1、 S2段并发现了 RBP免疫反应物质在这两段的溶酶体。Marinos 等发现RBP-VitA 复合物介导的胞吞通过megalin(gp330)作用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只是跨细胞转运通过近端肾小管,而并没有溶酶体转运到胞内降解[3]。他们也发现一些 RBP 降解在近端肾小管细胞,并且这一转运过程几乎不受 megalin(gp330)竞争者影响。 三、RBP测定与肾脏疾病 1.RBP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近来国内外学者通过监测尿 RBP 做了一些研究来反应肾病综合征患者,对敏感 性的激素治疗。大量蛋白尿可导致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受损,肾小管上 皮细胞损害就会出现,都认为肾病综合征尿中小管损害标志物可能是不敏感激素 治疗的危险因素。 Sessos等[4]调查了3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8周,在前后激素治疗中,尿RBP和β2-MG变化的情况,病人所有的强的松用量 1-1.5mg/kg,经过研究发现在 不敏感激素治疗组的尿β2-MG和 RBP明显高于敏感激素治疗组,随着疾病好转 敏感激素组的尿β2-MG和 RBP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在不敏感激素组尿β2- MG>3000mg/g.Cr和RBP>4000mg/g. Cr。所以说分析多变量结果证实其激素的敏感性越差则尿RBP越高。 Masroiasnni等在研究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 球硬化症的患者的肾病综合征病理的表现,这些患者尿 RBP水平正常在治疗前,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兴奋: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 抑制活动:可兴奋组织由活体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的活动。 应激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所发生的反应。 适应性:生物体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神经体液调节: 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 前馈控制系统:是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不发出反馈信息,监测装置检测到干扰信息后发出前馈信息,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部分的作用,从而使输出变量保持稳定。 第二章肌肉 三联管: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亦称三联体。 静息电位: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内-外+)。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以传播的电位变化。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离子学说:(1)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浓度不同(2) 细胞膜选择通透性(3) K+在浓度差推动下外流的结果→内 -外+. 滑行学说:骨骼肌收缩的原理。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横桥的带动下,向暗带中央(M线)滑行的结果。最后肌节缩短。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总结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肌肉缩短。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相反,肌肉在产生时被拉长,这是由于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虽积极地收缩但仍被拉长。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等动)进行最大收缩。 相对肌力: 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肌纤维选择性肌大:当进行耐力训练时,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当进行速度、爆发力训练时,快肌纤维选择性肥

单味中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作者:丁伟伟费德升李玉卿张忠贤王彩萍张雪峰 作者:丁伟伟费德升李玉卿张忠贤王彩萍张雪峰 【关键词】慢性肾炎蛋白尿中药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慢性肾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志之一,近年对以往资料的回顾调查及大量的实验结果显示,蛋白尿是导致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进展性肾衰的一种持久独立的恶化因素[1]。尿蛋白漏出过多不仅可造成肾小球系膜细胞和上皮细胞损害,也会加重肾小管间质局部缺血、缺氧及肾小球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合理应用中医药,有助消除尿蛋白及延缓肾功能减退。本文就单味中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1 补虚药 1.1 黄芪黄芪味甘微温,功能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草药, 能增强活血化瘀药物的功效,降低尿蛋白。黄芪主要含黄芪多糖、氨基酸、大量无机离子、微量元素等,其中富含微量元素硒可能与其控制肾性蛋白尿有关。硒具有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害,并能加强某些自由基清除剂的抗氧化作用。因此,黄芪可能通过上述作用,保护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降低蛋白尿[2]。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还能增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善肾小球功能。黄芪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对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减轻免疫性因素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减少血浆内皮素分泌,增加肾血流量。 1.2 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草药,性甘温,具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等作用。研究证实,冬虫夏草能激活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维持机体cd4/cd8细胞的平衡,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减少尿蛋白。刘丽秋[3]等发现,它通过增加mmp 2的表达,抑制tmip 1,2的表达,促进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这可能也是其降低蛋白尿的机制之一。 2 活血化瘀药 2.1 葛根葛根味甘性平,功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从中药葛根中提取的葛根素,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扩张肾小球毛细血管,改善肾血流量,从而预防和治疗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恢复肾小球滤过功能,延缓减轻肾脏损害,减少、缓解蛋白尿的产生[4]。 2.2 丹参其性苦微寒,有活血调经、凉血安神等功效。研究发现,丹参能扩血管、抗凝抗血栓、降血脂、促进组织修复、抑制细菌等作用,减少肾脏细胞凋亡,清除氧自由基,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5,6]。徐丽等发现[7,8],丹参可显著降低dn大鼠肾脏tgf β1、ctgf、pai 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减少ecm的沉积和尿白蛋白的排泄。 2.3 川芎川芎辛温,有活血行气止痛、祛风胜湿之功。阿魏酸(fla)为桂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川芎等常用植物药中,可有效拮抗内皮素引起的肾血管收缩,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抑制炎症及免疫反应,减少尿蛋白[9]。川芎嗪是从川芎根茎中提取分离的生物碱单体,具有降低血浆内皮素(et)和tnf水平、抗氧化等作用。王振和马金丽等对50例慢性肾炎患者应用川芎嗪治疗,结果尿蛋白较前明显减少[10]。 3 清热除湿药 3.1 升麻升麻甘辛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等功效。《本经》云:升麻“解百毒”。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有抗感染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帮助恢复肾功能,有利于蛋白尿

