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献综述44438

文献综述44438

文献综述44438
文献综述44438

文献综述44438

昆明市富营养化水源16万吨净水厂设计

1.引言

富营养化是湖泊分类和演化的一种概念,是湖泊老化的自燃现象。含义是指湖泊、水库、缓慢流动的河流以及某些近海水体中营养物质(一般指氮和磷的化合物)过量从而引起水体植物 (如藻类及大型植物)的大量生长,使大面积的水域被藻类所覆盖,阻碍了水体与大气的接触,导致水中溶解氧的降低,而藻类的代谢死亡,微生物分解藻体及其它有机物也要耗去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其结果是引起水质恶化、味觉和嗅觉变坏、溶解氧耗竭、透明度降低、渔业减产、死鱼阻塞航道,对人和动物产生毒性。

2.1富营养化对水源水的影响和危害

(1)影响水体的感观性。富营养化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在富营养状态的水体中生长着很多藻类,其中有一些藻类能够散发出腥臭异味,向湖泊四周的空气扩散,直接影响、烦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以不舒适感觉。另外,由于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类的大量水藻的生长,浮于湖水表面,形成一层“绿色浮渣”,使水质变得浑浊,透明度明显降低,湖水感官性大大下降。

(2)影响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湖泊常常是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供给水源。富营养水体在作为供给水源时,会给制水厂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水源表层水中藻类密集,阳光难于透入湖泊深层,使其中藻类的光合作用明显受抑制,溶解氧的来源减少。藻类死亡后不断沉积腐烂分解,消耗深层水体的大量溶解氧,甚至使水体出现厌氧状态。触发或加速底泥中积累的营养物质释放,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高负荷,形成富营养水体的恶性循环。过量的藻类会给制水厂在过滤过程中带来障碍,需要改善或增加过滤措施。藻类产生的臭味和H:S、CH 和NH,等有毒有害气体。用常规净水工艺很难去除,增加了水处理的技术难度。既影响制水厂的出水率,同时也加大了制水成本费用。藻类在常规处理T艺中有可能因为投加混凝剂而引起细胞破坏,使胞内的藻毒素进入水中,而藻毒素不易被常规混凝、过滤工艺去除造成出水水质下降。另外,藻类细胞本身也可能是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

(3)影响管网和管网水质及水厂正常运行。穿透滤池进入管网的藻类可成为微生物繁殖的基质.促进菌类生长,甚至可能在管网中生长较大的有机体,如线虫等,严重时会堵塞水表、水龙头。细菌的再繁殖还会造成管网水质恶化,如水的浊度、色度上升,细菌总数增加等,并加速输配系统的腐蚀和结垢,使管网服务年限缩短。常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处理含藻水时.藻类不易在沉淀池中去除,影响后继滤池的正常运行.表现为运行周期缩短.反冲频繁,而且不易冲洗干净,必须加大反冲洗强度,导致耗水量增加。

此外.某些水藻中的蓝藻还能分泌藻毒素,不仅毒害水生生物,甚至危害人畜。水体富营养化常含有硝酸盐、亚硝酸盐,经加氯消毒后会形成多种致癌物质,影响人体健康。实验证明.这类毒素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而且对蓝藻爆发周边地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已经发现,这种毒素对人的脾等器官会有一定的损害,癌症爆发的比例比没有受蓝藻污染地区的比例要大.因此,对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迫在眉睫。

2.2富营养藻类处理技术

2.2.1气浮除藻

气浮净水技术按产生气泡的方式不同而有多种类型。国内已经采用的有:压力溶气气浮法、电解凝聚气浮法、微孔布气气浮法、叶轮散气气浮法。其中压力溶气气浮以分压缩空气供气及水射器吸气两种,而以压缩空气的压力溶气气浮装置为数最多,应用面最广。它具有以下优点:在加压情况下,空气的溶解量增加,供气浮用的气泡数量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从而确保了气浮净水效果。溶入水的气体经骤然减压释放,产生的气泡不仅尺寸微细、均匀,而且上浮稳定,对液体扰动小,因此,能适用于疏松絮粒,细小颗粒的固、液分离。工艺设备比较简单,管理、维修也方便。

