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观题(非选择题)精选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中考历史总复习:主观题(非选择题)精选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2020中考历史主观题(非选择题)精选练习题

专题1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

非选择题

1.自古以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并且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材料二: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材料四: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各道置采访使,起监察性的作用。

——百度百科材料五:元代以前,行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较强,故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行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从元代开始,中央完全打破了这种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了一个一级行政区。

——摘编蓝勇《中国历史地理》材料六: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_”,将原来的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摘自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分别反映了西周和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西周实行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分封制、郡县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材料三中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令诸侯王“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主父偃

(3)根据材料四可以看出,唐太宗和唐玄宗在地方设置的官吏,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监察地方

(4)材料五体现了元朝实行的哪一地方制度创新?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深远影响?

行省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政权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5)补全材料六中的横线处内容。

三司

(6)综合上述材料,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看,你有什么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要加强对地方的制度管理;加强对地方的制度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2016?菏泽中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盛世情结,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多次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夏,香港推出“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大型汉代文物展,让观众近距离欣赏逾160组珍贵文物。展览以汉帝国崛起为重心,共设有“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代的科技、文化与中西交通”三个主题。

(1)汉武帝时帝国最为强盛。列举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的两项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或颁布“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或设司隶校尉、刺史);北击匈奴。(答出两点即可)

(2)展品之一石天禄神兽像是汉代的祥瑞之物,像老虎又像狮子。狮子生于中亚

一带,未见于中原地方。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好奇地问:“为什么汉朝的东西会有

西方的文化特征?”假如你是这次展览的解说员,请对此加以解释。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是发布“罪己诏”。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唐太宗勇于自我反省;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答出两点即可)

材料三: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4)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古代盛世的顶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晖”。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至少三点)

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等。

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皇权高度膨胀;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等。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盛世对今天的主要启示。

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言之有理即可)

3.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

材料二:

(2)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发明?图二“交子”的地位如何?图三《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印刷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瓦子

(3)如果你选用以上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科技的发展

材料三: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4)材料三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闭关锁国”。

这一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4.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古代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政治制度的改革】

材料一:仔细想来,两千年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加强皇权专制为宗旨,结果就是使专制越来越深刻……皇帝的“猜防”越甚,专制心思也就向着强化专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1)总结明清两朝“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各一点。

明太祖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清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经济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图示内容。

【萌芽出现】

材料二: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

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3)材料二中“工匠”与“常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政策解读】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4)材料三体现了乾隆帝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束缚下,他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盲目自大。“闭关锁国”。

这一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5.(2018·阳信模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示一、图示二分别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明朝

材料二:八年(1730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清史稿》卷288《张廷玉传》(2)材料二涉及的清朝机构是什么?此机构的职责是什么?

军机处;记录皇帝旨意,拟写谕旨。

材料三:康熙年间设军机,只为西北军情急,跪受笔录间快密,军政独揽顶峰抵。

(3)材料三是某位同学编制的一首顺口溜,请你改正其中错误。

错误:康熙

改正:雍正

(4)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思想上加强对人们的控制,比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这种文化专制大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请问明清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形成于哪一朝代?

科举制度;隋朝。

材料四:如图所示

(5)请你根据以上图片,概括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你对这种趋势如何评价?

君权逐渐强化。

利:君权的强化,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于古代统一调配资源,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发挥了重要影响;

弊:君权的高度膨胀,最终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在阻碍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等方面带来严重后果。

6.(2018·惠民模拟)中国古代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1)上述材料是哪次改革的内容?这一内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商鞅变法。重视农业生产(或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或使秦国富强起来)。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图一、图二是唐朝时期发明和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两种生产工具分别是什么?

曲辕犁;筒车。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有利的自然环境;统治者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

材料三: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4)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不能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

7.(10分)农业是经济的命脉,历代政府都注重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古代篇】

材料一: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面对材料一所述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分)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材料二:元世祖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志》(2)材料二中的诏令表明了元世祖治理国家的什么态度?(1分)元世祖为此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1分)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1分)

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近代篇】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全集》(3)材料三体现的是孙中山的什么思想主张?(1分)材料中涉及改革土地制度的内容是什么?(1分)该内容在同盟会纲领中又是如何阐述的?(1分)

三民主义。(1分)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1分)平均地权。(1分)

【现代篇】

材料四:

(4)材料四中我国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逐步增长。(1分)

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1分)