尿蛋白免疫电泳

尿蛋白电泳 1、所有病人均留取新鲜晨尿送检。 2、检测方法:尿蛋白电泳方法均同于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尿蛋白定性采用磺基水杨酸法。 3、根据正常人血清醋纤膜电泳分离出来的区带来对照分析尿蛋白电泳区带。血清蛋白电泳可分为A(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条区带,根据尿蛋白电泳所出现的蛋白区带的位置,也可分别给定为以上5条区带,电泳薄膜上仅出现A、α1、β带称选择性蛋白尿,电泳薄膜上除有A、α1、β带外,还出现α2带者或A、α1、α2、β、γ等5条带均显示的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蛋白定性根据形成的浑浊度以“+”表示蛋白含量的多少。 结果:肾炎组以中量蛋白尿为主,呈选择性。定性多为“+~++”. 肾综组以大量蛋白尿为主,呈高选择性。定性多为“++~+++” 肾衰组:初期以中~大量蛋白尿主国,呈非选择性。终末期肾衰因肾小球大部分已毁坏,尿蛋白反而减少,甚至为阴性。为选择性蛋白尿,定性为“-~+” 讨论:正常健康人,每24h尿中只有80-150mg蛋白排除体外,用磺基水杨酸尿蛋白定性检查法不可检出,尿蛋白电泳无区带显示,30例健康人尿蛋白定性均为阴性,尿蛋白电泳无区带显示,由结果出可以看出,随着肾小球基底膜损害不断加重,尿中排汇的蛋白量不断增加。然而终末期肾衰患者肾小球绝大部分已毁坏,尿蛋白反而减少,说明尿蛋白含量的多少不一定能完全反映肾脏损害程度。在这三组病例中显示尿蛋白电泳的选择性,肾综组高于肾炎组高于肾衰组,尿蛋白由选择性变为非选择性,终末期肾衰尿蛋白减少或无尿蛋白,当肾小球受到免疫反应损害后,肾小球基底膜滤孔变大,使肾小球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在疾病早期只有20万以下的小分子蛋白透过而排泄于尿中,这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基底膜滤孔进一步增大,致使大、中分子的蛋白质也能滤出,即血浆中的所有蛋白质均无选择性的滤到尿中,称“非选择性蛋白尿”。此尿蛋白的选择性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我们认为利用尿蛋白电泳确定是否选择性蛋白尿有助于临床了解肾脏的损害程度,有助于对肾脏疾患的分类、治疗及判断预后。