有的水厂采用在气浮前加预臭氧方法除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外也有采用臭氧化-气浮联用工艺,臭氧作为强氧化剂,其氧化能力强,反应快,在含藻水中投加一定臭氧,能够氧化藻类的主要有机成分,阻止藻类的代谢作用。该工艺使用臭氧化空气或臭氧化氧气代替空气在特殊构造的气浮池中对含藻水进行气浮处理,其优点在于把臭氧氧化的化学现象和气浮净水技术的物理现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Benoufella等研究发现:臭氧化-气浮联用工艺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将混凝、气浮和臭氧氧化集中在一个处理单元内;将预臭氧和混凝气浮结合在一起,能大幅度提高处理效率;臭氧化-气浮联用工艺特别适用于低浊度且有机物浓度较低的原水;臭氧化-气浮和双层滤料过滤工艺能解决主要由于大量藻类出现所带来的问题。

2.2.2 化学药剂除藻

当控制湖泊水库中藻类时,一般采用投加硫酸铜的方法,但Angline等发现投加硫酸铜去除微囊藻时会使胞外的微囊藻毒素增加;在湖泊水库取水口加氯进行预氯化,杀死藻类,但此方法使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增加;有采用臭氧、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方法,但也会都会产生消毒副产物;许国仁等研究发现用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水中藻类和嗅味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藻类的化学法去除和藻毒素的释放有时是矛盾的,如果仅是杀死藻类,藻细胞内的藻毒素就会释放出来,而这些藻毒素不易被常规工艺去除,如果去除藻类时并

没有损害藻细胞,则可以有效的减少出水的嗅味和藻毒素的浓度,因此在水厂中使用化学方法除藻应慎用。

2.2.3 生物膜法预处理

生物膜法预处理中,填料上的生物膜可吸附、吸着、机械截留、捕食消解水中的藻类。武汉东湖水厂进行的三相生物接触预氧化处理实验表明,该法去除藻类70~90%,有机物、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8~26%、80~90%,但在藻负荷较高时,欲取得良好的除藻效果仍需结合其他工艺,生物除藻的同时也降低了有机物含量,可减少后续处理工艺中的混凝剂用量。吴为中等利用生物陶粒滤池处理水库水,发现生物陶粒的除藻效果随水源水藻类的优势种群结构发生改变而变化,生物预处理对蓝藻、硅藻、裸藻等的去除率较高,对绿藻的去除率较低,生物陶粒滤池对藻类的平均去除率为60.7%-84.3%。

3.本设计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设计中昆明市地表水源为滇池,地表水资源较丰富。不过近些年来, 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每当气温回升,滇池蓝藻大量繁殖,在昆明滇池海埂一线的岸边,湖水如绿油漆一般。绿浪翻滚的湖水涌向岸边,带来一阵阵腥臭气味。滇池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最严重的一个,现在水质为劣Ⅵ类,每当气温上升,加之富营养化严重,均要引起蓝藻爆发,造成严重污染。

我们综合了当前原水水质的变化趋势,经多方案技术比较,决定建设设备较先进、自动化管理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水厂,以进一步全面提高出厂水水质。针对本设计中水源的微污染特性,特提出在原有常规工艺的基础上增加生物接触氧化的预处理过程以去除水中超标的氮、磷和有机物等。

因此,拟采用的工艺流程如下:

加高锰酸钾

原水取水泵站生物接触氧化机械混合折板絮凝气浮普快滤池消毒出水

4.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饮用水原水富营养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根本的治理措施是减少湖水中氮、磷含量,控制藻类繁殖。对已经富营养化的饮用水原水,则应在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各种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各技术手段的特点和优势,进行综合处理,以期达到最佳去除效果,生产出优质、安全的饮用水,保障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境优先监测研究课题组编. 环境优先污染物[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1-20.