材料五: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5)材料五中的“土地承包”与我国农村的哪一政策有关?(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1分)

8.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土地是农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历史上国共两党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观察小华设计的“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分别写出A、D两个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①土地改革,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法规指导下,B阶段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1958年、1959年、196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分别是:2亿吨、1.7亿吨、1.435亿吨,上述数据说明了什么突出问题?据此谈谈你对C阶段政策措施的看法。

①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②C阶段政策措施没有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没有从农民的实际出发,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从D阶段所采取的措施看,党和国家制度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从D阶段所采取的措施看,党和国家制度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和农民的根本利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连年增加。

9.农民,农业,农村,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聚焦农业,关注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材料二:

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早稻亩产如下:

7月12日,福建闽侯城门乡公社,3275斤;7月18日,福建闽侯连板公社,5806斤;7月31日,湖北应城春光公社,10597斤;8月1日,湖北孝感长风公社,15361斤;8月10日,安徽枞阳高峰公社,16227斤;8月13日,湖北麻城建国公社,36956斤;8月22日,安徽繁昌,43075斤;9月5日,广东北部山区连县,60437斤。

——维基百科材料三: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2004年至2012年中央连续九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新浪网(1)材料一的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图中的农民获得土地的法律保障是什么?

①土地改革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材料一中的图二、图三都反映了新中国农民勇跃入“社”,这两个“社”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图一指“农业生产合作社”,图二指“人民公社”。

(3)材料一中的图四反映中国在农业方面有何变革?这一变革跟哪次会议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有关?这一次农村改革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③作用: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4)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请你解释为何会出现这一特点?

人民公社化时期,为了片面追求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出现了“浮夸风”的严重情况。

(5)孙中山关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孙中山重视民生问题,中央也连续九年发布“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的原因。

①“三民主义”的“民生”,

②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关乎改革的成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6)通过以上材料,你对建设中国新农村有何看法?

①农业的发展要符合客观规律。②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③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④要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的步伐。⑤要完善农民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任答两点)

10.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商鞅变法、长平之战。

(2)你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列举两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我国历史新局面。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自秦统一以后,统一成了历史发展的主流。(任选两条即可)

材料二: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她”对我国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什么?说出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或者虚心纳谏一个事例。“开元”是哪个皇帝的年号?

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答出一条即可) 唐玄宗。

材料三: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曾有许多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甚至还取代了某些中原王朝,他们入主中原后在统治策略上都迅速地被中原化。

(4)第一个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是哪个游牧民族?哪一项地方行政制度最能体现其管理国家的“中原化”?

蒙古族。行省制度。

(5)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对加强我国新疆地区的管辖做出了突出贡献,依据史实,概括清朝管辖新疆地区的两种方式。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专题2 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1.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改革】

材料一: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1)北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朝政权,它在孝文帝改革时对鲜卑等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材料一体现了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说汉话(或语言方面)。影响: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社会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答出其中1点即可)

【唐皇长策】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民族关系怎样的态度或政策?试举唐与吐蕃交往的一例予以说明。

平等(或团结或友爱或开明或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821年吐蕃与唐朝会盟建碑,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答出其中1点即可)

【清帝奇功】

材料三:1761牟,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秋,首领渥巴锡等率部众于1770年10月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长途跋涉,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少数民族的爱国义举一种怎样的态度?此外,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在处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又体现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态度:鼓励(或欢迎、表彰、奖励、团结或隆重接待、妥善安置等相近意思皆可)。

其他特点:一是严惩叛乱。举例:粉碎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粉碎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二是加强管理。举例:设立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在中央设理藩院。

三是实行册封。举例:册封达赖、班禅。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秦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的“新皇帝”是谁?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意义?

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宣政院辖地”管理的是我国今天哪一地区?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管辖,这一时期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西藏;行省制度。

材料三: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中秋日闻海上捷音》1683年(3)材料三中的“海上捷音”指哪一事件?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康熙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清军收复台湾,实现国家统一。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者。

(4)从国家统一角度,谈谈我国历代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周边的管辖,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值得注意的还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他对边疆少数民族并非一味征伐,而是注重和平交往。太宗晚年总结自己的民族政策时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据《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编写(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中原与周边民族关系非常友好,试举一例说明。

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唐太宗被少数民族人民尊奉为“天可汗”。

材料二: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俗从宜”“各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以今西藏地区为例,说明清朝乾隆皇帝对这一原则的实践。

原则:尊重民族差异(“从俗从宜”“各安其俗”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实践:制定“金瓶掣签”制度,以此确定西藏喇嘛教活佛转世人选。

材料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实施这一民族政策的目的和前提各是什么?