如何正确认识蛋白尿

如何正确认识蛋白尿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对尿蛋白的认识 尿蛋白是尿液中的正常成分,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天,上限为150毫克/天,在常规检测中显示的是阴性,在正常含量范围内的尿中的蛋白质即为尿蛋白。当尿中蛋白增加,尿常规检查可以测出即为蛋白尿。蛋白尿是肾脏病的常见表现,全身性疾病亦可出现蛋白尿。 病因 可以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很多,它们包括: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或病理性蛋白尿。常见有:剧烈运动后,发热的极期,进食高蛋白饮食;胡桃夹现象;各种肾脏病和肾血管病等。 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腰疼临床表现也不相同,例如: 1.功能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是一种轻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1克)、暂时性蛋白尿,原因去除后蛋白尿迅速消失。常发生于青壮年,可见于精神紧张、严重受寒或受热、长途行军、强体力劳动、充血性心衰、进食高蛋白饮食后。 2.体位性蛋白尿 清晨尿液无尿蛋白,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加强脊柱前凸姿势时,尿蛋白含量增多,平卧休息1小时后尿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多发生于瘦长体型的青年或成人。反复体位性蛋白尿,需注意除外肾病,如胡桃夹现象(又叫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因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挤压左肾静脉所致)。 3.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持续存在,尿中蛋白含量较多,尿常规检查常合并有血尿、白细胞尿和管型尿。并可伴有其他肾脏病表现,如高血压、水肿等。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各种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疾病、遗传性肾病、肾血管疾病和其他肾脏病。常见的如: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①肾炎可为隐匿性、急性、急进性或慢性。常合并血尿、高血压和水肿等。②肾病综合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或等于克,同时伴有血白蛋白减少,水肿、高血脂。③肾功能不全分为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蛋白尿为肾脏损害的表现。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①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育龄期女性多见。依据肾脏受累严重程度的不同,尿蛋白量可以表现为少量至大量。②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肾脏受累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儿童多见,成年人亦可发生。蛋白尿多数发生在紫癜出现后2~4周。③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早期肾脏受累,但是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可为阴性,后逐渐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再发展至大量蛋白尿,乃至终末期肾病,即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等治疗。④痛风性肾病尿检异常出现较晚且轻微,仅见轻度蛋白尿及少量红细胞。晚期可进展至慢性肾衰竭。⑤高血压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5~10年后常出现肾脏等损害。良性高血压导致的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的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2克),很少出现大量蛋白尿。有些合并镜下血尿,常有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脑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硬化等表现。另外一种恶性高血压导致的蛋白尿常为突发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由少至大量,多数伴有血尿和白细胞尿,肾功能多急剧恶化。 (3)肾小管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尿蛋白多为+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2克。 (4)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Fabry病、薄基膜肾病、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等,由于基因异常,导致肾脏结构缺陷,导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肾内科题库

1. 最有助于诊断尿路感染实验室检查是:A A.尿培养 B.尿沉淀的革兰氏染色 C.经静脉尿路造影术(IVP) D.细菌包裹试验 E.尿路超声波检查 2. 下列哪项检查是反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功能?E A.内生肌酐清除率 B.血尿素氮及肌酐 C.核素肾图 D.PSP排泄试验 E.浓缩及稀释试验 3. 男性48岁,三天前误服生青鱼胆后出现恶心呕吐,少尿,浮肿,检查BUN28mmol/L (78mg%),Cr 736μmol/L(8.3mg%),血CO CP 14vol%,血钾7.5mmol/L (7.5mg%),BP18/14kPa(135/105mmHg), 最有效处理方法 :E A.大剂量呋噻米(速尿)静推 B.5%SB静滴 C.降钾树脂口服或灌肠 D.利尿合剂 E.血液透析 4. 男性,15岁,两周来尿少,用利尿剂治疗无效,原来精神萎靡,四肢发冷,来院急诊, 测BP8/ 5.2kPa(60/40mmHg),脉搏120次/分,高度浮肿,尿蛋白++,血浆白蛋白 15g/L,Cr40ml/分,根据病史检查分析患者休克原因:C A.急性肾小球肾炎合并感染性休克 B.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心源性休克 C.肾小球肾病伴低血容量性休克 D.紫癜性肾炎伴过敏性休克 E.急性间质性肾炎伴药物过敏性休克 5. 女性,28岁,因急性无尿五天,来院急诊,查体:血压20/14kPa(150/100mmHg), B超:膀胱无充盈,血:BUN34mmol/L(95mg/dl),Cr624μmol/L(7.1mg/dl), K 7.0mmol/L(7.0mEq/L),CO -CP12mmol/L(27vol%),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E A.静滴50%葡萄糖+5%碳酸氢钠+呋噻米(速尿) B.静滴50%葡萄糖+普通胰岛素+呋噻米(速尿) C.静滴10%葡萄糖+呋噻米(速尿)+5%碳酸氢钠 D.静滴20%甘露醇+5%碳酸氢钠+呋噻米(速尿)