[2] 王琳,王宝贞.优质饮用水净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2.

[3] Francois.P.R, J.Am.Chemsic[J].1996,118:60-67.

[4] Carlos.P.Etal,chenical physics letter[J].1997,269:401.

[5] 王林双等.纯净水微污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展望[J].水净化技术研讨会论文

集.1998,(6):27.

[6] 刘鸿志,卢雪云.中外河流水污染治理比较[J].世界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35-82.

[7]李圭白.城市水工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6-42

[8] 严煦世,范瑾初.给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0-57.

[9]王彩霞.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1-33.

[10]张智,张杰.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79-82.

[11]崔玉川.净水厂设计知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03-106.

[12]聂梅生.水资源及给水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17.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 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 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 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第一讲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式的确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1987年中文版。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第14-26页,第27-29页。 第二讲古典官僚制理论与正统公共行政学体系的确立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怀特:《行政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 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1949年版。

第三讲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终结 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R.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1-11 H. Simon, “A Comment on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7 1947): 200-203 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 西蒙:《管理行为》,经济学院1988年版。 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194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4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第四讲公共行政学的丛林时代 拉斯韦尔:《政策科学》。 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

整理精品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 。 。 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 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的不俗表现,一直令中外经济学家为之着迷,作为其背后主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倍受关注。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假定出发,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民营企业的成长绩效,及其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挑战了“传统智慧”(Montignola,Qian and Weingast,1993),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民营企业,进而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具体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民营企业,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从产权已基本清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将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随着各种形式壁垒的消除,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本文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评价斯蒂格利茨(Siglitz)等人的观点。与早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产权安排被视为外生变量,市场竞争、激励与信息等因素得到了强调。第三部分介绍围绕产权安排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尽管文献的视角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从Grossman-Hart-Moore的剩余控制权理论起步

的。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各种关于企业改制原因的假说。一般认为,地方政府退出与企业改制内生于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水平。随着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作为一般意义上企业的性质被更多地展现出来。 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与效率改进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具有渐进性、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非同步性的特点。这构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初始环境。早些时候,依照Sachs(1989)等人所设计的“大爆炸”模式进行改革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尤其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推动这种增长的竟是有惊于主流经济学(企业)定义的乡镇企业。起初国内学者曾从经济行为的逻辑性与财产所有制无关的假定出发,运用兰格(Lange)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作过一些探讨,但基本没有得出什么有解释力的假说。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模型似乎也一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在详细考察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后认为,乡镇企业的成功表明,缺乏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私有产权关系并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所在,同时市场社会主义也存在一个严重失误,那就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由于假定信息完全,像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一样,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兰格—勒纳—泰勒(Lange-Lerner-Tallor)定理,并没有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会产生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此时的首要问题是改变管理人员的激励结构,而这一点在不改变企业产权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企业“软预算约束”(Kornai,1998)的改变,致使经理的激励结构发生变化,即使不进行私有化也可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正像人们已经观察到的,与积极推行私有化的前苏联、东欧国家相比,中国在给予经理人员更多的利润方面走得最远(热若尔·罗兰,中译本,2002)。乡镇企业早期的成功案例表明:激励机制的改进向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例如,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理人员的收益不断增加;乡村居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税收和利润(萧好,2000)。 沿着竞争与激励之间关系的思路,田国强(1995)通过一个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激励机制变化对乡镇企业效率的影响。他从产权界定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关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高建、佟德志 2009年,我市政治学理论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批政治学理论的重大立项取得进展,并逐渐形成系列成果,这包括公开发表的系列论文,也包括专著、教材、译著等多种成果。限于篇幅,仅选其中部分相对集中的主题做以研究综述。 一、政府管理研究 政府管理研究是我国政治学界研究中极为重要,具有很强应用性的主题,一直是我市政治学、行政学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在政府改革、政府过程、公务员比例、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我市学者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回顾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回顾了政府30年来的机构改革,提出应努力通过适当拉大改革周期、重新确定机构改革目标、加强政府职能分类分层次指导等途径,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向更具实质的阶段发展。 在《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一文中,张彬、朱光磊从比较的视角和技术的层面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府过程的利益综合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利益综合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渠道输入、多层级过滤、综合平衡考虑多方利益需求的有序化统合过程,这一过程对中国政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在《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认为,中国目前公务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维持在接近1%的水平上,基本符合公务员规模配置的一般规律,中国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公务员的总量,而是其内部存在着的某些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② 在《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一文中,杨龙、彭彦强从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做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间让渡的行政管辖权主要涉及关于经济要素在辖区间流动的行政管辖权、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的行政管辖权、跨界公共问题治理和区域公共物品的提供权。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对于合作收益的讨价还价,最终都要通过地方政府间行政管辖权让渡达成共识,并通过形成文本的方式将利益分配方案固定下来。③ 在《论管理性政府形态的管理模式和理论的演化》一文中,仲崇盛将管理性政府形态可以区分为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治理型政府三种基本类型,与此相应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分别为统治行政模式与专制统治理论、公共行政模式与公共行政理论、治理行政模式与治理理论。这三种管理性政府形态、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类型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各自的内涵和时代特 ①张彬、朱光磊:《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②朱光磊、李利平:《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09期。 ③杨龙、彭彦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政治学研究》,2009年04期。