目的:实现各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能获得什么认识?

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周恩来(1957年3月25日) 材料二: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1984年2月24日) 材料三: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都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九龙、“新界”也在那个时候被迫离开了祖国怀抱。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只有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新中国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站立起来,并探索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道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经过近40年努力,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崭新局面。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联邦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会在各民族间增加芥蒂,增加民族纠纷。出发点: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2)材料二中的“特区”主要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它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特区:经济特区。积极作用: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特区有助于培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3)阅读材料三,“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中国“一次次被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都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的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总结我国开创中华民族发展崭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鸦片战争;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改革开放。

(4)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针对香港今后的发展,你有何建议?

要坚定不移地实行一国两制。

5. 在中国和美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曾面临着统一与分裂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示意图》(局部)

(1)材料一中,①②是哪些朝代结束了国家分裂,完成了统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统一了黄河领域?

西晋、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魏。

材料二:台湾大事记

材料二空白处应填写:①;②;③。

①郑成功;②《马关条约》;③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材料三:美国内战是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矛盾与冲突的结果,也是一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战争。如果主权完整得不到维护,领土得不到统一,资本主义制度就难以一统美国天下,工业化就会推迟。如果美国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美国就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世界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3)说出材料三中“两种不同制度”分别指什么?依据材料三,说出美国内战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认识。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分裂导致国力衰弱;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祖国行为等。

6.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延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1)写出材料中军校的名称。材料反映了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或黄埔军校)。创办黄埔军校;东征的胜利;北伐胜利进军;抗日战争的胜利。

材料二:“愿所有的人从这张照片上能够理解和体会,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斗争的严重时刻,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材料三: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和平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习近平会见马英九致辞》(3)根据材料三,就当下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从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建议:两岸应坚持九二共识,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展开交流与合作,为祖国统一做出努力。启示: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动摇两岸发展关系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发展;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材料二: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材料三:当前两岸关系面临严峻形势,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民进党背离“九二共识”这一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只有回到“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两岸关系才能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前两次握手的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根基。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材料二中,邓小平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那么,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能够实现的最重要前提是什么?

前提:一个中国原则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什么是“九二共识”?它的地位如何?

“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地位: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4)你认为当前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有哪些?

台独势力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台湾人士时,首次指出:台湾不搞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变,外国资本不动,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是“一国两制”最早的一次提出。

——《邓小平文选》材料二: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我们对香港问题……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材料三:世界著名杂志《财富》推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封面专题——“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kong)”“啊,我们错了”,“在1997年7月1日回归后的10年,香港离完蛋还很远,而且并没有死掉”“这座城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

——《财富》材料四: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

(1)结合材料一思考,一国两制最早是谁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这一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邓小平;台湾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材料二表明了邓小平怎样的立场?他坚持这一立场的根本保障是什么?

立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中国坚决收回香港。保障:国家的独立,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3)材料三表明香港在回归后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和谐了,这说明了什么?

一是说明了祖国大陆是香港强大的后盾;二是说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4)结合材料四归纳“一国两制”的前提。

前提: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5)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③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④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大陆是美国,台湾人会游泳过来;如果北京是伦敦,那么香港用不着等到97年,就会把英国人赶跑”。

——香港媒体人丘启枫材料二:“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三:——我们坚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理念不会变,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的政策措施不会变。——我们注重听取台湾各界特别是基层民众意见和建议,愿意了解台湾同胞的想法和需求。

——我们愿意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愿意为台湾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成功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企图挑起两岸民众和社会对立、割断两岸同胞精神纽带,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必须坚决反对。

——习近平两会期间关于台湾问题的言论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香港媒体人丘启枫认为台湾尚未回归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中国不够强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两岸人民认同的亲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地区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

(3)阅读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为了让台湾早日回归,国家提供了哪些优厚条件?