视黄醇结合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导读]尿素氮(BUN)与肌酐(Cr)作为传统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两者的灵敏性较差。因为肾小球的代偿能力很强,只有当50%以上的肾小球受损时才会引起两者的升高。近年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损 尿素氮(BUN)与肌酐(Cr)作为传统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两者的灵敏性较差。因为肾小球的代偿能力很强,只有当50%以上的肾小球受损时才会引起两者的升高。近年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损害,对推测肾脏损坏的预后有一定意义。本文重点介绍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1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生理特性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肝脏分泌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21000kD),由肝细胞合成,受全反式视黄醇刺激并与之特意性结合主要功能是将视黄醇从肝细胞转运到上皮细胞,血浆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约有90%与甲状腺素结合前蛋白结合,形成高分子蛋白复合物,故而不被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当视黄醇被转运到靶细胞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便游离到血浆中,迅速被肾小球滤过,几乎全部被肾近曲小管重吸收而分解。 正常情况下,在尿中稳定性强,不易分解,不受pH和血压干扰,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量甚微(100μg/d)。但在肾近曲小管损伤时,其尿排量明显增加,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量增加可作为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物。当肾脏滤过功能降低时,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而使血中各种形式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贮积而显示血浓度升高。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均是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但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一项较NAG更敏感的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使用甘露醇检测结果提示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于检测甘露醇所致早期肾功能损害较BUN、Scr敏感,可以更早的反应肾功能损伤的情况。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各组肾病的阳性率与Urea、UA较为接近,明显高于Cr、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灵敏度好于Cr,Urea易受饮食影响,而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结果较为稳定。血液或尿液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肾功能指标应用于临床。 2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当慢性肾炎患者近端肾小管有损伤时,血β 2 -微球蛋白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尚在正常范围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便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高血压的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便增加更为明显。IgA肾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明显

蛋白尿最明显的症状

蛋白尿最明显的症状 蛋白尿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就是泡沫比较丰富,当然这是作为普通人来说比较直观的一种感觉,蛋白尿分为功能性的蛋白尿,体位性的蛋白尿以及病理性的蛋白尿,比如说平时在剧烈运动以后,或者是身体发热的时候,或者是进食一些蛋白质食物,都可能会发生蛋白尿的现象,这都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 ★1.功能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是一种轻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0.5~1克)、暂时性蛋白尿,原因去除后蛋白尿迅速消失。常发生于青壮年,可见于精神紧张、严重受寒或受热、长途行军、强体力劳动、充血性心衰、进食高蛋白饮食后。 ★2.体位性蛋白尿清晨尿液无尿蛋白,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加强脊柱前凸姿势时,尿蛋白含量增多,平卧休息1小时后尿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多发生于瘦长体型的青年或成人。反复体位性蛋白尿,需注意除外肾病,如胡桃夹现象(又叫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因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挤压左肾静脉所致)。 ★3.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存在,尿中蛋白含量较多,尿常规

检查常合并有血尿、白细胞尿和管型尿。并可伴有其他肾脏病表现,如高血压、水肿等。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各种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疾病、遗传性肾病、肾血管疾病和其他肾脏病。常见的如:(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①肾炎可为隐匿性、急性、急进性或慢性。常合并血尿、高血压和水肿等。②肾病综合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或等于3.5克,同时伴有血白蛋白减少,水肿、高血脂。③肾功能不全分为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蛋白尿为肾脏损害的表现。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①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育龄期女性多见。依据肾脏受累严重程度的不同,尿蛋白量可以表现为少量至大量。 (3)肾小管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尿蛋白多为+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2克。(4)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Fabry病、薄基膜肾病、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等,由于基因异常,导致肾脏结构缺陷,导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5)其他如高原性蛋白尿可见于从平原进入高原居留的人,尿蛋白阳性,定量>400毫克/24小时,去高原前无蛋白尿,进驻高原后发病,吸氧可好转,返回平原恢复正常。