文献综(00001)

文献综述-飞机

文献综述 08营销(1) Xc08530114 周育挺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婚纱摄影是从1992年开始出现在大陆,94年开始就出现了大量的婚纱摄影店,婚纱摄影行业发展迅速,至2007年,才短短的10几年时间,已经由一件奢侈品成为结婚的必需品,类似早期办结婚的三大件,一些婚纱摄影品牌名称也非常有艺术感、时尚、气势,如“雅尚婚纱摄影工作室”“微微新娘” 等。婚纱摄影也随着摄影器材的不断发展,经过了几轮的更新换代,从最早的普通胶片,到120胶片机、到现在千万像素的高端数码相机,相册,相框也随着新花样的出现,逐渐丰富了结婚礼堂、新房里的结婚纪念品。20世纪后,又出现了电子相册,通过视频软件的编辑,把二维的相片放入已经设计好的模板,生成可在VCD、DVD播放的光盘。而近两年,有一家数码设备公司又推出了数码相框,又再此丰富了婚纱摄影的内容。婚纱摄影在风格上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最早生硬的记录,再到时尚唯美、再到贴近生活的写实、个性的情节故事拍摄、场景拍摄、画意风格、等等,厦门倾国倾城婚纱摄影有限公司2007年又推出了漫画婚纱摄影。根据情节拍好相片再进行漫画创作又为婚摄摄影行业推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婚纱摄影的竞争主要由产品竞争和价格竞争逐渐转为企业品牌战略的竞争,如何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创造属于企业自身的品牌特色,成为婚纱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品牌竞争力的分析,品牌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分析,总结出这些因素对提升婚纱企业品牌的竞争力的影响。

二、本土婚纱摄影品牌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一.品牌竞争力的内涵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有不可替代的差异化能力,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不易甚至是无法模仿的;具有使企业能够持续赢利的能力,更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品牌溢价能力;强势品牌竞争力强,有更高的认知品质,企业的品牌产品可比竞争者卖更高的价格,攫取超额利润,这就是品牌的溢价功能。强势品牌具有高知晓和忠诚度,统领企业其它所有竞争能力,是处在核心地位上的能力。是企业长期积淀下来的能力,深深地扎根于企业之中。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具有延展力,使企业得以扩展。有构建竞争壁垒的能力。 自20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有关竞争力的概念和理论引入中国,很快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并接受。一时间,"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成为了非常热门的话题。世人公认的对竞争力战略系统研究的权威当属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迈克尔?波特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竞争分析的综合方法和技巧,为理解竞争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但其理论局限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培育上:波特主要强调成本和差异两方面因素,但这两个因素是属于企业的直接竞争力,事实上企业的竞争力还存在着间接竞争力,如管理、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 品牌竞争力属于竞争力的范畴,所以研究品牌竞争力可以从分析竞争力着手。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摩托罗拉公司董事长兼总裁George M. C. Fish 认为:竞争力是企业较其竞争对手更有能力去创造、获取、应用知识 ——广义地说是技术。该定义认为企业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力是取得竞争力的根基所在。与该观点类似的有美国哈佛大学的Scott. B. R 及Lodge. C 的看法: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的公平竞争中,使用人力和资金资源 以使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两个定义重点突出竞争力的来源和决定要素。