台独势力。优惠政策,国家重视,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等。

(4)谈谈你对台湾问题的看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回归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的广场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

从“唐蕃会盟碑”到“民族团结宝鼎”,历史就此跨越了一千多年。人们在历史中见证了汉藏人们团结友好的事实,同时也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不容置疑与更改的事实。

唐蕃会盟碑民族团结宝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说唐与吐蕃交往的重要史实。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正式会盟并建立会盟碑;

(2)举出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大措施。

建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建立“金瓶掣签”制度,确立达赖、班禅继承人。

(3)透过汉藏关系史,并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

战与和交织,但以和为主。

(4)依据材料,指出“唐蕃会盟碑”与“民族团结宝鼎”所包含的相同意义。

促进了汉藏人民的交往和友谊,使汉藏人民关系日益密切等。

11、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探究一:宝岛台湾在历史上经历了与祖国的三次分离,第一次分离后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1分)

郑成功

探究二:当中国告别风云变幻的近代史时,也就告别了那个时代曾经的苦难。

(1)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始于近代史中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写出这个条约的名称。

《马关条约》

(2)台湾第二次回到祖国怀抱的原因是什么?

抗日战争的胜利

(3)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与祖国第三次分离于哪一年?

1949年

探究三: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新时期我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一国两制

(2)举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感悟:通过上述探究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正确认识。

祖国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要想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证明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12. 反对国家分裂,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识图回答下列问题。

康熙帝(1)林肯(2)邓小平(3)

(1)图1人物在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什么贡献?

抗击沙俄侵略或雅克萨之战

(2)1689年我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是与哪个国家签订的什么条约?

俄国、《尼布楚条约》

(3)图2人物当选总统后,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他颁布的哪部文献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局势?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4)图3人物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事才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建设都做出重大贡献,试分别举一例说明。

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均可;

和平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5)中国人相信: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图2和图3两位人物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台湾尚未回归,你认为台湾最终将何去何从?

台湾一定能够回到祖国怀抱。

1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务。

⑴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写出西汉政府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名称。

饮食丰富,物产丰富。西域都护。材料二:

图:北魏着汉服的文官俑表格:鲜卑姓改为汉姓

⑵材料二的图和表格反映的是哪一场改革?这场改革有什么积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材料三: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⑶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

蒙古族。行省制。

材料四: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⑷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清朝前期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加强了西藏和新疆的管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专题3 对外交往

1、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图示解析】

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

(1)图中①处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应填写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①长安(1分)②欧洲(大秦)

【图片赏析】

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

图1 图2 图3 图4

(2)以上图片中哪一项发明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 (2)C(1分)

【史料分析】

中国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图5 图6

(3)图5和图6反映明朝中外关系史中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1分)

(4)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为什么会出现图6中粱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

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友好往来,促进了南洋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历史感悟】

(5)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个角度谈谈体会。 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丰富了世界文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分。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明。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长安和欧洲(大秦)。我国四大发明中指南针的使用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材料二反映了明朝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友好往来,促进了南洋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丰富了世界文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70多个。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

古代某船队远洋航行路线图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下令关闭沿海基地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并以《防夷规条》限制外国人在华活动。

——摘编自《简明中国史》材料四:根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发展迅速,深圳尤为典型,已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请举出唐朝与日本、印度交往的典型史实各一例。

对外开放;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一件重大的对外交往史实,它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友好往来,促进了对南洋的开发。

(3)从材料三中可看出,清朝前期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4)材料四中的“战略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定?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吸收了建设资金,引进了技术,吸引了人才,学到了管理经验,加快了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

(5)根据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

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3、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

【历史需要总结】

读一些历史学著作,摘录一些笔记,经过整理、分析,你会收获不少历史认识。

(1)笔记(一)评述的是日本古代历史上哪一场重大变革?笔记(二)所述中国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后来转化成了什么实际行动?

大化改新;戊戌变法。

(2)在上述两个事件中,中国与日本之间实现了怎样的角色互换?

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国学习;戊戌变法,中国向日本学习。

【历史不容忘却】

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安排同学在班上作《历史上的今天》

的介绍,也是一种纪念方式。

(3)根据安排,李军同学需要在如右日历上所圈注的那一

天作《历史上的今天》的发言,他准备介绍80年前发生在

中日两国间的重大事件,该事件是什么?由于国民政府没

有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该事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

果?

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

【历史给人智慧】

如果学好了历史,我们就拥有更多解决现实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办法。

(4)央视主持人水均益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中日之间这种“情感距离”的存在,不利于两国,也不利于世界。

你对消除两国间的“隔膜”,拉近两国间的“距离”有何好建议?

密切经济文化等交流与合作;建立民间友好往来机制等。

4.(2018·菏泽中考)2015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