肾内科基础知识163问

肾内科基础知识163问 1(由肾脏排泄的体内毒素有哪几种, (1) 尿素,分子量为60,尿素本身毒性很低,但尿素的水平反应了体内一组蛋白代谢产物积聚的水平。 (2) 胍类物质:甲基胍等 (3) 肠道细菌代谢产物:包括胺类、酚类。 2(尿液是怎样生成的, 尿液的产生分为3个步骤: (1) 滤过:当人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某些成分可从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囊中。 (2) 重吸收:滤过的液体经肾小囊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许多有用的物质被重吸收回血液。 (3) 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可将周围毛细血管中的一些成分,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物质,分泌至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 两侧肾脏每分钟形成的滤液约有125毫升,全天共有180升,而每分钟经肾脏最后形成尿液约1毫升,每天约1500毫升,即尿量仅为滤液量的1%。 3.什么是肾性高血压, 直接因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成年高血压病人的5,,10,。其中,肾动脉狭窄导致肾缺血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血管性高血压;而由其他肾实质性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则称为肾实质性高血压。 4.如何区别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 80,90,的高血压是由于原发性高血压引起,10,20,为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一般多发于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有家族史;常先有高血压,后有尿检异常,在高血压早期,尿变化及肾功能损伤均不明显;肾脏损伤与心脏、视网膜血管硬化等病变相并行。 肾性高血压为继发于肾脏疾病后所致的高血压,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以下,常无家族史;患者常有水肿,血压逐渐上升,有时可急剧恶化;其尿变化和肾功能损伤较明显,常先有尿检异常,后有高血压,一般随血压升高而出现眼底变化。 5(什么是蛋白尿, 当24小时尿蛋白排出量超出150毫克,用常规的临床检验方法检出尿中有蛋白时,称为蛋白尿。蛋白尿分为两型,一种是生理性蛋白尿,一种是病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健康人在遭受某些刺激时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当刺激去除后,蛋白尿亦随之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又称持续性蛋白尿)是因为患肾小球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影响到肾脏而引起的蛋白尿,在病变痊愈前将持续存在。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四种类型: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蛋白尿。 6(什么是直立性蛋白尿和运动性蛋白尿, 直立性蛋白尿,常见于青少年,直立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且无高血压、浮肿及血尿等异常表现。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血液动力学及内分泌调节有关。此种蛋白尿可表现为间歇性和持续性蛋白尿。 7(什么是运动性蛋白尿, 运动性蛋白尿即指在运动时或运动后出现尿蛋白排出增多,在数小时内消失,不伴随其 1

尿蛋白定量与定性是怎样的

尿蛋白定量与定性是怎样的 尿蛋白定量与定性是怎样的?正常人尿中含有少量蛋白质,主要为白蛋白,24小时尿中含量约为40~80毫克,最多不超过150毫克。由于量少,常规定性检查为阴性,故临床上习惯于说正常人尿液无蛋白质。当尿中蛋白质浓度超过150毫克,日时,尿常规定性检查己能将此蛋白检出,此尿即称为蛋白尿。蛋白尿是肾炎的主要表现之一。 尿蛋白定性能判断病人是否有蛋白尿,并能通过半定量分析粗略估计尿中蛋白质含量。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加热醋酸法及磺基水杨酸法等。试验结果尿液若无混浊及沉淀则为阴性,以(-)表示;若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或沉淀则为阳性,用(+)~(++++)作半定量估计。尿蛋白定性(半定量)结果与其相应尿蛋白浓度间大致对应关系已显示见表1。 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 2.肾小管性蛋白尿:在正常情况下经肾小球滤出的中小分子蛋白质,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肾小 管疾病时,蛋白质重吸收受障碍,小分子蛋白质就会从尿中排出,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由于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浓度很低,故此类病人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有时仅10mg,也可以蛋白尿存在。 3.溢出性蛋白尿:在某些疾病中,血中小分子蛋白浓度增加,如本周氏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若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吸收阈限,就可以排出,见于骨髓瘤、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4.分泌性蛋白尿:尿中IgA排泄增多,见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病;髓袢升支厚段受炎症及药物刺激时,分泌粘液蛋白(Tamm Horsfell蛋白,T-H蛋白)增多。 5.组织性蛋白尿:组织遭受破坏后可以释放胞质中各种酶及蛋白质,若分子量小,肾小球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小管吸收阈限,就则可自尿中排出。该项蛋白液可以直接从肾小管排出,如癌胚抗原——aFP、溶菌酶、肾小管基膜抗原等。 因此,测定蛋白质的大小及性质对临床很有意义。SDS据丙酰胺凝胶电泳的应用更有实际价值。 总之,如果你没有学过医,那我告诉你,蛋白尿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病,治疗蛋白尿关键是认识他,为什么会有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压是不是控制好了。 尿蛋白测定,包括尿蛋白定性和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性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定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阳性程度与肾损害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续出现尿蛋白阳性,除外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肾病外,应考虑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呈间歇性,只在劳动或运动后为阳性反应。因此,运动后尿蛋白检验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cin,RBP)为血液中视黄醇(维生素A)的转运蛋白。1961年Berggard在免疫电泳中发现在α2-球蛋白区域能形成一条长沉淀线的蛋白质,曾称为长α2-球蛋白。在以后几十年中,人们对这种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发现这种蛋白质广泛地分布于正常人体液中,属α1-球蛋白,具有从肝细胞中转运视黄醇至周围组织的功能。现认为血液中RBP主要以视黄醇、前白蛋白结合的复合物形式存在,当复合物中视黄醇与靶细胞结合后,RBP便与前白蛋白分离,自肾小球滤出,由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降解。近年来的深入研究表明RBP含量改变能够敏感地反映近端肾小管功能、肝功能损害程度,是反映肾脏、肝脏及营养性疾病发展、转归的敏感指标。本文就近年来对RBP理化特性、代谢以及RBP含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一、RBP的理化特性及生理功能 RBP分子由一条多肽链及小部分碳水化合物组成,不含中性糖和氨基已糖,分子量为21,000,沉降系数S020W 2.3S ,等电点pH 4.4~4.8,半衰期3~12小时。RBP经硫酸乙基葡聚糖层析(Slfoethy Sephadex Chromatography)得到A、B两个峰,二乙氨基乙醇葡聚糖(DEAE-Sephadex)层析A、B两部分后可获得A1、A2与B1、B2四组分。免疫扩散法显示RBP的四个组分抗原性是一致的。 RB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广泛分布于人体血清、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在血液中,RBP与视黄醇、前白蛋白以1:1:1(mol)的复合物形式存在,转运体内90%的视黄醇至机体组织,当RBP与细胞表面的RBP受体结合时,视黄醇进入细胞内,复合物解体,游离的RBP从肾小球滤出,其中绝大部分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被分解,供组织利用,仅有少量从尿中排出。当体内锌、铁缺乏及严重感染等疾病能降低RBP的生物合成。 RBP的提纯方法主要有普通提纯法、亲和层析法和快速蛋白液相层析法(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FPLC)三类。测定血、尿中的RBP方法较多,有放射免疫扩散、免疫浊度、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和放射免疫分析,但其中灵敏度高、实用性强的仅为放射免疫分析法(RL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蛋白尿产生的原因及治疗