文献综述示例

四、文献综述 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客观现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路径是未来趋向,这两方面是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国内外终身教育研究看,尚无专门论述者。 (一)现实基础研究文献综述 终身教育发展现实基础研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均颇为浩繁,因此从中梳理出研究脉络实非易事。下面仅就与文章内容直接相关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经济差异和中国功利主义文化传统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1.中央与地方关系相关研究 终身教育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受制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关于后者,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不仅在政治学著作中有所涉及,在行政体制改革一类的文献中也是主要研究内容,更有很多著作直接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综合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中国政府职能。“对中国来说,这一课题显得更为重大而深刻”1,它是界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因素和着力点,“为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之提供了评价标准”2。②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历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但基本都以1978年改革开放作为主要分界点,认为1978年之前是中央集权阶段,之后为逐步分权的时期;不同学者对1978年之前和之后做了更为详细的划分。3③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类型。当前 1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32. 2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8. 3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46-251. 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46-148. 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51-283. 夏丽华.60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特点与当前的改革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姓名: 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专) 年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目录 一、内容摘要 二、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四、理论联系实际 五、心得体会 六、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和方法,从客观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况规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态。《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政治学原理不是对政治的简单描述,不是对于具体政治形势的简单陈述,不是对于千差万别的现实政治现象的个别分析,《政治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政治操作原理;二是政治分析原理。

论黄山电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1、政治与政治学以及历史与现状 政治从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是人类社会长期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社会成员,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科,当今政治学的研究已经综合科学的因素形成了一个非常有体系的学科,总结了政治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2、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力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加量,公民权力为: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划分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力的意义,界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定义。 3、国家与政府 国家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的概念本质和内容,国家的形式,国家的机构。政府主要介绍了政府的含义和特征,政府权力结构的组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职能的两重性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则和基本内容,对国家和政府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理解。 4、政党与社团 政党政治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社团作为公民组织的基本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阐述了社团的性质和类型,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发挥作用。 5、政治秩序治理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6、政治参与与监督 重点介绍了作为政治参与两大支持的政治选举与社会监督的基本内涵和作用方式,指出政治选举是要为解决国家与社会相互分离的矛盾状况提供一种基本途径,而社会监督则是试图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角度为公共权力的正当行驶提供某种不可取代的保障,说明了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政治监督的重要作用。 7、民主与民主化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化民主宪政的过程。 8、政治文化与意识形式 政治文化被认为是政治体系的精神方面,政治意识形式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 引言 1.选题缘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 出:“. 南) 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

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 @,1.2 (--) 1 国外( 化地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 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

微博传播过程实证研究及效果评估

微博传播过程实证研究及效果评估 南京大学王晓亮、王婷婷、杨宣华 摘要: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交流及传播的平台,是一种互联网社交服务。本文围绕微博传播过程,通过抽样,内容分析,甚至问卷调查方法对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量描述,非参数检验,相关性检验,聚类分析等),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较活跃传播主体样本进行分类,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类别进行定量的传播效果评估。研究发现:(1)对微博用户对自发话题和转发议题的文本内容使用较多;(2)对于社会的一些热点,公益,公共新闻,粉丝们会更多地去参与转发,而对于博主原创的内容,粉丝们会更多的去交流即回复;(3)用户(主要指人)发微博内容属性是随机的,而对于那些有针对性机构,所发内容呈现一定聚集性。(4)微博中名人效应依然明显,传播效果和诸多因素有关,按聚类分析分出类中,按照本文定量评估方法D(小s,蔡永康,何炅)传播效果最好。最后基于这些研究提出些微博发展和建1 设展望。 关键字:微博;统计分析;层次分析;效果评估 一、引言 1.微博概况 作为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媒介工具,微博以其片碎化内容,及时性,跨平台特征风靡全球。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大围脖服务。在最初阶段,这项服务只是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后来Twitter被Alexa网页流量统计评定为最受欢迎的50个网络应用之一,成为比较流行的社交网站。国外Twitter的“大红大紫”,令国内有些人终于坐不住了,校内,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纷纷起来。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来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2009年诞生的新浪微博,由于具有大量公众人物用户这一优势,自推出之日起借助名人效应,轻松突破百万用户量。据东方早报3月25日的消息称,新浪微博已成为目前中国用户数最大的微博产品。所以本文就选取国内新浪微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2.文献综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新发展

摘要 (2) 1 引言 (2) 2 移动互联网理论文献综述 (3) 2.1 国内外对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3) 2.2 移动终端广告的定义 (3)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3) 3.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3) 3.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4) 4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广告 (4) 4.1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广告特点 (4) 4.2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广告形式 (6) 5 未来的广告动向 (7) 6 总结 (7)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新发展 摘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这也使得传统媒体的广告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必须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新的广告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份额,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移动终端用户,这对广告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广告新特点进行总结,以微信和微博为例来解析移动终端广告的优势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利于企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快速调整营销策略,不断推动自己的战略转型,这样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掌握主导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广告形式企业发展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和我国移动终端企业技术的创新,大量智能手机推向市场,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更多的普通手机用户转化为智能终端用户。我们生活的世界早已从传统互联网时代悄无声息地过度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覆盖程度、影响广度已经和电视、互联网在同一量级,并远远超过了报纸、杂志、广播、户外等传统媒介。这也标志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要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而广告因其强调传播力的特点,注定要与新的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这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广告形式将发生新的变化。 2009年,国家工信部正式向几家移动互联网运营商颁布了3G牌照。此后,随着国家对3G的大力推广,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据巨流无线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移动网民对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依赖性较强,近80%的移动网民每天至少使用移动终端上网一次,典型用户每天接触手机120-150次,媒体伴随时间超过15小时。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网民的上网体验,完成了从“碎片时间垃圾化”到“碎片时间黄金化”的转变,实现了碎片时间的有效利用。 广告的未来发展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改变与受众沟通的方式,企业只有积极主动的拥抱互联网这片大海,改变传统广告形式,才能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有效的广告效益。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公共治理,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法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这种新型的行政就是“治理”式的行政。20世纪末,该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它强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及互动合作,打破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对当前我国的政府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政府改革综述 一、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及背景 治理理论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国家内部,政府被视为“超级保姆”,职能扩张、机构臃肿、服务低劣、效率低下,财政危机遍布各国,社会分裂和文化分裂同时出现。在国际市场上,随着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深入,联合国的安全机制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力量也无法拯救世界一些地区大规模的无政府状态,尤其是毒品,跨国犯罪、核武器扩散、科技风险、环境保护等问题已对国际社会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既重视发挥政府的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登上了历史舞台。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治理的主体。除了包括一国的政府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行业协会、科研学术团体和社会个人等等。 2.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凡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事务和活动,无不是治理的对象。 3.治理的手段方式。除了国家的常规手段和方法外,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团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 4.治理的目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① (二)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② ①沈荣华,周义程.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导向[M].理论探

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

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 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一) 泰罗:《科学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书店1999年版。 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R、J、斯蒂尔曼编著、李方等译:《公共行政学》(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R、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奥斯特罗姆等人:《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书店2000年版本。 查尔斯、J、福克斯等:《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巴泽尔:《突破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年版。 O、C、麦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V、登哈特和R、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C、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弗里德利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奥斯本和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本。 霍恩:《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Sabtier:《政策过程理论》。出版社2004年版。 艾伦、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出版。 迈耶和布鲁德尼:《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何晓群和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应国瑞:《案例学习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费斯勒、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入学考试必读)。 纳特、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0年版。 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