文章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17153588.html,/ 蛋白尿产生的原因及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群允许有微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每日蛋白质排出量应少于150mg,这种现象属于正常状况。但是如果人体的肾脏出现问题,发生炎症反应,人体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就会增多,此时尿液就被称作蛋白尿,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蛋白尿的产生往往预示着肾脏可能出现了问题,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肾脏发生感染炎症、免疫等因素造成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发生病变,使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断裂,导致机械屏障受损,血液中的各种蛋白质分子就会无选择的漏出。另外,由于肾脏受损病变,导致滤过膜上的负电荷减少,使静电屏障作用减弱,因此,带负电荷的白蛋白漏出就会增多,漏出的蛋白随尿排出而形成蛋白尿。蛋白尿的反复或长期存在,对肾脏组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蛋白过多的漏出,可导致肾小球内压力增高,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小球萎缩,同时加重了肾小管缺血、供氧量不足,也导致了肾小管变性、萎缩。长期大量的蛋白丢失,还可使血浆蛋白明显降低,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产生水肿。 蛋白尿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两类: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蛋白尿。 生理蛋白尿是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质,且为一过性,尿蛋白含量不超过0.5g/24h, 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解一下病理性蛋白尿的治疗方法。 蛋白尿在临床一般分为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三种治疗方式。西医治疗蛋白尿主要是使用强的松(激素),环磷酰胺,雷公藤等有毒药物,采取的是破坏淋巴细胞,降低免疫力,抑制免疫反应的治疗方法。用西医治疗蛋白尿往往治标不治本,虽然暂时控制了尿蛋白,但降低了免疫力,也没有排除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所以停药后,激素减量后,容易出现感染并形成新的免疫复合物后,导致病情反弹,甚至加重。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西医特有的效果,西医见效快,能够快速发挥药物效果,暂时抑制病情进展,中医可以治本除根,但是它需要时间才能体现出自身疗效和特点,见效慢。 因此最好的治疗蛋白尿的方式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我们先应用西药控制病情进展,然后利用西医创造出时间和环境,采取中医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蛋白尿的治疗重点需要追寻病因进行合理施治,蛋白尿的产生是肾脏组织病理损伤的结果,实质就是肾脏纤维化进展所导致,石家庄肾病医院的特色疗法—“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利用它极强的药物活性,充分发挥传统中药治病于本特点,修复肾脏受损组织,恢复肾脏功能,进而使其蛋白尿逐渐消失,阻止肾脏纤维化进展,临床实践调查发现,有大约90%以上的肾病患者巩固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蛋白尿复发几率小。