从成员中心性探究虚拟社会网络中成员传播力的形成机制

Emergence and Transfer of Wealth 财富涌现与流转, 2014, 4, 49-55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5397016.html,/journal/et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5397016.html,/10.12677/etw.2014.44007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issemination Force in Virtual Social Network from the Angle of Node Centrality Peixiang Sun, Jie Pe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Email: spxsunshine@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5397016.html, Received: Dec. 3rd, 2014; revised: Dec. 20th, 2014; accepted: Dec. 20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539701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issemination force and the influence models of nodes’ network centrality in the virtual social network. Combining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Tobit regression, we find that: 1) both a node’s degree centrality and betweenness centralit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its dissemination force; 2) the closeness centrality didn’t. For theory contribution, we have a clever understand of the source of member’ dissemination force and the various influence models of different node centralities in virtual social network. For practice con-tribution, different kinds of opinion leaders can be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entrali-ties in a more accurate way, so that we can make a more effective use of their dissemination force in network marketing. Keywords Virtual Social Network, Node Centrality, Dissemination Force, Opinion Leaders, Network Marketing 从成员中心性探究虚拟社会网络中 成员传播力的形成机制 孙培翔,彭捷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政治学文献综述》(技能培训实践)成果论文汇报

石河子大学2015至2016学年第二学期 《政治学文献综述》(技能培训实践)成果论文汇报班级:14政治1班姓名:马建安学号:2014502102 成绩: 写作要求: 1.题目:《政治学文献综述》(技能培训实践)成果论文汇报 2.综合查询有关文献,论证严谨,层次分明; 3.3000字以上。 评分标准: 1.论据充足,主题明确:90-98; 2.摘抄:50; 3.网上下载:0。 命题组长签字: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老年型社会的到来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问题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特别“两会”期间,延迟退休年龄则一度成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为此,我国政府也积极研究有关推迟退休年龄的具体政策。许多学者对此也变达了他们的主张与态度,涌现出大量的学术成果。本文将主要围绕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对延迟退休年龄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归纳和评述,并在其基础之上提出了适当性的建议。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年龄、社会保障、就业 一、引言 “人社部延迟退休年龄最新方案:2015退休年龄最新规定中国全球最早”。经中央批准后,人社部将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为此,再度掀起了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大讨论。从目前现状而言,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消失殆尽,而这一政策的施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但是,社会上不同的声音却此起彼伏,对该政策的推行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07年起,我国的学者、媒体、乃至众多的普通民众越来越多的开始了对是否会推迟年龄的问题表示了积极的关注。发展到目前涌现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一是保持现有的法定退休年龄不变;二是延长退休年龄;三是实行弹性退休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内容提要 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该课程做了综述。首先,概述了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政治学共分为十章内容。其次,分析了“政治参与和监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人事监督,是贯彻实施《地方组织法》、《监督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奉公意识的有效手段,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最后,谈了学习该课程的体会和收获。通过对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这门课程对加强自己的理论基础有很大作用,同时又提高了我自身的素质和觉悟。

对《政治学原理》的课程综述 政治学是一门任何专业、任何职业都要学习的课程。它对任何人和事物都有普遍意义,因此对我和我所学专业都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一、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介绍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行政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政治学原理的抽象性和一般性,使得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政治学共分为十章,其主要内容有: 1、政治与政治学: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它在各个社会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使人类对政治的认识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2、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形成了儒家、法家、道家等大家理论。西方也有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的“古典政治学时代”。 3、公民权力与公民权利: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和公共利益是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划分的基本依据。认识政治权力和权利的基本内容、性质特征、作用方式和保障机制,有利于正确的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实践,正确行使政治权力,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稳定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