蛋白尿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蛋白尿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正常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微(每日排出量约40~100毫克),作尿常规检查常不能测出。当有病时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可用常规尿蛋白定性试验方法测出尿中的蛋白,这种尿称为蛋白尿。医学上的蛋白尿分为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三种。 功能性蛋白尿见于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后,长途行军期间,高温作业或严重受寒,精神紧张等。高烧病人、心力衰竭病人、健康人进食高蛋白饮食后也可出现这种功能性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的发生与体位改变有密切关系,其特点是:清晨尿无蛋白质,起床活动后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直立、行走或脊柱前凸姿势(腹部向前突出)时,尿蛋白含量增多,平卧休息一小时后,尿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 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不需耍作专门的治疗。 病理性质蛋白尿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妊娠中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特别是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尿蛋白比较顽固,不易消失(持久性蛋白尿)。慢性肾炎的持久性蛋白尿成了医务人员和病人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药治疗蛋白尿有较好的疗效,现作一简要介绍。 (一)治疗蛋白尿的中药 治疗蛋白尿的中药基本上可分为补益气血(黄芪、党参、当归),

健脾和中(白术、茯苓、山药)、补益肝肾(山茱萸、枸杞子、怀牛膝、杜仲、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益肾固精(芡实、金樱子、桑螵蛸),滋阴,生津(鳖甲胶、生地、玄参、麦冬),利尿(石苇、干蟾),清热解毒(土茯苓),活血祛瘀(山楂、半枝莲),止痉(蝉衣)等几类。这些中药除土茯、干蟾、蝉衣不宜久服外,其余均可长期服用,无副作用。 黄芪:补气固表,托疮生肌。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剂量不得少于30克。 党参:益气,补脾,生津。治脾虚,食少便溏,四肢无力,心悸气短,口干,自汗,脱肛,子宫脱垂。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剂量不得少于30克,而且最好与黄芪同用。 当归:补血调经,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血虚闭经,痛经,慢性盆腔炎,贫血,血虚头痛,脱发等。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剂量为10~15克。 白术:健脾,燥湿,和中。治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水肿,自汗等症。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0~20克。 茯苓: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治脾虚湿盛,小便不利,食少脘闷,心悸失眠。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0~20克。 山药:健脾止泻,补肺益肾。治脾虚久泻,慢往肠炎;肺虚喘咳,慢性肾炎,糖尿病,遗精,遗尿,白带。用于治疗蛋白尿,

特定蛋白及常见特定蛋白的临床意义

01特定蛋白的概念 特定蛋白,通常也称特种蛋白,是一些来源于组织细胞,广泛存在于血清之中的含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执行着各种重要的生物功能。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血清蛋白质的变化,特定蛋白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临床检验指标。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以采用抗原—抗体反应对具有某一特定抗原性的蛋白质进行测定,故又称特定蛋白检测。 02特定蛋白的主要临床应用 特定蛋白的种类有很多,本文篇幅有限,就跟大家讲一讲特定蛋白在临床上的主要应用。 1、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列 特定蛋白中最常见的就是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补体C4系列。其中检测IgG、IgM、IgA的临床意义是:了解机体抗感染能力;而在免疫复合物疾病中,检测C3、C4可以了解其消耗程度。 2、风湿及类风湿系列 特定蛋白中检测风湿及类风湿系列的项目是:抗链球菌溶血素(ASO) 、类风湿因子(RF) 、C-反应蛋白(CRP),RF是抗变性IgG的抗体,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滑膜液中,其定量测定是判断患者免疫应答和观察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CRP对类风湿炎症反应具有辅助的诊断作用。ASO 可用于风湿热和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3、尿微量蛋白系列 特定蛋白中属于尿微量蛋白系列的项目有:尿微量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U)、尿免疫球蛋白(IgU)、α1-微球蛋白(A1M)、β2-微球蛋白(β 2MG),其中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或(和)滤膜上负电荷减少所至。如果尿蛋白排出增多,但低分子量蛋白为主,如MA、TRU

等,称为选择性蛋白尿;若高分子量的蛋白排出增多,如IgU等,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后者表示病变严重。 肾小球性蛋白尿可见于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肾小管性蛋白尿系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所致,主要是小分子蛋白排泄增高,如β2MG、A1M。可见于肾孟肾炎、失钾性肾病、肾血管性疾病及重金属中毒等。 4、急性炎症蛋白系列 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AAG) 、触珠蛋白(HPT) 、铜兰蛋白(CER) 、α1-抗胰蛋白酶(AAT)。在炎症和组织坏死时,血浆某些蛋白会出现特征性变化,称为急性炎症时相反应。CRP、AAG、HPT、CER和AAT 是五种急性炎症时相蛋白,其在急性损伤早期就可表现出含量升高。这些指标比传统指标如发热、白细胞升高及分类异常、血沉加速等,能更早的反映炎症和感染情况。 另外,急性炎症时相蛋白增加的持续时间不一样,有助于准确判断炎症的发展过程。其中CRP最为敏感,在炎症发生的最初2小时内含量就会增加;HPT在48小时内明显升高;AAG是疾病恢复的极好指标;而CER经常与HPT、AAG一起检测,有助于对急性炎症时相反应的监测。 5、营养状况检测 白蛋白(ALB) 、前白蛋白(PAB) 、转铁蛋白(TRF)患者的营养状况可极大地影响预后、疗效和住院期限。对患者的营养状态,可以用ALB浓度来评价,但是由于其含量高,半寿期长(20天),用于营养状态监测的灵敏度偏低;但PAB(半衰期为2天),TRF(半衰期为8天),在营养不良情况下,二者也都能快速表现出含量的下降。目前,临床普遍联合使用ALB、PAB及TRF三项指标,用于营养状况的评价和治疗效果的监测,保证结果更加灵敏准确。另外,PAB在肝脏合成,半寿期短,又可作为早期肝功能损伤的指标。 6、神经系统疾病检测 脑脊液(CSF)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对血脑屏障完整性的评价以及对椎管内炎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测定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产品技术要求北京赛诺浦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测定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 适用范围: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体尿液中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含量。 1.1 试剂盒包装规格 试剂1:1×15mL,试剂2:1×5mL;试剂1:2×30mL,试剂2:2×10mL; 试剂1:2×54mL,试剂2:2×18mL;试剂1:3×45mL,试剂2:3×15mL; 试剂1:4×54mL,试剂2:4×18mL;试剂1:2×300mL,试剂2:1×200mL; 试剂1:1×9L,试剂2:1×3L。 校准品(选配):5×0.5mL(五水平),5×1mL(五水平)。 质控品(选配):1×0.5mL,1×1mL。 1.2 试剂盒主要组成成分

注:校准品和质控品存在批特异性,具体浓度见对应批次产品标签。 2.1 外观 液体双试剂:试剂1 无色澄清液体;试剂2 白色悬浊液。 校准品:无色至淡黄色液体。 质控品:无色至淡黄色液体。 2.2 净含量 净含量不得低于标示体积。 2.3 试剂空白吸光度 在37℃、600 nm波长、1cm光径条件下,试剂空白吸光度应不大于 1.5。 2.4 分析灵敏度 测定浓度在1.0mg/L的样本时,吸光度变化值应>0.01。 2.5 线性 在(0.2,10.0)m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不小于0.990。在(0.2,1.0]mg/L区间内线性绝对偏差不大于±0.15mg/L;在(1.0,10.0)mg/L区间内线性相对偏差不大于±15.0%。 2.6 重复性 重复测试两份高低浓度的样本,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10%。

2.7 批间差 不同批号试剂测试同一份样本,测定结果的批间相对极差应不大于15%。 2.8 准确度 与已上市产品进行比对试验,在(0.2,10.0)m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不小于0.975。在(0.2,1.0]mg/L区间内线性绝对偏差不大于±0.15mg/L;在(1.0,10.0)mg/L区间内线性相对偏差不大于±15.0%。 2.9 质控品赋值有效性 测定结果在靶值范围内。 2.10 校准品溯源性 依据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的要求,提供试剂盒内校准品的来源、赋值过程及测量不确定度。校准品溯源至企业工作校准品。 2.11 稳定性 效期稳定性:试剂盒在2℃~8℃储存,有效期为12个月,取失效期的试剂盒进行检测,试验结果应满足2.1、2.3、2.4、2.5、2.6、2.8、2.9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